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子语录赏析
1、(感悟)此句为老子理论的纲领,阐述了老子“道”的理论中与天、地、人之间的基本关系。“道法自然”,指出人类社会与自然界都必须效法“道”,而“道”只是效法自己而已。
2、这是道家的核心思想,无为,就是不做违反自然法则的行为;无不为,就是在自然法则的原则下,可以无所不为。比如学习:不会学习的人,即使点灯夜战,搞题海战术,每天不停的学习,成绩也未必好,但看上去确实有为,是在好好学习;而会学习的人,看上去并不用功,该玩的时候就玩,该上课了就上课,经常在上课的时候还耍个小动作什么的,看上去是无为,没有好好学习,但一到考试,成绩却总是名列前茅,这就是因为掌握了学习规律,无为而无不为。
3、老子没有论平凡的360问答语录,只有平淡的语录。平常心。至于名利多为世俗流行板困哪变冷充之物,与儒家更接近一些。管成底题司论语中的礼法多涉及高低贵贱,物器多少,礼仪规格等。按照老子的说法,是不争、无为球兴曾西、顺其自然。这并不是平凡或者不平凡,去才山主要在于个人的境界
4、寓意孩子在以后人生旅途中能具有感恩怀德的优良品质,真正做一个展翅高飞的人。
5、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6、道可道,非常道。真正的道,是无法用言语完全表达出来的,所以说知者不言;如果非得说出来,那就一定不是大道了。所以,我们看身边有智慧的人,一般都很少说话,所谓言多必失,看那些每天夸夸其谈,口若悬河的人,一般都是缺少智慧的人。
7、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8、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
9、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10、(感悟)“不争”被道家视为一种天道自然准则,它实际上是一种以不争为争的君子之术和处世之方。
11、(翻译讲解):合抱的大树,是从幼芽发起,九层的高台,是用一筐筐土积累的;千里远行,也是从脚下一步步走出来的。
12、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13、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战国·老聃《老子·三十一章》
14、(翻译讲解):处理困难的事,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做大事要从细微处做起。
15、老子的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道德经》这本书。《道德经》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道德经》书中有着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观点。下面我们来一起赏析《道德经》中的50句经典名言。
16、(翻译讲解):做事要做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处理祸乱一定要在祸乱发生之前。
17、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18、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19、源于其在湖人队时期乎兴底航燃雨供陈喜术关,很少传球给科比的梗。老子尼克杨是自带娱乐属性的阳光大男孩NBA球员尼克杨的经典语束绝降起华门古继载歌录。老子尼克杨的原型是来自于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中九阳真经的一句口诀“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由他横,明月照大江”。
20、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二、老子名句精选及感悟
1、(翻译讲解):深知本性雄强,却守持雌柔,(将成为)天下所归的沟溪。深知本性洁白,却守持混沌昏黑的态势,(将成为)天下的范式。深知身份荣耀,却安守卑辱的位置,(将成为)天下归附的川谷。
2、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3、老子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4、慈善之人,才能够勇武。简朴之人,才能够心胸宽广。
5、(感悟)“五色”、“五音”“五味”本身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老子并非主张禁欲,而是反对纵欲。
6、“淡泊”是一种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
7、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8、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9、注释: 车轮上的三十辐条汇集到一个毂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合陶土做成器具,有了器皿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 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中空的地方,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10、自胜者强。只要你掌握了一定方法和规律,战胜别人也许容易,但是战胜自己却很困难,历史上很多大人物都是能战胜对手,而最后败在了自己手上。
11、(翻译讲解):两军势均力敌,哀痛的一方胜利。
12、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13、强行者有志。坚持不懈的人是有志向的。
14、我是@女侠七安 ,想和你一起读书,学习。读书之路,我陪你。
15、就现实生活和工作而言,自身的言行就要符合这个人生自然规律之“道”。否则,人就在走恶“道”,而不是走善“道”。比如,为了追求利益,不择手段来达到目的,甚至仗势欺人,强人所难,霸道行径显露出来。这种欲望就是违背自然生存规律。
16、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战国·老聃《老子·八十章》
17、知人者智。老子首先告诉大家能够认清、看清别人的人是有大智慧的。
18、同样,一个人还没有来到世上,“道”也是沒有的,从来到这个世上,随着一天天长大,就开始有思悟,那么“道”就随着长大变化而认识。就会认识天地万物,自然生命,运动变化这些自然规律之“道”。
19、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20、(感悟)老子主张“希言自然”,即少施教令是合于自然的。飘风、骤雨不能持久,故尔:暴政是不会持久的。
三、老子经典语录及翻译
1、这句话是孟子说的,并非老子。(出处):《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孩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孟子在描述他所理想的社会时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与孔子对大同之世的理解:“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2、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3、(感悟)此句老子意在解释为什么“道”的存在而常人难以理解。因为大道具有无限性,而常人的感官难以体察,是“无状之状,万物之象”。
