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陀思妥耶夫斯基诞辰200周年选集
(1)、是说,我描写的是人类心灵深处的一切。”“在小说里我要把所有的问题翻掘遍”,其目的在于表现“人在人类精神发展中感受”,并“靠着最充分的现实主义在人身上挖掘人”。鲁迅先生称陀氏是“残酷的天才”,“人类灵魂的伟大的审问者”,“凡是人的灵魂的伟大审问者,同时也一定是伟大的犯人,审问者在堂上举劾着他的恶,犯人在阶下陈述他自己的善;审问者在灵魂中揭发污秽,犯人在所揭发的污秽中阐明那埋藏的光耀,这样,就显示出了灵魂的深。”在这“最高的写实主义者的实验室里,他所处理的是人的全部灵魂”。
(2)、1835年写出的剧本《结婚》,揭示了婚姻问题上的等级观念和金钱关系。1836年正式发表的讽刺喜剧《钦差大臣》。
(3)、 这种描写的艺术特点使人想起十九世纪俄罗斯杰出画家亚历山大·伊万诺夫穷其一生所创作的《耶稣显灵》。在这幅隐喻的宗教思想的杰作里,“画面上,是一群来到约旦河洗澡的人们,构图中以预言者约翰为中心,在他的身后是一群未来的圣者。”(18)值得注意的是:中心人物基督耶稣并未置于画面的中央,而是远远地出现在画面的右上角。画面的视觉中心有三个:第个中心为约翰,第二个视觉中心为蹲在地上正在为主人穿衣服的奴隶第三个视觉中心为耶稣。整个画面,由一个完整的艺术综合体构成最左面是一对正在爬出水面的孩子和持棍的老者,最右边有准备穿衣,突然为约翰的预言所激动的父子。他们恰好与左边的老者和孩子形成呼应而共同稳定的画面。按传统构图法,中心人物往往置于画面的中心,但是在这幅画中却是预言者约翰和神态各异的人群,耶稣则远远地出现在朦胧的背景之中如梦如幻。人们对于基督的到来,虽不乏欣喜之情,但更多的却是惊奇、恐怖或无动于衷。正如前苏联当代作家田德里亚科夫在其作品中所描述的那样他们(指约旦河边洗澡的人们)等待的基督,上帝之子耶稣的身躯隐在深处。他们等待的这个人应该与众不同,但看起来却平庸呆板、了无生气。他们的欣喜是尴尬的……”
(4)、一个最高尚的人也可以因习惯而变得愚昧无知和粗野无礼,甚至粗野到惨无人道的程度。
(5)、事情是很简单的人,全部秘诀只有两句话:不屈不挠,坚持以底。陀思妥耶夫斯基
(6)、 相对于情节画面的明暗配置,在人物自身心灵矛盾的纠葛之中陀思妥耶夫斯基很注意营造一种突出、强烈的视觉感受。《白痴》中的伊波利特表面上玩世不恭冷漠、自私,但内心却燃着善良的火焰。他怜悯苏里柯夫,帮助受诉讼之累的外省医生摆脱了官司并谋得了生路他对好友说:“当您种下种子,行善或任何形式的好事的时候,您就将您的一部分个性交付出去,承受另一个个性的一部分,你们互相联结起来了。”(4)这是他灵魂深处形成的亮点。他看透了主宰现行社会的是恃强凌弱的残酷法则。“哪怕我死后洪水滔天”的呐喊是他不能屈从于蜘蛛“般的恶势力的消极抗争,但做强者的诱惑和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的不可协调性,最终使这个只有18岁的少年的人格被切割得支离破碎。因此,一条自我毁灭之路,使他原本就微弱的善良之光,泯灭于怨恨和绝望的混沌之中。这一段构思,正如“在伦勃朗的心目中,一幅画的中心不是人,而是明暗的斗争,是快要熄灭的散乱摇晃的光线被阴暗不断吞噬的悲剧。”(5)
(7)、我搬一块砖头去建立普遍的幸福,因此我心安理得。
(8)、比如《地下室手记》,纪德称这部作品是陀翁文学生涯的顶峰,是他的扛鼎之作,如果你们愿意也是打开他思想的钥匙。
(9)、如果他必须在高耸的峭壁上或在一块只容两脚站立的弹丸之地过活,而周围是一个深渊,一片汪洋;永远是漆黑一片;永远是孤独无依;永远是狂风暴雨;他还是愿意在这块一俄尺宽的地方站一辈子,站一千年,永久地站着,既使这样过活也还是比马上死好!只要能活着、活着、活着!不管怎样活,只要能活着!这话一点不错!天哪,这话一点不错!人是卑鄙的
(10)、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世时就成了俄罗斯文学批评界的焦点人物。但由于其小说思想性过于深刻(初看起来甚至有些枯燥、晦涩),同时代文学界还没有完全理解这个深度,所以在他去世后,因哲学家们参与对其著作和思想进行评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哲学思想才开始引起更多人的注意。与陀思妥耶夫斯基比较接近的,当时还很年轻的俄罗斯哲学家弗·索洛维约夫在陀思妥耶夫斯墓基前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在此后的三年(1881-1883)连续写出三篇纪念他的讲话,对他的宗教哲学思想给予了特别的关注。此后,从哲学的角度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仿佛成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中的一个主流。十九世纪末,俄国哲学家们纷纷把自己的目光转向陀思妥耶夫斯基,把他看作是自己哲学创作的原动力,接触过他的哲学家们纷纷改变了自己的“信念”:要知道当时的俄国哲学界是“车尔尼雪夫斯基压倒了索洛维约夫”(别尔嘉耶夫语),这是唯物主义和社会主义,甚至是虚无主义、实证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盛行的时代,绝大部分从事哲学研究的人都是在这个环境里成长的,甚至信奉这些时髦学说。通过陀思妥耶夫斯基,他们中的许多人完全转到了与当时流行的这些学说对立的一面——基督教信仰,有人甚至直接成了东正教的神职人员,宗教哲学成了俄国哲学界的主流之一。