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俗语
1、没有弯弯肚子,不吞弯把镰
2、就难以在天地间立足,甚至是天理难容。
3、加了个“也”字,让全句变得逻辑不通。
4、原句:“刑不尊大夫,礼不卑庶人”,由于我们对“上”“下”的认识不全,常将它们误解。其实“上”“下”还有尊卑之意。这句话原意是:不会因为大夫之尊,就可以免除刑罚;也不会因为是平民,就将他们排除于文明社会之外。
5、释义:追求根底。一般指追问一件事的缘由。同“寻根究底”。
6、原句:“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意指“胸怀宽广”、“很有度量”的男人,才可称为是真正的男人。
7、这是民间一句骂人话,实际上,这句话原本的面目是“望八端”。古代“八端”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此八端指的是做人之根本,忘记了这“八端”也就是忘了做人的根本,可是后来却被讹传成了“王八蛋”。
8、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俗语。这一俗语原本为“打破砂锅璺到底”,意为砂锅被打破后其裂纹会一裂到底。
9、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俗语。这一俗语原本为“打破砂锅璺到底”,意为砂锅被打破后其裂纹会一裂到底。后来被谐音讹传为“打破砂锅问到底”,表示遇事刨根问底、穷追不舍。
10、原为一句歇后语,“跳到黄河——洗不清”。
11、“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
12、原是“无尖不商”。古时候开粮行,卖谷米是用升或斗量的,商人卖谷米每次都把升和斗堆得尖尖的,尽量让利,以博得回头客,所以叫无尖不商。也可解释为:商场如战场,必须有拔尖的智慧,才能成功。如果真的商人都是奸诈之人,那全世界经商的都是坏人了。
13、有时他们的经验和智慧集中起来,
14、可是后来变成“王八蛋”,整个境界马上下来了。
15、“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原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出处是《卖油郎独占花魁》,意思是一个女人即使嫁给乞丐或者是年龄大的人也要随其生活一辈子。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俗语转音成“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了。
16、这是我们平时最常说的一句歇后语之就是“打破沙锅问到底”,
17、后来由于人们道德素质的下降,“无尖不成商”慢慢就变成了“无奸不成商”。
18、隋唐演义中,秦叔宝为救朋友,
19、导致越来越难找回它们本来的面目。
20、违背了自然的规律,当然是“天诛地灭”。
二、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俗语有哪些
1、原是“有眼不识荆山玉”。荆,指古代楚国;“荆山玉”,是玉匠在荆山发现的玉。
2、就被公认为不够资格当商人。
3、婆婆和媳妇都看了这封信,她们都意识到自己做得有些过分,便互相道歉。从此关系和睦了起来。
4、(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5、荆,指古代楚国,“荆山玉”是玉匠在荆山发现的玉。
6、“荆”,指古代的楚国;“荆山玉”,是玉匠在荆山发现的玉,当时十分名贵。
7、这是人们挂在嘴边的俗语,原本为“打破砂锅璺((wèn):裂纹)到底”,意思是:砂锅被打破后其裂纹会一裂到底。后来被谐音讹传为“打破砂锅问到底”,指遇事铇根问底、穷追不舍。
8、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9、结果,随着人们的口口相传,“无度不丈夫”变成了“无毒不丈夫”,整个意思也完全相反了。
10、白居易曾准确使用过此语:“朽株难免蠹,空穴易来风。”
11、本俗语见于《评雪辨踪》,乃川剧传统剧目,《彩楼记》之一出,内容写宋代穷书生吕蒙正常往木兰寺求斋为生。一日,寺僧故意于开斋后才敲钟,使蒙正赶斋落空,懊丧而归。吕行至寒窑门外,见雪地有男女足迹,疑妻刘翠屏不贞,乃盘问足迹由来。翠屏不明说其母命老院公和丫环送来银米之事,吕颇为恼怒,后翠屏说明原委,误会方冰释。
12、后来被谐音讹传为“打破砂锅问到底”,表示遇事刨根问底、穷追不舍。
13、并非不满意,偏褒义词。
14、也可解释为:商场如战场,必须有拔尖的智慧,方可取得成功。如果是“奸”,那世上做生意的,几乎没一个好人了。
15、原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意思是一个女人即使嫁给乞丐或者是年龄大的人,也要随其生活一辈子。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俗语转音成鸡、成狗了。
16、原句为“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意思是要打到狼,就不要怕跑路,不要怕费鞋。
17、“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
18、“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是指“副将”,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流传中,人们将“裨将”误传成“皮匠”。
19、成语:打破砂锅问到底(解释):比喻追究事情的根底。(出处):英烈传˙第三十一回:那道人笑了一声,便道:你定要打破砂锅问到底。见“打破沙锅问到底”。(典故):“打破砂锅——问到底”。因为“纹”同“问”同音,当打破砂锅时,眼见从锅边直到锅底裂开长纹,“问到底”是“纹到底”之谓也。现代人特别是青年人已经少用砂锅了,有砂锅也缺少煮菜实践,更无打破砂锅的经验,当然不解“纹到底”了。
20、原是“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意思是要打到狼,就要不怕跑路,不怕费鞋。不过这个还能理解,因为四川方言管“鞋子”叫“孩子”。于是在流传的过程中变形为“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如果真的拿活生生的孩子去套狼,也太恐怖啦!
