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卡夫卡是谁
1、所有的煤都用光了;煤桶空了;铲子没有用了;炉子散发着凉气;屋子里充满了严寒;窗外的树僵立在白霜中;天空犹如一块银色的盾牌,挡住了向他求救的人。我必须有煤!我不能冻死!我的身后是冰冷的炉子,面前是冰冷的天空。因此,我现在必须快马加鞭,到煤贩子那里去寻求帮助。对于我一般的请求,他一定会麻木不仁。我必须向他非常清楚地表明,我连一粒煤渣都没有了,而他对于我来说简直就是天空中的太阳。我必须像乞丐一样前去,——当那乞丐由于饥饿无力地靠在门槛上,奄奄一息的时候,主人家的女厨师才决定给他喂点残剩的咖啡——煤贩虽然很气愤,但他一定会在“不可杀人”的戒律光芒的照射下,不得不把一铲煤扔进我的煤桶里。
2、但是阿克辛尼亚控制住了自己,她冷冰冰的脸上已经连一根筋都不哆嗦了:“大概咱们的体己话早已说完啦。”
3、如何去介绍一个人,而这个人执意要烧掉自己的所有作品?
4、卡夫卡在信中的回忆是琐碎而庞杂的,因为父亲那绝对的「正确」与至高的「权威」,几乎渗透到他人生中的各个阶段的各个方面。
5、▲卡夫卡与他的妹妹奥特拉·卡夫卡的合影
6、诸多鲜明而强烈的感情在卡夫卡身上碰撞、交融,在他精确的感受力与强烈的表达欲之下,凝结成了让世人震撼的文学作品。卡夫卡以他自己的方式,描写那些「反常态」境况,呈现出人类普遍存在的困境和悖谬。在文学的陪伴中,他也将自己向内释放的精力,转换成了「卡夫卡式」的孤独与反抗,留给世人无限思考。
7、“地洞对我意味着什么,搞清这个问题,压根儿是不必要的;我和地洞这么相依为命,不管我遇到多大恐惧,都能泰然自若地留在这里......”
8、弗兰兹·卡夫卡(FranzKafka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出生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1904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为4部短篇小说集和3部长篇小说。可惜生前大多未发表,3部长篇也均未写完。卡夫卡是欧洲著名的表现主义作家。他生活在奥匈帝国行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
9、可惜的是,这种短命的欣喜并没能活到父子俩的下一次「共识」。这不仅是因为下一次「共识」的出现极其困难,更因为这种欣喜本身就只是卡夫卡的一厢情愿。
10、我幻想村上先生在生活里反倒是一个讷言的人。他说不出人人都在圆熟重复的话,他只会说别人说不出或假装说不出的话。但他老是在自言自语,或考虑别的事情,和写。他也寂寞,别看这儿表祝贺那儿表感恩,不过是脸面,也要顾惜一下是吧。
11、我过得比他幸福,而他可以因腿上的伤口抬高自己;他可以从一开始就估计并断定,我不会赞赏他当时的辛劳困苦,正由于我没有体尝过同样的艰苦滋味,我就必须对他感恩不尽。
12、近年,每次诺贝尔文学奖颁奖时,“村上春树陪跑”都会成为热议话题。2006年初,村上春树凭借着《海边的卡夫卡》获得有“诺贝尔文学奖前奏”之称的“弗朗茨·卡夫卡”奖之后,陪跑诺奖12年。
13、卡夫卡出生在战争阴云密布的年代。当时德法战争刚宣布停战,俾斯麦的“铁血政策”开展得如火如荼,资本主义危机重重,祖国面临侵略,敏感、怯懦的性格和孤僻、忧郁的气质使卡夫卡其人其书成为那个时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精神写照。卡夫卡个人一直生活在父亲权威下,遭遇各种失败只能归咎于自身,还几乎是“杞人忧天”般的担心家人的生活状况。卡夫卡的作品中充满难以排遣的孤独和危机感,无法克服的荒诞和恐惧。卡夫卡对生活、工作、政治事件一直抱旁观态度,所以作品中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加上当时深受尼采、柏格森等人的主流哲学影响,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
14、不知怎地就聊起身边一英俊的年轻军官安德列王爵。殊不知那会儿安德列正站在她俩头顶三楼阳台上呢,无意偷听了两个少女的悄悄话......
