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
1、新中国成立后,张聿飞先生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边疆建设,先后任教于东北农学院(今东北农业大学)、东北森林工业学校(今东北林业大学),1956年11月来到哈尔滨师范学院(今哈尔滨师范大学),讲授《黑格尔哲学》《西洋哲学史》《中国哲学史》《逻辑学》等课程。张先生授课很少看稿,生动活泼,富有激情,时而像百战沙场的将军,慷慨激昂;时而像睿智的哲人,耐人回味。讲堂座无虚席,常有外系慕名前来听课者,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2、邵飘萍(1886年10月11日—1926年4月26日),男,汉族,原名镜清,后改为振清,字飘萍,笔名萍、阿平、素昧平生,浙江省金华市东阳人,革命志士,民国时期著名报人、《京报》创办者、新闻摄影家。
3、杨继盛书写的绝命联“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几经修改,被赋予了许多不同的含义。在几种流传甚广的版本中,数杨连升所改的“平肩担道义,庸手著文章”最让我眼前一亮。的确,杨连升的对联中少了“辣手”的决绝,也没有“只手”那般自信。
4、谨以本文纪念那些"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有担当的历代知识分子们,因为有了你们的参与,中华民族才永立世界东方,生生不息!
5、1904年,张聿飞先生生于山西省榆次县,出身农民家庭,家里兼营一些小生意。先生曾因家贫辍学,后来就读本县师范班,毕业后担任小学教员以谋生。1924至1929年间,张先生就读山西省太原第一师范,从此开始新的人生历程。
6、2这句话出自明代杨继盛的《杨忠愍公集》他因弹劾大奸臣严嵩而遭迫害,杨继盛在临刑前写下名联:“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
7、文天祥说:天地有正气,上则为日星,下则为河岳,于人为浩然。原是明代文化名人杨继盛在临刑前写下名联:“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 李大钊只是在原对联上改了一个字,变成“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不是陆游写的。
8、李大钊把这副对联改了一个字,就是把“辣手”改成“妙手”,然后赠送给朋友。
9、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是学识渊博、勇于开拓的著名学者,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事业中,占有崇高的历史地位。“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李大钊赠送给朋友的这副对联,恰是他一生的写照。
10、先生曾留下一句话: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可谓是对自己一生的精辟总结。
11、感染无数人的投笔从戎:”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的豪情,感慨文天祥千回百转的《指南录后序》,现在才有一点理解杜甫一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的踌躇——原来,读书人的信仰早就穿越时空,让人仰望。
12、座谈会上,在天津研究所工作的邵飘萍孙子邵克宁介绍了邵飘萍生平事迹。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钟世杰,金华日报报业传媒集团党委书记、社长、总编陈东,市文物局局长汪希燕先后发言,缅怀与先烈的渊源,纪念与传承邵飘萍“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的爱国主义情怀。
13、1920年初,陈独秀受邀秘密前往武汉进行演讲,因发表宣传社会主义革命的演讲而引起湖北军阀当局的驱逐。李大钊获悉此消息后,决定亲自护送陈独秀出京。此时恰逢北方收账时节,于是,李大钊雇了一辆骡车,装扮为收账先生,让陈独秀坐在车内。为了避免暴露陈独秀的南方口音,沿途住宿等一切交涉皆由李大钊出面办理。也就在这辆雇来去天津的骡车上,陈独秀与李大钊“商讨了在中国建立共产党组织的问题”。这就是后来传为美谈的“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故事。
14、于是,我将目光投注于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才发现:每当社稷有倾覆之危,民族有危亡之境,读书人总是冲在“战火”的一线,他们必筑精神“铁肩“在前,他们必斥”辣语“于笔端。古有比干冒死力谏传承屈原“伏清白以死直兮”的精神;今有“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的豪情壮志;鲁迅的杂文如”投枪“”匕首“,文章也就成了反动派最害怕的武器;忘不了闻一多的”最后的演讲“;还记得朱自清”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的刚强——原来,读书人有属于自己的信仰。
