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哲学的定义
1、非常感谢杨老师的提问,四个问题,我们依次作答吧。先请苑教授。
2、伦理学是关于道德问题的理论,是研究道德的产生、发展、本质、评价、作用以及道德教育、道德修养规律的学说。而道德则是社会与自然一切生存与发展的利益关系中,善与恶的行为规范,及其相应的心理意识与行为活动的总和。
3、哈哈,“植物人”跟我无关啦,我是“支离疏”!第一个问题,如果重点在“遊”,为什么文章题目讲“逍遥”而不是讲“遊”。我说逍遥遊的重点在“遊”并不等于我一定要写《论庄子的“遊”》,这是两码事。更何况正如我刚所说,如果你想要明白什么是逍遥,就要先明白“遊”,那我现在通过解释“遊”来说明“逍遥”,也没什么问题。这是我对这一问题的回应,可能有点狡辩。
4、中国哲学的概念与方法论|上
5、谢谢张教授的讲演,现在我们进入讨论阶段。我先做一个小结,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因为我们的主题是中国哲学的概念与方法论,所以我就从概念和方法论两个角度来说几句。
6、中国文化,崇尚厚重,不事浮华。因而,古代的圣贤,注重“有利于人,有功于世”;对于不大实用的哲学问题,谈论较少——当然,也可能是由于此类典籍乏人问津而难以流传。
7、那到底如何区分哲学和宗教呢,俺斗胆说一下自己的看法,如前文所说,关于智慧有两种态度,第一种是(爱智慧),第二种是去(拥有智慧)。爱智慧的方式,是认为智慧没有结论,只能不断求索,去爱,这种方式是哲学的方式。如果是拥有智慧的方式呢,认为智慧在某位神明的手上,或者在某个典籍里边,这种是宗教的方式。这两种方式哪种更靠谱呢?个人认为还是前者,因为如果认为智慧是有结论的,那和这个结论相反的,就可以称之为愚昧,于是智慧和愚昧的二元对立产生了,偏见也就不远了,而一旦产生了偏见,就早已背离了智慧。
8、认识论来源于希腊语知识和演讲,它是探讨知识的本质、起源和范围的一个哲学方法。目前知识论和认识论之间的关系存在争议,有人认为它们是同一个概念,而也有人认为它们其实是存在一些密切联系的两个不同概念。
9、对于汤老师提出的这个问题,劳老师说现在不必回答,一段时间后才能看出来,但现在把概念弄清楚是必要的;杨老师的意思是说,这个问题的问法可能不恰当,因为中国哲学原来就有它自身的概念系统;苑老师可能觉得这个概念系统还不够清楚,要把它展现出来,并在现实生活中加以实现。所以,这样来看,这个问题好像应该改成“是否有必要使中国原有的概念系统更加地清楚明确”。提问题本身,可能比我们回答问题更重要。
10、最后想问下苑举正老师,你提到所谓的“方便自我”其实就是以今释古,讲到三点:第一是现代哲学的系统性取代古代哲学的零碎性;第二是现代哲学的优秀性取代古代哲学的多元性;第三是现代哲学的结构解释性取代古代哲学的生命超越性。我很想知道你是怎样观察出来的?因为在我看来,这三点好像没有办法用“取代”来讲,有系统不代表不零碎,就像文学批评理论一样,在上世纪70年代,几乎每三个礼拜就会有一个新的文学理论,此起彼落、昙花一现,你能说它有系统吗?其实是很零碎的。所以,系统性和零碎性之间是否能用“取代”?还有,优秀性与多元性之间好像也没有什么关系,怎样去取代呢?另外,结构解释性和生命超越性也是两码事,好像也没有办法说取代。所以我很想听听你的解释。谢谢!
