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陀思妥耶夫斯基诞辰200周年
(1)、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纪德盛赞陀思妥耶夫斯基永远是最伟大的作家、天才的小说家;
(2)、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创作的作品有很多,他所受到的质疑也不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去世之后,有人曾因为他在书中表达的思想而产生争执,后来有人将两者的争执记录并整理成作品,这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有什么错》。
(3)、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文学上的成就非常高,熟知他作品的人们发现他的作品前后相差非常大,造成这种转变的原因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生平经历离不开,接下来就来看看陀思妥耶夫斯基生平遭遇。
(4)、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文学的主要成就在于他的写作风格和他对小说中的人物的心理刻画上,他的写作风格非常的独特,它对人物阴暗面描写的氛围非常的奇特,一字一句中透露着阴沉又尖锐的感伤。有人将诗人分为两大类,感伤和朴素。陀思妥耶夫斯基虽然属于感伤类,但是又不同于以往的感伤派的作品,他将自己的思想和经历融合在作品中,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尖锐又深沉的感伤,开创了感伤类另一种写作的方式。所以说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文学上的成就在某方面也是因为他独特的创作形式。
(5)、而现在阅读陀思妥耶夫斯基有非常多新的方法在涌现。
(6)、22декабря1849года–переломнаядатавжизниДостоевского,таккаквэтомгодуегоприговориликказни.Многоепредсталовновомсветедляписателя,новпоследниймомент,передсамойказнью,приговорсменилинаболеемягкий–каторжныеработы.ПрактическивсесвоиощущениятогопериодаДостоевскийпопыталсявложитьвмонологкнязяМышкинаизромана«Идиот».
(7)、由于我自己狂热地一心想赢钱,当我跨进赌场的时候,这种贪婪以及诸如此类的丑恶心理可以说是正中我的下怀。大家不必互相谦让,可以公开地为所欲为,倒也是件痛快的事情。为什么要欺骗自己呢?这是一种无聊透顶、挥霍无度的玩意儿!
(8)、作者简介:郑永旺,辽宁大连人,男,黑龙江大学俄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俄罗斯宗教哲学和俄罗斯文学研究。代表性著作有《游戏·禅宗·后现代——佩列文后现代主义诗学研究》《俄罗斯东正教与黑龙江文化》《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研究——理论分析与文本解读》等。
(9)、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世界中,他留下了弥足珍贵极为厚重的文学作品,深邃而辽阔。直到今天我们谈文学、谈俄罗斯,陀思妥耶夫斯基依然是一座绕不开的大山,被反复提及学习、模仿和崇拜。
(10)、ФёдорМихайловичДостоевский(11ноября1821-9февраля1881)-русскийписатель,мыслитель,философипублицист.Достоевскийвыступалвкачественоваторавруслетрадицийрусскогореализма,чтонеполучилодолжнойоценкисовременниковприжизниписателя.
