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叔本华是什么人
1、《好了歌》: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2、没有人生活在过去,也没有人生活在未来,现在是生命确实占有的惟一形态。
3、叔本华生前并未出名。叔本华对自己的哲学成就极为自负,但是在他生前,他的著作无人问津。叔本华死后,才成为一个名震天下的伟大哲学家。这点和尼采不一样,尼采生前就已经声名大噪。
4、但在另一方面,这种过人的才智是以超常的感受能力(敏感性)、强烈的意欲和激情为根基的。这些因素结合起来,就提高了感情的强度,增强了人们对一切精神乃至肉体痛苦的感受程度,同时增强了人们对所有阻碍困苦的不耐烦和对任何不如意事情的不满、抱怨。
5、无论如何,当我在建议人们谨慎守住他们已经挣得的或继承来的财产时,并不认为自己是在浪费时间说一件不值一提的事情。
6、叔本华是德国著名哲学家,是哲学史上第一个公开反对理性主义哲学的人并开创了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先河,也是唯意志论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认为生命意志是主宰。
7、直观主义认识论:认识是人为的产物,是意志现象的工具,直观认识高于理性认识。直观认识相当进入全息场景,有血有肉有声音,感受是全方位的,但理性认识不能产生新的知识,它的源泉是直观,是从直观认识中抽离的线性逻辑。
8、人们感觉到丧,是因为对人生有了思考;人们受制于丧,是因为没有找到人生的意义或者得出“人生没有意义”的结论。
9、叔本华:比读书更重要的是什么?
10、欲望是人的痛苦根源,因为欲望永不能被满足。我们离理相越远,自然就会离欲望越近。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迷失在理想与欲望之中,将欲望的东西当作理想,这是因为它们有时实在太近,近到只有一线之隔。或者说欲望是感性的,而理想是理性的。
11、叔本华:人的合群性大概和他知识的贫乏,以及俗气成正比
12、贵富而不知道,适足以为患,不如贫贱。贫贱之致物也难,虽欲过之,奚由?出则以车,入则以辇,务以自佚,命之曰“招蹶之机”。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命之曰“烂肠之食”。靡曼皓齿,郑卫之音,务以自乐,命之曰“伐性之斧”。三患者,贵富之所致也。
13、读书是让别人在我们的脑海里跑马;思考,则是自己跑马。
14、感到无聊,无非是因为精神陷入了贫乏、理智变得麻木的缘故,需要用酒色、歌舞、毒品和赌博的刺激,这些刺激又偏偏损害健康,进而破坏快乐。所以《吕氏春秋·本生》说:
15、其实,快乐应当是幸福的路标,只有快乐才能让我们尝试到幸福的滋味,渴望获得它;也只有快乐才能让我们摸清通往幸福的路线图,并沿着它一直走下去。如果一份工作让你感到持续的痛苦,那么我相信这些痛苦最终也不会积累成幸福;相反,如果某件事业使你感到快乐,那么这些点滴的快乐最终会引导你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16、叔本华:野蛮人互相吞食,“文明人”互相欺骗
17、只有那些必然在某个不确定的时刻降临于我们的不幸才会侵扰我们,然而,能够对此作出完满说明的又寥若晨星。因为不幸或灾难有两种类型:或者仅仅是一种可能,哪怕是极大的可能;或者是不可避免的。即使是那些必不可免的灾难,其发生的具体时间也是不确定的。一个人倘若总是处于一种戒备状态,那么,他便永无安宁之时。