4、恶已:恶、丑。已,通“矣”。
5、邻国之间,互相看得见,鸡鸣犬吠之声,互相听得见,而百姓,直到老死也不互相往来。
6、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7、所以说,圣贤高人处事应当以无为为要领,教化人民应当以不言为准则。
8、胜人者有力。能够战胜别人,说明你很有力量,你很有能力。
9、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10、解悟:再大的狂风,也刮不了一个早晨;再大的暴雨,也下不了一个整天。恶人恶行虽然一时可以得逞,但终归不会长久,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11、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12、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道德经·六十四章》
13、(翻译讲解):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纯任自然。
14、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15、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16、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7、(翻译讲解):最完善的,总让人感到有什么缺失的地方,但它的作用永不衰竭。最充盈的好像空虚,它的作用没有穷尽。最正直的好似弯曲,最灵巧的好似拙笨,最善辩的却好像有理说不出。
18、 淡泊恬适,明心立志
19、而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在了解到百姓的贫穷之后,非常得痛苦。于是想要改变这种状况,发下命令,把最赚钱的办法告知百姓——例如当程序员。后来发现这样人们最基本的生活就难以维持,而粮食成为最珍贵的东西。就命令所有的人去劳作耕地。这样的国家太混乱了。
20、治理一个国家,应该像烧菜做饭一样,小心翼翼,掌握好火候,按自然规律去做,不要动不动各个调料都想加一点,火觉得越大越好,油放得越多越好,这样烧出的饭菜,反而成了四不像了。治理国家也是一样,应该按照无为而治的理念,一切顺其自然,休养生息,不要动辄搞这个运动那个活动的,天天折腾老百姓,不得安宁。
四、老子名句经典语录解析
1、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2、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3、《老子》之文在先秦诸子中独标一格,凝练晓畅来自,朗朗可涌,语精意奥,360问答启人深思。其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了为以下三点:首先是韵散结合的特殊文体。《老子》文体异于渚子,虽咀像语录,大多三言两语,但与《论语》的纯散文体有所不同。它钱设便的文句大休整齐,有的全是韵语。其次是善于运用具体形兵几张南象表现抽象哲理。这也是先秦诸子共有的特点,但《老子》用此手可讲计法,似更得心应手,有其独特之处。第三是语言凝练精妙,多用格言、警句。在《老子》五千误尽言中,随处可见方言、谚涪、格言、警句。这些格言、警句形象而深刻地浓缩了历史和现实生活的经验教训,闪耀着思想之光;《老子》被誉为“五千精妙”,在很大程度上即由于此。
4、解悟:最高层次的品德修养,就如同水一样,只管付出,不问得失。水,虽然给天下万物提供滋养,功德无量,却总是默默无闻,不仅不会居功自高,还甘居人下,任劳任怨。
5、(感悟)“柔弱胜刚强”,这是老子对自然的感悟,深刻提示了“道”的本性。
6、(翻译讲解):柔弱胜刚强,没有不知道的,但很少有人能做到。
7、如果只看这一句,就会觉得老子是在揭露圣人的无情,冷酷。但真的是这样吗?出处“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chú)狗。”出自老子所著的《道德经》第五章。
8、(翻译讲解):最善良的品性如同水一样,水是天地间善的极致,给万物提供滋养,而自己却安居其下而不与之争。
9、所以我们应该结合上下文看一下,完整的句子是:
10、(翻译讲解):天网广大无边,网眼虽稀,却不会有一点失漏。
11、(翻译讲解):使心灵达到虚的极致,坚守住静的妙境,就能从万物的变化中看到大道的存在。
12、解悟:顺其自然的,才是最好的,越是刻意追求的,往往就越坏事。你踮起脚来,想让自己高一点,却发现很快就站不稳了;你想走得快一点,迈大步走,却没想到没走多远,就已经走不动了。
13、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14、(翻译讲解):塞信私欲的通道,关闭情感的门户,终身不会窘困。
15、圣人处无为之事:圣人,古时人所推崇的最高层次的典范人物。处,担当、担任。无为,顺应自然,不加干涉、不必管束,任凭人们去干事。
16、天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17、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18、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19、摘自《老子·道经·第二十二章》不置身其中方能观察事物全貌;不自以为是,反而能是非彰明;不自己夸耀,反而能得有功劳;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长期有所长进。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遍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
20、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德经·第四十章》
五、老子语录经典语录
1、老子所说的“不争”,会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使人们活生世界上无比快乐。“不争”也就是在有矛盾的时侯,对任何事,任何人都应换位思考。“把自己当作别人,把别人当作自已,”一个人如有了这样的换位思考,就什么问题都迎刄而解了。这也就是“不争”的事实。以弱胜刚强。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枪打出头鸟。不要时时处处争强好胜,不要锋芒毕露。柔弱,谦虚,忍让才是做人的法宝,才是取得成功的有用之道。总之,“不争”就是要反向行动,反向思维,就可以使自己在浮躁的社会中解脱出来,获得安静的生活,回归自己的本性,“不争”就是智慧,就是幸福。
2、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3、(翻译讲解):善于为将帅的人从不夸逞勇武;善于作战者不轻易冲动发怒;善于战胜敌人的,不与敌人正面交锋,善于用人的人对人谦下。
4、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5、老子关于人性的经典语录: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忧。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6、《老子》是来自格言式散文;《论语》是语录体散文。《360问答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春秋时期老子(即李耳)所作的哲学著作。在秦时《吕氏春秋·注》称为《上至经》,在汉初则直呼《老子》。自汉景帝起此书...
