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适的诗代表作
1、太息一朝事,乃令人所嗤。《赴彭州山行之作》峭壁连崆峒,攒峰叠翠微。
2、《除夜作》作者是唐代文学家高适。其全文古诗如下:
3、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渤海县候,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4、未知肝胆向谁是,今人却忆平原君。
5、第一二句完全是在写景,但这样的一种描写方式,也令他这首诗显得更具有感染力,也更加有张力,“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这地方千里黄云,看上更是遮天蔽日,也让人看不清楚,整个前面都是朦朦胧胧的样子,远处更是送来了阵阵北风,不仅来了一群大雁,同时又下了纷纷扬扬的大雪,地面上更是白皑皑的一片。这两句看似写得很普通,可是再结合下面的两句,则是会发现这两句显得别具一格。
6、“胡天八月即飞雪”“千树万树梨花开”“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这是描写西域边地的气候之奇,风雪之奇,“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这是描写西域风土人情之奇,“君不闻胡笳声正悲,紫髯绿眼胡人吹。吹之一曲犹未了,愁杀楼兰征戍儿。”(《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这是写胡笳之悲,胡人之奇。此外,像《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
7、颂美驰千古,钦贤仰大猷。晋公标逸气,汾水注长流。神与公忠节,天生将相俦。青云本自负,赤县独推尤。御史风逾劲,郎官草屡修。鹓鸾粉署起,鹰隼柏台秋。出入交三事,飞鸣揖五侯。军书陈上策,廷议借前筹。
8、示例一:①借吹奏的曲名《梅花落》的拆用,将笛声变成落梅的花片,四处飘散,色香洒满关山,以形以色写无形的声音。②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之落(虚写),句中含有思乡的情调。③以想象中的笛音的美妙,与二句中胡天战士牧马而归月夜吹笛的实景构成虚实相应的边塞和平宁静的动人意境和全诗乐观开朗的基调。(答对两点给满分)能答出虚实结合的手法并结合诗句分析就可以给满分。
9、此诗前半部分描写了壮丽的沙场征战之景,渲染了一种宏阔悲壮的氛围。后半部分则表达了作者想要变成像麒麟阁立功之臣的雄心壮志,并且嘲笑那些只会读经书,却不能真正杀敌报国的文臣,可叹这些文人参不透这点的话只会白白地衰老而去,不能名留青史。本诗表达了作者的豪壮之情,立功报国的雄心壮志。手法大气豪壮,宏大辽阔之气尽显。
10、营州少年爱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
11、用材兼柱石,闻物象高深。
12、佛香时入院,僧饭屡过门。
13、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话说得响亮而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因为是知音,说话才朴质而豪爽;又因其沦落,才以希望为慰藉。
14、此诗不落普通的送行唱酬俗套,表现了一种巍然顶天立地、凛然气夺四方的豪情壮志。另一首题为《送裴别将之安西》的五律,风格也与此类似:
15、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16、诗歌最后两句运用何种艺术手法?表达了作者的情感的?达成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17、成就最高。代表作如《燕歌行》、《蓟门行五首》、《塞上》、《塞下曲》、《蓟中作》、《九曲词三首》等,歌颂了战士奋勇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也写出了他们从军生活的艰苦及向往和平的美好愿望,并揭露了边将的骄奢淫逸、不恤士卒和朝廷的赏罚不明、安边无策,流露出忧国爱民之情。高适有些赞美不义战争、歧视少数民族的作品,如《李云南征蛮诗》等,是这类诗歌的糟粕。
18、夜静天萧条,鬼哭夹道傍。地上多髑髅,皆是古战场。
19、《别董大》这首诗从体裁上讲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从内容上讲是一首(送别)诗。这首诗写的是(高适)在(塞外)送别(董大)。高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
20、为问轩皇三百岁,何如大道一千年。
二、高适的诗代表作有哪些
1、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2、诗人在即将分手之际,全然不写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而是满怀激情地鼓励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来。诗之所以卓绝,是因为高适“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以气质自高”(《唐诗纪事》),因而能为志士增色,为游子拭泪。如果不是诗人内心的郁积喷薄而出,则不能把临别赠语说得如此体贴入微,如此坚定不移,也就不能使此朴素无华之语言,铸造出这等冰清玉洁、醇厚动人的诗情
3、边庭绝刁斗,战地成渔樵。
4、边城十一月,雨雪乱霏霏。