11、哲学是对世界基本和普遍的问题研究的学科,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世界观是关于世界的本质、发展的根本规律、人的思维与存在的根本关系等普遍基本问题的总体认识,方法论是关于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论。哲学是对基本和普遍之问题的研究的学科,一般具有严密逻辑系统的宇宙观,它研究宇宙的性质、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一些很基本的问题。
12、斯多噶哲学有四个特点——非纯西方,非纯理性,非纯知识,非基督教。我一直认为,我们需要找一个“敌后工作”哲学,它能够跟我们相互呼应。西方哲学和我们的差距实在太大了,最像的就是斯多噶哲学。第斯多噶哲学是一个非纯西方的哲学,如果你懂一点斯多噶哲学的历史背景,你应该就知道;第二它是非纯理性的。上午若晖讲到精神、万物等,要是从纯理性的角度讲就不好说了,你可以感受到它里面的价值是非纯理性的。第三它是非纯知识的。什么意思呢?就是很多时候它给人一种常识的感觉(commonconceptions),也就是说,知识它有价值,但也有出错的可能。第四就是非基督教性。斯多噶哲学与其他西方哲学相比,具有这四项非典型的特质。
13、我基本上认为,方法具有历史的连续性,通过对话获得超越自我的智慧,这种方法对于中国哲学方法论的研究有很大帮助。我要讲的就是这些,谢谢大家!
14、时间:2017年5月6日下午
15、还有没有其他老师要回应汤老师的问题?中国哲学有没有必要建构概念体系?
16、时间的哲学定义如下:时间是世界万物运动、变化的表现形式。运动和变化只有在一定的时间段里才能发生,在一个固定的时间点上,世界和万物就不会发生任何运动和变化。我们观察世界和万物的运动和变化,必须有一个特定的时间段作为观察的条件,没有一个特定的时间段作为观察的条件,就不能发现任何运动和变化的特征。时间是具有客观实在性同世界和万物的其它组成部分处在对立统一关系中的物或物质。时间不同于运动和变化,运动和变化是意识的表现形式,时间不同于数量,数量是时间的表现形式。时间同运动、
17、我觉得,我们从西方哲学、从他者的角度反观中国哲学,发现那些不够清楚的地方,还是值得我们努力的,把中国哲学原有的体系彰显得更清楚是必要的。为什么呢?我认为文化本来就是在不断地融合,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的发展、知识的爆炸,将来很可能会形成所谓的“世界哲学”。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哲学必然要跟西方哲学对话,所以,你要让别人了解你在想什么。从方法上来讲,我觉得有必要设计一套他们能够接受的合理性标准,让他们理解。对一些比较模糊的地方,可以通过概念定义,使之变得更清楚。我们可以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
18、这是我对三位提出的问题,谢谢!
19、宝宝们:明晚21:30石老师直播???
20、历史上,很少因为哲学观点的不同而发生战争,顶多是一些个人恩怨和学派争斗。但是宗教冲突就不一样了,您瞅瞅中世纪十字军东征和最近中东那边的伊斯兰国。爱和拥有两种态度是有很大区别的,看那些狗血爱情剧也可以看出这种区别,当男二和男一同时(爱)女一的时候,如果是(真爱),那男二和男一一般打不起来,但是如果男二和男一都是想(拥有)呢?估计早晚得打一架。
二、哲学的定义
1、地点:杭州师范大学仓前校区学术交流中心A座111室
2、谢谢主持人,感谢主办单位的邀请,谢谢朱老师和李老师的热情接待。我今天的发言可能无法做到像苑老师那样谈笑风生,我的题目比较没有哲学性。因为我们中文系一般谈的是中国思想史,而不是哲学史,所以,讲哲学可能不是我的专长。我今天主要是谈谈“体用”在各时代的用法,以及它的发展和创新,和早上几位老师报告的题目相比,可能比较枯燥,我的理解也还没有完全定型。所以今天的报告,只是想向各位与会学者、各位先进来求教。
3、蔡振丰(台湾大学中文系)
4、非常感谢郑老师,时间把握得很好。郑先生抱病,还为我们的会议撰写了长篇大作,真的非常感动。我收到郑先生的邮件时,已经差不多凌晨一点了,真的非常感谢!我们接下来有请台湾政治大学哲学系的詹康教授,他的题目是《庄子的德》,大家欢迎!
5、须知优秀的哲学家,也是杰出的道德家。若哲人道不高,德不厚,智必不达;便是声名再大,著作再多,也不过是二流货色,必为有识之士所轻视。
6、第三个问题,我文章中已经写到,谢谢!
