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语十二章高二
1、知:通假字,通“智”,智慧。
2、老师对学生的称呼、表示轻蔑的称呼。
3、(1)提问:这一章中的“道”具体指什么?
4、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5、(3)时习:按时地去复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6、(3)将文中经常出现的词语及自己无法理解的词语标注出来并提出。(通过板书或投影展示出来)
7、(解析)仁:形容词作名词,仁人
8、9孔子说:“不断求取知识的人就不会被遇到的事情所迷惑;真诚的待人如己,以至于不在为个人得失而忧愁;勇敢的实践前行以至于不在畏惧任何困难。”
9、以上名言激发了你的哪些思考和感想?请写一段文字,谈谈你的思考和感想。
10、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
11、高考|上辈子杀人,这辈子学文!今年文科生到底有多惨?(附31省区市高考分数线汇总)
12、本章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安于贫困的品质。
13、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14、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
15、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16、小子,何莫学夫《诗》?
17、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18、参考书目:《论语》、《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家语》
19、子曰:“贤哉,回也!一笔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20、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二、论语十二章高二语文翻译
1、注释:好:喜欢,爱好。乐lè:以……为乐趣。
2、分析文义 子曰:“温(复习)故(就的知识,形容词做,名词) 而(表顺承)知新(新的领悟), 可(可以)以(凭借)为(成为)师矣。”
3、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4、而对于文意的理解,可以通过老师穿插故事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同样也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经验讲相关的故事,让他们在具体的内容中了解文章的内容。至于文中所包含的深刻哲理,无需讲得过深,从字型出发,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能够释读全文就可以了。
5、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6、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弘:广、大,这里指志向远大),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已:停止),不亦远乎?”(《论语·泰伯》)
7、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8、(任务三)高考模拟题做一做:小说阅读
9、(2)答案:现存的说法有:
10、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我选择他的优点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缺点就要改正。”
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12、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
13、本组其他同学做补充,其他组可补充、可质疑。
14、欢迎您提出宝贵意见,一起交流,共同进步。
15、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16、(示例):~是学习上的重要方法。
17、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18、(2)“之”与“下车引之”的“之”用法一样,都是代词,所代内容根据文本而定。“学而时习之(代学习的内容)”,“知之者不如好之(代学问和事业)者”,“曲肱而枕之(代胳膊)”,“择其善者而从之(代优点),其不善者而改之(代缺点)”。
19、分析文义 子曰:“学而(表转折)不思则罔(迷惑),思而(表转折)不学则殆(有害)。 划分句子停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便会迷惑而无所得。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课文探究
20、鲁庄公不听,结果真的成了反面教材(我们仍然可以通过这个故事领悟前面“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含义)。
三、论语十二章高二语文
1、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2、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又按时复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3、转折。(可译为却)例:人不知而不愠。
4、孔子在河边上说:“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5、(3)提问:本章是颜渊和孔子的对话,从中可以看到颜渊怎样的品质?
6、(译文)(1)孔子说:“做人却不仁,怎样来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却不仁,怎样来对待音乐呢?”(2)孔子说:“早上明白了仁义之道,晚上为它去死也可以。”(3)孔子说:“君子知晓的是道义,小人知晓的是利益。”(4)孔子说:“见到有贤德、有才华的人就想若向他学习,希望和他看齐;看见没有德行、才华的人,内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5)孔子说:“为人过于质朴,文采不足,则显得粗野鄙陋,文采过多超过质朴,犹如史官显得浮华。文与质合理配合,这样才可以成为君子.”
7、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获取知识。因此,我们语文课堂不能被动地去灌输知识,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获取知识和培养学习能力。一个精心设计的问题往往是学生思维的催化剂,不仅能够打开学生思维的阀门,让思维之流奔流不息;而且也能够把学生快速引进文本,让他们与文本对话,提高语言的理解能力,丰富和陶冶情感,提升审美境界。窦校长抛出的问题让学生有话可说,还在展示环节引发了三个小组的争论,让我们看到,语文课堂中的思维的碰撞所引发学习热情的滋长。
8、③除以上两种还有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9、虚心学习,自我反省。
10、②《学而第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1、能不为利所动,能够见利而先思义,便是君子;见利而忘义,抛弃人生原则,便是小人。
12、学生收集一些有关孔子的材料。
13、群:指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
14、⑤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15、重点字词解释:(1)子:先生,指孔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阜)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16、11,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宪问》)意思是君子当中会有不仁德的人啊,而小人当中却不会有仁德的人的.
