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梭罗《瓦尔登湖》简介
(1)、四季之美·清少纳言(翻译:卞立强、周作人)
(2)、每个人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这才是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最值得兴奋的事。瓦尔登湖也是一个人的一种生活选择,它也许很好,但不一定我们必须这样。但它值得一读,因为它会帮助我们重新找回被这市井喧嚣淹没的自然。
(3)、而梭罗是幸运的,他出生的地方就是他精神的故乡。不过,从他的祖先是从法国古恩西岛迁来而言,也可以说这是一种寻找,一种失而复得。谁知道呢,也许他更其遥远得多的祖先(梭罗决不会以自己是美洲士著的后裔为耻的)曾冒死漂洋过海,而现在梭罗又重新找到了他的故乡。
(4)、似乎一切是在瞬间发生的。突然,一拥而进的光明充满了我的屋子。昨天还是冰冷的灰色冰块,如今已然躺着透明的湖泊。屋子周围无精打采的油松树和小栎树丛,突然之间恢复了生气勃勃。低飞的大雁疲倦地鸣叫,翅膀急速拍打着。清晨,它们在湖中嬉戏着,当我站在岸边,便飞到我的头顶盘旋着。四月,鸽子便一小群一小群地飞来,乌龟和青蛙成了春天的使者,植物生长开花,微微地摆动着。冬天,已经过去了。
(5)、梭罗还有另外的一面,这一面也许在《瓦尔登湖》中并没有明白的展示,但不了解这一面就不能完整地把握梭罗的性格。这一面即不是避世而是入世的一面,不是作为隐士而是作为斗士的一面,虽然不是约翰·布朗那样进行暴力反抗的斗士,而是作为主张非暴力反抗的斗士,但他的看法似乎比前者更清醒、更深刻,看到了问题的更深症结所在。
(6)、他曾在美国最好的大学(哈佛)受过教育,他也曾到当时荒凉的瓦尔登湖边筑屋隐居,像一个原始人那样简单地生活,他想试试一个人的基本生活需要能够简单到什么程度,想试试用自己的手能做些什么,他用很短的时间就动手造好了一个颇能遮风蔽雨的小木屋,这说明住房困难其实不难解决,即使胼手胝足用最原始的方式。如果我们现在变得这么难,那一定是在什么地方出了点问题。
(7)、从1845年7月到1847年9月,梭罗独自生活在瓦尔登湖边,差不多正好两年零两个月。瓦尔登湖不仅为梭罗提供了一个栖身之所,也为他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精神氛围,之后他推出了自己的作品《瓦尔登湖》。
(8)、我把主要的木材砍成六英寸见方,大部分的间柱只砍两边,椽木和地板是只砍一边,其余几边留下树皮,所以它们和锯子锯出来的相比,是同样地挺直,而且更加结实。每一根木料都挖了榫眼,在顶上劈出了榫头,这时我又借到一些工具。在林中过的白昼往往很短;然而,我常常带去我的牛油面包当午餐,在正午时还读读包扎它们的新闻报纸,坐在我砍伐下来的青松枝上,它们的芳香染到面包上,因为我手上有一层厚厚的树脂。在我结束以前,松树成了我的密友,虽然我砍伐了几枝,却依然没有和它们结怨,反而和它们越来越亲了。有时候,林中的闲游者给斧声吸引了过来,我们就愉快地面对着碎木片瞎谈。
(9)、我们有时大概真得这样,--就像战时英国为节约能源而在火车站设置的宣传牌∶"你有必要做这一次旅行吗?--我们要这样询问一下我们自己∶"你有必要做这样一件事吗?"以节省我们的生命和精力。