比如布尔加科夫,在他“从马克思主义到唯心主义”(布尔加科夫于1903年出版的文集名称)的转向中,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布尔加科夫当时曾经写过对《卡拉马佐夫兄弟》的评论《伊万·卡拉马佐夫是个哲学家》(190年,后被收入文集《从马克思主义到唯心主义》,圣彼得堡,1903年),高度评价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宗教哲学思想,同时明显地感觉到作家对其精神世界的巨大影响。此外还有《荆冠》(1906,文章论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宗教哲学思想),《四分之一世纪后论陀思妥耶夫斯基(1881~1906)》,以及《俄罗斯的悲剧》(1914年,论《群魔》)。这些文章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宗教哲学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评价。梅烈日科夫斯基的《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1900~1902)至今还是对这两位作家,特别是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宗教哲学思想最具独创性的评价。二十世纪初俄国哲学界(所谓的唯心主义阵营)里最受欢迎的两个俄罗斯思想家是索洛维约夫和陀思妥耶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特别是《罪与罚》、《白痴》、《群魔》、《卡拉马佐夫兄弟》)成了哲学家锻炼自己哲学批判能力的阵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观成了许多哲学家衡量和规范自己的世界观的标准,或者是批判的对象。列昂季耶夫、罗赞诺夫、沃伦斯基、维切斯拉夫·伊万诺夫、卡尔萨文、拉普申教授、维舍斯拉夫采夫、津科夫斯基、莫丘里斯基、尼·洛斯基、弗兰克、斯捷蓬、舍斯托夫、格森,等等,都论述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哲学思想,或是写过专门的文章,或是写过专门的思想传记。至于流亡的思想家们,更是继承了这个主题(参见《俄罗斯侨民论陀思妥耶夫斯基》,莫斯科,1994年俄文版)。当然,还有别尔嘉耶夫,他与陀思妥耶夫斯基思想上的联系很有代表性,同时也与众不同。
(11)、 在《白痴》第二部第3章梅思金公爵拜访罗戈任家的情节中,对罗戈任住宅外观的描写也充满了极强的象征意蕴:“这幢房子很大,阴森森的,共三层,谈不上什么建筑样式,绿色的墙壁给人一种肮脏的感觉…它造得很结实,厚厚的墙,窗子很少。底层的窗子有的也装着栅栏。楼下一大半是个钱庄。开钱庄的那个阉割派教徒租了楼上的房屋居住。这种房屋无论从外表来看,还是从内部来看都给人一种不太好客的,冷冰冰的感觉,仿佛包藏着隐私,至于为什么只看房屋的外貌就使人有这种感觉,那倒不容易说清楚。……”(8)
(12)、 时近80年代,陀氏已人到中年,虽然功成名就,但那个“梗”依然在作家的灵魂里折腾,但此时,在陀氏的创作里,“穷”已不仅仅是一种生活状态,他把它提升到一种形而上的高度,一种可以引发人的精神本体变异的介质。一些人由此向下探到恶的深渊,在恶的边缘,有的人反弹上升了,有的人则直接坠入地狱;另一些人则通过这一介质度己度人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13)、 在《白痴》第三部第六章的伊鲍里特独白中有一段关于基督画像的叙述。在这段叙述中,伊鲍里特通过一幅画着从十字架上卸下来的基督形象来阐述他对发生在耶稣基督身上奇迹的怀疑,那个能让拉撒路死而复生的救世主并没有摆脱常人的劫数,尸体的姿态完整地揭示了基督生前所遭受的非人折磨,于是,伊鲍里特提出自己的疑问:“如果这位老师能够在被处死之前看到自己的形象,他自己会那样从容升上十字架,像现在那样就死么(吗)?”(28)换言之,救世主自己并不知道他的死亡可能只会引起恐惧和对信仰的怀疑。基督自认为他能拯救世界,能为所有的人去赎罪,但是,这个所有人中的一部分未必能够理解基督的苦心,他的死亡具有最高的道德意义,这种道德意义所传达的真理更多具有神话色彩。
(14)、②、作者与人物:伊凡、拉、梅、伊、罗部分代表作家,由独立于作家:对
(15)、(16)《死屋手记》曾宪博、王健夫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28页。
(16)、 陀思妥耶夫斯基喜欢描写的题材之一是彼得堡的夏天,如酷暑、尘土、碎石、垃圾,形形色色的小酒馆散发出来的恶臭等等。例如,《罪与罚》中的一个场景:“街上热得可怕;又闷气,又热闹,还有石灰,木料,砖瓦,还有他(拉斯科尔尼科夫)周围的灰尘和那种特别的夏天的臭气每个不能到效外避暑的彼得堡人对于这种臭气都是十分熟悉的这一切在这个青年人的已经紧张过度的神经上发生了痛苦的影响。”(10)
(17)、 陀氏对于超越人之上的那个绝对存在的深切思考,使他的整个创作成为一部巨大而艰涩的哲学读本。他通过拉斯科尔尼科夫表达过对人类历史中的“超人”与“平凡的人”的困惑,他始终再追问,那些所谓的“强有力的个性”为什么可以杀人如麻、越过血泊,甚至那些被杀者的后代都对这些杀人的“强者”顶礼膜拜?而另一些所谓“只能繁殖同类”的“平凡的人”往往穷困潦倒,却因为良心的痛苦停在了“血泊”的这一边?“超人”和“平凡的人”,哪一个更讨喜上帝?还有,还有……太多的疑惑、太多的悖论!
