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节俭的名人故事
1、每天深夜她都亲自熄灭白金汉宫小厅堂和走廊的灯,她坚持皇家用的牙膏要挤到一点不剩。
2、史学家司马光的一生也十分俭朴,并把节俭作为教子成才的重要内容。古代家训中的名篇《训俭示康》便是他结合自身经历与认识所作。在文中,他自述“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并教育儿子“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在他的熏陶下,司马康以为人廉洁和生活俭朴而受后世称赞。
3、电视纪录片《毛泽东》有这样一个镜头,毛泽东的保健医生拿起一条毛泽东生前用的毛巾毯,上面满是补丁。他说他曾多次劝主旗帜换条新的,都被拒绝了。这是毛泽东真实生活的写照。
4、你在家里不准妻妾穿丝绸衣服,也不用粮食喂马。你自己也不注重容貌服饰,这样不是显
5、“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中国是大国,如不能居安思危,难免有后顾之忧。古人写诗说,“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惟有丰年不忘饥馑,珍惜每一粒粮食,才能做到有备无患。又如“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6、建安十八年,即公元213年,汉献帝要封曹操为魏公,曹操在给汉献帝的回信里说到对自己的期许时,有这么一句话:身非己有,不敢自私。意思就是说,我的身体不是属我个人所有的,不敢只顾自己,有什么私心。这句话虽然有点自我标榜的味道,但曹操当初出山,还真不是为了私利,他是个使命感很强的人。
7、霸陵山川因其故勿有所改,即按照山川原来的样子因地制宜,建一座简陋的坟地,没有大兴土木,没有改变山川原来的摸样。
8、华人首富李嘉诚:西装穿十年八年
9、朱元璋给皇后过生日时,只用红萝卜和小葱豆腐汤,宴请众官员。而且约法三章,今后不论谁摆宴席,只许四菜一汤,谁若违反,严惩不贷。
10、“此制衣服所遗,用缉为被,犹胜遗弃也。”
11、至于吃的,家里用餐也不过一肉,就是一道肉菜。甚至曹夫人卞氏请弟弟一家吃饭,连鱼和肉都没有,孤寒得很。
12、旅店的经理认出是洛克菲勒后,问他:“您为什么选择这样廉价的小房间呢?您的儿子来这时,总是选择最贵的房间。”
13、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在生活中处处注意节约,他参军后,每月领到的津贴费,除了交团费,买书等必需的生活日用品外,其它的全部存入了储蓄所。他的袜子总是补了穿,穿了又补。变得面目全非了还舍不得买双新的。搪瓷脸盆和洗口杯有许多疤子,还不愿意丢掉另买。
14、内心对季文子更加敬重。
15、号称“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的日本丰田公司,在成本管理上从一点一滴做起,劳保手套破了要一只一只的换,办公纸用了正面还要用反面,厕所的水箱里放一块砖用来节水。
16、据史料记载:“及卒,如其所言。”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话已成为千古箴言,被后人奉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17、统和二十九年(1011年)十二月,已经担任太常少卿的张俭作为副使,随正使、长宁军节度使耶律汉宁出使北宋,开泰元年(1012年),迁政事舍人,知枢密直学士。开泰二年(1013年),正授枢密直学士同修国史:开泰三年(1014年),加尚书工部侍郎、知制诰;开泰四年(1015年)春,迁枢密副使;夏六月,授宣政殿学士、守刑部尚书、参知政事、同知枢密院事;冬十月,授枢密使,加崇禄大夫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平章事兼修国史,特赐翊圣佐理功臣;开泰五年(1016年)秋,加开府仪同三司,守司空,加赐竭节功臣;开泰七年(1017年)冬,加政事令。
18、►第一届!三建公司召开工会代表大会
19、►(魅力三建)关于临洮洮阳都市花园项目,我们如是说……
20、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2周年,每当迎来十一国庆,大家都为祖国的强大感到骄傲自豪,祝福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同样,每当这个时候,总让人更加怀念为新中国成立和发展建立了卓越功勋的老一辈国家领导人,感恩他们用艰苦奋斗换来了今天幸福的生活。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积贫积弱,百废待兴,老一辈国家领导人为了新中国的建设,带头勤俭节约、省吃俭用,为全国人民树立了榜样。今天,我们就从他们勤俭节约的一二事,来感受那为国为民的深厚情怀。
