一、读书的故事50字
1、中考前3个月,郎咸平感到了念书的压力,因为这时候念课本肯定来不及,就只好念“考前30分”,那是给考生在考前30分钟“临时抱佛脚”用的一种复习资料。功夫不负有心人,中考前2个月的第二次模拟考,郎咸平考了500多名,到中考前1个月的第三次模拟考,居然考到了300多名。等他参加中考时,竟然意外地考上了学校里只有300人考上的高中,就是因为这样一次考试,完全改变了他的命运。
2、匡衡没有钱上学,靠问亲友和自学识字读书。匡衡白天劳动,晚上很想读书,但家里穷买不起灯油,点不上灯,他为这事非常苦恼。
3、书是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好朋友,我在书的海洋里漫游,从中得到了莫大的快乐,使我的知识更丰富。
4、一下:第四单元测试卷(附答案)
5、过了不久,又出现了一个问题:他仅有的几册书,已经读得烂熟,又没有钱买新书,怎么办呢?他的一个同乡有很多书,他便托人介绍,要给那家当长工。条件是:不要工钱,只请求借书给他读。
6、“只要你允许我在干完活后可以读书,我就不去告发你。”
7、现在是8月28日北京时间早上8点,我在正在看一本《思黛拉街的新鲜事》。自从买回这本书,不稳定的我立马“移书别恋”。
8、当我以读者的身份深度阅读辛弃疾之后,我开始有了短暂的迷茫。我需要把自己知道的都强加给学生吗?解读这首词,最后的价值方向究竟应该定位在哪里?所以,作为一名教师,自己的“深读”是为了带着学生“浅出”。辛弃疾的这首《清平乐·村居》和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集中安排在统编教材四上第一单元,很显然,文本解读的落足点应该在:感受乡村的美好生活。
9、通过读书,我获得了知识,懂得了道理,得到了乐趣......今后,我还要多读书,读好书,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10、感谢《中国航天员》,给了我勇气与决心,让我走出困境,遇到那个懂得坚持、不轻易放弃的自己,我不仅收获了每天运动的好习惯,还有了一个为之努力的梦想。
11、王献之,字子敬,是东晋大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他自己也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王献之三四岁的时候,母亲就教他背诗诵诗,到五六岁的时候,就能够出口成章,顺口吟出几句诗来。和他的哥哥王凝之相比,越发显得机警聪敏,而且还特别喜欢习字。王献之家有一只大水缸,本片的故事,正与这个大水缸密不可分!
12、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潜心静气,远离浮躁,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做到“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
13、四下:第四单元测试卷(附答案)
14、三年级时,其实我也不太喜欢看书,只看一些漫画之类的。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喜欢上了读书,那是一个周末,表哥一家来我家吃饭,饭还没有做好,我和表哥在家里无所事事地转来转去,当时凑巧哥哥也在,他把他的一本历史书放在茶几上,表哥作为一个书迷,便翻开那本书看了起来,我也很好奇,便拿起一本《狼王梦》开始看,也许是那时,我开始喜欢上了读书。
15、“蚯蚓老师”本名秋英,记录了班级每一个孩子发生的成长故事,他们从小可爱“憨憨”到了英勇的“敢敢”,“蚯蚓老师”在不知不觉中住进了他们的心里,也住进了我的心。
16、隋朝有一个叫李密的人,小时候给人家放牛。每天出去都要带几本书挂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时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读书。
17、六下:第三单元测试卷(附答案)
18、晚上回到家,和爱人说起这事,我说:“知耻而后勇,从今晚开始,我要恶补孔子!”于是,我的电脑桌上至少堆了10多本关于孔子方面的书,我开始不止读《论语》,也读《诗经》,什么“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什么“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19、还有一次,妈妈有事出去了,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抓紧时间,拿起一本书就看,可谁知看得有上瘾了,妈妈回来了我也不知道,直到妈妈坐到我身边,我才感觉到大难临头,可谁知妈妈没有骂我,而是说:“别看了,出去玩一会儿。”妈妈见我没有反应,只好摇摇头走开了!我感到很幸福。
