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王阳明知行合一
1、当良知判定一件事是你应该做的时候,按王阳明的说法,你一定有能力做到,因为我们与生俱来有顽强的意志力。应该做,就是担当精神,就是中国五千年来诸如大禹、秦始皇、汉武帝这样的人。
2、阳明先生曾言:“我辈致知,只是各随分限所及。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开悟,便从明日所知扩充到底。”
3、所以说,“知”与“行”是绝对不可分离的两个部分,知而不行,等于不知。
4、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主要针对朱学而发,与朱熹的思想对立。反对程朱理学“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的知先行后说以及由此而造成的重知轻行、“徒悬空口耳讲说”的学风。程朱理学包括陆九渊都主张“知先行后”,将知行分为两截,认为必先了解知然后才能实践行。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为了纠朱学之偏。
5、先生曰:“我辈致知,只是各随分限所及。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开悟,便从明日所知扩充到底。如此方是精一功夫。与人论学,亦须随人分限所及。如树有这些萌芽,只把这些水去灌溉。萌芽再长,便又加水。自拱把以至合抱,灌溉之功皆是随其分限所及。若些小萌芽,有一桶水在,尽要倾上,便浸坏他了。”
6、这就如同树刚萌芽,用少量的水去浇灌。树芽稍长了一点,再多浇一点水。树从一臂粗到双臂合抱,浇水的多少,都要根据树的大小来决定,刚萌生的嫩芽,如果用一桶水去浇灌它,就会把它泡坏了。
7、王阳明知行合一最经典十句话具体如下所示: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格物”即“慎独”,即“戒惧”。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心狭为祸之根,心旷为福之门。志不立,则如无舵之舟,无勒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无私心就是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惟天下之至诚,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8、人类一切有意识的活动皆可称作行,思考是行,读书是行,写作是行,演说是行,讲课是行,走路是行,游泳是行,待人接物是行,革命是行,科研是行等等。
9、阳明先生有个弟子是做官的,他有心学习知行合一的学问,但是他平时公务繁忙,担心学不好,于是问阳明先生应该如何取舍。
10、王阳明被称为有明一代气节、文章、功业第一人,被认为是真“三不朽”。但是,和许多成功人物一样,王阳明也一直毁誉参半。时人斥其“事不师古、言不称师,专以立异为高”,但不能不承认其事功的卓著;后人言其承朱学之式微鼓吹心学,为统治者另谋思想出路,却不能不承认王学的积极因素。万历十二年王阳明获准入祀孔庙,在同时入祀的三人中(另外二人为胡居仁、陈献章),王阳明虽然影响最大、功绩卓著,却争议最大。而在整个清朝,王阳明及其学说更是受到全面的压制。从上个世纪开始,我们也曾经给王阳明及其学说贴上一个标签:“主观唯心”。
11、“阳明以意之所在为物,此义最精。盖一念未萌,则万境俱寂;念之所涉,境则随生。且如念不注于目前,则虽泰山觌面而不睹;念茍注于世外,则虽蓬壶遥隔而成象矣。故意之所在为物,此物非内非外,是本心之影也。
12、“人若知这良知诀窍,随他多少邪思枉念,这里一觉,都自消融。真个是灵丹一粒,点铁成金。”
13、欲知,必先革物。弄清楚存在的本质,情状,衍生,范围,时态,存亡,条件,……起码从这七个角度去认知去格物吧!格,就是把存在的要认识的物按自己心里的认知方法分解,规定其特殊与普遍,从自己内心去求解。先有自己内心固定的定位座标的点,才能辩别不同的物而形成不同的概念。
14、王阳明:反求自心,内外兼修,才能让心灵真正成长
15、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若留滞于中,则又因药发病。
16、购买链接:http://product.dangdang.com/285580html
17、王守仁是心学的集大成者,阳明心学后传入了日本、朝鲜等国。其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传世。
18、真正成熟的人,遇事都懂得“冷处理”
19、盈天地间皆物也,何以格之?惟以意之所在为物,则格物之功,非逐物亦非离物也,至博而至约矣。”(2)
