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打破砂锅问到底是歇后语吗
1、背鼓上门——讨打
2、出处:元王实甫《破窑记》第二折:“(吕蒙正云)端的是谁打了来?(正旦唱)打破砂锅璺到底,俺爷抱着一套御寒衣,他两口儿都来到这里。”
3、铁匠铺的料——挨打的货
4、塞翁失马——焉知祸福
5、卖布不带尺——存心不良(量)(布,承前省宾)
6、事不能做绝。吃不穷,穿不穷,
7、目前在台湾,“经方派”用药不过三钱,组方少则三味;而“恽派”动则过两,组方多则三四十味,却都有一定的疗效,此当中有何微言精义,外人单看处方不可而知,可待后世智者研究矣!
8、外甥打灯笼——照舅
9、“打破砂锅——问到底”这样的语言是熟语的一种,叫歇后语。 歇后语的语言形式很有意思,它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前一部分“打破沙锅”就像谜语中的谜面,而后一部分“问到底”就像谜语中的谜底。后一部分才是歇后语的真意所在。在“谜面”“谜底”之间有一个破折号,它的意思是“间歇”,有时“间歇”之后的部分不说出来,让人们猜出它的含义,所以这种语言形式叫“歇后语”。歇后语的类型有喻意的歇后语和谐音的歇后语等。喻意的歇后语,前部分是比喻,后部分是对前部分的解释。
10、打破砂锅一一纹(问)到底。这是一句谐音歇后语。字面上的意思是指砂锅被打破了,一条裂纹到底长,所以是纹到底。纹和问谐音,谜底取问到底。引申意思是刨根问底,一探究竟。现实生活中应用此歇后语是形容一个人有穷追不舍的精神,遇事爱打破砂锅纹(问)到底。
11、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老鼠,主、宾)
12、美国人在北平,在天津,在上海,都洒了些救济粉,看一看什么人愿意弯腰拾起来。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嗟来之食,吃下去肚子要痛的。(《毛泽东选集》四卷1384页)
13、(判断)影响第二语言习得成功与否的根本因素是学习开始的早晚,而并非学习时间的长短。
14、狗头上长角——装样(羊)
15、药里的甘草——少不了的一位(味)
16、歇后语其实是有地域差异的,每个歇后语后面都有深厚的文化沉淀(如粤语的歇后语“屎坑哥卖草纸——问心”、“水瓜打狗——不(唔)见一截”),歇后语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
17、再如用麻黄发表,张氏在沧州时,至多不过四钱,后南游至汉皋,才用二钱;迨北至奉天,有用至六钱始能出汗者,“此宜分其地点之寒热,视其身体之强弱;尤宜论其人或在风尘劳苦,或在屋内营生,随地随人斟酌定其所用之多寡,临证自无差谬也。”(《医学衷中参西录》)
18、“打破沙锅问到底”常作谓语、定语、分句;指一定要把事情弄清。语出自宋代黄庭坚的《拙轩颂》:打破沙盆一问,狂子因此眼开,弄巧成拙,为蛇画足。译文是狂热的人将沙盆打破一问,突然顿悟,弄巧成拙,为蛇画足。
19、a.宋王朝建立,精力无暇管理教育,官学衰微。
20、歇后语尽管多以句子的形态出现,但在具体语言运用中,常常是以句子成分的身份出现的,所起的作用类于词。那么,歇后语可以作哪些句子成分呢?
二、打破砂锅问到底类似的歇后语
1、一般说来,在传媒中使用歇后语,由于空间的有限性,歇后语在形式上会产生紧缩现象,即通常不用破折号或逗号来表示停顿,但口头表述时要将这个隐含的停顿讲出来,如:
2、婆婆和媳妇都看了这封信,她们都意识到自己做得有些过分,便互相道歉。从此关系和睦了起来。
3、可惜这个动作和表情,许多演员就没有表演出来,轻轻松松就坐那儿了,昔阳县剧团已故老演员杨兰花就表演得淋漓尽致,这叫演员真正的进入剧情。
4、需要提醒的是,80年代,当时申请非遗名录一事地平线上还没有出现。
5、估计所有的经典剧本都是付出了作者的真情感的。他们写剧本没有功利思想,不是为了完成任务,是一种创作冲动和责任感。连作者自己也感动不了的,一定感动不了演员,更感动不了观众。
6、“行”与“航”同音相谐。指对某种事情或工作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的人。
7、柳大筐是祖传的编筐匠,父亲一辈子,是窗户眼吹喇叭名声在外的老实人。(《西辽河传》209页)
8、点击上方蓝字“杏林飘香”→点击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就不会错过每篇好文章啦!