5、《别董大二首》是唐代诗人高适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是诗人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
6、唐汝询:“言烟尘在东北,原非犯我内地,汉将所破特余寇耳。盖此辈本重横行,天子乃厚加礼貌,能不生边衅乎?”(《唐诗解》卷十六)
7、方知一杯酒,犹胜百家书。
8、山河荒芜多萧条满目凄凉到边土,胡人骑兵仗威力兵器声里夹风雨。
9、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
10、高适,字达夫、仲武,唐朝渤海郡人,后迁居宋州宋城,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有《高常侍集》等传世。开封禹王台五贤祠即专为高适、李白、杜甫、何景明、李梦阳而立。
11、谁知此行迈,不为觅封侯。
12、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13、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14、勋庸今已矣,不识霍将军。
15、古人无宿诺,兹道以为难。万里赴知己,一言诚可叹。马蹄经月窟,剑术指楼兰。地出北庭尽,城临西海寒。森然瞻武库,则是弄儒翰。入幕绾银绶,乘轺兼铁冠。练兵日精锐,杀敌无遗残。献捷见天子,论功俘可汗。激昂丹墀下,顾盼青云端。谁谓纵横策,翻为权势干。将军既坎壈,使者亦辛酸。耿介挹三事,羁离从一官。知君不得意,他日会鹏抟。
16、第一首诗,写别离而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胸襟开阔,雄壮豪迈,堪与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情境相媲美。
17、离别长千里,相逢数十年。此心应不变,他事已徒然。惆怅春光里,蹉跎柳色前。逢时当自取,看尔欲先鞭。
18、州县才难适,云山道欲穷。
19、戍卒厌糠核,降胡饱衣食。
20、下面,让我们走进高适的诗歌世界,品味其诗歌中散发出的独特的盛唐魅力。
三、高适有名的诗作
1、盛唐气象总是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高适的边塞诗歌中也包含了这一特征。
2、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3、数量最多,思想内容比较复杂。像《别韦参军》、《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效古赠崔二》、《封丘作》等,抒写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忧愤,对现实有所不满。
4、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5、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6、高适是盛唐时期“边塞诗派”的领军人物,“雄浑悲壮”是他的边塞诗的突出特点。其诗歌尚质主理,雄壮而浑厚古朴。高适少孤贫,有游侠之气,曾漫游梁宋,躬耕自给,加之本人豪爽正直的个性,故诗作反映的层面较广阔,题旨亦深刻。高适的心理结构比较粗放,性格率直,故其诗多直抒胸臆,或夹叙夹议,较少用比兴手法。如《燕歌行》,开篇就点出国难当头,突出紧张气氛:“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结尾处直接评论:“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既有殷切期待,又有深切感叹,含蓄而有力。
7、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普天之下哪个不识君?
8、高适初至塞上,对张守理曾寄予极大希望,其所赋《蓟门行》即借戍卒之口表现了这一主题:
9、唐代:高适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
10、作为一位边塞诗人,高适的作品显得很有力量,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的铁骨铮铮的英雄气概,其实我们从他的诗作中,有的时候还是能够感受到诗人的一片柔情,譬如他的这首《别董大二首.其一》,便是一首充满了柔情的作品,通篇不仅唯美,同时也充满了一种忧愁之感,更是把送别时的那份感伤之怀,以一种极为细腻的笔触描绘的淋漓尽致。
11、高适与王之涣、王昌龄都有交谊,并且早年诗风相近。高适在开元二十年(732年)间游蓟门,曾有《蓟门不遇王之涣郭密之因以留赠》(四部丛刊本《高常侍集》卷四),有“贤交不可见,吾愿终难说。迢递千里游,羁离十年别”之句。薛用弱的《集异集》,记载“开元中,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齐名”,“三诗人共诣旗亭”,听妙伎所讴的故事,虽然所记载的细节有传奇的色彩,但至少侧面说明当时三人之诗风的相似。
12、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13、《塞上听吹笛》此诗是高适在西北边塞地区从军时写的,当时他在哥舒翰幕府。高适曾多次到过边关,他两次出塞,去过辽阳,到过河西,对边塞生活有着较深的体验
14、杜甫回应了高适在诗作里提到的几个现象,自己在寺院的空房客居,于是没有诗书可以讨论。邻友提供饭菜,回答了高适想象中的僧饭。诗人还可以自由地聆听大师们讲道,也能随便翻阅那些典籍,说明僧侣们对杜甫非常友好,杜甫也将他们当成一家人。全文没有一句怨言,也不见一个愁字,反而充满了自信,展现出诗圣不畏艰难的高尚品质!