(10)、在全球背景下,瓦尔登湖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一个典范;如果说人们的生态关怀曾是梭罗声名鹊起的三个原因之那么这种生态关怀现在已经成为当代梭罗研究的主要动机和原因了。从生态环境学的更广泛的意义来看,梭罗远远走在了我们的前面。他在《日记》中提出了许多观点,并在《瓦尔登湖》中详尽地表现出来。他说:“大多数人,在我看来,并不关爱自然。只要可以生存,他们会为了一杯朗姆酒出卖他们所享有的那一份自然之美。感谢上帝,人们还无法飞翔,因而也就无法像糟蹋大地一样糟蹋天空,在天空那一端我们暂时是安全的。”
(11)、“爱祖国,战疫情——春天的颂歌”线上大型朗诵会
(12)、在《种豆》中,作者表达了劳动与收获的喜悦。作者并不是为了自己生活的需要而种豆,而是为了自己的自尊。通过自己亲自种植,收获豆子,并将多余的卖出,作者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劳动所带来的人生的快乐与自尊。
(13)、这与梭罗极其冷静的描写大相径庭。梭罗每到一处,总是不厌其烦地记录下当地的每一种自然植物,列出一个长长的极其繁杂的名单。但他对纯粹自然风光的热爱丝毫不在卢梭之下。《缅因森林》和 A week on the Concord and Merrimack Rivers 中的对自然风景,简直就是不经意之间的随笔一画,就能达到那种如画的效果:
(14)、《瓦尔登湖》的伟大之外就在于梭罗能够通过艺术来实现自己决意要做的事业。
(15)、有一个农夫对我说:"光吃蔬菜是活不了的,蔬菜不能供给你骨骼所需要的养料;"这样他每天虔诚地分出了他的一部分时间,来获得那种可以供给他骨骼所需的养料;他一边说话,一边跟在耕牛后面走,让这条正是用蔬菜供养了它的骨骼的耕牛拖动着他和他的木犁不顾一切障碍地前进。某些事物,在某些场合,例如在最无办法的病人中间,确是生活的必需资料,却在另一些场合,只变成了奢侈品,再换了别样的场合,又可能是闻所未闻的东西。
(16)、它,是一本静静的书,而非热热闹闹的;它,适合一个人的时候安安静静的读,也只有这样你才能走进它。
(17)、从一八四五年七月四日到一八四七年九月六日,梭罗独自生活在瓦尔登湖边,差不多正好两年零两个月。瓦尔登湖不仅为梭罗提供了一个栖身之所,也为他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精神氛围。
(18)、▲桃金娘Rhodomyrtustomentosa▲
(19)、整个《瓦尔登湖》记录着自我在微观宇宙历程中的经历。
(20)、“爱祖国,战疫情——春天的颂歌”线上大型朗诵会
2、梭罗和瓦尔登湖
(1)、从一八四五年七月四日到一八四七年九月六日,梭罗独自生活在瓦尔登湖边,差不多正好两年零两个月。瓦尔登湖不仅为梭罗提供了一个栖身之所,也为他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精神氛围。
(2)、梭罗才华横溢,一生共创作了二十多部一流的散文集,被称为自然随笔的创始者,其文简练有力,朴实自然,富有思想性,在美国19世纪散文中独树一帜。而《瓦尔登湖》在美国文学中被公认为最受读者欢迎的非虚构作品。
(3)、就像译者徐迟先生所说,在繁忙的白昼他有时会将信将疑,觉得它并没有什么好处,直到黄昏,心情渐渐寂寞和恬静下来,才觉得“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肺腑,动我衷肠”,而到夜深万籁俱寂之时,就更为之神往了。那么,为何要扰它?扰这寂寞?
