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谭嗣同的诗
1、昭雪在千秋百世,不得而知。
2、谭嗣同是湖南浏阳人。据我所知,南方方言和现在的普通话一样,下面这种用法是常有的:用“去”去辅助另一个动词构成一个动词词组或动词短语,而这个动词词组或动词短语的含义大致就是后一个动词的含义,如“去想一下”,“去死吧”,“明天去做什么”等等。
3、车尘灭远道,道远安可忘。
4、断送古今惟岁月,昏昏腊酒又迎年。
5、狱中题壁(望门投止思张俭)
6、清人寄怀谭嗣同韵文选录
7、(收藏)王力《诗词格律》合集
8、王五劝说谭嗣同离开,但谭嗣同不肯,让王五积极联络人手营救光绪皇帝。9月24日,谭嗣同在浏阳会馆被捕,9月28日被杀于北京菜市口。
9、0梦洞庭清末·释敬安
10、是的,如果谭嗣同没有英年早逝,他的成就定然不只是历史书中那寥寥几行。
11、云随一磬出林杪,窗放群山到榻前。
12、“行千六百里”,是不是到了阳关呢?小心地求证了从兰州出发到阳关的距离,是一千二百公里。行程一千六百余里,也就是八百公里,只不过走过了河西走廊的一段,与阳关还有很远的距离。阳关,是谭嗣同心中一个未圆的梦,一段不了的情。
13、最好做第一个和最后一个
14、何以慰辽远,勤修惜日短。
15、又如用万有引力定律解释天体运动,举世认同,谭嗣同却在一篇名为《以太说》的文章中大胆质疑:
16、拔剑欲高歌。有几根侠骨,禁得揉搓。
17、公为天下流血,吾宁为公悲?
18、此诗作于谭嗣同二十九岁的除夕,也即1894年2月5日,衍成一组,四篇中序为第二——诗中所谓“琴樽”之琴所指却并非他在北京惯弹的残雷,而是留于湖南的那把崩霆。
19、0不要吝啬你的赞美和表达爱意的语言
20、骆宾王号称“初唐四杰”之一。他随徐敬业起兵反武则天,其《讨武曌檄》文辞华丽,对仗工整,一句“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气势雄浑,撼人心魄!连武则天听后也赞叹不已:“此人不用,乃宰相之过矣。”这样一位大才子,领唱平凉之歌,真乃平凉之幸!
二、
1、1898年9月,光绪皇帝苦心经营的新政,被戊戌政变付之东流。康有为、梁启超东渡日本避难,谭嗣同等6人被押上菜市口刑场,不经审讯即被处死;其中最为慷慨自若的,是被梁启超誉为晚清思想界彗星的谭嗣同。
2、这里的“去”字,并不表示空间上的去这里去那里,而是表示时间上的行为、事态之趋势和倾向。也就是说,“去”可表空间意义上的位移,也可表时间意义上的发生。从整首诗的意思来看,“去留肝胆两昆仑”中的“去”,应是时间意义上的“去”,而不是空间意义上的“去”。
3、落日下平地,萧萧人影长。
4、他不全是诗,诗不全是他,但他与诗终究已是不可分的,诗的气质和导向里,正落成着他的人生结局。
5、何以壮行色,宝剑丁香结。
6、翻阅平凉市志,感受的是历史的沧桑。平凉位于西安、兰州、银川三大省会城市的几何中心,史称“西出长安第一城”,素有“陇上旱码头”之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里吸引了众多彪炳史册的著名人物,发生了许多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人文初祖轩辕黄帝亲诣崆峒山,向广成子请教修身治国之道;周穆王“八骏日行三万里”,与西王母相会于回中;秦始皇、汉武帝先后西巡,登崆峒而揽胜,寻道理而治国……平凉本身就是一卷令人读不完解不透的历史长诗。历代文人雅士慕名而来,在平凉吟诗作赋,久而久之竟成了一片诗歌的海洋。
7、无端歌哭因长夜,婪尾阴阳胜此时。③
8、“欹石活蜗涎”,这句不易理解。其意是:微雪落在石头上,瞬间就湿润融化了,就像蜗牛流下的涎水一样。这就是陈三立诗“出奇”之处。“欹石活蜗涎”这句就把落雪的景写得细腻而形象。
9、也许是巧合,在进山处有一块石碑,上面镌刻着胡耀邦同志所题“崆峒山”三个刚劲有力的大字。据说石碑曾经被打倒,后来又立起来了。浏阳籍的两代改革家与崆峒山有缘,让我这一个浏阳后学倍感骄傲。
10、这首诗中“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两句流传最广,自:依然,当然。横刀:手中握着宝刀。指坚持维新变法的主张。向天笑:仰天大笑。这里表示一种视死如归的气概。去:出奔,出走。
11、常言说:诗品即人品,写诗即言志。谭公足登崆峒山,心想家国事,胸怀坦荡,气吞山河,笔扫阴霾。九年之后,诗人实践他的诺言,为变法英勇牺牲。人已去,诗永存,山更高。读到这里,我感觉诗如山重,人如山高!
