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命是什么
1、为此,薛定谔援引了另一位前量子物理学家德尔布吕克(MaxDelbrück)的实验,德尔布吕克通过高能辐射诱导基因突变,估算出基因的大小约为原子的1000倍。薛定谔认为这种尺寸过小,无法使其在统计波动的影响下继续保持这种“规律活动”(持久的遗传)。
2、正如萨根所说:“人们总是倾向于用自己熟知的事物来定义,但最根本的事实也许是超出我们意识范围的。”
3、和宏观生命一样,细胞这种微观生命也同样是有清晰边界的。它们被一层仅有几纳米厚的脂类分子薄膜严密地包裹起来,薄膜内部是生机勃勃的生命活动,外面则是危险冷漠的外在世界。实际上,考虑到地球生命都是由数量不等的细胞构成的,我们完全可以认为这层薄膜才是生命和地球环境的边界。
4、[2]生石花:两片对生而顶端平坦的肉质叶表面上有着接近镜相对称的纹样。——译者注
5、>>>>从物理学理解生命
6、释义:中国古代哲学范畴。指万物的天赋和禀受。
7、生命不仅仅是我们所理解的植物或者动物,生命可以是任何物质,生命也可以是虚无缥缈的灵魂。任何物质这个概念,包括实体物质和虚体物质,当然也包括灵魂。
8、此外,薛定谔还高估了密码本的能力,他预想对密码本的读取会直接映射到表型上。事实并非如此:基因组无法反映身体器官的排列方式。信息的作用方式更像是提供资源,而不是逐步式指导。要获得意义,就必须有背景知识:细胞的历史和环境。不同基因之间以及基因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如何转化成不同表型的,是现代基因组学的主要难题。
9、但是,他们的残疾之躯同样展现着生命的活力,他们的思想同样闪现着智慧的光芒。人的生命的潜力是多么巨大,残疾带给人的痛苦也许远远超过其他困境带给人的痛苦,我想,残疾人甘愿忍受痛苦。展示自己生命力量的欲望,或许是健全人所难以想像的。
10、实际上,这样一种细胞膜不光是逻辑上容易理解、实验上得到了证明,它还非常容易形成。这最后一点对于解释地球生命的起源——也许包括宇宙许多生命形态的起源——非常重要。只要把一些具备类似油水兼具性质的分子放在水里,它们可以自发形成一层薄膜,包裹成一个空心球的形状。也就是说,只要在原始海洋里的某个地方,不管是终日喷涌的海底火山,还是狂风暴雨的海洋表面,某个化学反应能够批量制造出脂类分子,最早的细胞结构就可以自发形成,剩下的问题无非是怎么用这种结构把能量分子以及遗传物质包裹起来而已。
11、但是,储存在基因DNA序列中的信息不能一直处于隐藏状态而不发挥作用。信息必须转化为行动,以生成支撑生命的新陈代谢活动和实体结构。储存在化学性质稳定但相当无趣的DNA中的信息必须转化为有化学活性的分子:蛋白质。
12、生命是一个稳定增加的再现复杂性库。一头食草动物确实有可能在毁坏一块复杂的植物生态系统后死去,导致再现复杂性的净流失。
13、2010年,科学家发现,有一些微生物DNA中的磷可被砷取代(DNA为脱氧核糖核苷酸链,其中核苷酸中含有磷元素,其中磷氧键参与核苷酸连接成长链核酸),这一发现令天体生物学家非常激动。这些发现虽然后来受到了质疑,但无疑激励了很多尝试寻找不符合传统规则的生命的科学家,很多人还是会继续抱有希望。
14、活着就要创造,就要探索,即使肢体已经残疾,思想的火花也决不停止迸发。这就是生命,这也是许多诗人和艺术家在他们的作品里还没有表现出来的生命的美丽。
15、前些时,我读了几本史蒂芬·霍金的书。这位英国剑桥大学的著名学者,却是个患有脊髓侧索硬化症,已经完全失去了行动自由和生活自理能力的人,甚至连说话也只有他的秘书才能听懂。而正是这样一个严重残疾的人,用他的意志、毅力和智慧,顽强地在深奥的天体物理学领域里探索着,他那无懈可击的计算、精确的推论,常常与实验观察数据惊人地吻合,这使他的理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也使他本人成为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学者。
16、这不是能量的问题(有机体的能量摄入和能量输出必须达到平衡,不然就会燃烧殆尽),而是熵的问题(熵是衡量原子无序性的物理量)。热力学第二定律指出,熵在所有变化过程中一定会增加——但有机体却能躲过这种熵溶解。按照薛定谔的说法,有机体依赖“负熵”,通过负熵维持结构中的组织和细胞功能,同时将产生的热量传递到周围环境中。