二、关于节俭的名人故事简短
1、点击上方甘肃三建关注我们吧
2、苏轼被降职贬官来到黄州,由于薪俸减少了许多,他穷得过不了日子,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弄到一块地,便自己耕种起来。为了不乱花一文钱,他还实行计划开支:先把所有的钱计算出来,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
3、1918年,列宁就穿这件旧大衣,去工厂演说,遭到反对势力的刺杀,在大衣上留下三个弹孔。伤愈出院后,他谢绝更换新大衣,将旧大衣补了再穿,一直穿到他1924年1月逝世。
4、垃圾不论大小、粗细,都应从垃圾通道清除,而不要为了方便用马桶冲垃圾。
5、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21岁中进士,前后共做了40年的官,做官期间他总是注意节俭,常常精打细算过日子。公元1080年,苏轼被降职贬官来到黄州,由于薪俸减少了许多,他穷得过不了日子,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弄到一块地,便自己耕种起来。为了不乱花一文钱,他还实行计划开支:先把所有的钱计算出来,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钱全部分好后,按份挂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为全天的生活开支。拿到一小份钱后,他还要仔细权衡,能不买的东西坚决不买,只准剩余,不准超支。积攒下来的钱,苏轼把它们存在一个竹筒里,以备意外之需。
6、雷锋:共产主义雷锋战士,始终坚持勤俭节约。袜子烂了又烂,缝了又缝,还是舍不得换一双新的。其他的生活用品也不管多久,也不舍换。
7、三国时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官居蜀国宰相,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他事奉节俭,力戒奢侈。他的家业仅存钱800铢、田15顷,作为妻室儿女的生活来源。他本人的衣食用度,由朝廷配给,俸资之外,分文不取。更为难得的是,他在暮年立下了这样的遗嘱:“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
8、像这样一生为民、俭朴勤政,并不断改进政策,为强国富民孜孜以求的皇帝,历史上实不多见。当时国库里的钱多得数不清,串钱的绳子都烂了;粮仓的粮食一年年往上升,都堆到粮仓外边了。后来赤眉军攻进长安,所有皇陵都被挖了,唯独没动汉文帝的陵墓,因为知道里面没啥好东西。
9、毛泽东要求别人的自己首先做到。他一生粗茶淡饭,睡硬板床,穿粗布衣,生活极为简朴,一件睡衣竟然补了73次、穿了20年。经济困难时期,他自己主动减薪、降低生活标准,不吃鱼肉、水果。
10、厉行勤俭节约,周恩来总理也是榜样。他的饮食同样清淡,从不浪费一粒米、一片菜叶。每次吃完饭,总会夹起一片菜叶把碗底一抹,把饭汤吃干净,最后把菜叶吃掉。吃饭时,偶尔掉在桌上一颗饭粒,也要马上捡起来吃掉。有人对他如此节俭感到不解,总理说:“这比人民群众吃得好多了!”
11、水箱漏水总是最多,进水止水橡皮不严,灌水不止,水满了以后就从溢流孔流走;出水口止水橡皮不严,就不断流走水,进水管不停地进水。
12、得太寒酸,让别国的人笑话您吗?这样做也有损于我们国家的体面,人家会说鲁国的上卿过
13、朱元璋的故乡凤阳,还流传着四菜来自一汤的歌谣:『皇帝请客,四菜助意于原异歌方跳一汤,萝卜韭菜,着实甜香;小葱豆腐,意义深长,一清二白,贪官心慌。』朱元璋给皇后过生日时,只用红萝卜、韭菜,青菜两碗,小葱豆腐汤,宴请众官员。而且约法三章:今后不修谁角成论谁摆宴席,只许四菜一汤,谁若违反,严惩不贷。
14、生活上,王永庆极崇尚节俭:用的肥皂剩下一小片,还要粘在整块上继续使用;每天做健身毛巾操,一条毛巾用了27年。王永庆同时也是一个很低调的人,从来不接受个人采访。在他眼里,一个人只要努力工作就可以了,不需要把个人的经历告诉大家。在这个纷乱的时代,他坚守着自己的行为方式,坚守着一个传统的产业。
