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孔夫子游列国歇后语
1、虎头上拍苍蝇(好大胆子;自讨苦吃)孔夫子游列国(尽是礼)猪八戒吃人参(不知啥滋味;囫囵吞下)打肿脸充胖子(冒充富态)夫子的褡裢(书呆(袋)子;两头输(书))
2、孔子打哈欠——(满口书生气)
3、孔子吃粥——心里没数
4、有些人愿意拜他做老师,他就索性办了个私塾,收起学生来。鲁国的大夫孟僖子(僖音xī)临死时,嘱咐他的两个儿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到孔子那儿去学礼。靠南宫敬叔的推荐,鲁昭公还让孔子到周朝的都城洛邑去考察周朝的礼乐。
5、乡下人不识孔夫子——读书老爷(独输老爷)
6、(2)周游列国路线图的疑窦
7、孔子当年周游列国,主要在今河南一带,河南省孔子学会组织了孔子周游列国史迹调查活动,该会已将该省内调查到的八十多处孔子周游列国的史迹编印成册,名《孔子足迹遍河南》。在此基础上,重新绘制了孔子周游列国图。
8、这也许是孔子在周游列国的旅途中所遇到的最危险的情况,以致后世常用“陈蔡之厄”来指称旅途中遇到的种种艰难。不过,孔子此时仍弦歌不辍。这让弟子们无法再保持平静了,他们与孔子交谈时已是面有怒色了。
9、孔子搬家——净是书(输)
10、孔夫子教《三字经》——(埋没人材)
11、孔子念书——咬文嚼字
12、孔子三十五岁那年,鲁昭公被鲁国掌权的三家大夫——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轰走了。孔子就到齐国去,求见齐景公,跟齐景公谈了他的政治主张。齐景公待他很客气,还想用他。但是相国晏婴认为孔子的主张不切实际,结果齐景公没用他。孔子再回到鲁国,仍旧教他的书。跟随孔子学习的学生越来越多。
13、《史记·孔子世家》记“明年,孔子自陈迁于蔡”。《左传》哀公二年(前493年)记“孔子在陈、闻火,曰:‘其桓、僖乎。’”孔子依理推测,鲁国失火,烧了祖庙,只能是桓公、僖公的。此文证明孔子周游列国前去过陈。
14、陈国夹在楚国、吴国之间,饱受两国的侵扰。孔子这样一位治国之干才来到陈国,陈国却只是将他视为一位博物学家而已。有一回,陈湣公指着一只被射杀的隼,问孔子贯穿隼的箭可有什么来历,孔子回答道这是来自肃慎(古代东北游猎民族)的箭,武王克商后,命各地进贡方物,肃慎进献的便是这种箭,后来这种箭又分给了陈国等国。陈湣公派人去仓库中找这种箭,果然找到,证明孔子所言不虚。
15、我们伟大的祖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按照古代的传统说法,从传说中的黄帝到现在,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通常叫做“上下五千年”。期间流传有许多的神话,历史故事等,故有书《中华上下五千年》,本期为大家播放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
16、孔子出门——三思而行
17、孔夫子挂腰刀——能文能武;文武双全
18、孔夫子打哈欠——一口书生气
19、孔子当教授——古为今用
20、一层布做的夹袄——反正都是理。
二、孔夫子游列国歇后语是什么
1、孔夫子的嘴巴——出口成章。
2、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将一句话分成两部分来表达某个含义,前一部分是隐喻或比喻,后一部分是意义的解释。下面是我收集的孔子歇后语,希望大家认真学习!孔子歇后语1孔子的背包——准是书(输)
3、公元前497年,孔子开始周游列国,这一年他已经55岁了。此前,孔子身为鲁国大司寇,专心政事、成绩出色,而这却招致了邻国齐国的嫉妒。《史记·孔子世家》谈到了齐国人的担心:“孔子为政必霸,霸则吾地近焉,我之为先并矣。”于是,齐国设计离间孔子在鲁国的关系,此计成功,而孔子也无法留在鲁国了。
4、孔夫子打哈欠——(满口书生气)
5、孔夫子肚皮——书橱(舒徐).