9、从电脑操控音乐编配说起,再看当代科技发展对戏剧的全方位美颜,在观看了很多场新编历史剧或新编现代剧后,我十分强烈地感觉到,科技的巨大进步、演艺水平的提高与剧本质量的退步,已经形成一个巨大的反差。这就是当代戏剧界的一个新问题、大问题。
10、②同一意思的“注”,也可以有不同的说法。如:
11、涝天锄刃有火。扫帚响,粪堆长。秋天弯弯腰,
12、2012年印度海军要想把这艘古董开走的话,总共要支付俄罗斯34亿美元!恰好是美国海军尼米兹号核动力航空母舰的建造费用,可人家是10万吨级的核动力航母,戈尔什科夫海军元帅号只不过是老黄瓜刷绿漆——“装嫩”而已。(2009年05月22日扬子晚报张雯雯《海军少将张召忠:中国若无航母将遭世界威胁》)
13、拿人家的手软。端谁家碗,受谁家管。吃饭先喝汤,
14、八尺布扯到两下里
15、当天就搬兵。热在三伏,冷在三九。
16、明日风不停。日没云来接,
17、——露一小手鸡腚眼子上拴麻线
18、书院有古代的“精舍”、“学馆”等发展来的,最早出现在唐代,张九宗建立的书院,但这只是一个私人读书治学的场所。教育书院的出现和兴起都在宋代,形成两次高潮。第一阶段的代表如“宋初四大书院”,即石鼓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与雎阳书院,第二阶段的代表为“南宋四大书院”,分别是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丽泽书院和象山书院。直到明代形成第三次高潮,这一阶段的书院主要是将学术活动与政治活动结合在一起,著名的“东林学案”就发生在无锡的“东林书院”。历代书院都以研究和讲解理学为根本,其基本教材为“四书五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朱熹创立的“讲会制度”,即学术辩论制度。
19、“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融创诉乐视网欠款8亿元及利息尚未追回(新浪财经2020年01月07日标题)
20、剧情主线与现实脱节
三、打破砂锅问到底歇后语下一句
1、七月十五见白花。花见花,四十八。棉花入伏,一天一锄。棉花立了秋,便把头来揪。花开谷熟刹芝麻。
2、变异:有些共同语的歇后语,到了方言,会因应方言特点产生某些变异,如“粪坑关刀——文(闻)不能,武(舞)也不能”在粤语口语中则变形为“屎坑关刀——文唔得、武又唔得”。但在媒体中会顾及书面语的特点再次产生变异,如:
3、“打破砂锅问到底”这句俗语一直流传到现在,常被用来形容,对某事一定要知道得明明白白,问个清清楚楚。
4、最早出现的书院是唐贞观九年遂宁人张九宗建立的书院(仅是私人读书治学的场所),见于史书记载的书院是唐代由朝廷设立的“丽正修书院”和“集贤殿书院”。
5、打破沙锅问到底,意指打破沙锅也要找到它的底,比喻追究事情的根底。出自英烈传中第三十一回:那道人笑了一声,便道:你定要打破砂锅问到底。因为“纹”同“问”同音,当打破砂锅时,眼见从锅边直到锅底裂开长纹,“问到底”是“纹到底”之谓也。
6、现代作家老舍《老张的哲学》第三二:“一辆汽车碰在一株老树上,并没伤人,谁能刨根问底的要证据。”
7、“动”与“冻”同音相谐。心:本指事物的中央或内部,转指心思。指思想感情等发生了波动,或产生了某种想法。
8、(填空)朱熹创立的(),即学术辩论制度。这种制度,对促进学术交流和理学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20年天津师范大学)
9、墙上茅草——随风两边倒
10、是要相近的意思吗?打破砂锅问到底——是指事情追根究底,追溯本源。相近的谚语可能就没有。如果要问类似这个格式的谚语就有:打开天窗说亮话——比喻无须规避,公开说明。不到黄河心不死——比喻不达目的不罢休。也比喻不到实在无路可走的的境地不肯死心。不管三七二十一——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不见棺材不落泪——比喻不到彻底失败的时候不肯罢休。不识庐山真面目——比喻认不清事物的真相和本质。还有很多,没有需要的可以去搜索“谚语”