(18)、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生于小贵族家庭,童年在莫斯科和乡间度过。1846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穷人》,受到高度评价。1848年发表中篇小说《白夜》。1849年因参加反农奴制活动而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在此期间发表有长篇小说《被侮辱和被损害的》、《罪与罚》、《白痴》、《群魔》、《卡拉马佐夫兄弟》等作品。
(19)、历时三载,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创作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不朽的杰作,实现了重返战斗岗位的理想。
(20)、魔鬼同上帝在进行斗争,而斗争的战场就是人心。
2、陀思妥耶夫斯基诞辰200周年图片
(1)、然而,细读他的作品,深入研读他的人生经历,就会发现在这些阴暗的图景中,作家关切的是人的存在境界,是深陷迷惑中人的命运。
(2)、 别尔嘉耶夫是俄罗斯著名哲学家,十月革命后不久被迫离开祖国流亡西方。在西方,他的知名度几乎是俄国有史以来的哲学家中最高的,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是第一个在西方赢得了巨大名声的俄罗斯基督教哲学家,我的名声甚至超过了索洛维约夫。”在汉语哲学界,他也是使国哲学家当中最幸运的,他的著作被翻译成汉语的最多,可以说,他也是“第一个在中国赢得了巨大名声的俄罗斯哲学家”。
(3)、大凡善良的人总喜欢把人往好处想,总是把人想得比实际上更好,总爱夸大他们的好处。
(4)、玛丽亚是个性情乖张的人,经常不理家事,还总发脾气,对陀思妥耶夫斯基高声吵骂。这让陀思妥耶夫斯基不禁从大喜变成了大悲,切实尝到了什么叫婚姻的不幸福和痛苦,然而这痛苦的婚姻整整折磨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十年之久。
(5)、要想获得一种见解,首先就需要劳动,自己的劳动,自己的首创精神,自己的实践。
(6)、本次会议收取会务费800元,学生凭学生证减半。缴费采用现场缴费方式。差旅自理。
(7)、 “美拯救世界”在小说《白痴》中是一个伪命题。这句话是由一个身患绝症,处于极度痛苦之人的口中说出,“美拯救世界”这个命题本身就充满了陀氏苦难美学的诸多元素,虽然这句话首次出现在小说《白痴》之中,但却是陀氏创作的公共命题,适用于阐释作家的许多作品。
(8)、 60年代,陀氏的世界观转向开始在创作中显现。在《被侮辱被损害的》《死屋手记》等作品里,对于人性善与恶的探究日渐深入,那个“梗”还在刺激他。同时,我们也发现,这一时期的陀氏作品在叙述每一段人间惨剧之后,人性中善与恶的问题似乎更加胶着,界限模糊。我们能够读出在作家悲悯、同情的背后还藏有一丝固执的追问:善在本质上是孱弱的,还是孱弱的善在本质上是一种人性的不足与缺陷?自童年起就困扰着他的一个问题开始在他的创作中凸显出来:在人群中,为什么有人天生强悍、有人命定的卑微?强悍的人置命运于股掌之上,而卑微的人却永远被命运牵着鼻子走?人是因为强悍才自由,还是因为自由才强悍?人是因为卑微才顺从,还是因为顺从才使人卑微?
(9)、首先是最崇高的思想,其次才是金钱;光有金钱而没有最崇高的思想的社会是会崩溃的。
(10)、 1864年的《地下室手记》,我们既可以将其看做是作家与车尔尼雪夫斯基《怎么办》的论战,也可以将其看做是陀氏对于自己此前所信奉的空想社会主义的一次清算。在这里,他犀利地剖析人性,第一次大胆地指出,“相对于创造,其实人更喜欢破坏!”人是“趋利避害”的吗?不,那个遭到冷遇的“地下人”不是用敲桌子、跺脚、假装牙疼的呻吟来反抗对于他的轻蔑吗。所以,陀氏证明道,更多的时候,人会为了那个自我、为了自由意志,去拿头撞墙,与“二二得四”的公理决一死战。因为人不是铁板一块,不是机器上的销钉。他更多的时候受控于意志和意愿,而非理性。陀氏以此与车尔尼雪夫斯基所代表理性主义意识形态进行论战。他用“水晶宫”和“蚂蚁窝”的形象讽刺并揭示了理性主义一旦走向极权,人类社会将面临着“水晶宫”与“蚂蚁窝”的两极状态。人,卑微如蝼蚁,而物与概念,如“水晶宫”和所谓“美好的生活”则成为华丽的规训人、胁迫人的魔咒。作品中那个乖戾的“地下人”的形象从此成为世界文学中的经典而深入人心,因为在世界的不同角落,我们都能听到来自这些“边缘人”愤愤敲击的共鸣……
(11)、1866 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在速记员安娜·格利戈里耶芙娜·陀斯妥耶夫斯卡娅的帮助下完成了中篇小说《赌徒》。安娜后来成为他的妻子,在两人的婚姻生活中,陀思妥耶夫斯基仍然试图通过赌博来改善他们的经济状况,为此经常在信中向妻子道歉。在小说《赌徒》中,他清晰地揭示了赌徒的种种心理:
(12)、它可以毫无逻辑章法,大段心理意识流的描写,不断的自我剖析忏悔和声声对上帝的质询,甚至让作为读者的我们感到疲惫不堪,但慢慢的却会甘之如饴。
(13)、陀氏说:“人们叫我心理学家,不,我只是最高意义上的现实主义者,也就
(14)、《陀思妥耶夫斯基与人道主义的危机——纪念陀思妥耶夫斯基逝世五十周年》
(15)、我要求别人诚实,我自己就得诚实。陀思妥耶夫斯基
(16)、下决心干卑鄙的事,又害怕龌龊,卑鄙的东西总是浮在龌龊的东西上面,那该怎么办呢?