(4)、亨利·戴维·梭罗(1817-1862),美国作家、思想家、自然主义者,19世纪超验主义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
(5)、在《经济篇》中,作者描述了自己开始自给自足的生活,并叙述了与农夫和邻里的交往。正是在这种亲身体验与交往中,作者了解到农民生活的艰难,批判了那些富人奢侈的生活,认为“大多数的奢侈品,大部分的所谓生活的舒适,非但没有必要,而且对人类进步大有妨碍”。
(6)、而还有那些没有流传下来的呢?哲学是一种显示,有时是有意、有时是无意的显示,有时连显示都不是,甚至于是一种有意的隐蔽,那么,去注意人们的生活吧,这并不亚于注视书本。
(7)、“爱祖国,战疫情——春天的颂歌”线上大型朗诵会
(8)、梭罗认为∶美的趣味最好在露天培养,再没有比自由地欣赏广阔的地平线的人更快活的了。说梭罗是"大自然的挚爱者"也许还不够,他常常和大自然融为一体,他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他踏在地上的脚印常常是深的,那意示着一个负重者。他不把花从枝子上摘下来,但把汗洒进土里。
(9)、读《瓦尔登湖》中梭罗的流水帐就像读一首诗。他计算了自己造那间小木屋的支出,总共是花了28块1毛2分5;他也计算了他在一段隐居期间的饮食费用及其它支出,得出了收支相抵后的差额。我觉得,读这些看来枯燥的数字就像读一首诗。梭罗的手不仅拿笔,也拿斧子,梭罗的眼睛不仅看书,也看绿树、青草、落日和闪动着波光的湖水。他的脑子自然也在思考,是在接近思维之根的地方思考,在那里大概也埋着感觉之根、情感之根。
(10)、这本书在一八五四年出世时是寂寞的,它不仅没有引起大众的注意,甚至连一些本来应该亲近它的人也不理解,对之冷落甚或讥评。它永远不会引起轰动和喧嚣,在它成为一部世界名著之后它也仍然是寂寞的,它的读者虽然比较固定,但始终不会很多,而这些读者大概也是心底深处寂寞的人,而就连这些寂寞的人大概也只有在寂寞的时候读它才悟出深味,就象译者徐迟先生所说,在繁忙的白昼他有时会将信将疑,觉得它并没有什么好处,直到黄昏,心情渐渐寂寞和恬静下来,才觉得"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肺腑,动我衷肠",而到夜深万籁俱寂之时,就更为之神往了。
(11)、《瓦尔登湖》用澄澈的思想和文字告诉我们“物质极简、灵魂丰盈”的生活真谛。梭罗远离喧嚣,在瓦尔登诗意秀美的四季景色中,过着极简的生活,不断地思考如何生活才能离自己的心灵更近。他用文字树立了一根真实世界的标尺,让后世就知道,假相和幻景屡屡泛起的洪流到底多深。
(12)、品读经典,书香育人——梁冬青老师赴融水开展教育扶贫工作
(13)、“诗意·中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暨湛江朗诵艺术沙龙公益活动100期大型诗文朗诵会
(14)、而这就要使你的心灵单纯。生活越简单,宇宙的规律也就越简单,你要去弄清那些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而这往往是大自然慷慨提供给每一个人的。不要以复杂的方式来解决简单的问题,不要以多余的钱和精力去购买多余的东西。
(15)、但是,我对于每一个作家都不仅仅要求他写他听来的别人的生活,还要求他迟早能简单而诚恳地写出自己的生活,写得好像是他从远方寄给亲人似的。