15、杨继盛骂死一个仇鸾,可明朝出了一个更大的权奸严嵩。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杨继盛到兵部上任,他亲见亲闻严嵩祸国殃民的行径,痛心疾首,决心为国除奸。而当时严嵩势力很大,根基很深,弹劾严嵩须有必死决心。杨继盛毅然上书《请诛贼臣疏》,历数严嵩“十罪五奸”,被史家称为“明史上一大奏牍”。而严嵩向嘉靖帝进谗言,陷害杨继盛,将其投入死囚牢。
16、张聿飞先生: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
17、当天,邵飘萍直系亲属来到婺州公园的邵飘萍雕像前,祭奠先烈。
18、阅遍无数先贤古仁人,读书人的这份信仰,将永远流传在中华民族的血液里,永远烙印在中华民族的意志上,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灵魂中!真英雄本色,真名士风流。
19、杨继盛行书《谪所寄王世贞诗札》纸本,镇江市博物馆收藏。
20、“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是李大钊写给友人的一副对联。原句来自于明朝杨继盛的“铁肩提道义,辣手著文章”。
二、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
1、来到杨氏祠堂,远远就看见祠堂前面有多个石碑,其中一块上书“赤心报国”四个大字,笔势遒劲,尤其醒目。
2、1909年,邵飘萍大学毕业回到故乡金华,在他的母校教历史、国文。这是他一生中最安定的一段日子。他在教书之外,主要的工作是为上海的报纸写通讯,成为《申报》的特约通讯员。他酷爱新闻事业,对报业怀有特殊的感情,有“新闻救国”之志。
3、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杨继盛进士及第,通过自己努力,已官至兵部员外郎。但他不懂得趋炎附势,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因直言敢谏,被贬为狄道典史。狄道,即今甘肃临洮。当时番汉杂居,“鲜有知诗书者”,杨继盛谪贬狄道后,首要兴学弘文,建起超然书院,据说此联即为书院所题,至今山麓之间,仍可见其墨迹石刻。
4、张聿飞先生,山西省榆次人,先后做过小学教员、宣传干事、编辑、科员、讲师、日报主笔、副主编。“九•一八”事变后,参加了东北抗日义勇军,1933年作为志愿兵和救护人员参加了宋哲元将军指挥的二十九军喜峰口抗战,此战役取得了“九•一八”以来中国首次抗战大捷。
5、李大钊同志和其他无数先烈光荣地倒下去了,但是他们的牺牲没有使中国革命停止,相反,中国革命在牺牲者的血泊中继续前进,直至获得伟大的胜利。作为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子和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大钊同志的业绩将永远受到中国人民的追怀和崇敬。
6、邵飘萍是中国传播马列主义、介绍俄国十月革命的先驱者之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中国新闻理论的开拓者、奠基人,被后人誉为“新闻全才”、“乱世飘萍”、“一代报人”、“铁肩辣手,快笔如刀”等。1926年因发表文章揭露张作霖统治的种种黑暗,而被张作霖杀害。有“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之称。
7、“正气撼乾坤”的意思是一身的正气,刚正的气节震撼了天地。
8、1912年,杭辛斋被选为众议院议员,将《汉民日报》交给邵飘萍一人主持(这时他还兼任《申报》、《新闻报》的特约通讯员)。他对时局有着惊人的洞察力,早在辛亥时就对袁世凯有入木三分的认识。他在1912年1月写的时评中即指出:
9、在当时,进一步改变国民思想的是陈独秀结识的另一位重要人物——鲁迅。正如周作人所嘲笑的那样,陈独秀极力推动文学改良,强调白话文学为正宗,可纵观文坛,能写出白话文学的作者寥寥无几,鲁迅的加盟使《新青年》的白话文从理论走向创作。
10、“秉笔写春秋”的“春秋”原是指历史 但这二句未都到是用给写史的 也可以指记者等写揭露事实真相的文章
11、“铁肩担道义”的意思是以救国救民为己任,为民的理想和志向,体现出宣传革命的精神。这是一句名言名句,出自杨继盛《杨忠愍公集》:“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
12、1915年12月袁世凯称帝,上海新闻界电邀邵飘萍回国。他于当月下旬匆忙返回祖国,参加反袁护国斗争。“为《申报》、《时事新报》、《时报》执笔。”
13、出自:李大钊撰写的名联
14、杨继盛,号椒山。河北容城县人。明嘉靖年间,他出任南京兵部员外郎中,笃实刚正,不畏权势,因勇敢弹劾大奸臣严嵩未果,反而惨死在严嵩的屠刀下。