11、一次,公公出门做生意去了,不在家。偏巧这时,媳妇做饭时一不小心打破了一口砂锅,她怕婆婆知道后又要吵骂,便偷偷把砂锅扔了。过了几天,婆婆发现家里少了一只砂锅,就问媳妇砂锅怎么没了,媳妇见瞒不过去,就如实说了。婆婆一听非常生气,打碎了东西,还敢隐瞒,以后还不知要瞒多少事呢!两人又大吵一架,这次没有公公调解,事情没法收场了。
12、还有剧中人的名字和服装。龙啸天、木兰的名字仿旧时代仿古,而戏剧背景是当代。演员的服装,有点像民国的服装抑或是清代的?与同场出现的乡镇干部的现代服装,有点穿越的感觉。乡镇领导在剧中出现,基本与剧情游离,显得多余。
13、(用法):作谓语、定语、分句;指一定要把事情弄清。
14、这是一句歇后语,打破砂锅——问到底。亦作“ 打破砂锅璺到底 ”。比喻追根究底。璺,坼裂。谐声为“问”,现在都用“问”。
15、若有人问他的绳甩子是马鬃的还是马尾的?他就说:“啥人玩啥鸟,武大郎玩鸭子。马鬃是贵重东西,那是穿绸穿缎的人拿着。”(《呼兰河传》182页)
16、“铤”与“挺”同音相谐。铤(tǐng):快跑的样子。指因无路可走而采取冒险行动。
17、老婆担遮——阴公(粤语歇后语)
18、蟑螂落油锅——全身都酥了(主谓式)
19、(你)一个人拜把子——你算老几(蒙后(注)省)
20、兔子尾巴——长不了
四、歇后语打破砂锅问到底后面是什么
1、(填空)语言习得有关的生理因素主要是()。
2、秋分麦子正宜时。伏里有雨好种田。麦子不怕草,
3、竹篮打水——一场空
4、老虎拉车——谁敢
5、(1)北宋(书院发展的第一个高潮)
6、“量”与“亮”同音相谐。指人的酒量浅或气量小。
7、打破沙锅问到底(dǎpòshāguōwèndàodǐ)“打破沙锅问到底”,这是人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禅。沙锅即泥烧制成的锅,多为人们用作熬制中药或冬季煲汤的器具,这种锅稍不小心极易破碎,而且一碎就会一裂到底。“打破沙锅问到底”实际应为“打破沙锅纹到底”,即裂纹直到底部,后来竟变成“问到底”了。其原意是“打破砂锅璺到底”,璺读作wèn。因为和问同声,所以就改用问字了。璺就是沙锅上的裂纹,砂锅磕坏了打坏以后就会有裂纹一直延伸到砂锅的最下面。就是比喻问题追根究底。出处宋·黄庭坚《拙轩颂》:“觅巧了不可得,拙从何来?打破沙盆一问,狂子因此眼开,弄巧成拙,为蛇画足,何况头上安头,屋下安屋,毕竟巧者有余,拙者不足。
8、“打破砂锅问到底”,这是人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禅。砂锅即泥烧制成的锅,多为人们用作熬制中药或冬季煲汤的器具,这种锅稍不小心极易破碎,而且一碎就会一裂到底。“打破砂锅问到底”实际应为“打破砂锅纹到底”,即裂纹直到底部,后来竟变成“问到底”了。
9、八十岁老汉吹喇叭——上气不接下气
10、第书院讲学可以自由听讲,老师可以自由讲学,不受地域的限制,有利于文化的繁荣;
11、就怕坷垃咬。今冬麦盖三层被,
12、八十不保月。吃饭穿衣量家当。越吃越馋,越玩越懒。无病不信神,
13、近邻不如对门。没有金刚钻,
14、脱了毛的牙刷——有板有眼(偏正式)
15、王教授电线杆上挂暖壶——高水平(瓶),对古文字的研究非常深入。
16、后来竟变成“问到底”了,比喻问题追根究底。
17、蛤蟆撵鸭子——找死(主谓式)
18、芝麻开花——节节高
19、从广义来看,俗语包括谚语、歇后语(引注语)、惯用语和口头上常用的成语,但不包括方言词、俗语词、书面语中的成语,或名著中的名言警句;
20、砂锅能均衡而持久的把外界热能传递给内部原料,相对平衡的环境温度,有利于水分子与食物的相互渗透,这种相互渗透的时间维持得越长,鲜香成分溢出的越多,煨出的汤的滋味就越鲜醇,被煨食品的质地就越酥烂。砂锅传热快,散热慢,保温能力强,一般砂锅在关火后,锅内食物还能保持接近沸腾的热度很久。砂锅能均衡而持久的把外界热能传递给内部原料,相对平衡的环境温度,有利于水分子与食物的相互渗透,能最大限度地释放食物味道,所以特别适用于小火慢熬的菜肴。
五、打破砂锅问到底是歇后语吗?