20、王阳明出身名门,二十八岁中进士,三十五岁因替忠臣求情而入狱,后被贬谪到贵州龙场。在龙场,他悟出“心即理”,并提出“知行合一”说。后历经诸官之职,先后平定南方匪患、宁王宸濠之乱,立下大功。晚年倡导“致良知”说。王阳明的学说,世称“心学”,五百年来折服了无数中外名人,包括张居正、曾国藩、梁启超、孙中山、毛泽东、蒋介石等。
二、王阳明知行合一读后感
1、“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然有个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缓,虽千变万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主宰定时,与天运一般不息”。
2、判断力:哪些事是我们有能力做到的;
3、要善恶分明,更要爱恨分明。
4、王阳明的这一主张,能有效地避免盲目行动的弊端。荀子说过:“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荀子显然忽视了知的本身意义,只是从实践的结果上进行判断。更重要的是,荀子的这一看法无法开启从行到知的新提升,实际上只注意到了实践的社会性价值,并没有意识到人作为认知主体的意义。对比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很显然,王阳明的贡献既表现出对中国思想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又展现了重视人之主体性的特殊价值。更有意义的是,他提出了同时带有批判性和建设性的“知行合一”思想,打破了必然要先知然后能行的僵化认识,将知落实于行的实处,实现了知和行的互相促进。
5、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学说既针对朱熹,也不同于陆九渊。朱陆都主张知先行后。王守仁反对将知行分作两截,主张求理于吾心。他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6、我们通常说,谋定而后动,三思而后行,但是在思考的过程中,我们做事的勇气却一点点被消磨掉,人都有惰性,过度的思考只能带来拖延,而“三思”又是自己拖延下去的绝佳借口,于是事情就一拖再拖,最终等到拖不下去的时候,才仓促行动。而行动起来的时候才发现,有很多问题是在行动中才呈现出来的,而此时,已经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解决这些问题,只能草草收场。
7、野岭的孤寂、无人问津的落寞,直至悟道的狂喜、得道的平静后,王阳明不但求得了内心的安宁,而且逐渐通过“知行合一”拥有了足以改变世界的力量。
8、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
9、当王阳明“懵懵懂懂”向往“学为圣贤”的时候,根本不知道“圣贤”为何物,但少年时代埋下的种子、少年时代萌发的志向,其实是一种为国家、为社会效力的担当,被当时的人们称为“气节”。所以,他在15岁时便有出居庸关考察“虏情”的行为,有向皇帝上书陈述对于边关防务意见的动机;在刑部主事任上,敢于革除监狱积弊、敢于处死背景深厚的罪犯;在兵部主事的任上,敢于直斥时弊,虽然因此得罪权贵,受廷杖、下诏狱,贬谪龙场,但初心不改。虽然此时王阳明尚未提出“知行合一”,但事事都在“知行合一”。
10、在他看来,自己是如此,别人自然也是如此。但问题在于,阳明之灵丹,他人之泥丸也。对气质差者而言,只说致良知三字,而无朋友乃至社会制度之力辅助,便只是空谈。
11、知行合大多数人的理解,是实践和理论的结合,是知道了就要行动。
12、今人于吃饭时,虽然一事在前,其心常役役不宁,只缘此心忙惯了,所以收摄不住。
13、所谓的知行合一他告诉我们的道理就是人不能只有空想,单单只在脑海之中去构思,去想象它是不能够促使实践的成功的。想要真正的去做好一件事情,还是需要真正的去实践它,只有实践才能够推进事物的发展,但是实践它并不能够脱离意识的指导。如果说实践是漫无目的展开的,那么它也不能够达到你最开始设想的目的。
14、人最怕一个傲字。
15、《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是国际儒学权威冈田武彦花费二十五年心血的作品。作者以平实的笔调,运用丰富的史料,张弛有度、夹叙夹议地详述了王阳明的传奇一生及其思想的形成过程。在书中,作者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史料互证,擅长从王阳明的诗文中探寻其真实内心,补充不为众人所熟知的细节,解开了有关王阳明生平和思想的诸多谜题,因而是全面了解王阳明传奇一生,轻松读懂阳明心学核心精髓的首选权威读本。
16、当时中华世界洪水滔天,大禹完全可以制造诺亚方舟,把人和动物装进里面,躲避洪水,等几千年后,洪水退去,再寻找新陆地,继续生活。
17、至于后面增添上层建筑则是因为诚意之前可通过人的自觉来实现,但由诚意到正心,由正心再到修身,则必须外力环境之帮助才能实现。
18、参考资料:知行合一百度百科
19、“知行合一”的理念对我们当代人有何启示和作用?