20、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
二、读书的故事50字以下
1、三月的原野已经绿了,像地衣那样绿,透出在这里,那里。郊原上的草,是必须转折了好几个弯儿才能钻出地面的,草儿头上还顶着那胀破了种粒的壳,发出一寸多高的芽子,欣幸的钻出了土皮。放牛的孩子,在掀起了墙脚片下面的瓦片时,找到了一片草芽了,孩子们到家里告诉妈妈,说:“今天草芽出土了!”妈妈惊喜的说:“那一定是向阳的地方!”抢根菜的白色的圆石似的籽儿在地上滚着,野孩子一升一斗的在拾。蒲公英发芽了,羊咩咩的叫,乌鸦绕着杨树林子飞,天气一天暖似一天,日子一寸一寸的都有意思。杨花满天照地的飞,像棉花似的。人们出门都是用手捉着,杨花挂着他了。
2、同学们的读书故事和读书感悟
3、大概在黄帅“反潮流”的时候,我也学着给老师提意见,贴了一篇大字报。侯老师吓了一跳,马上写了一篇检讨文章《引火烧身,自我革命》,贴在我的大字报旁边。不知道当时他是真诚的,还是违心的抑或是伤心的。只能说明我是随波逐流,鸡蛋里面挑骨头,而侯老师可能是迫于形势,委屈求全。
4、妈妈急切地催促道。我疯狂地大喊:“为什么?书印出来不就是让人看得吗?为什么别人能看,我就不能?”
5、哲学与教育,研究的领域不同,思考的方向却是一致。它们都使人聪明,给人智慧。亚利斯多德运用哲学的思维深度理解历史与自然,才使古希腊文明站到一个新的起点上;牛顿凭借自己睿智的哲学思辩,把自然界的宏伟结构和相互作用归结为几条普遍的法则。由此可见,教育科学只有在先进的哲学理论的指导下,才会有新的视界。
6、贝多芬于1770年12月16日诞生于德国波恩的一个贫穷的家庭。贝多芬的父亲是当地宫廷唱诗班的男高音歌手,碌碌无为、嗜酒如命;母亲是宫廷大厨师的女儿,一个善良温顺的女性,婚后倍受生活折磨,在贝多芬17岁时便去世了。贝多芬是7个孩子中的第2个,因长兄夭亡,贝多芬实际上成了长子。他的母亲第一次嫁给一个男仆,丧夫后改嫁给贝多芬的父亲。这种生活夺取了贝多芬上学的权利,他从小的音乐天赋,使他的父亲产生了要他成为音乐神童的愿望。他打骂贝多芬,迫使贝多 贝多芬16岁时剪影
7、这就是“断齑”,齑ji,切成碎末的韭菜、葱蒜等。划粥断齑,既简约又清淡,省时、省力、省钱,可谓范仲淹的创造!醴泉寺读书三年,范仲淹基本过着“划粥断齑”这种清苦自律的生活。随着范仲淹在北宋历史舞台上光辉业绩的展现,“划粥断齑”也就成了特指范仲淹青少年时代刻苦读书的专用成语。
8、据郎咸平自己回忆,他能走上钻研学问的道路,和大学时的一段境遇有关。当时东海大学经济系的微积分课程要求很严。该门课总共8个学分,要念两个学期.而且一学期得考4次月考。郎咸平第一次只考了60分,第二次月考时就想走捷径,考试的时候作弊,抄同学的试卷,结果被老师抓到了,得了零分。“当时也不知道什么原因,我忽然有一种想法,决定好好地念。我每天很用功地念到半夜二三点,当时就感觉好像哪根筋不对劲,我就不信考不过。结果一个月下来,忽然发现,我对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我也忽然发现微积分竟然也有很多乐趣,很多解不开的题一旦解开了很有成就感。”
9、在游历中,顾炎武还非常重视第一手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如果他走到某地,发现那里的地理、风俗等情况与自己以往知道的不同,就会打开相关的书本进行核对、校正。顾炎武就这样手不释卷,刻苦攻读,终于积累了丰富的知识。顾炎武凭着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在众多学术领域成就非凡,开启了一代朴实学风。
10、六下:凤凰课件(附教案)
11、莫扎特出生在一位宫廷乐师的家庭。3岁起显露极高的音乐天赋,4岁跟父亲学习钢琴,5岁开始作曲 (1762~1773)1762年,6岁的莫扎特在父亲的带领下到慕尼黑、维也纳、普雷斯堡作了一次试验性的巡回演出,获得成功。1763年6月—1773年3月,他们先后到德国、法国、英国、荷兰、意大利等国作为期十年的旅行演出,获得成功。他的作品前期积极向上。这些旅行演出对莫扎特的艺术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他有机会接触到欧洲当时最先进的音乐艺术——意大利歌剧、法国歌剧、德国的器乐,又结识了作曲家J.C.巴赫、G.B.马蒂尼、G.B.萨马蒂尼等,跟他们学习作曲技术,这使他以后能够成为他那个时代在创作上风格最为广泛的一位作曲家。
12、在古代的战国时期,有一位政治家很有名气,他叫做苏秦。苏秦在年轻时学问并不高,所以他去到好多地方做事都没有受到重视和重用。
13、我还从一个同学家里找到了一本《静静的顿河》,偷偷地看了很久,因为江青说这本书是大毒草,当时很害怕被人发现,于是便有了一种偷窥的兴奋。
14、书中“憨憨”们、“敢敢”们,不就在我们身边吗?
