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韩非子简介
1、韩非生于韩国贵族,在他学有所成时韩国却日益衰败,韩非多次上谏韩王,希望变法图强, 却不被韩王所用。但是秦王看到了韩非子的《孤愤》和《古蠹》两本书后,非常欣赏韩非的才华,他说“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但是韩非却很是爱国,不愿意去帮秦国,于是秦国攻打韩国,韩王毫不吝惜的将韩非献出,美名曰“派遣秦国”,就这样,韩非到了秦国。
2、自春秋至战国的社会变革,在制度上是从宗法分封制转变为郡县制,其本质由家到国的演化,国政与君王的家政明确区分开来。在这一过程中,贵族的政治权力不断被遏制,其经济利益也受到削弱,很多贵族的食邑被剥夺,改由朝廷分发钱财和粮食,因而政治体制走向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
3、恃势位而去贤智, 认为应该以基本制度的改革而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4、韩非为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对商鞅的严刑峻法思想,申不害的“术”治观念,慎到的“势”治学说都有批判地继承。
5、并认为只有实行严刑重罚,人民才会顺从,社会才能安定,政权才能巩固。
6、译文:一个人右手画圆形,左手又要画方形,那么一定不能同时画好两种形状。
7、第他曾师从荀子,也像荀子兼采道、名、法、墨等诸家学说一样,努力吸取前代思想家的全部思想成果,构建适合现实政治需要的一个综合的理论体系。只是荀子立论的基础是儒家思想,把天下治平的希望寄托在儒家以礼义治国的认识上;韩非则把黄老思想作为自己理论的哲学基础。
8、韩非师从荀卿(荀子),但思想的观念却与荀卿大不相同,他没有承袭儒家的思想,却“喜刑名法术之学”(申不害主张君主当执术无刑,因循以督责臣下,其责深刻,所以申不害的理论称为“术”。商鞅的理论称为“法”。这两种理论统称“刑名”,所以称为“刑名法术之学”),“归本于黄老”(指韩非的理论与黄老之法相似,都不尚繁华,清简无为,君臣自正),继承并发展了法家思想,成为战国末年法家之集大成者。
9、孟孙非常生气,就把秦西巴赶走了。
10、“这块璞玉奉献给你。”
11、感悟:人生很简单。最大的利益就是简朴、简单,最大的福气是平安,安定。
12、同时,选拔一批经过实践锻炼的封建官吏来取代他们。
13、杀韩非子,具体操作者是李斯。按某种流行的理解看法,李斯是杀害韩非子祸起萧墙的煽风点火者。李斯为何要杀韩非子?照理说,韩非子是李斯向秦王介绍的,韩、李二人还有同窗之谊,——但有人说,正因为俩人是同窗,李斯嫉妒韩非,所以杀了韩非子。何以证明李斯嫉妒韩非子呢?《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韩非)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斯自以为不如非”,就一定是嫉妒?嫉妒就一定要杀人?当然,说李斯嫉妒韩非子,还有一个证据,那就是“李斯、姚贾害之”的“害”字。
14、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年,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尊称韩非子。韩王(战国末期韩国君主)之子,和李斯一起,同为荀子的学生,为人口吃,不能说道而善于著书,著有《韩非子》一书。
15、韩非反对天命思想,主张天道自然。他认为道是万物发生发展的根源,道先天地而存在。有了道才有了万物,天得之以高,地得之以藏,维斗得之以成其威,日月得之以恒其光。宇内之物,恃之以成。(《解老》)韩非同时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理这个哲学概念,并论述了它与道的关系。他认为,道者万物之所成也,理者成物之文也。(《解老》)理在韩非看来,就是事物的特殊规律,人们办事应该尊重客观规律。
16、韩非的进化历史观在当时是进步的。他看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并用这种发展的观点去分析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17、《韩非子》中善于运用寓言进行说理,其寓言具有不事藻绘、言简意赅、幽默冷隽的特点。“郑人买履”、“守株待兔”、“郢书燕说”、“滥竽充数”等寓言深受人们喜爱。内外《储说》、《说林》等篇中分类辑录了大量寓言,表现出古代寓言由文章中的论证手段向独立成篇发展的趋势。
18、韩非子,战国末期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韩非子》是在韩非逝世后,后人辑集而成的韩非的著作总集,全书重点阐述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家学说,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
