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中叶圣陶的形象
(1)、生:我觉得在“人”后面加逗号,突出的是这个“人”,而不是他死了。即我们不应该仅仅关注叶圣陶先生的死亡,而应该关注他身上的品质和精神。因为他身上的品质和精神是不会死亡的。
(2)、生:前面第2自然段作者说“这之前,我当然知道他”,由这个“当然”可以读出叶圣陶先生的名望当时已经比较大,他这样一个受人爱戴的人还这样送客,我觉得他就是一个像第3自然段作者所说的“待人厚”的人。
(3)、提问:得知叶圣陶先生去世,为什么作者“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如何理解“双层的悲哀”?
(4)、语句示例:凡是拿笔的人,尤其或有意或无意而写得不像话的人,都要常常想想叶圣陶先生的写话的主张,以及提出这种主张的深重的苦心。
(5)、师:叶老这样送客,但张中行先生却说这是“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末节”是什么意思?
(6)、师:对,要读其事,识其人,然后领会作者要抒发的情感。这就是我们要运用的“略读法其二”。(屏显)
(7)、能够运用略读法二确定阅读重点,通过品味“副词”把握语言特质,明晰人物形象。
(8)、张中行和他记述的叶圣陶先生,都是著名的语文学家。二人有多年的交往,感情深厚,亦师亦友。1988年叶圣陶先生辞世,三个月后,作者写下了这篇文章,从文中能深深地感受到张中行先生对叶圣陶先生的尊敬。作者通过对叶先生言行的记述,赞美了叶先生的高尚品性,同时也阐扬了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
(9)、明确:对叶老的去世深感悲哀,也暗示了他与叶老的关系非比寻常。
(10)、(1)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深厚而感动。(第一个方面领起句)
(11)、师:叶圣陶先生对于推敲文字的严谨就是这样躬身践行。同学们,通过咀嚼文字,分析一件件小事,叶圣陶先生的形象就如电影画面一般呈现在我们眼前。
(12)、(时症:脱离口语甚至有意远离口语的文风正在制造“新文言”)
(13)、2021年7-12期(7-8期为合刊,共5本)
(14)、我去拜访,他因与朋友有约不在家而他非常悔恨,以为朋友住旅店而悲伤。
(15)、“在张中行先生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一文中,谈到了叶圣陶先生的一些写话主张,值得我们关注。……”
(16)、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等对作品作个性解读。
(17)、(3)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
(18)、领会叶圣陶提出的“写话”主张,进一步理解本文的语言特点。
(19)、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结构严谨,简洁有力,深显功力。
(20)、“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随意中透着亲切;“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三层意思用三个短句表达,语气舒缓,读来顺口,如同日常说话一般。
2、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什么体裁
(1)、师:这么多的事情为什么题目是“二三事”呢?
(2)、譬如(pìrú)朦胧(lóng)累赘(zhuì)拖沓(tà)
(3)、生:我也觉得在“人”后面加逗号,突出的是这个“人”,而不是他死了。即我们不应该仅仅关注叶圣陶先生的死亡,而应该关注他身上的品质和精神。因为他身上的品质和精神是不会死亡的。
(4)、《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作者通过回忆与叶圣陶先生交往中的几件小事,表现了叶圣陶严谨自律、待人宽厚的节操和风范,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追思敬仰之情。通过这篇文章要让学生体会到叶圣陶先生的精神品质,领会本文以小见大的写法,引领学生在学习人物美好品德的基础上掌握写人写文的技巧。所以,在这堂课上,一方面需要深入了解课文的主旨,另一方面需要重点引导学生思考和感悟。
(5)、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单元主题是“修身正己”,本单元所选课文大多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可以体会到人物的美好心灵,从而也有助于净化自己的心灵。
(6)、(1)品味作者评价叶圣陶先生的语句,读出深情的赞美。
(7)、妥帖(tuǒtiē)诲人不倦(huìjuàn)不耻下问(chǐ)
(8)、生:传给我们这些学生,让我们去宣扬这种精神。
(9)、师:初读可能觉得清淡无味,细品觉得余味悠长。这种味道更多的就附着在这副词之上。副词,见人品和性情,见叶老一颗纯粹的善良仁厚之心。
(10)、师:不厌其改,你很好地化用了成语。这段文字中,还有什么字词值得推敲啊?
(11)、生:我也觉得不可以,“人”后面加上逗号,使整句都蒙上了一层淡淡的悲哀,表现了张中行先生对叶老的缅怀与敬仰。
(12)、①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②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
(13)、张中行(1909-2006),原名张璇,学名张璿,河北省香河县河北屯乡石庄(今属天津市武清区河北屯镇)人,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合作编著有《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14)、齐读,学生答:尊敬、敬佩、悲哀、思念、惋惜……再屏显,填空
(15)、师:大家说得真好!男生来读一读,要用朗读把这种情感传达出来!
(16)、师:那叶圣陶先生的这个送客和同学的送客哪里不一样?
(17)、师:大家说得真好!男生来读一读,要用朗读把这种情感传达出来!