15、刘永好自曝,他在16岁时最想吃的是红薯白米饭,后来当老师最想吃的是回锅肉。结果这个习惯到现在都没改变,和我出差的人都知道,我一般就点麻婆豆腐、回锅肉、蚂蚁上树三样菜。喜欢看书看报,喜欢运动,登小山,不登大山,喜欢摄影、游泳,经常带着相机到处走,把旅游和休闲、学习结合在一起,但不会高尔夫、不敢冲浪。
16、伊丽莎白二世是英国的女王,她经常说的一句英国谚语是:“节约便士,英镑自来。”每天深夜她都亲自熄灭白金汉宫小厅堂和走廊的灯,她坚持皇家用的牙膏要挤到一点不剩。
17、此后,他也效仿季文子,十分注重生活的简朴,妻妾只穿用普通布做成的衣服,家里的马匹也只是用谷糠、杂草来喂养。;雍正为剩饭两下圣旨:
18、从前,一个叫吴成的农民,相传他临终前,将 “勤俭持家”四个字贴在自家门上,提醒自己,告诫妻室儿女,身体力行,此后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19、他一生俭朴,以节俭为立身的根本,并且要求家人也过俭朴的生活。他穿衣只求朴素整洁,
20、毛泽东的衣着简朴,衣服更是补了又补。他在1949年接见民主人士时,还是穿着带补丁的衣服,只在开国大典时才定做了新制服,但他只有在开会和接见外宾等场合才穿。他的一双袜子穿了多年,导致袜筒经常滑落在脚踝上且容易露出补丁。工作人员在他会见外宾时,常常提醒他坐下时要收腿,以免让人看见袜子上的补丁。
三、关于节俭的名人故事英文版
1、一次开完县委会议后,邓小平回到宿舍翻看文件。正在扫地的工作人员小吴抬头忽然发现邓小平的裤子都几乎缩到小腿肚子上了。“邓书记,您都可以不用挽裤腿??河了!”小吴笑着说。“这可是我最时髦的裤子!虽短些,可还是挺好的嘛!”邓小平认真的样子逗得小吴咯咯直乐。事实上,作为县委书记的邓小平并非真的连新裤子也穿不起。只是在当时艰苦的情况下,邓小平不想自己搞特殊化。那条灰白色的裤子是他唯一一条没有补丁的裤子,只有在参加重要活动时才舍得穿。但是时间久了,裤脚磨破了,他就让妻子把破的地方卷进去缝好。时间久了,裤子自然变得越来越短。
2、任正非并非挥金如土的人。1996年3月,为了和南斯拉夫洽谈合资项目,任正非率领一个十多人的团队入住贝尔格莱德的香格里拉。他们订了一间总统套房,每天房费约2000美元。不过,房间并非任正非独享,而是大家一起打地铺休息。
3、第三层是自然资源保护(尤其是不可再生能源)。
4、约翰洛克菲勒投宿:有一次,美国大企业家约翰到纽约一家旅店投宿,要求一间最廉价的房间。旅店的经理认出是洛克菲勒后,问他:“您为什么选择这样廉价的小房间呢?您的儿子来这时,总是选择最贵的房间。”“没错,”洛克菲勒说,“我儿子的父亲是百万富翁,而我的父亲不是。”
5、辽兴宗即位之后,西边的西夏和南边的北宋爆发了战争,北宋连战连败,辽兴宗决定趁机图谋北宋的关南十县之地,准备亲征宋朝。在正式决定出兵之前,辽兴宗到张俭家中征求他的意见,负责皇帝饮食的官吏先前往张俭家准备膳食,张俭推辞,让他们走了;他自己进献葵羹汤饭,辽兴宗吃得很美。然后便问他以对策,张俭极言陈说战事利害,并且说:“只需派一名使者去宋朝责问就行了,何必劳驾皇上远征?”辽兴宗听了很高兴,就作罢了。又亲临其家中赐宴,把自己用过的器物珍玩都送给了张俭。
6、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在生活中处处注意节约,他参军后,每月领到的津贴费,除了交团费,买书等必需的生活日用品外,其它的全部存入了储蓄所。他的袜子总是补了穿,穿了又补。变得面目全非了还舍不得买双新的。搪瓷脸盆和洗口杯有许多疤子,还不愿意丢掉另买。他的内衣也补了许多补丁。但部队发夏装时,按规定每人可领两套单军装,两件衬衣、两双鞋,而雷锋却只领一份,说是是“够穿了”。
7、不论是在革命时期,还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建设时期,毛泽东都是勤俭节约的典范。
8、李小文:布鞋院士李小文,现实版的扫地僧,常年光着脚穿着一双布鞋,丝毫不追求华丽的外表,简单朴素,勤俭节约。
9、在《节饮食说》中,苏轼给自己定下规矩,“东坡居士自今日以往,早晚饮食不过一爵一肉”“有尊客盛馔则三之,可损不可增”“有召我者,预以此告之,主人不从而过是,乃止”。
10、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俄罗斯人,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和领袖。俭朴伴随着他传奇的一生。当时人们经常看到他穿一件褪色的旧大衣。在这件大衣上还留有三个弹孔。
11、太平元年(1021年),张俭以左丞相之秩。长中书令,进封鲁国公。增加邑户。改赐推忠匡时守节功臣。