15、(肯尼亚作家恩古吉·瓦·提安哥)
16、可是我感觉不好,众人眼睛里没有知会,那种读过的必有的眼神闪烁,我只好问,那个女孩叫啥?谁能回答我。
17、所以说卡夫卡是一个小公务员,但同时也是作家们推崇备至的导师。
18、于是,卡夫卡就这样从与父亲「共识」的美好想象里,毫无反抗余地地陷入了「污秽」之中。
19、根据卡夫卡的叙述,父亲虽然表面上不对他的婚姻过多干涉,可那仅有的「并不多」的干涉,却在摧毁卡夫卡婚姻这件事情上,起着关键性作用。
20、二中兄《三个广州》摄影集现已上架
二、卡夫卡经典句子
1、1200bookshop各店及微店
2、这次经历给卡夫卡年幼的心灵造成了伤害。他再一次意识到, 自己在「至高的权威」,父亲的眼里,是多么微不足道。
3、卡夫卡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文笔明净而想象奇诡,常采用寓言体,背后的寓意言人人殊,暂无(或永无)定论,令二十世纪各个写作流派纷纷追认其为先驱。创作风格是表现主义,是表现主义作家中创作上最有成就者。他生活和创作的主要时期是在一战前后,当时,经济萧条,社会腐败,人民穷困,这一切使得卡夫卡终生生活在痛苦与孤独之中。于是,对社会的陌生感,孤独感与恐惧感,成了他创作的永恒主题。
4、这封信也不仅仅是写给父亲的「了断信」,它同样展露了卡夫卡对自身的拷问与追寻。卡夫卡本想通过母亲将此信转交到父亲手中,但软弱顺服的母亲并不希望这封信被丈夫看到,于是这封信又回到了卡夫卡手里,成为他自我审视的镜子。
5、作为一个小公务员的卡夫卡。作为一个小公务员,每天在固定的地方,处理堆积如山的文件和烦琐的事务,但是这是一个必要的前提——为卡夫卡提供生存的基本条件。依着马斯洛的人的需求层次原理,只有满足了基本的生存需求之后,人才能追求更高层面的东西,比如实现自我价值等等。如同一幢大楼,先要有坚固的基石,才能考虑建筑的美感和豪华的内部装饰。同理,没有“小公务员”这个生存的“基石”,卡夫卡一生在文学思想上的抱负都难以伸展。
6、对于文学作品中投射父子关系这件事,卡夫卡并非是无意识的。法国文艺理论批评家罗杰·加洛蒂(Ragaa Garaudy)在其著作《论无边的现实主义中》,专辟一章来讲卡夫卡。加洛蒂提到,卡夫卡曾经说过:
7、而这场注定失败的「逃生」中那些琐碎的细节,借助卡夫卡精湛的叙事技巧,在过去与现实之间自由转换。卡夫卡的文字也在拥有近乎无限丰富叙述资源的同时,具有了强大的张力。
8、卡夫卡的挚友马克斯·勃罗德(Max Brod)在为卡夫卡写的传记中,摘取了一段卡夫卡的日记:
9、”难道还没有吗?“............