15、诸生曰万盈,四十乃知名。宅相予偏重,家丘人莫轻。美才应自料,苦节岂无成。莫以山田薄,今春又不耕。
16、2018文学考研参考书目大全
17、塞上听吹笛唐代: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18、注:人物生平,恐有误漏,如学术需要,请上知网自行查找。
19、锣声响彻重鼓棰声威齐出山海关,旌旗迎风又逶迤猎猎碣石之山间。
20、描写了热海火山的炎热,胡国的白草,苍茫的湖沙,疾驰速度过于天鸟的骏马,边漠上所见奇特的夕阳和明月,以及“如点”的寒驿,互望的边烽,由此构成奇异的边塞画图长卷。《北庭贻宗学士道别》中兼有自我形象,但不是杨炯式的渴望边塞,而是自我与边塞风光的融为一体:
四、高适的名诗10首
1、此诗写作,从出战写到战中,再到战后的荣光,同时,多用铺排,多用对偶,类似初唐写法。“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一联,更是显示了时空的跳跃,显示了概括性写作的基本特征。
2、可叹无知己,高阳一酒徒。
3、羌(qiāng)笛:羌族管乐器。
4、山行应未尽,谁与玩芳菲。
5、危冠广袖楚宫妆,独步闲庭逐夜凉。
6、且悦岩峦胜,宁嗟意绪违。
7、战士拼斗军阵前半数死去半生还,美人却在营帐中还是歌来还是舞!
8、邦牧今坐啸,群贤趋纪纲。四人忽不扰,耕者遥相望。粲粲府中妙,授词如履霜。炎炎伏热时,草木无晶光。匹马度睢水,清风何激扬。校缗阅帑藏,发廪欣斯箱。邂逅得相逢,欢言至夕阳。开襟自公馀,载酒登琴堂。举杯挹山川,寓目穷毫芒。白鸟向田尽,青蝉归路长。醉中不惜别,况乃正游梁。
9、因此这首诗中在戌楼间回荡的羌笛声,仿佛吹奏的不是《梅花落》,而是随风飞舞的落梅花瓣。那么这饱含着离情的梅花花瓣究竟要飘向何地呢?第四句“风吹一夜满关山”,即笛声仿佛像梅花一样随风落满了关山。“关山”泛指关隘山岭,这里也有突出边塞环境苍茫之意。
10、蓟门逢古老,独立思氛氲。
11、其诗有题序:“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从题序并结合全诗来看:此诗的写作,是由于开元二十六年(《河岳英灵集》和《文苑英华》是“开元十六年”),有客作《燕歌行》,高适以后“和焉”,因此,不能认为就是“开元二十六年”或“开元十五年”写作此诗;此诗的创作,并非写于边地,而是在一些边塞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加以想象而创作出来的;由于是这种概括性写作的性质,因此,其诗所反映的历史事实、主题、结构就比较飘忽,古今以来的笺释者也就意见纷纭。
12、这两首诗是早期不得意时的赠别之作,不免“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但诗人于慰藉中寄希望,因而给人一种满怀信心和力量的感觉。从诗的内容来看,这两篇作品是写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而且,两个人都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贫贱相交自有深沉的感慨。
13、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14、荒城在高岸,凌眺俯清淇。
15、岑参在诗体形式方面,不再以七言绝句为主,而是承续高适的《燕歌行》而来,广泛使用七言歌行的形式,并且将这种歌行体运用得炉火纯青,恰到好处地将这种诗体与边塞风物、边塞语言打造为一体,达到水乳交融的境地。
16、铁骑横行铁岭头,西看逻逤取封侯。
17、白日曛(xūn):太阳黯淡无光。曛,即曛黄,指夕阳西沉时的昏黄景色。
18、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19、周戈蒙豹尾,红旆插狼头。
20、举酒聊自劝,穷通信尔身。《辟阳城》荒城在高岸,凌眺俯清淇。
五、作者高适的诗
1、高适第一次赴塞,乃河北节度使张守蛙镇御的东北边防地段。北邻突厥,东北邻契丹与奚。唐筑居庸险隘以阻突厥,建营州以镇驭奚与契丹。他的这段边塞生活留下了不少优秀诗篇。如《营州歌》:
2、这首七言绝句,由雪净月明的实景写到梅花纷飞的虚景,虚实相生,搭配和谐,共同营构出一种美妙阔远的意境。诗中的思乡之情含蓄隽永,委婉深沉,令人咀嚼不尽。
3、许国从来彻庙堂,连年不为在疆场。
4、泉喷诸戎血,风驱死虏魂
5、红泪金烛盘,娇歌艳新妆。望君仰青冥,短翮难可翔。
6、邯郸城南的游侠子,自夸生长在邯郸里。
