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狂人日记吃人片段
1、除了“疯”与“狂”之区别、“吃人”的写实与象征之外,《狂人日记》值得关注的第三点,就是鲁迅小说的基本模式:个人与群体的对立。
2、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
3、//“疯”与“狂”之区别
4、葛浩文认为,有两种吃人方式是我们特有的。一种就是“易子而食”,或是把儿子煮了给父母吃,这是一种道德的吃人。最有名的例子,是《左传》里晋文公重耳出逃时,一个大臣割了自己腿上的一块肉给他吃;而主君也照样能吃下去,感慨他对国家的贡献。这在历史上,是非常忠君爱国的、非常高尚的行为。
5、为什么我们觉得狂人有些“疯”呢?《狂人日记》本身的文体影响了我们的判断。这篇小说的主体是日记,是狂人自己叙述的故事,会有较强的主观色彩。狂人内心敏感多变,时常觉得别人在看他,连“狗和孩子”都在看他,看别人的样子是“青面獠牙”,小孩子也是恶狠狠地看着他;行为乖张浮夸,时常大笑大叫。他超出了普通人的认知系统,自然显得有些疯了。他说的“吃人”究竟有几分真实?
6、“今夜晚上,很好的月光。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
7、书中的形象我把他们大致分为了几类:赵家的狗;老头子、陈老年轻人、孩子的娘;孩子;狂人的哥哥、母亲和妹妹。
8、我:“不对?他们何以竟吃?”
9、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10、正白旗出身的端方,此时竟然不承认自己是满人,说:我是汉人,本姓陶,是晋代诗人陶渊明之后。我投旗(满人)才4代,现回归汉姓如何?只求免死。
11、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等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2、他在一篇杂文里说,他小说里举凡坏蛋,不是老大,就是老四老五。
13、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现在也轮到我自己,……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当初虽然不知道,现在明白,难见真的人!
14、这句话直击要害,一个正常的人是不会在夜晚走路时关心一条狗是否看了自己,这标志着狂人发疯的开始。而一件事情的开始大多都有预兆,这个预兆在前一句对于月光的描写——
15、于是陌生人立马采取了第二种方式。第二种方式是“我不同你讲这些道理。”福柯讨论过知识与权力的问题,他指出知识就是一种权力,剥夺一个人“说话”的机会就是剥夺其回应的权力。而狂人梦中的陌生人以强硬的方式拒绝了对话,也让“我”无话可说。
16、重读经典是为了理解当下。
17、我也是人,他们想要吃我了!
18、封建礼教本就是一头吃人的猛兽,在它的荼毒下,不少人已经失去了自己鲜活的“生命”。而侥幸活下来的人们,更是转而作为它的犬牙,甘心受它奴役、驱使。不得不说,国人思想里有一种劣根性——奴性,而这一点让鲁迅最为深恶痛绝的。
19、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由此诞生。狂人的形象、礼教吃人、“救救孩子”的呼声以及“鲁迅”两字,从此永远留在了中国文学史中。时至今日,《狂人日记》读来仍然让人振聋发聩,藉由百年来的中国现实,仍然让人感受到“刻骨的悲凉”。
20、初读这句话.,只是觉得恐怖,以为只是鲁迅先生为了讽刺而编造,后来查阅资料才知道这叫做“割股疗亲”,割下自己的肉煎药,给父母治病。《宋史.选举志一》载:上以孝取人,则勇者割股,怯者庐墓。这样的愚忠在古代却大行其道,岂不悲哀?鲁迅先生在另一篇文章《二十四孝图》中对两个故事非常反感,其中一个就是“郭巨埋儿”:郭巨因为家境贫寒,为了赡养母亲,决定将自己三岁的儿子埋掉!这样的故事都能写入“二十四孝”,传赞千年,人民思想的麻木可想而知。鲁迅先生对这件事评价道:
二、狂人日记吃人原文
1、所以鲁迅就是想借“狂人”之笔来控诉封建社会对人精神的荼毒!