12、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21岁中进士,前后共做了40年的官,做官期间他总是注意节俭,常常精打细算过日子。公元1080年,苏轼被降职贬官来到黄州,由于薪俸减少了许多,他穷得过不了日子,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弄到一块地,便自己耕种起来。为了不乱花一文钱,他还实行计划开支:先把所有的钱计算出来,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钱全部分好后,按份挂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为全天的生活开支。拿到一小份钱后,他还要仔细权衡,能不买的东西坚决不买,只准剩余,不准超支。积攒下来的钱,苏轼把它们存在一个竹筒里,以备意外之需。
13、他的内衣也补了许多补丁。但部队发夏装时,按规定每人可领两套单军装,两件衬衣、两双鞋,而雷锋却只领一份,说是是“够穿了"。
14、朱元璋的故乡凤阳,还流传着四菜一汤的歌谣:『皇帝请客,四菜一汤,萝卜韭菜,着实甜香;小葱豆腐,意义深长,一清二白,贪官心慌。』朱元璋给皇后过生日时,只用红萝卜、韭菜,青菜两碗,小葱豆腐汤,宴请众官员。而且约法三章:今后不论谁摆宴席,只许四菜一汤,谁若违反,严惩不贷。季文子的故事季文子出身于三世为相的家庭,是春秋时代鲁国的贵族、著名的外交家,为官30多年。
15、洪武三年(1370)正月的一天,朱元璋和大臣们议事后,挥挥手让太监去他的寝宫,不一会儿,那太监捧着一块被单出来了。朱元璋接过被单,展开让大臣们看。大家一看,整个被单五颜六色,都是用小片丝绸拼接缝成。朱元璋说:
16、崇俭戒奢、勤俭节约之传统美德在我国历史悠久,春秋战国百家争鸣,诸子就倡导勤俭节约。
17、曹操起初对自己的人生规划是当一个郡守,建立名誉,除残去秽,清除地方上的丑恶现象,让世人都明白他的志向,树立自己的美好形象。后来形势所迫,他不得不回家,但也不急着出来找工作,而是打算用二十年时间好好读书,锻炼身体,秋夏读书,冬春射猎。但又迫于形势,他的这个主观愿望不能实现,不得不出来南征北伐,为国家讨贼立功。
18、除了朝服以外没有几件像样的衣服,每次外出,所乘坐的车马也极其简单。
19、雷锋的节约:精神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在生活中处处注意节约,他参军后,每月领到的津贴费,除了交团费,买书等必需的生活日用品外,其它的全部存入了储蓄所。他的袜子总是补了穿,穿了又补。变得面目全非了还舍不得买双新的。搪瓷脸盆和洗口杯有许多疤子,还不愿意丢掉另买。他的内衣也补了许多补丁。但部队发夏装时,按规定每人可领两套单军装,两件衬衣、两双鞋,而雷锋却只领一份,说是是“够穿了”。
20、当然,曹操也不是不知变通,因此也有例外的时候,允许为了去掉房间异味,适当地烧香。那时候的香估计还能起到空气清新剂的作用,能去掉室内异味,所以曹操允许房屋不洁,听烧枫胶及惠香。这完全是从实用角度来熏香,迫不得已而为之。
四、关于节俭的名人故事一句话概括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不少文人墨客将勤俭节约融入到家风家教当中。
2、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每天深夜她都亲自熄灭白金汉宫小厅堂和走廊的灯,她坚持皇家用的牙膏要挤到一点不剩。
3、周恩来总理一贯倡导勤俭建国、艰苦奋斗,他勤俭节约的故事,妇孺皆知,成为美谈。1962年夏,周总理到辽宁省视察工作,刚一住下,他就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交给负责接待的同志,说:“上面写的东西都不能做。”原来,这张单子开着20多种禁吃的菜名,鸡鸭鱼肉之类都包括在内。
4、所以,《魏书》记载,曹操每次临阵时,意思安闲,好像没事人一般,接下来便变化如神。从安闲中看出他从容,从容中看出淡泊,又从淡泊中生出智慧,所以他临阵打仗不慌张,经常能克敌制胜,其实这点和诸葛亮挺像的。
5、张俭(962~1053),字仲宝,宛平(今北京)人,辽朝大臣,统和十四年(996年),举进士第调任云州幕官。节度使推荐给辽圣宗,历任枢密使、节度使、左丞相等要职,并受遗诏辅立辽兴宗,兴宗即位之后,加太师、中书令、尚父,先后受封为韩王、陈王。重熙二十二年(1053年)正月二十九日,张俭逝世,终年九十一岁。
6、其实这并不仅仅是朱元璋治理大臣浪费的手段,而是他自己一生勤俭节约的写照。
7、其中大意是,苏轼平时吃饭,不过一荤一酒;自己请客或别人请吃饭,也不能超过三个肉菜,否则就不赴宴。苏轼如此,绝非造作,其用意是:“一曰安分以养福,二曰宽胃以养气,三曰省费以养财”。这等节俭,自是修养功夫。