7、无:没有,不存在;未曾发生或出现过的事物。 有:存在,发生过或是出现过的事物。 无中生有:天下所有的事物,都是从无中来。后被人们用以形容那些本来没有,却凭空编造出来的事物。
8、(感悟)对天下大事难事,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没有办不成的。往往有为的人,从不大而化之一做事,却成就了大事。小事不做,大事不成!
9、(感悟)老子提出“三宝”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慈爱是“三宝”的出发点和归宿;生活上节俭及为政简约,是“三宝”的关键;“不敢为天下先”,才能处处争先,这是老子“三宝”的核心。
10、(感悟)这是老子关于治国的方略。毛传云:“烹鱼烦则碎,治民烦则散。知烹鱼则知治民矣。”
11、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12、老子的《道德经》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13、治大国,若烹小鲜。
14、赏析:大智若愚,中国古代成语。出自宋·苏轼经进东坡文集事略二七《贺欧阳少帅致仕启》:“大勇若怯,大智若愚。”解释:才智很高而不露锋芒,表面上看好像愚笨。同样意思的还有“大巧若拙”。老子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致都是一个意思,只是更能表现被形容者伟大可以掌控一切的一面。“大智若愚”,若愚,已入理悟之境;但要大彻大悟,当需守愚,守者即修行,亦即功夫。
15、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二章。
16、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17、(翻译讲解):天地无所偏私,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无所偏爱,任凭百姓自作自息。
18、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19、(感悟)一诺千金,言出则必行。遇事思虑周详,才能成竹在胸,成就大事。
20、音声:汉代郑玄为《礼记·乐记》作注时说,合奏出的乐音叫做“音”,单一发出的音响叫做“声”。
1、(翻译讲解):当人民连死都不怕时,还会怕你以死相威胁吗?
2、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3、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4、(翻译讲解):保持本质淳朴无华,减少私心贪欲(就能为道无忧)。
5、名可名,两种形式出现:一种是嗅名贬传。另一种是芳名冠世。同样老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主张按自然规律运动变化体现言行形成的常“名”声。其实“道”就是一个人思想和思悟的道,是随着人的思想和思悟变化认知这个永恒不变的“道”。一个人还没有来到世上,是没有名的,出生之后才有名,但这个名并不是指姓名,而是指人走自然规律运动变化之“道”体现言行的“名”声。
6、(翻译讲解):要让其收缩,必先让其张大;要使其削弱,就先加强他;要废除他,就先让他兴盛,要想夺取他,就先给予他。
7、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8、(感悟)揭示了量变与质变的深刻道理,只有从实际出发,一点点积累,才能成就大事。
9、因此古时立言的人说过这样的话: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进的道好似后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岖;崇高的德好似峡谷,最洁白的东西反而含有污垢;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刚健的德好似怠惰;质朴而纯真好像混浊未开。
10、(翻译讲解):不只看到自己,便能更明了世事;不自以为是,反而能更彰显自己;不自我夸耀,反而能成就功业;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长期有所长进;因为不争,所以天下都难与之争。
11、“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
12、(感悟)这是老子具有辩证思想的名言。要正确对待祸福,从不利中看到有利,有利中发现不利。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引用了这句话,说明了“好的东西可以引出坏的结果,坏的东西可以引出好的结果”。
13、山海争水,水必归海。只有善于为下,善待他人,才能得到人们的拥戴和支持。
14、上等人听了道的理论,努力去实行;中等人听了道的理论,有时记在心里有时则忘记掉;下等人听了道的理论,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称其为道了。
1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16、出自《老子·德经·第六十六章》: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解释:江海所以能够成为百川河流所汇往的地方,乃是由于它善于处在低下的地方,所以能够成为百川之王。
17、出自《老子·道经·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解释:尽力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使生活清静坚守不变。
18、(感悟)器小易满,海纳百川。浅陋的人才居功自傲,做大事的人总是谦虚的。
19、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20、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1、(感悟)老子提出了“真善美”之说,这是《老子》五千言的精辟结语。
2、(翻译讲解):大自然的规律,利于万物而不加害万物,圣人所遵从的原则,是给天下人带来好处但却不与之争利。
3、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4、注释:把这个道理付诸于自身,德性就是真实纯正的;把这个道理付诸于自家,德性就会是丰盈有余的;把这个道理付诸于自乡,德性就会受到尊崇;把这个道理付诸于自邦,德性就会丰盛硕大;把这个道理付诸于天下,德性就会无限普及。如果只为自己想,那就是不利的。要为国家,为别人而想.。
5、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作品简介与赏析《老子》又名《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6、(感悟)做事贵在坚持。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
7、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8、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9、(感悟)老子对“道”作了总结性论述。“天之道,利而不害”,是老子的自然观。“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是他的政治观。
10、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老子·第四十六章》。
11、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12、“道”是浑全之朴,“众妙之门”。“道”生成了万物,又内涵于万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万事万物殊途而同归,都通向了“道”。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