(11)、《新京报书评周刊》11月5日专题《碎裂而尖锐的灵魂》,作者:王志耕
(12)、 但是,索尼娅并不能拯救世界,作为一个偶在的生命个体,她的力量仅仅能够拯救拉斯柯尼科夫,而且这种拯救需要许多外在的因素,如他误杀的丽莎维塔恰恰是和索尼娅一样笃信上帝的女人,他的恐惧源自他对神性的践踏,“我必报应”将成为挥之不去的梦魇。
(13)、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国著名的文学家,他的作品享誉世界。所以,陀思妥耶夫斯基成就主要体现在文学上,下面就来看看陀思妥耶夫斯基成就。
(14)、“当尘世间的人没能通过爱为人们或另一个人牺牲他的自我时,他会陷入痛苦,并把这种情况称为罪恶。于是,他必将不断感到痛苦,对它的补偿来自遵循该法则所带来的天堂般的快乐,即来自牺牲。这是尘世的均衡。否则,尘世将失去意义。”
(15)、 苦难美学建立在文学文本中对苦难成因和价值的追问之上,其中,“美拯救世界”是苦难美学核心的命题之旨在探讨美为何物,美能否拯救世界,以及所要拯救的世界之无法拯救的原因。苦难的发生在陀氏的创作中有如下几个原因,第一是源自社会地位的不对等;第二是源自人灵魂深处对上帝存在的深度怀疑;第三是源自人性本身。苦难的后果使拉斯柯尼科夫们拿起斧头戕害无辜,使索尼娅们感谢上帝让她们认识现世的残酷和期盼来世可能的美好,使娜斯泰谢们宁愿放弃可以翻转世界的美以死亡的代价获取腐朽堕落世界的震惊,然而,这些直接导向宗教的行为并没有拯救世界,因为“宗教是一种超越性形式,而非一种安慰性的幻想的社会倒影”苦难美学恰恰给人提供的就是“一种安慰性的幻象”。作家试图在苦难叙事中寻找到一种残酷的美,即人只有经过苦难的洗礼,才能如索尼娅一样成为圣徒式的女性。需要注意的是,“美拯救世界”的言说尽管只出现在小说《白痴》中,但却是贯穿作家所有创作的公共命题,其核心内容为美是苦难的代言者。然而,纵观《罪与罚》和《白痴》中的苦难,人们发现苦难可以使个体陷入对天堂的冥想,但不能真正拯救世界,因为作为美的载体的女性无论是索尼娅还是娜斯泰谢仅从道德层面去触动他人的灵魂,而且她们自己都无法拯救自己。另外,美能拯救世界的前提是这个世界有可能被拯救,遗憾的是,在作家的系列作品中,世界已经腐烂,没有被拯救的希望。
(16)、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完整传记显示,作者在有生之年就得到了认可。然而,他的作品获得了最大的成功是在他去世之后,特别是伟大的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承认,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唯一一位作家-心里学家,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他的老师。
(17)、可灾难并没有远离他,在他43岁的时候,他心爱的妻子和他尊敬的兄长相继死亡,对他造成了极大的打击。而他享誉世界的《罪与罚》却是在他65岁迫于生计得时候所写成的。陀思妥耶夫斯基60岁的时候为了完成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第二部,因为一次意外而死亡。
(18)、《陀思妥耶夫斯基有什么错》其实就是文学的学术论文,有人反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后期创作思想,他们认为作品《***》、《罪与恶》等小说中的氛围太过感伤和异常,并且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将小说中人物的精神活动上升到太高的境界,他的艺术思维让人很不能理解。而另一部分认可陀思妥耶夫斯基写作风格的艺术家,则对反对者进行了激烈的反驳。他们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小说中表现出的美学特点是独一无二的,小说中对哲理和信仰的求索和追寻是其特色。
(19)、他自诩神的使者,目空一切,却又以僕自称(我一度以为他的自称是私),就连自己安静地想事情都会使用敬语。他可以看着因自己的计谋而死的人像看着墙上的污渍,却也会在亲手终结少年的性命时面色凝重为他祈福。他可以将人玩弄在股掌之间叫对方就算惨死也无法安息而沦为他的棋子,却也能向对方展露出柔和与理解的天使的面孔,施以鼓励的话语。他会像个网瘾少年一样发丝散乱蜷缩在椅子上咬手指,却也会在演奏大提琴时流露出不逊任何一位艺术家的优雅气息让地下室也仿佛被光芒照耀。