2、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3、请发邮件至:chenteng@imaginist.com.cn
4、还有第四种“吃人”,很可能是我们都会有的。为了营养,为了美味,为了美容。李碧华有一篇小说,说香港的女人为了保持美貌,就去吃胎盘做的饺子。当然,李碧华的情节一贯荒诞。
5、我们是勃艮第bois,热爱分享观点的学生群体,
6、该剧凭借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鲁迅等个性鲜活的人物“圈粉”观众,引发大家的热情讨论。特别是鲁迅酝酿《狂人日记》的片段,点燃了观众们的情绪。
7、这样一般,狂人是疯子便被定性了。福柯在《疯癫与文明》中具有洞见地指出,将疯癫与文明相对立起来是近代以来方有的做法,人们以这样的方式来排斥异己,驱除不同的思考逻辑。这是大哥的阴谋。“他们岂但不肯改,而且早已布置;预备下一个疯子的名目罩上我。将来吃了,不但太平无事,怕还会有人见情。”狂人在无意之间说出了真相。无论是梦里陌生人的做法,抑或是大哥的行为,人们利用手中的话语权剥夺了狂人的话语权,以“错”或者“精神错乱”来造就狂人的失语状态。
8、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
9、新军士兵回答:谁要你的钱。我们为汉人革命,就要你的人头。
10、鲁迅1918年4月创作的小说《狂人日记》是中国文学转型期的第一部现代白话体小说。
11、“救救孩子......”
12、这场劝说和吃人的历史一样,从易牙说到徐锡林,而结果显然是失利的,门外站着一伙青面獠牙的人要吃狂人,“大哥”先拿一个疯子的名号安在狂人头上,狂人被关在黑漆漆的屋子里,陈老五按着他的胸口......如果我们拿鲁迅先生的“铁屋子”理论来打比方,狂人就是被关在密不透风的铁屋子中的一员,并且是那个醒来后发觉自己要被闷死,大喊一声的人,而不幸的是这一声呐喊并没有惊醒那几个较为清醒的人,反而被屋子里的那些人都压了回去。
13、最后一段,先生一句“救救孩子”,掷地有声,铿锵有力,或许在那个时代,只有新生的婴儿是干干净净的,我个人的思考是这里的“孩子”,指的是青年和新文化,只有“孩子”醒觉,茁壮成长,才会拥有希望。只有这些“孩子”成长起来,才能还给民族一个光明的未来。
14、鲁迅先生的“吃人”,并不是实际意义上的吃人,而是借此讽刺那个社会,意思和“杀人不见血”,差不多,就是说那个社会很黑暗。
15、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
16、只要受过义务教育的国民,就算没有看过《狂人日记》,对于它的介绍和文学地位都是耳熟能详的,因为考试是要背的。这次重读是因为稻读2月份荐书的主题是短篇小说。我认为《狂人日记》作为中国新文学的第一部白话小说,是不能缺席的,故推荐之。
17、我想:我同赵贵翁有什么仇,同路上人又有什么仇;只有廿年以前,把古久先生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古久先生很不高兴。赵贵翁虽然不认识他,一定也听到风声,代抱不平;约定路上人,同我作冤对。但是小孩子呢?那时候,他们还没有出世,何以这天也睁着怪眼睛,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这真教我怕,教我纳罕而且伤心。
18、第一种是讲“这是从来如此。”“从来如此”体现的是一种常态的压迫。其潜在的逻辑是,既然一直是这样,那自然没有错。但是狂人立即反驳,“从来如此,便对么?”
19、如果您有任何创作/出版问题
20、在众人眼中,狂人是一个患有迫害狂恐惧症的病人,在狂人眼中,其他人才是吃人的人。这样的不同角度和立场,深刻的揭示了病态社会的悲哀。
三、狂人日记经典语录吃人
1、明眼人都可以看到,一个女人即便是亲王的女儿,能够命令两江总督端方吗?
