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诚心忏悔的佛经名句
1、复为卜终身休咎,言:某年考第几名,某年当补廪,某年当贡,贡后某年,当选四川一大尹,在任三年半,即宜告归。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当终于正寝,惜无子。余备录而谨记之。
2、2若人欲生他方现在净国者,应当随彼世界佛之名字,专意诵念,一心不乱,如上观察者(观察法身,厌离妄执。)决定得生彼佛净国,善根增长,速获不退。--《占察善恶业报经》
3、在看待这一现象时,一方面要清楚此种修法确为释迦牟尼佛所传,已有一些行者依此而证得佛果,故万不可随意贬斥,除非他已通达八万四千法门之所有密意;另一方面也要清楚,密宗并不以双身为唯最胜方便,它有无量无边之方便窍诀,就看你自己的根基到底适合哪一种修法;还有就是不可因噎废食,因为见闻或道听途说了一些不如法之双身修炼事例,从此以后就连法也舍弃,这是最要不得的。等因缘成熟之后,总有一天你也会领略到密法的无限风光及不共特征与加持。
4、不惟此也。闲居之地,指视昭然;吾虽掩之甚密,文之甚巧,而肺肝早露,终难自欺;被人觑破,不值一文矣,乌得不懔懔?
5、『若书册中所有名句及字,即依色立』,又好比我们用眼睛去看书,才知道「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而这名、句、文字是眼睛所缘的境界;所以书册里面的名、句跟字,是依「色尘」表达出来的。『若心想中所有名句文字,即依法立』,前面依止「声音」跟「色法」都是属于外境;这里「法尘」是属于观想。好比我们诵《佛说阿弥陀经》: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极乐世界的依报庄严─七宝池八功德水,正报庄严─阿弥陀佛与诸菩萨、阿罗汉聚在一起…总之,极乐世界有依报庄严、正报庄严、各式各样的庄严。而这些庄严,我们是依止文字,随文入观,然后在心中出现,这就是依「法尘」而安立的。所以有三种情况,能够使令我们从中获得道理,第一个声音、第二个色法、第三个法尘。
6、大乘百法明门论14:让你的功德随着修行不断增长,关键是能够谦虚把头低下来
7、功德分二种:一者世间有漏功德,如慈善业,造桥修路,斋僧建寺等。二者出世间无漏功德,如了生脱死,广修六度、四摄等。对这两种功德,有力的则助力,无力的则赞叹,随喜而修,切不可讽刺打击,妒嫉诽谤。
8、★佛教故事│起死回生的咒语
9、「无想报」,在四禅八定当中,它的果报是很特别的;在四禅八定中,不管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乃至于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他们的第六意识都还在;虽然第六意识随着禅定的转深—当第六意识跟「定」心所(欲、胜解、念、定、慧─五别境中的定心所)相应时,如是定次第的转深,第六意识都还在,只是愈来愈微细、愈来愈寂静,唯有「无想天」的果报,第六意识不活动。换言之,四禅八定当中,只有「无想天」第六意识不活动,其它的四禅八定,第六意识跟定心所相应都还在,所以特别把它安立作「无想报」。当然这个「无想报」是因地修「无想定」所成就的果报。
10、所谓「定」就是「决定」,「定异」决定有差异。『依于善恶因果种子现行各各不同假立。』是指我们依于善恶的因,感得可乐、不可乐的果报。种子是「约因」上说,现行是「约果」上说;不论因跟果,有善有恶,这当中虽然各各不同,但绝对不会混淆──造善业的因,一定成就可乐果报;造恶业的因,一定成就不可乐果报,善恶因果绝对不会有错失、混滥的。就像我们过去没有学佛,都在放纵自己的烦恼,杀盗淫妄什么事都可能去做,你说:我在造恶业的时候,身体健康、心情也愉快、钱也多,现在修行吃素,反而身体不好、又怎样不好…你可能会想说:啊呀,造了善业,为什么没有出现可乐果报呢?
11、密宗修行者并不一定各个都得修学双身大法,密法的万千法门中,有很多种都与双身修法所要达到的目的不谋而合。而且密宗中能真正实修双运法的人非常少,故而密宗历来都不是最强调此种修法。假双身修法之修行路径在密法中被称之为方便道,除此之外的万千法门则可大致归纳为解脱道。在条条大道中,最稳妥的便是解脱道,这才是从古至今的大成就者们所共称的最胜解脱方便法门,已有无数密宗行者依此而获得成就。当一个人的贪心强烈且又难以认清贪欲的本性时,最保险的修行法门便是依止解脱道,否则就很有可能出偏差。对凡夫而言,连自私自利的心性都难以克服,再假双身修法之名而随顺自己的贪欲,如此修行,离解脱的目的地又何其遥远!