15、著名的媒体人柴静曾用《看见》一书,还原了许多人们不曾发现的真相,揭露了许多社会上出现的问题。她便是在用尖锐而有力的笔触改变着这个社会,坚守着她内心的道义。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渺小而独立的个体,可是在社会、在道义面前。
16、出自明代杨继盛《杨忠愍公集》的名言:
17、时代记录着一切,尽管云淡风轻的背后都曾是人言可畏,抑或血雨腥风,但”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的精神却如明灯长亮于暗夜。
18、杨继盛,号椒山。河北容城县人。明嘉靖年间,他出任南京兵部员外郎中,笃实刚正,不畏权势,因勇敢弹劾大奸臣严嵩未果,反而惨死在严嵩的屠刀下。杨继盛就是在临刑前写下名联:“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乡民崇敬他,把他安葬在河北容城县以东。明万历三年,又迁葬到河北定兴县东引村侧至今,立有墓碑,上题“明忠臣杨椒山之墓”。现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杨继盛书法杨椒山生前写下大量诗文、家书和墨迹,有《杨忠愍公集》四卷本传世。
19、1920年回国。9月17日,《京报》复刊。他办报既重视外交、政治、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内容,关注国家命运、人民疾苦,也依靠社会力量,办了好多种附刊,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在《京报》的周围既有鲁迅、钱玄同、孙伏园、黎锦熙等大学者,也有张季鸾、焦菊隐等当时还没有名气的青年人,可谓人才济济。
20、也想起施一公的回国执教,也耳闻饶毅教授的愤慨与敢言,也目睹钟南山家里的那幅“敢医敢言“的书法作品沉甸甸······
三、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出自
1、是的,千年岁月,抹不平铁肩的棱角;万载光阴,掩不了辣手的文章。生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不仅要以青年之“铁肩”担国家之“道义”,还要以青年之“辣手”醒世人之迷梦。非如此,不足以治愈时代的疾病,不足以缔造更好的未来。
2、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实现自己伟大志向的最好的行动,对李大钊同志来说,莫过于写出更多更好的文章来宣传革命,唤起沉睡着的千百万庶民。
3、《北京晚报》发表《京报馆被封》的消息后,北京各界(特别是新闻界)立即组织营救。张学良出面接见13名代表时,竟毫无隐晦地说:“逮捕飘萍一事,老帅和子玉(吴佩孚)及各将领早已有此种决定,并定一经捕到,即时就地枪决。”军阀早已有必杀之心,所以那一天各方的奔走均无效。
4、这几个不同版本的对联,你最喜欢哪一个?请写一篇文章,明确你的选择,并阐述你的理由、观点和态度。
5、邵飘萍(1886~1926),男,汉族,浙江东阳人,革命志士,民国时期著名报人、《京报》创办者、新闻摄影家,中国传播马列主义、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先驱者之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是中国新闻理论的开拓者、奠基人,被后人誉为“新闻全才”、“乱世飘萍”、“一代报人”、“铁肩辣手,快笔如刀”等。1926年因发表文章揭露张作霖统治的种种黑暗,而被张作霖杀害。有“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之称。
6、邵飘萍青少年时代受到一位比他年长9岁的民主革命者张恭的影响,张恭于1904年创办金华有史以来第一张报纸《萃新报》,邵飘萍正是从《萃新报》获得对报业的最初印象。
7、“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
8、正是这一词,才让我相信,在社会、在道义的问题上,我们每个人都并不渺小,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力量。而这力量,让我们每个人坚守着自己内心的道义,让这个社会不断向前发展。“道义”就是道德和正义,“铁肩担道义”是说要以坚强的决心和毅力,用毕生的力量来挑起弘扬道德和正义这副重担。“著文章”指寻求真理,宣传远大的理想和进步的政治主张,以唤起民众的觉悟。如此“著文章”是件十分重大而又光荣的历史使命,因此必须倾注全部心血来做好,即鞭策自己要做到“妙手”的地步.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最早出自明代谏臣杨继盛的《杨忠愍公集》。他冒死弹劾权臣严嵩,被害前留下名句“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为世人所传颂。
9、有一次,李大钊的一位朋友请他题写一副对联。他奋笔疾书了“铁肩担道义,妙手著
10、捕邵飘萍。被军阀以造币厂厂长之职和二万块大洋的诱饵收买的邵飘萍旧交、《大陆报》社长张翰举,将邵飘萍从使馆骗出予以逮捕。
11、也激励着那些依然在征途上奋勇争先,追求卓越的哈师大人!
