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茨威格昨日的世界名句
(1)、爱,始于自我欺骗,终于欺骗他人。这就是所谓的浪漫。
(2)、对文学的狂热成为茨威格对体育的无动于衷的一个很好的借口,他把不再去滑冰,在十八岁时仍不会游泳,不会骑自行车,不会开车,在1941年写这本书时他还称分不清棒球与美式足球之间的区别,这一切都归结于对文学的热爱。同时还不知道哪里找来一个伊朗国王的小故事,说某次有人想动员他去看赛马,他说“为什么呢?我本来就知道,一匹马比另一匹马跑得快。哪个更快,对我来说无所谓。”读起来令人忍俊不禁。对体育我从小也抱有同样态度,并也将体育的弱势归结为对文学的热爱。篮球由于喜欢看《灌篮高手》略练过一点,但对足球真的完全不能理解,可能是因为没有好好看过《足球小子》。感觉足球就是一群人盯着一个小球抢来抢去为了最终一射,还有个浅薄的看法,感觉男性普遍对把球状物投到某个洞里有着令我无法理解的热爱,似乎像是某种隐喻。总之,在缺乏对体育运动这一人类重要活动的理解和追求上,茨威格给自己找了很多借口,也顺带帮我们这种文学爱好者找了借口。他甚至说”一个人肌肉训练上错过的机会,还可以在后来的岁月中补上,而精神上的提升,内在灵魂上的捕捉力量,只能在那些决定性的年月里成形-一个早早地学会让自己灵魂充分扩展的人,以后才能讲整个世界收入灵魂当中。“不禁要感叹文人的自夸能力。不仅为自己不要运动找到了很好的借口,还要夸一下自己比热爱运动的人更有机会将世界收入灵魂中,要为他点一个大大的赞。我想说肌肉训练也要趁早,精神上即使再老提升也不晚。
(3)、年轻时候的茨威格经常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同饮酒作诗,一同为文学举杯庆贺。然而茨威格潇洒自由的生活被随之而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给粉碎了。
(4)、链接:https://pan.baidu.com/s/1ek_IpxXho2uNpPFZlz5aBg密码:vts0 书名: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5)、 茨威格说,他那时候怎么也不会相信,母亲会亲自将儿子送往战场,铁路工人会将兄弟通过他们修筑的铁路送向死亡……
(6)、——————————但是每个阴影说到底也是光明之子,只有经历过光明和黑暗,战争与和平,兴盛与衰败的人,才算真正生活过了。
(7)、 只是这一次开始活得小心翼翼,战战兢兢。因为终于明白世界并不会像自己天真以为的那样。
(8)、事实上,根据主办方的数据,上海书展在2007年前后的参展人数约为20万左右,到2012年上升到32万,去年人数则超过了40万人次,而书展上的各类活动则从最初的170余项增加到今年的超过900项。与此同时,有着27年历史的香港书展在今年则吸引了近100万读者,将之与两城的人口数据进行对比(上海有2400万人口,而香港有737万),上海书展依然显示出很大的提升空间。
(9)、茨威格喜欢结交各国文化名人,并从一些文化大师那里获得了友谊和教益。这篇文章回忆了他在年轻时与自己所景仰的雕塑大师罗丹的会面,罗丹全心全意专注雕塑创作的情景,使他领悟到成功的秘诀。文章道理简单,语言平实,先后有序,首尾呼应,而又颇有波澜。前两段已经表明这位艺术大师给了茨威格一个极大的教训,对他以后的写作意义重大,但却没有直接描写进入雕刻室那动人的一幕,而是先对会见的缘由和作为“不必要的旁听者”的第一次会面进行了一番交代。茨威格不仅想突出大师的工作态度,同时也想对罗丹的形象进行多侧面的刻画。
(10)、图书出版丨实体书店 | 装帧设计 | 读书活动
(11)、人能幸福到什么程度还不太清楚,人能失望到什么程度却屡屡刷新。
(12)、我终于明白生活中的我为什么不招人待见,因为不够虚伪,因为嘴不够甜,不会拍马屁,不会睁着眼睛说瞎话。
(13)、斯特凡•茨威格(StefanZweig,1881-1942)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和传记作家。出身富裕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日后周游世界,结识罗曼•罗兰和弗洛伊德等人并深受影响。创作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以传记和小说成就最为著称。
(14)、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家东西著《篡改的命》:被顶替的人生,寻找灵魂的出口
(15)、当不少人开始担忧科技时代的新媒体对文学批评设置的障碍时,青年批评家木叶的观点值得所有人借鉴:“现代科学技术十分微妙,AlphaGo再厉害也无法脱离其设计师,如果有一天它们有了自己的主体性,它们会让科技更先进,让生活更美好,让残酷更残酷,让美好更美好。”
(16)、 更重要的是,他让身处和平年代的读者们亲历了一场具体的牺牲,他展现了人类是如何的脆弱,如何在战火之下被轻易地摧毁,一颗小小的子弹如何在千万分之一秒的瞬间,把人的生命连同记忆、认识、喜怒哀乐击得粉碎......