(20)、比如在《死屋手记》中以西伯利亚被流放的经历为原型,他用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悲悯的心,看到在死刑犯麻木阴冷的表象下一颗颗隐藏着的受伤的灵魂。
2、陀思妥耶夫斯基诞辰200年
(1)、(35)陈树林:《文化模式中的宗教》,《世界宗教研究》2009年第3期。
(2)、可以发现有那么多阅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方法,陀学就像红学一样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
(3)、在他的作品中会看到人性的深刻、信仰的力量、一股全新的生命力在内心闯荡。
(4)、而最为重要的是我们该如何阅读陀思妥耶夫斯基,拥有属于自己的阅读方法。
(5)、 在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中,伊万对上帝存在真实性的质疑和阿廖沙因佐西玛长老尸体腐烂所引发的对信仰的动摇使该作品更像一部有关痛苦的百科全书。痛苦会破坏人对天国的想象,人因痛苦而失去理智,从而可能丧失被拯救的希望。在这个世界上,将人从痛苦中拯救出来是否有可能,或者直接按伊万·卡拉马佐夫的方式来表述,将人从痛苦的苦海中打捞出来是不是值得。借伊万之口说出的这个问题似乎处于一种无解的状态,陀氏实际将苦难的问题和儿童联系在一起,他声称自己找到了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
(6)、 这种超乎寻常的成人化使得另外一个小男孩斯穆罗夫对其极其崇拜。另外一种儿童之“恶”是成人对儿童影响的产物。小小的伊留莎之所以能把口袋里最大的一块石头扔了过来,重重地打在阿廖沙的背上,皆因为是阿廖沙的哥哥曾经让伊留莎的父亲受到过屈辱,这屈辱以“恶”的形式发泄到阿廖沙身上。
(7)、他是十九世纪俄罗斯乃至世界文坛殿堂级人物,一生都极为坎坷、悲壮、充满着戏剧性命运的哀歌。将所思所想都倾注在作品中,铸就了一部部不朽的著作。
(8)、以上内容节选自JosephFrank为浓缩了 Dostoevsky五卷本的精编单行本Dostoevsky:AWriterinHisTime作的前言,编译时有改动
(9)、 今年是19世纪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诞辰200周年暨逝世140周年。为了推动中国陀学发展,促进国内同行学者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加强与国际陀学界的联系与合作,温州大学人文学院将携手《俄罗斯文艺》编辑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中心和《北方工业大学学报》,于2021年10月22-25日在温州共同举办“纪念陀思妥耶夫斯基诞辰200周年暨逝世14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诚邀各位专家、学者拨冗参加。相关事宜安排如下:
(10)、 将女性之美上升到本体论的高度是俄罗斯文学的一种范式,俄罗斯思想家和哲学家索洛维约夫用“永恒的女性气质”(вечнаяженственность)这个概念为俄罗斯女性崇拜范式命名。据考证,此概念在俄罗斯哲学和神学里“与圣智索菲亚等同”而且通过拟人化的过程,使得某些女性渐渐地“与圣母相等同”在俄罗斯文化里,女性天然地与大地相连,女性所携带的悠远的神话“灵氛”(本雅明语)从未在俄罗斯人的意识中消散。女性所充当的能够包容和拯救的功能不但有效地使俄罗斯原始土著宗教的玛科什和东正教圣母马利亚相互对等,而且成为神创造天地之始的背景因素,因为在神说出“要有光”(13)这个“要……就……”句型的时候,索菲亚(София)就已经存在,或至少是同时存在,她先于圣子,因此,她具有获得神之位格的资格。
(11)、活动价 ¥1433 预估到手价 ¥1193
(12)、VIP权益:“PUP小书童”专属服务,主要包括书目查询与推荐、试读章节发放等