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俗语还有哪些
1、打破砂锅问到底(dǎpòshāguōwèndàodǐ)是一句俗语,用来比喻追究事情的根底。
2、后人将岔道口附近的村庄称作“两肋庄”,
3、(潮剧戏苑百家)第14期:惊鸿一瞥“孙少华”→点此进入
4、讹变为“不见棺材不落泪”,如果不管谁的棺材,只要见到就落泪,那就有点太莫名其妙了。
5、“床第之私”,现指闺房之内或夫妇间的私话、私事。
6、慢慢就变成了“无奸不成商”。
7、意思是,天地不情感用事,对万物一视同仁,
8、5丨使愚蠢的人学会一点东西的,并不是言辞,是厄运
9、古代米商做生意时,除了将斗装满外,还要再多舀上一些,
10、“俗语”,是中国汉语词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中口耳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也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一种定型语句。
11、“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12、“打破沙锅问到底”,这是人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禅。沙锅即泥烧制成的锅,多为人们用作熬制中药或冬季煲汤的器具,这种锅稍不小心极易破碎,而且一碎就会一裂到底。“打破沙锅问到底”实际应为“打破沙锅纹到底”,即裂纹直到底部,后来竟变成“问到底”了。
13、后被谐音为“打破砂锅问到底”,
14、6丨朋友如牛排,最好七分熟
15、并非形容在人身上摸来摸去。
16、因此,“三个臭裨将,赛过诸葛亮”,
17、应该为“舍不得鞋子套不着狼”。这句俗语意思是要想打到狼,就要不怕走路、不怕费鞋。因为猎人想捕狼,往往要翻山越岭,跑许多山路,所以非常费鞋。就这样,“舍不得鞋子套不着狼”这句俗语就诞生并流传开来了。
18、3丨单是聪明还不够,还应有足够的聪明以避免过分聪明
19、“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皮匠”是“裨将”的谐音,
20、打破沙锅问到底(dǎpòshāguōwèndàodǐ)“打破沙锅问到底”,这是人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禅。沙锅即泥烧制成的锅,多为人们用作熬制中药或冬季煲汤的器具,这种锅稍不小心极易破碎,而且一碎就会一裂到底。“打破沙锅问到底”实际应为“打破沙锅纹到底”,即裂纹直到底部,后来竟变成“问到底”了。其原意是“打破砂锅璺到底”,璺读作wèn。因为和问同声,所以就改用问字了。璺就是沙锅上的裂纹,砂锅磕坏了打坏以后就会有裂纹一直延伸到砂锅的最下面。就是比喻问题追根究底。出处宋·黄庭坚《拙轩颂》:“觅巧了不可得,拙从何来?打破沙盆一问,狂子因此眼开,弄巧成拙,为蛇画足,何况头上安头,屋下安屋,毕竟巧者有余,拙者不足。
四、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俗语对成语
1、原为“床笫之私”。要注意,不是“第”而是“笫(zǐ)”。是指垫在床上的竹席。“床笫”也就是床铺。引申为夫妻之间的语言或房事。
2、王宝钏苦守寒窑的悲剧→点此进入
3、若做比喻,应比做说法有根据、有来由。
4、“皮”音似“屁”,对于文理不通的诗文或不明事理的人,
5、古代滑稽清才安鸿渐特别幽默与滑稽,他十分害怕老婆,他岳父病故,两人前去吊唁,在路上他们就开始大哭。他老婆为人特别严格,见老公光哭而没有眼泪,觉得奇怪问为什么?安鸿渐回答说用帕子擦了,其妻特别嘱咐见了棺材一定要掉泪!