10、卡夫卡1883年出生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1904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为四部短篇小说集和三部长篇小说。可惜生前大多未发表,三部长篇也均未写完。
11、▲卡夫卡肖像 黑白补色版
12、根据卡夫卡自己的叙述,就在写这封信的前不久,他再一次向父母言明自己想要结婚的愿望。可父亲却武断地认定他是出于纯粹的生理需求,与其如此,还不如去找妓女。
13、这无疑给卡夫卡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但在尝试失败的失望之余,卡夫卡又寻得了一丝聊以自慰的欣喜。因为他以为,自己与父亲起码是拥有一个「共识」的,那就是他们都视婚姻为「伤风败俗」的事情。
14、《骑桶者》是奥地利小说家弗兰兹·卡夫卡(Franz Kafka 1883~1924)的一篇短篇小说。
15、摘录《静静的顿河》。战争使格里高利和阿克辛尼亚离别,几年后,两人在村边顿河岸边不期而遇:......就在他走近她的一刹那,一大堆快活而又伤感的回忆,从他面前飘了过去。
16、购买独家限量首发《杨先让文集》~
17、卡夫卡被认为是现代派文学的鼻祖,是表现主义文学的先驱,其作品主题曲折晦涩,情节支离破碎,思路不连贯,跳跃性很大,语言的象征意义很强,这给阅读和理解他的作品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卡夫卡的作品难读,连母语是德语的读者也觉得读懂这些作品不是件容易的事。
18、王小波被誉为中国的乔依斯和卡夫卡,也是唯一一位两次获得“台湾联合报系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的中国大陆作家。
19、卡夫卡与法国作家马赛尔·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卡夫卡生前默默无闻,孤独地奋斗,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价值才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作品引起了世界的震动,并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一股“卡夫卡”热,经久不衰。
20、写东西也一样,想写,是本动力。想写了,内心必有储存,兜里存了珍摄之物,才会想着掏出来,让你看,就是给你看,不是别人......。写,浸淫之,不由地深化而归于人性,生命之真,这就是了,享受红尘人世悲辛,本相之美......
三、中国的乔伊斯兼卡夫卡是谁
1、她能成为第二个文学获诺奖的中国人吗?
2、他第一次充满希望的婚约终究没能逃脱父亲权威的干扰,而「失败得尤其宏大」了。
3、▲5岁时的卡夫卡
4、卡夫卡笔下描写的都是生活在下层的小人物,他们在这充满矛盾、扭曲变形的世界里惶恐,不安,孤独,迷惘,遭受压迫而不敢反抗,也无力反抗,向往明天又看不到出路。看到他为读者描绘出的一幅幅画卷我们会感到震惊和恐惧,因为他仿佛在为人类的明天敲起阵阵急促的警钟,他在为人类的未来担忧。
5、她什么也没有听到,什么也没有看到,但她却解下她的围裙,试图用它把我赶走。遗憾的是她成功了。我的煤桶具有骑乘动物的一切优点,它没有反抗力,它太轻了,一个妇人的围裙就能把它从地上驱赶走。
6、(收录于马克斯·勃罗德著《卡夫卡传》,叶廷芳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7、(俄罗斯女作家柳德米拉·乌利茨卡娅)
8、在这封致父亲的信中,卡夫卡表示,父亲在生活方面、精神方面,以及宗教(犹太教)信仰方面,都是「绝对」权威,是卡夫卡「衡量一切的标准」,包括对自己的否定。