6、孔夫子挂腰刀—能文能武
7、孔夫子出门——(三思而行)
8、孔子教《三字经》——埋没人才
9、孔夫子肚皮——书橱(舒徐)
10、孔夫子挂腰刀——能文能武;文武双全
11、吴王阖闾在伍子胥、孙武的帮助下,大败楚国,声势很大,连中原一些大国都受到威胁,首先受到威胁的是齐国。齐国自从齐桓公死后,国内一直很不安定。后来到齐景公当了国君,用了一位有才能的大臣晏婴当相国,刷新朝政,齐国又开始兴盛起来。
12、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
13、《左传》记鲁定公十五年(前495年)“春,邾隐公来朝”,与鲁定公收授玉器时,各不依正式礼仪。子贡说他们“皆有死亡”。果然过了两个月,鲁定公死去,孔子说:“赐不幸言而中”。孔子不在鲁国能知道这么具体?能果断地下这么肯定的结论?《国语·鲁语下》载:“吴伐越,堕会稽,获骨焉,节专车。吴子使来好聘,且问仲尼,曰,‘无以吾命’,宾发币于大夫,及仲尼。仲尼爵之,既彻俎而宴,客执骨而问曰……。”查《左传》卷哀公元年“吴王夫差败越于夫椒,报携李也。遂入越,越子以甲楯五千,保于会稽。……三月,越及吴平”。此哀公元年是公元前495年,这一资料证明孔子此时尚在鲁国仍有大夫之职。依传统说法,此时孔子已出国两年。
14、孔夫子的坟——久慕(墓).
15、孔子论弟子————一分为二
16、在孔子三次出国的第二次,去了齐国。这时的事迹有:齐景公问政,孔子一次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次答“政在节财”。还有在齐闻韶,齐景公欲授尼谿之田,晏婴反对等等。这时孔子七岁,公元前516年。但又一则材料却无法解释。《论语·微子》记:“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齐景公在位时间为公元前547—490年,共五十八年。堂堂一个大国之君对三十七岁尚未出仕的孔子(孔子五十多岁才任中都宰)不可能以季、孟之间的标准待之。此时齐景公才五十岁,也不可能自称“吾老矣”。这段话应该是齐景公晚年,孔子成名以后的事,应该是孔子再去齐国的事。
17、孔夫子的褡裢——书呆袋子
18、老子一定是看到了这个问题,因此一生“道隐无名”。孔子在求见老子的时候,老子教导孔子说“良贾深藏若虚;君子有高尚的品德,外表却谦恭得像一个愚钝的人”。虽然老子的学说被后世研习两千多年,但当年老子只是周朝管图书的小官,默默无闻,籍籍无名。
19、孔夫子挎腰刀——不文不武;文不文,武不武
20、孔子面前讲《孝经》——假斯文
三、孔夫子游利国歇后语
1、周游列国的目的和结果
2、在夹谷会议上,由于孔子的相礼,鲁国取得了外交上的胜利。会后,齐景公决定把从鲁国侵占过来的汶阳(今山东泰安西南)地方的三处土地还给了鲁国。
3、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比喻总是失败。)
4、孔子在楚国碰壁,决意离开,第三次来到了卫国,这一次他在卫国又待了三年。与前两回在卫国的境遇不同,这一回孔子受到了重用。孔子的运势似乎在好转,正是在卫国的这三年,他看到了回鲁国的曙光。孔子的弟子冉有率鲁国军队打败了进犯的齐国军队,鲁国大夫季康子问冉有的军事才能是生来既有的,还是后天学来的,冉有答道自己是从孔子那里学来的。季康子进一步问孔子是怎样的人,冉有对于自己的老师不吝啬赞美之词,这似乎打动了季康子,季康子希望延聘孔子,冉有告诫他倘若打算延聘孔子,就要摒弃小人之言。不久,季康子就派人将孔子迎接到了鲁国。
5、孔子喝卤水——明白人办糊涂事
6、孔子知道弟子们心里不高兴,就问道:“《诗经》上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徘徊在旷野中’,我如今就是这般落魄,难道是我做错了什么吗?为什么落到这步田地呢?”