17、这时高特和格兰戴尔又想起了欧福顿理论中一个总是被人忽略的小细节。欧福顿预测,细胞膜的物质成分是磷脂和胆固醇,而这两种脂类分子都有一个异乎寻常的特性:分子骨架的绝大多数地方都是电中性的,因此天然排斥水分子。但是两种分子的顶端却恰好都有一个带有电荷的“头”,因此是可以和水分子亲密结合的。也就是说,这两种分子兼具了油和水的性质,头像水,尾巴像油。这样一来,这个双层膜的现象就很好解释了。两层膜对称排列,都是头朝外,尾巴朝内,那么分子骨架上电中性的部分被完全隐藏在了内部,而分子头部带电荷的部分又可以用来结合水分子,一举两得。这样的结构,甚至比单纯用脂肪分子堆积一个实心小球还要稳定!
18、现代物理学的起源,是从观察天体开始的。好奇心是人类的天性,我们的祖先在远古时代就开始观测天象,并试图理解宇宙的秩序。早期的理论是“地心说”,即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但是,这一假说和一些观测到的天文现象不符,比如,在黎明和傍晚的时候,我们会看到金星会倒着往回走,从东方升起又再回去,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天才的天文学家托勒密修正了“地心说”,提出每个行星都在“本轮”上匀速转动,而本轮中心又在“均轮”上绕地球转动。这套理论较好地描述了天体运行的轨道。这就是在观测数据的基础上提出对原有理论的修正。
19、引证:《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十回:“生命注定的何必去寻。”
20、遗憾的是,“不管是思辩式的费米悖论和德雷克公式,还是实践中的SETI(SETI@home是一项利用全球联网的计算机共同搜寻地外文明的科学实验计划)和各种主动广播,都还没有提供任何线索”。那么,当下可行的办法就是回望地球的历史,回望人类自身是如何演化出现,并成为今天的样子的。
二、生命是什么 薛定谔
1、生命就是延续了父母的基因,也是从生到死的一个过程,生命可以是多姿多彩的生活,也可以是一种痛苦的体验,感恩有了生命,放好心态,让生命延续的更久些。
2、►高特和格兰戴尔提出的磷脂双分子层模型。简单来说,细胞膜是由两层紧密排列的磷脂分子构成的,磷脂分子的极性“头”朝外,和水分子亲密结合,非极性“尾”则隐藏在分子内部。可以看出,这样的结构最大程度地避免了电中性的尾巴和水分子的接触,在物理性质上很稳定。事实上,细胞膜的基本模型在1925年之后并没有巨大的改动。
3、动植物的生活能力:生命。救命。逃命。拼命。命脉。性命。相依为命。
4、这不是一个全新的理论,德尔布吕克曾于1935年提出过类似观点。此外,生物学家穆勒(HermannMuller)和霍尔丹(J.B.S.Haldane)也分别独立提出过染色体可能是其自我复制的模板,复制方式与已有晶层上长出新晶层的过程是一样的。
5、平台顾问|薛飞(天蚕)
6、物质、能量、复制是构成地球生命最基本的三个要素,可至此,演化的历史已经过去了将近10亿年,第一个独立的细胞还没有诞生。原因是,缺少了能把能量分子和遗传物质包裹起来的结构,也就是细胞膜,王立铭称之为“分离之墙”。一层小小的薄膜勾连出科学家持续300多年的研究历史,这大概是科学探索曲折反复最经典的案例之一了。
7、但Forterre认为病毒是活着的,虽然他承认这个看法的确依赖于你如何确定分界点。
8、现代科学对生命的起源的认识
9、根据欧福顿的理论,这层膜是脂类分子,因此可以用有机溶剂轻松提纯。然后,高特和格兰戴尔把从红细胞提取的这些物质平铺到一杯水上,小心翼翼地拉成了一层膜。这个过程有点像把吃饭剩下的油倒进开水里,菜汤表面就会形成一层油光光的薄膜。然后他们发现,拉出这层膜的面积,排除掉实验误差,差不多正好是计算出的红细胞表面积的两倍!换句话说,细胞膜应该不是一层,而是由两层分子构成的。
10、生命是从一种多聚体类型向另一种多聚体类型翻译的产物(例如从RNA到蛋白质,或从电脑中的比特到DNA)。我们该如何来确定这种翻译的重要性呢?各种精确的翻译关系都比再现复杂性更令人惊叹。我们能够检测两种多聚体在结构特征上的相似程度——计算生物学家将它称为同源性(homology)。
11、在过去两年多时间里,王立铭一样逃脱不了这个困扰。理解生命的尺度差异巨大,我们在探讨“生命是什么”时,究竟该如何制定讨论的框架?挑选什么样的话题?遵循什么样的内在逻辑?
