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荀子名言及解释
1、(答案)D(答案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中荀子名言的意思是上天有经久不变的规律,大地有经久不变的法则,君子有经久不变的规矩,表明了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A项中的观点体现了拼搏进取的人生观;B项中的观点体现了对立统一规律,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等;C项中的观点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D项中的观点体现了规律的客观性。由此可见,答案是D项。考点:本题考查规律的客观性原理。
2、战国·荀况《荀子·劝学》。腾(téng滕)蛇:龙类,相传能兴云雾而游于其中。鼫(shī石)鼠:相传这种鼠能飞不能屋,能缘(爬树)不能穷术(爬到树梢),能游不能渡谷,能穴不能掩身,能走不能先人(跑到人前头)。穷:困窘。这两句大意是:腾蛇没有脚(但心专技精)而能飞行,鼫鼠虽身兼五种技能(因用心不专技能不精)而常常陷入困境。此条也是用比喻的方法,阐明学习应当专心致志,行事应该把目标集中到一点上的道理。否则,浅学辄止,半途而废,不专不精,样样都是"半瓶子醋"终将一事无成。
3、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
4、战国·荀况《荀子·王制》。则:能。这两句大意是:水能载得住船,也能翻倒船。《荀子·王制》:"传日: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这里以舟喻君,以水喻民,说明了民对君的利害关系,民可以供养君,服从君的统治,也会反对君,推翻君的统治,君的存在依赖于民的态度。这种重民思想对后世的政治家、思想家、开明帝王,都有启迪作用。唐初名相魏征的"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即本于此。
5、圣可积而致,途之人可以为禹。《荀子·性恶》——荀子名言
6、后台回复苏轼、李白、杜甫,读精彩文章
7、上天不会改变发展的规律。在工作中会面对各种情况,这就要求我们具备灵活多变的态度和充沛的信心,无论客观环境怎样变化,最根本的一点却不会改变,这就是任何客观规律都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
8、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荀子·劝学》
9、古人会以观于着去象过会以实要却将西年多别地、去象过川、草木、虫鱼、鸟兽,要却将要却将有得,以其求思会以深不着去象过这到可不在也......年多象打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打是,则就打是者少。不着去象过过认如会以奇伟、瑰怪、非中人会以观,中人在于险打是,不着去象过人会以所罕就打是焉,故非有志者不能就打是也......会以国个后都自足以就打是焉,于人为可讥,不着去象过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不着去象过不能就打是者,可以这到可悔矣,其孰能讥会以乎.....余于仆碑,心一以悲年多象打古书会以不存,子认却过认如会以谬其传不着去象过莫能名者,却将去象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国个后会者不可以不深思不着去象过慎取会以也。
10、此句与孟子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有异曲同工之妙。
11、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12、君子不是生来就比普通人高明,而是因为他们善于借助外物的力量,为自己所用。善于运用外在条件来弥补自身的不足,也是制胜之道。
13、《荀子》经典名句10则,道理深刻,谁看谁受益!