9、2019年文学奖预测名单上,加拿大女诗人安妮·卡森、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肯尼亚作家恩古吉·瓦·提安哥、俄罗斯女作家柳德米拉·乌利茨卡娅以及中国作家残雪都是热门人选。
10、又到教师节,聊一聊古今中外与教师节有关的趣事
11、詹姆斯·乔伊斯,代表作长篇小说《尤利西斯》表现现代社会中人的孤独与悲观,是意识流作品的代表作,后期作品《芬尼根的守灵夜》借用梦境表达对人类的存在和命运的终极思考。
12、而面对父亲这样一连串异常的举动和莫名其妙的判决,格奥本格丝毫没有反抗,而是「快步跃出大门,穿过马路,向河边跑去」,最后跳入河中。
13、弗兰兹·卡夫卡是奥地利著名的表现主义作家,出生于犹太商人家庭。
14、卡夫卡认为,婚姻意味着走向独立,意味着自己有了和父亲平起平坐的「符码」。所以他曾对婚姻寄予了高度的期许与希望。然而,婚姻这条生路并没有走通。
15、昨天粗成《俄专儿女》稿二万字。就想啊,《海边的卡夫卡》主人公田村卡夫卡15岁,他在孤立无援的状态下离家出走,进入粗暴的成人世界。我文中主人公呢?亦6岁,被抛入的乃是少年成年一并粗暴的世界。普遍的狂热虚假光环使我们一代人盲动而身不由己,继而理想灰飞烟灭,意味着世界游走于现实和光怪陆离之间,一代人身心游走于受虐和挣扎之间,被扼颈窒息;忽而被不可知的力量拯救,灵魂被冲到黑海深处又被潮汐拍回浅滩,又是一个自救过程。从少年被跋涉之于青年,被画了一个圈儿又回到起点是一个负数。
16、被这样形容的是王小波,个人认为言过其实乔依斯是现代主义的经典作家,但近年来他又越来越多地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的开创者。他的《芬尼根守灵夜》常常被视为英美后现代主义新纪元的开始,因为这部作品体现了“以自我为中心的现代主义”向“以语言为中心的后现代主义”的过渡。卡夫卡是欧洲著名的表现主义作家。
17、因评审机构瑞典文学院的丑闻,导致2018年该奖项“轮空”,故今年将同时揭晓2018年和2019年的获奖者,文学奖史无前例地揭晓2位得主,成为本届诺贝尔奖的最大看点。
18、“我来了,”煤贩子说着便迈起他那短腿上了地下室的台阶,可那妇人抢先一步站在他面前,紧紧抓住他的胳膊说:“你呆着,如果你坚持要上去的话,那就让我上去吧。想想你夜里那吓人的咳嗽声,为了一桩生意,而且是臆想出来的生意,就忘了老婆孩子,也不想要你的肺了。好,我去。”“告诉他我们仓库中所有煤的种类,价格我在后面给你报。”“好吧,”妇人说着,上了街道。当然她立刻就看到了我,“老板娘,”我喊道,“衷心地问你好。我只要一铲煤,一铲最次的煤,就放在这桶里,我自己把它拉回去,我当然要如数付钱,但现在还不行,现在不行。”“现在不行”这几个字如同一声钟响,它又刚好和附近教堂塔尖上传来的晚钟声混合在一起,足以令人神魂颠倒。
19、最终,格里高尔怀着对家人的爱意,坚定了「消失」的决心,悄然死去。
20、熊为食肉目,是属于熊科的杂食性大型哺乳类,以肉食为主。从寒带到热带都有分布。
四、卡夫卡是谁书籍
1、还是默默写自己的,戟指内心。感觉那个大学规定更是为老师设计的,老师也不能只允许正说么,正负本阴阳一个寰么,太阳叫太阳,月亮叫太阴,是吧。我还需要闲说,说什么怎么说,得由学问管着,得由良知管着,学问是海,良知是天。
2、这封信后来常常附在卡夫卡的作品集中出版,有一些小说集,因收录此信而直接以「致父亲」来命名。这封信可以说是人们窥探卡夫卡「父亲情结」的一扇窗。
3、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审判》中无罪被捕的主人公,还是《城堡》中欲进城堡而不得的勘测员,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K。这个似乎是从「卡夫卡」(Kafka)脱胎出来的名字,为人们理解卡夫卡与作品主人公的关系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4、这种似曾相识的无力感与羞耻感让他发现,自己长久以来的努力,始终未能打破这种可怕的循环。而那些曾经发生过的一切,相互渗透联结,引爆出一个又一个巨大的黑暗空间。
