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儒家思想主张什么
1、段玉裁注《说文·言部》曰:‘谊、义,古今字,周时作谊,汉时作义,皆今之仁义字也。’义有君子义与小人义,君子义大我,小人义小我。大我,为大众、为社会也;小我,撮伙偏党也,今所谓‘哥们义气’是也。”(陈志岁《载敬堂集·民说》)
2、不过,古公亶父只是创建岐周文化的先驱,后来的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姬旦才是集大成的杰出代表,因而也才成为孔子及其儒家极力推崇的千古圣人。从古公亶父迁居于岐山脚下的周原沃野,中经季历、文王姬昌,至武王姬发,大约一百二十年。古公亶父死后,儿子“季历(文王之父)立,……笃于行义,诸侯顺之”(《史记·周本纪》)。是即季历仍能施行先王仁政,附近的部落相率以归,使周邦更加强盛。商王文丁(商纣王的祖父)初以“西伯”头衔相笼络,仍感到威胁和恐惧,遂借故将其杀掉。
3、儒学是一种宅心于仁、善待他人、和谐人际关系的社会伦理学说
4、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5、出自《论语》。作为君子,不能囿于一技之长,不能只求学到一两门或多门手艺,不能只求职业发财致富,而当“志于道”,从万象纷呈的世界里边,去悟到那个众人以下所不能把握的冥冥天道,从而以不变应万变。
6、儒学的精华、精义、精髓是什么?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去认识和把握:
7、儒学在中国存在几千年,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的潜在影响。
8、“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
9、中国号称“礼义之邦”,礼仪之繁琐在整个世界无出其右者。如孔子声称:“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他本人也做出了守礼的榜样:当他朝见鲁定公时,提着衣襟,弯着腰,贴着屋檐,迈着小碎步,说话时低声下气,表现出非常奴性的种种肉麻丑态(见《论语》第第十),为我们留下了一幅卑微屈从的画像,所以被当时的人讥作谄媚君主(《论语》第三:“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儒家的奴性软化思想和君主的专制独裁政治,实有密切关系。
10、可见,礼源于经济原因,出于社会稳定、建立秩序之需要,当初礼制首先是一种等级分配原则,是为解决分配问题、防止相互间的争讼而设立的(中国古代分配问题比生产问题更突出)办法措施。
11、周文王时代的岐周社会,笃行仁义,上下和谐,民风淳朴,相互礼让,在经见了太多战乱和暴君慢吏的儒家创始人心目中,显然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和谐社会。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知识分子追求的就是这种价值取向的理想社会政治局面,亦即周文王至周公旦治下的岐周社会。难怪孔子充满复古感情地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12、(2)儒学在中国存在几千年,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的潜在影响。
13、三皇五帝至岐周部落时代,大体都处于这种国家统治之下民风依然淳朴而和谐的村社状态,只是程度各有不同而已。可惜岐周以前年代久远,缺乏文献资料,诚如孔子所言:“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论语·八佾》)。幸好“周监于二代”,周文王至周公时代去古未远,“郁郁乎文哉”的周鲁典籍非常丰富,留在孔子时代人们头脑中的美好记忆深刻而清晰,遂成为儒家等学派一心向往的理想社会和思想来源,难怪先秦诸子百家把三皇五帝时代特别是把夏商周三代捧到天上,认为那才是最理想的社会,而且诸子百家在这个问题上竟然惊人地一致,普遍表现出一种怀古、崇古和复古倒退倾向。可以说,“崇古”是先秦思想的普遍精神。
14、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领导哲学从阐释世界与人生最本源的规律出发,得到了对领导理论最精辟的阐述和分析,并且对领导的内涵做出了最为本质和精准的界定。“不考其源流,莫能通古今之变;不明其得失,无以获从入之途。”
15、“内圣外王”虽首见于《庄子》,但却是儒家的基本命题,就连现代儒家的主张仍然如此。从原始儒学到汉代的政治儒学,再从宋明理学到现代新儒学,两千多年里,时代在变,儒学的诠释也在变,但万变不离其宗,始终在“内圣外王”的模式里运思。
16、理论观:孟子认为人性本善。相关主张有:“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也”等。
17、思想家:孔子开创了儒家思想体系,主张“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仁道精神),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18、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一般认为,格物致知就是“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才在为理性知识而愁。”
19、季历被杀之后,其子周文王姬昌继任周君和“西伯”,二十多年后因对商纣王的暴政略有微词,被囚于羑里。据说他在狱中把上古伏羲创立的八卦推演为六十四卦,且为各卦一一作了卦爻辞。《史记》说:“文王拘而演《周易》。”文王所推演的六十四卦,成为后来孔子整理《周易》的重要思想资料,《周易》也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经典。
20、更可悲的是,孔子一心恢复“先王之政”的复古倒退思想行为,竟在长达两千年的后世儒家知识分子中,形成极其守旧、僵化的思想传统和方法,顽固地反对任何革新和创造,反对任何过去不曾有过的新事物,这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及中华民族最大的不幸和悲剧所在!