20、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
三、王阳明知行合一四句话
1、首先“知”和行当然是不同的两回事,更准确的说对知的接收、加工、传递的行为和知的内容所指涉的行为往往是不同的两码事。不承认这个前提,我们就没办法继续讨论下去,实际上王阳明自己的论述也要承认这个前提。有时候他想否认这个前提,却难以为继。比如他说:
2、知行合一:要在事上磨炼
3、汉武帝对匈奴的反击,陈汤突袭匈奴后说出的“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这都是内心适宜的事,就是该做的事。在我们的人生中,你做的事如果感到心累,那只有两种情况。第事情本应该是你做的,而你没有用心、用力去做,所以内心有亏欠(这种亏欠,你是感觉不到的,它在你内心最深处干扰你),于是你感到心累;第这件事恐怕不是你应该做的,对一份工作的百无聊赖或是心神不宁,如果你用心做一段时间还是如此,那趁早跳槽。
4、到2017年,“知行合一”赫然已经成为了全民关注的热点,卷起了一阵又一阵学习“知行合一”的全民热潮。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在几百年后的今天终于再次焕发出了光彩。
5、全面解读知行合一理念及其创始人王阳明的通俗全传!公务员网站专题力荐王阳明家训!隆庆六年初刻本《传习录》,尘封400余年原貌重现的初始定本!
6、朱熹的弟子陈澄最先提出“知行合一”这个四个字,所以王阳明提知行合一时,大家都认为这是老生常谈。
7、所以说阳明的致良知之说,虽强调知行合但很大程度上却只能流于嘴上空谈。对原本家教好、气质佳、力量足者,即便不说致良知,也差不到哪里去;说了致良知,自然也能锦上添花。对气禀差,力量不足者,你就把致良知当经念,每天念个一万遍都没什么用。
8、感悟:为什么厌弃外物就是骄横怠惰?因为那背后是你对这个世界的鄙夷,以及不屑为伍。而世界只是自然,运作只依造化,又有什么可鄙夷和不屑的?所有的一切都是你心的问题,你以为你是被辜负,其实不过是你的私心私欲没被满足罢了。所以,摆正心态是第一步。
9、其白话翻译是:这种说法也是省察不够精确。但是,即使如你所说的那样,知行合一的主张,也肯定断然不可怀疑了。
10、对朋友少指责、多鼓励。
11、但按照阳明说的,一念发动,既然已经是行了,不善的,当然要禁止清除,那善的呢?我发动个善念,是不是就已经意味着我做了善行了,已经是知行合一了?阳明没有顺延下去说善念发动后当如何,恐怕是他也觉得难以自圆其说吧。
12、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13、其一是偏重于道德伦理,偏重个人之品格修养,而忽视了客观物理之探求。程朱尚说自然界一草一木都有理,都需要去格。到了阳明这里,则不然,有一段对话颇能说明问题:
14、由性格物,即从三欲五心为动机出发去格物,格物获得知识,获得的知识反过来又可以成为更进一步格物的动机,以及如何格物的指引。同时通过格物,人知识深度或层次获得提升,这个提升成为“诚意”之基础,诚意成为正心之基础,正心成为修身之基础,人不仅知识水平,或某种工作技能提高,同时品格修养也不断进步。知识的获取增加与人格之修养提高融合为一体。
15、凡处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顿失次之患者,皆是牵于毁誉得丧,不能实致其良知耳。
16、哪些事是你应该做的,只有一个衡量标准,它来自你的心,那就是“义”,心得其宜为“义”,意思是,当你做一件事时,它能让产生持久的快感,内心无所亏欠,很适宜,那这件事就是你应该做的。
17、感悟:克制自己,是为自己泛滥如河的私欲筑起一道堤坝,势必要固若金汤、滴水不漏。如果留存一点私欲,就如同在堤坝上豁开了一道口子,很容易就造成大坝的决堤。因为这时你整颗心都还是欲望主导的,只是潜伏了下来。所以克己修身,是来不得半点妥协的。
18、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率文吏弱卒,荡平了江西数十年巨寇。
19、答曰:依其顺序来说,就是从《尚书》开始,到读《礼经》终结;依其意义来说,就是从成为学士开始,到成为圣人终结。”