12、大乘百法明门论10:在因地上从来不恼害众生,不去障碍别人修行,以后修行就没有障碍
13、人在荆棘中,不动不刺;心在俗世中,不动不伤。
14、云谷曰:孟子之言不错,汝自错解耳。汝不见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
15、大乘百法明门论03:我们所造的善恶业是不能相互抵消的!唯一方法就是诚心忏悔
16、莆田林氏,先世有老母好善,常作粉团施人,求取即与之,无倦色;一仙化为道人,每旦索食六七团。母日日与之,终三年如一日,乃知其诚也。因谓之曰:吾食汝三年粉团,何以报汝?府后有一地,葬之,子孙官爵,有一升麻子之数。其子依所点葬之,初世即有九人登第,累代簪缨甚盛,福建有无林不开榜之谣。
17、举一个例子:隋唐时代,有一位法师,不是中国法师是印度法师。这位法师的鼻子特别厉害,光闻味道,就能够知道很多事情真相。他不懂中国文字,但是你拿一本《春秋》给他闻,他闻一闻──啊呀,这本书里有浓厚的血腥之味;另外再拿《易经》给他闻──嗯,这本书里有玄妙的道理。所以说六尘都能够含摄教经、行经、理经。不过,就着我们娑婆世界众生来说,主要是眼、耳、意─用眼睛去看经典、耳朵听闻佛法、第六意识加以分别;我们修学圣道所依止的根,多数是依「眼、耳、意」三种根识,这是约娑婆世界众生说的。
18、如响忍。菩萨观如来说法声音,悉同于响。虽非内非外,非内外出,而能示现善巧名句,成就演说。譬如谷响,从缘所起,而于法性,无有相违。菩萨观察一切众生,以广长舌相而为演说,其声无碍,遍十方土。菩萨虽知声无起而普现音声;虽知无可说而广说诸法。妙音平等,随类各解,悉以智慧而能了达。
19、2定有则著常,定无则著断,是故有智者,不应著有无。--《中论》
20、●十种业和十种方法,重新决定相貌的美丑
二、佛教忏悔经典语录
1、说话不要有攻击性,不要有杀伤力句子大全http://Www.1juzI.coM/,不夸已能,不扬人恶,自然能化敌为友。
2、自入春以来,见到那绿叶红花也像是带着愁苦,我这一寸芳心越显得百无聊赖。太阳已经升到了树梢,黄莺开始在柳条间穿飞鸣叫,我还拥着锦被没有起来。细嫩的肌肤已渐渐消瘦,满头的秀发低垂散乱,终日里心灰意懒,没心情对镜梳妆。真无奈,可恨那薄情郎自从去后,竟连一封书信也没有寄回来。
3、佛语有云:人既生亦死。佛语有云:随心、随缘、随性。佛语有云:万法唯心。
4、佛语有云:众生皆平等。佛语有云:有其因,必有其果。佛语有云:即种因,则得果,一切命中注定。
5、菩萨作一切功德,都是为了一切众生,真正做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一切善行福德不起贪着之心,经文中说:‘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悉皆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盘正路。’回向的内容有三种:(1)回自向他:凡作一切功德、悉当回向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2)回因向果:将自己日夜善行念诵佛菩萨名号真言,经文善行乃至佛法中一丝一毫利益悉皆回向众生觉悟圆成佛道。(3)回事向理:从法理上认识,所作的一切功德,即因缘所生法,缘生无性,当体即空。佛说功德,即非功德,是名功德。
6、1微雨燕双飞,落花人独立,花落菩提。
7、我随一切如来学修习普贤圆满行
8、2若得见于佛,其心无所取,此人则能见,如佛所知法。--《大方广佛华严经》
9、哀我堕名网,有如翾飞辈。曈曈揭智烛,照使出昏昧。
10、如是最胜庄严具我以供养诸如来
11、孔公算予五十三岁有厄,余未尝祈寿,是岁竟无恙,今六十九矣。书曰:天难谌,命靡常。又云:惟命不于常,皆非诳语。吾于是而知,凡称祸福自己求之者,乃圣贤之言。若谓祸福惟天所命,则世俗之论矣。
12、(名身者:名诠诸法自性,如眼耳等种种名字。)
13、千拂出世,不通忏悔。焦巴,有叶丫。
14、我命由我不由天,天欲灭我我灭天。
15、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16、阎浮提中大福田,莲花会上菩提记。
17、真正的忏悔是弃恶行善,是进步的阶梯。
18、《悲华经》说:‘我行应当胜诸菩萨。宝藏佛言,以是因缘,今改汝字,名曰普贤。’对普贤一名的解释,历代大师各抒己见,今取唐宗密大师《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注》的解释。
19、也有很多人觉得密法就是搞双修的。“佛也双修了,证悟了,这样修行很好!”这种看法是错误的。
20、3若人说此经,应入如来室,著于如来衣,而坐如来座。
三、佛教忏悔句子
1、试问菩提当何如?随缘随遇亦随风。
2、忏悔是幸福的,因为他迎来心灵圣洁的新境。犯罪后,难免忧伤,一切肉体的放纵,都要以深刻的忧伤为代价。
3、★佛教故事│有罪改名字
4、善改过者,未禁其事,先明其理;如过在杀生,即思曰:上帝好生,物皆恋命,杀彼养己,岂能自安?且彼之杀也,既受屠割,复入鼎镬,种种痛苦,彻入骨髓;己之养也,珍膏罗列,食过即空,疏食菜羹,尽可充腹,何必戕彼之生,损己之福哉?