8、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为了不乱花一文钱,实行计划开支:先把所有的钱计算出来,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钱全部分好后,按份挂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为全天的生活开支。
9、太平十一年(1031年)三月,辽圣宗病重,六月初三驾崩于大福河(今内蒙古呼虎尔河)行宫,张俭接受遗诏辅立太子耶律宗真,这便是辽兴宗。辽兴宗即位之后,依旧很依赖倚重张俭。
10、勤俭节约的思想与风范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d人艰苦奋斗、披荆斩棘,最终带领人民战胜贫穷、走向富裕。
11、毛泽东:袜子上常有补丁
12、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经常说的一句英国谚语是“节约便士,英镑自来”,每天深夜她都亲自熄灭白金汉宫小厅堂和走廊的灯,她坚持皇家用的牙膏要挤到一点不剩。
13、新希望集团刘永好:理发5块钱1次
14、赵匡胤:赵匡胤教女俭朴"天上神仙府,人间帝王家"。作为一国之主皇帝应该说是人间最富有的,金银财宝任其享用。可是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却不但生活俭朴,反对奢侈浪费,还严格教育子女生活上也讲究俭朴。
15、然而开创了盛世之后,唐玄宗逐渐开始满足了,沉溺于享乐之中。没有了先前的励精图治精神,也没有改革时的节俭之风了,至此终于爆发了安史之乱,唐朝由此转衰。所以说,唐玄宗是一位功过都很突出的历史人物,也是唐朝由胜转衰的关键人物。物极必反,大概就是这样了吧。
16、诸生不解余衷曲,反为余是算细人。
17、刘少奇:一条床单用十几年
18、而我则妆扮妻妾,精养粮马,这哪里还有为官的良心!况且,我听说一个国家的国强与光荣,只能通过臣民的高洁品行表现出来,并不是以他们拥有美艳的妻妾和良骥骏马来评定的。
19、或许因为执行的情况并不好,雍正三年后再次就浪费粮食的事发出上谕:“朕从前不时教训,上天降生五谷,养育众生,人生赖以活命,一粒亦不可轻弃。即如尔等太监煮饭时,将米少下,宁使少有不足,切不可多煮,以致余剩抛弃沟中,不知爱惜。朕屡屡传过,非止一次。
20、毛泽东要求别人的自己首先做到。他一生粗茶淡饭,睡硬板床,穿粗布衣,生活极为简朴,一件睡衣竟然补了73次、穿了20年。经济困难时期,他自己主动减薪、降低生活标准,不吃鱼肉、水果。
五、关于节俭的名人故事300字
1、不仅是草鞋,就连他的龙袍,也叫“绨衣”,‘绨’在当时是一种很粗糙的色彩暗淡的丝绸。就是这样的龙袍,汉文帝也一穿多年,破了,打个补丁再穿。后宫嫔妃也是朴素服饰,衣着不准长的下摆拖地。帐子、帷子全没刺绣、不带花边。
2、在我们今天看来,朱元璋都已经是皇帝了,不应该如此节俭,甚至更不应该节俭到如此“吝啬”的程度。其实这和他的出身背景是分不开的。朱元璋出身于一个世代为农的家庭,家里没有什么后台去依靠,祖辈靠给地主家种地养家糊口。朱元璋家里兄弟姐妹又多,他从一出生就没有吃饱过。在一次蝗灾和旱灾中他的父母双双病饿而死,他大哥也死了。朱元璋没钱买棺材,没地葬亲人,凄惨之境让人忍不住落泪。后来他当过和尚要过饭,深深知道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3、在文帝死前,最后安排了一次节俭活动—他的丧事。他在遗诏中痛斥了厚葬的陋俗,要求为自己简办丧事,对待自己的归宿“霸陵”,明确要求:“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
4、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5、勤俭节约形容工作勤劳,生活节俭。出自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五卷第一章:“因而形成了既敢山吃海喝,又能勤俭节约的双重生活方式。”历史上有许多名人都有关于勤俭节约的感人小故事。勤俭节约可以是,节约吃穿用度。
6、人正在受冻挨饿;想到这些,我怎能忍心去为自己添置家产呢?如果平民百姓都粗茶敝衣,