二、儒家思想主张什么4个字
1、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仁治”。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
2、主要记载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成书于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
3、忠者,心无二心,意无二意之谓,恕者,了己了人,明始明终之意。忠诚;宽恕。中国儒家伦理范畴,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原则。“忠”,尽力为人谋,中人之心,故为忠;“恕”,推己及人,如人之心,故为恕。
4、儒家学术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颜子、朱子等,孔子为儒家派创始人,孟子得孔子真传,让儒家思想得以发展,荀子儒家思想的传扬者之荀子所著的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时常被人拿来比较。颜子是孔门72贤之首,他也是儒家派的代表人物之朱子是南宋理学家朱熹,儒家学的代表人物,被评为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5、游学网站:www.chongzousilu.com
6、西汉武帝时,儒家思想开始成为我国统治思想,此后的两千多年里对我国产生深远影响。一起来盘点下儒家思想的相关考点。
7、答,秦始皇嬴政推崇的是法家思想,反对的是儒家思想。秦始皇重用商鞅变法,推崇韩非子理论,都是典型的法家思想。秦始皇焚书坑儒,对儒家思想是反对和打压的主张。
8、贯通天人——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性即理”——周、张、程、朱的理学思想、“心即理”——象山、阳明的心学思想、新儒家——西学东渐的文化回应、儒文化圈的崛起——儒学促进现代经济发展的可能等内容。“儒学”、“儒家”、“儒教”这些概念要分清。儒学作为一种学说,儒家作为一个阶层,儒教作为一种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区分开。
9、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包含三个方面:
10、主张“克己复礼”,做人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为了实现“礼”,孔子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即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经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名正言顺,贵贱有序。
11、儒学是一种修己安人、以德治国、富有民本思想传统的政治学说
12、就像桃、李的果仁,结出累累仁义相关的果实来。
13、孔子,经其终生倡导和历代儒家的发展,使中国儒家学说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作为中国人的指导思想逾两千余年。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德治主义,他执著地倡导德化社会与德化人生。德化社会的最高标准是“礼”,德化人生的最高价值是“仁”。
14、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也就是做国家管理者最高的道德就是爱每个人,现在称为博爱.由仁则生义,也就是社会关系的基本规则.由义生礼,也就是国家制度、官吏行为规范.这是自黄帝以来华夏民族的核心思想。但当时春秋时期,国家制度崩溃,诸侯国各自为政不服中央政府,并放弃仁,追求武力和利益。
15、儒家思想强调以仁为核心、为政以德、克己复礼、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民贵君轻。儒家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1孔子儒家思想
16、洛阳纸贵这个词听得多,但背后的故事你是否看过?