17、那么如何“正己”呢?这需要时时警惕,事事用心,无时不心存敬畏之心,也就是《中庸》中所言的“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没有比幽暗之中更为显著的,没有比细微之处更为明显的,因此君子在独处时要谨慎啊)要做到时时警惕,自然要“学而时习之”,此处的“时”,朱熹释为“鸟数飞也,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而程颐释为“重习也”,均强调了学习不可中断。
18、⑥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
19、6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20、8,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子路》)
四、论语十二章高二选修一翻译
1、《论语》是孔子的学生们以及学生的学生们的课堂笔记,不过也可以称得上是全世界最著名的课堂笔记,有一个数据称这部书在全世界的印刷数量仅次于《圣经》,而我们熟悉的成语大都源于古书,《论语》被称为出现成语最多的书。
2、(5)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同门(师)为朋,同志为友。
3、词语注释:①贤:有贤德的人。
4、④技艺(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
5、(2)提问: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他认为君子应该追求什么?不应该追求什么?
6、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7、期末考试分析|2021年6月高一期末试题精选
8、他的学生们都为他守墓三年,然后痛哭尽礼而去,唯有子贡守了整整六年方才离去。孔子去世后,曾经涌现过一股否定孔子的声浪,子贡奋力为老师辩护,维护了老师的名誉。
9、人格修养:永不松懈,时刻反省自己的言行,时刻关注身边的人与事,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10、体裁:语录体散文集,作宁阿者:孔子。《论语》:儒家经典之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录孔子音阶染阿卷及其弟子的言行。《论语》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语录体”。南宋时,责朱熹将《论语》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11、《论语》的语言优雅而含蓄,具有一种雅俗共赏的美。这得益于它运用了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论语》综合运用比喻、排比、反问、映衬、对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因而说理生动活泼。
12、“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13、“乐”在这里并非音乐的意思,而是礼乐!礼乐是外在的,而仁是内在的。礼乐,只不过是外在的形式,而内在的仁才是真正的人性核心和文化的根本。礼乐追根溯底是发自人心的内在情感。
14、13,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阳货》)
15、延伸拓展——“君子”的历史演变
16、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17、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诗经》呢?《诗经》可以激发心志,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培养群体观念,可以学得讽刺方法,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18、②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19、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0、②敏于事而慎于言连词,表并列。
五、论语十二章高二
1、助词,相当于“的”,用在定语后置句中
2、(1)答案:本章用对比的手法说明君子与小人在义利方面的态度区别。君子追求利的前提是必须符合义,以义的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而小人则不考虑是否违背大义,他们唯利是图,为了利益不择手段。这里的义利并不存在绝对的对比关系,所比较的是君子和小人对待义利的态度截然不同。
3、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4、(出自):《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汉·班固《东都赋》:“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
5、林觉民《与妻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6、经济:孔子提倡理性的义利观,推崇“重义轻利”的思想,把“义”摆在首要地位。孔子并非认为君子不能追求利,而是认为君子取利应建立在”义“的原则上。
7、(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费县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8、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在回也!”
9、君子的日常言行的基本要求。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而应当把注意力放在做有意义的事情上面,追求真理。对于人格的重视。
10、博,广也。驾,厚也。志,识也。而表示顺承关系,言广学而厚识之,使不忘。切问者,亲切问于己所学未悟之事,不泛滥问之也。近思者,思己历未能及之事,不远思也。若泛问所未学,远思所未案鸡组束宁停亚担换达,则于所习者不精,所思者不解。仁者之性纯笃,今学者既能笃志近思,故曰仁在其中矣。译文:一个人心有远大理想就要有丰富的知识,要多多提出疑问,多多深入思考。对于自己的志向不能有过多的功利干扰,要淡薄名利,只有平静的看待这些才能更好的实现自己的理想。
11、②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12、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13、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14、①有北面复匈奴之志(桓宽《盐铁论?本议》)
15、宣传队队长亲自到大幕前讲话,面目严肃到不可能更加严肃:“我可以负责地向你们声明,我们这里没有什么坤角儿,绝对没有!”