(17)、总之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奥地利是蓬勃发展,思想开放,每个领域都有新鲜事物在酝酿着的。一般在这种大环境中不可避免的是政治上的改变。茨威格后来也突然意识到那些几十年来保持沉默和乖顺的自由市民阶层突然开始不那么安分守己了。社会主义d在奥地利的兴起,工人们要让人们看到他们的力量,提出口号并要求设5月1号为劳动节。19世纪的最后十年,政治的急风骤雨打破了茨威格习惯的舒适的生活。新世纪想要一个新的秩序。这也合理解释了为何看上去一切美好的社会会在不久的将来迎来第一次世界战。任何的欣欣向荣,进步与发展必然都是分布不均的,思想的解放一定会让没能得到发展好处的人产生不满。茨威格作为犹太纺织厂生意家族出身,他得到的艺术的熏陶和精神的升华没有给自己带来负面的情绪,所见都是美好,之后他也意识到当时奥地利错误地命名了“普遍”选举权只是给了有钱人。“普遍”的美好并不是普遍的,依然是有局限的甚至是某种特权的。想想看19世纪的奥地利怎么可能是完美的呢?到1920年女性才可以提出离婚,那时咖啡馆的自由思想交流场所肯定也鲜有女性参与。那时所谓的先进某些程度依然是守旧落后的。也可以想象我们今天的很多“先进”思想在未来看依然是守旧落后的。同时,今天的“先进”思想与现实差距也很大,思想的落实往往诸多阻力。回到当时的奥地利,普遍的发展往往会引起普遍矛盾,政治上为了缓解矛盾总会找一个替罪羊。于是渐渐地有d派把矛头默默指向犹太人群体,为了让那些不满意的小市民有了一个看得见的发泄目标,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将人们对大土地主和封建财富占有者的仇恨转移出去。宗教矛盾在新思潮中也同样不可避免。
(18)、我觉悟遗忘一切其他事物而集中意志以求完美的热忱,就是我过去所缺乏的。除了工作,好像自己都不存在,这是成功的秘诀。我现在知道舍此以外,别无神妙的方法了。
(19)、战后的德国既没有得到有效的削弱,也没有得到抚慰。纳粹主义开始德国盛行,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大肆驱逐和屠杀犹太人。茨威格像罪犯似的逃离了他的祖国,“我不再有任何归属,所到之处不过是作为一个陌生人,充其量也不过是朋友,就连我心中选择的故乡欧洲,在同室操戈的第二次自相残杀之后,在我心中也已消失了。”茨威格流亡英国和巴西。1942年在孤寂与幻灭中自杀。悲哉!
(20)、稻读文学群在城展馆的城市书吧举行了“我们读茨威格”的线下活动。
2、茨威格昨日的世界在线阅读
(1)、1924年至1933年,从通货膨胀结束到希特勒摄政,欧洲人得到了平安无事的短暂安全。巴黎、维也纳、柏林、纽约、罗马,城市变得更加美丽。这一时期,茨威格的创作达到巅峰,先后创作了《三大师传》、《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忒耳西忒斯》、《人类群星闪耀时》等传世之作。1928年茨威格还应邀到莫斯科参加纪念托尔斯泰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活动,结识了高尔基。
(2)、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很少有人有着他那样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吸收最丰裕的人类艺术文化果实,接触世界各地最杰出最优秀的人物;作为一个奥地利人,犹太人,作家,人道主义者,世界主义者,他经历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人类和平进步的繁华丰富并为争取个人自由发展的最大空间而不断学习交游,也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文明倒退和人性堕落,饱尝人类数百年来最大的不自由。
(3)、1942年,完成自传《昨天的世界》;2月22日同他的第二位夫人绿蒂·阿尔特曼(33岁)在里约热内卢近郊的佩特罗波利斯小镇的寓所内双双服毒自杀。
(4)、不过,我们这一代人已完全学会了一种妙法:对失掉的一切从不缅怀。也许,文献和细节的欠缺恰恰是我的这本书的得益之处吧。因为在我看来,我们的记忆力不是把纯粹偶然的这一件事记住和把纯粹偶然的另一件事忘掉的一种机制,而是知道整理和睿断舍弃的一种能力。
(5)、上海译文的编辑顾真表示,村上春树系列是该社多年来长盛不衰的“销售冠军”,不过在今年书展上,他们主推的则是法国作家J.M.埃尔的福尔摩斯“同人小说”《福尔摩斯症候群》,以及由《生活》月刊编著的“中国文艺百人语”《珍物》,前者请来了作家自己与福尔摩斯迷展开多场互动,后者则有音乐人李宗盛亲自站台宣传,均受到了书展读者的热捧。此外还有全套引进的雷蒙德?6?钱德勒作品集,以及出书速度缓慢但在男性和中老年读者群中颇有受众的“译文纪实”系列非虚构作品,“(纪实系列)今年的新书是《慕尼黑的清真寺》和《东北游记》”,顾真说着把一本《慕尼黑的清真寺》递给我看,和该系列的其他书一样,封面采用的是纪实性的摄影照片,与其素来精美、简约的文学装帧大相径庭。我想,这也暗合了近些年来国际上各大文学奖的趋势。随着当代世界前所未有的全球化进程和因此产生的各种现实紧迫问题,作家对人类当下境遇的观察和体恤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倾向,涌现出大批优秀的非虚构文学作品。例如白俄罗斯记者和作家斯维特拉那?6?阿列克谢耶维奇就是凭借对阿富汗战争、切尔诺贝利事故等的“苦难和勇气的复调书写”而获得了201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6)、“电子书阅读越来越普及,作为出版商会不会感到担心?”我把这个问题抛给世纪文景和上海译文的两位负责人,他们的回答却惊人地相似:不担心。一方面,现在越来越多的出版方在策划图书时,都会考虑到纸质书和电子书两方面的销售渠道,另一方面,虽然电子书的销量呈上升趋势,但总体而言读者依然更偏好纸质书。可是也有很多人,如亚马逊总裁贝佐斯,曾预言纸质书会最终走向消亡,也不担心?“我认为不是这样的”,顾真举出了黑胶唱片的例子,“黑胶唱片的音质是CD和流媒体播放无法比拟的,这是它能够回归的重要原因。书籍也一样,一些人可能会使用电子书阅读,但很多人表示他们更喜欢纸质书,因为阅读的‘质感’不同,并且作为书架上的收藏,可以随时翻阅。”王玲则表示,不管是纸质书还是电子书,更重要的是书的内容质量,“只要有读者愿意读,哪怕这个受众群很少,我们也愿意去出。”