7、节俭节约才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不节约节俭会导致资源浪费,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此我们必须要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创新发展理念,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经济效益,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8、既如此,我又怎能接受你的建议呢广这一番话,说得仲孙它满脸羞愧之色,同时也使得他内心对季文子更加敬重。
9、台塑集团王永庆:一条毛巾用了27年
10、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日子啊。您为什么不改变一下这种生活方式呢?这于己于国都有好处,何
11、恐日久懈怠,尔总管等再行严传各处首领、太监,见有米粟饭粒,即当捡起。如此不但仰体朕惜福之意,即尔等亦免暴殄天物。应不时查拿,如有轻弃米谷者,无论首领、太监,重责四十大板。如尔等仍前纵容,经朕察出,将尔总管一体重责。”扩展资料:关于古人节约粮食的故事还有以下:苏轼“房梁挂钱”
12、赵匡胤教女俭朴"天上神仙府,人间帝王家"。作为一国之主皇帝应该说是人间最富有的,金银财宝任其享用。可是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却不但生活俭朴,反对奢侈浪费,还严格教育子女生活上也讲究俭朴。
13、目前,太原市民用水量每人每天平均是100升至150升,而老郭全家每天的用水量才60升。因此,自来水公司抄表员记录时,还误以为老郭在水表上动了手脚。
14、重熙六年(1037年)冬,辽兴宗将张俭接到京城,向他询问治国政务,并封张俭为韩王。
15、曹操到死都很孤寒,临终前还下令让家里的女人自食其力。
16、统和二十七年(1009年),丁父忧,去职归乡,服丧三年,复出,任礼部郎中。知制诰。直枢密院。加赐金紫。柱国。特封开国男。食赋三百室。
17、第二层意义是现实的社会意义。
18、毛泽东:毛主席的一生始终坚持粗茶淡饭,一件睡衣烂了,没有扔掉,缝缝补补穿了几十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句话真实地诠释了毛主席平时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
19、司马光节俭纯朴,“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但却“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他常常教育儿子说,食丰而生奢,阔盛而生侈。为了使儿子认识到崇尚俭朴的重要,他以家书的体裁写了《训俭示康》。
20、上世纪60年代,有一次他召开会议到中午还没有结束,他留大家吃午饭,餐桌上也是一大盆肉丸熬白菜、几小碟咸菜,主食是烧饼。
1、如果觉得厕所的马桶水箱过大,可以在水箱里竖放一块砖头或一只装满水的大饮料瓶,以减少每一次的冲水量。但须注意,砖头或饮料瓶放在不妨碍水箱部件的运动的地方。
2、“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李商隐在《咏史》中告诫当朝者应勤俭爱民。诗人纵贯历史长河,从前贤治国理家事件中,得出经验教训:勤俭节约与奢侈浪费为家国兴亡之关键。
3、勤俭节约是d的优良传统
4、庄子云: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贪欲太深的人,聪明不成问题,但智慧成问题。曹操常常以智慧自许,他去西北和马超打仗的时候,引来很多人围观,曹操指着自己的头,自负地说:乡亲们,我没什么好看的,又不是三头六臂,只不过脑袋里多一点智谋而已,唯多智。为什么多智?和他物欲比较淡泊有很大关系。
5、赵匡胤:成为一国之君后,赵匡胤没有像其他的皇帝那样奢侈度日,相反,他照样简朴律己,饮食、衣服、住所都是非常的简单。他自己勤俭节约,也要求子女、大臣做到勤俭节约。
6、理学家朱熹历仕四朝却一生淡泊名利,安守清贫。一次,他去看望女儿女婿,未料女婿不在家,女儿留他吃午饭。因家中贫困,女儿只端出几碗大麦饭和一碗葱汤,对父亲很是愧疚。朱熹却不以为意,开开心心地吃了,并告诉女儿俭朴度日本是我们的良好家风,对于饮食,不要计较多少和好坏。
7、在老郭的带动下,原本对节水毫不在意的老伴和女儿也自觉地加入到节水的队伍中。现在,老郭女儿家里也安装了节水型马桶,洗衣、洗菜、做饭的废水全都进行二次利用,树立起全家齐节水的好风尚。
8、勤俭节约的民间故事
9、李嘉诚:虽然李嘉诚家财万贯,但他也非常的勤俭节约。一个两块钱的硬币掉落了,他仍然会捡回来。
10、看我们国家的百姓,还有许多人吃着粗糙得难以下咽的食物,穿着破旧不堪的衣服,还有
