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孔子的思想主张
1、那么孔子既“重游”,又反对“远游”、提倡“近游”,岂不是自相矛盾?实则非也。孔子的近游观和远游观并不矛盾,而是对立统一的,类似于“鱼和熊掌”的关系。远游与近游,实际上反映了儒家的“忠”与“孝”、报效国家与侍奉双亲的对立统一。孔子虽然提倡“近游”,但也不一味地排斥远游,虽然主张推行孝道,但更主张“治国平天下”。到底适宜远游还是近游,取舍标准就是是否“有方”。事实上,跟从孔子周游列国14年的弟子中就有不少双亲健在者。孔子反对的只是无正当目的却超出合理程度的“远游”。
2、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3、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儒家思想是一门包罗万象宏大思想,经历几千年的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它已经深深渗透到了华夏民族的骨髓,堪称中国传统文化的半壁江山也不为过,甚至还传播至亚洲各国,乃至世界各地。那么这门伟大的思想是怎么形成的呢?
4、②维护“礼”:“贵贱有序”
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孔子所从事的“儒”,是“君子儒”而非“小人儒”。他曾对子夏说:“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君子儒”是指通晓礼仪、人格高尚、具有远大理想的知识分子,如上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为酒困”的儒生;“小人儒”指仅通礼仪但胸无大志、唯利是图、目光短浅的神职人员,如《墨子·非儒》批评的那种“富人有丧,乃大说喜曰:此衣食之端也”之类。孔子创立儒家学说,是他立志做“君子儒”的崇高理想的自然产物。
7、他发愤为学,博学多能。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广收门徒,收的学生不管贫富贵贱,据说有3000弟子,其中优秀的有72人。他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他曾周游列国,晚年专心从事古代文献整理与传播工作,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删修《春秋》。其学生将其思想言行记载在《论语》中。
8、④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9、(上海政法学院国学研究所,上海)
10、资质很好。孔子是宋国的贵族,而宋国是殷商的后裔,所以孔子能接触到殷商的文化遗留。孔子还有一个新的身份,他是鲁国的新移民,鲁国是周公的封国,周公是周朝礼制的创建者,所以,孔子又能在鲁国接受到周礼的耳濡目染,所以知识储备可以说是很充足的。孔子的父亲去世后,他的生活很艰难,这样以来他又能接触到底层生活,能够比较完整地了解社会情况。虽然家道中落了,但是贵族的身份还是有号召力的,孔子可以不用太费功夫就可以获得话语权。所以,孔子的身世对于成一家之言是非常有利的。
11、(释义)孔子说:“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12、就是主张用“礼”的方式治理国家。孔子认为立身治国非有礼不可,在《论语》一书中有74处记载论礼。孔子说“为国以礼,治国不以礼,犹无耜而耕也”,意思是礼是治理国家的法则,就像秤、绳墨、规矩一样的重要;不以“礼”治国就如没有耜(古代的农具,用于锄地)而要耕地一样。
13、《论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处世方法等。
14、在孔子的观念中,“正”就是合礼,“割不正,不食”,没有礼就无以立身成人。
15、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巨人。《论语》①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古往今来,关于《论语》中的孔子,人们做了若干解读。如何系统把握《论语》中的孔子形象与思想主张?如何准确认识孔子在周代思想史中的地位?笔者认为仍然是一个未完成的有意义的话题。本文在此略呈管见,希望对人们理解上述问题有所助益。
16、(释义)孔子说:“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17、在美学方面,孔子主张“美”和“善”的统一。他提倡将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两者结合,将文学艺术作为促进社会和政治发展的重要手段。而在史学方面,孔子主张实事求是地进行历史研究,强调研究历史时要重视事实依据,同时极为反对表里不名不副实。扩展资料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参考资料
18、在孔子看来,只有有了“礼”,在家敬(孝)父母,出门敬(悌)兄长,才能把“仁”这种主观理想的精神境界,推己及人,由家庭推广到社会,才能“泛爱众”。并且,“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他提出一种办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把它作为“忠恕”之道来行仁。从“仁”出发到“归仁”,显然是孔子认为的一种完满的精神境界。
19、孔子年轻时以儒生为业,但却是有着崇高理想的“君子儒”,创立了以仁为本的儒家学说;他30岁前后告别儒业,创办私学,打破学在官府的传统,以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教授学生,培养出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个,成为伟大的教育家;他用儒家的内圣学说修养自身,不断扬善去恶,成为具有崇高人格的道德楷模,被后世奉为“千古圣人”“至圣先师”;他将儒家的外王学说付诸政治实践,取得重大成功,成为杰出的政治家。儒生、儒家学说创始人、教育家、圣人、政治家,这就是孔子的多重身份和完整形象。
20、(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
二、孔子的思想主张四个字
