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阳明心学的精髓的八字
1、没有人的一生是顺风顺水的,圣人王阳明也会有痛苦纠结,但是面对这些“懊悔”,一定要懂得放下,你越在意,心里就越乱,整个人反而被情绪控制。
2、心中有宝藏,却去做乞丐!
3、王阳明心学精髓是向内求索:心即理、知行合致良知。
4、第一部分:王阳明《传习录》名句及解读:
5、王阳明提出了很多理论,有“心外无物”、“致良知”、“知行合一”,到最后还概括出了心学四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但说到底,还是以致良知为核心,不管是知行合一还是格物致知都是致良知的方法,而心外无物则是良知的一种体现。
6、心学心学精髓在于一个心字,很多人甚至政治教材将西方的客观唯心主义来包含阳明学,我是不认同的。阳明学虽有心字,但绝不同于客观唯心。阳明之学,是让人知道内心之善之念,以内心之善念,做符合内心的事。
7、所以,致良知的目的,我们用一句话去概括它,目的是什么?首先致良知是为了提升我们的境界。你今天住在2楼,当你站在3楼、9楼的时候,一眼望去,一望无际,一览无余,这是致良知可以让我们拥有的一份境界。可是,境界有时候大家觉得不解渴,那今天我们换一个词,致良知的根本目的是提升你和你团队的能量。
8、回来之后,小和尚问师父,我们出家人不是不近女色吗?老和尚说,我早就把她放在岸边了,你却还背在心里。
9、(解读)有个学生问王阳明,安静的时候我感觉很不错,思想清晰,可一遇到事情就乱了阵脚,为什么呢?王阳明说:“这是你只知道静养,却没有下克己的功夫。这样一来,碰到事情就乱了阵脚。人应该在具体的事情上磨炼自己,才能站得稳,才能静亦定,动亦定。人必须在事上磨炼,在事上用功才会有帮助。若只爱静,遇事就会慌乱,始终不会有进步。“那静时的功夫,表面看是收敛,实际上却是放纵沉沦。”
10、心外无物,这儿的物并非我们一般实际意义里的客观现实,反而是心有行为主体——人参加在其中的事,如事亲、治民、恋人这些,这种事儿离不了人参加,也就离不了人的心,所以说心外无物。王阳明举了一个知名的案例,他说道山间花卉而开摇架,但如果离开人良心,他们也就没存在的价值了。这种客观现实的实际意义是人所给予的,离开人的内心、人良心,事情也就没存在的价值了。
11、“只要常把本心存养,便是学。从前和将来的事,想它有什么用呢?只是失落本心罢了。”
12、王阳明:人人都曾自命不凡
13、君子学以为己,未尝虞人之欺己也,恒不自欺其良知而已。是故不欺则良知无所伪而诚,诚则明矣。自信则良知无所惑而明,明则诚矣。明、诚相生,是故良知常觉、常照。常觉、常照则如明镜之悬,而物之来者自不能遁其妍媸矣。何者?不欺而诚,则无所容其欺,苟有欺焉而觉矣。自信而明,则无所容其不信,苟不信焉而觉矣。是谓“易以知险”,“简以知阻”,子思所谓“至诚如神,可以前知”者也。
14、在中国历史上,称为“两个半圣人”,即孔子、王阳明和曾国藩,孔子和王阳明各占其曾国藩只算半个(曾国藩:靠山山倒,靠人人跑,人生只有两件事靠得住...(附:曾国藩识人术:做人,有两种贵相;做事,有两种富相))。
15、第一部分:王阳明前半生探索心学的坎坷经历,从出生到“龙场悟道”。
16、君子对于修身学习,不过是务求完善自己罢了(而不是改变他人或抱有其他期望)。因此对于来自外界的毁谤或称赞,荣誉或侮辱,不但不应该动心,受到它的干扰影响,而且还借此作为探讨人生、磨砺自己的境地。所以说君子不身临其境就无所收获,正是因为他不亲身投入、体验,就不能学到真切的知识的缘故。如果听到赞誉就高兴,听到毁谤就悲伤,那么将会因外来的毁誉而搞得内心惶惶不安,每天都感到有做得不足的地方,将怎么去成为君子呢?