(13)、极为重要的一点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其笔下的人物为我们提供了价值信念,告诉当今的知识分子应如何肩负起属于自己的道德责任。与陀氏同时代的,拥有相似出身的作家总是致力于描绘自身阶级的美好生活和稳定传统。而陀氏则穷其一生,都在探索那些遭遇不幸的家庭,以及“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西伯利亚的流放经历为陀氏的创作提供了灵感——以作弄他人为乐的残酷看守者、从谋杀儿童中获得乐趣的邪恶罪犯,以及那些被唾弃和诋毁的高尚灵魂,后来都成为了陀氏小说的主题。事实上,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一直梦想着知识分子阶层和劳苦大众的融合。“到人民当中去。”陀氏梦想着青年在教育和引导大众的同时实现自我教育,同时放弃一部分只对自己阶层有利的权利,以推动顾及全体人民直接利益的社会改革。
(14)、(14)(16)(17)(20)(21)(22)(23)(24)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朱海观、王汶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第12页,第233页,第322页,第320页,第320页,第322页,第533页,第328页。
(15)、阿贝尔加缪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给自己带来震撼心灵般的感受。“并在他的诸多作品中留下印记。
(16)、1860年,陀思妥耶夫斯基返回圣彼得堡,次年发表了长篇《被侮辱与被损害的》。1864年他的第一任妻子和兄长相继逝世,他濒临破产,整个人陷入消沉之中。1866年他的代表作《罪与罚》出版,为作者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两年后,他完成了小说《白痴》。1872年完成了《群魔》,1880年他发表了《卡拉马佐夫兄弟》,这是他最后一部作品。
(17)、 约伯的痛苦在于他无法理解上帝依据什么对其进行如此狠毒的惩罚。约伯不知道,他实际上是撒旦和上帝打赌时上帝的赌注。因为这场豪赌,他无辜地失去了儿子,并忍受肉体上毒瘤带来的终极痛苦。表面上看,这其中隐藏的逻辑是,上帝只让那些最虔诚的信徒成为自己的祭品。痛苦使约伯对上帝惩罚的公平性提出质疑:“不要定我有罪,要指示我,你为何与我争辩。你手所造的,你又欺压,又藐视,却光照恶人的阴谋。这事你以为美吗?”(8)尽管如此,最终信仰的分量还是大于对信仰的怀疑,这也是佐西马的哥哥马尔克尔领会上帝爱人必需通过折磨人的方式来体现,即“我爱你们,一面爱,一面折磨你们”(9)的方式。这就是说,与其让痛苦折磨人,人不如咀嚼痛苦,并从中得出某种有价值的东西,就像《罪与罚》中的索尼亚,领取“黄色执照”不仅仅是生活所迫,同时也是因为她要以这种屈辱的活法为自己和那些同样罪孽深重的人来赎罪,此时,痛苦不再是折磨,它成了人进入上帝之国的天梯。
(18)、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生于小贵族家庭,童年在莫斯科和乡间度过。1846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穷人》,受到高度评价。1848年发表中篇小说《白夜》。1849年因参加反农奴制活动而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在此期间发表有长篇小说《被侮辱和被损害的》、《罪与罚》、《白痴》、《群魔》、《卡拉马佐夫兄弟》等作品。
(19)、有将他和同时代其他出色的作家作品相比较,像是列夫托尔斯泰、屠格涅夫;有将他看为现代派文学的鼻祖,比如意识流派;而最为流行和普遍认可的是将他看作一位思想家来解读,俄罗斯人认为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哲学家。
(20)、像一面镜子,在他的作品中看到了自己,看到了信仰撕扯的时代。
3、陀思妥耶夫斯基诞辰200周年纪念版文集
