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打破砂锅一句歇后语
1、出处:清·鼓养鸥《黑籍冤魂》:“此物非不可尝;苟文人墨客;浅尝辄止;用以悦性陶情;有何不可?”
2、小朋友,你和小伙伴之间,有没有一些只有你们知道的密码?比如你想约好朋友出来玩,只用说:“今天晚上老地方见。”不用说明“老地方”是哪里,小伙伴也会按照约定出现在那儿。因为你们之间有默契,很多话不用说明白,彼此也能够心领神会。我们中国人有共同的文化,共同的历史,我们说话也有密码,而且是走遍大江南北,中国人都能听懂的密码。这个密码叫做——歇后语。
3、10窗户边吹喇叭——名声在外
4、歪嘴讲故事--斜(邪)说
5、以下是冉高鸣在台上输出的金句
6、 其原意是“打破砂锅璺到底”,璺读作wen第三声,同问。因为和问同声,所以就改用问字了。璺就是沙锅上的裂纹,砂锅磕坏了打坏以后就会有裂纹一直延伸到砂锅的最下面。 这个典故出自宋朝的黄庭坚的《拙轩颂》里面有一句“觅巧了不可得,拙从何来?打破沙盆一问,狂子因此眼开,弄巧成拙,为蛇画足,何况头上安头,屋下安屋,毕竟巧者有馀,拙者不足。”
7、王八吃西瓜——滚的滚,爬的爬
8、老太太爬楼梯——不服不行
9、黑瞎子吃酸枣——满不在乎(摘核)
10、赶鸭子上架——吃力不讨好
11、过年娶媳妇——双喜临门
12、挂羊头卖狗肉——虚情假意
13、出处:元王实甫《破窑记》第二折:“(吕蒙正云)端的是谁打了来?(正旦唱)打破砂锅璺到底,俺爷抱着一套御寒衣,他两口儿都来到这里。”
14、狗头上长角——装羊
15、(2)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比喻做事两面不讨好,到处都受人埋怨。诸葛亮下东吴——心中有数。指对情况和问题有基本的了解,处理事情有一定把握。
16、千年的石佛像——老实人(老石人)
17、(3)《西游记》中孔悟空斩妖除魔,护送唐僧西天取回真经,悟空最终被封为。
18、10跳上舞台凑热闹--逢场作戏
19、偷鸡不成——蚀把米
20、歇后语打破砂锅后面是:问到底。打破沙锅——问到底的解释:亦作“打破砂锅璺到底”。比喻追根究底。亦作“打破砂锅璺到底”。璺,坼裂。谐声为“问”,今径改用“问”。示例:明高明《琵琶记·几言谏父》:“你直待要打破砂锅,是你招灾揽祸。
二、打破砂锅歇后语下一句是
1、写出“鹅鹅鹅”的骆宾王,后来都做了些什么?
2、●给利路修撑腰——
3、反义词:一知半解、浅尝辄止
4、10泰山顶上观日出——高瞻远瞩
5、没壳的王八垫桌角——硬撑
6、炉子翻身——倒楣(倒煤)
7、火烧旗杆——长叹(长炭)
8、狗吞锅盖——嘘(虚)嘴
9、所以,打破砂锅的歇后语谜底为:问到底。
10、“打破沙锅问到底”其原意是“打破沙锅璺到底”,璺读作wèn。因为和问同声,所以就改用问字了。璺就是沙锅上的裂纹,沙锅磕坏了打坏以后就会有裂纹一直延伸到沙锅的最下面。
11、B.这部电影枯燥乏味,只看的人恹恹欲睡,哈欠连天。
12、(2)十五个吊桶打水——。(歇后语)
13、大海捞针——没处寻
14、砂锅能均衡而持久的把外界热能传递给内部原料,相对平衡的环境温度,有利于水分子与食物的相互渗透,这种相互渗透的时间维持得越长,鲜香成分溢出的越多,煨出的汤的滋味就越鲜醇,被煨食品的质地就越酥烂。砂锅传热快,散热慢,保温能力强,一般砂锅在关火后,锅内食物还能保持接近沸腾的热度很久。砂锅能均衡而持久的把外界热能传递给内部原料,相对平衡的环境温度,有利于水分子与食物的相互渗透,能最大限度地释放食物味道,所以特别适用于小火慢熬的菜肴。
15、其实这是一个谐音的歇后语,“问”原来是“璺”,这个字长得非常复杂,它的意思是裂纹。砂锅是用泥土烧制成的锅,一旦破了,裂纹就会从头延伸到尾。这句歇后语本来的意思是打破了砂锅裂纹会一直到底部。后来变成“问到底”,用来形容对一件事追根究底,一定要弄个明白。
16、解释: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不深入钻研。
17、钉头碰钉子——硬碰硬
18、砂锅居,主打自然是砂锅,但除了砂锅白肉以外,砂锅吊子也是极富北京特色的市井名菜,可现在却鲜有餐厅供应,来砂锅居一定要点一锅。我爱吃羊肉,砂锅居虽然是猪肉馆,砂锅羊肉丸子做的也十分出彩。还有砂锅三白,砂锅丸子,这样的名菜,种类极其丰富,只可惜我钟爱的砂锅脑花去年被取消了,大概是点单率太低的原因,总之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要是想过砂锅瘾,不妨点上一桌子各位喜爱的不同款式,尤其在冬季,那真是全北京城最滋润温补的佳肴了,尤其受到老西城人的偏爱,我印象中,家庭里的生日宴席,姥姥是常在四川饭店,姥爷则必须是砂锅居,而我打小儿到现在也起码有七八次生日在砂锅居度过,成了家族记忆的延续。
19、分析:“打破砂锅——问到底”。原本是“打破砂锅——纹到底”,因为“纹”同“问”同音,当打破砂锅时,眼见从锅边直到锅底裂开长纹,“问到底”是“纹到底”之谓也。
20、回到“打破砂锅──问到底”,比喻追究事情的根底。
三、打破砂锅一句歇后语怎么说
1、1程咬金的斧头——就这三下子
2、高射炮打蚊子——大材小用
3、他以前骑过摩托车,所以教他开汽车很容易,响鼓不用重槌——一点就通(嗵)。
4、1木匠带枷——自作自受
5、“谈”与“弹”同音相谐。指事情不能说或不好商量,双方谈不下去了。
6、打破砂锅歇后语的下一句是问到底。比喻追究事情的根底。
7、釜底抽薪——奄奄一息(熄)