(7)、以往,充其量是这一代人经历了革命,下一代人遇到了暴乱,第三代人碰到了战争,第四代人尝到了饥谨,第五代人遭到了国家经济的崩溃—况且,总有一些幸运的国家,幸运的几代人,根本什么都没有碰上。
(8)、他随后反思道当他们这群年轻人还沉浸在自己的文学野心中时,地基已经动摇了。他们像古巴比伦的过往面对盛宴一样,无忧无虑地品尝艺术的佳肴,但却没有看到墙上火红的字符。这提醒着我们今天的人也要时刻居安思危,在看到发展的同时,永远不要遗漏到社会任何一个角落的暗流涌动。
(9)、 茨威格擅长抒写心灵和情绪的激荡,被誉为“打开弗洛伊德危险闸门的心灵猎手” 《人类群星闪耀时》描写历史长河中决定社会发展进程的14个瞬间,是茨威格传记代表作 。 瞬间铸就永恒——14位时代英雄,决定历史的14个瞬间。
(10)、 -《昨日的世界》
(11)、当我去翻插图的时候,找到了这张最后自尽的照片,心里忍不住一阵酸痛,这样一个优秀而纯粹的人,最后竟不得善终,真是令人难过。在这首伤感的配乐里,真的忍不住潸然泪下。《象棋的故事》里那个主人公是历经法西斯折磨幸存的人。这是他最后一篇小说。他说,自己的文字再美,也抵不过现实。以下是他在巴西自杀前的遗言:
(12)、这身体魁梧、肩膀宽阔、一脸灰白胡子的老头子,往后退了一步,侧着头细加端详。“是的,我想没有什么毛病了。”
(13)、 工业革命带来的蓬勃发展,使得欧洲呈现出了黄金时代,音乐之都,人才辈出,文化底蕴如此丰厚的维也纳,在这样的环境下茨威格孕育了独特的个人魅力,十几岁发表诗歌、文章,大学攻读文学和哲学。
(14)、如果这是一本传记,那么这是我读到的最谦虚的传记。因为他没有以自我为中心,而是从追寻自由与艺术的角度,写出了沧桑巨变时代里自己求索的见闻。虽然他的人生带有悲剧色彩,但是,他结识的朋友,他游历的风景,他创作的成就,都让人不胜羡慕!粗略来数一数他交往过的朋友:施特劳斯、罗丹、高尔基、萧伯纳、维尔哈伦、乔伊斯、罗曼罗兰、佛洛依德、里尔克。。。。。。等等等等。不说了,我口水流到地上了。(而且,经他描述的人,无不跃然纸上,比如里尔克的波澜不惊与谨慎避世,高尔基农民工一样的朴实,罗曼罗兰的大无畏良心,罗丹雕塑时忘记客人的专心致志,以及去俄罗斯一趟就让我们永远记住的托尔斯泰乱葬岗一般寂静无闻的坟冢。)
(15)、 前人的经验早就告诉了我们,站争虽然只是时代偶然抖落的一粒灰,然而落在个体身上,就会变成无法逾越的一座山。而不论过去与现在,我们都活在坐士飞扬的时代之中......
(16)、斯特凡•茨威格(StefanZweig,1881-1942)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和传记作家。出身富裕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日后周游世界,结识罗曼•罗兰和弗洛伊德等人并深受影响。创作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以传记和小说成就为著称。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反战工作,是著名的和平主义者。一九三四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和巴西。一九四二年在孤寂与幻灭中自杀。代表作有短篇小说《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以及作家和历史人物传记《三大师传》等。
(17)、“今天的国界线,因为大家彼此之间病态的不信任,已经被海关、警察、哨所变成了一道铁丝网,而那时的国界线无非是一条象征性的界线,谁都可以不假思索地越过,就如同格林尼治的子午线一样。直到世界大战以后,国家社会主义开始了对世界的搅扰。作为第一个看得见的现象,也是我们这个世纪的精神瘟疫,那便是对外来者恐惧症:对外国的憎恨,或者至少是对外国人的恐惧。人们到处都在防范外国人,到处都在抵制外国人。所有那些从前只会加在罪犯身上的羞辱手段,现在的普通旅行者在旅行之前和旅行期间都必须领受。人们得允许自己被拍照,左面、右面、正面,头发必须剪短,好让耳朵能露出来,必须留下指纹,一开始只是拇指指纹,后来则是全部十个指头的指纹,此外还要出示各种证明:健康证明、防疫注射证明、无犯罪记录证明、推荐信,还要能够拿出邀请信以及亲属的地址,要出示道德上和财务上的保证,要填写一式三份、四份的表格,如果这一大堆材料中缺少一份,那就没戏了。“
(18)、茨威格在1941年写出以下这段话,2021年的我读来觉得这段话完美总结了今天世界的痛点。
(19)、读了二十页,我就被作者和这段历史牢牢抓住了。
(20)、《昨日的世界》是奥地利作家斯特凡•茨威格创作的自传体文学作品,写于1939年至1941年间,是茨威格在临终前被迫流亡的日子里完成的。在茨威格离世以后,于1942年在斯德哥尔摩出版。
3、茨威格昨日的世界精彩片段
(1)、斯蒂芬·茨威格(StefanZweig,1881年11月28日—1942年2月22日),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传记作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三大师》和《一个政治性人物的肖像》。
(2)、少年时茨威格的父亲对他影响很大,在文中茨威格评价其父亲为低调,不爱抛头露面,谨慎,极为克制,绝不贪婪。描述的有点中国传统意义上“圣人”那个意思了。歌德曾说“在人头攒动的争先恐后中,勋章和头衔可以抵挡某些伤害。”不需靠勋章和头衔来抵抗世界恶意的人一定是有其内心深处更强大的东西作为防护。茨威格无疑为父亲这种特质感到自豪。他写道:“正是拜他所赐,我才能感觉到唯一比较可靠的财富:那种内心自由的感觉。”读到这句我心头一震,这不是外公给我的感觉吗。所有财富中最可靠的是内在的自由感,不是今天所说可以dowhateveryouwant的自由,而是内心可以不受勋章,头衔,外在财富,powerplay而去思考的自由,内心充实的坚定感。没有什么能像它一样给你自由的同时给你安全感。