14、战国·荀况《荀子·修身》。这几句大意是:以是为是,以非为非,这叫做聪明;以是为非,以非为是,这便是愚蠢。~几句看来很简单,实际含有很深刻的寓意。在一般人看来.有谁不是以是为是,以非为非呢?但在实际生活中,以是为非、以非为是的人太多了。那种指鹿为马的人,那种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人,那种信口雌黄、胡说八道的人,无不以是为非,以非为是。尽管他们这样作总会找出种种借口,但历史最终证明了他们是最愚蠢的。这几句蜕明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原则,说明人的聪明与愚昧取决于对事物的判断能力。
15、礼者,人道之极也——荀子
16、谓物先腐烂而后虫生,人必定先对某人有怀疑然后谗言才会被接纳。
17、译文:积累泥土成为高山,风雨就会在这里兴起;积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会在这里生长。
18、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19、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
20、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二、荀子名言及解释大全
1、凡流言、流说、流事、流谋、流誉、流诉,不官而衡至者,君子慎之。
2、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是以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率道而行,端然正己,不为物倾倒,夫是之谓诚君子。
3、人孩眼不性恶,人那善伪也。化性起伪。
4、战国·荀况《荀子·解蔽》。患:毛病。蔽:蒙蔽。一曲:局部,指认识上的偏见。大理:指涉及全局的根本道理。这两句大意是:大凡人的毛病,都易于受局部偏见的蒙蔽,而不明白关系到全局的大道理。人的认识,由于受到视野和宴践范围的局限,或由于个人认识上的偏见,大都易于被局部的小道理所蒙蔽,而看不到、认不清全局的大道理。这两句可用于劝诫人们不可囿于一曲之见而认不清大理。
5、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舜。
6、见《荀子·劝学》。已:停止。本句大意是:学习不能够间断,应当持之以恒。学习,是一个连续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学习,自有其严整的内在逻辑。因此,学习是不能够间间断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荀子提出的~,是一条很重要的教育原则。它指出了教育与学习的规律,具有格言意义,因而流传甚久甚广,至今为人们所常用。
7、好荣恶辱,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若其所以求之之道则异矣。——《荀子·荣辱》
8、译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9、兼足天下之道在明分。——荀子
10、战国·荀况《荀子·王霸》。这两句大意是:动乱,国家就危险;大治,国家就安全。社会混乱,动荡不定,政令难以施行,生产难以进行,国家就危险了;社会大治,有良好的秩序,令行禁止,生产发展,国家就安全了。这两句用于说明乱则危国,治则安国。
11、友者,所以相有也;道不同,何以相有也。——荀子名言
12、礼之大本,以防乱也。 ——柳宗元
13、战国·荀况《劝学》所以没有潜心钻研的精神,就不会有洞察一切的聪明;没有默默无闻的工作,就不会有显赫卓著的功绩。徘徊于歧路的人到不了目的地,同时侍奉两个君主的人不能被双方所接受。眼睛不能同时看两个东西而全都看清楚,耳朵不能同时听两种声音而全都听明白。螣蛇没有脚却能飞行,鼫鼠有五种技能却陷于困境。《诗》云:"布谷鸟住在桑树上,七只小鸟它喂养。那些善人君子啊,坚持道义一个样。坚持道义真专思想就像打了结。"所以君子学习时总是把精神集中在一点上。
14、纵性情而不足问学,则为小人矣。
15、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荀子·乐论》
16、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
17、凡事行,有益于理者立之,不利于理者废之。
18、很多时候我们抱怨别人和不顺心的事,然而往往是自身的问题。
19、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荀子名言大全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
20、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
三、荀子名言及出处
1、10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臣不至。
2、《荀子》十句名言,深入人心,百看不厌!
3、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劝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荀子·非相》——荀子经典语录
4、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
5、战国·荀况《荀子·修身》。过:过分,夺:剥夺。予:赐予.这两句大意是:愤怒时不对人过分地处罚,高兴时不对人过分地赐予。处事要遵守一定的原则,不可同情绪方面的原因而在执行时过宽或过严,这就须要人有较高的修养,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使情感服从于理智,不为喜怒所左右。对犯过错甚面触犯刑法的人,即使再恼怒.也不惩罚过分;对作出成就或自己欣赏的人.即使再喜欢,也不奖赏过分。这几句可用于告诫人们要善于控制自己的喜怒情绪,作到赏罚得当.
