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萨特存在与虚无名言
1、一念不敢自恕,斯可谓之修。一语不敢苟徇,斯可谓之直。一介不敢自污,斯可谓之廉。
2、日静养,节嗜欲,慎饮食,寡思虑。
3、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中〕《荀子?礼论》
4、君子满腹天理,故以顺理为乐。小人满腹人欲,故以得欲为乐。欲无时可足,故乐不胜忧。理无时不存,故随在皆乐。至乐顺理。纵欲之乐,忧患随焉。
5、(原载《读书》1987年8期)
6、所以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个真理是由妙慧觉照而来的,观自在菩萨所修的甚深般若法,就是彻底的妙智慧。这个妙智慧即真如无为法,比喻为镜光。假若我们以镜光、影子作比喻的话,那么,九十四个色法和心法就是影子,六个无为法就是镜光。“六种无为”是: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不动无为、受想灭无为、真如无为,其中的真如无为就是涅槃。无为妙智能够觉照,观见五蕴的发起,进而将其照空,故能够“照见五蕴皆空”。
7、从人可羞,刚愎自用可恶。不执不阿,是为中道。寻常不见得,能立于波流风靡之中,最为雅操。
8、说人之短,乃护己之短。夸己之长,乃忌人之长。皆由存心不厚,识量太狭耳。能去此弊,可以进德,可以远怨。
9、思想在我头脑里流过,或快或慢地,我不使任何东西留下来,我让它们自然地逝去。很多情况下,由于缺少借以依附的词句,我的思想始终是模模糊糊的,它们汇成一些含混的但很有趣的形体,互相贪婪地吞噬着,马上我就把它们忘了。
10、萨特说,人被无情的扔到这世间,如一张空无一物的白纸,没有任何尺度可以参照,也没有任何价值必须遵循,因此,人是决然自由的,但是这种自由带来的却是荒诞和虚无的痛苦。
11、我们可以做许多白日梦,可以失败,可以哭泣,但也可以光芒万丈。
12、我只是存在着,仅此而已,而且我觉得恶心。
13、“人就像是骰子一般,把自己投掷到人生之中去”。
14、家庭之所以重要,主要是因为它能使父母获得情感。罗素
15、《恶心》用形象的人和物展示抽象的哲学思考,是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图解,是萨特小说创作成熟的标忐,从文学发展的角度来看,该书也确实深刻地影响了法国现代小说的演变,无论在哲理思想上还是在写作手法上都堪称现代小说的先驱。
16、人之所学,不可为人所容,为人所容则下矣。
17、在年老的人看来,青春美妙,我们可以做许多白日梦,可以失败,可以哭泣,光芒万丈。但是,年轻如我们却不知其中的美好,总是在无病强说愁,或者颓废消极地殒磨青春……只有待到青春不再,方知其中的可贵……望采纳
18、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19、现实的精华就是匮乏,一种普遍而永恒的欠缺,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东西都不够人们受用。食物不够,爱不够,正义不够,时间永远不够。
20、哀哀父母,生不养儿不知父母恩。
二、萨特的虚无的概念
1、人皆有爱生恶死之心,人皆为舍生取死之道。何也?见善不明耳。
2、神与国王都有痛苦的秘密,那就是——人是自由的。——《苍蝇》
3、人该省事,不该怕事。人该脱俗,不可矫俗。不该顺时,不可趋时。
4、人的本质悬置在人的自由之中。
5、以及,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在道家思想中,道是一种似在非在的存在,世间万物都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而无才是世界的初始和本原。
6、八十年代的问题从来都没有过时
7、《存在与虚无》是法国存在主义哲学的奠基之作,它标志着萨特独立的哲学体系的形成。在这部著作中,萨特反驳了投降分子对敌投降、与敌合作的主张,他的理论观点对被占领下的人们起来反抗侵略者,起到了鼓舞作用。
8、萨特出生于巴黎,父亲是海军军官,在他不到两岁时去世。萨特的童年是在外祖父母家度过的。他的外祖父是一位语言学教授,家中拥有大量藏书,使儿童时代的萨特受到了良好教育,也获得了丰富的知识。
9、以德遗后者昌,以祸遗后者亡。谦柔卑退者,德之余,强暴奸诈者,祸之始。
10、究竟萨特的存在主义都讲些什么呢?今天精选了他的36个名句,一起来了解,提升!