5、卡夫卡1883年7月3日出生于奥匈帝国(奥地利帝国和匈牙利组成的政合国)统治下的捷克,本职为保险业职员。主要作品有小说《审判》、《城堡》、《变形记》、《美国》、《判决》、《地洞》和《饥饿艺术家》等。
6、父亲的能力范围并未涵盖写作领域,他在这件事情上的反对不仅不令卡夫卡沮丧,反倒使他颇有成就感。于是,卡夫卡将文学创作视为「反击」父亲的第一个阵地。
7、正如他自己所感受到的那样:
8、”你以为咱们的花儿已经开完了吗?“
9、在卡夫卡简介中,提到最多的是他生命的短暂和他一生所遭遇的不幸。他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生活环境,以及他的家庭都对他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0、音乐设计:林新远王樱洁
11、卡夫卡笔下的白描艺术特征是运用冷漠、客观、简洁并暗含着讽刺意味的语言表现作者的焦灼而忧虑的心灵。这种风格的形成与作者外冷内热的性格不无关系。有两个卡夫卡,一个是写小说的寓言的卡夫卡,另一个是写格言、日记的卡夫卡。
12、卡夫卡一生的作品并不多,但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却是极为深远的。他文笔明净而想像奇诡,常采用寓言体,背后的寓意言人人殊,暂无(或永无)定论。别开生面的手法,令二十世纪各个写作流派纷纷追认其为先驱。美国诗人奥登认为:“他与我们时代的关系最近似但丁、莎士比亚、歌德与他们时代的关系。”卡夫卡的小说揭示了一种荒诞的充满非理性色彩的景象,个人式的、忧郁的、孤独的情绪,运用的是象征式的手法。后世的许多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如“荒诞派戏剧”、法国的“新小说”等都把卡夫卡奉为自己的鼻祖。
13、“老婆,”煤贩子说,“是有一个人,我不会弄错的;一个老主顾,肯定是一个老主顾,说话才这么中听。”
14、上述诸多作品,都充满了「儿子」对「父亲」的恐惧,对自身及周遭环境的怀疑。虽然《审判》和《城堡》中没有具体的「父亲」形象,但「法官」、「律师」、「警卫」和官僚机构,以及《城堡》中可望不可及的城堡,都是父亲绝对「权威」的象征,都喻指着那个难以抵达的,名为父亲的权威。
15、而在那部令卡夫卡名声大噪的作品《变形记》中,这种面对父亲又爱又惧的感情得到了更加充分的体现。
16、“柔软的灵魂”是村上春树为《海边的卡夫卡》寫的序言。“我考慮寫少年的故事,因為他們是可能的變化的存在,他們的靈魂處於柔軟的狀態……我願意在虛構這一容器中,精雕細刻這種靈魂搖擺變動的狀況。”
17、卡夫卡出生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1904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为4部短篇小说集和3部长篇小说。卡夫卡与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
18、2019/3/3019:30
19、于是,「恨屋及乌」就几乎成了必然。父亲会不留情面地贬损从未见过的卡夫卡的朋友。他们之所以该骂,只因为他们是卡夫卡的朋友,因为「谁和狗躺在一起,起来之后便有了跳蚤」。
20、父亲的世界是卡夫卡遥不可及的,而作为儿子的他却自然而然的以「奴隶」自居,这段父子关系的异常可见一斑。
五、卡夫卡是谁写的
1、奥地利作家弗兰茨·卡夫卡、法国作家马赛尔·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三大奠基人。
2、相比之下,卡夫卡的母系洛维家族,则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他们之中不乏学者和冒险家,大都爱幻想、好猎奇,普遍拥有比较古怪的脾气和「神秘羞怯」的性格。
3、捷克小说家卡夫卡被认为是现代派文学的鼻祖,是表现主义文学的先驱。他与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
