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端午节的来历简短50字
1、源于勾践操练水军说
2、“我来晚了一步,乐平里繁花已谢,春天接近尾声,我想写的诗篇,已是乐平里春天的闭幕辞了。”
3、2016年河北省中考语文试卷分析
4、端午节,本是上古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祈福辟邪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5、A.石鼓文的发现早于殷墟甲骨文,它是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
6、●后汉黄琬,祖父琼,为太尉,以日食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对未知所况。
7、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体,再点击“关注”,这样您就可以免费收到最新内容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8、齐国有只一支脚的鸟,在宫殿前飞舞。齐侯向孔子询问,孔子说:“这只鸟叫做商羊,孩童有一首歌谣唱到:‘天要下大雨的时候,商羊都会屈起脚来跳舞。’这是下大雨的征兆。”之后果然如此(下大雨)。
9、国学大师,曾仕强教授:不到端午节时节,糯米不能随便乱吃
10、端午节是中国重大传统节日,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端午节于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确立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11、端午来源传说——纪念屈原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5—6题。(6分)
13、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被称为端午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五月初五日因为都为数字,所以端午又被称为重午。
14、本文较长,适宜在电脑上阅读
15、(2)雨后天晴,月亮更显得澄莹()皎洁了。
16、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节期在农历五月初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
17、(1)誓改为视检改为俭
18、宋颖认为,端午节本不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起,但是在发展过程中,端午节逐渐与屈原和爱国主义紧密联系在一起,并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19、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主张联齐抗秦,但是他的政治主张遭到了当时的贵族子弟子兰等人强烈反对,于是子兰联合诸大臣上书荐表弹劾屈原,屈原因此被免去官职,流放到了今天的湖南一带。
20、此题出得好!好在它引导同学们来关注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的来历和内涵。时下,许多人挺热衷于西方节日,什么圣诞节,什么情人节,什么愚人节等等,平安夜的时候,用彩纸包一个苹果,居然可以卖钱。西方的节日,可以知道,但把它真当回事来庆祝,就显得有些媚外了,圣诞不圣诞跟你有什么关系?如果这2分你都拿不到,那就是说,你连端午节的来历都不清楚,作为炎黄子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二、端午节的来历简短50字屈原
1、理解常见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乃、虽、为、者、且、则、何、焉、与、所、因)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2、●齐有一足鸟,舞于殿前。齐侯问于孔子,孔子曰:“此鸟名商羊。儿童有谣曰:‘天将大雨,商羊鼓舞。’是为大雨之兆。”后果然。
3、D.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4、(3)去掉“望”,去掉“敬请”,去掉“望大家”,把“大家”放在“敬请”和“谅解”中间
5、打捞的时候楚国人民又担心江里的鱼虾以及蛟龙伤害屈原的遗体,于是准备好饭团,鸡蛋等食物到汨罗江边,他们将饭团和鸡蛋投到江里,祈求鱼虾吃饱后不会去伤害屈大夫的遗体。
6、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吉日,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
7、2017河北中考语文试卷分析
8、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就某一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或疑问。
9、出自《梁书刘峻传》的这段文字,总共36个字,讲刘峻爱好读书,家里穷,经常点燃用麻制的火炬,从晚上到早晨,等到惊醒了就接着读,经常担心自己的见识不够广博,听说有不常见的书,一定要去请求借阅。只要读懂了大致内容,就会写出一个恰当题目,题目的主语应为“刘峻”,谓语是他刻苦勤奋读书,于是,“刘峻好学”就是一个不错的题目(与此相类的题目,也可得分)。
10、扶溪镇开展2022年“我们的节日·端午”主题活动
11、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其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扒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12、刘峻爱好读书,家里穷,经常点燃用麻制的火炬,从晚上到早晨,等到惊醒了就接着读,经常担心自己的见识不够广博,听说有不常见的书,一定要去请求借阅。
13、此次活动,不仅让孩子们体验到黏土创作的快乐,使孩子在活动中尽情体验与同伴、家长一起过节的乐趣,还提高了孩子们对传统节日的认识与了解,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14、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15、开展端午节主题实践活动
16、在上海部分农村,靠杭州湾北岸一带区域,如奉贤、南汇等地区,习惯上称“端五节”为“当五汛”。亦有个别地区称为“五月当午”。
17、天中节名称根据阴阳术数而来。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熙朝乐事》:“端午为天中节,是因为午日太阳行至中天,达到最高点,午时尤然,故称之为“天中节”。
18、端午节的第一个意义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屈原,名平,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生于楚威王五年夏历正月初或谓生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卒于楚襄王九年。