11、 要感觉到它们,只须稍微孤独一点就够了,孤独到正好能够在适当的时机摆脱那个可能是真实的事情就够了。 ——萨特 《恶心》
12、我知道再也遇不到能激起我们热情的人或事了。你知道,去爱人可不是小事,需要毅力、慷慨、不顾一切……在开始甚至还得跳过一道深渊。要是深思熟虑,我不会这么做。而现在,我知道,我永远不会再跳了。
13、拷打别人的人竭力去摧毁他的同类的人性,作为后果,他也摧毁了自己的人性。
14、在萨特逝世时,数以千计通过阅读他的撰著才认识他的人,在获悉他逝世的消息后不约而同地作出了悲痛和震惊的反应,在巴黎为他送葬的行列也浩浩荡荡,这种情况反映出一位思想家由于他的榜样和思想而受到人们的敬仰。
15、俭以养廉,誉洽乡d;直而能忍,庆流子孙。
16、人不外乎是他意图成为的东西。人实现自己有多少,他就有多少的存在。因此,他是他行动的总体,是他的生活。
17、例如在长篇小说《缓期执行》中,他同时描写了约20处的人物活动情景。他的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法国文学有重要影响。
18、《存在与虚无》出版于一九四三年。这部哲学巨著的问世,奠定了萨特在当代法国哲学中的举足轻重的地位。标志着萨特无神论存在主义哲学体系的基本形成。这部著作篇幅冗长,语言晦涩,但思路是清晰的,从这条思路展开的论述是严谨的、自成体系的。萨特坚持现象学方法,从意识的内在矛盾出发,紧紧抓住人的存在这个基本问题论证了人的自由。
19、萨特承认自由选择是“无目的”、“无着落”的,为选择而选择,为行动而行动,“除行动外,别无现实”,存在主义所遵循的格言是“不冒险,无所得。”
20、可怜天下父母心。
三、萨特《存在与虚无》
1、积善在身,犹长日加益,而人不知也。积恶在身,犹火之销膏,而人不见也。非明乎性情,察乎流俗者,孰能知之?
2、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生活是无意义的。
3、萨特《自由之路》三部曲:《不惑之年》《缓期执行》《痛心疾首》(Vintage,1992)
4、好为诳语者,不止所言不信,人并其事事皆疑之。
5、无需赤热的烤架,地狱就是他人。他们可以通过观念的灌输,把你烤的迷迷糊糊。
6、论人情只往薄处求说,人心只往恶边想,此是私而该底念头,自家便是个小人。古人责人,每于有过中求无过。此是长厚心,盛德事。学者熟思,自有滋味。
7、忠诚,即使是深深的忠诚,也从不会是洁白无瑕的。
8、要使一件平庸无奇的事成为奇遇,必须也只需讲诉它。人们会上当的,一个人永远是讲故事者,他生活在自己的故事和别人的故事中,它通过故事来看他所遭遇的一切,而且他努力像他将的那样去生活。然而必须做出选择:或是生活或是讲述。——《恶心》
9、作者:(法)让·保罗·萨特
10、以爱妻子之心事亲,则无往而不孝。以保富贵之心事君,则无往而不忠。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
11、“色不异空”,物质本性是空的,色和空是一样的。“空不异色”,世间物质都是由空组成,空和色也是一样的,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12、让萨特更加出名的是他和另一位存在主义哲学家波伏娃的关系,他们是终生的伴侣和情人,但却不受婚姻的束缚,他们达成默契,那就是不拒绝“偶然爱情”,还彼此开诚布公地分享这些爱情经历。
13、人生而自由,是不应该受到奴役的,德国法西斯是倒行逆施,两次世界大战彻底摧毁人类对于上帝的信仰,所以,小知识分子由衷地感谢萨特为他们提供一种非传统的思想。存在主义号召人们面对恐怖与荒谬的现实而又能看到人的尊严并保持自己的特性,对他们来讲,这是一条十分理想的自救之途。
14、所有的人把时间花在了互相解释以及庆祝他们意见相同上。我的天,他们是有多看重”所有的人意见相同“这件事。——《恶心》
15、如果把存在人本主义和超个人心理学结合起来,在浅层上已经将萨特的存在发展为:虚无——存在——完美。在更深层次上,涉及到了时间、空间和质,这三个宇宙要素。
16、人总是处于和他者的相互关系中,人的自由也必须在同他者的关系中得到实现,一个完全与世隔绝的个体是不可能生存的,当然也就谈不上自由。人本身不过是一个相对他人的概念而已,没有了他人,人也就不再成其为人,所以人需要他人,离不开他人。
17、综上所述,萨特所谓的存在与虚无实质上指的仍然是物质与精神、客体与主体、存在与思维。萨特在《存在与虚无》导言中自陈他写作此书旨在揭示一般存在的意义,揭示自在存在和自为存在这两种不同类型存在的意义,在唯心论和实在论之外另辟蹊径,以求阐明自在存在和自为存在的关系。然而,读完《存在与虚无》,我们感到正是在存在与虚无的关系上,萨特陷入了混乱。