7、天道学,指人类对于天道的领悟与认识。人道学,指人类对于人道的领悟与认识。天道学与人道学合称道学。
8、李老师好像是建议我们开第二届研讨会,叫做“中国哲学的目的与方法”,哈哈!下面请郑老师发言。
9、谢谢蔡老师,时间把握得很好。下面有请杭州师范大学政社学院的张天杰教授来为我们报告,欢迎张教授。
10、在近现代,中西方哲学,似乎都发展乏力。
11、若中国的读者,将国学经典视如草芥,而把西方哲学奉为珍宝,甚至尽心竭力地研究后者——即便收获再多,也不过是给哲学家提鞋的佣人,终究上不得台面。
12、在20考研最重要的冲锋时刻,
13、第二个问题是说以“自由”解释“逍遥”,是用义理抹杀了训诂。我这只是从方法上来谈的,如果你要这么解释,也不是不可以,但你必须交代清楚什么是“自由”。如果你说“逍遥”是“自由”,然后把“自由”的意思列出来,我想我们还是可以去讨论,但你只停留在前部分,不去解释自由,只告诉我逍遥是自由,那我根本就无法知道你想说什么,既谈不上反对,也说不上赞成,只能说我听不懂。一个词的用法很多,你必须交代清楚你在什么层面上去使用的,这是你的责任,如果你没履行责任,那我怎么能明白你的意思呢?从这个意思上说,就是用义理抹杀了训诂。
14、“有与无”的哲学定义是什么,是我们通常理解的有和没有吗?有与无,是道家关于宇宙起源和本体问题的哲学范畴。“有”指实有,为事物的存在之意;“无”指虚无,为事物的无有之意。
15、谢谢,接下来有请詹康老师。
16、·“有与无”的哲学定义是什么,是我们通常理解的有和没有吗?
17、下面,请劳先生回应,讲讲植物人是怎样逍遥的!
18、所以,不同的提问方式就会有不同的解答方式。对这个问题,我也说一下自己的浅见。
19、我也算是抛砖引玉吧,把读完这四篇论文后的想法提出来,供大家思考。接下来进入讨论环节,请大家踊跃发言。
20、大致是有共鸣的,林先生讲的诠释结构,我基本上也同意。不过,我还是想强调一下训诂,就是说依据不同的情况、需要,你可以有不同的诠释,但你必须要有一个比较扎实的、相对客观的、公认的文献证据来支撑,我觉得这是基础。
三、世界十大哲学名著
1、斯多噶哲学有一个观点很重要,就是“不为圣贤,必为禽兽”。我刚听到时,很惊讶,但刚听到若晖问这个问题,突然豁然开朗。为什么中国哲学这么容易污蔑先圣先贤,比如周星驰拍的那些电影?原因就在这里。如果你领了这份哲学家的薪水,大家就认为你应该马上变成圣人,否者你就徒劳无功。可是绝大多数人都是徒功无劳,因为都在捞好处。中国哲学中,一面有圣人,另一面圣人又是被污蔑的对象。刚刚讲章太炎的时候提到孔子想做官,为什么年轻人一听到孔子想做官就格外兴奋呢?这就是因为我们的道德学术要求有不近情理的地方,无法把一个人努力的过程跟他要努力的目标分开。没有人是完人,说自己是完人的人绝对是大有问题,因为这句话本身就有问题。
2、英国哲学家罗素对哲学的定义:
3、(资料汇编)对相关学术资料、研究方法和心得的汇编
4、第一个向度涉及现代性问题,关系到如何把握现代世界的一般特点以及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相互理解和沟通的共同基础。
5、我现在觉得,中国哲学从发展上讲有几个限制。第不敢出错,权威性重。上午何老师讲到马一浮、熊十力,为什么搞国学的人脾气都这么大,我亲眼见过牟宗三脾气就不小,徐复观脾气最大,他们脾气大的原因就是怕你发问,觉得不可以有错误,权威性重。所以你可以看到,他们后来的学生发觉(如果不问)过了这个村没这个店了,底下人不敢犯错,他们的学问也就发扬不起来。第因为不能犯错,所以彼此之间容易党同伐异,互相取暖,帮派性重。国学虽然不是我做的学问,但也算是我的家学,我强调这两点,也是基于这个缘故。
6、录音整理:熊静文、李若男
7、蔡振丰老师讲到“体用”是儒道佛都有的。这里,我们可以反省一个问题,同一个词可以被不同学派使用,表现出一种共通性的哲学思维,明体才能达用,用要返归于体,这才是“统之有宗,会之有元”。儒道佛都有这种思维,这是中国哲学中一种共通的思维模式,这很重要。但是它会不会影响到儒道佛的不共通性?我是说共通的思维方式如何能够使他们维持各自的不同?