(3)、链接:https://pan.baidu.com/s/1vtl1fcDDW1Da__hN2tNoqA提取码:e96e 书名:昨日的世界
(4)、三联新版的《人类群星闪耀时》,将是国内迄今为止的最新版本,在广西师大版的基础上再增加两个章节,即将历史时刻特写从原来的12个增加到14个,所涉及的历史人物分别是西塞罗和“一战”时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三联新版所依据的版本,是德国费舍尔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人类群星闪耀时》,为迄今为止最新版本,该出版社是德国出版茨威格作品最全的出版社。
(5)、永远有多远和sunny都是老师,她们俩从知识点方面解析了茨威格。永远有多远用循环式放大的写作法分析了《昨日之旅》,讲到作者细腻到真实的心理描述让人害怕。他塑造了许多性格鲜明、情感炽烈但命运凄惨的女性形象,连高尔基也盛赞茨威格是“世界上最了解女性的作家”。sunny从思想性方面分析了《三大师》,并比较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和《偿还旧债》的不同和相同处。
(6)、这部电影围绕着布达佩斯大饭店的神秘主人展开,如“俄罗斯套娃”般的回忆随着故事的推移而慢慢被揭开。
(7)、然后,他目睹了原本生活舒适的人们如何被抄家,被遣散,被迫流亡,最终他也走上了逃亡之路。民主自由给了纳粹这样的暴徒以合法行动的途径,而却捆住了善良的人们。他们发动暴动的时候,自由的人们不当回事;他们用宣传洗脑的时候,自由的人们表示同情;他们开始打砸抢的时候,自由的人们仍然认为社会亏待了他们,情有可原。最终,希特勒以选举的方式登上元首宝座,利用自由民主的规则颠覆了自由民主。这种绥靖主义的惨痛教训,今天对西方世界来说,仍然要保持警惕。所以,西方有保守主义,所谓保守不是顽固不化,而是要保护守望住那些曾经的和现有的自由。
(8)、石榴和音符从细节探讨了《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她用摄影师的视角,从细小的角度发现、勾勒出小说整体的画面感。
(9)、本书是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传记名作,收入茨威格的历史特写14篇,向我们展现了14个决定世界历史的瞬间:千年帝国拜占庭的陷落、巴尔沃亚眺望水天一色的太平洋、亨德尔奇迹的精神复活、老年歌德热恋的悲歌、滑铁卢决定胜负的一分钟、《马赛曲》神佑般的创作、南极探险的磨难、西塞罗的振臂一呼,以及威尔逊的梦想与失败。当强烈的个人意志与历史宿命碰撞之际,火花闪烁,那样的时刻从此照耀着人类文明的天空。
(10)、20日,在智利诗人罗贝托?6?波拉尼奥的诗集《未知大学》中文版首发分享会上,一位年仅14岁的小男孩表示,自己是特意从杭州赶来追随其“偶像”的,虽然原作者已经早年离世,但国内每出一部他的新作品,自己都会去看。
(11)、有人说世上百分之九十九的事都能用钱解决,但他们没告诉你剩下的百分之一需要更多的钱。
(12)、叶老师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提出一直困惑她的问题。这个女人为何会这样做?为何她不向男人表达出来自己的情感?是不是她特自尊的缘故?稻友们听后,纷纷从自己的阅读感受出发进行了解答。
(13)、失败是成功之母,但你失败次数多了,妈妈也不要你这个孩子了。
(14)、这场战争粉碎了茨威格对世界的幻想,让他彻底看透了人性的丑陋与文明的脆弱。而在希特勒执政后,茨威格成为了纳粹的罪人,只能通过刚戳这样屈辱的印记来实现出行。
(15)、德国亚马逊读者NikiHoliday茨威格的这部传记超越了他以往的所有传记作品。——弗洛伊德
(16)、“青年时代的我认为这是命中注定的,后来我才知道人生的道路是由内因决定的,我们的道路往往偏离我们的愿望,而且是极混乱的、没有道理的,但它终会把我们引向我们自己看不见的目标。”
(17)、要真正做到“全民阅读”其实很难,但是“就好比上海书展,它借鉴了香港书展的模式,从展位到活动,都实现了对普通市民完全零门槛开放,这是我们在内地其他地方很难看到的情形”,王玲这样说道。
(18)、乐乐聊起《象棋的故事》,激起了大家的热议,从阿城的《棋王》到《三王》再到《象棋的故事》,比较起两个作家的写法独特之处。
(19)、人总是在吃肉的时候夸肉香,洗碗的时候骂碗脏。
(20)、本书显示了茨威格杰出和独特的艺术才华,它是我国目前唯一的中译本。
4、茨威格昨日的世界结尾
(1)、 结果战争就这样来了,大家突然之间轰轰烈烈争当英雄。母亲们亲自给儿子戴上大红花送他们去前线——他们那时候仍旧天真地以为,孩子们过几天就会回来了。然而终于他们再也等不到亲人的归来了。
(2)、每当我在谈话中向年轻的朋友讲起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一些事情时,我从他们突兀的问题中发现,有多少事对我来说还是不言而喻的现实,而对他们来说却已成为历史或者不可思议。
(3)、然而那位大艺术家是十分和善的。当我们告别的时候,罗丹转过脸来对我说道:“我想你或许要看看我的雕刻作品,可惜都不在这里。但请你星期日到我梅登的乡下住宅来,我们并且可以一同用便饭。”
(4)、以古鉴今,当下的我们也许可以从中吸收些什么。和平,像襁褓中的婴儿,嗷嗷待哺,需要我们精心喂养。
(5)、同样给茨威格年少时带来巨大能量的,除了霍夫曼斯塔尔(虽然我还没能懂他的好),就是里尔克。茨威格认为霍夫曼斯塔尔是十七八岁起就登峰造极的诗人,而里尔克则是完成的大诗人,他一直在摸索,尝试,成型和提升。维也纳少年们视这些诗人为偶像,也希望在自己并不完全了解的躯体里或尚且矇昧的灵魂中看到这种诗性的苗头。真是个美好的时代。且我觉得人能够意识到对自己的躯体不够了解,承认自己的灵魂尚且矇昧是一个极好的状态,无论到多少岁都保持这种态度,可以促使自己无限拓展。
(6)、如此继续了半小时,一小时……他从没有对我说一句话。除了创造他理想中的具象之外,他什么都忘记了。似乎天地间只有这工作的存在,好像上帝着手创造世界的第一天那样。
