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尼采为什么被称为天才
1、首先尼采提出了强力意志论,虽然这个观点继承了叔本华的生命意志论,但尼采也没有完全套用叔本华的理论,他抛弃了叔本华全面否定生命的悲观主义思想。强力意志论肯定了人性,对人生存价值有一定的肯定。尼采表示,强力意志是人的本质特性,人要肯定自己,并要成为自己的主人,所以尼采高呼“上帝死了”,来告诫人们不要受宗教的束缚。人生来就为了死去,这是人的宿命,这无疑是一种悲剧,所以尼采认为人要不断地追求自己的欲望,让有限的生命不留下遗憾。
2、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的绘画作品
3、如果你想走到高处,就要使用自己的两条腿!不要让别人把你抬到高处;不要坐在别人的背上和头上。
4、1882(三十八岁)5月《快乐的科学》出版。并开始构思《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
5、 不要停在平原,不要登上高山,从半山上看,世界显得最美。
6、许多人浪费了整整一生去等待符合他们心愿的机会。
7、尼采的第二种观点是“超人”。尼采认为“超人是大地的意义”,“超人”是超越弱者,征服了他人的人,并且,尼采还把人分成“上等人”和“下等人”,在他心中,“上等人”就是超人,可以支配“下等人”,而“下等人”则是愚蠢,荒谬的代名词,这样一来,尼采的学说便有了等级制度的意义,他赞扬天才和杰出群众,同时鄙夷群众,并且尼采对于女人态度一向高傲,具有大男子主义。
8、在克尔凯郭尔和尼采之间,住着永恒的绝望、焦虑、恐惧和抑郁
9、1886(四十二岁)5月至6月在莱比锡与埃尔温·罗德最后一次会面。7月《善恶的彼岸》出版。
10、不能听命于自己者,就要受命于他人。
11、拿破仑代表的是由身体开发出来、在有形世界获得的成就;而歌德所代表的则是精神方面、在无形世界的精神表现。
12、雅斯贝尔斯、萨特、海德格尔、杰克·伦敦、福柯和德里达等等都是深受尼采思想影响的哲学家,而直接受他影响的文学家同样数不胜数:茨威格、托马斯·曼、肖伯纳、黑塞、里尔克、纪德、还有我们熟悉的鲁迅。
13、这是一本基本没有读懂的书。虽说是自传,但与其他的自传却不同,更多的是介绍其思想,介绍其著作,初读确实不好理解。阅读该书一个重要收获,是尼采对读书的看法,能够给我们一些启发。尼采早年埋首希腊古典文献研究,博览群书,可是有一天当他发现自己的眼睛不能再阅读的时候,竟认为这是他一生中所得的最大恩赐。因为不能读书,让尼采有独立思考的时间,让他的思想得以绽放。不得不说,尼采是个天才。关于读书的问题尼采反对的是“死读书”、“读死书”,而不是不读书。
14、尼采从小就患有没有先兆的偏头痛。在他生命的后半生,他饱受抑郁症的精神疾病的折磨。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他的认知能力逐渐下降,最终发展成严重的痴呆和中风。他于1900年死于肺炎。他的家族史包括他的父亲可能患有血管相关的精神疾病,他的父亲在36岁时死于中风。
15、即使对哲学毫无了解的人,也听过尼采的这句宣言——
16、本人在翻译时参考过考夫曼(WlaterKaufmann)的英译本:EcceHomo,RandomHouse,NewYork19英译本对中译者的帮忙不小。
17、其次他的众多粉丝里,有希特勒这样的大嗓门,没有希特勒,尼采的名声应该也没这么大。
18、直到1872年瓦格纳移居至拜洛伊特前,尼采拜访瓦格纳的次数高达二十次以上。这是纯粹的忘年交友谊。