(16)、梭罗在湖边完成了他对自身深度的“衡量”。他离世而不弃世,他孤独而不忧愤。他真正监守着一个知识分子的人文立场。梭罗1847年离开瓦尔登湖,他说自己有“更多的生活要去体验”。他不是一个永世隐者。所以他离开瓦尔登湖回归了社会。
(17)、他又补充说,房内经常铺设着编有精美花样的垫子,各种器皿,一应俱全。印第安人已经进步到把席垫覆盖在屋顶的洞口,用绳子拉拽席垫来调节通风。
(18)、▲罗浮买麻藤Gnetumluofuense▲
(19)、他在那里建造了一个小木屋,在周围种上土豆、玉米、萝卜等,自己播种收割。偶尔还去湖中钓鱼开荤······总之是过上了一种自食其力的简朴生活。更重要的是梭罗在这里写下了对瓦尔登湖畔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并亲身验证了人的生活可以简单到什么程度,梭罗告诉大家,人真正需要的必需品其实很少,多余的钱只能用来买多余的东西。
(20)、他的善意和同情并不表现为顺从别人,他的坚定和明智也不要求别人的顺从。他要自己绝对自主,也要每一个人都绝对自主。可是一个人仍然可以这种意义上成为和他一样的人∶即成为一个与任何其他人(当然也包括梭罗)不同的人,成为一个可以说这一句话的人——我是我自己。
3、瓦尔登湖畔的梭罗
(1)、“爱祖国,战疫情——春天的颂歌”线上大型朗诵会
(2)、另外,他还写过许多政论文。他一生支持废奴运动,到处演讲,倡导废奴,并抨击《逃亡奴隶法》。在瓦尔登湖畔生活实践期间,他还因反对美国发动的墨西哥战争、拒付人头税而甘愿蹲班房,一天后,因亲友替他交税而获释。他认为,墨西哥战争实乃南方奴隶主攫取他国土地并借此扩大奴隶制的阴谋。为此,他撰写了影响深远的政论名篇《公民不服从论》( “CivilDisobedience”,1849),阐明公民有拒不服从政府的权利,并声称“个人的良知而不是法律才是道德准绳”。他还进一步阐发了自己基于良知的个人主义思想。他说:“培养人们像尊重正义一样尊重法律是不可取的”“我有权承担的唯一义务就是在任何时候做我认为正义的事”。(2)有鉴于此,他既反对传统专制政府实行的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统治,也不赞同杰斐逊式民主所倡导的多数人对少数的压制,他的“少数”于他而言可能就是“一”,一个人可单挑滥用权力的政府,从而将民主推向极致,可谓是民主的“终极形式”,具有良知的“个人”,是裁判事件正确与否的最高权威。《公民不服从论》就是他所倡导并亲身实践的民主形式的结果,充分反映了他对普遍社会正义的强烈诉求,对社会不公的无情谴责,他也因此被称为“终极个人主义者”。(3)如果我们深究下去还会发现,他的社会正义观实则源于他彻底的生态中心思想观。19世纪俄罗斯著名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LeoTolstoy,1828-1910)、印度圣雄甘地(MahatmaGandhi,1869-1948)及20世纪美国著名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MartinLutherKingJr.,1929-68)等都深受该文所倡导的消极抵抗策略的影响。
(3)、《瓦尔登湖》记录了作者隐居瓦尔登湖畔,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在田园生活中感知自然、重塑自我的奇妙历程。本书是梭罗在瓦尔登湖林中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的生活和思想记录。这是一本清新、引人向上的书,它向世人揭示了作者在回归自然的生活实验中所发现的人生真谛—如果一个人能满足于基本的生活所需,其实便可以更从容、更淡定地享受人生。
