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韩非子法家名言
1、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具体事务交由各级负责人去执行,而君主应保证中央权力的巩固。只要君主能在准确把握全局,那么四方的臣民就会效劳)
2、1愚者难说也,故君子难言也。(愚鲁的人很难被说服,所以君子进言也是很困难的。)
3、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
4、华而不实,虚而无用。——《韩非子·难言》
5、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6、(译文)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被欲望吞噬永不满足的人,可能一生都会困于烦扰痛苦中,得不到解脱。
7、(译文)连糟糠都吃不饱的⼈,不会去寻求粱⾁;连⼀件完整的粗布⾐服都没有的⼈,不会去期望有⽂采的锦绣。
8、慎到,战国时期赵国人,后来长期在齐国稷下学宫讲学,对于齐国法家思想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慎到主张君权至上,被称为法家学说中的势治派,那么什么是“势”呢,其实就是权势。
9、1任贤,则臣将乘于贤以劫其君;妄举,则事沮不胜。(任用贤明,那么臣下就会凭借自己的才干来要挟君主;随意用人,那么行事就不会成功。)(说明∶防止有本事的大臣架空君主)
10、正如《史记·商君列传》记载:令行於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於是太子犯法……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11、山大,不易跨越,但正因为其大,困难多,人们重视,小心谨慎,所以能安全通过。土堆小,易于跨越,但也正困为其小,不成其为困难,引不起人的注意,产生麻痹心理,所以往往反而被绊倒。
12、知术之人为工匠也,不得施其技巧,故屋坏弓折;知治之人不得行其术,故国乱而主危。(懂得方法的人做工匠,却不能自由施展技巧,所以造出的房屋会倒塌,制出的弓会折断;懂得治理国家的人无法推行他的方法,所以国家就会
13、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泽;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烹调小鱼却屡次翻动,那就会令其破碎不全;治理大国却屡次更改法令,那就会使百姓不看其苦)
14、弗能必而据之者,诬也。
15、有些人死了,他还活着,韩非就是这样的人,因为他的著作是一只不会燃尽的蜡烛,即使过了几千年,依然在历史中闪闪发光,他作为法家无可争议的集大成者,笔者下文就来具体分析分析韩非的“法”为何可以影响千余年,不过我们还得要先说说韩非的“前人”。
16、韩非子的文章说理精密,文锋犀利,议论透辟,推证事理,切中要害。韩非子的文章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效果。
17、这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事情因为保密而获成功,说话由于泄密而遭失败。出自《韩非子·说难》:“夫事以密成,语以泄败。未必其身泄之也,而语及所匿之事,如此者身危。”
18、1削株无遗根。(斩草务必除根)
19、制在己曰重,不离位曰静。重,则能使轻;静,则能使躁。
20、(感悟)出自《韩非子·显学》。这两句大意是:冰块与炭火不能放在一个容器里,严寒与酷暑不能在同一个时间来到。
二、韩非子名人名言
1、韩非子著作吸收了儒、墨、道诸家的一些观点,以法治思想为中心。他总结了前期法家的经验,形成了以法为中心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政治思想体系,被称为法家之集大成者。
2、使事不相干,故莫讼;使士不兼官,故技长;使人不同功,故莫争。(使臣下所任职务不相干涉,相互之间就不会发生诉讼;使一个人不兼任多个职务,就能令其充分发挥才干;使臣下建立功绩不同,就不会发生争执。)
3、1三人言而成虎。(三个人说有老虎大家就会相信)
4、边塞地区的老人丢掉了一匹马,又如何能知道这不是福运呢。
5、这是对自我吹嘘、弄虚作假的至诚忠告。如果违反客观事实自我吹嘘,弄虚作假,必定会被事实揭穿,被民众识破。虽然时代更替,岁月流逝,但韩非的思想今天听来仍然振聋发聩。
6、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对当时的法家思想进行了归纳总结和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著有《韩非子》。