19、在尼采看来,人的苦乐偏见反映了一种对增长权力的努力追求。痛苦是一种运用权力去克服障碍的刺激物,而快乐则代表着一种增长了的权力。总之,一切为了权力,一切为了超人。所以,尼采哲学的实质是清楚的。
20、但尼采的“哲学基本学说”是如何与“争夺地球统治地位的斗争”联系在一起的呢?这个问题关系到海德格尔对尼采形而上学的定位。海德格尔认为,正是在尼采的强力意志形而上学中,“现代”(西方形而上学时代)趋于完成。而在这种“完成”(即极端的展开过程)中,实现着两种极端的可能性:一是所谓“世界统治(对存在者的控制)”的极端可能性,二是所谓“人类纯粹根据自身来决定自己的本质的尝试的极端可能性”,亦即主体性的完全展开。
二、尼采说天才与灵魂
1、无论如何,尼采的写作实践是具有挑战性的,也许具有某种转折性的意义。在欧洲哲学史上,如果说在希腊,首先通过柏拉图、最终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形成了一种古典的哲学语言和写作风格(是为欧洲哲学以及哲学语言的第一高峰),而在从康德开始、由黑格尔完成的德国古典哲学中,发展出欧洲哲学语言的第二个高峰,那么,特别是在尼采这里(虽然此前也有像哈曼这样的少数先行者),前两种哲学及其写作风格已经受到了彻底的怀疑,哲学不再唯一地是说理、推论、概念性表达了,而是有了别样的和多样的风格元素。这时候,我们要追问的是:一种非推论的思想还能叫哲学吗?(8)
2、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
3、以不爱为大爱,共同酿制哲学的佳酿
4、海德格尔称尼采为“最后一个形而上学家”。这个意思应该从两个方面来了解。首先,在海德格尔看来,尼采是一个激进的形而上学批判者和颠覆者,对于传统形而上学的本质——柏拉图主义,有着清楚透彻的认识,可以说是一位规定形而上学的形而上学家。其次,尼采建立了最后一个形而上学体系,即“强力意志的形而上学”。这种形而上学作为存在学把essentia思考为“强力意志”,又以神学方式把存在者整体的existentia思考为“相同者的永恒轮回”。这就是说,尼采的形而上学同样既是存在学又是神学——虽然是一种特殊的否定神学(上帝死了!)。而从现代形而上学的历史看,尼采的形而上学是一种极端的和完成了的主体性形而上学,从而把西方形而上学带向了完成。
5、任何一个没有偏见的人拿起尼采的著作,都会发觉它们才气横溢、光彩夺目、豪气冲天。在这些著作中,尼采以非凡的勇气和惊人的洞察力轻而易举地颠倒了各种公认的观念,奚落了一切美德,赞扬了所有的邪恶。
6、作者孙周兴原载来自《读书》2003年
7、名校课表分享:请在本号对话框中输入:北大课表、北师课表、人大课表、中科院课表、央财课表、北邮课表、北外课表、贸大课表、地大课表、民大课表、北林课表、北理课表、北工大课表、首经贸课表自动提取。分别输入(北大)(清华)(人大)(北师)二字可自动提取四校当日讲座信息!更多分类信息请进入本公号底部参看(讲座分类)(课表查询)(演出展览)菜单栏。
8、我命令你否弃我,并发掘自己。唯有当你们否决我的一切,我才会回到你们之中。
9、我虽然基本上会赞同弗洛伊德的说法,但我在此无意、也无力对这个“公案”做出一个定论。我想说的只是:尼采的《瞧,这个人》一书,除了上述几个章节的标题给人自大狂感觉外,整本书思路清楚,结构也不失严谨,是尼采对自己的天资、一生写作和思想的整体总结和反思。总之,这是一本不能简单地否定和轻视的著作。
10、尼采|我为什么如此智慧
11、眼下的《尼采》两卷本就是作者根据上列讲座(第三个除外)整理而成的,此外又加上了相关的四篇论文(作于一九四一年和一九四四——一九四六年)。所以,从时间跨度上讲,海德格尔的《尼采》历经整整十个年头。
12、自由的保证是什么?是对自己不再感到羞耻。