(17)、《密尔格拉得》中包括《旧式地主》、《塔拉斯·布尔巴》、《地鬼》和《两个伊凡吵架的故事》等4部中篇小说。
(18)、迪尔西:19D:洞察一切的爱,历经沧桑的慈爱。
(19)、一方面是俄罗斯人的名字非常长,读到后面都还被绕晕。更重要的在于他的作品很难描述出讲了什么,非常庞杂无法用理性分析,充满着戏剧性的冲突与张力。
(20)、这一切、一切过去了的痛苦算得了什么呢!现在,在初次的精神振奋中,他觉得一切,甚至他的犯罪,甚至判刑和流放都是身外的、奇怪的,甚至仿佛不是他亲身的遭遇。——《罪与罚》
3、陀思妥耶夫斯基诞辰二百周年
(1)、 ДОСТОЕВСКИЙВСИБИРИ»,
(2)、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选择题材和截取物象瞬间效果的手法上与印象派画家凡·高的风格最为相像。凡·高继承荷兰风俗画家的传统,多选取底层受奴役、被摧残的人们的生活为题材。画家的主观个性和激情使他创作出一幅幅为命运所撕裂的悲剧场景和形象怪异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如《吃土豆的人们》、《自画像》《向日葵)等。两个艺术家相似的风格,尤其体现在凡高的《夜间咖啡座》中:混浊昏黯的灯光下,孤伶伶的台球桌置于广角的视觉中心。远处朦胧的光影下,情侣的狎呢和主人公的落寞形成对比。在凡·高的画面上,强烈而刺激人的视觉和感情色调与他那种急速蜿蜒的粗大笔触是相得益彰的。艺术家不能容忍在自已的画面上有任何平衡安静的气氛。色彩和光的笔触是相互追逐的,象急流中的旋涡与浪花一样,以紧张的运动和旋律谱成了他的画面。
(3)、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俄国作家。
(4)、1830年春,《祖国纪事》杂志正式发表了他的中篇小说《圣约翰节前夜》,同年5月,他同仰慕已久的普希金相识,结下了深厚的友情。这为果戈理走上文坛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5)、 陀思妥耶夫斯基用画家的艺术视角处理自己的小说素材,通过明暗光影的配置、形与色的构图效果、色彩、空气、光的表现,还有绘画主题与作品主题的融通契合,将一幅幅呈现出共时性的内心景象画移位于线性文字之中,或者说,以线性文字构织出一幅幅鲜明逼真的画面一个个聚焦透视的立体空间,一个个光影斑驳的艺术世界。正是他有意识地运用绘画艺术的透视法(perspective),才能使他的作品有了更深的思想深度。
(6)、对具有高度自觉与深邃透彻的心灵的人来说,痛苦与烦恼是他必备的气质。
(7)、他说:“上帝和魔鬼在哪里搏斗,不过是隐藏在人们心中。”借用木心所言,文学作品不是什么崇高的事情,只是让人们在里面了解自己。陀翁的作品就是这样的存在。
(8)、 就陀氏创作的本质而言,其宗旨并非要再现人物或事物的外部表象,写出它们之间一般事理的逻辑关系,而是要表现作家心中的人物与事件的内在关联,如此一来,“阴森森”的房子和阉割派教徒就超出了一般的逻辑关系,而成为一种情感辨识关系、心理逻辑关系。借鉴绘画语言中形状与色彩的特殊构图效果,传达作家难以用平白的叙事语言表述的形而上的精神意象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诗学又一潜在的形态特征。
(9)、只要有坚强的意志力,就自然而然地会有能耐、机灵和知识。
(10)、什么人得到便宜呢?单单便宜了那些没良心的,因为他们压根儿没有良心,怎么会受良心责备?而倒霉的却是那些天良尚未泯灭,还有羞耻心的正派人。所以说,在尚未做好准备的土壤上实行改革,何况还是照抄人家的做法有百弊而无一利!陀老爷子成功预言了他逝世几十年后俄国土地上的共产主义灾难。也适用于在那之后又过了半个多世纪,在我们这片土地上的灾难。《卡拉马佐夫兄弟》
(11)、 在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中,伊万对上帝存在真实性的质疑和阿廖沙因佐西玛长老尸体腐烂所引发的对信仰的动摇使该作品更像一部有关痛苦的百科全书。痛苦会破坏人对天国的想象,人因痛苦而失去理智,从而可能丧失被拯救的希望。在这个世界上,将人从痛苦中拯救出来是否有可能,或者直接按伊万·卡拉马佐夫的方式来表述,将人从痛苦的苦海中打捞出来是不是值得。借伊万之口说出的这个问题似乎处于一种无解的状态,陀氏实际将苦难的问题和儿童联系在一起,他声称自己找到了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
(12)、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联合中华商务图书专营店为读者们提供 Dostoevsky 五卷本特惠折扣:
(13)、要正直地生活,别想入非非!要诚实地工作,才能前程远大。陀思妥耶夫斯基
(14)、 总觉得陀氏的作品和陀氏的《作家日记》中间隔着一些看不清的屏障,总觉得他所引用的普希金的诗句“顺服吧,骄傲的人!”(Смирись,гордыйчеловек,ипреждевсегосломисвоюгордость)那么意味深长!
(15)、Омский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университет,носящийимяФ.М. Достоевского,впреддверииюбилейногогодавеликогописателяосуществляетобразовательно-просветительскийпроект«ЛитературныепутешествияпоРоссии:ДостоевскийвСибири»,направленныйнаширокуюиностраннуюаудиторию–тех,ктоинтересуетсярусскимязыкомикультуройзаграницамиРоссии.
(16)、(9)《别林期基选集》第三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版,第449页。
(17)、 40年代年中期,陀氏参加彼特拉舍夫斯基小组,倾心于空想社会主义,深层原因恐怕还是与他的“梗”有关。当然,此时的他已超越创作《穷人》时的眼界,试图通过寻求社会方案解决穷人的“穷”和尊严问题。但这条路随着1849年的彼得特拉舍夫斯基小组被沙皇政府的捣毁和全体组员的被捕戛然终止了。在经受了行刑场上由死刑改判为苦役流放的精神刺激之后,“那神圣的病”——癫痫从此成为他逃离逼仄、丑陋的现实进入另一个世界的通道。据他自己说,他常常在那发病的“震颤”中看到了另一个世界的光亮。那个世界没有贫穷和病痛,只有祥和和欣悦。西伯利亚的十年,陀氏经历了苦役、流放、服兵役,又娶了朋友的有些神经质的寡妻……总之,整个50年代陀氏经历了约伯式的种种磨难,之后,他的世界观转向了,由一个空想社会主义的追随者,变为一个虔诚的东正教徒。个中缘由太过复杂,但其中必有对“概念扭曲人、控制人”的初始警觉。
(18)、1868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完成了《白痴》。这部小说中,拿破仑和1812年的卫国战争是重要的背景题材。
(19)、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浅谈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艺术特色,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几乎整部作品都是一位生活在地下室郁郁不得志的小公务员病态般的自述和心理活动,透过他的口探讨人的自由意志、身份的自我认同、理性与非理性的辩驳等诸多哲学命题。
4、陀思妥耶夫斯基诞辰200周年?
