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囫囵吞枣造句
1、(近义)不求甚解生吞活剥
2、下面我们来学习囫囵吞枣的同义词和反义词。
3、5)水子回到家,将布克写给自己的信囫囵吞枣地看了。
4、15)张老师告诉我们,学习上不要囫囵吞枣,生吞活剥别人的理论。
5、对于课堂上老师讲的知识,我们要消化,不要囫囵吞枣地接收
6、读书就像品茶一样,囫囵吞枣是喝不到其中的味道,只有细细品味才能享受其中的乐趣。
7、(读音):(húlúntūnzǎo)
8、2, 一看到这个可恶的家伙,她的心里就像吞下了一爪蚂蟥似的。
9、(读音):(húlúntūnzǎo)
10、生吞活剥:这文章太难,我又没时间好好研读,只好生吞活剥先死记下来再说。
11、(辨析)~和“生吞活剥”;都可比喻在学习上食而不化。不同在于:①~偏重指作学问不求甚解;“生吞活剥”偏重指生搬硬套。②“生吞活剥”还可形容吃东西时的状态;~不能。
12、囫囵吞枣地吃食物是个坏习惯。
13、读书要反复的读不能囫囵吞枣。
14、(典故)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仑吞个枣。宋·圆悟禅师《碧岩录》卷三
15、从前,有个人买了一堆水果,有梨儿,也有枣儿,坐在路边上吃。有个老头儿看见了,对他说:“小伙子,梨儿可不能多吃呀。它虽然对牙齿有好处,可是吃多了对身体不好。”青年人就问:“枣儿吃多了呢?”老头儿说:“枣儿对身体是好的,可吃多了对牙齿不好,也不能多吃。”青年人看了看梨儿,又看了看枣儿,想了一会儿,说:“哈哈,我想出了个好办法!我吃梨儿就只用牙齿嚼,不吞到肚子里去。吃枣儿,我就把它整个儿吞下去,不用牙齿嚼。”说完话,他就拿起一个枣儿放在嘴里,直接吞了下去。没想到,他一下子就被枣儿噎住了。
16、读书不能囫囵吞枣,而要从中吸取自己需要的东西。
17、(用法)作谓语、宾语、状语;形容读书不认真
18、知识是无穷无尽,学不完的,所以我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宇宙是无穷无尽的,还有更多的未知秘密等待着科学家的发现探究。学习要靠平时的积累,别到了临时才囫囵吞枣的抱佛脚,这是不可取的。
19、对于课堂上老师讲的知识,我们要消化,不要囫囵吞枣地接收。
20、拼音:(húlúntūnzǎo)
二、用囫囵吞枣造句30字
1、陪伴宝贝度过精彩的童年!
2、大家怕他噎到,连忙劝他说:“千万别吞,卡在喉咙多危险呀!”有个喜欢开玩笑的人说:"你真是囫囵吞枣呀!"大家听了,都笑得前仰后合。
3、同时对一句话或一段话要进行分辨,看讲的是一个意思还是几个意思,是否属于一个层面,是否有深层含义,切勿囫囵吞枣。
4、我们在学习新的课文时,一定要仔细阅读,而不能囫囵吞枣。
5、医生听了反问道:“你吃生梨不咽,肠胃没有吸收,怎么能有益于牙齿呢?你吃枣子一个一个地囫囵吞下去而不咀嚼,肠胃能消化吗?又怎么能对人的脾脏有好处呢?”这个呆子无话可说了。
6、老医生听后,忍不住笑道:“你这个方法可不怎么样。吃梨子只嚼不咽倒还可以做到;吃枣子不嚼而咽,却很为难。而且你那样囫囵吞枣,也没尝到什么滋味啊!”
7、另一则>从前,有个医生向病人介绍梨和枣的性能时说:生梨对牙齿有好处,但对脾有坏处。而红枣正好相反,能健脾,却伤牙齿。这时有个人说:我有一个好办法,吃了这两样东西有益而无害。在吃梨的时候只嚼不咽,吃枣的时候则不嚼一口将其吞下去。这样以来,既不伤牙,又不伤脾,能一举两得。
8、宋·圆悟禅师《碧岩录》:“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山仑吞个枣。”
9、9)每次我看到新的东西,我先是囫囵吞枣,然后在细细琢磨。
10、我们要借鉴古人凿壁偷光的精神,学习切不可囫囵吞枣,应该厚积薄发,如老马识途一般循序渐进。
11、同学们,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做到事事认真,不仅在学习上,同时还在生活上对自己严格要求,做好每件小事,不要成为那个“囫囵吞枣”的张三了。
12、2)他看书一目十行,囫囵吞枣,书虽看了很多,但收获很小。
13、有些学生一接触信息就囫囵吞枣地马上吸收。
14、(辨形)枣;不能写作“束”。
15、学习中的大忌是囫囵吞枣;读书中的是走马观花。
16、董卿:我跪着,是因为穿着裙子不好蹲,你有教养的样子,真美!