(4)、自然启蒙解放人生,自然启蒙解放思想,自然启蒙解放世界。
(5)、首先应该看到,建一所这样的房子最多只需一两天,且几个小时就可以拆掉。每家都有这样一座房子或一个小房间。
(6)、梭罗并不希望别人成为和他一样的人,因为他希望自己也不总是过去所是的人。他不执意要做一名隐士,他想隐居时,他就来了,他觉得够了时,他就去了。
(7)、一八四五年三月尾,我借来一柄斧头,走到瓦尔登湖边的森林里,到达我预备造房子的地方,就开始砍伐一些箭矢似的,高耸入云而还年幼的白松来做我的建筑材料。开始时要不东借西借,总是很难的,但这也许还是唯一的妙法,让你的朋友们对你的事业发生兴趣。斧头的主人,在他出手借给我的时候,说它是他掌中的珍珠;可是我归还他时,斧头是愈加锋利了。我工作的地点是一个怡悦的山侧,满山松树,穿过松林我望见了湖水,还望见林中一块小小空地,小松树和山核桃树丛生着。湖水凝结成冰,没有完全融化,只化了几处地方,全是黝黑的颜色,而且渗透着水。我在那里工作的几天之内,还飘过几阵小雪;但当我回家去的途中,出来走到铁道上的时候,在大部分的地方,它那黄沙地一直延伸过去,闪烁在蒙蒙的大气中,而铁轨也在春天的阳光下发光了,我听到云雀、小鹟和别的鸟雀都到了,来和我们一块儿开始过这新的一年。那是愉快的春日,人们感到难过的冬天正跟冻土一样地消融,而蛰居的生命开始舒伸了。有一天,我的斧头柄掉了,我伐下一段青青的山核桃木来做成一个楔子,用一块石头敲紧了它,就把整个斧头浸在湖水中,好让那木楔子涨大一些,这时我看到一条赤链蛇窜入水中,显然毫不觉得不方便,它躺在湖水底,何止一刻钟,竟跟我在那儿的时间一样长久;也许它还没有从蛰伏的状态中完全苏醒过来。照我看,人类之还残留在目前的原始的低级状态中,也是同样的原因;可是人类如果感到万物之春的影响把他们唤醒了起来,他们必然要上升到更高级、更升华的生命中去。以前,我在降霜的清晨看到过路上一些蛇,它们的身子还有一部分麻木不灵活,还在等待太阳出来唤醒它们。四月一日下了雨,冰融了,这天的大半个早晨是雾蒙蒙的,我听到一只失群的孤鹅摸索在湖上,迷途似的哀鸣着,像是雾的精灵一样。
(8)、然而,过去的研究鲜有从整体的视角把握其博大精深的生态思想内涵,也未探寻其季节框架结构与内容之间的有机关联,因而往往“会己则嗟讽,异我则沮弃,各执一隅之解,欲拟万端之变。所谓东向而望,不见西墙也”(《文心雕龙·知音》)。直到20世纪70年代,随着生态批评运动的兴起,《瓦尔登湖》迅速进入批评家们的视线,并得以被生态重审。批评家们透过生态整体的视野,结合生态学普遍联系的观点,从多角度、多层面对它进行全方位解读,发掘其生态文化内涵。如今,它已被公认为非虚构生态文学的典范之作,一部推动美国乃至世界文化绿色重构之潮的里程碑式著作之一。它宛若陈年佳酿,回味无穷,又像一块珍贵的绿宝石不断放射出多姿多彩的光芒。在此,笔者将与你相约,重访碧波荡漾的瓦尔登湖,漫步它那草木葱茏的湖畔,聆听梭罗的生态之声。
(9)、携手“爱文居”,师生共成长——王月如老师为文化、写作系列讲座揭幕
(10)、可为什么常常会是这样:享受着这么多东西的人被称为可怜的文明人,而野蛮人没有这些,却被说成是何其富有?
(11)、他的善意和同情并不表现为顺从别人,他的坚定和明智也不要求别人的顺从。他要自己绝对自主,也要每一个人都绝对自主。可是一个人仍然可以这种意义上成为和他一样的人∶即成为一个与任何其他人(当然也包括梭罗)不同的人,成为一个可以说这一句话的人——我是我自己。
(12)、当我初读这本举世无双的书时,我幸福地感到,我对它的喜爱超过了任何诗歌。——苇岸