8、我觉得这个会议非常有意义,但两天下来,我觉得比较欠缺的是没有探讨关于方法的目的问题。方法只是一个手段、工具,它为的是要达到目的。也就是说,我们接下来可以思考研究、发展中国哲学的目的何在。如果说我们想知道宇宙是什么,人生是什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那么反思我们的方法,这些方法能不能帮助我们达到这些目的。能够达到目的的方法才是好方法,基于此,方法不是唯一的,基于不同的目的有不同的方法。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进一步思考的是我们的方法要达到怎样的目的。谢谢!
9、好,谢谢!接下来请苑老师来回应。
10、除了这两种根本对立的回答外,还有一种回答,认为物质和意识是两个独立的、互不依赖的本原,持这种观点的哲学流派属于二元论。
11、好的,我们还有时间,有问题的继续提。
12、我在论文开头提到了一个法国哲学家——法兰西学院的阿杜(P.Hadot),他其实是很有名的。法国最有名的哲学家是MichelFoucault,就是福柯,影响福柯《性史》的就是斯多噶哲学的精神练习。我讲的东西跟若晖刚刚讲的有一点类似,但我讲的基本是西洋哲学的风味。其实,我讲这些的主要目的就是,中国哲学可以借用斯多噶哲学的发展经验,提出自身的诠释空间。
13、所以,关于哲学,又有了另外一个比喻,哲学是关于(距离)的学问,这个距离,是我们观照世界和自我所需要的距离。怎样才能制造这种距离呢?中国刚刚有系统哲学的时候,似乎常常把这个距离当做是物理距离,比如老子和庄子,这二位似乎对隐居世外有一种偏执。
14、蔡老师好像也有问题,那就先请蔡老师提问,之后统一回答吧。
15、刚才讨论的问题我觉得很重要,和我们这次会议的主题关系密切,我自己也很感兴趣。如果用传统的语言来表述,则一个是训诂的问题,一个是义理的问题。如果我们要了解一个古人的想法,依据常识,最好的方式当然是听古人讲,这样比较直接,也比较可靠。说来简单,但由于我们是现代人,听古人讲话就很容易带入我们的成见,这是没有办法的。从技术层面上来讲,就牵涉到理解语言文字本身的意思,即所谓的训诂义,如果在这个层面上搞错的话,我想误解恐怕是难免的,也许是个创造性的误解了。即使我们当下用同样的语言,面对面地交谈,也常常会出现误解,这没什么奇怪的。关键是你要透过说话人的语言、文字去了解他,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要尽可能地避免成见、偏见,不要让它来干扰整个理解过程。
16、哲学重要概念总结(18个定义)
17、我很高兴大家向我开炮。对于这个问题,我也有所意识,但我好像不会说“自由”是freedom还是liberty,我说的是中文的“自由”。当然,这有点狡辩,躲过一炮。谢谢!
18、乾坤能容我,万事皆益我
19、最后想问下劳老师,你说“逍遥遊”的重点在“遊”,不在“逍遥”。关于“遊”字,你解释了很多,我的问题是,为什么你的论文题不是“庄子的‘遊’义”?另外,你说别人用“自由”来解释“逍遥”,对你来讲没有意义,可是你又说这种方式是用义理抹杀了训诂,那这是不是表示你认为“自由”是一种义理的阐释?我觉得这与你后面讲的有矛盾。你能不能稍微再阐释一下?
