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语原文及翻译注释
1、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2、②愚:这里是装傻的意思。
3、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4、孔子说:"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落叶的。"深刻含义:人们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也以松柏为喻,谈人应当具备坚毅的品格!
5、(译文)孔子说:“颜回不是对我有帮助的人,他对我说的话没有不心悦诚服的。”
6、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7、孔子对学生的教育内容极为丰富和全面,乐理就是其中之一。这一章反映了孔子的音乐思想和音乐欣赏水平。
8、孔子在本章中所说的话,主要是对国家的执政者而言的,是关于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他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要求统治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恪守信用;节约用度,爱护官吏;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等。这是治国安邦的基本点。
9、14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10、(3)粟:在古文中,粟与米连用时,粟指带壳的谷粒,去壳以后叫做米;粟字单用时,就是指米了。
11、译文: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但一个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2、②大师:大,音tài。大师是乐官名。
13、译文:孔子说:“由!对你说的话,你懂得吗?懂就说懂,不懂,就说不懂,这才是聪明人。”
14、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15、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
16、27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17、译文:孔子说:“讲漂亮话,假装正经,很少是品德完善
18、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19、(译文)孔子说:“(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
20、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二、论语12则的翻译
1、(1)讷:迟钝。这里指说话要谨慎。
2、4?13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1)?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2)?”
3、孔子评论子贱说:“这个人真是个君子呀。如果鲁国没有君子的话,他是从哪里学到这种品德的呢?”
4、译文 孔子教学有四项内容:文献、品行、忠诚、信实。
5、(译文)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要考虑那个职位上的政事。”
6、译文 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7、(2)饩羊:饩,音xì。饩羊,祭祀用的活羊。
8、(译文)再给我几年时间,到五十岁学习《易》,我便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
9、译文:孔子在河边上感慨地说:“消逝的时光像这河水啊!日夜不停地流走了!”(孔子这两句富哲理的名言,时刻在提醒人们,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不能让片刻的光阴白白流走。)
10、古往今来,人们往往能够一眼看到别人的错误与缺点,却看不到自己的错误。即使有人明知自己有错,也因顾及面子或其他原因而拒绝承认错误,更谈不上从内心去责备自己了。甚至有的人,自己犯了错误,不去认真检查自己,反而把责任推到别人头上,这是一种十足的伪君子。孔子说他没有见过有自知之明、有错即改的人。其实,在现实社会生活当中,我们见到的伪君子这种人还少吗?
11、②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
1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3、大意: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道德修养。
14、⑥温、良、恭、俭、让:就字面理解即为: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这是孔子的弟子对他的赞誉。
15、(译文)孔子患了重病,子路派了(孔子的)门徒去作孔子的家臣,(负责料理后事,)后来,孔子的病久了一些,他说:“仲由很久以来就干这种弄虚作假的事情。我明明没有家臣,却偏偏要装作有家臣,我骗谁呢?我骗上天吧?与其在家臣的侍候下死去,我宁可在你们这些学生的侍候下死去,这样不是更好吗?而且即使我不能以大夫之礼来安葬,难道就会被丢在路边没人埋吗?”