12、朗诵:梅竹(刁梅君),辽宁省朗诵艺术协会副会长,丹东市朗诵艺术协会主席,辽宁省戏剧家协会会员,丹东市市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报刊协会认证朗诵教师,首届全国“巅峰朗诵”大赛评委。朗诵的作品被中华书局出版的《大学生古代诗词曲素养100篇》一书录用。喜欢朗诵的她用真情实感诠释文章,作品经常被一些媒体平台发表。多次参加网络的大型晚会,和现实的朗诵演出。
13、引证:白居易《武昭除石州刺史制》:“王师伐蔡,尔在行间,致命奋身,挑战当寇,忠愤所感,卒获生命。”
14、释义:指有生命之物。特指动物。
15、化学家:探索生命的“配料”
16、——以上内容节选自《再创世纪——合成生物学将如何重新创造自然和我们人类》
17、一些科学家赞同这种观点,他们认为病毒“存在于化学与生物的边界”。而这一观点也催生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什么时候化学分子不再仅仅是各个部分的单纯组合,而产生了生命的活力?
18、好科普难写,中文世界的原创科普可以达到英文优秀科普著作高度的更少。我个人认为,立铭的作品是中文科普世界里凤毛麟角的存在。这部书的架构和逻辑在英文科普著作里也少见,可见立铭对此做过仔细推敲琢磨。好的科普书重要的作用不是科普知识点,因为知识早晚变得陈旧,重要的是普及科学的思维和判断方式。这一点读者应能从立铭讲故事的字里行间体会到,他总是努力地给读者展现精彩科学发现背后的内在逻辑,从推理到实验验证,丝丝入扣。
19、生命科学和物理学有什么共通之处?既然生命体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那就逃不掉最基本的物理定律。蜻蜓的翅膀和波音747的翅膀同样符合流体力学原理。菠萝、向日葵和松果都有螺旋圈,而这种螺旋圈都符合斐波那契数列规律,暗合黄金分割的美学原理。细胞里的内质网(endoplasmicreticulum),是一种遍布于整个细胞内部的膜状网,连接并围绕着细胞核。科学家发现,内质网的结构很像是为了多停车辆而建造的螺旋型多层停车场。按照微分几何的描述,这种结构能使能耗最小化,而且还更稳定。
20、“如我们所知,生命建立在碳基聚合物的基础之上。”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的JeffreyBada说。这些聚合物就是核酸(DNA的组分)、蛋白质和多糖,构成了现在丰富的生命。
三、生命是什么作文
1、引证:巴金《一场挽救生命的战斗》:“不要忘记了,党是我的第一条生命。”
2、但镜像生命不是天马行空的妄想,它是一种真实的可能性。为了让你信服,我会告诉你如何才能将它变为现实。不过在一开始,我们需要先对生命本身的复杂性有一个更加深入的认识。
3、诺贝尔奖获得者、遗传学家赫尔曼·马勒(HermannMuller)就没这么犹豫了。他在1966年用简单的一句话将生物单纯定义为“具有进化能力的东西”。马勒正确地指出了思考“生命是什么”的关键,就在于确立达尔文的通过自然选择进化的伟大思想。进化论是一套机制——事实上也是我们所知的唯一机制——能在不借助超自然的造物主的情况下,产生出多样的、有组织、有目的性的活的实体。
4、人类用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创建了无数辉煌的业绩,运动场上一个又一个世界纪录的刷新、科技领域一项又一项发明创造的诞生,展现了人类生命力与美的无穷魅力。飞出地球的壮举和探索外星生命的尝试,表明人类具有藐视一切极限的气魄,生命力量和智慧的扩展是无限的。
5、当面对一个极为宏大的主题时,对于普通读者来说,需要在有限的知识储备下,跟上作者密集的信息量和节奏,在尽可能充分理解的状态下,把内容读完。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非常考验读者的“双商”——智商与情商。这样的阅读也许不那么简单舒适,却是十分必要的。
6、上级对下级的指示:奉命。遵命。命令。使命。
7、周东,译言东西文库专职译者,古登堡项目负责人。
8、即使是原核生物也有自我调节,而且它也是通过多种途径实现的。例如,细菌有能力合成许多自身所需要的分子,而某一分子是否合成,合成的速度如何,则随自身内部状态与环境的不同而不同。