18、投稿信箱:shzycult@1com
19、《存在与虚无》一书写于一九四二年前后,于一九四三年夏天出版。当时的法国正处于法西斯德国的占领之下,法国人民的抵抗运动蓬勃兴起。萨特在书中崇尚自由,讴歌选择,强调拒绝和反抗,反对消极无为和叛变、怯儒,无疑是有进步意义的。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基尔·德勒兹比较中肯地描述了《存在与虚无》在二次大战前后对一代人的震动:“在解放时期,人们奇怪地踡缩在哲学史中。人们刚刚知道黑格尔、胡塞尔和海德格尔,我们就象年轻的猎狗一样奔向一种比中世纪还要糟糕的经院哲学。幸运的是有了萨特,他是我们的外在,他真是后院里吹出的一股清风……”(G.德勒兹:《与克莱尔·巴尔奈的对话》,法文版)
20、于是,人面对着虚无。没有他自己时,世界对他是一片虚无。有了他自己,这个自己却是本质空缺的自己,所以他面对的仍然是虚无的感觉。不过人类特有的尊严在这里诞生了。萨特自豪地说:正是这种虚无才是行动意志的基础。于是,“自由”的概念被提了出来。
四、萨特 存在即虚无
1、欲为君子,非积行累善,莫之能致,一念私邪,立见小人。故曰:终身为善不足,一日为恶有余。
2、不选择其实就是一种选择。
3、生活在没有人去生活之前是没有内容的;它的价值恰恰就是你选择的那种意义。人类需要的是重新找到自己,并且理解到什么都不能使他挣脱自己。——《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4、这里“色”是假有——因缘和合而有,这里“空”谓之不真——不是真空,不能有断常之见,认为“色”就是有,“空”就是什么也没有。《中论》云:诸法不有不无着,第一真谛也。
5、萨特的盛年,他的小说在世界各地以百万计的印量发售,即便是他的最枯燥乏味的哲学著作,也被他那些狂热的崇拜者当成革命的圣经;他的演讲往往被热烈的群众包围得水泄不通,甚至引起骚乱。
6、称人之善或过其实,不失为君子。扬人之恶或损其真,宁免为小人。
7、作善岂非好事,然一有好名之心,即招谤招祸也。
8、人生越是荒唐,死亡越是难以承受。
9、我们痛苦,因为我们是自由的。
10、《存在与虚无》的中心论题是人的绝对自由,对于自在与自为的描述,意识运动过程的描述均是为这个中心论题做铺垫。
11、生活中无所不有,人们绝不会放弃生活。
12、由虚无到希望——谈萨特的《存在与虚无》
13、(“文化:中国与世界”三十年系列专题)
14、虚无设定了否定,否定反过来设定了否定者:这就是虚无的人道化:“人是虚无由之来到世界上的存在。”(《存在与虚无》第60页)人是处于存在与虚无之间的存在,世上难有人不象存在那样为了存在只需要是,而是为了存在必须不是(即不是某种东西)。这种悖论导致对自由的否定定义:自由的本质就是否定性,就是虚无化的能力。
15、关于虚无和自由的否定性,其实在社会发展中也是一样的,过去我们有人说:80后是垮掉的一代,90后是非主流的一代,但事实上,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代人也是对上一代人的颠覆和否定。有个段子说,正因为你的小孩不听你的话,社会才进步了。
16、德不怕难积,只怕易累。千日之积,不禁一日之累,是故君子防所以累者。
17、▲萨特和福柯在“五月风暴”中
18、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情。
19、萨特生前,人们称颂他卓越的才华与富有正义感的人格,但也一直有人抨击他的政治信仰,并在他的生活作风上大做文章。如今,法国人纪念萨特,更多的是对逝去时光的一种留恋和向往。在一篇纪念萨特的文章中一位受访者说道:“我怀念萨特生活的那个时代,当时的法国只有两张面孔,那就是戴高乐和萨特。”
20、首先应明确的是,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论证的自由不是人追求的东西,它本身就是人的存在。如果说,人现在的行动赋于过去以意义,萨特由此得出“存在先于本质”的结论,那么,自由则是行动的首要条件,甚至可以把这句著名论断改为“自由先于本质”。
五、萨特的虚无是什么意思
1、自欺永远摇摆于真诚和犬儒主义之间。
2、物质就是以某种方式作用于我们的感觉的一切东西。〔法〕爱尔维修:《爱尔维修》
3、既认识到自己即是一个现实的意识,同时,又将其自身呈现于自己之前的那种自在而又自为地存在着的本质,就是精神。〔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