16、(译文)孔子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活动于(礼、乐等)六艺的范围之中。”
17、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朽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18、②桓侯故使人问之故:特意
19、②追远:远指祖先。旧注曰:追远者祭尽其敬。
20、子之所慎:齐,战,疾。
三、论语十二章原文朗读
1、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2)父母唯其疾之忧:其,代词,指父母。疾,病。
3、(译文)孔子说:“宁武子这人,当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就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当国家政治黑暗的时候便装出一副愚笨的样子。他的那种聪明别人可以做得到,但他的那种装傻别人就做不到了。”
4、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5、①徙:音xǐ,迁移。此处指靠近义、做到义。
6、孔子说:“只阐述而不创作,相信而且喜好古代的东西,我私下把自己比做老彭。”
7、②吾d之小子:古代以500家一为d。吾d意即我的故乡。小子,指孔子在鲁国的学生。
8、(3)可忍:可以忍心。一说可以容忍。
9、⑤因:依靠、凭藉。一说因应写作姻,但从上下文看似有不妥之处。
10、(译文)孔子说:“伯夷、叔齐不记过去的旧仇,别人对他们的怨恨因此很少。”
11、(1)攻:攻击。有人将“攻”解释为“治”。不妥。
12、(注释)(1)齐衰:音zīcuī,丧服,古时用麻布制成。(2)冕衣裳者:冕,官帽;衣,上衣;裳,下服,这里统指官服。冕衣裳者指贵族。(3)瞽:音gǔ,盲。(4)作:站起来,表示敬意。(5)趋:快步走,表示敬意。
13、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14、译文:季子然请教:“仲由与冉求可以称得上是大臣吗?”孔子说:“我以为你要问别的事,原来是由与求。所谓大臣,是以正道来服侍君主,行不通就辞职。现在由与求二人,只可以说是专业的臣子。”季子然说:“那么他们唯命是从吗?”孔子说:“遇到长官杀父亲与杀君主的事,他们也不会顺从的。”
15、②缧绁:音léixiè,捆绑犯人用的绳索,这里借指牢狱。
16、①本章内容见于《学而篇》11章,此处略。
17、孔子闲居在家里的时候,衣冠楚楚,仪态温和舒畅,悠闲自在。
18、吾日三省吾身()()
19、重点字词解释:(1)子:先生,指孔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阜)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0、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没有固定的厚薄亲疏,只是按照义去做。”
四、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注释
1、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名词作状语;
2、(译文)子张问怎样做才算是明智的。孔子说:“像水润物那样暗中挑拨的坏话,像切肤之痛那样直接的诽谤,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明智的了。暗中挑拨的坏话和直接的诽谤,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有远见的了。”
3、译文: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得。”
4、7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①乎!揖②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5、习按其甲骨文的字形推断的本义是幼鸟学飞,由于幼鸟学飞需要实践,因此有演习,实践的意思
6、5?8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1)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4)也,不知其仁也。”“赤(5)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7)言也,不知其仁也。”
7、3?20子曰:“《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8、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9、15子贡问曰:“孔文子①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②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10、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11、(译文)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12、 孔子说:季节严寒了,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13、(译文)孔子在上朝的时候,(国君还没有到来,)同下大夫说话,温和而快乐的样子;同上大夫说话,正直而公正的样子;国君已经来了,恭敬而心中不安的样子,但又仪态适中。
14、(我)教给你的,(你)懂得了吗!(薛金星《中学生教材全解》)
15、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16、①韶:相传是古代歌颂虞舜的一种乐舞。
17、1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18、孔子说:“(要了解一个人),应看他言行的动机,观察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安心干什么,这样,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
19、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死死矣。今也则亡。”
20、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五、论语学而第一原文
1、③复:实践的意思。朱熹《集注》云:复,践言也。”
2、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3、2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①,小车无軏②,其何以行之哉?”