17、君子修学是为了提升自己,不曾忧虑被别人欺骗,只是永远不欺骗自己的良知罢了。所以,君子不欺骗,良知就没有虚假而能真诚,良知真诚就能光明。君子自信,良知没有疑虑而能光明,良知光明就能真诚。明和诚彼此促进,因此良知能常觉、常照。常觉、常照就仿佛明镜高悬,任何事物在明镜前不能隐藏其美丑。什么原因呢?因为良知没有欺骗而诚信,也就不能宽待别人的欺骗,若有欺骗就能觉察。良知自信而光明,也就不能容忍不诚信,如果有不诚信存在就能觉察。此亦称为“易以知险”,“简以知阻”,也就是子思讲的“至诚如神,可以前知”。
18、然而,“致良知”几个字听上去平淡无奇,真要实践却是要付出非常大的代价。在阳明心学的体系中,“心即理”是起因,即意之动;“知行合一”是过程实践;“致良知”是根本目的。
19、曰:“虽蒙开示,奈资质庸下,实难免累。窃闻穷通有命,上智之人,恐不屑此。不肖为声利牵缠,甘心为此,徒自苦耳。欲屏弃之,又制于亲,不能舍去,奈何?”
20、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
二、阳明心学核心八字
1、先生说:“这是因为你只知在静中涵养,却没有下克己功夫。如此碰到事倩,脚跟势必站不稳。人应该在事情上磨炼自己,才能立足沉稳,才能达到‘静亦定,动亦定’的境界。”
2、此心不动,更伟大的哲学家老子有最富有诗意的表达——“致虚极,守静笃”。随机而动,捕捉到事物的本质而在恰当的时机行动。要做到随机而动,前提是此心不动,先让你的心安定下来。
3、阳明的思想有三个主要命题:心是原则,是知识的统是良心的统一。心灵是阳明思想的逻辑起点,他认为,原因都在人的心中,应该被问。“世界是超越心灵的,是超越心灵的吗?”在实践中,每个人的生活都是由你的内心决定决定的。你觉得自己很快乐,而你又累得不开心。你认为你很痛苦,你对你的食物不满意。你的心是这个世界的主人。
4、相反,如果我们找到自己的“内裤”,找到自己内心明知道不对却还在做的事,去一点点改,去一点点“致良知”,那我们就离圣人近了一步。
5、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是非,是非面前,能自我省思谨慎判断就好了;事情尽心尽力处理就好,至于褒贬毁损那是别人的事,由他们去说吧;至于得失成败都是天定的,命中注定,安然接受就好了。
6、什么叫“知行合一”?
7、志不立,则如无舵之舟,无勒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8、这是政商关系,那“一带一路”“万众创业、万众创新”呢?在多大程度上,你领会了中央的意图?你可能会说,在北京我有朋友,他们见多识广,我和他们吃顿饭就可以了解到很多东西。这固然是一个解读和领会中央和政府意图的一条路径,但我要告诉你一条更可靠,而且更便捷的路径。
9、经常让我们困惑的是,自周敦颐之后,以程朱为代表的理学与以陆王为代表的心学总是进行着喋喋不休的争论。这个问题的展开讨论显然超出本文的范围。
10、先生说:“现在人的宁心,也只是为了静气。在他安静之时,也只是气的宁静,不可妄称为未发之中。”
11、前面讲的这两点,第一点叫政治意识,政治代表着方向,方向决定着路线,路线决定着你的出路。第二点叫大局意识。在座的各位作为企业家,我们谈“致良知+”,加什么?“致良知+战略”,就是让你的团队拥有这份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
12、“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13、首先,你的感知是无所谓善与恶的,它不过是一个通道而已。你认识一切人、事、物,总得有一个通道吧,这就是你的感知,也就是你的“心”。
14、我们将这本书分为了三个部分来解读,前面为大家分享了:
15、在中华民族崛起和中华文化复兴的历史前沿,作为企业家,你要领会中央的意图,你要理解政府的产业政策,你要抓住政商关系的核心。在今年两会期间,习主席讲过政商关系用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亲”和“清”。“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亲”就是儒家的精髓;“清静天下正”,“清”是道家的精髓。中华文化如此博大精深,可是,“亲”和“清”两个字,就已经把它的本质解释出来了。今天不管你是学《中庸》、《大学》、《论语》、《道德经》、阳明心学或者其他的古圣先贤的思想,抓到“亲”和“清”这两点,在政商关系上,你就不会犯错误。
16、致良知,就是讲虽然人的本性是善良的,符合天道至理,但人受了欲望影响,迷糊了本性,使人的内心偏离了天道,人要记住自己给自己的内心纠偏,给自己的良心洗澡,向内求,问自己良心天性是否还在。
17、王阳明:人生是场修行,福祸在这四个字
18、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最艰难的时候,就要看人的耐力和定力。王阳明他因为秉公直言,得罪了当时的奸臣刘瑾,被廷杖差点残废。被贬为贵州龙场,大太监刘瑾赶尽杀绝,派杀手暗杀他。