(1)、(7)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下卷,耿济之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第593页。
(2)、 1864年春天,陀氏的妻子玛利亚•耶萨耶娃因肺病去世。紧接着他的哥哥也因病去世。此时他与哥哥共同创办的杂志亏损严重,债台高筑,他同时要负担过世的妻子玛利亚与前夫的儿子的抚养以及寡嫂和侄儿们的生活。重压之下,陀氏与出版商签订了一个出售版权的合同,如果在合同到期之前,陀氏没有写出一部新小说,那么他正在写的《罪与罚》的版权就将归属于出版商。在合同到期的前一个月,能保住《罪与罚》版权的新小说还只字未动,陀氏在朋友的建议下,找到一位未满20岁的书记员安娜•斯尼特金娜与其合作,在短短的26天里口述了自传体小说《赌徒》,成功地保住了《罪与罚》的版权。陀氏之所以能在十万火急之时口述出一部小说《赌徒》,那是因为这部小说简直就是作家生活的真实写照。生活的各种窘迫和侥幸的赌徒心理,陀氏不必杜撰,他尽可写实!多少次他自己就是拿身家性命做了赌注,想让自己的命运“翻牌”,但每一次,都输得更惨,比之前更穷!
(3)、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生于小贵族家庭,童年在莫斯科和乡间度过。1846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穷人》,受到高度评价。
(4)、 四月的莫斯科,雪已融化,黑土里朦朦胧胧地顶出一层新绿。择一晴朗的日子,我出门拜谒精神导师——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莫斯科的故居公寓博物馆,这是我此行访学的计划之一。
(5)、《陀思妥耶夫斯基和他的基督教世界观(节选)》
(6)、能不能爱大家,爱所有的人,爱出自己以外的所有人?
(7)、③、人物与人物:《罪》拉与卢仁、索尼亚、杜尼亚、马美拉托夫、大学生、
(8)、1848年发表中篇小说《白夜》。1849年因参加反农奴制活动而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在此期间发表有长篇小说《被侮辱和被损害的》、《罪与罚》、《白痴》、《群魔》、《卡拉马佐夫兄弟》等作品。
(9)、没有理想,即没有某种美好的愿望,也就永远不会有美好的现实。
(10)、(33)Н.А.別尔嘉耶夫:《俄国魂》,参见索洛维约夫等:《俄罗斯思想》,贾泽林、李树柏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第263页。
(11)、《作为陀思妥耶夫斯基艺术研究对象的人的思维》
(12)、《俄罗斯语境下的末世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方案及其在现代俄罗斯历史上的实现》(霍鲁日)
(13)、 这幅宗教题材的绘画,据说画家创作的初衷是想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人类获得解放的时刻”的构思中。然而,在揭示各阶层代表人物听到“救世主来了”的预言后所持态度中,使此画突破了原作的表现范围,产生了对社会、宗教、道德的反叛意味。整个画面错落有致、层次鲜明,似乎每一个视觉中心都可以“上帝的名义”言说着一个“不可言说”的上帝的“隐秘”。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梅思金的四个故事和伊万诺夫这幅画中不同的视觉中心,可以说是以不同的方式对上帝的存在的大胆质疑。
(14)、内容提要: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在形态上存在着对其他门类艺术的兼融、借鉴乃至潜移倾向。本文着重分析绘画手段在其创作中的运用。这包括明暗光影的配置、形与色的构图效果、色彩、空气、光的表现,以及绘画主题与作品主题的沟通契合。本文认为这一倾向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现实主义美学原则和复杂的世界观的内在矛盾互为观照。惟其如此,方能传达作家精神世界的深广内容。
(15)、认识自然、灵魂、上帝、爱——这只能通过心灵,而不是依靠智慧。
(16)、(15)《白痴》南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19页。
(17)、上当了!上当了!只要听信一次骗人的深夜急诊铃声——就永远无可挽回了。
(18)、无论是人类还是民族,如果没有崇高的理想,就不能生存。
(19)、大凡善良的人总喜欢把人往好处想,总是把人想得比实际上更好,总爱夸大他们的好处。对于这样的人来说,以后的幻灭是很难过的,在他们觉得自己负有责任时就更难过了。陀思妥耶夫斯基
(20)、这是一座半疯子的城市。如果我们有科学的话,那么医生、法律家和哲学家们都能按照自己的专业在彼得堡进行一次极有价值的调查研究。很少有地方像彼得堡那样使人的精神受到这么大悲观的、强烈的和奇怪的影响。
5、陀思妥耶夫斯基诞辰200周年纪念版文集
(1)、小说的结尾,保尔在近乎绝望地期待中,终于迎来了州委的电报:“小说大受赞赏。即将出版。祝贺成功。”现实生活中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却没有那么幸运,而是经历了更多的磨难。
(2)、博尔赫斯说:”发现陀思妥耶夫斯基就像发现爱情,发现大海那样,是我们生活中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3)、陀氏在挖掘人的灵魂深度上,主要在于其小说展示了人类心理的畸形变态、神秘莫测和痛苦而崇高的精神体验。
(4)、一个人如若不劳动,如若没有合法的、正常的财产,他就不能够生存,他就要腐化堕落,变成兽类陀思妥耶夫斯基
(5)、 1821年3月,主治医师М.А.陀思妥耶夫斯基一家搬到了这幢建筑中的一间朝南的房子里,同年11月11日,医生的第二个儿子——费多尔(即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那里诞生。两年后,陀思妥耶夫斯基一家又搬迁到对面的附属建筑的一楼的一套单元公寓里。作家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期。1837年,在母亲去世之后,陀氏就基本常驻寄宿学校里了。