8、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9、幸亏在场的将士都替黄盖求情,周瑜才饶了黄盖性命,但还是狠狠打了他50军棍。这50棍打得黄盖皮开肉绽,鲜血直流,几乎丧了命。此事被曹操的奸细如实通报了过去,于是曹操在收到黄盖假装投降的书信时,高兴地信以为真,一步步落入周瑜和黄盖设计的陷阱中。
10、1大水淹了龙王庙——不认自家人
11、(1)父亲希望儿子与人交往诚实守信,希望儿子在学习上要有恒心,不轻言放弃。
12、(2)照旧(舅),吴(无)用
13、虎落平阳——被犬欺
14、●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
15、黄连水洗头——苦恼(脑)
16、打破砂锅后面是:问到底。打破沙锅——问到底的解释:亦作“打破砂锅璺到底”。比喻追根究底。亦作“打破砂锅璺到底”。璺,坼裂。谐声为“问”,今径改用“问”。示例:明高明《琵琶记·几言谏父》:“你直待要打破砂锅,是你招灾揽祸。”
17、井底青蛙——不知天高地厚
18、依次填入下面句子画线处的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19、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
20、酱缸裏泡石头——一言难尽(一盐难进)
四、打破砂锅一句歇后语下一句
1、关于汽车,他是肚子里撑船——内行(航),别的事我不敢说,讲一节课还是没问题的。
2、锅台上种地——没有几分
3、例句:她为什么不回到文工团去?不过我也并非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巴金《团圆》
4、打破砂锅问到底:事情不弄明白不罢休。
5、耍巧妙的手段了没有,笨拙的话又从哪里得到?追究事情的根底的一问,狂子因此大开眼界。耍巧妙的手段,结果反而坏了事,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更何况头上面要再按个头,屋下面要再盖个房子呢,毕竟耍巧妙的手段耍的太多,笨拙却不够。
6、下面是与“桥”有关的歇后语,请你补全。
7、兔子尾巴——长不了
8、1螃蟹过街——横行霸道
9、拼音:bùdàohuánghéxīnbùsǐ
10、孩子的学习不仅需要不断的阅读与积累,同时也需要名师的引导。沪江佳课愿意为你的孩子提供免费一线名师1对1辅导,让你的孩子在名师的引导下提前掌握学习方法,让成绩变得更好。
11、(1)老张为儿子写了一幅书法作品,作品是一副对联。请你说说对联寄托了老张对儿子怎样的希望。待人言而有信,为学持之以恒。
12、打破沙锅问到底,不达目的不收兵。
13、还有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你还能继续列举下去吗?
14、打破沙锅——璺(问)到底
15、出处:明高明《琵琶记·几言谏父》:“你直待要打破砂锅,是你招灾揽祸。”
16、出处:现代茅盾《清明前后》第四幕:“不到黄河心不死罢哩!”
17、出处:宋黄庭坚《拙轩颂》:打破沙盆一问,狂子因此眼开。
18、歇后语:打破砂锅——问到底。
19、●唱歌不看曲本——
20、和尚打伞——无法(发)无天;打破砂锅——问(璺)到底;wèn裂纹:缸上有道璺。打破沙锅璺到底。宋江的军师——无(吴)用。
五、打破砂锅 歇后语下一句是什么
1、出处:宋·黄庭坚《拙轩颂》:“觅巧了不可得,拙从何来?打破沙盆一问,狂子因此眼开,弄巧成拙,为蛇画足,何况头上安头,屋下安屋,毕竟巧者有余,拙者不足。”
2、把下列的俗语补充完整
3、(引申):比喻追究事情的根底。
4、歇后语是由实践生活中所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信、风趣、形象的语句。
5、用法:作谓语、定语、分句;指一定要把事情弄清。扩展资料“打破砂锅问到底”是人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禅。
6、歇后语是熟语的一种,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表现力独特,给人以深思和启迪,体现出了绝妙的汉语言艺术。
7、10提着灯笼砍柴--明砍
8、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9、鲁班门前耍斧——有眼无珠
10、看了小冉的精彩表现,想必各位都已经跃跃欲试了,现在来和小歪一起学习歇后语吧。
11、守著厕所睡觉——离死不远(离屎不远)
12、“量”与“亮”同音相谐。指人的酒量浅或气量小。
13、他不想让孩子糨子倒在床上——糊涂一辈(被)子,生活再艰难也坚持让他们读书识字。
14、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15、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16、(拼音):dǎpòshāguōwèndàodǐ
17、锅炉里烧足气的压力表——直线上
18、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19、想知道这些有趣的歇后语都来自哪里吗?
20、(成语):打破砂锅问到底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