2、这张照片一直留到今天。
3、最奇怪的是昨天街上的那个女人,打他儿子,嘴里说道,“老子呀!我要咬你几口才出气!”他眼睛却看着我。我出了一惊,遮掩不住;那青面獠牙的一伙人,便都哄笑起来。陈老五赶上前,硬把我拖回家中了。
4、十一到十二段,狂人在屋中思考后发现,原来
5、《狂人日记》写于一九一八年四月,是鲁迅创作的第一个短篇白话小说,也是现代中国的新文学的第一篇杰出作品。首发于1918年5月15日4卷5号《新青年》月刊,后收入《呐喊》集,编入《鲁迅全集》第一卷。
6、随后,新军士兵用马刀,将端方活活砍死。不仅仅是砍死,还是乱刀分尸。行刑时,马刀不快,连砍多刀才斩下头颅。端方兄弟的头颅,被泡在煤油里,装在木桶中去武昌示众。鄂军都督黎元洪下令将两颗头颅游街示众,武汉万人空巷,围观此头。
7、“那是他们娘老子教的!”
8、想起来,我从顶上直冷到脚跟。
9、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制度进行猛烈,地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
10、对于端方的暗杀企图,让他非常惊恐,又恨得咬牙切齿,决定杀一儆百。
11、《狂人日记》发表百年后的今天,让我们跟随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许子东,一起再来解读这篇“中国现代文学的总标题”。
12、鲁迅的《野草》里有篇散文诗叫《影的告别》,影子隐喻了他自己,他说:“然而黑暗又会吞并我,然而光明又会使我消失。”这是一个思想家的困境和彷徨,不能与黑暗妥协,又受不了革命。可又是写实的,因为影子就是这样的。一般的评论只讲象征,却忘了它的写实层面。《狂人日记》的隐喻层面,现在看来有点太露。比如“赵贵翁”,“古久先生”,都是比较明显的象征,稍稍有点简单化。
13、我:“吃人的事,对么?”
14、1918年4月2日,已经37岁的浙江绍兴人周树人开始写作《狂人日记》。是年5月15日,以“鲁迅”为笔名发表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上。
15、狂人也就是精神病人,精神分裂导致思想意识不同于正常人,能看到“吃人”的本质来。小说通过虚构的狂人,来揭示封建礼教的残暴,用世人麻木的神经,对比狂人的疯狂念头,深刻把旧时代的面膜完全撕去了,吃人是个比喻,不是真实情景……
16、“吃人”的写实和象征
17、下令砸碎革命者徐锡麟睾丸的总督端方:自己被人乱刀分尸
18、“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现在也轮到我自己......”
19、本书源于许子东在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的经典课堂实录,融会了几十年的积累,将来可扩展为一部相对完整的中国现代文学简史。
20、《狂人日记》还有一个要点,就是进化论。之前讲过,影响“五四”的,有科学、民主、进化论三大主要思想。
四、狂人日记吃人的含义
1、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2、整篇小说每个人都不代表一个具体的人,而是一类人,“大哥”所代表的是封建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制度,中国传统的儒家传统中有长兄如父这一观念,宗族和家族制度是中国传统封建文化的基石,它将每一个有违背于家族的人都强行的“团结”到一起,抹杀掉所有有异性的人。狂人从前的日子也一定和“大哥”朝夕相处,而当他觉醒之后就发现
3、鲁迅先生于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4、《狂人日记》借狂人的口不断地说:
5、第二种吃人,就是吃敌人身体的一部分。把敌人身体上的某一部分,比如头颅、心肝吃掉,来宣泄仇恨,表示敌人的彻底消灭。秋瑾同时代的革命d徐锡麟,被人炒了心肝吃掉,已经快到清末民初的时候了。这也是刺激鲁迅写《药》的很重要的原因。虽然在鲁迅看来,这是一个恶习,但吃掉敌人的习俗也是很多民族都有的。
6、先说历史事实吧。易牙把自己的儿子蒸了,这是事实。拿给别人吃了,也是事实。但吃了易牙儿子的,不是桀纣,而是名列“春秋五霸”之一的著名的齐桓公。易牙把儿子当成美食献给齐桓公,换来了齐桓公对他的绝对信任。虽然宰相管仲劝过说,烹掉儿子以讨君王欢心的人,决不可能是真的忠诚。但还是不能除掉齐桓公对易牙的信任。最终,齐桓公晚年因为易牙在内的“三小”作乱,被困宫中,活活饿死。
7、“他们——也有给知县打枷过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
8、鲁迅不愧是文学大家。据说现在中小学课本中许多鲁迅的作品已经被删除了。原因大约是不好懂。这大约没错。三十多年前我自己上初中学习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确实并不懂其中的意思,但当时学过了,总全有些印象。现在回过头去再读的时候,才体会了真正的文学之美,大家的作品,确实是字字珠玑。这种感觉与读唐诗宋词一样。小学生们恐怕也很难体会到“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到底有什么妙处,等慢慢长大了,自然就体会到了。
9、//个人与群体的对立
10、桀纣是两个人,他们都是历史上著名的昏君。桀是夏代亡国之君,纣是商代的亡国之君,他们都曾宠信小人,残害忠良,最终落得身死国灭的下场。也正因此,这二位便成了暴君的代名词。
11、鲁迅《狂人日记》中“吃人”究竟什么意思?