(6)、在书中宗教大法官那篇,透过二儿子伊万和小儿子阿廖沙那场堪称经典的辩论,在他不可思议的狂想中是陀翁对上帝发出的拷问,基督在大法官的额头温情的一吻,大法官一哆嗦打开门说:去吧不要再来……当时读到这里内心极为震撼。
(7)、可以说教育项目《俄罗斯文学之旅: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西伯利亚》是在俄罗斯和国外庆祝陀思妥耶夫斯基200周年诞辰的开场白。
(8)、《海浪》有关现代人自我迷失的故事。命运轨迹;自我意识旋律;人物对位。
(9)、尼采说:“我内心会产生一股不可思议的力量来感谢他。我敬爱陀思妥耶夫斯基,正如我对帕斯卡尔的爱一样。”
(10)、广义模糊的读者:《卡》与每个人心中的时代良心。
(11)、 舍斯托夫将陀氏这种具有宗教宿命色彩的苦难意识和基尔凯郭尔的美学思想联系起来,认为与伦理学中那种永远将人置于痛苦的祭坛上不同是,美学思想观照下的苦难(страдания,переживания)之所以闪现美的光芒,是因为苦难会在苦难者的审美意识中回归为一种美,当苦难成为审美的内容时,其涵义会发生改变,苦难的内容甚至被取代,具体而言,陀氏之所以将马卡尔·杰符什金(《穷人》中的男主人公)当成苦难的祭品,是因为作家那时还没有经历流放的辛酸,他对痛苦的理解尚停留在肤浅的伦理层面,但当陀氏从流放地回到首都之时,他对苦难的理解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换言之,对杰符什金来说,苦难并未上升为一种对人生意义的终极思考,但对于拉斯柯尼科夫(《罪与罚》中的男主人公)而言,苦难是他理解人性和忏悔过去的一剂良药。(3)
(12)、1821年11月11日,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生在俄罗斯的一个医生家庭,也是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在七个孩子中排名老二。陀思妥耶夫斯基患有癫痫病,9岁首次发病,之后间或发作伴其一生。
(13)、马雷舍夫Е.Г.,鄂木斯克国立大学新闻与媒体语言学教研组主任,MalyshevaEG@omsu.ru。
(14)、只要能活着,活着,活着!不管怎样活着——只要活着就好!
(15)、盼望你们都来认识他,俄罗斯永不褪色的文学巨匠。
(16)、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身上,是什么东西如此吸引他?根据别尔嘉耶夫自己的意见判断,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学思想给他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他认为人学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思想中的核心主题。别尔嘉耶夫的这个看法是有根据的,对人的研究是不到二十岁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给哥哥的信中明确地提出的一个远大志向。他所关心的是人的命运问题,在他那里,人被抬高了,“人是微观宇宙,是存在的核心,是一切都绕着它转的太阳。一切都在人之中,一切都为了人,世界生命之谜就是人的身上。“别尔嘉耶夫就是在这个意义上分析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他认为在所有的主要作品里,陀思妥耶夫斯基都把人和人的命运放在了核心的地位,放在了作品的焦点的位置上,如在《少年》里,这个焦点是维尔希洛夫,在《群魔》里是斯塔夫罗金,在《白痴》里是梅什金公爵,在《卡拉马佐夫兄弟》里是伊万·卡拉马佐夫和阿辽莎·卡拉马佐夫等。在这里,陀思妥耶夫斯基所关心的不是人的心理问题。而是人的思想,他在对主人公们的思想做实验。尽管世界上的伟大作家都研究人,人的心理问题,甚至是人的思想问题,但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人的思想的研究有其独到之处。别尔嘉耶夫把他与但丁和莎士比亚进行了对比。但丁把人当作客观世界秩序和神灵宇宙里的一个有机的部分,是这个等级体系中的一个等级。在莎士比亚笔下,人已经超越了自然宇宙的秩序,人属于心理层次,他揭示了人的复杂多样的心理世界:充满激情的人的情感世界。然而,别尔嘉耶夫认为,他们都没有触及人的精神世界,这个世界正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所展示的世界。“精神的”一词在俄文里有“宗教的”意思。确实,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在宗教的意义上揭示人的精神世界的,他把人的精神世界看作是上帝与魔鬼,人神与神人的斗争的场所。这一点尤其吸引别尔嘉耶夫。他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从《地下室手记》就开始探索并发现了人的精神世界里的问题,这个问题直存在于其所有主人公身上,如拉斯科利尼科夫、斯塔夫罗金、伊万·卡拉马佐夫等.陀思妥耶夫斯基揭示人的精神世界的悲剧,特别是丧失信仰的悲剧。丧失了对上帝的信仰的人,必然得出“一切都是允许的”结论,奉行这个结论的人最终走向毁灭,即精神世界的瓦解。专注自己的人最终并没有获得自由,而是戕害了自由,叛逆上帝的任性导致人的自我毁灭。在别尔嘉耶夫看来,陀思妥耶夫斯基关于人的精神世界的悲剧的辩证法在“宗教大法官”里获得了完满的解决。伊万·卡拉马佐夫(在这个问题上他完全代表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观点)走上了复活的道路,即由人神走向了神人——基督。
(17)、VIP权益:“PUP小书童”专属服务,主要包括书目查询与推荐、试读章节发放等
