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经典书
1、夫美质难得而易坏,至道难闻而易失,盛年难遇而易过,习俗难革而易流。
2、大意:学习应该反躬自省。如果只去指责别人,就只能看到别人的错误,就不会看到自己的缺点。若能反躬自省,才能看到自己有许多不足之处,哪还有时间去指责别人?
3、关联阅读:稻盛和夫:我今生所有的经验,总结起来,不过这36条!讲透了企业管理和经营的本质,更是管理哲学...
4、然天理亦自有个中和处,过即是私意。
5、王阳明心学》是2013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王觉仁。该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阳明心学的传世典籍《传习录》,深入浅出地阐释阳明心学心即理、知行合致良知的核心理念,旨在让今天的读者轻松领悟阳明心学的神奇智慧精髓,修炼内心强大的自己,开启与生俱来的正能量,获得幸福完美的人生。王阳明的心学体系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心即理;二是知行合三是致良知。这构成了王阳明心学大厦的三个基柱,但最为核心的还是他的致良知的思想。
6、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
7、“工作即修行!”王阳明斩钉截铁地回道。
8、王阳明扫视众弟子,先诵了自己的一首诗:“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9、谦虚其心,宏大其量。
10、大意:求学问,首先在于立志。不去立志,就好像植树,不深埋其根,只是培土灌溉,徒然劳苦,终究无成。世上凡是庸碌无为,随波逐流而最终流于污下的人,都是不立志造成的。
11、以言语谤人,其谤浅;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
12、装模作样成一个圣人去给别人讲学,人们看见圣人来了,都给吓跑了,怎么能讲得好呢?唯有做一个愚夫笨妇才能给别人讲学。
13、这个世界上其实没有那么多烦恼,你觉得现在烦恼多,其实是把未来的事情挪到当下了。
14、王阳明看着一位弟子说:“你胸中有个圣人。”
15、原句:汝若于货、色、名、利等心,一切皆如不做劫盗之心一般,都消灭了,光光只之本体,看有甚闲思虑?大意:你如果对色、财、名、利等心,全都像不做盗贼的心一样,都铲除了,完完全全只是心之本体,还何来闲思杂念?
16、突然,在深夜,我意识到了认识事物的目的,我开始认识圣人之道。我是自给自足的,要东西是不对的。
17、生死关容易过,可心上的关却难过
18、名与实相对。务实的心重一分,求名的心就轻一分。若全是务实的心,就没有一丝求名的心。如果务实的心犹如饥而求食,渴而求饮,还哪里有时间和精力好名?
19、静时存养,动时省察
20、大意:如今,对于愤怒等情绪,只要顺其自然,不过分在意,心体自会廓然大公(一举一动都合乎人类本性),而实现本体的中正了。
二、王阳明心学精髓名句
1、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尚未到来,活在当下,专注眼前,才是最好的选择。
2、薛侃这回如堕云里雾里,更不知王老师的话是什么意思了。
3、世间磨难,皆是砥砺
4、据记载,王阳明曾和朋友在山里游玩,他的朋友看到一棵开满花的树,便问王阳明:
5、世上没有后悔药,沉溺于往事中后悔自责,只会让人们错过更多的美好。
6、薛侃吃惊地问:“这不就是无善无恶了吗?”
7、也就是说“山间花开花落”之所以能被我们看到,是因为我们看到的那一刻就赋予了这个现象“这层意义”。再直接一点来说,即“万物的意义,由心而起”,也就是所谓的“心无外物,心即理”的通俗解读之一。因“心外无物”,所以“致良知”的表现是“知行合一”儒家孟子提出“人性善”,提出人天生拥有良知良能,但是因为人后天生活中会面对各类欲望的诱惑,导致生来就有的“良知良能”被蒙蔽,这种时候,我们就需要“吾日三省吾身”,即在反省中不断剔除蒙蔽,回归“本心”。当我们的本心不被蒙蔽时,我们就能达到所谓“致良知”境界。这个时候,人就能做到所谓的“知行合一”。
8、究其原因,按照王阳明后来的反思,就在于朱熹的格物致知说会导致“物理吾心终若判而为二”的结果。换言之,就是心与理割裂为知与行断成两截。
9、如果我们用现代心理学来描述“良知”,就是这样的:当我们面对一个情境时,它不会导致我们的直接反应,而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个快速评价思维,这个评价思维不是深思熟虑或理性推理的结果,而是自动闪现,迅如闪电,如你所知,这个评价思维就是良知。
10、(解读)心作为客观存在的主体,本来无善恶可言,是本来空灵清净之物。善恶是与人的意念同时出现的,人只要有意念心就动,人只要心动,只要一有意欲,就必然相伴而出现善或恶。当善恶已经存在的时候,分清善恶就非常重要,如果能分清孰善孰恶,这就是良知;如果不分孰善孰恶,就是没有良知。如果我们有良知,就会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就会只为善,去掉恶行。
11、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好恶、善恶的差别,即“已发”,事物就有中和不中,即符合天理和不符合天理,中者善,不中者恶。
12、全文一面哀悼死者,一面借以抒发作者遭贬荒远异乡的凄苦,怜人怜己,吊死伤生,兼而有之。言辞悲伤恳切,深情哀婉,反复曲折。
13、格物致知,灭除轻傲。
14、盖良知之在人心,亘万古、塞宇宙而无不同。
15、心狭为祸之根,心旷为福之门
16、王阳明问:“这要看黄金在什么地方。它在你手上,肯定是善的,可如果它在你胃里呢?”