19、前面已经说了,韩非是正儿八经的王子出身,那么,既然是王子,显然是有资格获取王位。不过,虽然有资格成为王子,但是也仅仅是资格而已,对于韩非子而言,他没有实力,更没有机会。韩非的祖父是韩襄王。韩襄王生了3个儿子,他们分别是韩婴、韩虮虱和韩咎。韩婴是嫡长子,按例被立为太子;三儿子韩咎也是嫡出子。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二儿子韩虮虱是妃子所生,但是却深受韩襄王喜爱。
20、后来韩非子又将三位重要的法家代表人物,商鞅,申不害,慎到的思想融合,主张君主应该将“道,法,术,势”结合,治理国家,他的思想集法家之大成,倡导君主专制。
二、韩非
1、今天刊发拙作《读古人书之〈韩非子〉》的前言,主要介绍韩非子其人其书,以及《读古人书》的宗旨和结构安排,恭请诸君指正。
2、韩非把社会现象同经济条件联系起来,这在当时是难得的。韩非对经济与社会治乱的关系有了初步认识,注意到人口增长与财富多寡的关系,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人民众而货财寡会带来社会问题的思想家。
3、邻家老头看到倒塌的围墙,也好心过来劝说:“你们的墙塌了,快修好它,不然会遭小偷的……”
4、历史背景:韩非子生活的时代,韩国国势日益削弱,他出于爱国心,屡次上书韩国国王,建议变法,主张统治者应当以富国强兵为重要任务;但国王并没有采纳。于是,他根据历史上治国的经验教训和现实社会状况,写出了《五蠹》、《孤愤》、《内外储说》、《说林》、《说难》等十余万字的政治论文,辑为《韩非子》一书。他的这些论文在韩国不受重视,却传到当时的强国秦国,很受秦始皇的喜欢。秦始皇举兵攻韩国,韩国国王派遣韩非出使秦国求和,秦始皇留下他准备重用,当时任秦国丞相的李斯是韩非子的同学,深知韩非子的才能高过于他,出于嫉妒,于是向秦始皇进谗言诬陷他。秦始皇听信谗言,将韩非子投入监狱并毒死了他。
5、作为秦国的法家代表,备受秦王嬴政赏识,但遭到李斯等人的嫉妒,最终被下狱毒死。他被誉为得老子思想精髓最多的二人之一(另一人为庄周)。著有《韩非子》一书,共五十五篇,十万余字。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呈现韩非极为重视唯物主义与效益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目的是为专制君主提供富国强兵的霸道思想。
6、毛泽东批注:韩非子师从于荀子,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他提出的法治、术治、势治三者合一的封建君王统治术,对后世影响很大。
7、韩非的政治思想为中国封建统一事业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他的哲学思想包含了相互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开拓了人们的思路。韩非不愧为中国历史上的一大思想家。
8、他的这些论文在韩国不受重视,却传到当时的强国秦国,很受秦始皇的喜欢。秦始皇举兵攻韩国,韩国国王派遣韩非出使秦国求和,秦始皇留下他准备重用,当时任秦国丞相的李斯是韩非子的同学,深知韩非子的才能高过于他,出于嫉妒,于是向秦始皇进谗言诬陷他。秦始皇听信谗言,将韩非子投入监狱并毒死了他。
9、韩非的这些主张,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的许多政治措施,是韩非理论的应用和发展,之后各朝各代采用“外儒内法”也是韩非理论的延伸。
10、韩非的这些主张,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的许多政治措施,就是韩非理论的应用和发展。《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这部书现存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韩非子》一书,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以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
11、“书是因人的智慧而产生的,因此一个智者绝不抱着书本死读,你何苦背这么多书来走路?”
12、子夏对曾子说:“你怎么变得这么胖了?”
13、在经济上主张抑制豪强奖励耕战, 轻徭薄赋崇尚节俭, 他的重本抑末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具有普遍意义。
14、韩非子提倡君权神授,自秦以后,中国历代封建专制主义极权统治的建立,韩非子的学说是颇有影响的。韩非子的文章说理精密,文锋犀利,议论透辟,推证事理,切中要害。比如《亡征》一篇,分析国家可亡之道达47条之多,实属罕见。《难言》、《说难》二篇,无微不至地揣摩所说者的心理,以及如何趋避投合,周密细致,无以复加。
15、徐冯说:“任何事情都是人为的,而人的行为乃是应时而作,所以一个智者绝不以为世上有一成不变的事。”
16、韩非自杀于云阳(今陕西淳化县西北)。
17、来源:京博国学(ID:jingboguoxue)
18、译文:巧妙的欺诈不如愚笨的诚实,只有诚可以得到人们的赞许和尊重。
19、韩非子的文章有哪些特点?