13、天才世间稀少,有超世之才华,过人的天赋,创立新学说,证明新定理,开创不世之功业,立泽被后世之伟绩,其性格秉性,岂是我们等闲平常人所能理解?!孤独,是他生来固有之天性,堪大任者,谁似我玩物丧志,谁似大嘴巴巴巴一直说?孤独是他的宿命,可言者科学也,哲学也,发明也,公理定理也,不是家长里短,不是八卦游戏,更非风花雪月之情。天赋异禀,必有大用,孤独是上天随带的特性。我们平庸之辈,仰之弥高,奉若神明,不可讥讽其人孤独之性格。
14、理想主义者是不可救药的:如果他被扔出了他的天堂,他会再制造出一个理想的地狱。
15、尼采认为,人类只是桥梁,一边是动物,一边是超人,而人的生命应该从动物这一边走到超人那一边。这种思想深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达尔文认为宇宙万物都是演化而来的,最后不知为何出现了人类。无论地球的历史有多少亿年,像我们这样的人类只不过存在了两万多年。因此我们要问:“地球经过几十亿年的演化,最后两万多年才出现人类,那么人类有没有权利、有没有资格说自己是万物之灵,并且宣称演化到此为止?”毫无疑问,人类当然没有这种权利,因为我们只是演化过程的一个环节。因此,我们应该接着思考:“人类将会演变成什么样的新物种?”
16、害虫叮人不是出于恶意,而是因为它们要维持生命。批评家也一样他们需要我们的血而不是痛苦。
17、(5)参看德博拉·海登:《天才、狂人的梅毒之谜》,李振昌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62页。
18、众所周知,此公为人荒诞不经,为文狂放无羁,而且终于精神错乱了。文化乱象、各色名流,尼采都要骂一骂,一直咒到上帝老爷的末日(“上帝死了”)。有些骂法听来不免过分了,如称康德为“稻草人”,说德国古典哲学家都是“面具制作者”,德国人都是“庸众”,他们“没有脚而只有大腿”等,真让人想不通希特勒为什么要推崇如此尼采。这等人物,在传统一息尚存、文化还讲究个体面修饰的十九世纪,自然难有容身之地,也就不免被误解、被排斥、甚至于被敌视了。
19、(3)德博拉·海登:《天才、狂人的梅毒之谜》,李振昌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62页。
20、而两人真正反目的外在导火线则是两本书的交流。尼采于1878年4月底把书作《人性的,太人性的》第一卷寄给瓦格纳,约四个月不到前,瓦格纳把他的《帕西法尔》文稿寄给尼采,并写上了一句献词,把自己比作基督教的形象,称呼自己是“高级教会顾问”。瓦格纳的自况恰恰是尼采的反对。面对这两本书的“交错”,尼采自嘲道:“这听起来不就像两把剑在决斗吗?”
三、尼采论天才
1、上帝死了=重新估定一切价值
2、叔本华:崇尚天欲天求,否定世人的各种纷争;认为人生的本质是生存意志;永恒的解脱是彻底否认生存意志,彻底禁欲,甚至断绝生命之源。
3、到1882年,尼采服用了大量的鸦片,但他仍然难以入睡。1883年,当他还在尼斯的时候,他给自己开了镇静剂水合氯醛的处方,签上了“尼采博士”。
4、对逝者的怀念:我还会是他衣钵的继承人
5、在需要面前,一切理想主义都是虚伪的。
6、信仰就是不想知道真相是什么。
7、1878(三十四岁)与瓦格纳的友谊终结.1月3日瓦格纳给尼采寄《帕西发尔》(Parsifal)一书。5月尼采给瓦格纳的最后一封信。并寄去《人性的,太人性的》一书。
8、在莎乐美看来,尼采有着无与伦比的才华,从拜读他《悲剧的诞生》开始,她就格外敬重尼采。相处之后,更是享受与他无话不谈、结伴出游的日子。不过,她敏锐地意识到,在本质的深处,他们之间有着天壤之别。
9、人类的生命,不能以时间长短来衡量,心中充满爱时,刹那即为永恒!