(18)、屏显:七下统编语文教材封面 叶圣陶 语文
(19)、《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反思“略读和精读冲突么?”这是春艳老师在本次同课异构活动后提出来的一个问题,其实也是在备课过程中最困扰我的一个问题。最初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通过研读单元目标,一开始便定下了要教略读策略的目标,因此我所有的教学设计就在围绕“略读策略”来设计的:如何确定阅读重点;如何快速锁定阅读范围;抓住作者评价,理清文章结构;抓住首尾段,来体会作者的情感。教研组的同事们听完课之后,最大的感受是给了一堆的方法指导,可文章内容感觉是什么没有讲,整个课堂脱离了文本,就好似空中楼阁,无本之源。就比如说要抓住评价性语句,如何抓,为什么抓,抓住了会怎样,课堂上都没有处理,仅仅是找到了这些句子,然后告诉学生抓住这些句子,可以略读课文。而且这是一篇写人叙事的散文,分析人物形象,体味感情,都需要精讲,但是我却将他们都轻描淡写,一笔带过了。听了同事们的建议后,我就一直在思考,这样修改,势必要进行精读,可是我要讲的却是略读策略,这和我的教学重点背道而驰了啊。而且我还在精读的课堂上提炼出略读的阅读策略,这就好像是一篇跑题作文一样,这让我非常的难受,我整个人就被拉进了一个矛盾的漩涡!这个问题困扰了我整整两天,我还是没有想明白,我再一次修改教学设计去请教春艳老师,说出了自己的困惑,“讲略读策略就不要精读了么?他们冲突么?”听到春艳老师的问题,我第一反应是,当然不是,该精读肯定是要精读的。对啊,他们不冲突,我醍醐灌顶。讲略读并不意味着,我要放弃精读。而且这篇文章在进行略读时一个最有利的抓手就是作者的评价性语句,什么是评价性语句?他们有什么样的特点?通常出现在文章中的哪些位置?他们又有什么作用?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课堂上细细处理,讲明白之后,学生们在自己阅读是才能够快速抓住这些句子来略读文章。至此我才感觉自己稍稍明白了“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这句话的深刻含义。课后,细细想来,为什么自己会在这个漩涡中几经挣扎,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日常教学过程中,我更关注的是,我要讲什么,而忽略了学生要学什么。我只关注要讲略读的策略,却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这个方法的过程中是要进行系统学习后,才能习得略读的方法。讲略读方法并不等于略读!当然本次课堂上还暴露出自己的一些其他问题,比如课堂上自己讲的过多,学生展示太少;比如口头禅“对吧”的多次出现,非常啰嗦;再比如没有作业设计等等,但是我还是很高兴,因为对于我而言,这是一次有“成长”的讲课,也希望未来的自己更够更加成熟,更加专业!
(20)、 ①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文笔记
(1)、(2)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第4段)
(2)、(4)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第7段)
(3)、你认为文中最主要的写作手法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运用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对你的写作有怎样的借鉴作用?
(4)、朦胧(ménglóng):①月光不明;,看不清。
(5)、师:请同学们合上书本,老师对这个语段做了几处改动,你能发现吗?(齐读后找,学生能够发现多处。)
(6)、作者引用叶圣陶多次说过的用语主张:“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
(7)、师:第四段写了叶老日常生活中送客的情形。我们来齐读这一段,看看叶老是怎么送客的。(齐读)
(8)、设计意图:根据单元导语的提示,运用略读法要注意这两点:一是侧重观其大略,粗知文章大意;二是可以根据一定的目的或需要确定阅读的重点。基于略读法我设计以上学习任务。以课文中的起着关键作用的关键语句为略读的抓手,并以“思维导图”作为略读成果的检验,从学生的课堂反馈来看,这不失为“教师提纲契领”指导的一种很好的教学手段。
(9)、(3)诲人不倦: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诲:教导。
(10)、师:很好!你抓住文体,从标题入手,找到了跳读《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的方法。现在请同学们拿起笔,跳读课文,找一找课文写了叶圣陶先生的哪几件事,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11)、明确:强调叶圣陶先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人之师表,并为写他行为的单一作铺垫。
(12)、草率(shuài)生疏(shū)商酌(zhuó)恳切(kěn)
(13)、明确:(1)从历史来看,用白话代替文言,言文一致,是大势所趋,是从理论到实践都已有了答案的,所以说是“不成问题”。
(14)、不耻下问: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
(15)、生:他晚年不能起床的时候,还有一次是客人拦阻他远送……
(16)、“先生”:感受到作者对叶圣陶的尊敬的情感。
(17)、明确:为吕叔湘先生的文章改标点;让张中行先生帮助修改文章,叶老认为改得不妥之处,谦虚而恳切地问张中行先生,同意不同意恢复。
(18)、明确:“写话”。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还特别重视“简洁”。
(19)、生:“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
(20)、《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文中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写叶老逝世我深感悲哀;第二部分(2至9):写叶老待人宽待己严;第三部分(10):写学叶老为人,学叶老为文.这篇课文通过作者回忆与叶圣陶先生交往中的几件小事,表现了叶圣陶谨严自律、待人宽厚的节操和风范,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追思敬仰之情.
4、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作者
(1)、②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
(2)、叶圣陶先生于1988年2月16日逝世。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3)、仁者见仁、智者见智(rénzhějiànrénzhìzhějiànzhì):仁者从仁的角度看待,智者从智的角度看待。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去看有不同的看法。
(4)、我常常说,常常想的人,已溘然长逝,令人_____。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