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语二十篇全文朗读
1、作中庸,乃孔伋。中不偏,庸不易。
2、(译文)孔子说:“就书本知识来说,大约我和别人差不多,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
3、(原文)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4、(原文)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4)曰:‘祷尔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祷久矣。”
5、[讲解]这两章也是讲学习态度的,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老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也有借鉴的意思。
6、252(唐诗三百首)王昌龄:闺怨
7、0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8、子路第十三(主要记录孔子论述为人和为政的道理。)
9、(5)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10、子张第十九(主要记录孔子和弟子们探讨求学为道的言论,弟子们对于孔子的敬仰赞颂。)
11、(4)谨:寡言少语称之为谨。
12、10子禽(⑴)问于子贡(⑵)曰:夫子(3)至于是邦(4)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5)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6)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7)异乎人之求之与?”
13、《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14、(译文)陈司败问:“鲁昭公懂得礼吗?”孔子说:“懂得礼。”孔子出来后,陈司败向巫马其作了个揖,请他走近自己,对他说:“我听说,君子是没有偏私的,难道君子还包庇别人吗?鲁君在吴国娶了一个同姓的女子为做夫人,是国君的同姓,称她为吴孟子。如果鲁君算是知礼,还有谁不知礼呢?”巫马期把这句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真是幸运。如果有错,人家一定会知道。”
15、(8)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16、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17、从“凡训蒙,须讲究”到“文中子,及老庄”介绍中国古代的重要典籍和儿童读书的程序,这部分列举的书籍有四书、六经、三易、四诗、三传、五子,基本包括了儒家的典籍和部分先秦诸子的著作;从“经子通,读诸史”到“通古今,若亲目”讲述的是从三皇至清代的朝代变革,一部中国史的基本面貌尽在其中。
18、0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19、(9)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20、0三家者以《雍》徹。子曰:“‘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
二、论语二十篇全文朗读 2021年搜狐频
1、(原文)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2、(3)敬事:敬字一般用于表示个人的态度,尤其是对待所从事的事务要谨慎专兢兢业业.
3、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4、记录了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和孔子弟子对其师的议论;此外,还记述了孔子的某些活动。重点为孔子的行事风格,提倡和不提倡做的事
5、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6、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7、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8、子張學干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9、[讲解]关于这段话的背景,《荀子·子道》中有记载: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批评了他;子路于是改服而入,但颜色依旧充盈。孔子又对他说:“……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则知,行至则仁。既知且仁,夫恶有不足矣哉!”据此,最后的“知”字当破读,通“智”。孔子说这番话的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10、(译文)冉有(问子贡)说:“老师会帮助卫国的国君吗?”子贡说:“嗯,我去问他。”于是就进去问孔子:“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呢?”(孔子)说:“古代的贤人。”(子贡又)问:“他们有怨恨吗?”(孔子)说:“他们求仁而得到了仁,为什么又怨恨呢?”(子贡)出来(对冉有)说:“老师不会帮助卫君。”
1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12、(原文)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13、从“知某数,识某文”到“此十义,人所同”介绍的是生活中的一些名物常识,有数字、三才、三光、三纲、四时、四方、五行、五常、六谷、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义,方方面面,一应俱全,而且简单明了。
14、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15、(2)三省:省(音xing),检查、察看。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16、(6)温、良、恭、俭、让:就字面理解即为: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这是孔子的弟子对他的赞誉。
17、258(唐诗三百首)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18、译文:颜渊死的时候,孔子说:"啊!苍天灭我啊!苍天灭我啊!"
19、(1)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的“礼”,既指“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20、(原文)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三、论语二十篇全文朗读 西瓜
1、译文:道德修养好的人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和仲弓。善于辞令、口才好的有宰我、子贡。长于政事的学生有冉有和季路(子路)。文学才华突出的有子游和子夏。
2、(译文)孔子只用(有一个鱼钩)的钓竿钓鱼,而不用(有许多鱼钩的)大绳钓鱼。只射飞鸟,不射巢中歇宿的鸟。
3、尧曰第二十(主要记录古代圣贤的言论和孔子对于为政的论述。)
4、(原文)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5、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6、《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本书,有助于我们了解儒家思想和体会中华文化是一脉相成的。诵读《论语》的好处非常好哦。
7、1子日(1):“学(⑵)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
8、6子曰:“弟子(1)入(2)则孝,出(3)则弟,谨(4)而信,泛(5)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9、(原文)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10、(原文)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11、(8)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12、0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13、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14、阳货第十七(主要记录孔子论述仁德,阐发礼乐治国之道。)
15、《论语》的篇名通常取开篇前两个字作为篇名;若开篇前两个字是“子曰”,则跳过取句中的前两个字;若开篇三个字是一个词,则取前三个字。篇名与其中的各章没有意义上的逻辑关系,仅可当作页码看待。
16、八佾第三(主要记录孔子谈论礼乐。)
17、243(唐诗三百首)卢纶:塞下曲·其一
18、译文:孔子说:"仲由弹的这手瑟,怎么是我的门徒呢?"因为这个,学生们便不尊敬子路。孔子说:"子路的水平已经进入厅堂了,但还没有进入室内罢了。"
19、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20、记录孔子和弟子们探讨求学为道的言论,弟子们对于孔子的敬仰赞颂
四、论语二十篇全文朗读拼音版
1、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2、0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3、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0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5、264(唐诗三百首)顾况:宫词
6、[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其中,“罔”“殆”二字历来解释纷纭。朱熹注云:“不求诸心,故昏而无得;不习其事,故危而不安。”“不求诸心”指的是不思考;“不习其事”,指的是不读书。讲这一章,要防止产生片面理解,要使学生认识到“学”是基础。孔子就很重视“学”,反对离开“学”这个基础去胡思乱想。他曾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7、《论语全集:世事洞明的处世智慧》内容介绍:实为世事洞明的处事智慧。孔子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论语》是其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8、(译文)孔子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活动于(礼、乐等)六艺的范围之中。”
9、(⑴)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e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郸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10、(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11、(译文)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12、0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13、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14、(1)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郑玄所注《论语》说他是孔子的学生,但《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未载此人,故一说子禽非孔子学生。
15、(6)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
16、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17、(译文)孔子说:“仁难道离我们很远吗?只要我想达到仁,仁就来了。”
18、(5)无:通毋,“不要”的意思。
19、(原文)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20、记录孔子论述为人和为政的道理
五、论语二十篇全文朗读拼音版文白互译
1、国学|文化|艺术|哲理|养生|视觉|美文|教育
2、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3、294(唐诗三百首)陈陶:陇西行
4、296(唐诗三百首)无名氏:杂诗
5、(译文)孔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不曾吃饱过。
6、0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甯戚。”
7、281(唐诗三百首)杜牧:赠别·其二
8、先进第十一(主要记录孔子教育言论和对其弟子的评论。)
9、(2)和:调和、和谐、协调。
10、记录孔子和弟子们的言行
11、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2、272(唐诗三百首)朱庆余:宫词
13、302(唐诗三百首)李白:清平调·其二
14、(7)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15、278(唐诗三百首)杜牧:遣怀
16、半部《论语》治天下,是因为人性相同,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相同,他们的追求、喜好、愿景相同,所以压迫、奴役他们的方法也相同。因为相同,所以简单,
17、子罕第九(主要记孔子言论,重点为孔子的行事风格,提倡和不提倡做的事。)
18、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9、287(唐诗三百首)李商隐:瑶池
20、0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