17、真正的自信就是相信自己的良知!良知告诉你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那就去做,不必顾虑、不必计较。
18、所以说,天下的万事万物哪里有善恶之分?都是人强行加到它上面的。同样是一座大山,旅游的人就认为它是善的,有急事要翻越它的人就认为是恶的。同样一个人,在朋友心中是善的,而到了他的敌人心中,他就是十恶不赦的。”
19、阳明心学不是唯心之学,也不仅仅是心理之学,而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既强调道法自然,又主张天人合更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等一系列哲学思想之集大成,通过心即理、知行合致良知等核心概念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和内圣与外王的统一。
20、王阳明曾经也追求这个天理追求格物致知,但是他后来产生了不同意见,觉得这个天理不妥,真正的天理就在人的心中,所看到的外在都是内心的投射反应,也就是心外无物,而这个心也代表着人的良知,而致良知就是要把这个良知反映在实践中。
三、王阳明心学经典著作
1、按心兵不动,如止水从容
2、嘉靖七年(1528年),平定西南部的思恩、田州土瑶叛乱和断藤峡盗贼。
3、感悟:著名翻译家傅雷曾说:“一个人只要真诚,总能打动人,即使人家一时不了解,日后便会了解的。我一生做事,总是第一坦白,第二坦白,第三还是坦白。绕圈子,躲躲闪闪,反易叫人疑心。你耍手段,倒不如光明正大,实话实说,只要态度诚恳、谦卑恭敬,无论如何人家都不会对你怎么样的。”此外,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假如我们没有诚意,就会什么事情也做不好,做不成。
4、陆澄问王阳明:“清静时,便觉得心境泰然,但一遇事便感觉不一样了,怎么办呢?”
5、人之善恶,由于一念之间。
6、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但惟圣人能致其良知,而愚夫愚妇不能致,此圣愚之所由分。
7、也就是说,因为“心外无物”,万物的意义由“心”赋予,而我们生来就有“良知良能”,所以“仁义礼智信”等在我们身上的具体表现,其实就相当于我们生来就有的“良知良能”的外在显现,这种“显现”是与外界和他人无关的“心外无物”的“本心”体现。
8、何为第一等事?当读书做圣人耳。
9、正德十四年(1519年),王阳明在鄱阳湖中仿效赤壁之战,平定洪都的宁王朱宸濠之乱。
10、然后他又语重心长地注解道:“人皆有良知,圣人之学,就是致此良知。自然而致的是圣人,勉强而致的是贤人,不肯致的是愚人。虽是愚人,只要他肯致良知,就和圣人无异。此良知所以为圣愚之同具备,而皆可为尧舜者,以此也。”
11、外面是非毁誉,亦好资之以为警切砥砺之地。
12、善念在心中萌发,觉察到它,就扩充它;恶念在心中萌发,觉察到它,就遏制它。知道、扩充、遏制,就是志向,是上天赋予的聪察明觉的能力!圣人只拥有这一点,而求学的人也只应该存养这一点。
13、汝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14、知行合一的理论,我们只是说说而已,那么我们为什么会知行恶呢?
15、动亦定,静亦定。
16、如果真有孝顺父母的心,就会去做孝顺父母的事。孝顺这个道理就在你心中,如果它在外面,比如在父母身上,倘若父母去世了,难道它就消失了?