4、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5、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说,通假字,同“悦”,愉快。
6、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7、(注释)(1)斯:就。(2)恒:指恒心。(3)约:穷困。(4)泰:这里是奢侈的意思。
8、这一段还是讲关于孝敬父母的问题。事奉父母,这是应该的,但如果一味要求子女对父母绝对服从,百依百顺,甚至父母不听劝说时,子女仍要对他们毕恭毕敬,毫无怨言。这就成了封建专制主义,是维护封建宗法家族制度的重要纲常名教。
9、(译文)国君召孔子去接待宾客,孔子脸色立即庄重起来,脚步也快起来,他向和他站在一起的人作揖,手向左或向右作揖,衣服前后摆动,却整齐不乱。快步走的时候,像鸟儿展开双翅一样。宾客走后,必定向君主回报说:“客人已经不回头张望了。”
10、①由:姓仲名由,字子路。生于公元前542年,孔子的学生,长期追随孔子。
11、③狂简:志向远大但行为粗率简单。
12、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13、3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①,不贰过②,不幸短命死矣③。今也则亡④,未闻好学者也。”
14、译文 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15、(3)举直错诸枉:举,选拔的意思。直,正直公平。错,同措,放置。枉,不正直。
16、③亡:同无。古书中的“无”字多写作“亡”。
17、这一章里,孔子主要称赞的是伯夷叔齐的“不念旧恶”。伯夷、叔齐认为周武王伐纣是“以暴易暴”,既反对周武王,又反对殷纣王,但为了维护君臣之礼,他还是阻拦武王伐纣,最后因不食周粟,而饿死在首阳山上。孔子则从伯夷、叔齐不记别人旧怨的角度,对他们加以称赞,因此别人也就不记他们的旧怨了。孔子用这样一个故事讲述了为人处世应有的态度。
18、(译文)孔子说:”如果他在父亲去世三年以后,他仍然没有改变父亲为他选择的道路(没有忘记父亲的教诲),就算得上是有孝心的人了。“
19、(注释)(1)衣:穿,当动词用。(2)敝缊袍:敝,坏。缊,音yùn,旧的丝棉絮。这里指破旧的丝棉袍。(3)狐貉:用狐和貉的皮做的裘皮衣服。(4)不忮不求,何用不臧:这两句见《诗经·邶风·雄雉》篇。忮,音zhì,害的意思。臧,善,好。
20、评析本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情的不要施加给别人。它在今天的社会道德修养方面有积极意义,已成为警世格言。
1、色斯举矣,翔而後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2、择其善者而从之:善,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指“优点长处”。
3、(注释)①林放:鲁国人。②易:驰,铺张。③戚:哀伤。孔子本来是主张“哀而不伤”,感情不过分的,但与其铺张浪费,就宁肯悲哀过度了。
4、2?9子曰:“吾与回(1)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5、(2)立:站得住的意思。
6、②和:调和、和谐、协调。
7、从表面上看,孔子似乎回答了王孙贾的有关拜神的问题,实际上讲出了一个深奥的道理。这就是:地方上的官员如灶神,他直接管理百姓的生产与生活,但在内廷的官员与君主往来密切,是得罪不得的。
8、(译文)孔子说:“《关睢》这篇诗,快乐而不放荡,忧愁而不哀伤。”
9、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祷久矣。”
10、17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1、(3)狂简:志向远大但行为粗率简单。
12、(译文)林放问礼的本质。孔子回答说:“你问的问题意义重大,就礼节仪式的一般情况而言,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丧事而言,与其仪式上治办周备,不如内心真正哀伤。”
13、(译文)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只要对待所做的事情严肃认真,不出差错,对人恭敬而合乎于礼的规定,那么,天下人就都是自己的兄弟了。君子何愁没有兄弟呢?”
14、(1)王孙贾:卫灵公的大臣,时任大夫。
15、(注释)①适:可。②莫:不可。③比:紧靠,为邻。
16、(译文)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
17、(译文)孔子只用(有一个鱼钩)的钓竿钓鱼,而不用(有许多鱼钩的)大绳钓鱼。只射飞鸟,不射巢中歇宿的鸟。
18、⑦其诸:语气词,有“大概”“或者”的意思。
19、让我来教教你吧,你可懂得这个道理?(杨润根《发现论语》)
20、这一段话表明两个问题。孔子对夏商周代的礼仪制度等非常熟悉,他希望人们都能恪守礼的规范,可惜当时僭礼的人实在太多了。其次,他认为对夏商周之礼的说明,要靠足够的历史典籍贤人来证明,也反映了他对知识的求实态度。
1、①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郑玄所注《论语》说他是孔子的学生,但《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未载此人,故一说子禽非孔子学生。
2、(注释)孟武伯:孟懿子的儿子。其: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的”、“他们的”。这里到底是代指父母还是儿女,历来有不同的理解。
3、译文 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话可以奉行终生?”
4、见贤思齐焉:贤,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可译为贤人。齐,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表示看齐。
5、(译文)冉求说:“我不是不喜欢老师的学说,是因为能力不够。”孔子说:“能力不够是到半路才停下来,现在你是自己给自己划了界限不想前进。”
6、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7、(5)孟孙:指孟懿子。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