12、年华世事两迷离,敢道中原鹿死谁。①
13、而此刻的你若能应下他的笑容,便也就无需为明日的百二十祭日伤感了。
14、谭嗣同不仅勤于事功,而且学识超群。
15、不想为变法的流血的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就隐忍地活下去吧,我谭嗣同甘为变法流血,并且要谈笑而死,光明磊落,死去之后,肝胆之气如昆仑那么雄伟。
16、把“听明白了吗”改成“我说明白了吗”
17、(收藏)从0岁到100岁,古人对年龄的称谓,居然这么美!
18、叶嘉莹谈中国古典诗歌的美感特质
19、“十年醉梦天难醒”是危局板荡、朝野周旋,“一寸芳心镜不尘”则喻孤芳自守,表里澄莹。
20、谭嗣同写这首诗时年仅14岁,正是初二学生的年纪。少年心事当拿云,每个人都有过打马狂歌的中二青春。然而,谭嗣同的纵笔挥洒,背后又是怎样的人生境遇呢。
三、
1、②管宁:三国时魏人,以好学著称。榻(ta):狭长而较矮的床。梁父吟:乐府古调曲名。
2、虽后有继起,吾乌从而知之。呜呼噫嘻!
3、壮怀消不尽,马首向临洮。
4、谭嗣同当时拒绝了别人请他逃走的劝告(康有为经上海逃往香港,梁启超经天津逃往日本),决心一死,愿以身殉法来唤醒和警策国人。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5、似曾诗(死生流转不相值)
6、并蒂不必莲,连理不必木,
7、许多人劝谭尽快离开,但他却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来,决心留下来营救光绪帝。几位日本友人力请他东渡日本,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以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乏,请自嗣同始。
8、谭嗣同出身不凡,所受到的教育也比较的先进,而且谭嗣同的一大著作《仁学》对我们国家的近代史思想也拥有很深的影响力。在谭嗣同的身上,我们能够发现一种为了国家舍身忘己的精神,在戊戌变法失败之后,谭嗣同原本是有机会逃走的,但是谭嗣同却没有选择退缩,他迎难而上,坦然且坦荡。在谭嗣同看来,他希望自己的牺牲能够唤醒人们沉睡的思想,即使身边的朋友再三劝说,谭嗣同也不为所动。
9、诗的后两句,则意为:而我呢,自赴一死,慷慨激扬;仰笑苍天,凛然刑场!而留下的,将是那如莽莽昆仑一样的浩然肝胆之气!“去留”的“去”字,这里是指一种行为趋向,意为“去留下”,“去留得”,没有很实在的意义。
10、内顾何曾足肝胆,论交晚乃得髯翁。
11、逃酒人随霜阵北,谈兵心逐海潮东。
12、颔联二句依旧是现实和精神的对峙,只是比首句所涵更广。
13、十二分的自信之外,我们能看到的是谭作中惯见的回翔之力。
14、桂花五律(湘上野烟轻)
15、谭嗣同的坎坷经历,在封建宗法制度下绝不是个例。然而,弱小者被岁月熬炼成年高德劭的尊长之后,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对后辈晚辈威压欺凌;受尽压迫的平民士兵,一日揭竿而起,最后仍不免于黄袍加身,将江山视为一人一姓之私有。
16、把每一句“我不会”改成“我可以学”
17、今世已如斯,受人间百倍牢骚,
18、尾联“飘窗接梅蕊,零乱不成妍”,这句视角从雪移开,转入写梅花,但是梅花如雪,依然扣准题目“雪”。这个“接”字用得特别妙。此刻雪花飞舞,梅花也在风雪中凋零,落梅似雪,接雪而落。
19、二联写景“但有浮云度,时时一荡胸”,颇似杜甫“荡胸生层云”之句。因为高,所以看得远,因为独,所以感觉浮云荡胸。其实激荡他心胸的不仅仅是云,还有豪情壮志。
20、他,以哲学家的智慧、侠士的勇气、诗人的至情,真正做到了胜天半子。
四、
1、何以压轻装,鲛绡缝云裳。
2、读谭嗣同的著作,会发现,学术的境界竟可以这般雄浑瑰丽,如翱翔九天的凤凰。
3、摊书兀兀了无睡④,起听五更孤角沉。
4、晚清诗歌,是传统诗词最后一个高峰,名家迭出,蔚为大观。距离我们最近,却多被忽略,实在可惜。诗海遗珠,暗生光辉,擦去尘土,每首诗都是颗勃勃跳动的心。
5、总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原版改动有可能,但较真实版的还是梁启超整理的。毕竟《绣像康梁演义》是在谭嗣同就义十年后出版的,且小说为情节需要有大幅改动的确定性!