7、只有实行法治,以法治国,社会才会安定,人民才能遵法守法。相反,若贪赃卖法,举事不公,阿曲权贵,人民自然不服。
8、1顾小利,则大利之残也。(只贪图一些微小的利益,就会使整体的利益受到损害。)
9、韩非虽死,但是其法家思想却被秦王嬴政所重用,奉《韩子》(韩非子)为秦国治国经要,帮助秦国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韩非的思想深邃而又超前,对后世影响深远,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集于一身,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10、10上无其道,则智者有私词,贤者有私意。(君主不以法治理,那么智者就会有违法的言论,贤者在私下也会有不轨的意图)
11、1以积怒而御积怨,则两危矣。(君臣上下以怒对怨,对双方来说都是一种危机。)
12、不自操事而知拙与巧,不自计虑而知褔与咎。(不亲自处理事务而明察臣下干练与否,不亲自谋划而能够知道臣下行事的祸与福。)
13、结合各种情况进行参验观察。)
14、(感悟)自出《韩非子·喻老》。这几句大意是:千丈长的大堤,因蝼蚁的洞而溃决;百尺高的房屋,因烟囱裂缝中迸出的火苗而焚毁。
15、虚静无事,以暗见疵。
16、糟糠不饱者不务粱肉,
17、1恃人之以爱为我者危矣,恃吾不可不为者安矣。(依赖别人出于爱为我效力就危险了,依赖别人不得不为我效力才能平安。)
18、(译文)事情由于保守机密⽽成功,说话不慎、泄露机密会导致失败。
19、《韩非子》是后人所辑录的韩非子的著作。韩非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有口吃的毛病,但善于写作,且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术思想,同时又吸取了之前的法家学说,比较各国变法得失,提出“以法为主”,法、术、势结合的理论,集法家思想之大成。
20、故去喜去恶,虚心以为道舍。(所以应该将亲近好厌恶等情绪一并抛弃,才能成功地使用权谋之术)
三、韩非子法的名言
1、道在不可见,用在不可知。
2、(译文)普通的布帛虽然仅有“寻”、“常”那样长,⼀般百姓不肯丢⼿;熔化灼烫的⾦⼦多达百镒,连最贪⼼的盗跖也不敢去拾取它。
3、一手独拍,虽疾无声。(一只手击掌,即使再用力也不会有声音)
4、1祸难生于邪心,邪心诱于可欲。(祸患是因奸邪之心而引发的,而奸邪之心是欲望引起的。)
5、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6、韩非着重总结了商鞅、申不害和慎到的思想,把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融为一本。他推崇商鞅和申不害,同时指出,申商学说的最大缺点是没有把法与术结合起来,其次,申、商学说的第二大缺点在于“未尽”,“申子未尽于术,商君未尽于法”。(《韩非子 定法》)韩非按照自己的观点,论述了术 法的内容以及二者的关系,他认为,国家图治,就要求君主要善用权术,同时臣下必须遵法。同申不害相比,韩非的“术”主要在“术以知奸”方面有了发展。他认为,国君对臣下,不能太信任,还要“审合刑名”。在法的方面,韩非特别强调了“以刑止刑”思想,强调“严刑” “重罚”。
7、老子:道可道,非常道。
8、故至治之国,有赏罚而无喜怒。(所以治理的最好的国家,赏罚分明而民众没有怨恨)
9、(译文)依靠别人,还不如依靠自己。我们常说“靠人不如靠己”,说的正是此意。
10、刺⾻,故⼩痛在体⽽长利在⾝;拂⽿,故⼩逆在⼼⽽久福在国。
11、(感悟)自出《韩非子·解老》。这几句大意是和氏之璧,无须用五彩来装饰它;隋侯之珠,无须用白银黄金来装饰它。因为它们本来的质地已经美得无与伦比了,没有什么东西足以用来装饰它们。
1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韩非子:
13、200.势不足以化则除之。(如果不能用威势来使臣下驯服,就将其铲除。)
14、刺骨,故小痛在体而长利在身;拂耳,故小逆在心而久福在国。
15、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避匹夫。(施加刑罚不回护大臣,施以奖励不忽略平民)
16、糟糠不饱者不务粱⾁,短褐不完者不待⽂绣。
17、固有口不以私言,有目不以私视,而上尽制之。(所以虽然有嘴却不私下发表议论,虽然有眼睛却不私下窥探,而只有君主掌控着一切。)
18、1呐者言之疑,辩者言之信。(不善言辞的人所说的话就会令人生疑,而能言善辩的人所说的话就会令人觉得可信)
19、意思是如果刑罚超过了犯人的罪行,官爵的奖赏超过了德行,按照亲属关系来判罪,根据世系来举用贤人,一人有罪就诛灭父、母、妻三族,即使德行像舜一样,也不免受到同样的刑罚,这样又如何能较好的治理国家呢?