9、终于有一天,冬天的朔风,把他的黄叶干枝,卷落吹抖,他无力地在空中旋2舞,在根下呻吟,大地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落在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地下的果仁中破裂了出来,又长成一棵小树,再穿过丛莽的严遮,再来听黄莺的歌唱,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宇宙是一个大生命,我们是宇宙大气中之一息。江流入海,叶落归根,我们是大生命中之一叶,大生命中之一滴。在宇宙的大生命中,我们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而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
10、朗诵|读诗|同诵|配音|欣赏
11、什么是生命,什么不是?我们大多数人可能觉得这个问题并不需要很复杂的思考,很简单啊,人是生命而石头不是。
12、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会作出不同的回答。有人说,生命就是有机体具有自我繁殖和复制的能力,能从自然界摄取维持这种能力所必需的养料。也有人说,生命除了具有维持在自然界新陈代谢的能力之外,还具有适应自然界的变化,对自然界进行适应性改造,促进自身进化的能力。
13、所以,当你感冒时,病毒会进入你的鼻腔细胞,利用它们的酶和原料来反复多次地繁殖病毒。随着病毒大量滋生,鼻子里受感染的细胞破裂并释放出了成千上万的感冒病毒。这些新的病毒会感染附近的细胞,并进入你的血液,继而感染其他地方的细胞。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策略,可以让病毒持续存在,但这也意味着病毒不能脱离其宿主的细胞环境单独运作。换句话说,它完全依赖于另一个生命体。你差不多可以这样说:在宿主细胞中具有化学活性和繁殖能力时,病毒是活着的,但当它在细胞外作为化学惰性病毒存在时,它又不算是活着的,病毒就在这两种状态间不断切换。
14、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一方面让人类更接近生命的真相,同时,它也在试图开始介入甚至主导演化的进程,从而改写人类自己的命运,比如基因编辑、记忆移植……
15、薛定谔是一位物理学家。他希望从物理学的角度去理解生命是什么。为什么薛定谔认为物理学能够对理解生命的本质提供独特的启发?这要从什么是物理学讲起。
16、宇宙漫长历史中最神奇的事件之一莫过于生命的诞生。在前进化论时代,大多数人类甚至认为地球上生命的多彩纷呈是神迹存在的最好证明。正如物理学家对理解宇宙起源的“大爆炸”充满了无穷的向往和想象,生物学家对于理解生命诞生这一从无到有的重要时刻也抱有同样的情感。
17、作为神经科学家的王立铭,在这一部分的叙述中,既有来自神经生物学专业主义的阐释,还透着哲学思辨的光芒。
18、在薛定谔的时代,科学家还没有完全理解遗传到底是怎么回事。人们还不知道DNA是长链条双螺旋结构,也不知道DNA的内部组成成分,不知道遗传物质是核酸。当时的技术条件仅仅能识别染色体。薛定谔注意到,生物学家会用X射线引发突变。他进一步发现,X射线能够影响到的原子数量很少,但为什么却会引起这么大的影响?X射线照过去,就会让果蝇要么长不出翅膀,要么没有眼睛。薛定谔推测,原子本身不可能带有太多的信息,真正的遗传密码是在基因之中。一个基因包含原子数量之少是无法克服涨落效应的,但是,遗传性状的稳定性来自于基因组的结构。物理学家熟悉的是晶体的结构,而生命的密码建立在非晶体的结构之上。
19、病毒是个很好的例子。它们是有基因组的化学实体,有的基于DNA,有的基于RNA,包含了制造包裹每个病毒的蛋白质外衣所需的基因。病毒可以通过自然选择进化,这一点符合马勒的定义,但别的方面就不那么清晰了。尤其是从严格意义上说,病毒不能自我繁殖。相反,它们繁殖的唯一途径是感染生物体的细胞,劫持被感染细胞的新陈代谢。