17、不过,我们不能认为这些封建道德只是说说而已,它在中国封建社会号称“礼法”,是即具有严格的法律性质,平民尤其是女子一旦违犯,往往不等官府惩处,不经法律审判,乡村那些封建卫道士就有权以最残忍的手段将其处死!难怪五四运动时期,群情激奋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发出“打倒孔家店”的强烈呐喊,成为中国近代一场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18、(1)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所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是连同我们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
19、对于中华民族宝贵的传统文化,中国现有的一切都是以传统为基础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当代很多外国思想家正在反思社会的运行模式和走向,并感觉到了其中的潜在危机。很多思想家反思的结果就是:把目光投向中国,而他们关注的焦点就是中庸思想。
20、儒家思想核心是“博爱、厚生、公平、正义、诚实、守信、革故、鼎新,文明、和谐、法治等德道思想‘’。它对于我们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理论支援以夯实、筑高舆论阵地,对于社会树立核心价值观以寻求长治久安良策,对于我们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国际化,对于我们建设保和太和、万国咸宁的和谐世界都有重大意义。
三、儒家思想有多恶心
1、当代发展儒学思想主要用于企业的管理,应用儒学思想延伸出的领导力智慧是当代企业领导者的必修课,在企业管理方面的应用已经成了当代管理者核心理念。
2、(解析)A。“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是庄子的思想。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A项当选。
3、孔子的儒家学说要恢复已经过时的社会制度,先天就有一种复古倒退、反对改革创新的思想保守性,“古礼是他们的饭碗,守旧是他们的习性”(张荫麟《中国史纲》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98页)。特别是两宋明清时期,儒家知识分子一切按圣人的话去办,尚古、复古、唯圣、唯上、唯书,旗帜鲜明地扼杀创造力,把一切不合圣人之言的见解统统视为“邪说”,一批评圣人的错误,就被定为“谤圣罪”,表现出极端顽固、保守和文化专制主义立场,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历史进步。难怪日本远藤隆吉说:“支那有孔子,为支那祸本。”(引自蔡尚思《中国传统思想总批判》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38页)。
4、提出了“三纲五常”。其中“三纲”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和夫为妻纲,“五常”则是指“仁、义、礼、智和信”。
5、南宋时陆九渊将儒家思孟学派之学说与佛教禅宗思想相结合,并承袭程颢“天即理”之观点,提出了“心即理”之命题,乃儒家心学之开山。他认为“心”是万物的本源,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
6、“慎独”:是一种修身境界。“慎”就是小心谨慎、随时戒备;“独”就是独处,独自行事。意思是说,严格控制自己的欲望,不靠别人监督,自觉控制自己的欲望。
7、孟子在人性方面,主张性善论。在社会政治观点方面,他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立场出发,但也强调小农阶级利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政在得民”的思想,同时又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他这种温和的政治主张,可惜不能适应当时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需要。
8、但这并非赵宣们故意弄虚作假“钻政策空子”,儒家繁琐的礼仪制度对这些作秀表演其实早有详细的明文规定,如前面提到哭丧的次数、哭法的规定和“代哭”之类,就是明证。礼既然是一种仪式(礼仪),就必然带有表演性,也必然培养出表演的习惯(参见易中天《帝国的终结》复旦大学2007年版,第1152页)。读书人只把儒家礼教道德当成求取功名的敲门砖,道貌岸然的封建官僚们则用礼教道德作为攻击政敌的武器,而自己却大肆贪污受贿,聚敛财富,生活奢靡。
9、儒释(佛)道,三教合一发端于隋代。至宋代,以北宋二程、南宋朱熹(理学集大成者)为代表的程朱理学冲破汉唐儒学束缚,融合“释、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10、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所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是连同我们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
11、周人累世修德施仁的政治实践
12、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主张“因材施教”的教育策略,采用“举一反三”的教育方式。
13、最初的意思是,遇到挫折时切莫责怪他人,而应先反过来从自己身上找出问题的症结,并努力加以改正。《孟子•离娄章句上》: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后来王阳明将其一用到心学,反求诸己与致良知相类。