(13)、▲粉叶轮环藤 Cycleahypoglauca▲
(14)、在我们的流通图书馆里,有一部好几卷的作品叫做“小读物”,我想大约也是我没有到过的一个市镇的名字吧。有种人,像贪食的水鸭和鸵鸟,能够消化一切,甚至在大吃了肉类和蔬菜都很丰盛的一顿之后也能消化,因为他们不愿意浪费。如果说别人是供给此种食物的机器,他们就是过屠门而大嚼的阅读机器。
(15)、174年前,28岁的美国作家梭罗借了一柄斧头,孤身一人,走进瓦尔登湖边的山林,搭起小木屋,开荒种地,阅读写作,开始了两年多的独居生活。
(16)、因为我觉得一个人若生活得诚恳,那他一定是生活在一个遥远的地方。
(17)、作为这个时代的代表人物,梭罗对超验主义更是身体力行,《瓦尔登湖》就是他这一思想的体现,它是一部蕴含了深刻哲理的散文。
(18)、寻找和表达美的元素——《兰亭集序》诵读指津
(19)、哲学家往往拥有极度的理性、适当的感性与对物欲最稀少的追求。梭罗或许不是个标准的哲学家,但他的哲思贯穿了整本《瓦尔登湖》。当他独坐在独木舟中时,他的灵魂会在湖面上自由漂流。他选择的是水,他的思维也就像水,他细致到能从人们对不同品种的面粉选择中捕捉社会生活变化的趋势。
(20)、岁暮逢春惜聚短,星火燎原知路长——湛江市乡村学校语文教师诵读能力提升培训班第三天活动纪实
4、梭罗瓦尔登湖图片
(1)、链接:https://pan.baidu.com/s/1PmYyHKKDZxUPP3VQp7sAYw密码:l4uj书名:瓦尔登湖
(2)、梭罗自己在瓦尔登湖的实践和他的作品中都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主张,那就是回归自然。他在作品中不断地指出,我们大多数现代人都被家庭、工作和各种物质需求所困,失去了精神追求,过着物欲的生活。这样的情形今天依然存在,并且愈发严重。我们有许多人几乎很少去关注在那些琐碎的个人利益和活动之外的事物。许多人的精神活动过于局限,只关心物质生活和感官享受,而用梭罗的话来说,我们这样的生活不能称为“真正的生活”。
(3)、“爱祖国,战疫情——春天的颂歌”线上大型朗诵会
(4)、我想,我们识字之后,我们就应该读文学作品中最好的东西,不要永远在重复a-b-ab和单音字,不要四年级五年级年年留级,不要终身坐在小学最低年级教室前排。许多人能读就满足了,或听到人家阅读就满足了,也许只领略到一本好书《圣经》的智慧,于是他们只读一些轻松的东西,让他们的官能放荡或单调地度过余生。
(5)、独居于瓦尔登湖畔,梭罗的最大爱好之一是测量,仅靠一把长卷尺,一个记录本,搭建起与自然沟通的桥梁。他知道附近树林中每一朵花的开放时间,对湖的面积与深度一清二楚,甚至能够观察到湖面上的飞虫如何被鱼类悄悄吞吃。
(6)、梭罗并不希望别人成为和他一样的人,因为他希望自己也不总是过去所是的人。他不执意要做一名隐士,他想隐居时,他就来了,他觉得够了时,他就去了。
(7)、海子曾创作一首名为《梭罗这人有脑子》的诗:
(8)、瓦尔登湖正在迅速地融化,大片的冰面从主体上裂开,边缘的巨大弧形与湖岸线遥遥呼应。湖裸露着的面容充满了欢乐和青春,瓦尔登湖死而复生了。
(9)、我们是多么渴望春天的到来,一个真正的春天!这里草芽鲜嫩,春笋破土,那里春水淙淙,春鸟鸣啭;这里山花烂漫,游人如织,那里春意满城,春装喧响;这里绿树成荫,斜风燕子,那里柳丝轻拂,池塘鸳鸯;这里校园窗明,书声琅琅,那里码头工地,挥汗如雨......整个世界不再有病毒的恐吓,不再有恶疾的威胁,整个世界春光融融,和睦康宁!清明过去,就要到谷雨了,我们的春天,世界的春天,还会远吗?