20、如果实行严刑峻法,那么人人畏法不敢犯事,故可以禁止暴乱,若实行儒家的厚德仁政,人就有恃无恐,则难以制止乱事。对法家思想中的合理部分可以批判地继承。
四、韩非子对于法的思想主张名言
1、不慎其事,不掩其情,贼乃将生。(不谨慎行事,不隐藏实情,奸贼才会有机可乘)
2、感悟:这段话的意思很明显。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轻浮浮躁的人、急躁莽撞的人很难独当一面,他们要靠那些沉静的人、稳重的人。假如我们能在生活或者工作中更加稳重、安静一点,那么你肯定会看到不一样的自己,也会取得新的进步。
3、看透事物本质、掌握宇宙规律的人,
4、韩非深爱自己的祖国韩国,但他的政治主张并不被韩王所重视,而秦王嬴政却为了得到韩非而出兵攻打韩国。李斯因嫉妒韩非的才能,将韩非害死在秦国。但是,韩非的法家思想却被秦王嬴政所重用,帮助秦国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
5、故明主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所以明君依据法令来任用臣下,而非随意任用;依据法令评定功绩,而非随意评定。)
6、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他们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而闻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
7、《韩非子·定法》有云: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意思是所谓术,就是依据才能授予官职,按照名位责求实际功效,掌握生杀大权,考核群臣的能力,这是摆在明面上的,所以又被称为阳术。
8、河下龙门,其流,驶如竹箭,驷马追之不及。——《慎子》
9、1以智说愚必不听。(智者向愚鲁之人进言,一定不会被采纳。)
10、利莫长于简,福莫久于安。(最大的利益莫过于简朴,最大的福泽莫过于安稳)
11、而韩非对于申不害的术治也给予了肯定,并且认为“主无术于上之患”、“主无术以知奸”,而韩非法家思想中的“术”理论也是直接来源于申不害,不过申不害单单只强调术,而忽视了法,所以韩非评判商鞅和申不害的思想是“二子之于法术,皆未尽善也”,所以这就又要讲讲法家思想中的“势”。
12、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国有常法,虽危不乱。——韩非子
13、1饕贪而无餍,近利而好得者,可亡也。(贪得无厌,唯利是图的,有亡国的可能。)
14、(译文)惩罚有罪⾏的⼈,不能因是⾼官显宦⽽回避;奖赏有功劳的⼈,不能困是⼩民百姓⽽遗忘。
15、一手独拍,虽疾无声。
16、用你的矛,去进攻你的盾牌。
17、1滥于文丽而不顾其功者,可亡也。(沉迷于华丽却毫无价值的辞藻,国家有可能灭亡。)
18、身失道,则无以知迷惑。
19、法家中有三个学派:慎到重「势」、申不害重「术」,商鞅重「法」,这些学派思想由韩国人韩非子集以大 成,构成法家思想的终极核心。 代表人物 春秋时 管仲 子产 战国时 韩非 商鞅 李斯 申不害 吴起 李悝 代表著作 《商君书》 《韩非子》
20、韩非用进化的历史观点分析了人类历史。他把人类历史分为上古 中古 近古,当今几个阶段,进而说明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那种想用老一套办法去治理当世之民的人都是“守株”之徒。
五、韩非子关于法治名言
1、——战国末期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 译:千里长的大堤,因为蚂蚁窝而溃败;百尺大的房屋,因为一点的烟火而焚毁
2、1说不行而有败,则见疑,如此者身危。(建议未被采纳而失败,就会被猜忌,这样就会危机己身)(说明∶给领导提意见要有点“心眼儿”)
3、(感悟)出自《韩非子·功名》。这几句的大意是:一个人右手画圆形,左手又要画方形,那么一定不能同时画好两种形状。
4、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泰山不以自己的好恶来选择土石,所以成就了它自身的高大;江海不分大小来容纳河流,所以成就了它的广博)
5、译文:君主狂妄自大而不思悔改,国家混乱还自我夸耀,不估计本国实力而轻视邻近敌国的,可能灭亡。国小而不处卑位,力弱而不畏强势,没有礼仪而侮辱邻近大国,贪婪固执而不懂外交的,可能灭亡。
6、右手画圆,左手画方,不能两成。
7、1数披其木,毋使枝大本小;枝大本小,将不胜春风;不胜春风,枝将害心。(经常修剪枝叶,不能使枝大而主干小;枝大而主干小,就经常受不住风吹,经不起风吹,枝叶就会使树干折断。)(说明∶别让臣下的权力太大)
8、(感悟)自出《韩非子·显学》这几句大意是:听到某种说法,没有用事实进行验证就加以肯定的人,是愚蠢的人;不能够肯定的事情却引来作为依据,是欺世骗人。