14、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第一次打破了旧日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一变“学在官府”而为“私人讲学”,使传统文化教育播及到整个民族。这样儒家思想就有了坚实的民族心理基础,为全社会所接受并逐步儒化全社会。儒家学派固守“道不过三代,法不贰后王”(《荀子·王制》)。
15、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仁,其中一个意义,就是果核,如杏仁、榄仁。引申成「仁心」,这仁心,不是那肉团心,而是指一种「不忍」之心,由这不忍之心,可以推己及人,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如是衍生出义、礼、智、廉、恥等等德行来。
16、儒学发展到明代,愈益保守僵化和不近人情。比如,慈圣皇太后作为万历皇帝的亲生母亲,在万历登基后,再也不能自由表露发自天性的母爱,万历为她修葺宫室,她要表示感谢,也须请学士写一篇赞扬皇帝纯孝的文章,再当面诵读出来。她去世以后,礼部立即郑重制定了丧仪,宣布全国居丧27日,臣民全部服丧,帽子上缠以白布。全部京官一律被麻带孝,不许穿着朝靴而代之以草鞋,摘去纱帽的两翅而代之以两条下垂至肩的白布。大小寺院鸣钟3万响,昼夜不息。三日之内,四品以上的官员及其夫人分批整队前去慈宁宫举行礼仪上的号哭,号哭15次(哭多少声都有规定),全部人员的动作协调,一哭皆哭,一止皆止,有如交响曲。(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三联书店1997年5月版,第98页)。
17、下列思想流派与产生时代对应错误的是()
18、南宋时期的大儒朱熹、程颐对于先圣孟子的评价,都认为:自从孟子之后,中国就再也没有可以继承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了。是故才有尧传舜,舜传禹,禹传汤,汤传周公,周公传孔,孔传孟的说法。而他们认为,孟子之后儒家就再也得不到真传了。而到了后世,东汉时期的赵岐对孟子的评价就更高,他认为,《孟子》一书保罗万象,是一部经典中的经典,足可以和圣人孔子相比,所以,他就把孟子成为“亚圣”。这也是孟子被称亚圣的最早说法。其实,说点实在的,这些都是后人给予孟子的评价,先秦之前,根本就没有儒家这一说。当时人们信奉的,都是“黄老之术”。其中,黄指的是皇帝,老指的是老子,也就是说,先秦之前,人们信奉的都是道教。所以也就没有了三皇五帝各代相传的儒家道德之说了。
19、孔子等使命感、正义感很强的儒家知识分子,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寄望于当权者实行“仁政”,也就是“先王之政”,以恢复岐周时期的和谐社会秩序。所以,他最痛恨诸侯、卿大夫“以下犯上”和破坏秩序的“僭越”、“非礼”行为;同时也从维护贵族统治的长远利益出发,告诫统治者要以仁德服民,宽简为政,轻徭薄赋,爱惜民力,减少刑杀和暴政、暴敛。他把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当成最理想的君主和各级长官楷模,把他们的政治当成最理想的政治,就是儒家津津乐道的所谓“仁政”或“王道”。只要推行和恢复这种“仁政”或“王道”,使“天下归仁”;只要大家都能达到“温良恭俭让”的道德规范要求,“人人皆为尧舜,个个成为君子”,这个社会当然就太平无事了。这当然是一种最诱人的美好愿望。
20、姬昌在押七年之后,出狱回到周部落,越发实行“仁德亲民”的政治作风,不断争取人心,积蓄力量,访贤求士,联络诸侯,准备共同抗暴。以仁政德治为核心的“岐周文化”就是在这种政治历史背景下产生的。至此我们可以界定说:“岐周文化”乃是周人去豳迁岐之后到周公姬旦时期以“仁政德治”为核心内容的中国传统文化。
四、儒家思想精髓6个字
1、礼制是维护封建等级秩序的工具
2、提出了朱莫甘娜的“君权神授”理论。他认为一个国君的统治不仅来自于祖先聚成,更重要的是来自上天的旨意,这就为君权神授统治权奠定了理论上的基础。
3、儒家思想主张什么呢,下面我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供大家参考。儒家思想主张什么儒家的思想主张是:互敬互信;仁而有序;微言大义;重义轻利;格物致知。
4、周人是一个古老的部族,迁入岐山之前,一连九代居住于豳(陕西旬邑、彬县一带),时间大约二百余年。但到周文王姬昌的祖父古公亶父时期,因不堪戎狄侵扰,遂率领部族,迁至岐山之阳的周原沃野。这里宽阔平坦,土地肥沃,春生夏长,草木丰茂,很适合农业生产和栖息居住。擅长农耕的周人,可谓找到了环境最友好的地方。“周原膴膴,堇荼如饴”(《诗经·大雅·绵》),可以想见周人是何等的兴奋和愉快!《管子》曰:“仓廪实则知礼节。”富饶的土地带给周人的,不仅是丰衣足食的物质文明,还有乐善好施、和谐礼让的精神风貌。以“仁政”和“周礼”为内容的“岐周文化”就在这块自然条件优越、社会风气良好的“王道乐土”上逐渐产生和传承,这是岐周文化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5、===========================
6、《孟子》中说“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之气包括“明道”和“积义”两个方面,即提高对道的领悟,以及道德修养。
7、公元前1046年1月,万众一心的周人在姬发、姜子牙率领下,会同天下诸侯,与商纣王的十七万大军展开决战。商军数量虽多,可是人心怀怨,士无斗志,未等交战,前锋部队突然倒戈,攻入城中!商纣王子受辛众叛亲离,只好登楼自焚。这是周人坚持实行仁德政治带来的最伟大、最辉煌的胜利。
8、一个国家要长治久安,保持富强,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土地广大,二是人口众多,三要有足够的可耕土地。《易传》指出:一要靠“仁”,二要靠“财”。君主要守住王位,必须以仁政治国,爱护人民,要增强人民对国家的凝聚力,须有充足财物足以养活人民,使人民生活无忧。
9、在中国古代,“和而不同”也是处理不同学术思想派别、不同文化之间关系的重要原则,是学术文化发展的动力、途径和基本规律。
10、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儒家思想
11、格物致知:儒家的格物致知就是专门从事科学领域专业知识的研究,此学派已失佚,后来成为儒家认识论的重要问题。
12、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