7、孔子回到鲁国后的创作,是中国文化史上另一个重要时刻。(陈彧之)
8、孔夫子门前卖字——自不量力
9、孔夫子当教授——古为今用
10、孔夫子讲学——之乎者也 。
11、第二个收获就是周游列国中又收了一些弟子,在现实中对弟子们教育,与弟子们交谈中,丰富了他的教育思想。
12、孔子周游列国的收获
13、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比喻总是失败)
14、孔子的弟子——闲(贤)人
15、孔子拜师——不耻下问
16、孔夫子喝卤水——明白人办糊涂事。
17、还有一点,孔子回国前三年,妻子并官氏死去。依照一般的规矩,他儿子孔鲤应及时向父亲报丧,孔子应及时赶回去。《说苑·正谏》中讲了一个故事:丘吾子因为外出亲亡,未及时回去,是一大错,并为此自刎。孔子还说“弟子记之,此足以为戒也”,于是“弟子归养亲者十三人”。当然这是个寓言,但却说明孔子许多弟子跟随他长期在外,为了不违背“父母在,不远游”的精神。亲丧应该回去。弟子们如此,并官氏死去,孔子却不回家奔丧,如何讲得通呢?
18、孔子教《三字经》——(埋没人材)孔子歇后语2孔夫子念文章——咬文嚼字
19、孔子放屁——文气冲天
20、从卫国都城离开后,孔子一行来到了匡城,这是卫国边境上与晋国相邻的一座城池。孔子刚到匡城就被匡人拘禁了,《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被拘的理由是因为“孔子状类阳虎”,阳虎是鲁国大夫,曾对匡人施暴,匡人痛恨阳虎,以至于将长得像阳虎的孔子拘禁。这理由实在让人无奈,阳虎曾侮辱过孔子,官德败坏,孔子对他何尝不是痛恨呢?
四、孔夫子游列国歇后语补充完整
1、在匡城最艰难的日子中,孔子对弟子们发表了一段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演说:
2、孔夫子的褡裢——书呆(袋)子.
3、孔夫子的背包——准是书(输)。
4、孔夫子吃粥——心里没数.
5、孔夫子偷钱包——文明人不做文明事
6、孔方兄进庙问一一钱能通神
7、到了公元前501年,鲁定公派孔子做中都(今山东汶上县)宰,第二年,做了司空(管理工程的长官),又从司空调做了司寇。这一回,鲁定公把准备到夹谷跟齐国会盟的事告诉了孔子,孔子说:“齐国屡次侵犯我边境,这次约我们会盟,我们也得有兵马防备着。希望把左右司马都带去。”
8、孔夫子门前卖《论语》——自不量力;不自量
9、孔子推磨————难为圣人孔子歇后语4孔夫子背书箱——尽是输(书)
10、山东出了一个孔夫子,是一个大思想家大教育家,这个人没有不知道的,他的思想足足影响了中国人几千年,而且我相信这个影响还会有几千年几万年。传说他有72个徒弟,个个出类拔萃非同常人。
11、回到鲁国后的孔子,花费了许多精力在整理古籍上。孔子晚年喜读《易经》,乃至“韦编三绝”(连接竹简的牛皮绳子多次断裂,后世用来形容读书勤奋),他还为《易经》撰写了若干阐释性的章节;《诗经》流传下来的有三百篇,据说本有三千篇,孔子依据是否合乎礼义的标准选出了这三百篇;孔子还编写了《春秋》,在历史叙述中融入了自己的政治观念,对后世影响深远。
12、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群众在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下面为大家带来了孔夫子歇后语,欢迎大家参考!孔夫子歇后语1孔夫子背书箱——(里面大有文章)
13、孔子挎腰刀————能文能武
14、孔夫子教《三字经》——大材小用
15、孔子讲学——(之乎者也)