18、唯意志主义,把意志当作世界本原和发展动力的一种唯心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20年代的德国,50年代后流传于法、英和北欧一些国家。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的叔本华和尼采等。叔本华主张生命意志论,认为意志是世界的本质,提出世界是我的意志意志是第一位的,一切都应成为意志的工具;他还认为人生也是意志,即生命意志,它为欲求所困扰,由于欲求是永远得不到满足的,因此,生命意志的本质就是痛苦。正由于此,叔本华的生命意志论具有悲观主义色彩。
19、“克洛伊索斯,人间的万事真是完全无法逆料啊。说到你本人,我认为你极为富有并且是统治着许多人的国王;然而就你所提的问题来说,只有在我听到你幸福地结束了你的一生时,才能给你答案。”
20、纯主体通过直观与审美对象达到物我两忘的状态,就从现实的苦海中解脱出来。
二、叔本华是哪里人
1、“要么庸俗,要么孤独”这个观点出自叔本华的著作《人生的智慧》一书(韦启昌先生翻译的版本)。原文如下:......相比之下,一个人的高贵本性正好反映在这个人无法从与他人的交往中得到乐趣,他宁愿孤独一人,而无意与他人为伴。然后,随着岁月的增加,他会得出这样的见解:在这世上,除了极稀少的例外,我们其实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是孤独,要么就是庸俗。这话说出来虽然让人不舒服,但安吉奴斯——尽管他有着基督徒的爱意和温柔——还是不得不这样说:孤独是困苦的;但可不要变得庸俗;因为这样,你就会发现到处都是一片沙漠。”
2、美不美的关键在于有没有审美的态度,一切审美态度都是无利害感的。科学只研究现象界的规律,艺术则直指现象界后面的物自体,因此艺术高于科学。在各种艺术中,叔本华又认为音乐比其他艺术效果强烈得多,深入得多,因为其他艺术只是理式的表现,而音乐却是意志的直接客体化和写照。他也非常重视悲剧,这是因为悲剧所写的是人生的可怕方面。悲剧的目的不在于改变人生的不幸,而在于把人生的不幸揭示出来,使人认识到人生是一场恶梦,无可留恋,因而断念。断念是对于生存意志的拒绝或否定。这反映了叔本华美学的悲观主义倾向。
3、叔本华没有后代。叔本华家庭优越,品质卓越超群,他不需要为生活低头奔波。父亲是一位银行家,母亲在当时是一位颇有名气的作家。但这种生活条件上的优越感并没有让叔本华感到快乐,自幼他性格孤僻,一生充满痛苦与孤单,这种性格造就了他的悲观主义。
4、惟有对自己卓越的才能和独特的价值有着坚定不移之确信的人才能称之为“骄傲”。任何想假装高傲的人不一定就能骄傲,他多半会像其他人一样,很快地丢弃掉这个假装的个性。——叔本华
5、叔本华:无事可干的时候,难以保持平静
6、于是,一个人心灵的宁静越是不为恐惧所侵扰,就越是可能为欲望和期待所骚动。这便是歌德那首诗——它适合于一切人——的真实含义:“我已抛却一切。”一个人唯有当他抛弃一切虚伪自负并且求之于非文饰的、赤裸裸的存在时,方可达到心灵的宁静,而这种心灵的宁静正是人类幸福的根基。心灵的宁静!那是任何片刻享乐的本质;并且,人生之乐稍纵即逝,须抓紧当下的分秒片刻。
7、叔本华:当你对庸俗熟视无睹时,你已经庸俗了
8、挫折可增长经验,经验能丰富智慧。
9、有些人就像蚂蚁一样殚精竭虑的敛金聚宝,他们头脑简单,满口奋斗,却完全不知道为了什么而奋斗。这些人只知道达到目的所使用的方法,却对那个目的毫无概念。叔本华讥讽说:“这样的一生,尽管他有着真诚执着的追求,也仍然像头戴锥形小帽哗众取宠的小丑一样愚蠢。”
10、因此,我们既不应该让未来牵挂而思绪不宁、焦虑企盼,也不应该沉流于对往事的追悔惋惜,而应该牢牢记住:唯有现在才是实在的、确定的;未来总是无一例外地使我们的希望落空;过去也常与我们曾经预料的相去甚远。总之,无论是未来还是过去都不及我们所想像的。同样的物体,由于间距,在肉眼看来要小一些,但思想则可以把它想像得很大。只有现在是真实可行的;它是唯一富有现实性的时刻,正是在这绝无仅有的时刻,我们的生存才是真实的。
11、在邻居看来,叔本华是一个怪人。他孤僻,傲慢,喜怒无常,并带点神经质。他酒色都不戒,还经常动无名肝火,邻居有位老妇因扰了他的清静,他竟一把推下楼梯,把老妇摔成残废。