5、原文:雪里僧伽已寂然,不知香火几何年。殷勤琢雪雕冰语,忏悔嘲风弄月愆。林壑烟霞容有分,庙堂钟鼎得无缘。天池旧拜金灯了,却裹兜罗一袖绵。有关忏悔的名句我没有怪你,我只是恼怒自己。
6、反躬自省是通向美德和上帝的途径。――瓦茨
7、2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金刚般若波罗密经》
8、杨少师荣、建宁人。世以济渡为生,久雨溪涨,横流冲毁民居,溺死者顺流而下,他舟皆捞取货物,独少师曾祖及祖,惟救人,而货物一无所取,乡人嗤其愚。逮少师父生,家渐裕,有神人化为道者,语之曰:汝祖父有阴功,子孙当贵显,宜葬某地。遂依其所指而窆之,即今白兔坟也。后生少师,弱冠登第,位至三公,加曾祖、祖、父,如其官。子孙贵盛,至今尚多贤者。
9、有一天,日薄西山,天色向晚,昙翼的草庵门前突然出现了一位妙龄少女,身披彩服,容貌娇丽,臂弯处挎着一个竹篮,里面放着一头小猪,鲜白可爱,另有两颗大蒜斜放篮中,青葱碧绿。情景交融,更衬托出那位少女的美丽。
10、忏悔属于心灵,犯罪属于肉体和小我。无数次的真心忏悔,让情欲消灭。
11、3世尊:我观是阎浮众生举心动念,无非是罪。脱获善利,多退初心,若遇恶缘,念念增益。(地狱名号品第五)--《地藏菩萨本愿经》
12、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13、3钝根未成者,常当诚心忏。
14、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不破本参不入山,不到重关不闭关。
15、(定异者:依于善恶因果种子现行各各不同假立。)
16、我坐色空中,色空我独行。不劳菩提树,无月自空明。
17、反省是一面镜子,它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改正的机会。――海涅
18、原文:悬弧之旦。忆争骑竹马,各怀金弹。恨岁月、去我堂堂,向酒畔愁生,镜中颜换。灶坏丹飞,慢追悔、邺侯婚宦。已发心忏悔,免去猴冠,卸下麟楦。
19、在春风得意之时,悔恨酣然沉睡,而在困苦潦倒之时,它会带着痛楚的知觉醒来。――卢梭
20、然此二圣,各相融摄,依体起行,行能显理。普贤与文殊,象征学佛要有信有解。信而无解,信是无明;解而无信,解是邪见。因此,这二位大菩萨,在释尊的常随菩萨众中是不能分离的一对。
四、佛说忏悔的句子
1、★佛教故事│双胞胎的命运
2、教参熟,是菩提无树,明镜非台。偷闲来此徘徊。把人世黄粱都唤回。
3、问明镜非台,菩提非树,境由心起,可得分明?是魔非魔,非魔是魔,要待江湖后世评。
4、我今一切皆劝请转于无上妙法轮
5、★佛教故事│一千两黄金
6、领取智能水杯领取佛经手抄本领取画册
7、值此殊胜日,愿我们一起行普贤十大愿,诚心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并以此功德普皆回向:虚空有尽,我愿无尽,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愿一切众生快乐、安祥、得以解脱!