(1)、一种是带入俄国社会现实,和现实紧密联结在一起;一种是视为新基督教式的宗教的阅读方式,将他的作品视为圣经一般的存在;一种是将他的作品和他本人悲剧性的命运联结在一起,记录他痛苦而复杂的灵魂。将作品视为一种精神载体,更注重小说人物的心理和感受;而最后一种是把他的小说当成情节离奇的纯小说阅读。
(2)、 在《白痴》第三部第六章的伊鲍里特独白中有一段关于基督画像的叙述。在这段叙述中,伊鲍里特通过一幅画着从十字架上卸下来的基督形象来阐述他对发生在耶稣基督身上奇迹的怀疑,那个能让拉撒路死而复生的救世主并没有摆脱常人的劫数,尸体的姿态完整地揭示了基督生前所遭受的非人折磨,于是,伊鲍里特提出自己的疑问:“如果这位老师能够在被处死之前看到自己的形象,他自己会那样从容升上十字架,像现在那样就死么(吗)?”(28)换言之,救世主自己并不知道他的死亡可能只会引起恐惧和对信仰的怀疑。基督自认为他能拯救世界,能为所有的人去赎罪,但是,这个所有人中的一部分未必能够理解基督的苦心,他的死亡具有最高的道德意义,这种道德意义所传达的真理更多具有神话色彩。
(3)、所以读陀翁的书,在我看来不在于讲了什么故事,而是透过人物之口表达的思想。
(4)、1845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写出他的处女作——书信体小说《穷人》。1846年1月《穷人》连载于期刊《彼得堡文集》上。1849年因牵涉反对沙皇的革命活动而被捕,并宣布于1849年11月16日执行死刑,但是在行刑之前的一刻被改判成了流放西伯利亚。在西伯利亚,他的身体每况愈下,癫痫症时常发作。1854年他终于得到释放,但是要求必须在西伯利亚服役,直到1858年升为少尉后他才有自己的时间来思考与写作。这十年的经历让他开始反省自己,笃信宗教。
(5)、两百多年过去了,俄罗斯文学过时了吗,为什么我们今天仍然要读陀思妥耶夫斯基,他的文学作品为我们这个时代留下了哪些精神的依托?
(6)、多样的主观可以带来相对的客观。阅读的过程中都应生成属于我们个体的理解。
(7)、但他并不认为信仰上帝是唯一的救赎解决之道,透过笔下的人物不断质询。
(8)、(3)在舍斯托夫看来,这种变化主要体现为陀思妥耶夫斯基已经把苦难和宗教捆绑在一起,作家认为人只有通过类似受虐的赎罪才能获得某种灵魂上的慰藉。参见ШестовЛ.Избр.Соч.М.:ИздательствоАСТ,1993,с.159-1
(9)、 从1735年鲍姆嘉通提出美学是一门“感性认识的科学”开始,美学正慢慢变成了艺术哲学,以诠释理性无法企及的“感性认识”问题。这其中,十九世纪的俄罗斯美学思想正是从文学批评和文学实践中找到确定自身话语合法性的前文本。文学批评方面,别林斯基确定了“真”是“美”之前提的美学观。他指出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的魅力在于“诗人的个性得到了充分、透彻和清晰的反映,像普希金的个性反映在《奥涅金》里一样。这里有他的全部生活、全部灵魂、全部爱情。”(1)这表明,美学作为方法论不应从抽象的概念出发,就文学研究而言,作品的内容决定了作品的价值。无论是别林斯基还是稍晚些的车尔尼雪夫斯基,两人都坚定地相信世界存在着能使人得到拯救的美。但是,能够透视人类灵魂秘密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他的系列作品中却发现了人类生活无法避免的矛盾和悲剧。这一点倒是与别林斯基接近,后者用《马太福音》第十一章第二十八节中“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来强调苦难是天国荣耀的报偿。只是对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苦难审美来说,苦难的报偿仅仅是一种可能性而已。
(10)、(1)(34)别林斯基:《文学的幻想》,满涛译,安徽文艺出版社,19第319页,第375页。
(11)、这个人物几乎是文豪野犬里塑造得最富有矛盾的角色了,高傲与谦卑,阴险与真诚,邪恶与神圣,毒辣与温柔,冷淡与癫狂,不修边幅与从容优雅,看似不能共存的元素全都糅合在一起,造就了从不同角度揣摩能得到完全不同体会的立体效果。
(12)、俄罗斯文学作为人类文学历史上的第三座高峰,陀思妥耶夫斯基更令其伟大。