(18)、作者简介:张百春,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宗教与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俄罗斯哲学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宗教学会理事,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理事,国际儒联理事,欧美同学会理事。圣彼得堡大学哲学博士(1988-1993)。入选2000年度“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以及2006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3年荣获俄罗斯国家奖章——普希金奖章。研究方向是宗教学,东正教,俄罗斯哲学。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当代俄罗斯东正教会与俄罗斯社会转型”,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东正教的灵修传统”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当代俄罗斯哲学研究”。出版专著:《当代东正教神学思想:俄罗斯东正教神学》(2000),《风随着意思吹:别尔嘉耶夫宗教哲学研究》(2011),俄文小册子«КитайиРоссия:философскийдиалог»(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2019)和«Вераифилософия:опытРоссии»(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2020),译著18部,发表论文和译文近两百篇。
(19)、一切都会过去的,惟有真理长存。陀思妥耶夫斯基
(20)、«ЛИТЕРАТУРНЫЕПУТЕШЕСТВИЯПОРОССИИ:
(1)、每个人都可能在不同程度上遭遇一种或多种坎坷,而作家也一样。不同的是,他们往往更为敏感,而且都会书写非同寻常的心路历程,这些人生经验以不同方式体现在作家的创作中。命途多舛和饱经沧桑显然并不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独有的。
(2)、谁能把生死置之度外,他就会成为新人。谁能战胜痛苦和恐惧,他自己就能成为上帝。
(3)、多样的主观可以带来相对的客观。阅读的过程中都应生成属于我们个体的理解。
(4)、 将女性之美上升到本体论的高度是俄罗斯文学的一种范式,俄罗斯思想家和哲学家索洛维约夫用“永恒的女性气质”(вечнаяженственность)这个概念为俄罗斯女性崇拜范式命名。据考证,此概念在俄罗斯哲学和神学里“与圣智索菲亚等同”而且通过拟人化的过程,使得某些女性渐渐地“与圣母相等同”在俄罗斯文化里,女性天然地与大地相连,女性所携带的悠远的神话“灵氛”(本雅明语)从未在俄罗斯人的意识中消散。女性所充当的能够包容和拯救的功能不但有效地使俄罗斯原始土著宗教的玛科什和东正教圣母马利亚相互对等,而且成为神创造天地之始的背景因素,因为在神说出“要有光”(13)这个“要……就……”句型的时候,索菲亚(София)就已经存在,或至少是同时存在,她先于圣子,因此,她具有获得神之位格的资格。
(5)、比如在《死屋手记》中以西伯利亚被流放的经历为原型,他用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悲悯的心,看到在死刑犯麻木阴冷的表象下一颗颗隐藏着的受伤的灵魂。
(6)、陀翁想要告诉我们的是无论行凶的理由是多么正当,无论那人是如何卑贱低劣,谁也没有审判的权利。生命是崇高而平等的。
(7)、一个人是什么事都会碰上的,甚至连他做梦也从来没有梦见过的事也会碰上。——《被欺凌与被侮辱的》
(8)、他是十九世纪俄罗斯乃至世界文坛殿堂级人物,一生都极为坎坷、悲壮、充满着戏剧性命运的哀歌。将所思所想都倾注在作品中,铸就了一部部不朽的著作。
(9)、 受到了鼓励的陀氏,乘胜追击又在第二年发表了另一部中篇《同貌人》。这是陀氏早期一部最吻合作者精神世界的一部作品。他不再虚以为蛇地表现“弱善”,开始直击人性在卑微和屈辱中的内在分裂。“同貌人”——大、小戈略德金多么天才的艺术典型啊,在人生特殊的境遇中我们哪一个没有与自己的“同貌人”撞个满怀?!然而,受黑格尔哲学影响的别林斯基的精神世界已被二元对立所捆绑,在他的眼里,世界非黑即白、非善即恶,他无法参透人性中多个隐形的侧面,不能容忍主人公身上那些昏暗不明、无法用伦理界定的品质,同时更无法接受艺术上的假定性手法,所以认为,这是“幻想”的东西,那种怪诞的情节只能发生在“疯人院”里。依照陀氏的性格,他大体上不是一个八面玲珑的圆滑之人。受到批评和“误解”,与别林斯基的那份脆弱的缘分也随时解体了。
(10)、金钱当然是一种专横跋扈的权力,同时也是最高的平等,它的全部主要力量就在这一点上。金钱会把一切不平等削平。《少年》
(11)、 陀思妥耶夫斯基曾强调过“和谐”。他认为:“美即和谐,这其中有着安宁的保证,它体现着整个人类的理想。”(13)这既是他的审美价值观,也是他的精神生活的价值观。陀思妥耶夫斯基希望人们通过苦难,通过上帝的救赎而达到理想的彼岸。因此,《罪与罚》中的索尼娅,《白痴》中的梅思金公爵,《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阿辽沙都成为他理想价值观的体现者和代言人。
(12)、一个最高尚的人也能够因习惯而变得愚昧无知和粗野无礼,甚至粗野到惨无人道的程度。
(13)、这个人物几乎是文豪野犬里塑造得最富有矛盾的角色了,高傲与谦卑,阴险与真诚,邪恶与神圣,毒辣与温柔,冷淡与癫狂,不修边幅与从容优雅,看似不能共存的元素全都糅合在一起,造就了从不同角度揣摩能得到完全不同体会的立体效果。
(14)、“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一粒麦子落在地里如若不死,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会结出许多子粒来。”
(15)、低三下四是在屈辱中养成的。——《卡拉马佐夫兄弟》
(16)、恰逢2021年12月的尾声,想与你们聊一聊这位对我影响至深的俄罗斯作家,一同进入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学殿堂。
(17)、为了做到尽善尽美,必须先对许多事不理解!如果理解得太快了,也许倒理解不透。
(18)、1846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第一部小说《穷人》发表,俄国社会主义之父赫尔岑称这部作品为俄罗斯文学中开创性的社会主义著作。确实,19世纪40年代陀氏发表的所有作品,都在一定程度上被渲染上了当时在知识分子群体中盛行的乌托邦式社会主义思想的特质。1849年4月23日凌晨,因参与比俄国第一个专门研究社会主义学说的德拉舍夫斯基小组集会,陀思妥耶夫斯基被捕入狱。直至12月,他被判处“死刑”。