13、“礼”的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孔子追求的“礼”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孔子还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就是校正等级秩序,达到贵贱有序。
14、《大学》有“致知在格物”语。王守仁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
15、“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16、孔子弟子、再传弟子编著。
17、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义(谊)者,人所宜也。
18、对于儒家极力倡导的“孝道”,我们今天也不应该盲目赞赏、肯定和照搬。应该承认,“忠孝”观念作为农业文化的产物,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古代社会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因为人口是当时生产力的决定因素(那时,人口是第一生产力),“不孝有无后为大”。“孝”这一道德规范的作用之一就在于保持家庭的稳定、促进人口的增长,但更主要的精神是子女对父母必须绝对服从。绝对的服从就是绝对的专制和奴役。
19、悌: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孔子非常重视悌的品德,其弟子有若根据他的思想,把悌与孝并称,视之"为仁之本"。
20、中庸精神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价值和重要性必将日益显现出来,这一点已经有所表现。中庸之道是世界上最具有连续性的文化,也是中国众多文化流派中最具有价值的核心精神和观念。
五、儒家思想主张什么观点
1、通过上面的介绍,大家对儒家代表人物及主张是什么以及儒家代表人物及思想都了解了,以仁治国,以德治国,重仁治一直是儒家的核心思想。
2、C.知其不可而为之——孔子
3、孟子,儒家理想主义派代表,核心思想是“仁政”,主张“政在得民”,要养民、教民,取民有制,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4、儒家是中国古代在董仲舒“独尊儒术”之后最有影响的学派。作为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的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一般来说,特别是先秦时,儒家是最有影响的学派之一。和墨家并称显学。在秦始皇时"焚书坑儒"受到重创,在汉武帝时,为维护专制统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施思想钳制后兴起。
5、主要思想主张: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本思想(黄宗羲)。②学术上,主张“经世致用”“天下兴亡,匹无有责”(顾炎武)。③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出“工商皆本”(黄宗羲)。④哲学上,世界是物质的,带有唯物主义思想(王夫之)。
6、孔子作为儒家思想开创者、私学的开创者,是儒家思想考查中最为重要的点。常见考点包括思想主张和教育贡献与主张。
7、儒家的十三部经书,即《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南宋形成十三部儒家经典并称的局面。
8、孔子在教学之余,不忘刻苦钻研,编辑教材,改编了“六经”:《诗经》、《尚书》、《礼》、《乐》、《易》、《春秋》,成为儒家经典。编书过程中还留下了“微言大义”、“春秋笔法”、“韦编三绝”等逸闻趣事。
9、在孔子看来,只有悟道,特别是修到天道与本心为才有信仰,才有驾驭各种复杂事件的能力,才能担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任。
10、另一方面,孔子又主张积极主动,“知其不可而为之”。所以李泽厚说“尽人事而听天命”乃儒学义理。后来荀子说“制天命而用之”,和孔子主张相去颇远。
11、孔子不仅要求统治者把奴隶当作人看待,还提出了一套仁政、德治的现实政治主张,要求对他们作出一定程度的让步,减轻剥削、压迫,缓和阶级矛盾。后来孟子的“仁政”学说,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思想。
12、礼乐始自夏商,到周朝初期周公“制礼作乐”形成独有文化体系,后经孔子和孟子承前启后,聚合前人的精髓创建以礼乐仁义为核心的儒学文化系统,从而得以传承发展至今,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13、实行仁政德治带来的伟大胜利
14、唐代李翱提出,成为圣人的一套学说;性是上天赐给每个人的,普通人若能消除情欲的蒙蔽,使性恢复原来的光明,就能成为圣人。这就是复性。
15、在政治方面,孔子提倡“以政为德”,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仪“礼”治国。
16、B.虽千万人,吾往矣——孟子
17、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
18、孟子,姬姓,孟氏,名轲,字号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孟子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孟子的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寡人之于国也》等。
19、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说过:“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是自己的思想本色。
20、岐周文化是儒家学说的直接源头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