9、韩非提出了“循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奸劫弑君》)的著名论题。“参”就是比较研究,“验”就是用行动来检验。韩非认为,不经过“参验”而硬说是如何如何,是无知的表现;不能确定的东西而照着去做,是自欺欺人。因此他主张“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显学》)。 简单说韩非的法制,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新兴地主的权利,瓦解了奴隶主的特权,是符合历史潮流的,但是刑法观点为秦的暴政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秦的覆灭埋下了祸根
10、1人行事施予,以利之为心,则越人易和;以害之为心,则父子离且怨。(人们办事付出报酬,如果从对人有利的角度着想,那么及时是关系疏远的人也可以合作;如果总想加害对方,那么即使是父子也会相互疏远和怨恨。)
11、1圣人之救危国也,以忠拂耳。(圣人为救国家于危难,不息违逆君主而以忠言劝谏)
12、他认为推广仁义都是在空谈,他的“法治思想”反对着“儒家思想”,君主应该采用手段统一自己的权利,将所有的权利统一起来,治理国家应该制定法律,无规矩不成方圆。
13、(感悟)出自《韩非子·大体》。这两句大意是:不要吹开皮上的毛发去寻找其间的小疤痕,不要洗掉污垢去细察难以知晓的毛病。
14、去其智,绝其能,下不能意。(君主隐藏智慧,不露才能,臣下就无法猜测他的意图)
15、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16、韩非是韩国的王公贵族,但是他的学说不被当时的韩王所采纳。在悲愤之下,写出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十余万言的著作。
17、冰炭不同器而久,寒暑不兼时而至。
18、1人臣挟大利以从事,故其行危至死,其力尽而不望。(臣下行事为了争取更大的利益,所以会冒着生命危险来做事,竭尽全力也不会有怨言。)
19、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20、1交众与多,外内朋d,虽有大过,其蔽多矣。(臣下广泛结交,朝中内外均有朋d,那即使他们犯下大罪,君主也会被蒙蔽过去)
1、法家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商鞅、韩非等。他们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而闻名!法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体系,它通过规定人们在相互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确认、保护和发展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是统治阶级实现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的工具。
2、不拘小节,不重微害,不在小处注意消除隐患,最终必酿成大祸。成语“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即来于此。可用于劝诫人们立身、处事要防微杜渐,防患于萌芽状态之中。
3、(感悟)出自《韩非子·五蠡》篇。常可就是长久被人们认可的成规惯例。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圣人不期望照搬古法,不死守陈规旧俗,而是根据当前社会的实际情况,进而制定相应的政治措施。
4、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韩非...
5、韩非子另主张‘‘名实相符’’,认为君主应根据臣民的言论与实绩是否相符来决定功过赏罚。
6、治强生于法,弱乱生于阿。
7、听其臣而行其赏罚,则一国之人皆畏其臣而易其君,归其臣而去其君矣。(那么过重民众就会敬畏掌权的大臣二轻视君王,于是也就会归附大臣而与君离心离德了。)
8、不踬于山,而踬于垤
9、意思是国小而不处卑位,力弱而不畏强势,没有礼仪而侮辱邻近大国,贪婪固执而不懂外交的,可能灭亡。
10、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11、爵禄生于功,诛罚生于罪,臣明于此,则尽死力而非忠君也。(得到高官厚禄是因为建立功绩,受到诛杀惩治是因为触犯法令,臣下如果明白这一点,机会拼命效力,而并非认为自己只是忠君了。)
12、(感悟)出自《韩非子·大体》,大意是:泰山不以自我的好恶来选取土石,因此成就了它自身的高大;江海不分大小来容纳河流,因此成就了它的广博。
13、1凡人之大体,取舍同者则相是也,取舍异者则相非也。(大凡人的本性,都是观点相同的就相互肯定,观点不同的就相互反对。)(说明∶君主应使臣下的是非取舍同于自己的意志。)
14、1巧诈不如拙成。(巧妙奸诈不如朴拙诚恳。)
15、1强以其所不能为,止以其所不能已,如此者身危。(勉强君王去做他所做不到的事情,停止君王去做他所不能停止的事,这样一来,就会危及己身。)
16、时有满虚,事有利害,物有生死。(时机的盈虚是并存的,世事的利弊是兼有的,事务的生死是一体的)(说明∶君主不可因为这些不可避免的得失而怨怒)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