(7)、茨威格出身富裕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日后周游世界,结交罗曼·罗兰和弗洛伊德等人并深受影响。创作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以传记和小说成就最为著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反战工作,1934年遭纳粹驱逐,流亡英国和巴西。
(8)、茨威格代表作品:《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
(9)、今天,我们重新捧起他的著作,以阅读的方式缅怀他……
(10)、对这本书情有独钟的另一个原因是本科读历史专业时,除了冷战,学习最多的就是一战二战。两场奠定当今世界格局的战争,从茨威格笔下也可看出,今日世界的模样在那时已成雏形。现代意义上“国家”的出现,边界的划分,民族与种族概念的深化,各国之间彼此不信任感的增加,仿佛潘多拉的魔盒被打开后就再也无法关上。茨威格是生长于奥地利的犹太人,他的视角更加值得关注,二战研究中少不了对犹太民族的研究。当年上课印象最深的就是一门德国教授讲授的犹太大屠杀史,他镇定地布置文献作业,不带丝毫感情地研读为何犹太人没能组织起有效的反抗,一个国家的兴亡一个种族的几近灭绝只是冰冷的分析数据,仿佛是面无表情在解刨人体器官。这种冷静与我诗性的情感是极其矛盾的,不过也一直感谢历史学帮助我理性看待变化,弱化掉过于丰富的个体情绪。
(11)、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反战工作,是著名的和平主义者。一九三四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和巴西。一九四二年在孤寂与幻灭中自杀。
(12)、“零号”小孩跟着这位旧绅士经历了一系列事情,如盗窃、谋杀、越狱等。他们共同见证了“贵族欧洲”世界的崩塌。
(13)、茨威格的小说有个鲜明的特点,即他的小说带有—种戏剧的味道。无论是《二十四小时》中年轻赌徒的手、《月光胡同》里那寒光闪闪的匕首,还是《陌生女人》那隐隐绰绰的反复出现的白玫瑰,无不具有戏剧的夸张和悬念性质.而作品中大段甚至整篇的人物独白,正是戏剧的表现形式。
(14)、猪猪博士从茨威格的生平经历解析了是什么造就了茨威格,并感慨最了解女人的还是男人!从茨威格身上,他进一步阐释了何谓用生命铸就的“人道主义”;文学之于人的型塑意义,以及阅读文学乃至阅读本身的意义,希望能和书友一并努力,趣味阅读,严肃思考,乐于分享。
(15)、世道无常。“我们在一片安逸中长大成人,忽然被抛进大千世界,无数波浪从四面向我们袭来……”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一声枪响,奥地利皇储斐迪南大公应声倒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对于享受了半个世纪的和平生活的人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战争。“他们认为,战争是一种传奇,他们看到的战争始终是从教科书里或者美术馆里看到的,骑兵穿着闪闪发光的盔甲,举着长矛进行你来我往的厮杀;致命的一枪总是正中敌人心脏。大获全胜,高奏凯歌——但是现实的战争远非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们所能想象。”“巨大的风暴把世界击得粉碎,太平世界不过是梦幻中的宫殿”,战争开始了。最爱和平、心地最善良的人也像喝醉了似的,满脸杀气。前方士兵在打仗,在忍受最残酷的苦难;疲于奔命的工人和农民一再被驱入战壕。”
(16)、他还有一本《群山回唱》,没看过,应该也不错。
(17)、突然发现,我对自己未来的所有计划都有同一个开头:等我有了钱。
(18)、我曾被人大肆赞美过,也曾被人无端排斥过,我曾自由过,也曾不自由过,我曾富有过,也曾贫穷过。《约翰启示录》里那几匹苍白的马全都闯入过我的生活,那就是革命和饥馑、货币贬值和恐怖统治、时疫疾病和政治流亡。
(19)、我们每个人又都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就像几百年前尚未发明轮船、火车、飞机和邮电时一样。所以,关于我自己过去的一切,仅仅是凭我自己脑子里的记忆。至于记忆之外的其他一切,眼下无法找到,或者说已经失掉。
(20)、 他是一个真正生活过的人,没有任何逃避,无法置身事外。 但是最终,他还是选择了以自我了断的方式摆脱时代命运永不知足的戏弄:花甲之年服毒自杀,不免让我们后人为之唏嘘,更多的是惋惜一代文豪就这样草草的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5、茨威格昨日的世界推荐阅读
(1)、那时的奥地利,还处于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太平盛世,在茨威格开篇的形容中似乎一切都是好的。19世纪下半叶开始工业突发猛进,保险业兴兴向荣,精美的建筑仿佛都要天长地久屹立于此,人们无忧无虑,犹太商人们抓住商机在此做起强大的波西米亚纺织业。茨威格的父亲就在北波西米亚成立了一家小纺织厂并渐渐将它经营为一个稳健的大企业。他说那个时代还是最有耐心,最不投机的人获得了最好的收益,不同于一战后由于通货膨胀整个商业环境都变了。在那时,人们还不相信这个世界会倒退到野蛮状态,不相信战争会在欧洲各民族之间发生,就如同人们真诚地以为民族,宗教信仰上的界限和分歧会慢慢在共同的人性当中融合,和平与安宁这至高无上的财富会为整个人类所共享。我很惊叹于茨威格笔下当时人们的美好和单纯,看看这个时代,人与人之间基本的信任已然是很难建立起来的,有耐心和善良反而有可能被认为是愚蠢被嘲笑,投机者被认为具有智慧,民族和宗教上的分歧难以调和。当然,茨威格也认为当时人们的一些想法廉价而幼稚,比如人们坚信“进步”不会中断,并神奇的相信人类在技术上的进步会无条件地带来快速的道德提升。