20、好的,谢谢劳老师。讨论很精彩,但时间有限,从整个会议的安排来说,我们要对这次会议做一个整体性的总结,当然我们的讨论还可以继续,但如果哪位有整体性意见的话,可以优先发言。
四、亚里士多德对哲学的定义
1、哲学教懂我们的第一件事,就是谦卑,因为你虽爱慕智慧,但你永远得不到智慧,他总在你的掌握之外。故此,哲学家是“爱智之人”(Philospher)而非“智者”(Sophist)
2、意思是:元知识、元理学,即所谓大道至简。
3、关键在于什么是“自由”,这个先要明白,而且要很精准。
4、哲学意思:有严密逻辑系统的宇宙观,它研究宇宙的性质、宇宙内万事万物演化的总规律、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一些很基本的问题。
5、第四篇论文是张天杰教授的,他主要阐述了章太炎晚年的儒学观。修己治人是原始儒家的思想,明心见性、谈天说性则是后来宋儒的思想,章太炎主张修己治人的儒学,他进而提出“新四书”的说法,《中庸》不必读了,读《大学》就好,因为修己治人在《大学》中比较多,《论语》只有部分可读。我们可以思考,章太炎的儒学观是否恰当?人是活在天地之间的,那么,讲修己治人是不是能够不谈天、不谈性呢?另外,儒学和中国哲学之间是什么关系?
6、美学的研究对象是艺术,美学就是艺术的哲学。西方美学的历史是从柏拉图开始的。尽管在柏拉图之前,毕达哥拉斯等人已经开始讨论美学问题,但柏拉图是第一个从哲学思辨的高度讨论美学问题的哲学家。
7、另外,我就不太清楚为什么那么多中国人喜欢用“本体论”“知识论”“工夫论”。别的不说,“工夫论”就特别难以理解,因为有各种歧义,打架也叫有工夫,读书也叫下工夫,我完全弄不清楚。我想,就像杨老师说的,它本身应该有它固定的脉络,在这个脉络系统中,有它特殊的含义,但现在脱离了系统,单独拿出来,就变成一个“论”,这就成了比较麻烦的事情。
8、在汉语中,“哲”是聪明的意思,在希腊文中则意味着爱智慧,所以,按照字义解释,哲学是一种使人聪明、启发智慧的学问。
9、唯物主义是在承认物质世界及其规律的客观存在,承认思维是存在于反映的基础上,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唯心主义则把客观世界看作思维、精神的产物,认为认识世界就是精神的自我认识。
10、好,谢谢!下面我们请蔡志栋老师回应。
11、哲学(英语:Philosophy,希腊语:Φιλοσοφία),是对基本和普遍之问题的研究。其按其词源有「爱智慧」之意。哲学是有严密逻辑系统的宇宙观,它研究宇宙的性质、宇宙内万事万物演化的总规律、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一些很基本的问题。
12、在我看来,西方哲学,多元化与学术性明显。与中国相比,西方的智者,对天道与人的思考,更为广博、繁琐。但是,斯人难以直抵核心,因而常常由表及里探究,如同剥洋葱。
13、我非常同意李先生的说法。就像我们开一辆车,要保证车跑得顺,除了要看路,看方向,我们也要时时检查下车子的构造、零件,看看会不会出问题,会不会把我们带到别的路上去。所以,检查方法本身也很重要。比如我们今天谈到义理和训诂的问题,我看到一些做简帛研究的人过度地使用通假的方法,有些人过度地使用字典辞书,好像把字义讲一讲,意思就明白了,其实没那么简单。我想说我们在运用某种方法的时候,要常常去检查,看运用得对不对。我觉得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这样的勇气和态度。
14、谢谢杨老师的提问。其实我讲的体用不是指实体性的体用,而是说依照对道的存有者性的理解,形成一种“用”,再以“用”去体认主体。当然,儒释道在这一层面上是不一样的,我也说了,老子有老子的体用,孟子有孟子的体用。另外,工夫上的体道为用和不即不离,其实只有形式上的意义。也正因为只有形式上的意义,所以王龙溪说“以良知范围三教”,这种说法其实是无法成立的。方以智以“圆一三点”来建立新的体用观,这种新的体用观既肯定了三教的说法,也避免了三教在教法形式上的僵化倾向,我觉得这是一种创新的体用观。谢谢!