12、要做到这一点,人们必须先学会一些掩饰技巧,以及如何在情势恶劣的时候仍然装出一副高兴的外表。但另一方面,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打牌也是一种败坏道德的行径,因为它的整个目的就在于充分运用每一种诡计和机巧来赢得本属于别人的东西。
13、意志就是求生意志,它永久的敌人是死亡。它能用生殖的策略和牺牲生殖来击败死亡。生殖是一切生物体的最终目的和最强烈的本能。
14、做学问是目的不是手段。
15、现在可以肯定的是,再也没有比财富对快乐的贡献最少了,也没有比健康对快乐的贡献最多的了。保持健康的方法就是:避免一切过度放纵的行为、所有剧烈的和令人不快的情感,及精神的过分紧张、劳累,坚持每日到户外运动、洗冷水浴,以及诸如此类有益健康的活动。如果一个人每天不进行适量的运动,那他就不能保持健康。
16、被认为受到他影响的著名人物有哲学家:尼采、萨特、维特根斯坦、柏格森、波普尔、霍克海默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荣格作家:托尔斯泰、莫泊桑、托马斯曼、贝克特、斯韦沃艺术家:萧伯纳、瓦格纳、马勒诗人: 狄兰·托马斯、博尔赫斯科学家:爱因斯坦、薛定谔、达尔文叔本华是少数维特根斯坦阅读并欣赏的哲学家之一。影响了尼采、萨特等诸多哲学家,开启了非理性主义哲学,尼采十分欣赏他的作品,曾作《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来纪念他。
17、美貌与健康有着部分的关联。美貌被认为是个人的优势,虽然严格来说,它并不能直接给我们带来幸福,美貌只是间接地,通过留给别人印象的方式达到这一点;但它仍然是一个重要的优势,甚至对男人来说也是如此,美丽的容颜是一封公开的推荐信,使拥有它的人可以轻易地赢得他人的好感。
18、青年与老年之间的基本差别在于:前者前途无量,后者濒临死亡。
19、检验一个人是不是我们真正的朋友,除了一些需要得到朋友的确切帮助和作出一定牺牲的情形以外,最好的时机就是当我们告诉他恰逢某样不幸的时候。在这一刹那,他的脸上要么显示出一种真心的、不含杂质的悲哀,要么就是一副镇定自若的样子;或者,他会流露出某种别样的表情,后两者都证实了拉罗什福科的那句名言“从我们最好的朋友所遭遇的不幸,我们总能找到某样并不会使我们不悦的东西。”在类似这种时候,一般我们称之为朋友的人甚至掩饰不住脸上一丝满意的笑容。没有什么比告诉别人我们刚刚遭受了一桩巨大的不幸,或者向别人毫无保留地透露出自己的某些个人的弱点,更能确切地使别人得到好的心情了。这是反映人性的典型例子。
20、在他看来,万物的存在和运动的根源就是求生意志,这种意志是人的生命的基础。叔本华指出,康德分裂现象与物自体是错误的,因为现象同物自体的关系,就是表象同意志的关系。
三、叔本华是什么人物
1、他与母亲决裂、没有妻子、没有孩子、没有家庭,甚至没有祖国、没有朋友,陪伴他的只有身边的一条狗。
2、毫无疑问,一个人的一生过得成不成功、幸福不幸福,不到盖棺那天是无法得出结论的。那些认为幸福在握的人,其实都是一些愚昧无知的蠢材。他们张口幸福、闭口成功,却完全不知道幸福和成功并不是装在口袋里,而是盖在棺材板上——只有获得善终的人才算是幸福的。除此之外,没有人能够去给别人定义幸福。
3、叔本华认为,让人与动物真正区分开的,是强大的感知能力,而不是理性,感知能力表现为精神力量,它的充沛给我们带来了智力上的乐趣,感知能力越强,所获得乐趣越大,比如那些不带任何私欲去体验这个世界的人,也可以通过强大的感知能力,也可以获得快乐和幸福,比如参与有价值的工作、高质量的社交,和温暖的家庭聚会也会给我们带来快乐。
4、叔本华认为哲学和艺术的精神解脱还只是暂时的、消极的;而最根本的、积极的解脱则是否定个体意志,弃世绝欲,达到佛教的涅盘境界,使没有价值的个体复归于宇宙的绝对意志,实现道德的最高理想。 叔本华的伦理思想暴露了19世纪50年代后德国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悲观失望的颓废情绪,他的唯意志论和非理性主义伦理思想体系,对F.W.尼采的权力意志论产生了直接影响,并成为现代西方生命哲学、存在主义思潮的重要思想渊源。