这很类似于现在大多数人们依然认为科技和经济发展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诚然,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是人类社会一直在追求的,但它必然与人类的文明程度挂钩吗?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是持怀疑态度的。首先我们对“进步“和”发展“这两个词汇就很质疑。说到科技的进步,工业革命无疑推动了战争,促使科技进步最快的也是战争,从图灵发明电脑到冷战时期的军备竞赛,所以我们应该为战争鼓掌吗?诚然,科技是为了帮助人们解决自身的局限。为缓解人类与身俱来的寂寞,社交媒体大爆炸的年代我们就更不寂寞更文明了吗?当然,我不是反对”进步“,毕竟到底什么是进步我也没搞明白。人类匍匐着从奴隶制社会到今天是有质的飞跃的,虽路途坎坷,每个时代有自己的问题,但总体大概还是曲折前进的。但单纯相信科技这一新宗教,执迷于经济发展的魔力肯定是廉价的思维模式。文明这一大课题不是一个单一的变量可以控制的。人的不确定性就在于再怎么发展,也有可能突然在某一刹那失控倒退到野蛮状态。就像一个学富五车的人可能某天突然就开始杀人了。就在不久前的2020年我们也见证了很多野蛮与愚昧。历史总提醒着我们要时刻警戒。
(2)、而我们今天六十岁的这一代人和比我们略微年长一些的一代人,什么事情没有见过什么事情没有遭受过什么事情没有经历过凡是能想象得出的一切灾难,我们都从头至尾一一饱尝过(而且还没有尝尽)。
(3)、他回忆的欧洲不是历史事件,而是当时欧洲的时代精神。告诉世界,那是时候的人们喜好什么,思考什么,如何生存等。喜好历史以及热爱文学的人可以狠狠读一把。他被称为“灵魂雕刻家”。
(4)、 从他长出胡须到胡须花白这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人,他最大限度地忍受了以往历史有节制地分落到一个世纪、一个国家、一个个人的一切。
(5)、 茨威格的书写不仅仅是记录与挽歌,更是一种警醒,他为后来的人们复现了一座空中花园如何在战乱之中沦为废墟,还原了鼎盛的精神文明如何在政治强权中扭曲变形。
(6)、不要期望别人为自己雪中送炭,没人在你脸上抹炭就该感恩了。
(7)、这么年轻的读者,是否真能读懂波拉尼奥的作品?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想来在少年人的眼中,这些文坛巨星也自有其独特的光芒。
(8)、现在人们有时候骂人为“畜生”,我觉得这是对畜生的污蔑。
(9)、链接:https://pan.baidu.com/s/1-0N2PymQKgl1BA0DTEr5Iw提取码:xdsa书名:断头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传
(10)、在这个碎片化、电子化阅读已经渐成普遍趋势的当下,何以依然有那么多人愿意冒着骄阳或暴雨去书展呢?揣着满腹疑窦,我试图从乌泱泱的书展人群和书海中寻找答案。
(11)、人们一边劝绝望的人活下去,一边让充满希望的人慢慢失望。
(12)、小说表面上讲述了一条从纽约开往南美的轮船上一位业余国际象棋手击败了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的故事,实际上讲诉了纳粹法西斯对人心灵的折磨及摧残。作为人文主义者的茨威格借这篇小说表达了他对纳粹法西斯的痛恨。他以这种文学形式的抵抗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行列。
(13)、至于人们所读的内容,在未来会发生什么变化吗?一个明显的趋势是科幻作品的增长。在书展“文学对谈:从科幻阅读到科幻创作”活动上,科幻作家陈楸帆表示,相较于那些“陈述”以往的文学作品,科幻小说是面向未来的,让人以未来为起点,反思是否要坚守现在的生活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张新颖教授在回答“人在哪里可以变得美好”时,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人们通过阅读、作家通过写作,将自我的边界不断向外推,从而看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弥补。
(14)、有时候,经济不独立,你发的一切飚都是个屁。
(15)、而古斯塔夫先生则是“贵族欧洲”的化身,是已经消亡的古典欧洲的缩影。
(16)、(他是富二代,他父亲垄断了奥地利的纺织业,但如他所说,父亲从不骄奢淫逸,而是谨小慎微,对他们教育也极为严格。他先毕业于高级文理学校并就此立志献身文学,然后去柏林读大学(三年自己看书写作,最后一年恶补)并拿到了博士学位。后来,他家被政府抄了。大战爆发,四处流亡。)
(17)、为什么自古红颜多薄命,因为没人会在意丑的人能够活多久。
(18)、有人说,这是一本悲观的书,但我没觉得。我认为,他带着客观公正的眼光和充满谦虚与自尊的态度以及对祖国和欧洲深沉的爱完成全书。甚至,因为其中三处狡黠的叙述,我大笑了三次。所以,他有一颗钻石般的心,是不折不扣的大家,值得铭记与流传。
(19)、正如他在自传《昨日的世界》中写到的:“虽然我很早就(几乎有点儿不大合适)发表作品了,但我心中有数,直到二十六岁,我还没有创作出真正的作品。”
(20)、茨威格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影响很深,他的小说以带有精神分析印记而出名,他擅长于探究人们的内心世界。
(1)、全书分为16节,“上个世纪的学校”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小孩文学启蒙的历程:条件之优越、起点之高,激情之热烈都是令人叹为观止的;“情窦初开”没有讲自己的恋爱,而是讲了当时欧洲社会隐蔽的性生活现状;“巴黎,永远焕发青春的城市”及其他篇章,从感受上区分了维也纳、伦敦、纽约和巴黎各自的特点。总之,快500页的书,竟然没有一丝凝滞,即使在抒发整个犹太名族的悲哀时,都带着克制和客观的清新,而其实他的内心该是多么绝望呀。我想至少在文本里,他没有放纵自己的悲痛,还保留了他的涵养、对自由的渴望、对艺术的崇敬。