15、 一天晚上,他发现房间里出现了一线灯光。他顺着光线一看,原来是房屋旧了,墙壁上出现了裂缝,灯光是从邻家透过来的。
16、改变命运的那次作弊
17、“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当读到这句诗时,沈括的的眉头凝成了一个结,“为什么我们这里花都开败了,山上的桃花才开始盛开呢?”,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沈括约了几个小伙伴上山实地考察一番,四月的山上,咋暖还寒,凉风袭来,冻得人瑟瑟发抖,沈括矛茅塞顿开,原来山上的温度比山下要低很多,因此花季才来得比山下来得晚呀。凭借着这种求索精神和实证方法,长大以后的沈括写出了《梦溪笔谈》。
18、我最喜欢的书是法国凡尔纳写的三部曲——《海底两万里》、《神秘岛》、《格兰特船长的女儿》,三个故事连成一气,我看了不知多少遍,却百看不厌。
19、许多年之后,陈景润终于如愿以偿地进入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1966年,他发表了《表大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2”),这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他所证明出的那条定理震动了国际数学界,后来这条定理被命名为“陈氏定理”。
20、对啦,下节课是英语课。
三、一个关于读书的故事50字
1、我转过头去,大笑起来:“怎么也没怎么呀?”其实我们经常这样,对于两个乐天派的人来说,生气是不存在的事。
2、大家常常会说:“水才是生命之源!”可是像我这种“常年”不爱喝水的人来说,书才是我生命中不可缺失的源泉!
3、给孩子100本最棒的书
4、“今天的语文作业……!“哦!对,还有数学是……,英语……”“听清楚了吗?”
5、她一生中做的最多的事无非是:一是吃,二是睡,三是看电视。对,没错,就是看电视。
6、三下:第四单元测试卷(附答案)
7、|高中时期,作者曾学习素描|
8、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他说:“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用书资助匡衡。于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学问家。
9、每次做完作业,就到了11点,我还想看书,于是,我就将一本书和手电筒藏到我的房间里,我正看得起劲,突然,一声“拿来”打断了我的情绪。唉!那本书又要当炮灰了。
10、“漫画书有什么好的?这些书只会让你变得越来越傻。你要看一些国学经典,还要学习人家的好词好句,还要学习修辞手法······”
11、有一天晚上,匡衡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
12、打倒“四人帮”不久,《西安日报》恢复出版,他们出了一篇连载小说《我该怎么办?》,是广东作家陈国凯写的。我们楼上住的是厂长,他家订了报纸,邮递员每次都将他的报纸先放到我家,我就先睹为快了。
13、这本书就是我的第一本课外书,正因为她,让我懂得了读书的快乐,从此我喜欢上了读书。读书陪伴着我度过了懵懂的幼儿园,又陪伴着我度过了充满童趣的五年小学生活。
14、读任何一本书,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位心灵高尚的人谈话,读书可以使我们的人生更精彩,让我们一起成为一个快乐的读书人吧!