12、他:“我不同你讲这些道理;总之你不该说,你说便是你错!”
13、刚才讲的这些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其实已渗透到每个人的脑子里,不仅在中国内地,也在香港和台湾。同学们看今天在香港的街上,新鸿基、新地、新时代、新世纪、新光、新世界、新同乐……一大堆“新”,很少有哪家店以“旧”命名的。“老”还有一些,“旧”非常罕见。香港虽然很重视文物保留,愿意保护旧建筑,但在语言上改得非常彻底。
14、如果说前面一段只是狂人的梦,还不足以证的话,类似的逻辑还出现了第十节。这是一段狂人与大哥的对话。
15、《狂人日记》发表至今已经103年,各种显学研究层出不穷。作为一个门外汉,我对大先生的作品中的思想、精神和文学理解都是肤浅的。如今重读《狂人日记》,我只对“吃人”二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说全篇共4870字,“吃人”吃人一词出现28次,平均每170字出现一次,本文就试着谈一谈“吃人”。
16、而“从盘古开辟天地以后,一直吃到易牙的儿子;从易牙的儿子,一直吃到徐锡林”,甚至于“去年城里钉了犯人,还有一个生痨病的人,用馒头蘸着血舐”(这个细节后来被作者用于他的另一篇小说《药》之中),确实是“从来如此”。
17、你看那女人“咬你几口”的话,和一伙青面獠牙人的笑,和前天佃户的话,明明是暗号。我看出他话中全是毒,笑中全是刀。他们的牙齿,全是白厉厉的排着,这就是吃人的家伙。
18、可笑的是,“吃人”与“仁义道德”本就是两个毫无关联甚至互相矛盾的词语,却在封建统治者们的身上完美和谐的统一起来,似乎这本就是一体。否则,何以开创贞观盛世、爱民如子的唐太宗李世民为求得皇位,而杀兄逼父?“仁德”的汉王刘邦数次抛妻弃子、“分羹乃父”,诛灭功臣?翻开历史,我们分明看到统治者们用鲜血及累累白骨织就成了一件刺绣着满是“仁德”“爱民”字体的华衣,披在身上,还不忘向世人炫耀他衣服的美丽哩!