10、尼采死后一个多世纪过去了,我们今天是否已经读懂了尼采?
11、尼采的身体不好,看起来苍白而虚弱,但是思考相当深刻,看人时目光如刃,似乎能够穿透人心。尼采可称为天才,二十五岁尚未拿到哲学博士时,已经被聘请为希腊文学的教授。然而他的哲学背景却使他同时遭受哲学界和文学界的排挤,再加上本身口才不好,个性又相当愤世嫉俗,导致他的教学生涯很不成功。他曾说:“听众是到教室来吃糖的。”又说:“真正伟大的哲学家,要到死后才会出生。”
12、据说梅毒这种性病是1493年传入欧洲的(不少人猜测是由哥伦布带回欧洲的),直到1943年第一个以青霉素成功治愈梅毒的案例,这种难缠、难说又难治的毛病竟折腾了欧洲四个半世纪。而在20世纪初,梅毒在欧洲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性病,约有20-25%的人患有梅毒,这就是说,只要一桌十人坐下来,其中就会有三个梅毒患者。梅毒的特点大致有三项:潜伏期长,经常会有几十年的潜伏期;具有摹仿性,实为伪装性,即它经常表现为其他病症,故不易识别;天才式亢奋,患者在发作之前常会有一个超常的精神和智力迸发期。——这就是不无神秘的梅毒,荣格所谓的“黑暗中的毒药”了。
13、尼采的若干具体论点,包括强力意志,超人,永恒轮回这样的主要论点,对於现代西方思想界响不甚显著,只有局部性的影响。
14、孙周兴|尼采与启蒙二重性
15、“瓦格纳与尼采是我一生研究的主题。”被孙周兴描述为长相与格瓦纳颇为形似的波西曼开场便告白。如果不是近年来发现的尼采的遗留笔记中,找到明显的证据,恐怕这对天才的恩怨将被长久笼罩在俗人的口水中。现场,这位瓦格纳、尼采和托马斯·曼的研究专家引经据典,在复旦大学李双志、同济大学余明锋两位老师的德语翻译下,让150余位听众明白了其中原委。
16、最后一个概念是“超人(übermensch)”。这也是一个长期以来备受误解和曲解的概念。“超人”是谁?一个理想类型?高等人类?抑或半神、天才?或者狂人?尼采都曾明确地予以拒绝。“超人”之所以为“超”,首先当然是对以往的人的“超出”,是对以往的人之本质的否定,也即否定人的理性本质。尼采的做法是“颠倒”:把理性颠倒为动物性。但在尼采那里,所谓“动物性”也具有别一种意义,它指的是以肉身存在的“身体(leib)”,是意愿生命本身的全部本能、欲望和激情的统一体,是强力意志的一个形态。
17、(4)雅斯贝尔斯:《尼采》,英译本,图森,1965年,第95页。
18、莎乐美对尼采是“以不爱为大爱”,尼采逝世4年后,她还出版了《尼采评传》来纪念他们曾经的心灵相知。值得一提的是,今天也恰是这位伟大哲学家尼采诞生176周年的日子。
19、德国大哲学家,理论家,作曲家等大家合成的顶级聪明人"尼采"就"疯子"的世界级典范。尼采的非凡成就在当时就是没被社会和大众认可,而把尼采的真理当成真的疯癫,因而,造成尼采的神经创伤,在真正疯病的十年后糊涂的死去。悲惨而令人晚惜,对世界伟大贡献并不能偿还对伟大的哲学家尼采的公平。
20、对于孩子来说,脱离父母的支配是完成独立的必要条件。如果父母的支配太过强烈,孩子就会在寻求独立的过程中承受巨大的痛苦。
四、天才都是孤独的 尼采
1、世界弥漫着焦躁不安的气息,因为每一个人都急于从自己的枷锁中解放出来。
2、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是单纯地批判基督教,否定上帝的存在吗?