20、英明的君主听取臣子的言论一定要督责它合乎实用;观察臣子的行为,一定要督求它具有功效。能这样的话,那么空泛陈腐的学说就不会再有人谈论,矜夸虚妄的行为也不会有人文饰了。(《六反》)
三、韩非子简介50字
1、韩非结语:只要是利之所在,人们就浑然忘却自己的嫌恶、害怕,而勇往直前。
2、韩非(约前280—前233)是韩国的贵族,“喜刑名法术之学”,后世称他为韩非子。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当时韩国很弱,常受邻国的欺凌,他多次向韩王提出富强的计策,但未被韩王采纳。韩非写了《孤愤》《五蠹》等一系列文章,这些作品后来集为《韩非子》一书。秦王嬴政读了韩非的文章,极为赞赏。公元前234年,韩非作为韩国的使臣来到秦国,上书秦王,劝其先伐赵而缓伐韩。李斯妒忌韩非的才能,与姚贾一道进谗加以陷害,韩非被迫服毒自杀。
3、感悟:做事情要循序渐进,不能一味求快。
4、韩非子出身韩国宗室贵族,与李斯均是荀子学生,后因其学识渊博,被秦始皇召唤入秦,正欲重用,却被妒忌的同窗李斯害死。韩非子死后,秦始皇在他的思想指引下,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帝业。
5、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本名韩非,出生于公元前280年,是法家思想的成就者。韩非子的主要思想被记载在《韩非子》中,以法治国是韩非子的主要主张。
6、秦王责问姚贾,姚贾对答如流,一番说话,比韩非子说的漂亮多了。结果,“秦王曰:‘然’。乃可复使姚贾而诛韩非。”——姚贾没事,韩非子被杀。(诛在先秦,并非只有杀死的意思,还有责问、谴责、惩罚之意,在此都通,但有人认为,诛韩非,就是把韩非杀了。)
7、韩非是怎么死的?韩非子故居在哪里?
8、由此可见,韩非在叙事材料的采集加工上达到了同时代的最高水平。阅读《韩非子》一书,可以由这些生动形象的故事入手,通过咀嚼故事的内涵,可以更深入细致地窥见韩非思想的触须,这对于理解《韩非子》一书的内容是很有帮助的。
9、战国中期以后,士人在向各国君主大夫等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以求取仕途时,说辞逐渐由以前的说理议论为主转向以叙事为主,喜欢用讲故事的方式向君主进言,把自己要向君主阐述的道理形象而委婉地表达出来。这可能是为了让游说的对象更容易接受,同时也可能跟战国时期的社会戾气较重有关。
10、译文:世间总有得不到的东西,也总有办不到的事。
11、韩非虽然是荀子的弟子,思想主张却与荀子大相径庭,他没有承袭荀子的儒家思想,却爱好“刑名法术”之学,整理并发展法家思想,成为法家之集大成者。韩非反对政治治理的原则建构在私人情感联系与当代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上,主张将人的自利本性作为社会秩序建立的前提,强调君主统制权视为一切事物的决策核心,君权是神圣不可侵犯,君主应当运用苛刑峻法重赏来御臣治民,以建立一个君主集权的国家。
12、再一派以商鞅(死于公元前338 年)为首,最重视“法”。主张君主制定法令,全国臣民均需遵守,有功必赏,有罪必罚。君主一人所说出的话是最高贵的话,说出来就成为令,所要做的事是最适当的事,定出来就成为法。
13、鳝鱼的外貌好象蛇一样,蚕的形状像毛毛虫一样。人看见蛇就又惊又怕,妇人看见毛毛虫就寒毛直立。可是渔夫见到鳝鱼,却高兴得一把抓住;农家养蚕,妇女用手抓蚕儿,也毫不惧怕。
14、韩非出身于韩国贵族,特定的身份决定了他思考问题的角度和立场。他极力主张绝对的王权,一切以君主利益为重,原因在于他意识到,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中,想要统一国家力量,更有效率地利用国家资源,实现富国强兵,从而避免韩国覆亡,这是一条必由之路。因此,韩非追求的政治目标是维护宗族的整体利益。
15、总而言之,本丛书试图作为实际案例,展示我们对古代原典细读所应遵从的原则和方法的认识。
16、《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这部书现存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韩非(约公元前280~233年),后人称韩非子或韩子,战国时期韩国人,为韩国公子,与李斯同学于荀子,喜好刑名法术之学,为法家学派代表人物。
17、司马迁指韩非好‘刑名法术’且归本于‘黄老之学’,一套由‘道’、‘法’共同完善的政治统治理论。韩非总结法家三位代表人物商鞅、申不害、慎到的思想,主张君王应该用‘法’、‘术’、‘势’三者结合起来治理国家,此为法家之博采众长之集大成者。
18、韩国在战国七雄中是最弱小的国家,韩非身为韩国公子(韩桓惠王子),目睹韩国日趋衰弱,曾多次向韩王上书进谏,希望韩王安励精图治,变法图强,但韩王置若罔闻,始终都未采纳。这使他非常悲愤和失望。他从“观往者得失之变”之中探索变弱为强的道路,写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十余万言的著作,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法治思想,抒发了忧愤孤直而不容于时的愤懑。