12、“双肩担道义,只手著文章”不仅是钱穆先生对学生的劝勉,更是以铁肩和辣手为前体的民族精神应有的崭新姿态。每一个普通的人都不可或缺,重行动而非夸夸其谈。“文章”应作为实干的反思与推扬,只有如此,肩才能扛起千钧之重,文章才成为文章,社会在这样的精神下稳步前行,直到“绝命联”再次演变出新的含义。
13、这原是明代人杨继盛所作,杨继盛因反对严嵩,而惨遭严嵩杀害,
14、1906年他考入浙江省立高等学堂师范科,学制三年。三年里,邵飘萍读到了《民报》、《新世纪》、《清议报》、《新民丛报》等,大开了眼界,并被梁启超的文章所感染。他开始为上海的《申报》写地方通讯,1909年春,省运动会期间,他还和陈布雷、张任天三人一起,在一个图画老师指导下,办过一张《一日报》,这可以说是他报业生涯的开始。在此期间,他受到章太炎、蔡元培、徐锡麟等人的影响,和鉴湖女侠秋瑾曾有书信往来,秋瑾殉难前5天还给他这个青年学子写过一封信。
15、编辑|组织监察部刘小玫
16、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俺答汗再次侵犯大同、辽阳,仇鸾私通俺答汗的罪行暴露,急病而死,被皇帝下诏开棺戮尸。朝廷知道杨继盛有先见之明,起用杨继盛,调山东诸城县令。他奉诏离任时,临洮百姓千余人依依不舍洒泪相送百里外,杨继盛挥泪与乡亲们告别,场面十分感人。
17、世人谈起杨继盛,总是铁骨铮铮四字。
18、“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19、《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是张子秋撰写一篇报告文学。主人翁是山东省十大自学者标兵、泰安日报高级编辑王克煜。文章以纪实文学的手法诠释了学者王克煜勤奋好学,奋发向上的人生经历,栩栩如生的再现了一个自强不息、勇于学术研究的学者的精神风貌。如果没有更好的回答,求楼主采纳,谢谢!
20、多少读书人,为了信仰,为了理想,为了真理,把生命写成了铁骨铮铮,用忠诚穿越了时空。中国文人前赴后继层出不穷的突然“跨界”“力挽山河”“捐躯国难”的“心外无物,知行合一”的走出了自己别样的人生,走成了中国历史上成了一道壮美的风景。一个个名字,直立着向我们走来:掉书袋的辛弃疾变成了金戈铁马模样,和蔼的始终微笑着的刘和珍君变成了慷慨激昂的前行者,炮火中的西南联大的师生转战茅屋草房、树底山腰,知识传承也是斗争······没有什么比“爱国”的信仰,更能凝聚起中国人的团结——原来,读书人的信仰,让他们都成了一座座丰碑,让人瞻仰!
四、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是什么意思
1、两年间,他为《申报》写了200篇计22万字的《北京特别通讯》,都是来自第一线的报道。他的文章真实、生动,深刻、犀利,分析在理,常常是一针见血,有其独到之处,因此才脍炙人口,风靡大江南北。
2、自杨继盛写下绝命联,该联几经后人修改,形成了各有千秋的精神内核。
3、几百年来,杨继盛刚正不阿,与阉党严嵩斗争被害的故事广为流传,而其名句“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更彰显了一心为民的铁骨铮铮。而今这句诗就作为楹联悬于祠堂门前两侧,横联则为“浩然正气”。走近祠堂,仿佛能感受到一股强大的气场。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5、狄道典史。其后被起用为诸城知县,迁南京户部主事、刑部员外郎,调兵部武选司员外郎。嘉靖三
6、平庸真是个非常坦诚的词,它仿佛预示着一切皆无所求,与所谓成功的观念相左,却是大多数人在人生路上的真实写照。而杨联陞不啻揭示了新的解读:即使平庸,也有能够实现、而且值得追逐的义。当每株草都挺直了茎杆,肩负起沉重的稻穗,那么弥望之时那已不是匍匐的草坪,而是丰收的稻田了。
7、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传来,这使得李大钊感到精神振奋。1919年,他发表了中国最早的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五四运动之后,李大钊就直接参与了筹备创建中国的共产主义组织工作,“中国共产党”这个名称就出自他的笔下。虽然他并没有参加1921年的中共一大,但他被视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8、抗战胜利后,1947年受北平中国大学王正廷之邀担任哲学教育学系主任、教授,同时兼任傅作义将军的少将参议、新闻审查处处长,后随傅作义起义。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教于东北农学院、东北森林工业学校,1956年11月来到哈尔滨师范学院,讲授《逻辑学》《中国哲学史》《西洋哲学史》《黑格尔哲学》等课程,著有《哲学大纲》《黑格尔哲学讲义》《西洋哲学讲义》《韩非子研究》《教育哲学》等著作或讲稿。
9、1916年9月的一天,李大钊的一位朋友请他题写一副对联,他想起了这副楹联,于是奋笔疾书了“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十个大字,与朋友共勉。