20、如果说,《吃货的生物学修养:脂肪、糖和代谢病的科学传奇》和《上帝的手术刀:基因编辑简史》是一种相对简单的科学主题写作,那么这一本的跨界和开放性则要远远超越前者,作品的输出方式也不仅仅重在科学史的叙述,而且是带有个人意志的、风格化的思想阐释。
四、生命是什么排比句
1、经典的“临界”个例就是病毒。“他们没有细胞结构,不进行代谢,在没有入侵细胞的情况下呈现惰性,所以有很多人(包括很多科学家)断定病毒不是生命。”法国巴斯德研究院的微生物学家PatrickForterre说。
2、我不擅书评,立铭花两年打造的精品,也不是我一天写就的书评就能揭示其全部精彩的,之所以成此文是衷心推荐本书给各个层面的读者,此书老少咸宜,希望您有自己的收获。当然我尤其推荐给对科学感兴趣的青少年,我女儿就非常喜欢“戴森球”的故事。我想,作为科普作家的立铭一定不止一次想象过这样的一天,一位中国科学家在斯德哥尔摩的领奖台上致获奖辞:“我踏上科学之路是因为小时候读的一部王立铭教授的科学名著,《生命是什么》。”
3、这番简洁明了的总结确实概括了生物体的行为表现,但对于“生命是什么”,却算不上令人满意的解释。我想换一种思路。根据我们已经逐步理解的五个生物学的重要概念,我将总结出一套可以用来定义生命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将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生命是如何运作、如何开始的,以及将我们星球上的所有生命联系在一起的关系的本质。
4、“如果你试图用斑马来概括哺乳动物的特征,你会选择哪种特征?”她问道。“你可能不会选乳腺,因为一半的个体都没有乳腺——只有雌性斑马有。条纹可能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选择,所有斑马都有条纹,但是这仅仅是个巧合,有条纹这个特点并不是让斑马成为哺乳动物的理由。”
5、引证:郑观应《盛世危言·学校》:“所拘者又复高谈性命,衍说仁义,细析毫芒,而至于钱谷财赋之事,茫然罔晓也。”
6、在我们身边,生命无处不在,精彩非凡。但是,生命——活着——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在本书中,诺贝尔奖得主保罗·纳斯爵士尝试用每个读者都能理解的方式定义生命。他带着动人的谦逊,清晰阐明了五个堪称生物学支点的重要概念:细胞、基因、自然选择的进化、生命的化学、生命的信息,带我们理解生命的复杂与奇妙,了解生物学的发展与演进,体会人类与所有生命的息息相关。
7、正如我们之前看到的,六次产业革命与相应量化技术的进展之间密切相关。再现复杂性可能就是现今这场革命的组成部分。同时,随着我们进一步了解生命的本质,它也将成为我们所由衷赞叹的一部分。
8、生物大分子|Pixabay
9、释义:生物生存;生物所具有的活动能力。
10、在《生命是什么?》的激励下,多位物理学家成为了卓具影响力的生物学家:克里克、本泽尔(SeymourBenzer)、威尔金斯(MauriceWilkins)等等。但从当代评述来看,领会薛定谔的密码本是有机体的一种主动程序这一精髓的生物学家并不多。
11、因此,要说真正独立的生命体——堪称完全独立,能无牵无绊地自由生活的——恐怕就是那些乍一眼看起来相当原始的生命形式了。其中包括微型蓝藻,通常被称为蓝绿藻,它们既能进行光合作用,又能自己捕获氮;还有古细菌,它们能从海底火山的热液喷口获取所需的能量和化学原料。这太令人震惊了:这些相对简单的生物不仅比人类生存的时间长得多,还比我们更加自立。
12、埃尔温·薛定谔(ErwinSchrödinger)1944年的短篇著作《生命是什么?》启发了包括莫里斯·威尔金斯(MauriceWilkins)在内的一大批物理学家,使他们最终建立了分子生物学这一领域。薛定谔将生命的概念构筑在所谓的“非周期性实体”(aperiodicsolid)的基础上,同时也将DNA解读为蕴含遗传信息密码的有序生物多聚体。
13、包括镜像人类在内的镜像生命,可能听起来像是科幻小说中的事物。即使有些理论依据,在实践中也只是一个无法实现的古怪概念。
14、PhilipBall带领我们重温这本提炼了现代分子生物学关键概念的著作。
15、在书的一开始,王立铭巧妙地运用了视角转换的方法。人类对于生命是什么的追问,同时伴随着地球人寻找同类的热切愿望——生命,在地球以外的星球究竟是有还是没有?