(2)、在书展逛一圈下来,就能对人们在哪些书面前逗留久、哪些书无人问津有个大致的了解。前段时间风靡全球的以色列作家尤瓦尔?6?赫拉利新书《未来简史》以及前作《人类简史》是中信出版社在本届书展上热推的,引来不少读者驻足翻阅询问,一个看起来只有10岁的孩子指着《未来简史》问他的父亲:“《人类简史》也是他写的对不对?”除此之外,中信还大力宣传着Facebook首席运营官SherylSandberg的新书《另一种选择》。这似乎表现出了同网络上知识热点的高度重合性:人们关于科技、未来的高度好奇和求知欲,以及对于自我提升的愿望。
(3)、全书分四个部分,茨威格记忆中他的成长时期,也就是一战前的欧洲社会,一战时期欧洲的变化,介于一站和二战之间的暂时和平二十年,二战来临。我将分别用四篇短文highlight出这四个部分中令人印象深刻值得一谈的点,当作读书笔记,重温茨威格所在的那个疯狂的变革时代。
(4)、茨威格是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茨威格代表作有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昨日的世界》。
(5)、小时候走夜路害怕遇见鬼,长大后走夜路害怕遇见人。
(6)、奥古斯特·罗丹代表作品:加莱义民、吻、巴尔扎克、思想者、手、雨果、青铜时代。
(7)、我们中间的每个人,即便是年龄极小和最无足轻重的人,在他心灵深处都曾被我们欧洲大地上几乎无休止的火山般的震撼所激荡过;而我自己知道,在这千千万万人中间,没有一个人具备象我这样的优越条件:我,作为一个奥地利人、犹太人、作家、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恰好站在地震最剧烈的地方。那剧烈的地震三次摧毁了我的家园和生活,使我和过去脱离了任何联系,戏剧性的激烈动荡把我抛入一片空虚,把我投入我不知该奔向何方—这种我已经十分熟悉的境地。
(8)、我的父亲、我的祖父,他们见到过什么他们每个人都是以革一的方式度过自己的一生,自始至终过的是一种生活,没有平步青云,没有式微衰落,没有动荡,没有危险,是一种只有小小的焦虑和令人察觉不到的渐渐转变的生活,一种用同样的节奏度过的生活,安逸而又平静,是时间的波浪把他们从摇篮送到坟墓。他们从生到死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同一座城市里,甚至几乎总是在同一幢住宅里。至于外面世界上发生的事,仅仅停留在报纸上而已,从未降临到他们的门前。
(9)、花心被人骂,专心被人耍,真心被人骗,好心被践踏,这就是现实。
(10)、你左看像白痴,右看像傻子,上看像头猪,下看像头驴。
(11)、好了,茨威格眼中一战前的奥地利终于简单梳理完了。我歇一会儿,敬请期待下一篇一战的来临。
(12)、——————————演绎叙述完美无缺,语言表达出类拔萃,两者相辅相成,给人的印象是罕见的满足。
(13)、内容简介:出身寒微的邮务员克丽丝蒂娜因一次偶然的机会跻身上层社会,让众多纨绔子弟为之倾倒,她本人也沉醉于这飘忽的美梦之中,但好景不长,仅仅过了十天她的富贵梦便破灭了。在苦闷彷徨中她结识了穷困潦倒的退伍兵费迪南。同是天涯沦落人,两人一见钟情。然而这个世界对他们是无情的,爱情和幸福不属于他们。他们绝望了,决定一同自尽,可是在最后时刻,他俩却产生了一个可怕的念头,准备铤而走险,孤注一掷,去同他们无形的敌人进行一场力量悬殊的较量……
(14)、 觉得被刺杀的皇储和自己的现实生活有什么相干呢?觉得一个文件签署怎能影响自己在海滨浴场的疗养和享受呢?
(15)、好人成佛需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而坏人只需放下屠刀。
(16)、固然新书和新版书满足了人们阅读的新鲜感,但传统意义上的纯文学作品也不示弱。顾真指着在壁柜上排放整齐的译文经典作品系列说,“其实我们的名著经典也一直很受学生d的欢迎。这些作品几乎自首版以来就没有做过改动,其版本、译者都依然是上世纪以来的风貌。”
(17)、 他一生的青云直上和式微衰落、富裕繁华和颠沛流离构成了无比激烈的反差。
(18)、茨威格出身富裕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日后周游世界,结交罗曼·罗兰和弗洛伊德等人并深受影响。创作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以传记和小说成就最为著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反战工作,1934年遭纳粹驱逐,流亡英国和巴西。1942年在巴西自杀。
(19)、稻读公社目前已入驻: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蜻蜓FM等媒体平台,期待您的关注。
(20)、人们把少年的勇气当作叛逆,把成年人的懦弱当做顾全大局。
(1)、茨威格还对于犹太人的心理做了一个有趣的解释,人们普遍认为,发财致富是一个犹太人最终的,典型的生活目标。他说这种结论是再错误不过了。对于犹太人来说,发财致富只是一个中间站,是通往真正目标的一个手段。什么是犹太人的真正目标呢?他说犹太的原本意志,他们内心深处的理想,是升入精神世界,进入一个更高的文化层次。也因此,一位虔诚的《圣经》学者,在犹太社区中的地位要高过富人一千倍,高看精神世界在各阶层的犹太人当中都是共通的,也正因为如此,在犹太人中,一个家族对财富的渴求在两代,最多三代之内就会枯竭。于是犹太艺术家层出不穷。享誉世界的“十九世纪维也纳文化”中,百分之九十的成就是由维也纳的犹太人来哺育的。他认为这种对文化的强烈渴望是犹太人为了摆脱世人对犹太人热爱金钱的特质的普遍偏见的一种体现。但也慢慢成为犹太人的矛盾之处。
(2)、 他和他的作品曾被世界人民接受和热爱,却又在二战中受到可怕的排斥和压制。
(3)、罗丹在欧洲雕塑史上的地位,正如诗人但丁在欧洲文学史上的地位,罗丹同他的两个学生马约尔和布德尔,被誉为欧洲雕刻“三大支柱”。他不愧是一个伟大的雕刻家。
(4)、战后的欧洲通货膨胀日益加剧。“一个鸡蛋在奥地利的价钱,相当于过去一辆豪华汽车,后来在德国竟高达40亿马克,几乎相当于过去柏林全部房屋的地皮价。早上有5万马克买一张报纸,晚上就要用10万马克。买一根鞋带用的钱,在过去可以买一双鞋子,不,可以买一间有2000双鞋子的豪华鞋店。修一扇打碎的玻璃窗比过去买一栋楼的价格还高。一本儿书的价格比以前一家拥有数百台机器的印刷厂还要贵。用100美元可以买到一幢七层的高楼。”这个时期,茨威格隐居在萨尔茨堡坚持创作,过着与世隔绝的日子。