10、明嘉靖年间,杨继盛出任南京兵部员外郎中,笃实刚正,不畏权势,因勇敢弹劾大奸臣严嵩未果,反而惨死在严嵩的屠刀下。杨继盛就是在临刑前写下名联:“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
11、1925年,张聿飞先生参加北伐运动,担任宣传工作,为实现民族统奔走呼号。“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东北。张先生怀着满腔热血,义无反顾地参加了东北抗日义勇军,拿起枪保家卫国。1933年,张先生作为志愿兵和救护人员参加了宋哲元将军指挥的二十九军长城喜峰口抗战,取得了“九•一八”以来中国首次抗战大捷。这一阶段的张先生,可以用八个字概括:热血男儿,精忠报国。
12、道义铁肩担,吾辈应青年勇挑重担,志存高远。为信仰牺牲的气节与风骨,正是千古仁人志士一生奋斗的应有之义。嘉靖年间,严嵩专权,政权黑暗,杨继盛一声怒吼,担起道义,唤醒众人心中的良知;清末以来,内部叛乱,列强入侵,孙中山一声呼唤,担起道义,推翻清王朝统治。当今中国,虽无杨继盛时代之黑暗,亦无孙中山时代之混乱,却也是困难重重,险象环生。当此关键时期,总要有人担起道义,总要有人作为先驱。“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若世人皆有铁肩,皆担道义,必能使中国焕发出无限生机。
13、他在《热风•随感录四十一》写道:“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中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正是这一篇篇文章激励了无数中国青年,唤醒了无数中国人,照亮了中国的前行方向。
14、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铁肩担道义
15、今天,是邵飘萍烈士诞辰130周年,纪念邵飘萍烈士诞辰130周年座谈会暨文物捐赠仪式在金华市文物局举行。
16、“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不仅是许多优秀中华儿女的真实写照,更是贯穿于几千年的时代精神。故曰:用铁肩担起道义,责任更大更重;用辣手写就文章,真理更远更深。
17、1918年10月5日,他辞去《申报》驻京记者之职,创办了著名的《京报》。他在创刊词《本报因何而出世乎》中明确的提出了他的办报宗旨,“必从政治教育入手。树不拔之基,乃万年之计,治本之策。必使政府听命于正当民意之前,是即本报之所作为也!”《京报》一开始只有他和潘公弼两个人,无党无派,不以特殊的权力集团为后盾,主张言论自由,自我定位是民众发表意见的媒介。很快就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声望倾动一时。
18、李大钊撰写的名联:“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原是明代文化名人杨继盛所作,李大钊只是在原对联上改了一个字,明代文化名人杨继盛,因抗御强暴、反对权奸严嵩,而惨遭严嵩杀害,杨继盛就是在临刑前写下名联:“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
19、题干中共出现对联“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的四个不同版本。四个版本的对联,共同强调的是“肩担道义”与“手著文章”。“担道义”意味着挑起弘扬道德与正义的重担。“著文章”意味着抒发己见。“担道义”是目标,“著文章”是方式,个体以“著文章”的方式实现承担民族、国家、社会“道义”的目标。
20、(书法作品由甘肃省书法家协会提供)
五、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觉醒年代
1、邵飘萍的一生,始终在记者的岗位上秉笔直书,不畏强暴,“铁肩辣手”中所包含的铁骨铮铮、辛辣无情的意义,成为邵飘萍的写照。邵飘萍的命运也成为那个时代几乎所有像他一样能够如实报道新闻的记者的共同命运。邵飘萍同称为“萍水相逢”的林白水,都是历史上记者的典范。
2、“妙手”即精妙的笔法。以之所写文章,不光包括批判,也包括记叙、描写、讴歌等多种内容,显然拓宽了文人的视野,赋予了更为全面多样的职责。
3、据介绍,市文物局此前已两次收到邵飘萍后人捐赠的遗物与照片,共计95件。其中不乏珍贵的邵飘萍与夫人祝文秀的生活照,以及邵飘萍生前使用的怀表、烟嘴、毛笔等文物。
4、1947年,张聿飞先生受王正廷校长之邀担任哲学教育学系主任、教授,后来兼任傅作义将军身边的少将参议、新闻审查处处长。在傅作义将军犹疑之际,他积极劝说将军和平起义,为新中国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
5、绝命一联,一腔血泪唱就,三番入骨修缮。是时杨员外在狱中提笔成句,念及断送自己官命性命的这耿耿一谏,脸上的神色该是多么傲然!而这喷薄的豪气终于是滞住了,凝结在钱穆先生“双肩担道义,只手著文章”一句中,稳稳地落下来,并仍不失其铮然之声。
