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代法家名言
1、徐冯说:“任何事情都是人为的,而人的行为乃是应时而作,所以一个智者绝不以为世上有一成不变的事。”
2、1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龙这种动物,柔顺得可以亲昵并骑乘;但是龙的喉咙下生有尺余长的逆鳞,如果有人碰到,龙就必然会将那人杀死。)
3、1削株无遗根。(斩草务必除根)
4、1人主怠傲处其上,此世所以有劫君弑主也。(一旦君主怠慢倨傲而稍有疏忽,就会发生弑君夺位的灾祸。)
5、赏罚无度,国虽大,兵弱者,地非其地,民非其民也。(赏罚没有法度,国家虽大而士兵疲弱,那么其土地和人民迟早会被其它国家所占有。)
6、国危主忧,说者成伍,无益于安危也。——《商君书·农战》
7、所以孟子说话他是直通通的,孟子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我读孟和读孔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读〈论语〉如沐春风,读〈孟子〉如闻战鼓,读了〈孟子〉之后你就振奋,你老想站起来做点什么事,实在没事找个人争辩也行,找个人辩论也行,孟子很好辩的。
8、治理国家不一定只用一种方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的制度;商鞅;公元前356年;商鞅变法性质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通过这次变法:
9、应该是“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10、白话释义:执法的人,天下的程序,万世的楷模。
11、胜而不骄,败而不怨。
12、1不使自恣,安得移并。(使其不得越职,就不会有大权旁落或兼并权力的现象发生了。)
13、右⼿画圆,左⼿画⽅,不能两成。
14、1人臣之争事而亡其国者,皆虺类也。(群臣之间相互争权夺利而致使国家灭亡的,都和虺是一类的)(说明∶虺hui3∶一蛇二头)
15、大意:圣人治国,只要能使国家强盛,就不沿用旧的法度;只要有利于人民,就不遵守旧的礼制。
16、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17、(译文)即使之前立过战功,但后来又触犯刑法,不能因此减轻刑罚。即使从前做过好事,但后来又犯过错误,不能因此破坏法令。
18、先秦各学派中,与管理行为关系较密切的主要有: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等。我们将以极简略的形式,从上述四家中析取最精华、最具现代价值的成分,希望能够对今天的管理者提供一些借鉴。(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正越来越展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无论作为管理者还是作为被管理者、合作者或是竞争对手,了解中国本土的文化背景,肯定是有益的。这里有一个前提:我们的目的已不仅是你死我活的“求胜”,而更重“双赢”。)
19、1人行事施予,以利之为心,则越人易和;以害之为心,则父子离且怨。(人们办事付出报酬,如果从对人有利的角度着想,那么及时是关系疏远的人也可以合作;如果总想加害对方,那么即使是父子也会相互疏远和怨恨。)
20、1大意无所拂悟,辞言无所击摩,然后极骋智辩焉。(进言的内容没有违逆的地方,言辞没有抵触的地方,之后才能施展才智展开论述。)
二、古代法学家名言
1、圣人之道,去智去巧。智巧不去,难以为常。(圣人处世,是不需要智虑与机巧的。因为不抛弃智虑机巧,就很难维持长久。)
2、《孟子》,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古代考试主要考《四书》《五经》。
3、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商君书·更法》
4、(译文)针刺⾻上的病毒,局部感到⼩痛⽽整个⾝体却得到长远的健康;⽿听深刻的忠⾔,⼼⾥感到⼩不舒服⽽国家却得到长久的洪福。
5、(1)出则无敌国外患者360问答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香远益清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3)雄姿英发例论础笔和樯橹灰飞烟灭
6、1人臣挟大利以从事,故其行危至死,其力尽而不望。(臣下行事为了争取更大的利益,所以会冒着生命危险来做事,竭尽全力也不会有怨言。)
7、10其事不当,下考其常。(如果君主处事不当,那么臣下也会将其作为成例来效法。)
8、治强⽣于法,弱乱⽣于阿。
9、(译文)依靠别人,还不如依靠自己。我们常说“靠人不如靠己”,说的正是此意。
10、不蔽人之美,不言人之恶。
11、汉王朝第7位天子 刘彻
12、(译文)行动迟疑不决办不成事,做事犹豫不能成功。
13、那么在孟子那里呢,在孟子那里,我读到了一股正气。我们通常说孔孟之道,孔孟之道,其实孔和孟是不一样的。
14、故舍己能而因法数,审赏罚。(所以弃用自己的才干而依据法令来才定赏罚)
15、1以至智说至圣,未必至而见爱。(智者对圣人进言,也未必得当而被采纳。)(说明∶总之,还得等,还得想办法。)
16、夫妻者,非有骨肉之恩也,爱则亲,不爱则疏。
17、结合各种情况进行参验观察。)
18、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意思是:治理国家不一定只用一种方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的制度.在科学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我们最需要名言体现的不断改革创新的精神.这句话是商鞅说的。
19、故至治之国,有赏罚而无喜怒。(所以治理的最好的国家,赏罚分明而民众没有怨恨)
20、(感悟)人,不要轻易放纵自己的欲望,否则,它会诱使你一步步走向深渊。
三、关于法名言
1、1恃人不如自恃也。(求人不如求己)
2、群臣见素,则大君不蔽矣。(群臣本来的面目显现出来,那么君主就不会收到蒙蔽了)
3、爱臣太亲,必威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过于宠信臣下,必然会危及君主自身;臣下权势过重,必然有篡位之心)
4、君人者释其刑徳而使臣用之,则君反制于臣矣。(君主听凭臣下私自施予刑罚与恩德,这样一来就会反为臣下所控制)
5、能胜强敌者,先自胜者也。——《商君书·画策》
6、人主好贤,则群臣饰行以邀君欲,则是群臣之情不效。(君主喜欢任用贤能之士,那么臣下就会自我粉饰迎合来君主)(说明∶还是让大家各司其职,别把希望寄托在个别的贤能之士身上,防止权利的偏移)
7、又称《韩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这部书现存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以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
8、出自春秋·管仲《管子·牧民》。不去那些不可能成功的事情,不去追求那些肯定得不到的东西。
9、大夫甘龙说:"不对,按照旧章来治理,才能使官员熟悉规章而百姓安定不乱。"公孙鞅说:"普通人只知道安于旧有的习俗,学者往往被自己的见识所困扰。这两种人,让他们做官守法可以,但不能和他们商讨旧法之外的开创大业。聪明的人制订法规政策,愚笨的人只会被人牵制;贤德的人因时而变,无能的人才死守成法。"秦孝公说:"说得好!"
10、1怯慑而弱守,蚤见而心柔懦,知有谓可,断而弗敢行者,可亡也。(性格怯懦而不敢坚持己见,虽有远见却优柔寡断,明知应该做的,却又不敢当机立断去执行,有亡国的可能。)
11、另外,诸葛亮认为必成大器要满足三个条件,是志、学、才,三者相互依存。;其中,立志是成才的前提,没有志向很难有大的成就,因为没有动力做支撑。
12、君子好逑人比黄传协呼花瘦何当共剪草齐站再兰烈满权严做娘西窗烛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千里共婵娟思而不学则殆入则无法家拂士(解析)此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词名句的背诵填写能力,直接填写更考查了突破书写障碍的能力,理解填写还考查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13、(译文)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被欲望吞噬永不满足的人,可能一生都会困于烦扰痛苦中,得不到解脱。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