1、首先,“爱人”意味着“爱人”高于“爱物”,重点是以人为本。《论语·乡d》记载:“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马厩里马多人少,失火后马肯定死伤不少。当时的马很重要,好马也很名贵,远比马夫值钱。但孔子只关心马夫的安全,而不问马的死伤情况,说明在他心目中“人”比“马”更重要。朱熹注解说:“盖贵人贱畜,理所当然。”孔子“非不爱马,然恐伤人之意多,故未及问”。(8)孔子之后,吕不韦据此重新界定“仁”的涵义:“仁于他物,不仁于人,不得为仁;不仁于他物,独仁于人,犹若为仁。”(9)(P807)“仁于人”而不“仁于物”,尚可称“仁”;如果仅仅“仁于物”而不“仁于人”,就决不能叫“仁”。在仁爱中,“爱人”比“爱物”重要得多。
2、为政须有正当的名分。卫国国君等待孔子去治理国家,子路问孔子打算先从哪些事情做起,孔子说:“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论语·子路》)他还指出:“君子思不出其位。”19“不在其位,不谋其政。”20在实施方针政策前要有长远的眼光和战略耐心。子夏做了莒父的长官,向孔子请教如何处理政务。孔子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3、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学生。他爱护学生,学生也很尊敬他,师生关系非常融洽。他是中国古代教师的光辉典型。
4、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
5、孔子他主张“有教无类”,使一些贫寒之士也受到了教育。他的许多教育思想,如“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不愤不启”等闪耀着教育思想的光辉。
6、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治",德治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礼治"为"德治"。
7、孔子认为,士君子的修养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意义。这个阶层的道德品质将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风气,“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在孔子看来,只要士人不断地向周围的社会环境施加道德影响,即使他们没有从政,但在实际上也具有从政的意义。孔子在回答时人“子奚不为政”时说,如果以孝道事亲,以仁爱对待兄弟,所言所行都体现了为政之道,便已经是从政了。
8、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不管学什么,学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完善自己,实现自己的潜能,而不是为了表现给别人。学是为了自己的受用和享受,这种受用和享受是追求内心幸福的人所追求的精神与心智的满足,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人生哲学与伦理思想的基础。
9、孔子是一个有着远大理想和崇高人格的“君子儒”。这个远大理想和崇高人格就是“道”。孔子曾说:“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论语·泰伯》)“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孔门弟子有子发挥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学而》)这个“道”的核心内涵就是“仁”。
10、通过仁德修养,孔子达到了很高的人格境界,这就是“圣人”境界。不过当时,孔子的人格却遭到一些人的诋毁。鲁大夫叔孙武叔曾公开诋毁孔子,说子贡比仲尼更贤,但子贡并不认同。他指出叔孙武叔目光短浅,自然认识不到孔子的伟大。“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论语·子张》)别人的贤德好比丘陵,仲尼的贤德好比太阳和月亮,无法超越。有人不自量力,自绝于日月,这并不能影响日月的光芒。孔子的崇高地位是否定不了的。
11、在教育思想方面,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认为每个人都能接受教育,并创办私学,大量招收学生,打破了当时教育方面的垄断。他还提倡因材施教,主张根据每个人的天赋、兴趣进行不同的教育,强调学生自我思考,教师只需对学生施以引导。
12、“仁”、“义”是孟子论理想的核心,又是他的政治经济学说的出发点。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
13、他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准备了条件。
14、三是启发式教学。孔子最早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的教学方法。通过启发式教学,达到“举一反三”(《论语·述而》)、“闻一知十”(《论语·公冶长》)的教学效果。
15、赞成敬鬼神,对鬼神既不盲目肯定,也不盲目否定。
16、(释义)孔子说:“人要是失去了信用或不讲信用,不知道他还可以做什么。”
17、他倡导立足于对人的关心爱护,以教化的方式来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
18、②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9、孔子;儒生;儒学结构;道德君子;
20、孔子认为,礼是个人的行为规范,也是国家政治事务的规范。统治者必须按照礼的规范治理国家。“为政先礼,礼其政之本欤?”基于这样的认识,孔子主张君主应该以礼节制自己的行为,按照礼的规定治理国家,“君使巨以礼”,以此换得臣民的政治服从。“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礼,则民易使也”。统治者如果能够遵循礼的规范治理国家,为政治国将不再困难。这种以礼为规范的政治便是德政。
三、孔子的思想主张有什么积极意义