11、2020年8月1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2、在极少的业余时间里,他也不热衷于企业家们钟情的贵族运动,更新换代频繁的高档电子产品从来都与他“绝缘”。他现在用的手机,不是那种高档的商务智能手机,而是很普通的那类,他认为只要能接电话,1000元的也就足够了。
13、毛泽东:毛泽东要求别人的自己首先做到。他一生粗茶淡饭,睡硬板床,穿粗布衣,生活极为简朴,一件睡衣竟然补了73次、穿了20年。经济困难时期,他自己主动减薪、降低生活标准,不吃鱼肉、水果。上世纪60年代,有一次他召开会议到中午还没有结束,他留大家吃午饭,餐桌上也是一大盆肉丸熬白菜、几小碟咸菜,主食是烧饼。伟人在勤俭节约方面为国人做出了表率。
14、赵匡胤教女俭朴 ,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却不但生活俭朴,反对奢侈浪费,还严格教育子女生活上也讲究俭朴。
15、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号称“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他们在成本管理上从一点一滴做起,劳保手套破了要一只一只的换,办公纸用了正面还要用反面,厕所的水箱里放一块砖用来节水。一个贵为一国之尊、一个是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节约意识竟如此强烈,令人赞叹。
16、而我则妆扮妻妾,精养粮马,这哪里还有为官的良心!况且,我听说一个国家的国强与光荣,
17、郭子仪功劳很大,唐肃宗曾感叹说:“虽吾之家国,实由卿再造。”这样的大功,其实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带来杀身之祸。著名的戏剧《打金枝》讲的就是关于郭子仪家里的一个故事,因为郭子仪功劳大,升平公主下嫁给了他的儿子郭暧,郭暧要求升平公主向自己的爹妈行礼,但升平公主是皇帝的女儿,认为不能向郭子仪行礼,为了这事,升平公主常跟驸马争吵不休。一次家宴后,回到房里的郭暧再次指责升平公主,酒后的郭暧终于发作了,抬手给了妻子一个耳光,他说:“你仗着你爹是皇帝,就耀武扬威吗?我告诉你,我爹他是根本不想干皇帝这个差事,否则的话,还轮得到你家?”公主跑到宫里告状去了,郭子仪吓得不轻。但皇帝最终没有加罪给郭暧。
18、毛泽东的女儿上学时,吃窝窝头时只把里面的枣掏了,其余的都扔掉。要知道当时有不少人连饭都吃不上,老师把这件事告诉了主席,毛泽东严厉地批评了她女儿。从此她再也不浪费食物了。
19、见他如此节俭,有个叫仲孙它的人就劝季文子说:“你身为上卿,德高望重,但听说
20、美国《蒙代尔》中国500富豪排行榜上,李嘉诚以1580亿人民币排名第1位。对于自己的衣服和鞋子是什么牌子,却不怎么讲究。皮鞋坏了,李嘉诚觉得扔掉太可惜,补好了照样可以穿,所以他的皮鞋十双有五双是旧的;西装穿十年八年是平常事。
1、毛泽东要求别人的自己首先做到。他一生粗茶淡饭,睡硬板床,穿粗布衣,生活极为简朴,一件睡衣竟然补了73次、穿了20年。经济困难时期,他自己主动减薪、降低生活标准,不吃鱼肉、水果。上世纪60年代,有一次他召开会议到中午还没有结束,他留大家吃午饭,餐桌上也是一大盆肉丸熬白菜、几小碟咸菜,主食是烧饼。伟人在勤俭节约方面为国人做出了表率。
2、景福元年(1031年)夏六月,辽兴宗册命张俭为太傅。加赐同德功臣。
3、张俭注重节俭,他只穿粗丝织成的绢帛,每餐只食一菜,按月发的俸禄有节余的,便拿来接济亲朋旧友。一次正当冬天,在辽兴宗歇息之便殿奏报事务,辽兴宗见他袍子破旧,暗里派近侍用火夹穿个洞做上记号,每次见到他都没有换下来。辽兴宗问其缘故,张俭回答说:“我穿这件袍子已经三十年了。”当时辽兴宗崇尚奢侈华丽,所以张俭用这种做法微言讽喻辽兴宗。辽兴宗怜悯他清贫,让他任意取用内府物品,张俭奉诏后只拿了三匹布出来,因此更加受到辽兴宗的嘉许重用。
4、节用裕民、俭以养德。今天,中华民族经历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艰苦奋斗历程,但戒奢以俭的道理并未过时。我们要继续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自觉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让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风尚继续引领我们奔向更加美好的生活。
5、节俭是一种美德,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节俭的名人小故事,欢迎阅读!