3、尼采哲学的另一项重点就是“权力意志”(thewilltopower)。这里的“权力”并不是指政治权力,而是一种广义的权力。举例来说,台湾大学由于历史悠久,有些围墙很老旧,许多小草长在砖石之间。墙上怎么会有小草?这是因为小草有生命,它不管在任何地方都要凸显自己生命的力量,扩充自己的影响力。这就是一种权力意志的表现。
4、小天才对大天才的仰视和背叛
5、那么,《瞧,这个人》是一部癫狂错乱之书吗?是纯粹的“疯人疯语”吗?是一部我们不能当真的书吗?或者,只是因为尼采身后成了一位有巨大影响的哲学家,所以,我们连他这本最后的崩溃之作、发疯之作也只好来重视一番,而不可轻松把它放过?光看这本书里面的章节标题就已经够惊人、够吓人的了,诸如“我为什么如此智慧”、“我为什么如此聪明”、“我为什么能写出如此好书”之类,最后一节的标题竟是:“我为什么是命运”。谁能、谁敢这样写自己啊?正常人哪有用这样的腔调写书的?在整个欧洲思想史上,大概只有这个“疯子”尼采了。这本书因此落了个不雅、甚至不良的名声——这自然是可以理解的。
6、1868年11月,是24岁巴塞尔大学文学系讲师尼采最为幸福的日子,因为他在莱比锡东方学家赫尔曼·布洛克豪斯家中结识了瓦格纳。此前的10月27日的音乐会上,瓦格纳名作《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序曲和《纽伦堡的名歌手》序曲,让他持续八年的膜拜之心再次高涨。尼采在致埃尔文·罗德的信中高度评价瓦格纳的艺术造诣:“在听这两段序曲的时候,我身上的每一根纤维、每一根神经都在抽搐。我已经很久没有过这样一种持久的陶醉感了。”
7、“我们曾经是朋友,现在彼此陌生了……我们恰恰因此而变得更加彼此敬畏,对当时友谊的想念恰恰因此而变得更加神圣……我们愿意相信我们星辰般的友谊,即时我们相互不得不成为地上的敌人。”波希曼用富有情感的德语朗读了这段话,带给读者无限的沉思。瓦格纳去世后不久,尼采也疯了,他在《快乐的科学》中留下了这段对于友谊的自白,或许这是深刻的现代性的最生动的白描。
8、不要停在平原,不要登上高山,从半山上看,世界显得最美。
9、凡不能毁灭我的,必使我强大。
10、1870(二十六岁)3月升为正教授。9月,普法战争爆发,当志愿看护兵,患赤痢与白喉。10月,退伍返巴塞尔大学,与神学家弗兰茨·奥瓦贝克(FranzOverbeck)的友谊开始。
11、1897(五十三岁)复活节母亲病逝。与妹移居魏玛(Weimar),由其妹看护。
12、对待生命,你不妨大胆一点,反正你难免一死;
13、1911年,莎乐美第一次接触到精神分析便产生了浓厚兴趣,尤其对弗洛伊德的理论深感好奇。虽然已年届但她还是毅然开启了这门课程,并希望有一天能够拜弗洛伊德为师。
14、他还没有接近最终的突破,但他的写作风格变得不那么传统,并以自大为标志。事实上,他是一位独一无二的重要的哲学家,发展了重要的著作,所以,也许把自己看作是极端的创造性和视觉天才,对他来说是正确的。一般来说,这种主题将被视为脱离现实的标志。
15、据说在医院的头几年里,尼采病得厉害,神志不清,但后来病情渐趋缓和。这时候的尼采竟然还惦记着自己的著作和声誉,时不时会问:“难道我不曾写过优秀的作品吗?”有一次,尼采妹妹坐在他旁边落泪,尼采居然还懂得安慰,问妹妹:“伊丽莎白,你为什么哭呢?难道我们不幸福吗?”(1)——这话听着让人心酸!