6、《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应周瑜造十万支箭用于破曹,出了“草船借箭”之计。但不知,当日诸葛孔明算准时机,便命随从部下三人,在二十艘小船两边插上草靶子,再以布幔掩盖。其随从完成后,回报军师,并提出这样布置恐让曹军看出破绽。三人心有一计,但只不说,明日安排好领军师看。只见每艘小船的船头都立着两三个稻草人,套上皮衣、皮帽,看起来就像真人一样。后曹军果然中计。真可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一人难敌三人之智。
7、用来比喻想要达到某一目的,必须要付出相应的代价,其中“孩子”指的是有目的性地引人上钩的食物。因为四川地区方言把“鞋子”称作“孩子”。
8、原来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乞”即是乞丐,“叟”,老人。原意是一个女人即使嫁给乞丐或者是年龄大的人也要随其生活一辈子。流传过程中,这一俗语转音成“鸡”成“狗”了。
9、用法:作谓语、定语、分句;指一定要把事情弄清。
10、砂锅居,主打自然是砂锅,但除了砂锅白肉以外,砂锅吊子也是极富北京特色的市井名菜,可现在却鲜有餐厅供应,来砂锅居一定要点一锅。我爱吃羊肉,砂锅居虽然是猪肉馆,砂锅羊肉丸子做的也十分出彩。还有砂锅三白,砂锅丸子,这样的名菜,种类极其丰富,只可惜我钟爱的砂锅脑花去年被取消了,大概是点单率太低的原因,总之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要是想过砂锅瘾,不妨点上一桌子各位喜爱的不同款式,尤其在冬季,那真是全北京城最滋润温补的佳肴了,尤其受到老西城人的偏爱,我印象中,家庭里的生日宴席,姥姥是常在四川饭店,姥爷则必须是砂锅居,而我打小儿到现在也起码有七八次生日在砂锅居度过,成了家族记忆的延续。
11、(有眼不识金镶玉)
12、原意是“无商不奸”,古时候开粮行,卖谷米是用升或斗量的,商人在卖谷米时,每次都把升和斗堆得尖尖的,尽量让利,以博得回头客,所以叫“无商不尖”。
13、 三下五除二——形容做事及动作干脆利索。
14、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
15、(拼音):dǎ pò shā guō wèn dào dǐ
16、原是“有眼不识荆山玉”。荆,指古代楚国;“荆山玉”,是玉匠在荆山发现的玉,在当时很名贵,荆山玉后来就渐渐传成金镶玉了。
17、弘扬传统文化,传播中华孝道,
18、双11特别版丨不要因为打胎便宜而怀孕
19、宁拆十座庙,不破一门婚
20、结果,后来被篡改成了捕风捉影的意思。
五、歇后语打破砂锅问到底
1、“造”吗?其实这些俗语按照本来的意思,我们是都用错的!因为它们都被误传了,误传后甚至与本来的意思背道相驰了!是时候,给大家涨涨姿势啦!!!
2、一旦死别,这种痛苦将更加悲哀。
3、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追求根底。
4、原句为“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意思是要打到狼,就要不怕跑路,不怕费鞋。四川的方言“鞋子”和“孩子”发音近似,如果真的那孩子去套狼,这就真的是太没人性了,就这样谐音以讹传讹了。
5、原是“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意思是要打到狼,就要不怕跑路,不怕费鞋。原为方言“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因为晋语等方言"鞋子"叫"孩子",于是在流传过程中俗语变形为“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如果真的拿活生生的孩子去套狼,也太恐怖啦!
6、“无后”,并非没有后代的意思。
7、原句是:“打破砂锅璺(wèn)到底”,意为砂锅被打破之后,其裂纹会一直裂到底部。
8、婆婆给公公写了封急信,要他回来。公公打开信一看,原来只是打破了一只砂锅,这么一件小事闹得这么厉害,两个人一定又都钻牛角尖了,他给妻子回了一信,写道:
9、原句是“刑不尊大夫,礼不卑庶人”。由于我们对"上"、"下"的认识不全,常将它们误解。其实"上"、"下"还有尊卑之意,原意应为不会因为大夫之尊,就可以免除刑罚;也不会因为是平民,就将他们排除在文明社会之外。
10、本是“不见亲棺不落泪”,
11、误解的关键在于对“为”字的理解。实际上,在这里“为”应读作二声,不是四声。四声的“为”,是为了自己;二声的“为”,是作为的意思,“为己”即做最真实的自己。人的生命秉于天地自然,其性本善,最真实的自己,就是那个灵性不昧的自己。如果不活出人性本善的真实自己,必会与天地自然之道相悖,违背了自然的规律,当然是“天诛地灭”。
12、并不是见了任何棺材都落泪,
13、(反义词):一知半解、浅尝辄止
14、“王八蛋”。这是民间一句骂人的话,
15、“为”应读作二声,不是四声。
16、原意是还算能振奋人的意志。
17、如果真的拿活生生的孩子去套狼,
18、(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
19、要想打到狼,就要不怕走路、不怕费鞋。
20、人的生命,秉于天地自然,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