(19)、 在房间一角的地毯上,摆放着一些廉价出版物、木质的民间玩具,这是陀氏一家在去谢尔盖圣三一教堂的途中,陀氏的父母买给他们年幼的孩子们的。那些数学、拉丁文和历史教科书也是当年陀氏兄弟们用过的。墙上的版画刻印着中世纪教堂林立的莫斯科和谢尔盖圣三一教堂,这些地方都曾是古时候俄罗斯的精神中心。在陀氏看来,只有在这样的地方才更容易回到“人民的根基”。
(20)、对于一个病人来说,仁爱温和兄弟般的同情,有时甚至比药物更灵。
(1)、①、思维观念成了艺术描写的主要成分,开创了观念小说。
(2)、《关于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的争论:托尔斯泰小说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
(3)、1837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妈妈死于肺结核,他和他弟弟被送入彼得堡军事工程学校。1839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莫斯科当医生的父亲去世,死因不明。有人说是因为他醉后对农奴发脾气,农奴被激怒将他制服,灌入伏特加直至他溺死。也有人认为是自然死亡,而临近的地主为了把土地轻易拿到手而编了这个故事。
(4)、 首先,这句话并不是梅什金公爵本人亲口说的,而是借助伊鲍里特的一席话间接地引出的,伊鲍里特又是在郭略处听到的,所以,该命题存在的真实性无法确定,而且梅什金本人在听完这番话后,只是“仔细打量着他,没有回答”他并没有肯定自己说过类似的话,这就意味着这可能是“二手”甚至是“三手”的声音;其次,即使梅什金本人说过类似的话,也和他说话的语境有关,即他处于恋爱状态之中,处在这种状态的人会产生某种“游戏的思想”,因此,就小说中的语境而言,对美能否拯救世界,听众(就小说中的场景而言)不必太认真;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假设“美拯救世界的”命题真是梅什金公爵说过的,那么这个“美”又是什么呢?这个“美”要拯救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呢?
(5)、 《罪与罚》创作于《白痴》之前,但以“美”为中介的“苦难美学”思想已见雏形。小说中的索尼娅是退职的九等文官马美拉多夫的女儿,她温柔善良,在“赤贫却是罪恶”(14)的碾压之下,不得不领一张“黄色执照”,靠出卖肉体来换取微薄的收入以维持全家的开销。马美拉多夫通过类似自虐式的对女儿职业的讲述来描绘下层市民的生活状态。而索尼娅在这种常人无法承受的苦难面前表现出只有圣徒才拥有的品格。
(6)、作者简介:郑永旺,辽宁大连人,男,黑龙江大学俄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俄罗斯宗教哲学和俄罗斯文学研究。代表性著作有《游戏·禅宗·后现代——佩列文后现代主义诗学研究》《俄罗斯东正教与黑龙江文化》《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研究——理论分析与文本解读》等。
(7)、我想,在那么五分钟里,我手头大约一共有四百弗里德里希。这时候我离开赌场就好了,可是我产生了一种奇怪的心情,要向命运挑战,跟命运拼搏一番。我押上按规定是最大数目的赌注——四千盾,结果输了。我冒火了,掏出身边所有剩余的钱押上去,又输了,于是我恍恍惚惚地离开了赌台。我甚至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直到快吃饭的时候才把我输钱的事告诉了波丽娜·亚历山德罗夫娜。在这以前,我一直在公园里徘徊。
(8)、 “上帝是否存在”,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终生所困扰的问题。因为它关系着人类生存的终极目标是否有意义。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看来,如果归根结蒂上帝并不存在,所有迄今有过的一切价值便都化为虚无,建立在基督教道德上的一切信念,就都是人为设置的欺骗与自欺。在《白痴》中,陀思妥耶夫斯基利用荷尔拜因的《棺中的基督》将这种困惑与作品主题形成了很好的契合。“在那幅画上,基督的脸因受到毒打而浮肿了,布满了可怕、浮肿的、带血痕的青伤。眼睛睁着,眼珠歪斜,睁开很大的眼白闪烁着一种死板呆滞的光泽。”(13)连梅思金也痛苦地承认:“有的人看了这幅画会丧失信仰的。因为“在看这幅画的时候,你仿佛觉得自然就象一头铁石心肠默不作声的巨兽,”将你心中全部的圣洁和美好,批碎并吞噬殆尽了。既然上帝并不存在被疯狂的激情肆虐着的灵魂,为什么不能放荡一下呢?罗戈任正是在这种丧失信仰状态下,从这幅画中寻找着自己叛道的缘由和杀人泻愤的支持。这一画面的选用,使陀思妥耶夫斯基这部作品在主题表现上极具批判意味。这使我们想到十七世纪初的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他的作品曾遭到当时杜会的排斥和非议,原因之一就是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对宗教的怀疑和批判态度,因此“怀疑、批判、不合群,绝不美化现实”成为他绘画艺术的特点。而作为文学艺术家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作品主题的再现上往往与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9)、而最为重要的是我们该如何阅读陀思妥耶夫斯基,拥有属于自己的阅读方法。
(10)、人与人之间完全合乎道理的东西,发生在客人与仆人之间就完全不合。
(11)、 在我们从读中而产生出来的视觉意象里,作者在对彼得堡夏天的描写里,天空采用浅灰色系作底,以镉黄,黄赫揉进少许洋红做点彩,表现空气的混浊及热浪蒸发下的颤抖效果。人物、石灰、木料砖瓦等均与空气底色形成补色关系,并以白和黄赫的轻混色彩点缀画面。人物背光处以冷色调烘染出细微阴影,以表现阳光直射的重量感。这样一幅画面是与主人公心理状态相映衬的。在这种背景中,拉斯柯尔尼科夫犯罪前后的心理过程得到了全面的展示。彼得堡夏天的酷暑和肮脏、窒闷加深了读者对难以忍受的城市日常生活重压的总体印象,小说的主人公正是在这样一种重压下走上了扭曲的行凶杀人的反抗之路。类似的场景在陀氏小说中俯拾即是。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