16、1883(三十九岁)2月,瓦格纳病逝。撰写《查拉斯围拉如是说》第一部,6月出版。7月执笔撰写第二部。
17、孙周兴|人何以承受悲苦人生?——尼采的《悲剧的诞生》
18、1867(二十三岁)l0月披征召入南姆堡炮兵联队,不慎从马上挥下,胸骨受重伤。
19、痛苦的人没有悲观的权利。
20、第尼采由旧价值的崩溃进一步引出价值的相对性结论,强调每个人必须独立地为自己创造价值,提倡个人至上,自我实现。尽管他没有使用”异心”的术语,但是他用自己的语言揭露了传统文明导玫个性丧失,自我失落的事实。
五、尼采为什么这么出名
1、受到唯物主义和叔本华的影响,尼采认为意识和理性在人类的行为、信念和价值观中发挥的作用比较小。我们的无意识和下意识本能和情感生活则更加重要得多。在《善恶的彼岸》中,尼采写到激发伟大哲学家的“不信任和嘲讽”是他们都表现出一种样子,似乎他们依靠冷冰冰的、纯粹的、神圣的冷漠辩证法的自我发展已经发现了真正的信念,其实不过是他们的猜想、突发奇想或心血来潮,或者更典型的情况是他们筛选并进行适当抽象后的某种狂热的希望--他们用事实之后的理性化过程来为其辩护。他们鼓吹这些东西,却不想被看作这样的人。
2、恋情的无疾而终,让尼采陷入无尽的痛苦,但不得不说,这份苦痛最终转化为一股力量,帮助这位哲学家酿造出了一壶壶滋味醇香的美酒,比如,被称为他们“精神之子”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3、波希曼与德语译者李双志耳语
4、两人一见如故,第二年瓦格纳便亲自写信邀请尼采去他特里布森的家中做客,奇妙的是,在离开的前一夜,瓦格纳的儿子齐格弗里德出生了,“照我的妻子的看法,您是生命带给我的唯一的收获”,瓦格纳不吝赞词,尼采完全被他们接受为家庭成员,甚至成为了“瓦格纳和他的儿子齐格弗里德之间的纽带”。
5、骆驼是“沙漠之舟”,刻苦耐劳,意味着人在年轻的时候要接受训练,承受传统的包袱。我经常在台北街头看到中学生,觉得他们真是非常辛苦,每天上学背着沉重的书包,有时候甚至要背两个书包。每次看到这种情形,我心里常会想:“他们现在是骆驼,这是人生必经的阶段,但是这样能保证他们将来变成狮子吗?”这是个很大的问题。
6、受苦的人,没有悲观的权利。一个受苦的人,如果悲观了,就没有了面对现实的勇气,也没有了与苦难抗争的力量,结果是他将受到更大的苦。
7、他写的书文笔璀璨,富有韵律感,并且思想深邃,引人深思。他随后的时代几乎所有新的方向,流派,主义,运动,都受其深刻影响。他出版的数本格言集,以及假托古人之口的张三丰如是说,引爆文坛,年年畅销,洛阳纸贵。
8、母亲的教育方法非常严格,她就像时刻挥舞着手中的鞭子的调教师一样。她不允许尼采有任何例外,要求他做一切应该做的事情。考虑到她极其忠于义务的生活方式,这样的教育方法也不足为奇。除此之外,姑姑们也经常用冷水浴来锻炼尼采的意志力。在这样严格的管教下,尼采成了一名举止端庄的优等学生,但谁都没有意识到,尼采为此在其他方面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9、人的精神有三种境界:骆驼、狮子和婴儿。第一境界骆驼,忍辱负重,被动地听命于别人或命运的安排;第二境界狮子,把被动变成主动,由“你应该”到“我要”,一切由我主动争取,主动负起人生责任;第三境界婴儿,这是一种“我是”的状态,活在当下,享受现在的一切。
10、一般人都把这怜悯称为一种道德,他们对那种种了不起的不幸、丑陋和失败丝毫不懂得尊重。
11、左:尼采书作《人性的,太人性的》,右:瓦格纳歌剧《帕西法尔》海报
12、西西弗·不二生活年度新品
13、2011年9月1日补记德国柏林南星
14、凡具有生命者,都不断的在超越自己。而人类,你们又做了什么?