6、四个版本的对联出自不同人之手,有着各自不同的时代背景。
7、杨继盛就是在临刑前写下名联:“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乡民崇敬他,把他安葬在河北容城县以东。明万历三年,又迁葬到河北定兴县东引村侧至今,立有墓碑,上题“明忠臣杨椒山之墓”。现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值得注意的是,题干设定的写作任务有二:一是要求考生选择并明确喜欢某一版本的理由,考生当审辨思考,在辨析异同之中说清喜欢某一联的缘由;二是阐述观点与态度,考生当通过比较与选择展示观点态度、挖掘现实意义、体现作者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9、杨继盛,号椒山。河北容城县人。明嘉靖年间,他出任南京兵部员外郎中,笃实刚正,不畏权势,因勇敢弹劾大奸臣严嵩未果,反而惨死在严嵩的屠刀下。杨继盛就是在临刑前写下名联:“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乡民崇敬他,把他安葬在河北容城县以东。明万历三年,又迁葬到河北定兴县东引村侧至今,立有墓碑,上题“明忠臣杨椒山之墓”。李大钊在北京大学任教授,同时担任当时负有盛名的北京《展钟报》主编。他请人设计了一个警钟的图案,每天在上面刊登一条警语。其中有一条是:“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10、道义铁肩担,文章辣手著
11、不曾做过什么撼天动地的大事,也许我们只是普通而又不起眼的存在,但这并不会阻碍我们去承担我们的社会责任,去用自己的力量改变我们的社会。正如哲学家尼采所说:“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即使平凡如我们,也不应该随波逐流。
12、下联的“文章”是指宣传马列主义,抨击反动军阀统治,歌颂革命和共产主义的文章。“妙手著文章”就是要写出更多更好的文章来宣传革命。
13、之所以和这一联产生诸多共鸣,许是因我们中的大多数都沦为平庸之辈,而欲求不得之果。这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需要我们共同承担道义的时代,但也是个缺少梦想信仰、让人“拔剑四顾心茫然”的时代。我们都曾是“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少年,但现实降予的苦难,让我们无止境地迁就,而最终陷入自欺欺人的罗网。甘于平庸,无力向前,失去了承担道义的胸襟。然而义始终藏于内心深处,使人心中总有突破庸常的冲动与渴望。我们在“平肩担道义,庸手著文章”中发觉了一个敢于在逆境中奋进而峭然而立的灵魂。追忆曾经,舔舐伤疤带来的痛感,让这赤子之心更显珍贵。
14、十二年,上疏力劾严嵩五奸十大罪,遭诬陷下狱。在狱中备经拷打,于嘉靖三十四年遇害,年四十。
15、义,是对个人价值的探求,也是为实现社会价值而付诸行动。所谓“平肩担道义,庸手著文章”,即是“平肩亦可分担道义,庸手犹当勉著文章”之义。这是文人在时代背景下对自身能力诉求不满,是在明了能力局限后的自我解嘲,更是在解嘲后燃起的信心与大义。文人即使在文字干涸无力的境地,仍然葆有对大义清醒的认识和不懈追求。所以动心魄,承肩担,感性灵,勉手笔。
16、1918年5月,鲁迅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在《新青年》上发表。这篇作品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借狂人之口愤怒控诉了绵延数千年的旧礼教是“吃人的礼教”。小说发表后,举国震惊,鲁迅一朝成名天下知。
17、杨椒山生前写下大量诗文、家书和墨迹,有《杨忠愍公集》四卷本传世。
18、——明•杨继盛撰(见《联话丛编》)
19、众所周知,李大钊是在中国大地上举起社会主义旗帜的第一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李大钊积极为《新青年》杂志撰写文章,宣传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学说及俄国十月革命。1918年7月至11月,李大钊连续在《新青年》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及《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三篇文章,在中国首倡马克思主义,并热情颂扬俄国十月革命,经常是“知有主义,不知有家”。正是因为《新青年》杂志和李大钊等人的宣传研究,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学说开始风靡中国。
20、这原是明代人杨继盛所作,杨继盛因反对严嵩,而惨遭严嵩杀害,在临刑前写下名联: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