8、20终不为恼一众生故,而行精进。但为断一切烦恼故,而行精进;但为拔一切惑本故,而行精进;但为除一切习气故,而行精进;但为知一切众生界故,而行精进;但为知一切众生死此生彼故,而行精进;但为知一切众生烦恼故,而行精进;但为知一切众生心乐故,而行精进;但为知一切众生境界故,而行精进;但为知一切众生诸根胜劣故,而行精进。--
9、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疑物,何处染尘埃。
10、汝未能无心,但能持准提咒,无记无数,不令间断,持得纯熟,于持中不持,于不持中持。到得念头不动,则灵验矣。
11、菩提一步出世界,安忍娑婆无常心。如法随捻众数子,声声禅定皆净土。
12、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13、忆争骑竹马,各怀金弹。恨岁月、去我堂堂,向酒畔愁生,镜中颜换。
14、然而放眼当今社会,有多少双身像都在各种公共场合中被多方展览、暴露着;商店里也公开出售各式各样的唐卡;打开计算机,网络里有着数不清的五花八门的双身寂忿像,这些作为都严重违反了密宗戒律中有关要求保密的条文,这实在令人痛心疾首。
15、天鼓解说经,忏悔罪无量。
16、世道尽灭,天地混沌,与我何干?
17、密宗永嘉仁波切回答:有些人是自己不愿或不能持守清净戒律,而找了借口去做遭人垢病的事,却说是密宗要人这般修行。密宗强调,若以密宗的名义杀、盗、淫、妄,这种做法比五无间罪还严重。
18、3自利利人,益而不费,敬乐闻法,当念佛教。--《法句经》
19、与人相处之道,在于无限的容忍。
20、如前日好怒,必思曰:人有不及,情所宜矜;悖理相干,于我何与?本无可怒者。
五、诚心忏悔的佛经名句
1、密法对戒律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在日常起居中,僧人们行持的主要还是清净的小乘戒律。无论何种续部与论典,都未曾开许过一个凡夫,一个尚未认识到烦恼、贪欲本性的人,去修什么双身、降伏等大法。在这方面,《时轮金刚》里有着严厉而明确的规定:“凡夫人不能作瑜伽士的行为,瑜伽士不能作大成就者的行为,大成就者不能作佛陀的行为。”藏地著名的阿日大班智达云:“无论声缘乘、菩萨乘与密乘都未开许自相烦恼(即未有方便法所摄之贪嗔痴等)。”通过这些教证,我想大家已能从中看出密法对所谓双身等修法的限定与说明。但我最想表达的是,希望各地的佛教徒们从今往后都能多多关注密法的本质特征,不要再在这些即就是藏族佛教徒也极少实修的双身等修法上浪费注意力以及好奇心了。
2、缘起法身偈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3、★佛教故事│悭贪的苦果
4、2萨因修禅定,具足般若波罗密者,菩萨修禅,一心正住,心在定故,能知世间生灭法相,智慧涌发,如石中泉。--《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
5、何谓是非?鲁国之法,鲁人有赎人臣妾于诸侯,皆受金于府,子贡赎人而不受金。孔子闻而恶之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道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众,受金则为不廉,何以相赎乎?自今以后,不复赎人于诸侯矣。
6、30如来唯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则一代时教总其大意,唯欲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说阿弥陀经疏钞》
7、若天压我,劈开那天,若地拘我,踏碎那地,我等生来自由身,谁敢高高在上。
8、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狮子
9、佛曰:贪嗔痴慢疑,杀伤烧抢掠,皆是魔,意乱情迷恨迷念,亦是魔。魔曰:虚假伪善愚昧,无心无情,皆是佛,目空一切摒弃心,亦是佛。
10、如果我们能看清“苦”的真相,看出苦由何处而生,由何处消逝,那么便容易做到不令苦的形成,也就能够控制苦。
11、菩提洗净铅华梦,世间万象本为空。
12、第二天一早,那位少女醒来,突将彩衣化作祥云,小猪变成白象,大蒜变成莲花,少女凌空飞起,端坐莲花之上。她对昙翼说:“我是普贤菩萨,今日特来相试。你的修为果然不错了。”言毕,倏忽而逝,消失不见了。原来,那位少女竟是普贤菩萨的化身。
13、2迷惑无知者,妄取五蕴相,不了彼真性,是人不见佛。--《大方广佛华严经》
14、3又见具戒,威仪无缺,净如宝珠,以求佛道。--《妙法莲华经》
15、3善男子:觉成就故,当知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不厌生死,不爱涅盘;不敬持戒,不憎毁禁;不重久习,不轻初学。何以故?一切觉故。譬如眼光,晓了前境,其光圆满,得无憎爱。何以故,光体无无憎爱故。--《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16、梵公此地迹犹存,为我重开忏悔门。石桥花飞香杳蔼,莲池蛙静雨黄昏。
17、2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貌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金刚般若波罗密经》
18、报君今日是念佛须当戒淫欲。淫欲断时生死断,便是如来亲眷属。
19、2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六祖坛经》
20、觉路明证入,便门通忏悔。梵公此地迹犹存,为我重开忏悔门。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