7、《别董大二首》是唐代诗人高适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是诗人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第一首诗勾勒了送别时晦暗寒冷的愁人景色,表现了诗人当时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既表露出作者对友人远行的依依惜别之情,也展现出诗人豪迈豁达的胸襟;第二首诗写老朋友相逢连买酒的钱都没有,自是穷困不堪,但诗人没有因此沮丧、沉沦,而是想到要奋翮高飞,其慷慨豪放之气自不可掩。全诗语言质朴,格调豪迈。
8、曾到交河城,风土断人肠。寒驿远如点,边烽互相望。
9、吴乔:《燕歌行》之主中主,在忆将军李牧善养士而能破敌。于达夫时,必有不恤土卒之边将,故作此诗。而主中宾,则“将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相看白刃’从来岂顾勋”四语是也。其余皆是宾中主。自“汉家烟尘”至“未解围”,言出师遇敌也。此下理当接以“边庭”云云,但径直无味,故横间以“少妇”、“征人”四语。“君不见”云云,乃出以正意以结之也。文章出正面,若以此意行文,须叙李牧善养士能破敌之功烈,以激励此边将。诗用兴比出侧面,故止举“李将军”,使人深求而得,故曰“言之者无罪,而闻之者。
10、不知天下士,犹作布衣看。
11、你没看见拼杀在沙场战斗多惨苦,现在还在思念有勇有谋的李将军。
12、遥传副丞相,昨日破西蕃。作气群山动,扬军大旆翻。奇兵邀转战,连孥绝归奔。泉喷诸戎血,风驱死虏魂。头飞攒万戟,面缚聚辕门。鬼哭黄埃暮,天愁白日昏。石城与岩险,铁骑若云屯。长策一言决,高踪百代存。
13、朝临淇水岸,还望卫人邑。别意在山阿,征途背原隰。萧萧前村口,唯见转蓬入。水渚人去迟,霜天雁飞急。固应不远别,所与路未及。欲济川上舟,相思空伫立。
14、唐代:高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15、从施蛰存的论述中,不难看出高适《从军行》的概括性写作性质。总体来看,高适的边塞生活,特别是幽州的经历早于他的诗歌写作。他早年游历过蓟门、卢龙一带,直到天宝十二载(753年)入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为掌书记,这是第二次的边塞生活经历。高适边塞诗的这种概括性创作也许与他的这种情况有关。高适的其他边塞诗作有《塞下曲》《蓟门行五首》《蓟中作》等,都是幽州生活经历的产物,如《塞下曲》:
16、归旌告东捷,斗骑传西败。
17、鸟声堪驻马,林色可忘机。
18、《燕歌行》作者是唐代文学家高适。其全文古诗如下:
19、生平:岑参(718年?-769年?),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或南阳棘阳(今河南南阳市)人,唐代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
20、赤亭多飘风,鼓怒不可当。有时无人行,沙石乱飘扬。
1、纷纷猎秋草,相向角弓鸣。
2、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3、唯馀昔时泪,无复旧时容。
4、孟夏边候迟,胡国草木长。马疾过飞鸟,天穷超夕阳。
5、荡子从军事征战,峨眉婵娟守空闺。
6、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归来向家问妻子,举家尽笑今如此。生事应须南亩田,世情付与东流水。梦想旧山安在哉,为衔君命且迟回。乃知梅福徒为尔,转忆陶潜归去来。
7、且与年轻人共饮美酒,往来射猎来到西山头。
8、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9、从前两句的凄凉悲苦的写景色,到后两句昂扬豪壮的写情感,份外突出了乐观豁达的胸襟和对朋友的深情厚谊。
10、五陵北原上,万古青蒙蒙。
11、积雪与天迥,屯军连塞愁。谁知此行迈,不为觅封侯。
12、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
13、我独自在旅馆里躺着,寒冷的灯光照着我,久久难以入眠。是什么事情,让我这个游客的心里变得凄凉悲伤?故乡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我的鬓发已经变得斑白,到了明天又是新的一年。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