16、⑤后五年,吾妻来归(《项脊轩志》)
17、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18、(1)答案:智者具有专业的学识和足够的判断力,因而遇到问题自能分析解惑;仁者大公无私、乐天知命,通晓世间规律,故不会因此忧愁;勇者刚毅坚定,意志顽强,所以无所畏惧。
19、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0、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1、诗词歌赋,是人们对我国传统汉文学的概称,这一称谓几乎可说是也已概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学的大成。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高中,欢迎阅读与收藏。
2、(1)答案:根据”敏于事而慎于言“可知,君子应当勤奋敏捷地工作,谨慎地说话。
3、学习本文,应遵循化难为易,由浅入深的原则,在起始阶段无需将“而”“之”“于”“其”等文言虚词的含义讲得抽象而难懂,学生可以翻译,了解区别就可以了。
4、(1)提问:本章主要使用了什么手法?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6、本册教材所选的十二章语录都与学习和为人处世有关,是孔子思想中极有价值的部分。
7、重点字词解释:注:本章的“温故而知新”有两解。一为“温故才知新”:温习已闻之事,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二为“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
8、1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呢?学《诗》可以激发人的情志,可以提高人的观察力,可以使人懂得集体意识的重要性,可以使人懂得怎样去讽谏上级。近可以用来事奉父母,远可以事奉君主;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9、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
10、本章讲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 本章运用了什么修辞?:比喻
11、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2、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的人。我选择他的优点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缺点就要改正。”
13、当老师布置作业的时候,我本想纠结一下选一个句子。没想到脑海中这句话跳出来的时候,忽然就有了想写的东西。
14、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介宾短语后置)
15、从容不迫——非常镇静、不慌不忙的样子。〖錯例〗这个家伙明知罪行严重,内心十分恐慌,但是他却从容不迫地抹着桌子。(褒词贬用)
16、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17、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18、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 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9、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0、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贤,形容词作名词,贤能的人;内,名语作状语,在心里。
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3、(1)提问:从这一章可以看出曾子认为士应该具备怎样的品质?承担怎样的责任?
4、参差不齐——长短高低不齐。不用于时间有先有后。〖错例〗矮桩水稻成熟期参差不齐,不宜用机器统一收割。
5、任务二:迁移拓展悟“君子”
6、文质兼备,方为君子。
7、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8、颜渊请教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己返归于周礼就是仁,一旦所有的人都约束自己返归于周礼,全天下就尽归于仁了。对仁的追求完全取决于自己,难道还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具体的做法。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
9、二十世纪末,军事科学院一个战史编写小组重访太行山根据地。抗战初期许多著名战例,便发生在这一带,日军发起规模空前的一九四二年五月大“扫荡”,此地也正是遭受祸害的中心地区。当地七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全都作为亲历者接受了采访。
10、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11、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2、这个字本来指传递信件,也可以引申为重要的物品。因此,必须不能遗失,就需要人们手把手传递,少了一个人都传递不到目的地。同样,我们的学习也要按时,不能有一天懈怠。
13、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陈情表》)
14、而事实上,那个夜晚军情正是十万火急。日军已经完成隐蔽合围部署,并组成了“挺进杀入支队”,企图对太行区领导机关来一个迅雷不及掩耳的向心奔袭。我军则采取“敌进我讲”战术,适时向日军后方交通线和据点发起猛烈攻击,迫敌回援,变被动为主动。敌我双方作战指挥的电报讯号往返交错,在茫茫夜空织成了一张无形的网。汪姑娘的古琴曲,悠悠然穿过那张炽热的电讯网,随疾风流云远远传向四方。
15、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 日夜不停。”
16、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切,恳切。近,当前。其,这。而,表并列,可以译为“并且”。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