17、以下就是这一张图画:书是这样写著:大蟒蛇将捕获的猎物囫囵吞枣般嚥下去。
18、(近义词)走马观花生搬硬套一知半解
19、◎然而,人们来不及鉴别、吸收和消化,只能采取浮光掠影或者囫囵吞枣的办法,良莠不分,拾起来便用。
20、18)读书不能囫囵吞枣,而要从中吸取自己需要的东西。
三、用囫囵吞枣造句子写自己一句话
1、1, 一只小鸡吃玉米、喝水、吞下小鹅卵石,却还是抱怨自己没有牙齿。如果它有牙齿,它要吃铁吗?
2、如果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让学生囫囵吞枣死记硬背,即使在学生的头脑里填塞了一大堆知识,也不可能增进他们的思考力。囫囵吞枣成语造句2爷爷也不要求这些,因为他本来就讲不明白那些诗,只能让我囫囵吞枣。
3、一饭一粟,来处不易,一本好书的产生,更不是容易的事,我们岂可草草读过,不说对不住作者,就对自己的本身说,也不应囫囵吞枣一般地来读书。
4、8)读书不能囫囵吞枣,要读到内涵,读到中心才能读好。
5、这个人为了表现自己的聪明,就接下去说:“这很简单嘛!吃梨子时不要吃进果肉,就不会伤胃;吃枣子时用吞的,就不会伤牙啦!”这时桌上正好有一盘枣子,他便拿起枣子打算直接吞下去。
6、(成语拼音)húlúntūnzǎo
7、“不求甚解”:读书切忌不求甚解,对于不懂的地方要多问老师多查资料。
8、含英咀华(hányīngjǔhuá)咀:细嚼,引伸为体味;英、华:这里指精华。比喻读书吸取其精华。
9、17)读叔本华的书,我们不能囫囵吞枣,要含英咀华。
10、看来,她好象不得不回去,只是想到那里走马观花。
11、然而,人们来不及鉴别、吸收和消化,只能采取浮光掠影或者囫囵吞枣的办法,良莠不分,拾起来便用。
12、有一天,他参加朋友的聚会,大家边吃边聊,其中有一位客人感慨地说:“这世上很少有两全其美的事,就拿吃水果来说,梨对牙齿很好,但是吃了伤胃;枣子能健胃,可惜吃多了会伤牙齿。”大家都觉得很有道理。
13、你看四大名著的时候一目十行,随便浏览的话无异于囫囵吞枣,是没有效果的。
14、比如:张累极了,刚往床上一歪,就囫囵个儿睡着了。
15、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笼统地接受。
16、鹘仑吞枣,走马观花,生搬硬套,一知半解,生吞活剥,不求甚解。
17、水子回到家,将布克写给自己的信囫囵吞枣地看了。他只是把这首诗囫囵吞枣地背下来了,至于什么意思一点儿也不清楚。理解肤浅是因为看书时囫囵吞枣,所以我们要认真读书,反复思考。我们要认真理解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切勿囫囵吞枣。读书不能囫囵吞枣,要读到内涵,读到中心才能读好。
18、木头听完了老医生的话,细细思忖了一会儿,像突然开了窃似的大声嚷了起来:“啊,我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来了。梨和枣可以这么吃:吃梨的时候只在嘴里咀嚼,不咽到肚里去,益了我的`牙齿,却伤不着我的脾胃;吃枣子的时候,我不在跟里咀嚼,囫囵吞下去,那就伤不着我的牙齿,还补了我的脾胃。”说着,便把几颗枣子放进嘴里,一口吞了下去
19、我读书经常只是囫囵吞枣的看一遍
20、学习知识要深刻理解,不要囫囵吞枣。
四、用囫囵吞枣造句50字
1、老师叫我们熟读明天的课文,而我囫囵吞枣的几分钟就看完了。
2、几天的走马观花下来,即使用最挑剔的眼光,我对新加坡的基本评价也还是一个简单的字:好。囫囵吞枣的意思: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理解事物含混模糊或学习上不加分析,不求充分理解地笼统接受。囫囵吞枣的造句:我们不能囫囵吞枣地学习,要认真仔细、踏踏实实,才能学懂、学好知识和本领。(囫囵吞枣)造句
3、(反义词)含英咀华、细嚼慢咽、融会贯通
4、11)学习中的大忌是囫囵吞枣;读书中的小忌是走马观花。
5、走马观花:你看书如同走马观花一般,怎能学好能。
6、14)读书,学习要善于思考,囫囵吞枣会收效甚微,是一种不良习惯。
7、同学们,现在我们知道了,原来就是这个自作聪明的张才会把整个枣子不加细嚼的吞下肚子的。
8、我们要细心体会课文的意思,不能囫囵吞枣。
9、时代与潮流有它精华的一面,但也有其糟粕的一面,我们不能对其一概囫囵吞枣。
10、培根:有些书可浅尝辄止,有些书可囫囵吞枣,但有少量书需细细咀嚼,慢慢消化;换言之,有些书可只读其章节,有些书则可大致浏览,有少量书则需通篇细读并认真领悟。
11、要想逐一参观,恐怕只能走马观花般浏览一番城区中众多的艺术和文化景观。
12、现代·郑晋鸣《党建工作戒囫囵吞枣》:“党中央反复要求,学习不能大而化之,囫囵吞枣。在工作学习中,各级领导干部要多从实际出发,仔细分析,做到因人施策、区别对待,把基层党建工作做实。”
13、他看书一目十行,囫囵吞枣,书虽看了很多,但收获很小。
14、18)我们读书不要囫囵吞枣,要细细品味其中的好词好句。他向来做事都是张冠李戴,三心二意。
15、饱经风寒的他已经饿了几天了,得到食物的他囫囵吞枣地吃了起来。
16、(用法):作谓语、宾语、状语;形容读书不认真
17、学习文言文,只是囫囵吞枣地死记硬背不是好办法,只有逐字逐句地品味消化吸收,才能真正学好。
18、读书要有收获,千万不能一目十行、囫囵吞枣。
19、100首关于“夏”的诗词,让孩子读读背背!