1、(解析)语言习得有关的生理因素主要是年龄
2、剧情稀松,情节不足,故事性差,就是一味的铺陈,睡上一觉不误剧情。不仅抓不住观众的心,而且感觉很烦。
3、戏迷,文明观众,会用掌声表示鼓励,这时你发现,是因为演员某一段唱腔出彩了。在整场演出结束以后没有出现久久不息的掌声,是这个戏没有达到感动人的程度,那就一定是剧本的问题。这种戏,也就是热闹一阵就消声匿迹了。曾经,有一个调侃:“编剧是骗子,演员是疯子,观众是傻子”。台下台上一起哭,一起笑的感人场景,现在只剩下了台上热闹。
4、“打破砂锅问到底”为误写,应是“打破沙锅璺到底”,比喻追究事情的根底。
5、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6、定是雹子天。白云黑云对着跑,
7、“平”与“瓶”同音相谐。高:本指所处的位置离地面远,转指能力强。指人的学识或能力等很高很强。
8、传统手工业做坊传承的传统工艺与现代机械化电气化制作的完美结合,昔日粗黑的丑小鸭蜕变成了精致细腻漂亮的白天鹅,古朴严谨的工匠精神与顺应风起云涌市场变化的开创精神有机凝炼一起,其间有多少曲折,完全能够打造一个剧情紧凑生动、高潮跌宕起伏、气势波澜壮阔的讴歌改革创新精神的大戏。对传统产品的艺术颂扬也客观上会形成艺术推介。
9、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
10、偷鸡不成——蚀把米
11、(2)诙谐性:“诙谐是指言语中对事物所表现出的一种轻松愉快的态度”(温端政,19113页),粤语的说法则是“搞笑”。不少歇后语都很能体现出民间语言创新的智慧,于嬉笑之间将这种老百姓的语言幽默展示得淋漓尽致。主要表现在如下这三点:
12、半两棉花——免谈(弹)
13、“言”与“盐”同音相谐,“尽”与“进”同音相谐。一句话难以把情况说清,也指有不能说的苦衷。
14、《泥火情》与泥有关,又想起80年代的电影《泥人常传奇》。因一个泥人发生的故事,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社会的黑暗、商人的奸诈、艺人的品质都在立体的故事中表现出来。40年过去记忆忧新,一幕幕镜头难忘。当然它是悲剧,悲剧好比把一个精美的瓷器打碎,让人心疼,震撼。
15、风倒八遍,不用掐算。燕子钻天,雨下满湾。该冷不冷,不成年景;
16、(典故):“打破砂锅——问到底”。因为“纹”同“问”同音,当打破砂锅时,眼见从锅边直到锅底裂开长纹,“问到底”是“纹到底”之谓也。
17、(解析)书院在教学方面最大的特点,是朱熹创立的“讲会制度”,即学术辩论制度。
18、(出处)《中国文化要略》P171
19、古今名医,在精通药性、药物归经、四气五味的同时,没有不在用量上细加摸索的。
20、②雍正十一年,完全官办。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