19、端午节介绍:端午节,我国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喝雄黄酒等等。端午节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多种传说,但是在漫长的选择淘汰中,纪念屈原的传说流传最广,最得人心。“其志洁,其行廉”,从司马迁对屈原饱含深情的叙述开始,屈原忠贞爱国的形象在历代文人的叙述中越发高大。汉代以降,人们就认为端午节是因屈原而起的。在抗战相持阶段的1942年,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以古喻今,激起广大民众的爱国热情,更让屈原的爱国形象深入人心。1954年,屈原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名录。宋颖认为,端午节本不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起,但是在发展过程中,端午节逐渐与屈原和爱国主义紧密联系在一起,并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20、仲夏时节天气湿热,先民用艾草、蒲叶防疫防病。顺应天时,趋利避害。小孩佩戴香包,系五色线。到七夕节才剪下来,丢到屋檐任喜鹊衔取,驱虫驱疫,期盼多福安康。
三、端午节的来历简短30字
1、中秋祭月、赏月、拜月由来以久,在古时人们每逢中秋则会在香案上摆上供品以祭拜月神。
2、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
3、后来由于秦始皇一统天下,大部分古百越人和汉人融合。
4、闻一多在《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中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
5、中秋节自古便有赏月、燃灯、观潮、猜谜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当然品尝美食也是中秋节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吃月饼、喝桂花酒,听老人讲讲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
6、要求:题目自拟;有真情实感;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写成诗歌不少于30行);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7、这6分基本上属于送分题,只要熟练而准确地背默过初中六册书中的34首古诗词和16篇文言文,写出答案问题不大。可是,每年依然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不能拿到6分,不是写不出下句或者上句,就是写出的答案出现错别字,要知道,一句答案的几个字当中,出现一个错别字或者书写不够规范的字,一分都被扣掉。“春”字,下面是“日”;“乘”字中间部分应规范;“英”字第七笔出头,“所”字的撇角度不能过大,等等。两篇文言文《桃花源记》和《小石潭记》都在第四册,这就告诉孩子们,需要学好每一篇,从进入初中学习《论语》开始,就得扎扎实实走好每一步。
8、习俗主要是吃粽子,挂香包等等。
9、活动现场还开展了亲子趣味小游戏活动,孩子们和家长亲身体验了合作的温馨与快乐,现场欢呼声此起彼伏。
10、中秋佳节的由来简单介绍
11、连日来,我县各级各部门
12、端午节的第二个意义是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13、一句话的力量可以大到你想象不到
14、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
15、在远古时代,百越之地就有在阳气旺盛的午月午日,用刻画上龙形的舟楫载上古粽籺等贡祭品以竞渡形式祭祀龙祖习俗。
16、古时候有一位爱国诗人叫屈原,他因不满祖国被霸,牺牲投江,希望世人得以清醒,人们知道后个个悲痛欲绝,后来为了纪念他,就将5月5日定为端午节。够简洁了吧~!
17、这五毒糕实际上是玫瑰蛋糕,外面酥皮上印着蝎子、蛤蜊、蜘蛛、蜈蚣和蛇的五个图案。农历五月份正值仲夏,五种“毒”开始出现,蚊蝇等昆虫很容易繁殖和传播流行病,因此端午节自古就被视为“健康日”。吃五毒糕意味着祈求救灾和保护家庭成员的健康。
18、很多时候孩子需要一个仪式
1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20、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此秋中第二月叫仲秋,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新唐书·卷十五志第礼乐五》载“其中春、中秋释奠于文宣王、武成王”,及“开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庙,以留侯张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乐之制如文”。中秋节也称为仲秋节,团圆节,八月节等,也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四、端午节的来历简短50字三年级
1、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端午节吃粽子和赛龙舟的习俗,是为了纪念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屈原,也正是因为如此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
2、◎关于字数,要求不少于600字(诗歌不少于30行)。考试提供的书写纸上,标有数字,300、500、600,考生心中有数,判卷老师也可参考。我主张写700字(左右),字数不足,每少50字减1分;字数过多,也会给老师拖沓之感。
3、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4、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龙舟节、天中节等,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是称呼和习俗最多的传统节日。相传古时楚国人不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为避免屈原肉身葬身鱼腹,人们自发荡舟江河以驱散鱼群,或投米团入江中,以求得屈原肉身的保全。
5、端午祭龙习俗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反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内涵。
6、中秋节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着古老的渊源。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是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的,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最初的“祭月节”是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的“秋分”这天,后来才调至农历八月十五日,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农历八月十六日。
7、齐老是很重情义的。记得他过九十大寿,我跟金涛兄去给他拜寿,他领着我来到后院,我看到北面墙上有个小洞,里边有一个牌位,写着“贤妻宝珠灵位”。齐老默默鞠躬,我当然也照着做了。齐老严肃地指着灵位说:“这是你娘的灵位,我每天都要来看她,她跟我只是受罪了,没有享过福。”齐老说着眼睛湿润了。我感觉到齐老的感情是非常深的,平时几乎不流露。
8、2018年5月1日河北省部分城市天气情况的预报
9、端午节的来历50字闻一多在《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中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有一是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