15、李主任概括得非常好!从方法论上讲,苑举正教授给出的是斯多噶学派与中国哲学或是儒学的一个对照,这是一个大问题,我们做当代儒学的人经常会被人诟病,说用了太多的康德哲学。康德哲学跟孟子、宋明儒学是否具有深层次的相似性?用苑老师的话,这会不会是一种“污染”?但苑老师,你又提到一种“创造性错误”,什么话都被你讲了。那么,哲学要不要求客观、求真?这种方法能否应对传统中国哲学受到“污染”的挑战?如果可以,那对当代哲学无疑是有帮助的。
16、石磊老师给你打上一剂强心剂,
17、谢谢!下面我们请张教授回复。
18、2010星期二
19、爱因斯坦这样谈论哲学: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哲学显然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
20、大家好,我是这场的主持人,这是最后一场了,我们这场有三位发言人。先有请香港教育大学郑吉雄教授,他的题目是《“名”、“字”的范围——方法论的检讨》,我们欢迎!
五、什么叫运动哲学的定义
1、刚才郑老师提到“神无方而易无体”,一般也没有人把它作为体用论来讲,一般比较赞同的是王弼的说法。但是在孔颖达的注解里是有论述到体用的。另外是关于方以智的“三一”论,其实对于这里面的精髓部分,我还是看不太懂,以后可以和郑老师多交流。谢谢!
2、与《历史基本概念》不同,《哲学历史辞典》全然排除了概念嬗变的社会史视角,主要关注见诸各种经典哲学理论的概念,所以时常受到那些注重政治和社会之维的史学研究的质疑。不过,我们不能不顾该著的性质做出判断,不少哲学概念史的研究者似乎也不在乎外来批评,他们坚信许多哲学概念或理论的形成,并不受到理论之外因素的左右,亦无需诉诸社会史和心态史等史学方法。对他们而言,哲学概念史研究的旨趣,并不在于重构过去的哲学家进行理论思考时的历史和社会背景,而是如何借助概念,在过去和现在的哲思之间建立联系,在一个概念的当代定义与历史起源之间考察思想的发展。
3、非常感谢蔡教授,为我们详细介绍了体用观在不同朝代的情况及其不同用法。下面我们请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的蔡志栋副教授作报告,掌声欢迎蔡教授!
4、劳悦强:谢谢若晖兄和晓江的邀请,很高兴来这里和大家一起学习。首先我也要表示歉意,我的文章也没写完。还有,因为这次会议主题是“中国哲学的概念与方法论”,我本来是很认真地去思考方法的问题,不过因为时间关系,文章中完全没有论述到这一点。原来的论文题目有个副标题是“兼论诠释方法”,不过因为文章没有谈论这方面的内容,也就删掉了。另外,我想说一下,当时交稿的时候文章用的是繁体,但论文集中好像都转换为简体了,我文章里的“遊”字,有些地方是游泳的“游”,现在都看不出来,所以给大家提醒一下,不过我想读的时候也能判断出来。
5、我补充一下。刚蔡老师也承认体认的重要性,我再提一个建议。之前,我参加过一个关于新文化运动的会议,有一个美国学者和你做了同样的事情。他发现1915年《新青年》出版后,在整个社会的出版物中,“民主”和“自由”这两个词的使用大幅度上升,但他想说明的是,大家在不明就里、以讹传讹的情况下,就自称自己姓“民”叫“主”,根本不知道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就随便抓过来用。他的资料检索可以显示这种现象,但他只是做了负面理解。但你要正面了解的话,恐怕就不那么简单了。
6、好,那我们第二轮的问答到这里就告一段落,接下去我们请苑老师提问。
7、张天杰教授讲到章太炎晚年的思想。我想到一个问题,章太炎早年反对孔子,批评他整天想做官,他的这些看法很受青年人推崇,但晚年,当他肯定儒学时,当年推崇他的那批年轻人就认为他变得保守了、落后了,与时代脱节了。再者,他的肯定儒学与马一浮、熊十力等人不同,他对儒学的研究也比不上马一浮、熊十力,在这方面,他也是落伍的。那么,学问和时代是怎样的关系?我们在研究的时候应该要反省。谢谢!