5、庄周、嵇康、邵雍不好富贵,并非自命清高,夸名自大,自欺欺人,而是明了了养生之道、达生之术的缘故,他们知道幸福在于修行自我,而不是逐求外物。
6、叔本华认为幸福的生活并不是去追求钱财充盈,也不是去在乎他人的对我们的评价,这些都是身外之物、身外之名,都不如修行自己的人格来得实在。“保持健康,培养我们的各种能力,显然要比一心聚敛财富的行为更明智。”要保持健康,就得拒绝一切殚精竭力,无休止的压榨性工作,也要排斥一切短暂性的刺激;要培养能力,就得保证能够拥有闲暇时间——“闲暇,即一个人充分享受自己意识和人格的时间,乃是生存得以休息的产物。”保持健康,获得闲暇,是我们所需要的生活方式。
7、在《人生的智慧》中,他说,记忆是人生痛苦的帮凶。众所周知,悲剧比喜剧更加让人印象深刻。叔本华的推论是有道理的:人的大脑远远比动物的大脑发达,人比动物有更强烈的情绪感知。叔本华因此认为,“在人身上被刺激起来的情感比动物的情感不知强烈了多少倍!情绪的动荡也深沉得多和激烈得多”。所以说,人比动物更能感受快乐,也更能感受痛苦。悲哀的是,人生的痛苦远远多于快乐。
8、人生有时候就是这样,往往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9、文/叔本华排版/德维编辑/HienweyLin
10、但在这本书里面,我们看到叔本华的另外一面,那个脾气古怪,傲慢、固执、甚至有点小气的叔本华不见了,看到的是一个安静、平和、智慧的叔本华。人到晚年,叔本华也获得了人生的真谛,叔本华认为,虽然痛苦是人生的主旋律,活着不过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左右摇摆,但如何在夹缝中获得幸福,却是一种智慧,而这本书就是告诉我们这种智慧。
11、记住这一忘却那八就是“难得糊涂”。复旦女神陈果教授解释说,“聪明”指的是智商,“糊涂”指的胸怀;“难得糊涂”不是不聪明,而是不计较。你看那“万里长城今犹在”,却“不见当年秦始皇”,人生有什么放不下?何必自找不快?
12、风格是心灵的外观。
13、这样的结果就是:人生的后半部分,犹如一个乐段的后半部分,比起前半部分减少了奋斗和追求,但却包含了更多的安宁和平和。
14、他认为康德所说的“物自体”就是意志,人受盲目的求生意志的支配,不断追求,始终得不到满足因而产生苦恼和烦闷。
15、从悲观主义中学会热爱生活
16、在文中引用别人的语言,显然是充分认同这个人的观点,从而借用它来表达自己与之相关或者相似的意见并且互相对应。
17、这好像不能按性格区分吧。。。。。不见得喜欢叔本华的都是悲观主义,喜欢康德的都很艰涩,不过喜欢哲学的都爱逻辑思考倒是真的。
18、一个众人和万物都不曾在他眼里时时显得仅仅是幻象或幻影的人,是没有哲学才能的。
19、最强有力的阻碍人们发现真理的障碍,并非是事物表现出的、使人们误入迷途的虚幻假象,甚至也不直接地是人们推理能力的缺陷。相反,是在于人们先前接受的观念,在于偏见。这些虚假的先验之物——对抗着真理。它们就好像是把船只吹往与惟一的陆地相反方向的逆风。对此,船橹和风帆是无能为力的!
20、叔本华哲学思想中表象的含义:
四、叔本华是什么人尼采
1、动物并没有静思回想这一苦乐的浪缩器;所以,动物不会把欢乐和痛苦积存起来,而人类借助回忆和预见却是这样做的。
2、愚昧无知如果伴随着富豪巨贾,那就更加降低了其人的身价。
3、他认为生命意志是主宰世界运作的力量。他是唯意志论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4、尽管叔本华一个劲儿地吐槽人生,但他还是说出了一种过上幸福生活的方法。他说:“享受现时此刻并使之成为生命中的目标,就是最大的智慧。”换句话说,就是及时行乐,过好当下。这无所谓褒贬,所谓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5、同样是唯意志论者,如果让尼采来说这句话,他会说:人虽然不能要他所想要的,但能够做他所想做的。所以叔本华的哲学是悲观主义的,他断言人生就像钟摆,在无聊和痛苦之间摇摆。而尼采的哲学是积极的,强健有力的,他说:“这就是人生么?好吧,再来一次!”叔本华的哲学和佛学有很多相通之处的,而佛学是人类已有的最高的智慧。唯意志论和佛学都认识到了虚无,也都还没能真正克服它。