16、社会调查还包括了解各国的国情。从各国的历史、到各国的现状。从这些具体实例中吸取经验,汲取教训。在他对各国历史人物及当时人物的评价中体现出他的思想。如卫灵公虽本事不大,道德不高,但用了几位贤才就能保住“不丧”。陈湣公对他的主张比较支持,但孔子考虑到陈国国小民贫,又介于大国之间,不敢在陈国有所作为等等。
17、孔子曾有14年时光在外漂泊,这段周游列国的经历,或许是我们更好读懂孔子的一把钥匙。
18、孔子并未为早年至宋“观殷道”满足,长大后,他又一次到宋,《礼记·儒行》记孔子说自己在“少居鲁”后“长居宋,冠章甫之冠”。“章甫之冠”是殷人的礼帽。他不会只戴殷人的帽子,而是学习和演习殷人的礼仪。学习、考察后,得到的结果是“吾学殷礼,有宋存焉。”殷礼是什么?古籍未记清楚,但《史记·宋微子世家》中记周武王与箕子对话中却可见出端倪:
19、孔夫子写文契——不要起稿子
20、孔子面前讲《孝经》——假斯文;冒充斯文
五、孔夫人游列国歇后语
1、孔夫子的面孔——文绉绉的;纹绉绉的;文绉绉
2、历史是复杂的,非亲身经历不会记载详细(即使亲自经历,有时也难免记错),为弄清事实,就应利用各方面的资料予以对照、证实。司马迁亲自到孔子故乡调查,听到许多真实材料,如实地记录下来,对后世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但他只是一人调查,一人访问。如果铺开面,更多的人调查,更多的人访问,肯定能得到更多的资料,更能多方面、多角度地了解问题。河南孔子学会发动全省的力量,广泛调查,搜集到大批资料,显然比当年广泛深入的多。
3、孔子的徒弟——闲人
4、齐国的大夫黎鉏认为孔子留在鲁国做官对齐国不利,劝齐景公给鲁定公送一班女乐去。齐景公同意了,就挑选了八十名歌女送到鲁国去。
5、孔子周游列国的第一站是卫国,他在这里待了十个月。孔子周游列国,带着他的众多弟子,在辗转于各国的途中,孔子与弟子们仍旧讲学释疑,在生活上则相互扶助,或许这一个比喻是恰当的,孔子周游列国的队伍,是一个温暖的小家,也是一个流动的课堂。与老子独自骑着青牛西出函谷关相比,孔子人数众多的队伍的确惹人注意,而这竟成了孔子离开卫国的原因之一。有人提醒卫灵公,孔子为什么带着这么多人到卫国来,不是鲁国指使他这么做的吧?卫灵公派人监视孔子的举止,孔子随即决定离开卫国。
6、孔夫子挂腰刀——不文不武。
7、孔夫子背书箱——里面大有文章.
8、孔子的嘴巴——(出口成章)
9、孔夫子的砚台——黑心
10、孔夫子讲学——(之乎者也)
11、孔夫子丢书——失策;失册
12、孔夫子念书——咬文嚼字(比喻过分地斟酌词句)
13、孔子背书箱——里面大有文章
14、启示:神佛下世度人必悄悄然。老子生平无人知晓,留下三千言匆匆而去;释尊身为太子,亲自带领僧人要饭,并受到外道詆毀,出家修行并传法49年,未留一纸经书就涅盘西去;耶稣在马槽里一降生就遭人追杀,其成长亦鲜为人知,劝人行善,传道三年被钉十字架后升天离世……历史上大圣大觉,都曾为度化众生,吃尽辛苦。他们的的经历值得今天的人们深深思考。
15、孔夫子挂棒槌——打杂;打咱
16、如果不是老子后来西出函谷关时,尹喜见紫气东来,其长三万里,状如飞龙,而勉强请老子着书的话,老子恐怕也不会主动写下这流传千古的《道德经》。老子在这本书临近结尾时写道“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17、孔子教三字经————埋没人才
18、孔子年青时候,读书很用功。他十分崇拜周朝初年那位制礼作乐的周公,对古礼特别熟悉。当时读书人应当学的“六艺”,也就是礼节、音乐、射箭、驾车、书写、计算,他都比较精通。他办事认真。开头他当过管理仓库的小吏,物资从来没有缺少;后来又当管理牧业的小吏,牛羊就繁殖得很多。没到三十岁,名声就渐渐大了起来。
19、孔夫子放屁——文气冲天。
20、孔夫子穿西装――不土不洋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