20、北京联合出版公司于2014年7月1日出版发行的王阳明《知行合一》非常不错,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史学硕士度阴山。
四、王阳明知行合一原文
1、问题在于若阳明本人,从小就受到极好的儒家教育熏陶,其品格气禀俱已上佳。按我过去文章里的术语,他本身就已形成了很好的快乐机制构架,有很强的毅力。对这样的人,确实“致良知”三字足矣。如阳明自述云:
2、做事是最靠谱的修炼。
3、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4、我今说个知行合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5、知行合一(汉语词汇),是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来的,即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知是指内心的觉知,对事物的认识,行是指人的实际行为。它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认知实践方面的。
6、这里阳明说一念发动本身就是行了,所以要禁止。但问题是承认一念发动是“知”,而非行,也并不妨碍对不善之知进行清除矫正啊。朱子所谓格物致知,本身也就包含了不断用正确的合理的知代替不正确的不合理的知的意思啊。没有谁会说,因为是知,所以即便不正确或邪恶也无所谓。
7、一方面王给人努力灌输的是知即是行,行即是知;但另一方面他表述论证的前提却又往往就是有个和行不一样的知,有个和知不一样的行。
8、知行合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
9、那么这时候究竟是知呢还是不知?你说是不知吧,可明明吸毒者比任何其他人都更真切的了解到吸毒带来的痛苦和危害。你说是知吧,可明明吸毒者一看见毒品就兴奋。
10、明伦书院2017年荣获“全国十佳国学教育机构”称号!
11、比如王阳明说的“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这个“知而不行”其实仍旧是某种知,这个知和行是不同的,只不过王阳明不肯承认其为知,所以叫它作未知,但这个未知其实仍旧是知,只不过没有落实为行罢了。包括王阳明自己强调的良知,良知人人都有,但并不是人人都能致良知,那在致良知之前,这个良知究竟是知还是未知呢?如果承认良知也是知,那这个知和行就是两码事啊。如果硬说良知是知自然也就是行,那人人有良知,等于人人都知行合一了,还要强调致良知干嘛?如果说良知是不知,那显然又名不正言不顺。良知这个概念本就是强调人人都有的知,你现在又不承认其为知,那整个心学体系都变得毫无意义。
12、这种方法,恰恰是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共同特点,所有的言论和文字,都是针对具体的事情展开。这种方法的好处是直截了当、简洁易懂,问题是容易被断章取义、被各取所需。虽然王阳明有时因“物”说“心”、因“行”说“知”,有时又因“心”说“物”、因“知”说“行”,但在他那里,心和物、知和行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所以,我们学习研究他们的思想,不能用“举例子”的方法,而需要对他们的思想脉络、表述特征特别是“语境”有真正的认识。
13、古人“三不朽”,首列“立德”,是有道理的。何谓“立德”?孟子说“舍生而取义”,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王阳明用自己的行为给世人做出了示范:心中有良知、行为有担当。这才是王阳明对“知行合一”的最好诠释。
14、这是深得阳明良知心学精髓的精辟之论,也是对王阳明“知行合一重在行”思想的最好注脚。
15、“第先生之论心性,颇与其论理气自相矛盾。夫在天为气者,在人为心,在天为理者,在人为性。理气如是,则心性亦如是,决无异也。人受天之气以生,祇有一心而已”
16、利欲、色欲、亨欲是人行为之最基础的动力,也是“格物”最基础、最原始的动机。《大学》所谓自诚而明。这三欲便是诚的基础。
17、如果知行合一是中华人几千来始终奉行的理论和方法论,那就等于它指导了中国人五千年,它能指导五千年来的中国人,自然也能指导现在的我们。