4、如今在巴黎,上了年纪的人都不无感慨地怀念着当时那个人文荟萃的左岸,怀念着咖啡馆里咖啡飘香,烟雾升腾,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年代。
5、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
6、感谢命运,感谢人民,感谢思想,感谢一切我要感谢的人。鲁迅
7、生活给了我想要的东西,同时又让我明白这一切没什么意思。即使得到了自己的最爱,也依然会感到空虚。
8、虚无就是什么都没有吗?
9、萨特哲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虚无。
10、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
11、得意而喜,失意而怒,便被顺逆差遣,何曾作得主。马牛为人穿着鼻孔,要行则行,要止则止,不知世上一切差遣得我者,皆是穿我鼻孔者也。自朝至暮,自少至老,其不为马牛者几何?哀哉!
12、学贵有常,又贵日新。日新若异于有常,然有常日新之本也。
13、我们的决定,决定了我们出自萨特的《存在与虚无》,萨特是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法国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也是优秀的文学家,戏剧家,评论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14、为学从切实际出发,自不落空。
15、萨特的剧作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他的存在主义思想。剧本《群蝇》(1943)以奥瑞斯忒斯铲除篡位的暴君并为父报仇的古希腊传说为题材,阐明人要用意志和行动去争取自由,完成生存的使命。
16、萨特的名著《存在与虚无》,其实存在就是自在的存在,而虚无就是自为的存在。
17、《恶心》是萨特将自己的哲学思想与文学形式相结合,用小说来表现“存在”的第一部中篇小说。全书以第一人称日记体写成,由两页没有日期的日记和1932年1月19日~2月25日的日记组成,整个故事平淡、缺少情节。
18、在萨特这里,人是被抛弃在一个环境中的,如果上帝存在,那么我们被留在某个环境中可能是有其意义和期许的,但是尼采说了“上帝已死”,这条路是断的,没有人或者说是存在来决定人存在的意义。
19、名节之于人,不金帛而富,不轩冕而贵。士无名节,犹女不贞,虽有他美,亦不足赎。故前辈谓爵禄易得,名节难保。
20、自谦则人愈服,自夸则人必疑我。恭可以平人之怒气,我贪必至启人之争端,是皆存乎我者也。
1、血气盛,则克治难。欲养心者,先治其气。
2、为人所狎与为人所恨,皆己过也。
3、《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是一本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杂志。它关注书里书外的人和事,探讨大书小书涉及的社会文化问题,推介不同知识领域的独立思考,展示各种声音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4、变则新,不变则腐;变则活,不变则板。
5、会感恩的人,才懂得珍惜;会珍惜的人,才能够快乐。
6、才智英敏者,宜加浑厚学问。
7、『生活需要读书和新知』
8、然后结论就是,人类是偶然被抛进这个环境的,不知道为什么要存在,这环境也是偶然的,这实在是荒谬绝伦,我们来到世上,然后发现我们只是偶然的产物,本质上缺乏存在必要性。
9、这就是是时光,赤裸裸的时光,它慢慢来到存在中,它让你等待,可是当它来到时,你感到恶心,因为你发现它早已在那里了。 ——萨特 《恶心》
10、你之所以看见的,正是因为你想看见。——《自由之路》
11、在此,萨特用存在与虚无的二元性代替了物与人固有的存在的二元性。这两项意味着存在的两个领域:一个是完全与自身相附的作为同一性的自在的存在,一个是作为区别的永远达不到与自身、与自在同一的自为的存在。有趣的是,洋洋洒洒几十万字的《存在与虚无》对待自在的态度“颇失公平”:它仅有五页是贡献给存在的!其余则都是为着虚无而设的!这诚然因为是其所是的自在可能是没有什么可多言的,但更重要的原因恐怕在于萨特从来都把主要精力放在对人的研究上面,他对了解人始终怀有无限的激情,他关心人的一切。他要描述的是虚无的人类化过程。