(5)、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但如何有钱才是你最大的问题。
(6)、平行的两只眼睛,却不平等看人;长在左右两只耳朵,却总听一面之词;只有一张嘴,却总能说出两面话。
(7)、在和世纪文景副总经理王玲闲聊的过程中,她指出了一个也令我十分困惑的问题:为什么明明觉得自己周围已经很少有人读书了,可是出版方的图书销量其实却并没有太大减少?现在想来,这种观念本身可能就是一种“幸存者偏差”,书籍和知识的拥趸从来就没有减少,学者和书商固然是忠实的阅读人,但在各行各业的工作者中也都不乏爱好者。在美国记者和作家盖伊?6?特立斯的作品《被仰望的和被遗忘的》及《王国与权力》前,一名女士认真地向她的同伴介绍两书:“看了这本(《被仰望的与被遗忘的》),就知道之前在朋友圈很火的《在北京,有2000万人假装在生活》是怎么写出来的了。这本关于《纽约时报》的是这位作家的成名作。不过就他的语言风格而言,我建议你去读原著会更好。”王玲说,《被仰望的与被遗忘的》是他们在今年3月推出的,但不到半年时间内已经加印了两次。此外他们还大推获得今年美国国家图书奖和普利策奖的科尔森?6?怀特黑德小说《地下铁道》,由于奖杯光环,也在其今年的热销榜单中。
(8)、1922年1月,经历了第一次战争的茨威格,追忆昨日的种种问题,反思自己的创作,开始了最为重要的十年创作期。《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正是他思想转折期的代表作。《心灵的焦灼》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在1938年在国外时发表的长篇小说,也是他生前面世的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
(9)、小学五年、中学八年之后,出于对文学的热爱,茨威格进入维也纳和柏林的大学攻读哲学和文学。大学期间发表第一部诗集,在杂志上发表短篇小说和随笔,自此走上了文学之路,成为了一代文豪,和罗曼罗兰、高尔基比肩。大学毕业后茨威格游历欧洲,从维也纳到柏林,从巴黎到伦敦。“那个时候还没有收音机,我只有与旅伴们交流,来打发漫长的旅途。在我与各种不同类型的人交往中,我了解到影响我们这个世界的各种力量和紧张关系,这种学习胜读百本书。”
(10)、这或许也能印证到关于书的另一个话题——书店上。虽然近些年出现了大批传统书店的“关门潮”,但同时,各具特色的独立书店却正大张旗鼓地进入市场,如果说传统书店卖的是阅读内容,独立书店卖的则是“氛围”。以在台北起家、广受读书人追捧的诚品书店为例,除了卖书,它还衍生出了咖啡厅、餐厅、画廊、电影院等多元业务,满足了读者在进行阅读活动时的多种需求。而氛围式阅读之所以能够形成越来越普及的趋势,究其原因依然是人们对阅读本身的兴趣。
(11)、我之所以让自己站到前边,只是作为一个幻灯报告的解说员;是时代提供了画面,我无非是为这些画面作些解释,因此我所讲述的根本不是我的遭遇,而是我们当时整整一代人的遭遇—在以往的历史上几乎没有一代人有象我们这样命运多舛。
(12)、俗话说得好,万事开头难,只要挺过开头,你会发现中间也难,最后更难。
(13)、有标准答案的决策都不是企业家决策,企业家该何去何从?张维迎《重新理解企业家精神》
(14)、当你达到一定高度时,全世界都对你彬彬有礼。
(15)、我从未把我个人看得如此重要,以致醉心于非把自己的生平历史向旁人讲述不可。只是因为在我鼓起勇气开始写这本以我为主角—或者确切他说以我为中心的书以前,所曾发生过的许许多多事,远远超过以往一代人所经历过的事件、灾难和考验。
(16)、由世纪文景策划、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6?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自2006年在国内出版以来,已经从畅销书成为长销书。
(17)、最近重温茨威格《昨日的世界》,上次读大概是三年前,当时读到些什么有些模糊,只记得读的时候心潮澎拜,为了重新找回内心的波澜,重新拿来翻阅。对于一个热爱怀旧的人来说,《昨日的世界》仅凭这个书名便能激起人无限的向往,倒也不是怀念过去的生活,只是迷恋“过去”这个概念。虽然这个概念具有迷惑性。这也是我一直纠结的,人类因太依赖文字,“人”和“事物”的本质之间往往夹杂着一个由文字构建出来的概念,虽有借鉴之功效,但很难触碰事物的真相,甚至会起反作用,导致你追求一个本质上或许并不会感兴趣的东西。然而“本质”是什么?又要如何触碰?也许还是文字的陷阱让人觉得安全,至少有个范围和框架,可拿来揣摩。
(18)、茨威格是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茨威格代表作有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昨日的世界》。
(19)、从民族骄傲到世人唾弃,让老茨威格不得不哀叹道:“欧洲已经死了”。从茨威格的经历中,我们不难看出《布达佩斯大饭店》就是茨威格人生经历的一个缩影。
(20)、《昨日的世界》是茨威格的晚年回忆录,对于文学爱好者来说,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以及《人类群星闪耀时》可能更加熟悉。《昨日的世界》没有太多文法的修饰或者情节的铺陈,是一本平铺直述的内心独白。读它的感觉就像一位可爱的老朋友坐在我面前,激动地跟我说“哇,你知道吗,那天我见到了罗曼.罗兰,他真的太cool了,是欧洲最后的道德良知。他为了自由,为了忠实于自己的信念,敢于与整个世界作对。我要向他一样。”或声泪俱下地跟我哭诉:“完蛋了,全完了。欧洲正由于自己的癫狂而走向死亡。“他就真挚地缓缓道来,告诉我关于一战二战,关于诗歌,关于希望与绝望的一切。或许是希望我作为一个读者能继续他的思考,在这个他无法继续活下去的世界里继续说他想说的话。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