18、总括以上知行既殊又一之论,即为“知行殊一”论:殊而不忘其一而正视其殊。以殊为立足之基点,以一为全局之趋向。对于道德修身而言,知行不一为现实之状态,知行合一为趋向之目标,勿忘勿助;对于职业分工而言,个体不必强求知行合各尽所长,整体合作自然能实现知行合一。
19、对某些人来说知易行难,对另一些人知难行易。某类事情知易行难,另一类事情知难行易。对个人来说,知易行难,对群体大众来说,知难行易。当然所谓难易,也并非绝对区分,不过是从概率分布,统计角度而言罢了
20、只有先行动起来,才能发现有哪些问题,边行动边思考,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前进。考虑一千次,不如去做一次,犹豫一万次,不如去实践一次。
五、王阳明知行合一最经典十句话
1、志不立,则如无舵之舟,无勒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2、一层意思是不落实为行的知,不承认其为知,必须落实为行的知才承认其为知。
3、如果用数学知识作为例子,对某个数学分支的概念和定理完全不了解,可谓无知。通过上课或看书知道了一些概念和定理存在,但对这些概念的意义,定理的证明没弄通,可谓虚知。经过深入的独立思考,完全理解了概念的意义和定理的证明,可独立推导,可谓准知。真正把这些数学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和其他科学分支,可谓真知。
4、比如对群体大众来说,知难行易。也正因为知难,则先进深刻之理论就更为稀缺,更为宝贵,甚至常常缺位。而自发的实用主义的群体选择的行为也自然更容易,阻力更小。
5、类似利欲、色欲一样,亨欲同样需要节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不及或者过分都会产生有害之结果。如果亨欲过低,则枯寂闭塞,变成与人群和时代脱节之人。亨欲过炽,则完全被外界牵着鼻子走,失去自身之独立性,沉溺于信息海洋,迷失而难以自拔。比如人见一新闻,便思观众人如何评价,见一事件,便思众人如何议论,此皆迷炫忘己之过。当须跟脚立定,涵养己心,而不可惑于众议。
6、第知行只是一个工夫,不能割裂。而所谓“工夫”,就是认知与实践的过程。
7、对此,度阴山在他的《知行合一王阳明》中对“知行合一”作了通俗易懂,极其清晰的解释:
8、正所谓,吃了梨子才知是酸是甜,穿上鞋子才知那里夹脚。
9、人须是知学,讲求只是涵养,不讲求只是涵养之志不切。
10、这个世界上,绝大部分人失败不是因为没有思考,而是因为犹豫不决,迟迟没有行动。
11、须是大哭一番了方乐,不哭便不乐矣。虽哭,此心安处即是乐也。
12、革物致知,致良知。向心内求知。存天理,顺人欲。(与存天理,灭人欲的不同革物对象及理念的反差。)即为王阳明心学。
13、心正就是少发怒。
14、其次,当门人徐爱以“孝弟”为例质疑“知行合一”之说,认为“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弟者,却不能孝,不能弟,便是知与行分明是两件”时,王阳明答复说:“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弟,方可称他知孝知弟。”
15、伟大的思想只有灌输到大众之中,成为大众的自觉行为,才是它真正价值所在。在中国历史上,几乎所有的思想家,从孔子到孟子,从二程到朱熹、从陆九渊到王阳明,首先都是社会活动家,他们的学术,他们的言论和主张,都是为着解决问题,为医治弊病而开具的药方。
16、“凡谓之行者,只是着实去做”
17、阳明心学里最能让迷惑的一点就是良知和知行合一之知并不是一回事情。良知按阳明之说人人皆有,但知行合一之真知并非人人皆有,如果弄不清楚良知和真知的区别,则对心学所论,只会一头雾水。
18、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19、所谓先易后难,绝不是沉湎于易,而回避难,忘记难,而是给攻克难奠定更为坚实之基础,是要逐步想办法化难为易。若一味躺在“易”上,不思进取,则非“知行殊一”之旨矣。
20、阳明先生对他说,我什么时候说过要你抛下公务来听我讲学呢?我的学问是“行”的学问,需要在事上磨炼才行。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