20、拼音囫囵吞枣húlúntūnzǎo词义比喻理解事物含混模糊或学习上不加分析,不求充分理解地笼统接受。造句那种只有一个笼统说法的囫囵吞枣式的教科书,只能使学生”食而不化”,难以理解。在学习前人的东西时,取囫囵吞枣的方法,不能消化并理解其所以然。然而,人们来不及鉴别、吸收和消化,只能采取浮光掠影或者囫囵吞枣的办法,良莠不分,拾起来便用。行为主义的交替反应之说便用以补救这种囫囵吞枣之弊。
五、用囫囵吞枣造句六年级
1、我们囫囵吞枣地吃了几口就出门了。
2、成语注音:ㄏㄨˊㄌㄨㄣˊㄊㄨㄣㄗㄠˇ
3、有些道理必须深入思索,绝不能囫囵吞枣。
4、囫囵吞枣的吞下,快速的吞下。
5、拼音囫囵吞枣húlúntūnzǎo词义比喻理解事物含混模糊或学习上不加分析,不求充分理解地笼统接受。造句如果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让学生囫囵吞枣死记硬背,即使在学生的头脑里填塞了一大堆知识,也不可能增进他们的思考力。水子回到家,将布克写给自己的信囫囵吞枣地看了。爷爷也不要求这些,因为他本来就讲不明白那些诗,只能让我囫囵吞枣。
6、相传,古时候有个老先生,身边教了很多学生。一天课余时间,学生们拿出新鲜的梨子
7、张三一听,吃梨对牙齿有好处。连忙从口袋里拿出了个大布袋,说道,既然梨这么好,那我可得多买点,说着就捡着大鸭梨往袋子里装。
8、(释义)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9、对于课堂上老师讲的知识,我们要消化,不要囫囵吞枣地接收
10、有个自作聪明的人,听说梨和枣子的药性是“梨益齿而损脾,枣益脾而损齿”。他想了一会,就得意地说:“我明白了!以后吃梨时,只嚼不咽;吃枣的时候,只咽不嚼。那就既不伤牙齿,亦不伤脾胃。”旁人笑道:“吃梨只嚼不咽还可以,吃枣却难了,囫囵吞枣,怎么受得了呢?”
11、不懂的问题一定要清楚明白才行,不可囫囵吞枣.你看四大名著的时候一目十行,随便浏览的话无异于囫囵吞枣,是没有效果的。读书要有收获,千万不能一目十行、囫囵吞枣。望采纳希望能帮助到你
12、1)囫囵吞枣,食而不知其味;一目十行,虽看不知精神。
13、老爷爷一听,哭笑不得。这时旁边有个卖大枣的大叔吆喝起来了。“快来买枣子啊,又香又甜又脆的大枣啊。“
14、13)我们要细心体会课文的意思,不能囫囵吞枣。
15、首先,我们来学习“囫囵吞枣”的字义解释。
16、我认为读书不求甚解是没用的。
17、每一个成语背后,都有一个寓意深远的故事,蕴涵着丰富的智慧和深刻的人生哲理。每篇故事都如同一个个智慧的锦囊,帮助开启小朋友人生的智慧之门。
18、(解释)不多咀嚼,把枣子整个吞下去。比喻对只是不理解,不加分析笼统接受。囫囵:整个儿。
19、现代·朱自清《论诗学门径》:“学习文学而懒于记诵是不成的,特别是诗。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其囫囵吞枣或走马看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
20、相传,古时候有个老先生,身边教了很多学生。一天课余时间,学生们拿出新鲜的梨子和大枣吃了起来。这时,先生家里来了一位客人。这位客人是个医生。他看到学生们都在不停地吃着梨子和大枣,就劝他们说:“虽然梨子有益于嗓子,但吃多了却会伤脾;大枣是有益于脾,可是吃多了就会损坏嗓子。”听了这位客人的话,一个愚钝的学生想了很久才说:“那我吃梨的时候光嚼不咽下去,这样就不能伤我的脾了;吃枣就整个儿吞下去而不嚼,也就伤不了我的嗓子了。”客人说:“唉,真没办法,你整个儿一个囫囵吞枣呀!”囫囵吞枣成语造句1囫囵吞枣(húlúntūnzǎo)(释义: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