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诸葛亮诫子书朗诵
1、夫君子之行( fú ) 淫慢( yín ) 励精( lì )
2、②非宁静无以致远(连词,用来)
3、②非志无以成学(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
4、德才兼备人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5、这篇文章当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6、《艺文类聚》是唐初由高祖李渊下令编修的一部文集,其书由欧阳询主编,参与其事的还有裴矩、陈树达等人,武德七年(六二四年)成书。此书分四十六部,每部又列子目七百全书约百馀万言。按目编次分类,故事在前,均注出处。所引诗文,均注时代,并按不同的文体,用诗、赋、赞、箴等字标明类别。所引古籍,据北京大学研究所一九二三年所作的统计,共为一千四百三十一种,这些古籍大多散失,现存不足十分之一。因其所引者多为唐前古本,可用以互校今传之本,纠订误谬。注释:
7、东吴派老将丁奉率精兵援救,然救兵仅至巴丘,未进蜀境,诸葛瞻只好再度出战,被重兵包围,中箭落马,最后自刎殉国。诸葛瞻之子诸葛尚也战死沙场,邓艾怜其忠,将诸葛瞻父子合葬。而后丁奉得知消息,遂领兵还建业。
8、(合诵)|《美哉,诗经》(更正后)
9、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10、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11、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2、夫(fú)君(jūn)子(zǐ)之(zhī)行(xíng),
13、险(xiǎn)躁(zào)则(zé)不能(bùnéng)治(zhì)性(xìng)。
14、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每个句子中,每个分句只划一次。)
15、悲(bēi)守(shǒu)穷(qióng)庐(lú),
16、非(fēi)志(zhì)无(wú)以(yǐ)成学(chéngxué)。
17、枯落:枯枝和落叶,此指像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逝去。多不接世: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务,对社会有益。有“用世”的意思。穷庐:破房子。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淫慢:过度的享乐,懈怠。
18、将(jiāng)复(fù)何(hé)及(jí)?
19、这篇文章当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20、②非宁静无以致远 (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大目标)
二、诸葛亮诫子书朗诵版
1、诸葛亮(181—234),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早年避乱于荆州,隐居陇亩,时称“卧龙”。刘备三顾茅庐,他提出联合孙权抗击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此后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刘备称帝后,任为丞相。
2、《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
3、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4、夫(fú)学(xué)须(xū)静(jìng)也(yě),
5、意与日去 ( 消失 )
6、·点击绿标,收听朗诵·
7、〔二〕静:安静,清净,不胡思乱想而精神内守的一种状态。《康熙字典》云:“安也,贞静也。”
8、年与时驰( 疾行,指迅速逝去 )
9、非(fēi)宁(níng)静(jìng)无(wú)以(yǐ)致(zhì)远(yuǎn)。
10、三国的诸葛亮、司马懿、陆逊陆伯言等。
11、君子的品行,内心清净是爲了修养身体,俭约是爲了修养德性,没有淡泊就无法清明神志,没有宁静就无法达到成功,学识须要心灵的安静,才干须要认真地学习,没有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享乐散漫就无法振奋精神,冒险暴躁就无法陶冶性情。年岁随着时间一同飞逝,意志随着时光消沉,于是就如同秋天的枯树枝一样飘落,无法对社会有用,从而祇能悲伤地守着破败的茅草房度日,到那时候想要从头来又有什麽办法呢?