15、1915年,著名学者黄侃在北大主讲国学。他住在北京白庙胡同大同公寓,终日潜心研究“国学”,有时吃饭也不出门,准备了馒头和辣椒、酱油等佐料,摆在书桌上,饿了便啃馒头,边吃边看书,吃吃停停,看到妙处就大叫:“妙极了!”有一次,看书入迷,竟把馒头伸进了砚台、朱砂盒,啃了多时,涂成花脸,也未觉察,一位朋友来访,捧腹大笑,他还不知笑他什么?
16、女主人极不情愿地答应了。这样,高尔基因祸得福,以皮肉受苦的代价,换来了多余时间读书的权利。郎咸平的励志读书故事郎咸平教授,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中国著名经济学家。他是2010年网民投票推选的中国互联网九大风云人物之2011年上榜作家富豪榜。郎咸平的读书求学经历其实就是一本励志书籍。他当过差劲生,考试也做过弊,他也经历了跟我们现在很多年轻人一样的迷惘和痛苦。成为名人以前,他也经历过很多失败,但一颗“我能成功”的坚定信念一直在他心中。一起来看看这位知名财经人物的励志读书故事。
17、茶虽香,但不醉人;牛奶咖啡虽好,但有苦涩;红酒虽醇,喝多了伤害身体;唯有书,能滋养人的身体灵魂。
18、唉——不用我提醒你也一定猜到了,我刚才在幻想。
19、王充是东汉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他从小就酷爱读书。可是他家里非常穷,根本没钱买书,王充便把街市上的书坊当成自己的书房,每天在那里孜孜不倦地读书。不管炎夏,还是寒冬,王充每天都早早来到书坊,拿起自己要看的书就读起来。
20、不过,多才多艺的人大多比较感性,喜欢感情用事,刘琨亦是如此。当时晋阳城里面有个叫陈润的,此人也十分精通音律,刘琨经常和他一起讨论音乐,并将其视为知己,让他担任晋阳的最高行政长官。伶人做官,祸害百端,陈润人品与音乐完全呈反比例,仗着刘琨宠信,胡作非为,刘琨竟然不管不顾,虽然很多人前来投奔刘琨,但每日亦有多人离去。大将令狐盛性情耿直,多次与陈润发生冲突,陈润怀恨在心,编织罪名陷害令狐盛,并怂恿刘琨斩杀令狐盛。刘琨的母亲听到此事之后非常担心,告诉刘琨:“你不能驾驭豪杰,反而宠信小人,长此以往,祸必及我”。刘琨母亲担心的事很快便发生了。
四、有关名人读书的故事50字
1、我刚准备说“你好”时,妈妈一把把我手中的书拿走了。虽然我现在不能确定手中的东西是不是一个好的东西,但我也不由自主地跳起来,看到妈妈手中的书,我抢到了手中,继续读了起来。
2、陈景润小时候经常和哥哥姐姐一起玩捉迷藏。不过,陈景润捉迷藏时有点特别。他常拿着一本书,藏在一个别人不容易发现的角落或桌子底下,一边津津有味地看书,一边等着别人来“捉”他。看着看着,他就忘记了别人,而别人也忘记了他。
3、东坡学识渊博,他有一种“各个击破”的读书法。他认为一本书每读一遍,只要明白和消化一个问题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读,就能到达事事精通。
4、 过了不久,又出现了一个问题:他仅有的几册书,已经读得烂熟,又没有钱买新书,怎么办呢?他的一个同乡有很多书,他便托人介绍,要给那家当长工。条件是:不要工钱,只请求借书给他读。
5、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6、我是不是应该感谢9岁时生的那一场病呢?那时我得了急性肾炎,在工厂的职工医院住院。有一位病友是一个知识女性,她带来了一些小人书和小说,我也借光看了多次。那一次住院一共花了9块钱,母亲说:“够买一袋面了,很可惜!”我倒觉得值。我虽因住院缺了一个月的课,但期末考试成绩并不差,而且更爱读书了。我那个病友的孩子,后来一个是小学教师,一个是中学校长,一个是省部级干部。这是后话,有点扯远了。
7、我爱读好书,更好读书。