16、这些发现立刻引发了完全不同的两种解读。在一部分人看来,地球生命可能就来自这些从天而降的陨石,考虑到早期地球经历了密集的陨石雨轰击,来自天外的生命物质很可能足够多,因此构成了地球生命的物质基础。
17、在薛定谔之后,生命科学出现了两次革命。一是分子生物学的革命,标志是DNA的发现。分子生物学的出现,受到薛定谔等物理学家的极大影响。同时,物理学还为生物学提供了X射线、磁共振、电子显微镜、高速离心机等工具。二是基因组学,就是我们说的测序,这是数学、计算机科学和生物学的交叉。分子生物学使得我们像了解一辆汽车的零部件一样,对细胞、染色体、DNA等有了透彻的了解。基因组学则是把“生命天书”拷贝了下来。这好比是汽车的修理手册,出来什么故障,怎么修理,这本书上都有。甚至像我们为什么会衰老,怎样防止人们衰老这些问题的答案,其实都在这本天书里面,但是,我们对这本天书还没有完全读懂。
18、甚至不需要做任何观察和实验,我们也能轻而易举地推导出这层分离之墙的许多有趣性质。
19、科学家们为了探索生命的本质付出了大量的努力|Pixabay
20、自我调节是生命的一个本质属性。任何生命在其存在的每一瞬间,都在不断地调节自己内部的各种机能的状况,调整自身与外界环境的关系。高等生物的自我调节是多层次的,其中包括分子的、细胞的、整体的调节。
五、生命是什么
1、病毒几乎缺乏所有我们认为是生命的条件,除了它们能通过编码DNA或RNA来传递遗传信息。DNA或RNA是生命构造的蓝图,被这个星球上所有的生命所共用,这便意味着病毒可以演化与复制,即便它们只能通过“劫持”其他活着的细胞来完成这些活动。
2、产于日本,是现代家庭装饰房间必备品。它能无私的为我们净化空气!当您买回去后,只需每天浇一次水,短短几天之内,嫩绿的小苗就会破土而出。它是简装草娃娃的升级换代产品,样式更美观,品质更优异。对它的呵护也就是每天浇一次水而以,非常容易。
3、1933年,薛定谔因在量子力学方面的杰出成就荣膺诺贝尔奖,不过这并不是插手生物学的通行证,薛定谔此前除了对视觉生理学有过涉猎之外,并未表现出对生物学的浓厚兴趣。可以说,薛定谔的这种天真既是这本书的力量来源,也是这本书的缺陷所在。
4、如果直接把我们所了解的关于地球生物的知识套用到寻找外星生命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令人疑惑的结果。例如NASA——他们原本认为自己对生命的定义已经相当不错了,但1976年他们就被打脸过:当年,NASA发射的“海盗一号”成功着陆火星,并进行了三项用于测试生命的三个实验。其中一个实验似乎证明了火星上有生命——他们观测到火星土壤的二氧化碳浓度较高,因此认为这说明有微生物在这颗红色星球上生活和呼吸。
5、生命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shēng mìng。一指生物生存,生物所具有的活动能力;
6、发布在2018年8月29日的《自然》书籍与艺术版块上
7、拥有通过自然选择进化的能力,这是我用来定义生命的第一个原则。正如我在自然选择那一章中所说的,它取决于三个基本特征。为了进化,生物体必须能够繁殖,必须有一套遗传系统,并且,遗传系统必须表现出变异性。任何具有这些特征的实体都可以且必将进化。
8、《生命是什么?》精简凝练,易于理解。这本书诞生于二战的硝烟中,收录了1943年薛定谔在都柏林圣三一学院空前受欢迎的演讲稿。奥地利被纳粹德国吞并后,被迫流放的薛定谔受邀前往爱尔兰,协助创办了都柏林高级研究所(DublinInstituteforAdvancedStudies)。(今年9月,圣三一学院为了纪念演讲75周年,举办了一场名为“75年薛定谔——生物学的未来”的大会。)
9、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