19、“我出生在小韩村,去年退休后,想为家乡做一些事,让后人了解小韩村的历史。”李法顺说,11月16日,小韩村文化广场上的韩非子塑像举行落成仪式。韩非子塑像高4米有余,底座正面刻有韩非子的简介。在小韩村文化广场韩非子塑像前,20余名中老年男女有的手持系在长杆上的铜锣,有的敲打盘鼓和钵、镲等在表演节目。
20、感悟: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有些事情由于条件限制,可能我们一辈子也做不好,有些东西一辈子也做不到。这都是正常的。所以,面对这些要释怀。
四、韩非子简介
1、韩非子一生的经历相当的曲折,但是他的确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
2、答道:“狗、马最难画。”
3、韩非子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集于一身,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子将老子的辩证法和荀子的朴素唯物主义融为一体,也是先秦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集儒、道、墨、法四大思想流派的精华于一身。
4、王寿恍然大悟,就把书烧掉,高兴得手舞足蹈。
5、位于禹州市西北部的浅井镇,因为镇内有数百年历史的宋家大院和白地黑花瓷而久负盛名。浅井镇的浅井村和扒村,不仅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历史文化名村”,而且在2016年被住建部公布为中国传统村落,目前正在修复或规划建设。
6、如果想求得有力气的勇士,却听任他自我吹嘘,即使平凡的人也与乌获没什么区别;要是交给他鼎、俎等沉重的大型食器,那么衰弱或强健一试就分别了。
7、约公元前280一前233年)战国晚期韩国人(今河南新郑,新郑是郑韩故城),韩王室诸公子之战国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史记》记载,韩非精于“刑名法术之学”,与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韩非因为口吃而不擅言语,但文章出众,连李斯也自叹不如。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韩非是战国末期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但古人认为是阴谋学家,韩非的著作一大部分关于阴谋。韩非目睹战国后期的韩国积贫积弱,多次上书韩王,希望改变当时治国不务法制、养非所用、用非所养的情况,但其主张始终得不到采纳。韩非认为这是“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便退而着书,写出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著作,洋洋十万余言。
8、“重刑论”是韩非法治思想的核心,也是整个法、术、 势理论的基本思想之 一。
9、世有不可得,事有不可成。
10、自秦帝国以韩非学说作为治国的思想理论基础和指导方针,建立了完善的君主政治制度;其后两千多年,韩非的一整套君主专制主义的理论始终为历代统治者所奉行。可以说,《韩非子》一书是理解和研究中国历史特别是政治思想史的必由门径。
11、在韩非以前,法家已经有三派,各有自己的思想路线。
12、《战国策》的那篇文字,除了事由,只有三段对话,然后,秦王就把韩非给杀了,——假如那个诛字,真的是杀死的意思(《秦五四国为一》注有“韩非,韩公子也,著刑名之书十余万言。是时在秦,故知之也。终死于谮姚贾也。”此即解诛为杀)——生硬,突兀,一点说明没有。
13、韩非表面上把事情看得太透彻,因而放弃一切信任和情怀,在人性绝对恶的基础上设计制度,同时为论证自己的观点把对许多问题的认识推到极端;他的论述有合理之处,也暴露出许多明显的逻辑漏洞。
14、韩非是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于一身,将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与法融为一体,为后世留下了大量言论及著作。其学说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统治阶级治国的思想基础。
15、秦始皇在初见韩非著作部份篇文内容就佩服地说:“寡人如果能见此人,与其同游谈论一番,那就是死也都无憾了!”在韩非死后,当代各国国君与大臣竞相研究其著作《韩非子》,秦始皇在他的思想指引下,完成统一六国的帝业。
16、“儿子的肉都肯吃,还有谁的肉不肯吃呢?”