(13)、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生于小贵族家庭,童年在莫斯科和乡间度过。1846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穷人》,受到高度评价。1848年发表中篇小说《白夜》。1849年因参加反农奴制活动而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在此期间发表有长篇小说《被侮辱和被损害的》、《罪与罚》、《***》、《群魔》、《卡拉马佐夫兄弟》等作品。
(14)、读他的作品你会感受到强烈的痛苦,被混乱的看似毫无逻辑的语言裹挟在漩涡中,甚至觉得都是在说胡话,被人物之间剧烈的冲突所折磨。
(15)、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在文学上的成就是他自己的,同时也是全世界人民的。他的作品代表了俄国的文学深度,他的思想代表了他对这个世界的思考和对真理的探索。
(16)、陀思妥耶夫斯基患有癫痫病,9岁首次发病,之后间或发作伴其一生。《***》中,梅什金公爵也患有癫痫,不得不以为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有意为之。
(17)、18世纪末的法兰西共和国,是一个由革命理想主义催生的政权。1792年,一名法国军人在蓬图瓦兹喊出"自由、平等、博爱,否则去死!"的口号,清晰地表明革命已深入人心,任何革命的反对者都将被视作敌人来对待。在革命***统治期间,曾经的雇佣兵也换上了"国民士兵"的头衔,并相信自个是"自由"的卫士。法国革命军的一名炮兵曾在1793年写道:"我对祖国的敌人毫无怜悯,他们应当流血,而且还要继续流血!我要为我的兄弟们所流的鲜血报仇,那些反革命就该死在革命者手中。"复仇和制造恐怖已成为这些士兵的直接动力,接着他们又会去唤醒那些置身于政治之外的同伴们,直到整个国家都处于无法遏止的愤怒之中。
(18)、购买链接:https://m.tb.cn/h.fTOEPht?sm=91aa82
(19)、文学复古浪潮,梭罗、卡夫卡、陀思妥耶夫斯基...我们为何要读经典?
(20)、 《罪与罚》创作于《白痴》之前,但以“美”为中介的“苦难美学”思想已见雏形。小说中的索尼娅是退职的九等文官马美拉多夫的女儿,她温柔善良,在“赤贫却是罪恶”(14)的碾压之下,不得不领一张“黄色执照”,靠出卖肉体来换取微薄的收入以维持全家的开销。马美拉多夫通过类似自虐式的对女儿职业的讲述来描绘下层市民的生活状态。而索尼娅在这种常人无法承受的苦难面前表现出只有圣徒才拥有的品格。
4、陀思妥耶夫斯基诞辰200周年纪念
(1)、之前在听看理想出品的审美的乌托邦系列,主讲人刘文飞教授分享了一个点该如何阅读陀思妥耶夫斯基,他分享了米尔斯基的四种阅读方法。
(2)、我想,在那么五分钟里,我手头大约一共有四百弗里德里希。这时候我离开赌场就好了,可是我产生了一种奇怪的心情,要向命运挑战,跟命运拼搏一番。我押上按规定是最大数目的赌注——四千盾,结果输了。我冒火了,掏出身边所有剩余的钱押上去,又输了,于是我恍恍惚惚地离开了赌台。我甚至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直到快吃饭的时候才把我输钱的事告诉了波丽娜·亚历山德罗夫娜。在这以前,我一直在公园里徘徊。
(3)、陀思妥耶夫斯基从小就梦想成为一名作家。尼古拉•涅克拉索夫和维萨里昂•别林斯基对他的第一部小说《穷人》(1844-1845) 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后来的四部作品被挪威图书俱乐部和挪威诺贝尔研究所列入“史上最好的100本图书”之列。
(4)、1849~1859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因参加革命活动被沙皇政府逮捕并流放到西伯利亚。十年苦役,长期脱离进步的社会力量,使他思想中的沮丧和悲观成分加重,从而使他流放回来后创作重点逐渐转向心理悲剧。
(5)、在书中宗教大法官那篇,透过二儿子伊万和小儿子阿廖沙那场堪称经典的辩论,在他不可思议的狂想中是陀翁对上帝发出的拷问,基督在大法官的额头温情的一吻,大法官一哆嗦打开门说:去吧不要再来……当时读到这里内心极为震撼。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