12、人的实在永远是介入到一个自由计划之中。但还应该规定这个自由计划与存在之间建立的关系类型。这就需要存在精神分析法。萨特以现象学的方法,从人的实在到意识,从意识的意向性到人在处境中的自由,都进行了一系列的论述,实际上就包括一个从本体论到伦理学的过程。这个过程体现了存在精神分析法的伦理描述的性质。
13、萨特《存在与虚无》的法文版本(EditionsFlammarion,1943)和英文版本(WashingtonSquarePress,1993)
14、甜酸苦竦宜尝遍,是非好恶总由人。出死入生宁不易,各宜努力去修身。
15、存在是一条弧线。〔法〕萨特:《呕吐》
16、凡权要人声势赫然时,我不可犯其锋,亦不可与之狎,敬而远之,全身全名之道也。
17、心存感激的人,整个世界都是光明的。
18、在萨特看来,今天的我和昨天的未来的我不一样,我的意识总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人正因为有意识,所以人的本质就不固定。人一生下来,他没有本质,而只好做为存在体存在世界上,本质是后天的,是通过人的意识自由选择的,意识选择是纯粹个人化的事情,每个人的选择都不相同,因此,人的本质也不相同。“存在先于本质”的意思就是这个。
19、▲和友人交流,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20、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的起点是“意识”,意识具有意向性,它指向外物,它赋予对象以本质和意义,但它本身是无意义的,所以,它是一种虚无。
1、君子出则忠,入则孝,用则知,舍则愚。
2、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3、欲心一萌,当思礼义以胜之。
4、2018年,上河都做了哪些好书|年度总结
5、我们来到这个世上,不是为了享乐,而是为了清算账目。
6、这就是萨特和存在主义者们感觉到,并重点关注的“荒诞”,很冰冷的事实,宇宙无目的的演化,原子无规则的运动,一切都是偶然,一切都在无意义的情况下发生。
7、而这一感情究竟能持续多久,不应受到感情以外的因素,诸如法律的干扰。
8、荐贤不可示德,除奸不可示威。
9、萨特哲学体系的形成受到多方面的启迪。萨特属于3H的一代,即属于深受三位名字以H开头的哲学大师黑格尔、胡塞尔、海德格尔影响的一代。
10、那么我究竟是什么呢?是一个在思维的东西。什么是一个在思维的东西呢?那就是说,一个在怀疑,在领会,在肯定,在否定,在愿意,在不愿意,也在想象,在感觉的东西。〔法〕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
11、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12、居心不净,动辄疑人。人自无心,我徒烦扰。
13、一念之善,吉神随之。一念之恶,厉鬼随之。知此可以役使鬼神。
14、黑格尔的"存在都是合理的"这句话真正意思应该是"对于存在者来说,存在都是合理的"。我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我经常和学生讲,"任何存在都有其存在的理由"(我是教高等数学的)。意思是要学生尊重所有存在的生命,珍惜身边一草一木。
15、在这个基础上,后面的部分主要探讨自为的存在与其他的自为的存在、与自在即与处境的具体关系,从而论证了人的自由,并且最终以现象学的“存在精神分析”的方法描述了自由的伦理意义。
16、毕竟先知后行,至于纯熟,乃能合一。
17、孤独是人类属性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特征,它是被一种存在于人们“找到生命意义的需要”和“对人世本质的虚无的觉察”之间的矛盾所激发的。
18、——杜小真:由虚无到希望(谈萨特的《存在与虚无》)
19、三联书店一九八七年三月第一版,10元
20、另外,这种否定性还表现在,我们永远在追求着什么,我们拥有不知满足,也表现出一种对自我的否定,永远在要求现实对自我的超越。哲学家叔本华有一句名言,他说:人生就是一团欲望,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痛苦,欲望得到了满足就会无聊,人生就像钟摆,在无聊和痛苦之间左右摇摆。其实也表现出了一种否定性,按照叔本华的思想,我们总是在欲望的驱使下,不断否定过去,否定现在,而渴望着未来。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