8、哲学的定义:哲学即智慧之学。它是从理论上对人生意义的追问,对人类命运的关怀,对现实世界的批判和反思以及对理想世界的构建,从而构成了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态度和根本主张,它是人类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
9、第三个向度涉及时代性问题,就是当代中国的复杂实践所提出的各种问题。哲学并不负责回答具体问题,但对这些具体问题需要整体性的理解,需要用一个道理把它们贯通起来。这种贯通是兼具现代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的贯通,应体现为不同形式和内容的思想探索。唯有如此,才能在不同视角的交融中孕育具有创造性的当代中国哲学。
10、定义的第一句指出哲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11、形而上学在不同的语境下意义不同,主要包括两个。一个是指哲学中探究宇宙万物根本原理的那一部分。而另一个则是黑格尔开始使用,马克思也沿用的术语,它指的是与辩证法对立的,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
12、谢谢主持人。我是杭州师范大学政社学院哲学系的老师,我之前研究的是明清之际的儒学,特别是刘宗周,以及刘宗周的弟子张吕强、杨悦,学校搬到仓前以后,我对太炎先生也有所关注,写了几篇文章。这是一篇非常不成熟的小论文,谈的是晚年章太炎的儒学观,拉拉杂杂写得蛮多,还请各位老师指正。
13、张天杰(杭州师范大学政治与社会学院)
14、首先,苑举正教授从斯多噶哲学入手对中国哲学的方法论进行了探讨。他认为“创造性错误”是有价值的,“对话”是诠释古代哲学文本的最好方式,而那种系统性与结构性的解读,或者说受西方哲学影响的那种诠释方式,未必可取,因为哲学是自我提升的过程。但我们也许可以再思考,既然现在受到西方哲学的影响,那么,系统性、结构性的解读和诠释也未必不可取,我们是否要完全抛开这种诠释方式?我们应以什么样的方法诠释中国哲学?这些是可以进一步思考的。
15、我就着劳老师的话再多说两句。志栋的文章提到,诸如严复、殷海光等思想家讲中国人的自由散漫,上海华东理工大学的曹锦清也引用孙中山的观点来讲中国人的自由散漫。这里的“自由”对应的应该是freedom而不是liberty。刚说的仁义的“义”,铁肩担道义的“义”,应该是责任的意思,是liberty。
16、下一节叫“至德之世”,是把前面所讲的“德”的意义,也就是我意义分支图的前两部分全部拼起来。在远古,最好的社会是怎样的,要有虚静无为的意义,有静默无私的意义,有作为仁义礼乐根本的意义。
17、方以智的体用论有几个特色之处。第他认为“体用”与“阴阳、动静、理事、因果、善恶、染净、性相、真妄”都是心量对立下的两端。当然也可以从言/现象去讨论,就是在认知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认知行为。在方以智的《东西均·三征》中多能看到“统”这个字,像“中统内外”“平统高卑”“不息统艮震”“无着统理事”“真天统天地”等等。这些说法和朱熹讲的心统性情有相似之处,但有些地方是以“贯”代替“统”,为什么以“贯”代“统”?我认为它表现了方以智在朱熹基础上的创新发展。
18、快乐是灵长类精神上的一种愉悦,是一种心灵上的满足,是从内心由内到外感受到一种非常舒服的感觉。想快速且高质量地获得持续、长久的幸福和快乐,唯一的方式是懂得人性、欲望、生命的意义等关于人生的根本原理与智慧。快乐的多少,来自有乐趣事物的多少;快乐的大小,来自所做有乐趣之事的大小;快乐的长短,来自于享受快乐过程的长短。
19、哲学,就我对这个词的理解来说,乃是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它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仍为科学知识所不能肯定之事物的思考;它又像科学一样是诉之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之于权威的,不论是传统的权威还是启示的权威。一切确切的知识(罗素认为)都属于科学;一切涉及超乎确切知识之外的教条都属于神学。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还有一片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之域,这片无人之域就是哲学。
20、“无为法”的实效,若有实效,外物不能影响你,你就可以永远长存,就像刚才讲到长寿和长生不死变仙人之类的。就像金钟罩,能把有德者保护起来,庄子是有谈到的,类似“火不能烧、水不能溺、高不能惊、险不能惧”这样的话出现了六次,三次有“德”这个字。抱歉,因为时间不太够了,所以我简要地说一下。关于“无为法”是否真的有这种实效,我觉得在理论上是无法真有的。我的怀疑也在庄子那里得到了证实,他认为你只要能够安命,“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就是有德者,这句话讲了两次。也就是说你还是不能完全超出因果作用,你还是被作用的,那你只能接受,不要像别人一样快乐、痛苦、忧愁就好了。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