19、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非阳明先生语)。
20、一切学问,修养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为善去恶,即以良知为标准,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动。
三、王阳明心学八字真言
1、王阳明用八个字做了概括:此心不动,随机而动。这八个字,堪称王阳明的“八字真言”,乃阳明心学的最高精华。其背后,则是一种世间最高明的心理学。
2、(解读)一个‘傲’字,是人生最大的毛病。身为子女的傲慢,必然不孝顺;身为父母的傲慢,必然不慈爱;身为朋友的傲慢,必然不守信。“傲”与谦虚相反,与人交往不屑与人为伍,学习上蔑视他人,似乎自已远远超乎于知识之上。所以,阳明先生告诫人们:“谦为众善之基,傲为罪恶之魁。”
3、王阳明也曾经以此典故写过一首诗:“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
4、曰:“去草如何是一循于理,不着意思?”
5、顺其自然地做下去,那些让你寝食难安的问题,其实都不是问题。
6、我认为当自己在做人,做事没有达到一定高度的情况下,只要默默坚持自己的选择和观点就行,毕竟我们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力,没有能改变别人基础的能量,就要先做好事,让自己的实力足够强大时再践行自己的思想。一个没有物质基础的人谈自己的思想是没有说服力的。就好像现在流行的一句话:“当你成功了,放屁都是真理。当你没成功时,真理都是屁话。”
7、王阳明认为,平时对善恶的判断往往出于对利益、毁誉、得失的考虑,这不是真良知。若真从良知出发判断,答案也许完全不同。只从利益考虑,而不从是非出发,不是从良知出发,就容易残害自己的良知。所以,他强调:学者的真切功夫还应当用在“致良知”这个根本上,也就是“能实致其良知”。
8、结语——生命真正的境界
9、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好恶、善恶的差别,即“已发”,事物就有中和不中,即符合天理和不符合天理,中者善,不中者恶。
10、其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传世。
11、程朱理学与阳明心学的真正分歧
12、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13、(译文)坚持自己的理想就像心痛。一心就在疼痛上,哪有时间说闲话、管闲事?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14、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15、文过饰非,这是恶人的常态。如果去责备他的过失,反倒会激起他的恶性。
16、我们的心经常处于“妄动”状态,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像滚雷一样不断地在我们心中炸响。绝大多数人却对自己的妄动没有觉察能力,套用精神分析的术语,这些没有被觉察的妄动就是潜意识。我们以为,自己是根据意识层面的某种想法去行动的;但其实,是我们没有觉察到的潜意识在驱使着自己这样做。
17、最后,我们讲到了,王阳明心学的蓬勃发展,信众遍布大江南北,虽然在当时王阳明的学说并不被主流认可,甚至遭到了当朝势力的多次打压,但王阳明心中坚定的是,跟随自己的良知行事,他的良知告诉他这件事是对的,他便去做,没有必要和其他学说一争高低。也正是因为这种心态,王明阳能够山崩于前而不改色,始终掌握内心的主动权,成为一代圣贤。
18、有点像绕口令。我曾经也百思不得骑姐。这话要是放在日常伦理里面说得通。王阳明也举过例子,一个人,如果没有孝顺父母的行,那就说明他没有掌握孝顺父母的知。
19、下面,颜小二将简单和各位介绍一下王阳明心学的部分精髓理论“心外无物”、“知行合一”,以及“致良知”,然后再向各位简单叙述一下阳明心学的这些精髓给我们带来的为人处世的道理,即“许多时候,为难我们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希望可以给各位带来一些帮助和启发。王阳明心学精髓之一“心外无物”之万物的意义由心而起说到王阳明心学精髓,大家首先想到的应该是“知行合一”,但是,想要更为深刻地体会“知行合一”的内涵,颜小二还是建议各位先对“心外无物,心即理”以及“致良知”有一个初步了解,再去品味“知行合一”,收获会更大一些。
20、在王阳明看来,人人都是圣人,人人都有良知。关键是很多人的良知被遮蔽了。有个典故,王阳明抓住一个小偷,他不是简单粗暴地打屁股教育,而是想以德服人,于是大吼一声:把你的良知交出来!