17、《韩非子》——巧诈不如拙诚
18、母鹿跟着悲啼,秦西巴不忍,便把小鹿还给它带回去。
19、韩非子其学出于荀子,源于儒家,而成为法家,又推究老子思想,归本于道家。司马迁指出韩非子喜好“刑名法术”且归本于道家的“黄老之学”。他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于一身,将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与法融为一体,是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为后世留下了大量言论及著作。其学说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统治阶级治国的思想基础。
20、韩非深爱自己的祖国,但他并不被韩王所重视,而秦王却为了得到韩非而出兵攻打韩国。韩非入秦后陈书秦王弱秦保韩之策,终不能为秦王所用。韩非因弹劾上卿姚贾,而招致姚贾报复,遂入狱。后李斯入狱毒之。韩非人虽死,但是其法家思想却被秦王嬴政所重用,奉《韩非子》为秦国治国经要。帮助秦国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韩非的思想深邃而又超前,对后世影响深远,是毛主席最佩服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毛主席曾经说过:中国古代有作为的政治家,基本都是法家。
五、韩非子著名代表作品
1、本书是《读古人书》系列丛书之一。本丛书计划选取古代对历史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典籍,以选本的形式呈现每一种典籍所蕴含的思想智慧。第一批计划收入《韩非子》《孟子》《庄子》《吕氏春秋》和《战国策》等五种。
2、尤可称道的是,韩非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法不阿贵的思想,主张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这是对中国法制思想的重大贡献,对于清除贵族特权、维护法律尊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附:点击可查阅《读古人书之〈韩非子〉》目录
4、韩非认为,这三者都是不可缺少的,提倡的“以法为本”思想体系,是法、术、势的结合。克服了各家片面和不足之处,提出了以“法”为核心的完整系统的法治理论,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5、韩非结语:人主听取言论,有的言论深远广大,但没有功用;虚幻无定形的最容易任意造作。所以要求实效,尘饭涂羹是不能下肚的,非回家吃饭不可。
6、韩非结语:巧妙的诈伪不如愚拙的诚实。乐羊因为立功而引起怀疑,秦西巴因为获罪而更被相信。
7、“犬马是人最熟悉的东西,从早到晚都在眼前,画的不像大家立即就会发现,所以难画。鬼魅是无形的,谁也没见过,所以容易画。”
8、简介:韩非,战国晚期韩国人,韩王室诸公子之战国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史记》记载,韩非精于“刑名法术之学”,与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韩非因为口吃而不擅言语,但文章出众,连李斯也自叹不如。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韩非是战国末期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9、魏文侯对堵师赞说:“乐羊为了我的缘故,而吃他儿子的肉。”
10、韩非提出了循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奸劫弑君》)的著名论题。参就是比较研究,验就是用行动来检验。韩非认为,不经过参验而硬说是如何如何,是无知的表现;不能确定的东西而照着去做,是自欺欺人。因此他主张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显学》)。
11、韩非结语:彻底执行法令,使法网周密不漏,人们无幸免心理,便不会轻易犯法。
12、韩非子之死,史籍有两种说法。一是司马迁的《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这也是迄今为止韩非子之死的母本说法和主流说法:“李斯、姚贾害之,毁之曰:‘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过法杀之。’秦王以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遗非药,使自杀。”
13、韩非结语:给人忠告的困难,不在于忠告者本身,难在于必须了解忠告对象的心理,邻家老头与富家关系不够深厚,交浅言深,不能取信于人,反而遭人猜疑。
14、《韩非子》一书,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以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
15、韩非在国家政体方面主张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国家,韩非子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政治思想,是封建专制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韩非还继承了荀子关于封建专制的一些思想,并进一步理论化和系统化,从而成为封建专制主义思想的倡导者。
16、韩非结语:专注地做好自己的事情,比整天关注对手的动向更容易获得成功。
17、韩非子(约公元前281——公元前233),又称韩非,战国末期韩国(今河南省新郑)人。思想家、哲学家、政论家,法家的代表人物。他是韩王室宗族,韩王歇的儿子。《史记》记载,韩非精于“刑名法术之学”,与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韩非文章出众,连李斯也自叹不如。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
18、韩非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集于一身,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将老子的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与法融为一体。著有《韩非子》,共五十五篇,十万余字。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呈现韩非极为重视唯物主义与效益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目的是为专制君主提供富国强兵的思想。
19、著有《韩非子》一书,共五十五篇,十万余字。
20、韩非著书之余时常登临的孤愤台尤存,位临棠溪岸边,原是一处高地,松柏银杏苍苍。之后,孤愤台渐渐之低小,乡民们平素叫孤坟摊儿,考古和被盗均未发现萌基,专家考证应为孤愤台,正好符合韩非驱车劝谏韩玉不用而闭门著书的历史事实。韩非的《孤愤》、《五蠹》《说难》、《说林》、《从内储》五书,十万余言,字里行间,叹世事之难,人生之难,阅尽天下,万千感怀。韩非死于秦国,终年47岁,有记载说,韩非尸体运回韩国,葬在故土,即孤坟摊处,还说葬九女山古墓群。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