10、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
11、(3分)讲骨气,讲正义,有勇气,勇于表现自己,挺起胸唱戏;不可死学原搬,要花力气下苦功,再创造,求进取(只答“讲骨气,讲正义,有勇气,勇于表现自己,挺起胸唱戏”给2分;只答“不可死学原搬,要花力气,下苦功,再创造,求进取”也可给2分,意思对即可)
12、战国时期屈原烟。得不到。别嗯,皇帝的赏识,从而皇帝也并没有听取他的和秦国了有了联系。到最后国破人亡居然感到特别就是愤恨。最后就刨石头汨罗江,当地渔民就赶紧打捞他的尸体,结果没有打捞到,他们就拿了竹筒往里面塞了很多食物。投给鱼和虾,让他们不要吃屈原的实体,后来就有了赛龙舟。和吃粽子的来历。
13、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14、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是有理想有抱负,却得不到赏识的有志之士。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15、2015河北省中考语文试卷分析
16、考生作答,必须细致查看命题人给出的文后注释,比如“以”字,如果不看注释,“屈原以五日死”便不好理解;“况”(比方)也是如此,只有知道,“况”字在这里是“比方”的意思,才可以翻译出“黄琼思考着如何回答,却不知道怎么去形容比拟。”
17、挂艾草、菖蒲、榕枝。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通常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
18、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
19、端午节,本是南方吴越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祈福辟邪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20、◎关于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只是从保密的角度做出的要求,考生一般不会出问题。
五、端午节的来历简短50字左右一年级
1、B.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只好拄杖归来,独自叹息。
2、汉代人认为,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且有“不举五月子”之俗,即五月五日所生的婴儿无论是男或是女都不能抚养成人。一旦抚养则男害父、女害母。甚至出现了“五月到官,至免不迁”,“五月盖屋,令人头秃”等说法。这一习俗至迟从战国开始流行,迄至汉代盛行不衰。此俗在汉人王充的《论衡》、应劭《风俗通》以及《后汉书》中,多有记载。
3、据史籍记载,石鼓于唐代初年在今陕西省岐山县出土,后被置于陈仓(今宝鸡市附近)之野。当时在凤翔做官的郑余庆移至凤翔夫子庙予以保护。经五代战乱,全部散失。入宋,凤翔太守司马池四处寻访,集得九鼓,至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找到另一鼓。北宋末年移至汴京保存,宋徽宗下令以金涂字,以示贵重。金兵攻占汴京,以为奇物,于天会六年(公元1128年)运至燕京(今北京市)。元代又散失于草野之中,后被国子助教成钧发现,由兵部派车运回国子监,这以后就一直保存在北京。到1933年,被运往南京,埋于地下。解放后访得,再运回北京。
4、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5、端午节,我国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喝雄黄酒等等。端午节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多种传说,但是在漫长的选择淘汰中,纪念屈原的传说流传最广,最得人心。“其志洁,其行廉”,从司马迁对屈原饱含深情的叙述开始,屈原忠贞爱国的形象在历代文人的叙述中越发高大。汉代以降,人们就认为端午节是因屈原而起的。在抗战相持阶段的1942年,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以古喻今,激起广大民众的爱国热情,更让屈原的爱国形象深入人心。1954年,屈原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名录。宋颖认为,端午节本不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起,但是在发展过程中,端午节逐渐与屈原和爱国主义紧密联系在一起,并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6、屈原被谗流放,行吟大泽之畔,他的爱国之情无以自达,因而投身汨罗江。后世的人们崇敬他的忠义,同情他受的冤屈,以端午划船竞渡的方式来纪念他。《荆楚岁时记》成书于梁朝,和《续齐谐语》是同一个时期,可见这一习俗也已存在一千多年了。
7、粽,即“粽籺”,俗称粽子,主要材料是糯米、馅料,用箬叶(或柊叶)包裹而成,形状多样,有尖角状、四角状等。粽子由来久远,最初是用来是祭祀祖先神灵的贡品。传入北方后,用黍米(北方产黍)做粽,称“角黍”。由于各地饮食习惯的不同,粽形成了南北风味;从口味上分,粽子有咸粽和甜粽两大类。端午食粽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已成了中华民族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8、安得广厦干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9、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主题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驱除毒虫、邪魔。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配香囊。
10、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于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11、午日为“阳辰”,午月第一个午日,故称端阳。《荆楚岁时记》中说: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之为“端阳节”。
12、我因演出繁忙,不可能在画画上画出成绩来。但我在演戏上,是遵照齐老的教导做的,在舞台上我挺胸抬头唱戏,面向观众。我演的节目,创造的人物,大都是一些争取自由、有正义感、有反抗精神的古今女性。如《刘巧儿》中的刘巧儿,《杨三姐告状》中的杨三姐等。
13、③河北省部分城市白天除邢台小于三级外均稳定在三到四级。
14、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15、据东汉时期蔡邕《琴操》中载,端午节系为纪念先贤介子推。
16、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17、(1)琼大惊,即以其言对
18、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19、(1)好!好!这个小兔画得有神,就是嫩了点,好!
20、龙舟竞渡最早是古越人祭龙祖的一种祭祀活动形式,南越使用舟船普遍,往往在船的首尾画上龙图形作为本族的图腾或保护神。扒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中国南方十分流行,尤其是广东地区。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