(10)、图片均为原创,全拍于凤凰山(除蒋老师三幅),如转载请注明出处;
(11)、红水东流 化湛情深——大化高级中学莅湛回访交流记略
(12)、梭罗说:“我来到这片树林是因为想过一种省察的生活,去面对人生最本质的问题,看看是否有什么东西是生活会教给我、而我却没有领悟到的,想知道假如我不到这里的话,当我临终的时候,会不会对自己没有经历过的生活毫无察觉。”
(13)、这样的情形今天依然存在,并且愈发严重。我们有许多人几乎很少去关注在那些琐碎的个人利益和活动之外的事物。许多人的精神活动过于局限,只关心物质生活和感官享受,而用梭罗的话来说,我们这样的生活不能称为“真正的生活”。
(14)、美国的十九世纪被一些历史学家认为是独特的美国文化诞生和成长的时期,是继政治独立之后美国精神、文化从欧洲大陆的母体断乳而真正独立的时期。
(15)、▲灰毛大青Clerodendrumcanescens▲
(16)、读《瓦尔登湖》中的梭罗的账目就像读一首诗。他计算了自己造那间小木屋的支出,总共是花了125元;他也计算了他在一段隐居期间的饮食费用及其它支出,得出了收支相抵后的差额。
(17)、 在凤凰山上,有一种树冠圆润茂盛的小乔木,每年这个时候小花盛开满树,甚是好看。呈聚伞状伞房花序的小白花,一团团密集顶生,像绣花球一样,里面的小花每五瓣平展,中间是擎天一柱的雌雄蕊柄,二合一精干好办事,直伸出花冠之外。柄的顶端由一团雄蕊像贴身保镖似的,紧紧地护着中间的雌蕊小公主,悉心呵护成长,静候传粉昆虫们的青睐。夏季后,一颗颗五棱、矩圆状梨形的蒴果便会成功地挂满枝头,待成熟时果裂开,里面带翅的种子又会随风开启新的生命历程。一年又一年,如此生生不息。“我看到那些岁月如何奔驰,挨过了冬季,便迎来了春天。”
(18)、读《瓦尔登湖》中梭罗的流水帐就像读一首诗。他计算了自己造那间小木屋的支出,总共是花了28块1毛2分5;他也计算了他在一段隐居期间的饮食费用及其它支出,得出了收支相抵后的差额。我觉得,读这些看来枯燥的数字就像读一首诗。梭罗的手不仅拿笔,也拿斧子,梭罗的眼睛不仅看书,也看绿树、青草、落日和闪动着波光的湖水。他的脑子自然也在思考,是在接近思维之根的地方思考,在那里大概也埋着感觉之根、情感之根。
(19)、超验主义(transcendentalism)的核心观点是主张人能超越感觉和理性而直接认识真理,强调直觉的重要性,其认为人类世界的一切都是宇宙的一个缩影--"世界将其自身缩小成为一滴露水"(爱默生语),其随着实践哲学诞生而淡化。超验主义者强调万物本质上的统万物皆受"超灵"制约,而人类灵魂与"超灵"一致。这种对人之神圣的肯定使超验主义者蔑视外部的权威与传统,依赖自己的直接经验。"相信你自己"这句爱默生的名言,成为超验主义者座右铭。这种超验主义观点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打破加尔文教的"人性恶"、"命定论"等教条的束缚,为热情奔放,抒发个性的浪漫主义文学奠定了思想基础。
(20)、甚至说,如果他想把这两者都合到一本书里,那么《瓦尔登湖》就不会有这一百年的生命。
5、梭罗 瓦尔登湖主要内容
(1)、细细读过《瓦尔登湖》的人都有体会;他是在探求怎样实实在在的生活,怎样体验与经历有意义的生活,为自己,也为他的市民同胞,还有当时与后来的读者们。
(2)、梭罗没有像李固《遗黄琼书》中指斥的以处士之名“纯盗虚声”,也没有像孔稚圭的《北山移文》那样壮怀激烈地谴责不再隐居的人。他注重的是生活得自由,而不是执着于某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他不是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隐士,他来到湖畔居住了两年零两个月余两天,然后告别——“到时候了,可以走了。”一句“可以走了”,将自始至终的湖畔生活完整地联结成一个完满的结局——如此简单,而没有造作和伪饰,也没有对生活的消极和疲倦。
(3)、我绝不是在开玩笑。经济问题,你可以忽视,但无法这样去解决它。一个野蛮而勇猛的民族,几乎一直生活在户外,他们曾在这儿建造了一座舒适的房子,用的都是天然材料。
(4)、《瓦尔登湖》一书极具审美价值。实际上可以毫不掩饰地说,《瓦尔登湖》是一部大的美文,里面所插叙的一切对象,都浸润着梭罗的全部情感。