6、战国·荀况《荀子·天论》。望时:期望时令。待:指坐待恩赐。孰与:何如。应时:适应时令。使之:使用它。这几句大意是:期望时令而坐待它给人类以恩赐,还不如适应时令的变化而使用它为人类造福。荀子的反天命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它激励人们不要被动地受制于自然,而应该能动地顺应自然变化,掌握自然规律,进而改造自然,达到使自然造福于人类的目的。现代人类文明所达到的高度成就,与先哲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来的“制天命而用之”的光辉思想是分不开的。
7、(原文):战国 荀子《荀子·儒效》:“圣人也者,本仁义,当是非,齐言行,不失豪(毫)厘,无它道焉。”(译文):圣人一样的人,以仁义为本,是非分明,说到做到,不差一毫一厘米,没有其他的窍门。
8、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此之谓也。
9、公生明,偏生暗——荀子
10、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劝学》
11、人有的年不祥:幼种走往夫没里不肯下想小长,贱种走往夫没里不肯下想小贵,不肖种走往夫没里不肯下想小贤,是人每地能的年不详也。人有的年必穷:为上则不能爱下,为下则好非其上,是人每地能一必穷也;乡则不若,偝则谩每地能,是人每地能二必穷也;知大是浅薄,曲想好孩走有相县矣,作人种走往夫没里仁人不能推,知山然格不能明,是人每地能的年必穷也。人有此的年气山然格大是者,以为上则必危,为下则必灭。
12、战国·荀况《荀子·王制》。则:能。这两句大意是:水能载得住船,也能翻倒船。《荀子·王制》:“传日: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这里以舟喻君,以水喻民,说明了民对君的利害关系,民可以供养君,服从君的统治,也会反对君,推翻君的统治,君的存在依赖于民的态度。这种重民思想对后世的政治家、思想家、开明帝王,都有启迪作用。唐初名相魏征的“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即本于此。
13、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荀子·不苟》
14、挂于患而欲谨,则无益矣。——荀子
15、战国·荀况《荀子·儒效》。这几句大意是:处理任何事情,只要是有益于公理的就树立提倡,无益于公理的就废除掉。处理任何事情,都要以合不合公理为标准,因为这符合多数人的利益,适合于社会的通行原则,也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对公理有好处的就去办,就支持;对公理没有好处的就坚决废除掉。这几句多用于说明处事要符合公理的原则。
16、君子无爵而贵,无禄而富,不言而信,不怒而威,穷处而荣,独居而乐。
17、君子慎重地对待取决于自己、自己能主宰的事,而不去羡慕由天来决定的事,所以他们每天都将进步;小人不去做取决于自己、自己能主宰的事,却对由天决定的事由浓厚兴趣,所以他们每天都退步。正所谓“尽人事,知天命”,很多事是人力不可为的,就是所谓“天决定的事”,偶然性很大,不能强求。但很多人就是对这些事心心念念、抓着不放,守株待兔,幻想着天上掉馅饼,寄希望于福利彩票中大奖、发横财。不如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的日常工作,在这些能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事上下功夫,每天才能有进步,积少成多,更有可能取得成就。
18、这是根据邹衍的阴阳学说,对天文地理的一种解读。其中,“掌”就是主管的意思。对此,我们可以将本句理解为,日月分管阴阳。这二者虽互不干涉,但又相辅相成。
19、自是者不章,自建者不立——荀子
20、强自取柱,柔自取束。
四、《荀子》名言
1、一世:一时。对于国事一时一刻也不能懈怠,则人民便不会心生怨恨,
2、无稽之言,不见之行,不闻之谋,君子慎之。
3、见《荀子·大略》。厌:足。本句大意是:学习与求教不应该有满足的时候。这是中国人治学所追求的—种境界。“学”与“问”是学习过程中的两个重要范畴,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是获取真知不可或缺的两个基本条件。知识无止境,学问也应该永不满足,它不仅道出了一个规律,而且道出了人的一种精神。正因为如此,这一名句成为千古习诵的格言。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
5、心平愉,则色不及佣而可以养目,声不及佣而可以养耳,蔬食菜羹而可以养口,粗布之衣、粗紃之履而可以养体,屋室、芦庾、葭稾蓐、尚机筵而可以养形。
6、怒不过夺,喜不过予。《荀子·修身》
7、祸之所由生也,生自纤纤也。
8、学习,当然不只是书本上的知识。当今社会,社会发展的车轮呼啸前行,不积极学习就会被时代抛在后面。善于学习,才能掌握在现代社会的生存技能,才能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