15、年轻的诗人固然伤痛,但没有放弃热爱的诗歌。1903年,里尔克写下名诗《豹——在巴黎植物园》,将现代诗歌“思想知觉化”的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后来,又陆续出版《新诗续集》、《杜伊诺哀歌》、《献给奥尔甫斯的十四行诗》以及长篇小说《马尔特手记》。
16、与怪物战斗的人,应当小心自己不要成为怪物。当你远远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
17、哲学人ID:philosophs
18、这个问题似乎也可简化,可以表达为:尼采之后,我们如何做哲学?或者还有进一步的问题是:尼采之后,我们做何种哲学?
19、尼采是意志主义的主要代表。他出生在德国的一个牧师家庭,从小受到传统的宗教教育。尼采后来却成为西方社会秩序的破坏者。尼采5岁时父亲去世,母亲将他和妹妹扶养长大。他自幼就以自己是贵族的后裔而感到自豪。
20、(6)尼采:《瞧,这个人》,科利版《尼采著作全集》第6卷,柏林,1999年,第304页。
1、尼采是德国人,同样出身于具有宗教背景的家庭,家中信仰路德教派(基督新教)。然而尼采年纪很小就对宗教信仰产生怀疑,上大学之后更进而主张无神论,后来成为著名的无神论者。
2、尼采拒斥西方的传统道德,尤其是基督教、犹太教的道德。他的道德思想是其权力意志论和超人哲学的延伸。
3、再就是哲学写作的风格问题。尼采式的哲学写作早就成了一个“品牌”,也成了一个问题,受到广泛的讨论。当然,仍然是有人喜欢有人讨厌。有趣的是,尼采的第一本书《悲剧的诞生》虽然谈不上严格的规范学术写作(比如完全没有注释、文献等),但总的来说还是一本说理性的论著,属于“论说文”类别;同样地,尼采的最后一本书《瞧,这个人》虽然狂妄野性,但至少在体裁上,在谋篇布局上,也还勉强算得上是一篇“论说文”,而不是尼采最个性化的警句格言体。在其收官之作中,在其精神崩溃的前夜,尼采似乎想对自己的生命和写作做一次虽然狂妄自大、但仍不失严肃认真的清点和总结。
4、男人骨子里坏,女人骨子里贱
5、随着身为牧师的父亲去世,尼采一家失去了生活的收入和自己的家。因为牧师一旦去世,其家人就必须迁出牧师管。全家靠母亲微薄的养老金根本无法生活下去,不得已,一家人只好搬去和祖母与两位姑姑一同生活。好的房间都被祖母和姑姑们占了,母亲和尼采以及尼采年幼的妹妹只能挤在一间不见天日的阴暗小屋里。父亲去世的时候,尼采的母亲只有25岁,她本可以再婚,可是作为虔诚教徒,母亲只把对亡夫的回忆以及孩子们的成长当做自己生活的慰藉继续生活下去。正因为如此母亲对教育儿子充满了热情,加倍的培养。尼采在三岁前还不能开口说话,而且是个神经过敏的孩子。可是他学会说话的同时几乎便学会了读书、写字,开始显露出天才的一面。母亲为他制定了课程表,片刻不离的教导尼采!