8、我的手抚摸着生我养我的土地,心中想起鲁迅成长的地方,我们之间何尝又不是一样呢,都生活在这充满乐趣的乡野田间。当我还沉浸在鲁迅趣事的时候,外婆一声“回去啦”把我唤了回来。走在回家的路上,看着手里的板栗,心里满是欢喜。到了晚上,我们吃着刚出锅的板栗,心里充满了成就感,自己捡的板栗果然好吃的不得了。不知不觉时间已然过去,我回想起简简单单的乡野生活中的趣事,还有许多许多。我相信大家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只要细细品味,一成不变的生活当中总是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乐趣。
9、在我所读书中,最喜欢看的就数杨红樱写的书,是那么有魔力,让我着迷,又是那么的纯洁,能洗涤我的心灵。她的书中,我又最喜欢读《笑猫日记》,其中有许多故事情节,印象深刻,历历在目。
10、2004年,郎咸平48岁,他已是香港中文大学和内地长江商学院合聘教授。
11、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12、北宋大学士苏轼,少时在父亲苏洵的教导下,博览群书,知识丰富,常常受到父亲的诗朋词友的称赞。因此有些飘飘然。一日,年少气盛的苏轼,骄傲地写了副对联贴于自己的书房门口。联云: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老父亲一日得闲,来到大儿子的书房检查他的学业,抬头看见对联,连连摇头暗叹。儿子如此不谦虚,他很生气。于是,找来几本文辞深奥的古书喊道:“轼儿,你细细读之吧!”说罢叹息而去。苏轼看了一本又一本,书上的字、词、句他有很多不认得、不理解,心中十分惭愧。于是,他赶紧提笔将门上联语各加了两个字。从此以后,苏轼虚心学习,日夜攻读,终于以他的勤奋努力,成为唐宋八大家之诗词造诣也达到了惊人的地步。你知道他在上下联的头上各加了那两个字。
13、这本书是真的太吸引我了,里面的故事很惊险,有时又很感人。
14、三下:全册课文思维导图
15、说起来,我家也有一个书架,放在八仙桌上。那是一个简易的木头书架,只有三层,大概放个三四十本书,主要是《毛泽东选集》《毛主席诗词》《斯大林传》和《联共(布)党史》等。我也随时翻阅,能背不少毛主席诗词。由于我毛主席诗词背得好,三年级还当选了学校的“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被奖励了一本《毛主席语录》和一张奖状。
16、从我上幼儿园起,爸爸妈妈就给我买好多书,刚开始,我觉得很新奇,就翻翻看看,可到后来,他们就开始逼我读书,渐渐地,我就变得讨厌看书了,心想:读书都烦死了,一天到晚的看书,有什么用啊,看来看去不都一样,就是在浪费时间嘛,还不如不读呢!后来,我和爸爸妈妈商量,他们答应不逼我读书,也不给我买书了。就这样一直到了四年级开学的那一天,看到老师在黑板上写下读书半小时时,我顿时感到悲哀,但为了完成作业,必须要读。
17、一天晚上,他发现房间里出现了一线灯光。他顺着光线一看,原来是房屋旧了,墙壁上出现了裂缝,灯光是从邻家透过来的。
18、2008年,我被评为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感觉自己的专业发展进入“瓶颈期”,内心不免有些焦虑和惶恐。2010年暑期,我在北师大学习时,裴娣那教授对我们说:“教师需要学点哲学,伟大的哲学家,往往就是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朱熹、梁启超,柏拉图、卢梭等,既是划时代的哲人,又是万世之师。”
19、等到二年级时,我开始尝试阅读一些名著,小说之类的书,刚开始,这些书就像缠绕在一起的毛线,使我捉摸不透,根本不明白这是讲的些什么,有时连一个普通的词语都令我感到发愁,每天面对一些看不懂的文字,使我对读书渐渐产生了反感,甚至有时因为看不懂就会直接丢下书去做其他的事情,可不读书,又没有什么事做,我只好去用尽全部的脑力阅读那些乱缠在一起的“毛线”,每次读时,我都会请我的好朋友“字典”和“词典”来帮忙,在我不断地努力下,那一团“毛线”渐渐解开了,我融入了那些美好的情境中,从此,我便开始了无止境的阅读,我真正地爱上了那些充满生命力的文字,
20、沙发上坐着一个小女孩,她手里拿着一本书,认真地读着,时而笑出声来,时而落下了热泪,你知道那个小女孩是谁吗?