四、王阳明心学八字
1、链接:https://pan.baidu.com/s/14fGVr1UFcfEnYDwHwq2yWA提取码:e90a度阴山王阳明心学的俗世智慧教给你的不仅是俗世智慧,还有俗世境界.阳明心学就是一门俗世智慧,它能在错综复杂的尘世中指引我们一条光明的道路,如果构建这条道路,就是这个音频的来源——阳明心学的俗世智慧。在这个音频里,我分四课来讲述阳明心学的俗世智慧。较后一课,我要讲的是一种人类的俗世境界,那就是此心不被动。
2、这八个字到底告诉我们什么?
3、先生说:“朋友在一起辩论,即便有浅近粗疏的地方,你如果想因而显才扬己,都是毛病在发作。只有对症下药才行,不能因此而怀有轻视别人的心。不然,就不是君子与人为善的心了。”
4、薛侃在清除花中草时,顺便问道:“为什么天地之间善难培养,恶难铲除?”
5、一切的问题,都是心的问题,都要从心上找原因。而这原因,往往都是心不够定,心性不够沉!
6、这个故事不仅有内裤,还有内涵。我们如果停留在概念层面,去争论什么是良知,是不是人人有良知,就是嘴炮党,就是比赛话术的辩论,没有知行层面的意义。
7、良知人人皆有,圣人只是保全无些障蔽,兢兢业业,亹亹翼翼,自然不息,便也是学。
8、黄奇帆:人生和事业就是一场不断的重组...(附新书推荐《结构性改革:中国经济的问题与对策》)
9、所以,我们讲,“小善即大恶”。就像孩子要糖吃,要糖你就给他糖,要蛋糕就给他蛋糕,这是对孩子的一份爱,但这是一份小爱。这份小爱会变成对孩子的一份伤害。
10、王阳明回答:“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11、第三点,绿色。白象方便面是农业企业,它会大量的种植农作物,也会养殖一些牛羊。在座各位的企业家,都每天和大自然打交道,你是否秉持着对自然的那一份敬畏,在多大程度上你和大自然和谐共生,协同发展?
12、崇一问:“平时,心意多忙乱,有事时固然忙,无事时也忙,这是怎么回事?”
13、先生曰:“我在南都以前,尚有些子乡愿的意思在。我今信得这良知真是真非,信手行去,更不着些覆藏。我今才做得个狂者的胸次,使天下之人都说我行不掩言也罢。”
14、问:“叔孙武叔毁仲尼,大圣人如何犹不免于毁谤?”
15、这个特别容易被经过中学政治课教育的我们,放在粗糙的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框架下批判。记得在高中政治考卷里面,就曾经出过相关的题考问王阳明为啥是个唯心主义,用的是那个很著名的典故:
16、王守仁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王阳明作为心学的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17、你所在的行业、企业,你的客户、投资者,面临困难,出现问题,那都是局部的问题,那都是小问题。“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隅”,没有这一份大局意识,如何掌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大历史进程,如何和其中的正能量相呼应?