1、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2、虽然近代以来我们对孔子和儒学有各种各样的评价,但是就历史事实来讲,恐怕没有人能够否认这一点:孔子思想和后来沿着孔子思想不断发展的儒学,是中华文化的主干和主体。在2500多年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里面,孔子思想和孔子所开创的儒学,不仅是主干主体,而且长期居于主导地位,我们可以说孔子和儒学奠定了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对整个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3、儒家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4、1952年出生于北京,祖籍浙江温州,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当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1976年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地质系毕业。1981年北京大学哲学系研究生毕业,获哲学硕士学位,同年留系任教。1985年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师从张岱年先生、冯友兰先生。2012年6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2018年1月,入选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
5、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是衡量一切决策和工作的标准,按照这个标准,就必须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
6、孔子的祖上是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的贵族,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周初三监之乱后,为了安抚商朝的贵族及后裔,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纣王之兄微子启于商丘建立宋国,奉殷商祀。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是孔子的十四世祖。
7、作为政治家的孔子:论尚仁、重德、明礼的为政之道
8、孔子教导人们积极奉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放人"的"忠恕之道",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倡导"天人合一",以善处人与自然的关系,他还阐述和弘扬了人不仅要"仁民",也要"爱物"的道理。
9、在经济方面,他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而极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
10、孔子晚年时期的最高理想称之为“大同”,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
11、礼的精神主要体现为“仁”、“恭”、“敬”等方面。“仁”是礼的最根本的精神内容,“恭”是对人的庄重和顺,“敬”是对人严肃真诚,以礼相待。
12、孔子不仅是一位崇高的道德君子、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位令人敬仰的伟大教育家。颜渊曾感叹地说老师:“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论语·子罕》)孔子年轻时以为人办丧事儒生为业,30岁时开办私人学校,聚徒讲学,声名日隆。51岁后被鲁国的实际掌权人阳货邀请从政,三年后因与季康子及鲁定公政见不合,遂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后结束周游列国推销政治主张的活动,整理鲁国所保留的周代文化典籍,同时向弟子传授。可见,孔子的一生大多是在教育弟子中度过的。在长期的办学生涯中,孔子形成了丰富的教育思想。
13、孔子认为只是在生活上赡养父母并不是孝,敬才是孝的本质。
14、《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在南宋后并称“四书”。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微言大义”。
15、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
16、不仅如此,“仁”还包括“义”“智”“勇”“贤”。孔子说:“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未知(智)焉得仁?”(《论语·公冶长》)“仁者必有勇。”(《论语·宪问》)“子贡问为仁。子曰:‘……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论语·卫灵公》)“仁”还包含“恭、宽、信、敏、惠”等范畴。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这“五者”即“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可见这“五者”都是“爱人”的不同表现形态。
17、学习规律:要反复学习,“温故而知新”;“学”与“思”的关系。
18、孔子生于鲁国,是中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开创了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的学术集是中国儒家文化中的核心学说的基础,对当时封建社会也产生重要的影响。其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巨作《论语》。孔子思想主张孔子的政治思想主张有“四治”,即“仁治”、“德治”、“礼治”、“人治”思想。
19、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