19、"易牙蒸了他儿子,给桀纣吃,还是一直从前的事。谁晓得从盘古开辟天地以后,一直吃到易牙的儿子;从易牙的儿子,一直吃到徐锡林;从徐锡林,又一直吃到狼子村捉住的人。去年城里杀了犯人,还有一个生痨病的人,用馒头蘸血舐。"
20、旧时代的丑恶,反衬出新时代的美好,身处如今的年代,本身便值得庆幸。
五、狂人日记吃人片段摘抄及点评
1、文学和科学不同,科学总是新的比旧的好,有了新的,就淘汰旧的,文学不是的。第一篇作品就是最好作品的作家有很多,张爱玲、郁达夫、曹禺,都是。作为文学史的现象来讲,也不奇怪。
2、“或者还有”,这是鲁迅先生对这个民族所抱有的希望,他相信世上还是有那些理智的人,把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
3、课堂实录的金句与神来之笔,化为小字旁批,约有160余条,大珠小珠,与正文相映成趣。另增11份许子东开列的进阶书单、10位文学巨匠的创作谈、1条中国现代文学时间轴,以及260多个详注,帮助打开民国时期的文学地图,打通更多的知识关联,更新认知视野。
4、赵家的狗,是统治者的爪牙,他们妨碍着人们认识从“赵家的手”中挣脱,使人们不能学习到先进的思想;老头子、陈老五那些人则是那些传播封建思想,并且以此为榜样的人,他们唇边抹着人油,传播着那些吃人的思想;孩子则是那些愚昧无知,待着救赎的人;哥哥、母亲和妹妹则是狂人身边最为熟悉的“吃人”环境,连自己的哥哥都想“吃”自己,自己也可能无意间“吃”了自己妹妹的肉,身边尚且如此,外界的可怕就更加不言而喻了。
5、小说通过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对以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现了作者深刻的忏悔意识。作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对中国的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时对中国的甚至是人类的前途表达了深广的忧愤。
6、“我只有几句话,可是说不出来。……大哥,我相信你能说,前天佃户要减租,你说过不能。”
7、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由此诞生。
8、这一段可真谓鞭辟入里,直切中封建礼教的核心要害!“仁义道德”作为封建礼教的直接表现,在封建社会被诠释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副“父慈子孝,君仁臣忠,兄悌友善”的面孔,然而撕去他们的伪装的面孔,内地里却都是要“吃人”!实则一个个都是食人血髓的恶魔,却偏偏要披上“仁义礼教”的外衣,装出一副仁德服人的表象。
9、开头的“某君昆仲”一段是叙述者的独白,其文段大体意思是:我前段时间发了疯病,在病中写了日记二册,现在我痊愈了,就把这份日记公布出来供朋友一乐,也供医生日后研究。
10、其实仔细看这段话中狂人的部分,他只是想和陌生人探讨吃人肉的问题,不停的询问也是为了解陌生人的看法,也并没有很超过“常规”的部分。但是从一开始陌生人就拒绝对话。最初,陌生人含糊其辞,转移话题。
11、这一段话中,狂人试图与大哥进行心平气和的对话,但是他找不到合适的话语系统,“我只有几句话,可是说不出来。”说“吃人”吗?常人并不能够理解“吃人”,而他的那套话语系统在梦中也已经碰了壁,陌生人直接以“你说就是你错”来否定了狂人“说话”的能力。狂人甚至有些羡慕大哥的“说话”能力,“大哥,我相信你能说。”大哥能说的体现是花言巧语地说服了佃户,不让自己损失租金。这一套话语系统背后的贪婪和剥削逻辑被狂人指出后,大哥立马“满脸就变成了青色了。”就像梦中的陌生人在被指出实情后才开始面目狰狞地反驳一样,大哥此时立马显出凶相,高声喝道“都出去!疯子有什么好看!”
12、头上的辫子被剪断,心中的辫子还在。这辫子已经长了千百年,早已经根深蒂固,人们也早已被麻痹了,又怎会觉得自己错了呢?在他们看来,从来如此。所以鲁迅先生才会反问:从来如此,便对吗?
13、端方既然自己开了杀戒,落到这样的下场,就中国来说也并不稀奇。
14、1918年4月2日,已经37岁的浙江绍兴人周豫才开始写作《狂人日记》。是年5月15日,以“鲁迅”为笔名发表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上。
15、“每一句台词都像历史考点”、“镜头具有‘电影质感’”、“台词令人热血沸腾”……近日,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掀起收视热潮。
16、《狂人日记》的主题,据鲁迅说,是“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弊害”何在?乃在“吃人”。鲁迅以其长期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深刻观察,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封建主义吃人!
17、小说里的“吃人”是一个比喻,读《祝福》就知道,礼教会把一个人害死。
18、什么是“狂人”?英文叫“madman”,是“疯子”。但“疯”和“狂”有重要的区别。“疯子”与“天才”之间,隔着一个“狂人”,狂人跟疯子、天才都只差半步。
19、审讯完毕,按照惯例要拍一张照片。徐锡麟面对镜头,毫无惧色,还说:脸上没有笑容,怎么留给后代?再拍一张。
20、我觉得仿佛久没有所谓“中华民国”。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