6、但是人的欲海难填,欲望不能满足,就会产生痛苦,所欲愈大痛苦愈烈;不仅有欲望得不到满足的痛苦,而且满足欲望之后的空虚和随之而来的欲求,仍然是痛苦的。
7、所以,他就不会因对职位、金钱、世上的青睐和掌声等的渴求而误入歧途,不会为迎合人们低俗的趣味而牺牲自己。在这种情况下,他会遵从贺拉斯在给默斯那斯的书信中所说的建议:牺牲内在的自我而求诸于外,为了外在的荣耀、地位、头衔、名声而放弃自己全部或大部分的安宁、闲暇、独立、自由,这是一种极其愚蠢的行为。
8、尼采的“超人”理论:尼采反基督教,反上帝。他认为这是一种“奴隶的宗教”,它销蚀了人类的骨气和信心,使人驯顺畏缩,耽于自卑而不能自拔。用什么去填充摈弃基督教后的那片思想虚空呢?尼采提出了“超人”一说,尼采的超人是一种斯巴达武士式的,受尽极度艰苦历练的,意志坚强的人。
9、没有相当程度的孤独是不可能有内心的平和。
10、本文选自叔本华著《悲喜人生》
11、追求贫乏、单调的消遣,和社交、闲谈的趣味;还有很多人站在门口和窗前向外张望。正是由于灵魂内在的空虚,人们才追求五花八门的社交、娱乐、消遣和奢华,这些东西导引很多人穷奢极欲,最后落得悲惨痛苦的下场。
12、因此,我们应当永远为此而充满欢乐,给它以应有的欢迎,并尽情享受这每一时刻——由于充分意识到它的价值而摆脱了痛苦和烦恼——之快乐。倘若我们对过去希望的落空愁眉不展,而对未来的前景焦躁不安,我们将无法做到这一点。
13、所以,每个人的天性都会引导他尽可能地使自己的客观世界符合自己的主观世界,也就是说,他会做好最充分的防范和准备以应对自己最易遭受的那种苦难。聪明智慧的人会首先寻求没有痛苦和烦恼的自由,追求宁静和悠闲,也就是追寻一种安静平和、纯真简朴的生活方式,尽量避免与人接触带来的骚扰。
14、人类彻头彻尾是欲望和需求的化身。
15、物质充足乃是必不可少的,也不是必须得多的。孔子告诫弟子“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苏格拉底说:“那紫色的长袍和银子的光亮,更适合戏子所求,而非我所需。”当他看到各种代售的奢侈品时,禁不住惊呼:“我不想要的东西在世界上竟然如此之多!”
16、对于个性不健全的人来说,所有的快乐都像是美酒琼浆倒进了被胆汁弄得苦涩的嘴里,变了味道。因此,人生的幸运不是在于什么降落在了我们的头上,而是在于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它,也就是说,在于我们对事物感受能力的本质特性和强弱程度。
17、相对于健康的心灵,很多人忽视了健康的身体对于幸福的重要程度,但其实,只有在健康的土壤上,才能结出快乐的果实。人到了中老年之后,才会意识到健康真的很重要。
18、在所有的国家,社交、聚会的主要消遣就是打牌。打牌反映了社会交聚的价值标准,但同时也标志着思想的破产。因为人们彼此之间没有思想可以交换,他们只是交换纸牌,并想方设法赢取对方的钱财。真是可怜的白痴!
19、叔本华:“林子里总少不了一些怪鸟”
20、我们应当不断地记起:今日仅有一次且一去不返。我们总以为明日会再来;但是,接道而至的明日已是新的一日,并且,它也是一去不复返的。我们常常忘记每一天都是一个整体,因此也是生命中不可替代的一个部分,而是习惯于将生命看作恰似一束观念或名称——这些观念或名称是无法体验的——倘若如此,包容个体于自身之中的生命便遭到了破坏。
五、叔本华是什么人格
1、人类所能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拿健康来换取其他身外之物!