4、「你应该仔细体会一下,一个魁梧的男人手里牵着一个小小的、畏怯的骨头架子是什么样子,体会一下比如说我们在小更衣室内怎么在暗中脱衣服,然后他怎么拽我出去,因为我感到害羞,他怎么想要把他所谓的游泳本领教给我,等等。可是在此之后有啤酒喝!」
5、多媒体设计:谢宇王思雅汤幸霖
6、(“中国卡夫卡”残雪)
7、弗兰茨.卡夫卡(1883一1924)奥地利作家。他不是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三部长篇小说《失踪的人》丶《审判》和《城堡》,都是在他去世后发表的。他的小说体现了“卡夫卡风格”的发展。如果说他的第一部小说《失踪的人》还或多或少地带有模仿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痕迹,那么,《审判》的表现则充满荒诞和悖谬的色彩。无论从结构和内容上都是“卡夫卡风格"成熟的标志。《城堡》是卡夫卡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卡夫卡风格”的代表作,是他象征手法的集中表现。
8、▲弗朗茨·卡夫卡 1906
9、对卡夫卡而言,父亲处在一个近乎真理的位置,他的权威不容挑战。父亲自以为是、为我独尊的行事风格令卡夫卡心怀畏惧,也让他更注意到父亲鲜活表象下的细微特征。
10、中篇小说《变形记》作者是奥地利作家弗兰兹·卡夫卡(Franz Kafka),其于1912年在捷克共和国首都布拉格创作完成,并于1915年首次发表在月刊《白色书刊》10月号上。 该小说讲述了主人公格里高尔由人变成甲虫的荒诞故事,反映了世人唯利是图、对真情人性不屑一顾,最终被社会挤压变形的现实,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真实的社会生活。
11、地点:上海戏剧学院·新实验空间
12、「您的干涉让我们很不愉快,因为我们的需求完全不同。深深吸引我的东西,您总是无动于衷,反之亦然;您认为清白无辜的事情,在我这儿可能就是一种罪过,反之亦然;在您那儿毫无作用的东西,也许就是我棺材上的最后一颗钉。」
13、在他的小说《判决》中,格奥本格·本德曼是一位即将订婚的年轻商人,他以为自己有能力接手父亲的生意,进而摆脱父亲的阴影。可当他把病弱的父亲卷在被褥里放到床上时,老父亲却猛地掀起被子,「直挺挺地站在床上」,他「一只手轻巧地撑在天花板上」,大骂格奥本格为「一个没有人性的人」,并做了一个匪夷所思的判决:「我现在判你去投河淹死 !」
14、写这封信的时候,卡夫卡已经36岁,他将自幼以来心中的郁结和盘托出。他向父亲诉说,自己是多么崇拜他,畏惧他;面对精明能干、强壮高大的父亲,自己又是多么无能为力。他明言无法掌控自己命运的痛苦与无奈,告诉父亲自己在充满嘲讽、欺凌和戏弄的阴暗环境下,如何对自己心生厌恶。
15、我所写的一切都是关于您
16、不过,庆幸的是,卡夫卡还有另外一个「逃生」的可能,那就是写作。这一次,他成功了。
17、这我想我是理解了,一团杂芜里抽出了一根真丝,即生命之真。
18、格里高尔是卡夫卡创作的小说作品《变形记》中的主人公。
19、怜惜和爱恋的心情使得格里高利的心哆嗦着,他被想念的心情压迫着,被痛苦的回忆征服了,他勒住马,说道:“你好!亲爱的阿克辛尼亚!“
20、卡夫卡生前在家乡默默无闻,他在精神上遭受了极度的痛苦。他在才华尚未完全展现之时便英年早逝。痛失英才后的数十年间,仅有寥寥数人在德语文学的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他认为人类处于一种荒谬的窘境,而全人类都是上帝在“糟糕的一天”中的产物。于是,试图寻找生命的意义本身就显得毫无意义了。可正是这样自相矛盾的无意义状态让我们能够更深入地阅读卡夫卡的小说,诸如《审判》和《变形记》。生活本身的毫无意义让我们可以任意地赋予这些作品意义。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