12、〔六〕险躁:冒险,暴躁。治性:治通冶,陶冶性情。治,有的版本作“冶”。
1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14、字词归纳:
15、非 淡 泊/无 以 明 志,非 宁 静/ 无 以 致 远。
16、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17、点上方“唐诗宋词朗读者”,再点击“关注”。
18、〔三〕淡泊:安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
19、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唐诗宋词朗读者
20、近代鸦片战争后的非常余,例如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虎门销烟的林则徐;捍卫台湾的沈葆桢、刘铭传;抵挡甚平军的曾国藩;攻占伊犁的左宗棠等等。
三、诸葛亮诫子书原文及翻译
1、(云霞、蒲广济合诵)|阿紫《新愚公移山》
2、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在《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澹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澹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他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意思是说,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诸葛亮教育儿子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在书信的后半部分,他则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话看起来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但它是慈父教诲儿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话,是他人生的总结,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4、自幼聪敏,诸葛亮死后不久,诸葛瞻之母黄氏也去世,遗教诸葛瞻以“忠孝”二字。诸葛瞻袭其父诸葛亮武乡侯之爵。景耀四年迁行军护卫将军。
5、俭(jiǎn)以(yǐ)养(yǎng)德(dé)。
6、当时黄皓用事,故诸葛瞻托病不出,后邓艾奇袭阴平,刘禅采纳郤正建议,连发三诏征诸葛瞻领兵,以诸葛瞻之子诸葛尚为先锋,对抗邓艾。初战胜利,邓艾修书诱降,诸葛瞻怒斩其使。后与邓艾交战失利。遂修书请东吴发兵救援。
7、他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意思是说,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
8、年(nián)与(yǔ)时驰(shíchí),
9、翻译: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10、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11、(蒲广济朗诵)|毛泽东《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12、此文选自《戒子通录·卷三》,又见于《艺文类聚·卷二十三》,又见于《全三国文·卷五十九》。作者诸葛亮。
13、多(duō)不(bù)接(jiē)世(shì)。
14、这里是朗读者的聚集地,你来朗读,你来倾听!
15、2016年,本文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语文教材。
16、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7、非 学/无 以 广 才,非 志/无 以 成 学。
18、成才的几个条件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如果不能淡泊宁静就无法明确自己的志向是什么,如果不明确自己的志向就不能排除其他外来干扰,就会心浮气躁,就不能为了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的学习,如果不能勤学苦练就不能增长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有成。
19、淫(yín)慢(màn)则(zé)不能(bùnéng)励(lì)精(jīng),
20、〔五〕淫慢:过度的享乐与怠惰。励精:奋发向上。
四、诸葛亮诫子书朗诵节奏
1、南宋状元文天祥,抵挡元兵,之后遭俘,誓死不降,最为有文人气节的民族英雄,知名诗句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5、诸葛亮教育儿子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在书信的后半部分,他则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6、(合诵)|李松涛《屈原与端午节》
7、本文选自《诸葛亮集》。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曾隐居隆中,留心世事,被称为“卧龙”。后来任蜀国丞相。代表作有《出师表》等。
8、(随喜您阅读学习,《诫子书》本次读诵至此圆满)
9、淫慢则不能励精( 淫:放纵;慢:懈怠;励:振奋 )
10、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
11、翻译:有才德的人的德行,以宁静心绪来涵养德行,以节俭生活来培养品德。
12、战国时期的孙膑(跟随鬼谷子学了兵法,亦算文人一个,遭庞涓挖了髌骨,坐于战车之上指挥官出征。)
13、非(fēi)学(xué)无(wú)以(yǐ)广(guǎng)才(cái),
14、将复何及( 又 )
15、释题:诫:告诫、劝勉。子,一般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书,书信。文题的意思是:给儿子写的一封告诫、劝勉的信。
16、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7、③非学无以广才 (广: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增长)
18、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9、在《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澹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澹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他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意思是说,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诸葛亮教育儿子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在书信的后半部分,他则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话看起来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但它是慈父教诲儿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话,是他人生的总结,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20、这篇《诫子书》,不但讲明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则方面对其子严格要求,循循善诱,甚至在一些具体事情上也体现出对子女的细微关怀。
五、诸葛亮诫子书朗诵儿童
1、《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从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
2、点上方绿标收听唐诗宋词朗读者
3、明朝朱元璋的军师刘基刘伯温,讨平元末农民暴动,建立永乐王朝。
4、①静以修身(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5、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
6、险躁( zào ) 遂成( suì ) 穷庐( lú )
7、《诫子书》是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对诸葛瞻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为人父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8、投稿邮箱:328713187@qq.com
9、诫:警告,劝人警惕。夫(fú):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
10、非志无以成学( 立志 )
11、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
12、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追求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13、徐涛,中国煤矿文工团国家一级演员,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
14、〔四〕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达到远大目的。
15、意(yì)与(yǔ)岁(suì)去(qù),
16、险躁则不能治性( 险:轻薄;治:修养 )
17、诸(zhū)葛(gě)亮(liàng)诫(jiè)子(zǐ)书(shū)
18、(朗诵者沙龙)|优秀作品选萃(更新)
19、(30位朗诵者合诵)|陈先义《别了,大武汉》
20、这里是朗读者的聚集地,你来朗读,我来倾听!