6、朱德的饮食非常简单。据他的厨师回忆,工作日里,康克清在机关食堂吃饭,在家吃饭的只有朱德自己。每顿的饭菜只不过是一碗米饭、三盘小菜、一个汤。三盘菜里,一盘半荤半素的菜,一盘素菜,还有一盘常常是他亲手腌制的泡菜。汤就是普通的鸡蛋汤或青菜汤。晚饭就更为简单。
7、有一次,官府捉住了八个盗贼,已经斩首之后,才又捉拿到真正的犯人。被斩首者的家人申诉冤屈,张俭接连三次请求审理。辽兴宗大怒说“:你难道想要朕偿命不成?”张俭说“:八家老小冤苦无告,如果能稍稍加以存问抚恤,使他们能够收尸下葬,就足以安抚活着和死去的人了。”辽兴宗于是听从了他的建议。
8、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出处)朱柏庐《治家格言》。(大意)即使是一顿粥、一顿饭,也应当想到它来得不容易;即使是半根丝、半根线,也要想到劳作的艰辛。(提示)朱柏庐是我国明末清初的教育家,提倡家庭教育。他的《治家格言》又名《朱子家训》,是一部专门教育人们勤俭治家的格言集。节俭,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首先是尊重劳动和从事劳动的人。我们的食物和衣裳,都来之不易,要通过种植者、烹饪者、纺织者的许多劳动生产出来,不能轻易浪费。所以,这段话成为我国传统的“治家格言”。
9、郭子仪能保全自己,也多亏了节俭。
10、雷锋的节约精神: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在生活中处处注意节约,他参军后,每月领到的津贴费,除了交团费,买书等必需的生活日用品外,其它的全部存入了储蓄所。他的袜子总是补了穿,穿了又补。变得面目全非了还舍不得买双新的。
11、以清廉自奉,才能以丰厚奉他。关于曹操的大方,看过《三国演义》的人也清楚,老曹对关公可够大方的: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马一蹄金,下马一蹄银;又送锦袍、送赤兔。细节有些夸张,但还是有历史依据的,史书记载他得靡丽之物,则悉以赐有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得了奢侈品,马上赏赐给有功的人,只要功劳级别够得上,绝对不吝惜千金。曹操正因为对自己吝啬,清空自己心里的贪欲,才能腾出这么多富贵赏给他人。这也是给智慧腾出空间的一个表现。
12、《左传·庄公二十四年》有“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墨子》提到“俭节则昌,淫佚则亡”,《韩非子》说“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荀子·天论》讲“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13、郭子仪经常让人把书皮边上多余的纸裁下来,日积月累地攒着;至于公文什么的,看完了也都收起来,装订好,“每至岁终,则散与主守吏,俾作一年之簿”,让他们翻过来继续使用。有一天,裁纸的小刀折了,“不余寸许”,裁纸的小吏不是丢掉了事,而是削了两小块木板,“加于折刃之上,使才露锋”,继续用来裁纸。郭子仪高兴地说:“你真是我郭子仪的部下啊。”
14、此后,他也效仿季文子,十分注重生活的简朴,妻妾只穿用普通布做成的衣服,家里
15、毛泽东主席一生粗茶淡饭,睡硬板床,穿粗布衣,生活极为简朴,一件睡衣竟然补了73次、穿了20年。经济困难时期,他自己主动减薪、降低生活标准,不吃鱼肉、水果。
16、赵匡胤教女俭朴"天上神仙府,人间帝王家"。作为一国之主皇帝应该说是人间最富有的,金银财宝任其享用。可是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却不但生活俭朴,反对奢侈浪费,还严格教育子女生活上也讲究俭朴。拓展内容:勤俭节约的意思是勤劳而节俭,形容工作勤劳,生活节俭。出自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五卷第一章:“因而形成了既敢山吃海喝,又能勤俭节约的双重生活方式。”历史上有许多名人都有关于勤俭节约的感人小故事。勤俭节约可以是,节约吃穿用度。
17、太平六年(1026年)春三月,入京任南院枢密使、左丞相、兼政事令、监修国史。辽圣宗信任倚重于他,参知政事吴叔达与张俭不合,辽圣宗发怒,出贬吴叔达为康州刺史。
18、在清代学者金缨编著的《格言联璧》中的“持躬”章节里,也阐明了“俭”与“侈”对一个人修身养性的影响:“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节俭就会有节制,有节制则百善都会兴起;奢侈就会放肆,放肆则百恶都会跟从。
19、重熙十一年(1042年)正月,辽兴宗一面在边界重兵压境,一面派遗南院宣徽使萧英和翰林学士刘六符与北宋交涉,宋方派富弼与辽方使节谈判,于九月达成协议,在澶渊之盟规定赠辽岁币基础中,再增加增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以了结这次索地之争,史称重熙增币。同年冬,辽兴宗因张俭献策有功改封张俭为陈王。
20、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我国的优良传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先为我们作出了榜样。在毛主席生前用过的一百多件日常生活用品中,就有一件穿过20多年,已补过73次的睡衣。
1、后来,苏轼被贬黄州,他不但自己亲自耕种,还实行计划开支,这就是后来曾国藩都为之效仿的“房梁挂钱”。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