2、叔本华,这位“语言艺术家”的过人之处就在于把真理裹以最朴素的语言外衣,从而让真理直接发挥其必然具备的震撼力。因为深刻,所以朴素;因为朴素,更见深刻。尼采形容阅读叔本华的著作犹如抵达了“一处森林高地:在这里,我们深深地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整个人感觉耳目一新,重又充满了生机”。
3、一条弹簧如久受外物的压迫,会失去弹性,我们的精神也是一样,如常受别人的思想的压力,也会失去其弹性。
4、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形而上学和美学影响了哲学、艺术和心理学等诸多方面。
5、我们可以先看一下处在两种极端中间、较为常见的一类人吧。他们的才智并不那么卓越、突出,但又超越了泛泛的普通之人。他们粗浅地涉猎某一门艺术,或者将自己的注意力投入到一些自然科学中。这样的一个人不能完全投身到对艺术和科学的追求上来,也不会将它们填满自己的整个生命、完全渗透到自己的人生,以至于对其他任何事物都失去了兴趣。
6、第在他人眼中,我是什么?主要指荣誉;
7、叔本华出生于1788年,是德国著名哲学家,不是犹太人。他是哲学史上第一个公开反对理性主义哲学的人,并开创了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先河,他也是唯意志论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认为生命意志是主宰世界运作的力量。他的代表作有《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8、而在所有这些优良品质中,最能直接带给我们幸福的就是愉快而美好的心境,因为这一绝佳品质所带来的好处是即时呈现的。一个欢乐、快活的人总是有他快乐的理由,这理由就是:他就是一个快乐的人。只有这种品质,才可以完全补偿其他任何一种内在素质的缺失,而不能被它们替代。
9、(5)理性及表现形式也只是意志和欲望的表现。
10、我们生命里不如意的事情占了绝大部分,因此,活着的本身就是痛苦的。但是扣除了八九成的不如意,至少还有一二成如意的、快乐的、欣慰的事情。我们如果要过快乐人生,就要常常想那一二成好事,这样就会感到庆幸、懂得珍惜,不致被八九的不如意所打倒了。
11、一种纯粹靠读书学来的真理,与我们的关系,就像假肢、假牙、蜡鼻子甚或人工植皮。而由独立思考获得的真理就如我们天生的四肢:只有它们才属于我们。——叔本华
12、在叔本华眼中,不仅个体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就连整个世界都没有意义。世界上尽是乏味、痛苦和无聊,没有一个人躲得过。这让人想到有一句流行语一“人,要么孤独,要么庸俗。”这句话来自叔本华的思想,即“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除此之外再也没有更多别的选择了”。
13、叔本华:怀疑一个人说谎,就假装相信他
14、朋友间分隔太远和长时间互不见面都会有损朋友之间的友情,尽管我们并不那么乐意承认这一点。如果久不相见,甚至我们最亲爱的朋友也会随着岁月的流逝逐渐变成抽象的概念;我们对他们的关切也由此变得越来越理性,甚至这种关系只是一种惯性的作用。但对那些我们朝夕相见的人,哪怕那只是我们宠爱的动物,我们都能够保持强烈和深切的兴趣。人的本性就是如此地受制于感官。所以,歌德的话在这里是适用的:
15、 真正的天才艺术家是孤独的,他的眼睛超越于众生之上寻求事物本质的终极审美;真正的天才艺术家是入世的,他知道真正的美就在平淡的生活中;在真正的天才艺术家眼中,美无处不在。
16、世代受穷的人家,对贫穷早已习以为常。倘若偶然的机会让他发了财,他会将之视为巨大的盈余,就该用来享受或浪费。即使钱花光了,他最多不过是打回原形跟以前一样,还省事了呢!就像莎士比亚在他的《亨利六世》中所说,“乞儿得马,骑死方罢—是否属实,有待查证。”可以说这一类人,对命运也好对自己的能力也罢,都有着全身心的略显过度的信任。与那些天生有钱的人不一样,他们并不认为贫穷是个怎么都爬不出来的无底洞。就算再次陷入贫困,他们只会认为那就从头开始,打场翻身仗就好。
17、人只有按照自然所启录的经验来生活。
18、在那些幸福而充满生气的美好日子里,我们应当尽情地欣赏和享受;即使在悲苦忧愁的时候,我们也应当回想那过去的寸寸光阴——在我们的记忆中,它们似乎远离痛苦与哀伤——是那样地令人妒羡。往昔犹如失却的伊甸园,只有在此时,我们才能真切地体会到它们是我们的朋友。然而,我们欢度幸福时刻却不珍惜它,只是当灾难逼近我们时才希望它们归来。
19、第我是什么?主要指人格,包括健康、理智以及教养等;
20、在梭伦看来,幸福就意味着获得了善终,他说:“拥有最多的东西,并把它们保持到临终的那一天,然后安乐地死去。只有这样的人,我看才能给他加上幸福的头衔。”克洛伊索斯听完后,觉得梭伦是一个大傻瓜,居然敢否认自己的功绩,于是草草地把他给打发走了。结果没想到,随后克洛伊索斯就遭遇丧子之痛,他的帝国也很快就被居鲁士给灭亡了,而他也在不幸中孤零零死去。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