17、王阳明说“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并不是想否定规律、法则和万事万物的存在,而只是想表明,任何规律、法则和事物,都不可能脱离人的认识能力而存在;同样,人的意识也不能脱离这些东西而单独存在,“意未有悬空的,必着事物”(《传习录》卷下)。因此,王阳明的世界观其实既非唯心论,也非唯物论,而是一种即心即物、心物不二的整体论。
18、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
19、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20、每个人都是圣人,没有谁比谁更坏。
四、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 内心光明
1、思是良知之发用。若是良知发用之思,则所思莫非天理矣。
2、禅宗说了‘人人都有佛性’后就枯坐,什么都不管了。说了‘佛向心头做’后就真的在心头做,不去实践。而我说了‘在心上用功’后,必须去实践。
3、王阳明心学精髓兵法之道奥妙在于不动心
4、嘴巴闭关,身体力行
5、原句:凡谋其力之所不及而强其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为致良知。
6、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
7、王阳明提出了很多理论,有“心外无物”、“致良知”、“知行合一”,到最后还概括出了心学四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但说到底,还是以致良知为核心,不管是知行合一还是格物致知都是致良知的方法,而心外无物则是良知的一种体现。
8、《传习录》是哲学著作,作者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理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此书记载了他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词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
9、君自保重,我心送君三十里。
10、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
11、原句:省察是有事时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省察。
12、(解读)内心要谦虚不自满,胸怀要宽宏大度、能够容人。。《周易》中说,天道亏盈益谦,地道变盈流谦,鬼神害盈福谦,人道恶盈好谦。天地运转不息,人不断前进,靠的就是“谦”之道。谦虚,不是虚伪的客套,而是一种永不满足,永远前进、自强不息的态度。而宽大的胸怀,不仅是一个人成熟、大气的表现,也是我们处理好人际关系的一个绝妙法门。
13、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14、与生俱来、人皆有之的道德意识;
15、地灵则人杰,人之无良,亦足以为山川之羞!
16、惟天下之至诚,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
17、仁是造化生生不息之理,虽弥漫周遍,无处不是,然其流行发生,亦只有个渐,所以生生不息。出版著作有哲学著作《答顾东桥书》、《传习录》、《答友人问》、《大学问》、《语录》;诗歌有《立春》、《观傀儡次韵》、《舟山除夕》;散文有《瘗旅文》、《与毛宪副》;散曲《归隐》;作品集《王文成公全书》。王阳明最经典的一句话是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
18、世间之事,有些看似礼实则非礼;有些看似不雅,本质上却是礼貌。
19、徐爱眉头紧皱,表示不明白。
20、百世经典王阳明|“心学”第一书:《传习录》
五、王阳明心学最好的著作
1、一念抱持,成圣之要
2、(译文)人必须在做事上磨炼,才能真正站得住脚;才能做到于静中能安定,在动中也能安定。
3、面对外界的评价,尤其是诋毁,不仅不要生气,还要把它当成磨炼自己强大内心的机会。
4、(解读)我们自己以为懂得了一个很好的道理,但却未能付诸行动。王阳明认为,原因只有一个,你只是知道了这个道理,却并未真正用“心”去体悟它。知是行的开端,行则为知的完成,二者互为始末。一件事情,只有自己亲身经历后,才能体悟其中顺、逆的切实情境。
5、感悟:一切困苦,皆是磨砺。唯有靠世间种种难处的磨练,心才能得以调整。磨到最后,就是境界。天行健,君子大可自强不息,全心入世。
6、王阳明心学:王阳明心学智慧——精选20句|心性之问
7、大意:能做到常常自在快活,就是功夫。
8、朱熹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所谓的天理就是儒家的三纲五常,是一系列严格的道德准绳和行为规范,这种天理下,所有人都被压得死死的,也就越来越扭曲越腐朽。
9、这是王阳明特别打动人的一句话。
10、一切真理都在心中,所以不需外求。
11、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边寻。(《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12、“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13、王阳明的回答相当经典,他是这样说的:
14、王阳明知行合一最经典十句话具体如下所示:
15、大意:人必须在事上磨练,在事上用功才会有帮助。若只爱静,遇事就会慌乱,始终不会有进步。那静时的功夫,表面看是收敛,实际上却是放纵沉沦。
16、“至圣先师”孔子说的话,如果它不能和我的心相符,那就是错的,就不是真理;而贩夫走卒说的话,如果它能和我的心符合,那就是对的,就是真理。
17、第二部分:王阳明如何践行知行合立下赫赫战功。
18、《大学问》、《王阳明全集》、《传习录》作品收录于《明史》、《古文观止》,《古文观止》中收录有王守仁的名篇《瘗旅文》、《教条示龙场诸生》。
19、我已超脱了得失荣辱,只是还无法超脱生死。
20、敌人气势正盛,就应该趁他们取得胜利疏于防备时向他们进攻,怎么能在这个关键时刻后退呢?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