(5)、 梭罗先生写作《瓦尔登湖》时期,正是清朝道光年间,国家刚被鸦片战争狠狠地教训一顿,才从酣睡中迷迷糊糊地苏醒。
(6)、凡我的邻人说是好的,有一大部分在我灵魂中却认为是坏的,至于我,如果要有所仟悔,我悔恨的反而是我的善良品行。是什么魔鬼攫住了我,使我品行这样善良的呢?老年人啊,你说了那些最聪明的话,你已经活了七十年了,而且活得很光荣,我却听到一个不可抗拒的声音,要求我不听你的话。新的世代抛弃前一代的业绩,好像它们是些搁浅的船。
(7)、19世纪上半叶的美国正处于由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转型的初始阶段。伴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工业化的脚步,美国经济迅猛发展,社会不断进步,蓬勃发展的工业和商业造成了社会大众当时普遍流行的拜金主义思想和享乐主义思想占绝对主导地位。
(8)、瓦尔登湖,我没有去过,不知道那是怎样一个湖,不知道它今天是否变成了某一个人的产业,可是,我们不总是可以在前面的意义上说——瓦尔登湖,梭罗的湖。
(9)、▲芒萁Dicranopterispedata▲
(10)、"在出生的地方他们好像是过客;从孩提时代就非常熟悉的浓荫郁郁的小巷,同小伙伴游戏其中的人烟稠密的街衢,对他们说来都不过是旅途中的一个宿站。这种人在自己亲友中终生落落寡合,在他们唯一熟悉的环境里也始终孑身独处,也许正是在本乡本土的这种陌生感才逼着他们远游异乡,寻找一处永恒定居的寓所,说不定在他们内心深处仍然隐伏着多少世代前祖先的习性和癖好,叫这些彷徨者再回到他们祖先在远古就巳离开的土地。有时候一个人偶然到了一个地方,会神秘地感觉到这正是自己的栖身之所,是他一直在寻找的家园,于是他就在这些从未寓目的景物里,在不相识的人群中定居下来,倒好像这里的一切都是他从小就熟稔的一样,他在这里终于找到了安静。"
(11)、亨利·戴维·梭罗(1817-1862),美国作家、思想家、自然主义者,19世纪超验主义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
(12)、梭罗是个法国血统的美国人,只活了四十五岁。他的挚友,年长他十四岁的爱默森在他死后曾对其人格特征作过一番栩栩如生的描述:梭罗喜欢走路,并认为走路比乘车快,因为乘车你要先挣够了车费才能成行。再说,假如你不仅把到达的地方,而且把旅途本身当成目的呢?但他几乎一辈子没有走出过他的家乡--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及其附近的山水。他觉得他家乡那块地方包含着整个世界,他是能从一片叶子就看出春夏秋冬的人,他家乡的地图就在他的心里,那地图自然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不是固定的,而是活动的,云会从它们那儿带走一些东西,风又会把它们送来。
(13)、我看到有些房子60或100英尺长,30英尺宽……我经常借宿在他们的棚屋里,发现它们的温暖丝毫不亚于英国最好的房屋。”
(14)、——(美)《环境主义者书架》《瓦尔登湖》一书有五种读法:①作为一部自然与人的心灵探索之书;②作为一部自力更生过简单生活的指南;③作为批评现代生活的一部讽刺作品;④作为一部纯文学名著;⑤作为一本神圣的书。
(15)、在印第安人的符号里,房屋象征着一天的进程。树皮上画下的或刻下的一排房屋代表着他们安营的次数。人类没有那么强劲发达的肢体,所以得设法缩小自己的领域,用墙圈出一个适合自己的安身之所。
(16)、而我们,百年后的读者,将如何看待这些深沉的智慧,又该怎样解读留下的文字?我们的灵魂,要飘去北美的水波纹理之间。
(17)、 本植物中文大名叫:两广梭罗Reevesiathyrsoidea,锦葵科梭罗树属常绿乔木(原梧桐科)。拉丁文属名Reevesia为人名英国植物学家JohnReeves先生(1774年-1856年,这么巧也是生于梭罗创作《瓦尔登湖》的年代);种加词thyrsoidea意思就是像聚伞圆锥花序的,这是两广梭罗最靓丽的特征。中文名两广梭罗,顾名思义,主产地就在两广地区(云南南部也有),生于几百米至一千多米海拨的坡上或山谷溪旁。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