6、身高殊不觉,四顾乃无峰。
7、1898年9月21日起,慈禧太后在全国大肆捕杀维新派人士,谭嗣同也在榜上。
8、“金裘喷血和天斗”自然是脱乎李长吉的“撞钟饮酒行射天,金虎蹙裘喷血斑”的,而视以后句“朝朝暮暮愁海翻,长绳系日乐当年”乃知,《梁台古意》说的是时日无多,则不妨恣睢无忌,而谭作虽同有喷血斗天之语,却更偏重于强调拼死殒身后的无力感。
9、桐待凤鸣心不死,泽因龙起腹难坚。
10、六幅秋江曳画缯,珠帘垂地暗香凝。
11、光绪二十四年(1898)是农历的戊戌年,是年六月,光绪皇帝实行变法,八月,谭嗣同奉诏进京,参预新政。九月中旬,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并开始大肆捕杀维新党人。
12、上月曾见朋友维欣在微博上呼告,称浏阳博物馆希望将谭氏现藏于故宫的残雷琴借出,依样重斫一把置于浏阳会馆内,以全一段暌隔百年的物所之分。为这件事,后来我们颇有了几次接触。而自然,因着这桩愿心,我们事外也便多了几回闲聊。
13、沧浪有好诗:33首诗写在深秋,字字有真情有境界,欢迎文末投稿
14、原因是,谭嗣同既是思想者,又是行动家。用他的诗形容,就是“斗酒纵横天下事,名山风雨百年心”。
15、他追求生命的广度和深度,看穿生死,将整个生命融入宇宙的运化中。
16、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17、释敬安是晚清著名诗僧,他出生在湖南湘潭,被称为“白梅诗僧”。
18、且喜无情成解脱,欲追前事已冥蒙。
19、临终时大声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谭嗣同在浏阳会馆被捕。在狱中,意态从容,镇定自若,写下了这样一首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9月28日,他与其他5位志士英勇就义于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当他们被杀时,刑场上观看者上万人。他神色不变,临终时还大声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20、1898年,谭嗣同被光绪帝征召入京参与变法,但是在变法失败后,谭嗣同却没有逃亡而是英勇就义了。
五、
1、镫青一电瞬,剑碧两龙长。
2、儿肉附缆去,儿掌惟见骨。
3、这首诗写于光绪十九年除夕(1893年1月)。
4、幽闺人去灯光寂,照见罗帏泪痕湿。
5、北风蓬蓬,大浪雷吼,小儿曳缆逆风走。
6、No.16八指头陀释敬安
7、《亡友浏阳谭遗像赞》(日本《东亚时论》2号)
8、《寄怀饮冰子》(《清议报》第三十一册)
9、但自然,大多诗人是不甘心只做窗子的。透明介质诗的反向尽头,便是延禧宫的灵沼轩。
10、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了戊戌变法。其年6月4日,光绪皇帝正式宣布变法,一并颁布了“明是国是”诏书。想不到三个月后,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大肆搜捕和屠杀维新派人物。
11、何人忽吹笛,使我松间醒。
12、央要来了待版的年谱后,我沉下心来阅了一过,打算看看谭氏在京时是否曾就琴事有过诗作,而那些诗作里又是否能看到残雷的影子。但当然,以谭氏惯出人意表的风格不难想见,结果并不尽如我意。
13、《狱中题壁》是一首视死如归、慷慨悲壮的就义诗,是诗人于清德宗光绪二十四年(1898)八月因戊戌变法失败而被捕后在狱中墙壁上题写的一首气壮山河的绝笔诗。诗文如下:
14、他生须记着,任地下许多磨折,
15、掌见骨,儿莫哭,儿掌有白骨,江心无白骨。
16、④兀兀:劳苦的样子。角:古代军中乐器,用以报时。沉:角声低沉,即天将亮时。
17、四望桃花红满谷,不应仍问武陵源
18、二十五日,晴,入署……在暑闻同司朱君云:谭逆嗣同被捕后,诗云:“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叟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19、半勺洞庭水,秋寒欲起龙。
20、戊戌变法失败后,朝廷基本全废新法,改革的痕迹似乎也像石头上的落雪一样,很快消融,难留痕迹。“高枝噤鹊语,欹石活蜗涎”,这一联的写景炼字和言外之意,值得细细品味。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