18、良知是心之本体,心的本体晶莹纯洁、无善无恶。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它是“未发之中”,不可以善恶分,故无善无恶。
19、曰:“无善无恶者理之静,有善有恶者气之动。不动于气,即无善无恶,是至善。”
20、而我们平常都是怎样的呢?念头起来了,要么跟着它走,被念头绑架;要么是对不好的、自己不认可的念头自责和压制,这就与自己的内心发生了对抗。无论哪种,人往往都是不自觉的,这就是执迷的症结所在。
五、阳明心学的精髓是什么
1、先生说:“我们这些人致知,也只是依据各自的能力尽力而为之。今天的良知仅到这样的程度,就只依据今天所理解的延伸到底。明天,良知又有新的体悟,那就从明天所理解的延伸到底。如此方是精一的功夫。同别人探讨学问,也必须依据他的能力所及。这就如同树刚萌芽,用少量的水去浇灌。树芽稍长了一点,再多浇一点水。树从一把粗到双臂合抱,浇水的多少,都要根据树的大小来决定,刚萌生的嫩芽,如果用一桶水去浇灌它,就会把它泡坏了,又有何益?”
2、(译文)人必须在做事上磨炼,才能真正站得住脚;才能做到于静中能安定,在动中也能安定。
3、立定志向致良知,虽千万人,吾往矣!
4、注意,这个真实的世界是相对于你自己,能够逻辑通恰或者理性通恰的世界。至于你未能或者无法感知到的世界,它在你的感知之外,这就是“心外无物”的意思。
5、(译文)圣人也是通过学习才了解道理的,众人也是天生就具备了解道理的本能。
6、问:“静时亦觉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
7、先生说:“你若是以厌弃外物的心而去静中寻求,相反只会养成骄横怠惰的恶习。你若不厌弃外物,再到静处去涵养,如此就是可以了。”
8、对于这个道理,王阳明用八个字做了概括:此心不动,随机而动。这八个字,堪称王阳明的“八字真言”,乃阳明心学的最高精华。其背后,则是一种世间最高明的心理学。
9、王阳明如此大胆地告诉你:你所有的知识、道理,这个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鸟语花香,不过是你感知到的世界,这个被你感知到的世界才是真实世界。
10、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王阳明南下广西的路上,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接待。在江西广信,他的弟子蜂拥而至,就连远在贵州的信仰者都跑来向他求教心学大义,由于弟子太多,有些人还见不上王阳明的面;到了当年平定宁王的南浦,曾受他恩惠被解救出水火的老百姓也都簇拥着他,造成严重的交通拥堵,只因百姓们想看一眼他们的人生导师;到了南昌城,前来的百姓近乎疯狂,未经当地政府同意,就自发地带着水果和刚出炉的主食,出城列队迎接王阳明。
11、刚才我们看了《历史的天空》,我们知道今天我们处在一个催人奋进的伟大时代,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我们是如此平凡又如此幸运。所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看清大势。
12、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13、先生握扇命曰:“你们用扇。”
14、圣人亦是学知,众人亦是生知。
15、有这样一个故事,老和尚带着小和尚云游,见到一个妇人要过河,河水湍急,妇人过不去,在河边急得团团转,老和尚看见之后,二话不说,就把她背了过去。
16、经常致良知,时时致良知,将良知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就能真正做到与良知融为一体,随心所欲不逾矩,就能将良知转化自己的无意识的行动。
17、也就是说,因为“心外无物”,万物的意义由“心”赋予,而我们生来就有“良知良能”,所以“仁义礼智信”等在我们身上的具体表现,其实就相当于我们生来就有的“良知良能”的外在显现,这种“显现”是与外界和他人无关的“心外无物”的“本心”体现。
18、心中出现了空隙,就会自然而然地感应到对方的真实存在,这时就是王阳明的“此心不动”。而心一动,你看见的就只是你的妄念在对方身上的投射,而不是对方的真实存在了。
19、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他还可以当之无愧地被称为伟大的文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哲学绝非是书斋里的空想,而是实实在在的可以学以致用的学问。用到政治上,王阳明成了第一流的政客;用到战争上,王阳明则成了最可怕的军事家。
20、王阳明的弟子曾经问他如何清除心中的杂草。他回答说:“草有妨碍,理亦宜去,去之而已;偶未即去,亦不累心。若着了一分意思,即心体便有贻累,便有许多动气处。”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