五、读书的故事20字
1、为了抓紧时间学习,苏秦还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读书时,把头发用绳子扎起来,悬在梁上,如果自己一打盹,头发就把自己揪醒。夜深的时候,如果觉得自己困了,就拿锥子刺自己的大腿,这样就能保持清醒。
2、正如老子在《道德经》开篇所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这种先立后破的示道之法,对我的教育观产生很大的影响。它让我愈发认识到,教学要不拘泥于常规,不要受制于自己,更不要以一己之见对他人妄加菲薄。
3、好想念回老家的日子,好想念老家的乡野生活,因为在乡野的每一天,我都过得有滋有味,回味无穷。
4、邻居家有烛光却穿不过来,匡衡就把墙壁凿个洞引来了邻家的烛光,用烛光映着书读。同县人文不识家里有很多书,匡衡被他家雇佣劳作,却不要报酬。主人奇怪地问匡衡,匡衡说:“希望能把主人所有的书都通读一遍。”主人惊讶,就借给匡衡书,后来他成了大学问家。
5、苏秦的母亲劝阻说:“你不像咱当地人种庄稼去养家口,怎么竟想出去耍嘴皮子求富贵呢?那不是把实实在在的工作扔掉,去追求根本没有希望的东西吗?如果到头来你生计没有着落,不后悔么?”苏秦的哥哥、嫂嫂们更是嘲笑他死心不改。
6、(感悟)从古至今,年老发奋学习的事例也比比皆是,青少年年老就不能学习了吗?当今知识爆炸的年代,现代科学文化迅猛发展,使知识的更新期大大缩短,活到老学到老是时代的要求,它要求人从幼年到垂暮都要不间断地学习,不用说人到中年,就是老年仍然需要坚持学习,否则赶不上时代的步伐。
7、书,是人类的好朋友;书,是打开知识的一扇门;书,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没有读过一本书的人,仿佛是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
8、六下:第一单元测试卷(附答案)
9、四下:必背课文(音频听读)
10、王十朋从小聪颖过人,文思敏捷,可是书法却不如人意。于是,他痛下决心,一定要练好书法。终于,宝印叔叔的指点下,他终于悟到了书法真谛,成为一名大书法家和文学家。
11、后来人们就用悬梁刺骨来形容读书非常刻苦
12、24幅思维导图,24首古诗,24节气
13、去年放暑假的时候,妈妈问我要不要去知阅图书馆办个会员,我问妈妈为什么要办会员,妈妈说办了会员就可以把书借回家来看,我一听高兴地跳起来说“要办,要办。”
14、那滑稽的模样真的非常好笑。没错,她就是那个性格古怪,一会儿开朗,一会儿气势汹汹的,让人摸不着底的赵梓涵。
15、“这就包在我身上吧!”我自信满满,突然感觉自己和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肩并肩了。
16、秋天的黄叶,它们没有什么可唱,只叹息一声,飞落在那里。
17、唐汝洵是明朝人,他小时候是个既聪明又可爱的孩子。谁知,他5岁那年,不幸得了天花,这场病使唐汝洵的世界从此失去了光明。 他再也看不到外面的美丽风景,再也看不到洋溢在伙伴们脸上的笑容 ,也看不到自己的亲人了。他痛苦极了。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逐渐适应了没有光明的日子,并且开始积极地面对生活。
18、在外闯荡的路途不顺利,于是苏秦便回家了,可是回到家后家人对他极为冷淡,就像当他不存在一样。家人的态度对苏秦的刺激特别大,因此他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发奋读书。苏秦开始学习之后经常读书读到半夜,特别疲惫很想睡觉。
19、“大哥啊,这真的是别人定好的啊!”正做借书生意,李钰炫无奈地说。
20、匡衡是西汉著名的经学家。他从小喜欢学习,刻苦勤奋,可是家里却买不起灯油,无法在夜间学习。一天夜里,他正躺在床上默诵白天读过的《诗经》时,发觉邻居家灯火通明。匡衡羡慕在灯光下读书的人,他灵机一动,把邻居家的灯火借过来就可以读书了。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