1、在《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澹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澹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
2、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诸葛瞻(227年7月—263年11月),字思远,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大臣,蜀汉丞相诸葛亮之子。
4、《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
5、〔七〕遂:于是。枯落:凋落、衰残。
6、邓艾伐蜀时,他与长子诸葛尚及蜀将张遵、李球、黄崇等人防御绵竹(今四川德阳),因不听黄崇速占险要的建议而坐失良机,后来出城与邓艾决战,在交战时阵亡,绵竹也随后失守。
7、全文语言清新雅致,说理平易近人,作者运用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使这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8、《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白话文释义:
9、非学无以广才( 使……广博,增长 )
10、来唤醒你那最真挚的情缘
11、这篇文章当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12、诸葛亮的诫子书认为成才的条件是要勤学苦学,励精图治,修身养性,切忌心浮气躁且养成淡泊宁静的修养。
13、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它也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后来更成为修身立志的名篇。
14、先秦较著名的姜尚。
15、诸葛亮是中国古代智者的代表人物,他的运筹帷幄、深谋远虑,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历代中国人心中形成了一个圣人的形象。他最为人所知的文章有两篇,一篇是《出师表》,一篇就是这篇《诫子书》。《出师表》洋洋洒洒,句句带泪,表达忠君之情。《诫子书》短小精悍、字字珠玑,展示教子之道。让我们一起在充分理解之后进行朗读,感受诸葛亮的舐犊情深。
16、诸葛亮,一八一年生,二三四年卒,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东汉末年,隐居隆中,刘备三顾茅庐,作《隆中对》,建议刘备占据荆益两州,联吴抗曹,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任蜀汉丞相期间,励精图治,赏罚分明,推行屯田政策,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和文化发展。六出祁山之时,病逝五丈原军中,享年五十四岁,谥“忠武”。其代表作是《出师表》。
17、静以修身( 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
18、夫君子之行〔一〕,静以修身〔二〕,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三〕,非宁静无以致远〔四〕。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五〕,险躁则不能治性〔六〕。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七〕,多不接世〔八〕,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9、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20、俭以养德,静以成学,学以广才。意思是: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静心专一才能学有所成,学习才能增长才干。
1、①夫学须静也(动词,学习)
2、刘禅继位,被封为武乡候,领益州牧,主持朝政。后期志在北伐,频年出征,与曹魏交战,最后因病卒于五丈原。有《诸葛亮集》。
3、(作者简介)诸葛亮,字孔明,琅琊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官至丞相。这篇《诫子书》是写给儿子诸葛乔的。
4、夫/ 君 子 之 行,静/ 以 修 身,俭/ 以 养 德。
5、〔一〕行:指操守,品德。
6、才(cái)须(xū)学(xué)也(yě)。
7、(名家朗诵专集)|(按朗诵者姓氏拼音检索)
8、淫 慢/ 则 不 能/ 励 精,险 躁/则 不 能/治 性。
9、诫子书不是杜甫所作,诫子书是诸葛亮所作。
10、励精:尽心,专心,奋勉,振奋。险躁:冒险急躁,狭隘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冶性:陶冶性情。与:跟随。
11、非宁静无以致远( 宁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达到;远:远大目标 )
12、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13、(蒲广济朗诵)|毛泽东《七届二中全会报告》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