10、更何况,正如作者所言,“此时此刻,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了解生命科学,更需要深刻地理解生命和人类智慧”。
11、直到此时,细胞膜的存在、细胞膜的特性、细胞膜的化学构成才真正取得了共识。高特和格兰戴尔的双分子层模型在此后经历过几次小的更正和改动,但是细胞膜的基本形态模型已经确立。实际上,尽管大家真正“看”到细胞膜是在20世纪50年代电子显微镜足够进步的时候,也就是二三十年之后,但是真到那个时候,大家反而没有那么大惊小怪了——因为细胞膜必须存在、由磷脂和胆固醇分子构成、是一个双层膜的夹心结构,在“眼见为实”之前就已经深入人心并写进教科书了。
12、宇宙万物千变万化,自然界里绚丽多彩,不外乎是生物和非生物之分。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生命只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态,它只是由蛋白质、核酸、脂类等生物分子组成的物质系统而己,远没有古人对生命的理解那么玄妙。
13、|人类未来将进化向何处|
14、天体生物学家:找寻奇怪的外星生物
15、“信息分子的错误复制可能是生命发生和演化的起源,这也因此造成了非生物化学向生物化学的转变,”Bada说。复制,特别是错误复制导致了具有不同能力的“后代”的产生,这些分子后代开始为了生存而互相竞争。
16、生命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给出了不同的回答。信徒以为生命是上帝的作品。文学家以为生命是情感的载体。化学家认为生命是一系列化学反应,早期的生物学家并不追问生命的本质,他们关心的是生命是如何进化的。如今,分子生物学家会把生命的基石理解为一系列基因和蛋白组。
17、然而,尽管硅在地球上的含量远远高于碳,地球上的生命却是基于碳的。这或许是因为在地球表面的现成条件下,硅不像碳那么容易与其他原子形成化学键,因而不能为生命制造出足够的化学多样性。不过,如果在假想地外生命时彻底排除硅基生命,或完全基于其他化学成分的生命,觉得它们不可能在宇宙中其他地方的不同条件下茁壮生长成生命体,就太愚蠢了。
18、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一个细胞都可以看作一个有着自己独特生活经历和命运的生命体。祖先细胞的DNA分子完成自我复制后各奔东西,携带着祖先的记忆,伴随着细胞本身一分为完成生命的繁衍复制。在每一个细胞内部,能量货币ATP驱动着各种各样生命活动的进行,它让红细胞能够吸满氧气在血管里畅游,让神经细胞释放高高蓄积的离子水位产生微弱的生物电流,让草履虫的纤毛轻轻摆动,让大肠杆菌修补外壳上破损的脂多糖。而到生命的尽头,细胞或因为外敌的入侵不幸罹难,或按照自身的生命密码启动了自杀程序,曾经辉煌壮丽的生命大厦轰然倒塌,曾经严整有序的形态、结构和生物分子慢慢破损消亡。
19、乔治·丘奇:美国著名学者、现代生物学领域最重要的意见领袖之一。他是遗传学与分子工程学的双料专家,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双料教授,美国科学院与美国工程院的双料院士,学术研究与科技创业的双料成功者;而这一切的代价,就是要两个行政助理才能管理得过来、精确到分并塞得满满的日程表。
20、供我们生息的这个深蓝色星球,大约是形成于45亿一60亿年前,那时的地球在无际的宇宙中只是沧海一粟,并且更是一片死寂的世界,有的只是高热的大气和原始海洋。但随着亿万年地球的变迁,组成生命的物质,同时也是生命存在的基本要素的蛋白质和碳氢化合物孕育而生。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