6、迟到的青春是持久的青春。
7、三大泰斗分别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8、作为译者,我是不是应该为尼采及其《瞧,这个人》做一个辩护呢?——比如让我来说:思想以及思想写作本来就是“疯子行动”,何足怪哉!或者,《瞧,这个人》根本还不是错乱之书,而是尼采精神失常之前最后的清醒之作?
9、所谓高贵的灵魂,即对自己怀有敬心。
10、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11、用才智和勤奋破冰,成就彼此事业
12、按:1900年8月25日,精神崩溃的尼采在妹妹的照料下去世。《瞧,这个人》是这位伟大哲学家的最后一本著作,是“疯人疯语”抑或“清醒之作”?
13、尼采:唯意志论继承者,存在主义的演进过程中的重要人物。
14、这五个“基本词语”代表着尼采的“哲学基本学说”:强力意志说、永恒轮回说、公正说、虚无主义说、超人说。海德格尔引证过尼采的一则笔记:“争夺地球统治地位的斗争的时代就要到了——这场斗争将打着哲学基本学说的旗号。”该笔记写于一八八一至一八八二年间。尼采正是在这个时候开始认识和谈论上述“哲学基本学说”。《曙光》一书作于一八八一年,“永恒轮回”这个“最沉重的思想”也是同年形成的;在此后不足十年的时间里,即海德格尔所谓尼采的“巅峰时期”,关于存在者整体的真理”力求在他的思想中形诸文字”(注意这里的主宾关系!),终使尼采趋于癫狂。
15、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不必等候炬火
16、(1)参看丹尼尔·哈列维:《尼采传——一个特立独行者的一生》,刘娟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32页。
17、1877(三十三岁)9月,返巴塞尔,回到大学授课。
18、失意的尼采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反复头疼和神经衰弱让他体力不支。一次,一位十分信奉尼采的学生去尼采家拜访时怎么按铃都没有回应,于是他提心吊胆的从窗帘的缝隙中向里偷窥,看见尼采坐在窗户前好像受到了惊吓似的。这之后不久尼采便从工作了10年的大学,辞去了教授的职位,提早进入了靠养老金生活的阶段。尼采之所以不能完全适应社会,而过早的成为一名隐士原因便是他始终过于束缚自己的身体和内心,妨碍自己去适应社会。父亲的不幸去世是幼小的尼采不得不背负沉重的负担,还有小时候一直受到母亲极其严格的教导,这一切经历都使尼采的内心越来越受束缚。
19、谦逊基于力量,高傲基于无能。
20、尼采提出精神有三变:骆驼、狮子、婴儿。他认为精神应该先变成骆驼,再变成狮子,最后变成婴儿.
1、我感到难过,不是因为你欺骗了我,而是因为我再也不能相信你了。
2、弗洛伊德在上引讲话中提到了一个“梅毒公案”:尼采是否患有梅毒以及由梅毒引起了麻痹性痴呆。上面提到的20世纪文化名人都参与了这个“梅毒公案”的争论,且大部分学者都对此持肯定态度,认定尼采确实患有梅毒——弗洛伊德的说法是“脑梅毒”。这里的问题极其复杂,不仅涉及尼采的病史事实,更重要的是尼采的精神病(不论其起因为何)与尼采的思想之间的关系。
3、她是露·安德烈亚斯·莎乐美,出生俄国贵族,才华横溢、特立独行,被称为19世纪晚期欧洲大陆知识沙龙的共享“玫瑰”,一个善于征服天才的女人。
4、他是一个证人,学生看见他便相信了哲学决非一种枯燥的东西。这样一个教师当然不会拿着别人编的现成教材来给学生上课,他必须自己编教材,在其中贯穿着他的独特眼光和独立思考。
5、尼采与保尔·里曾先后向莎乐美求婚,却都被拒绝了,而莎乐美拒绝他们的理由很简单:她享受与这些杰出的男士进行精神的碰撞、学术的交流,但拒绝和他们一起落入世俗婚姻的约束。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