9、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荀子的经典名言名句不知戒,后必有,恨后遂过不肯悔,谗夫多进。——《荀子·成相》
10、胸藏文墨怀如谷,腹有诗书气自华
11、田野荒而仓廪实,百姓虚而府库满,夫是之谓国蹶。
12、战国·荀况《荀子·天论》。望时:期望时令。待:指坐待恩赐。孰与:何如。应时:适应时令。使之:使用它。这几句大意是:期望时令而坐待它给人类以恩赐,还不如适应时令的变化而使用它为人类造福。荀子的反天命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它激励人们不要被动地受制于自然,而应该能动地顺应自然变化,掌握自然规律,进而改造自然,达到使自然造福于人类的目的。现代人类文明所达到的高度成就,与先哲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来的"制天命而用之"的光辉思想是分不开的。
13、人主不公,人臣不忠也。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荀子·大略》——荀子名言
14、以近知远,一以知万,以微知明——荀子
15、见《荀子·修身》。饶乐:富裕安乐。这句大意是:劳累辛苦的事就争先去做、致富致乐的事就让给别人。这是荀子提倡的修身之道,可用以说明“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道理,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
16、最好能保持虚空的状态,专心地看待这件事,然后可以想想是否可以借鉴以往的经验。
17、荀子: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荀子》:公生明,偏生暗。《荀子》: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
18、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荀子
19、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20、“礼治”是荀子的重要思想,荀子认为“礼”之起源,是为了保持物质和人欲的平衡。欲望,是人生来就有的,满足欲望是人的本性。
五、荀子名言名句及解释100句
1、不务地利,则仓廪不盈。——春秋·管仲《管子·牧民》
2、人之生也,不能无群。
3、天道的规律是亘古不变的,用治世的方法去应对它,便是吉祥的。用混乱的方法去处理它,便十分凶险。
4、生活中也是这样,我们在遇到一件事时,总是容易按以往的经验去判断,这样可能是错的。
5、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
6、战国·荀况《荀子·天论》。天:天体,自然。行:运行,运动。常:规律。尧:传说中上古贤明的帝王。桀:夏朝末年的暴君。这几句大意是:天体运行有一定的规律,不为尧的贤明而存在,也不因桀的暴虐而灭亡。~体现了荀子朴素唯物主义的自然哲学观。荀子认为:天有运行规律,人有能动力量。天的自然力量和人的能动力量有各自作用的范围。天无意识、无情感,对尧对桀均无爱憎。天的自然规律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也不干预、主宰人事;人可以掌握和顺应自然规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却无法改变天的客观规律。荀子的这一精辟思想激扬千古,启迪后人,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可用以批判’天命论”、“天人感应论”等唯心主义学说。
7、见《荀子·富国》。是:这。蹶(Jué6决),跌倒。这几句大意是:田野荒芜而仓廪充实,百姓空虚而国库满盈,这就是即将倾覆的国家。田野为粮之本,仓凛为粮之末;百姓为粮之源,府库为粮之流。只有使百姓安居乐业,勤于生产,田野才能多收粮食,仓藏才能充实;只有百姓富足,国库才能富足。若不惜民悯农,百姓不能乐业,田野不能收获,而强行拽刮,使国库充实,这样的国家很快就会倾覆灭亡。这几句可用于揭露苛政。
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9、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10、0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恶也。——《荀子·修身》
11、天不为人之器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之匈匈也,辍行。——《荀子·天论》
12、在风度上和在各种事情上一样,惟一不衰老的东西,是心地。心地善良的人单纯朴实。 ——巴尔扎克
13、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荀子《劝学》
14、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轻师而贱傅。——《荀子·大略》
15、这种落于俗套的高贵和风雅是再平庸低劣不过的。 ——雨果
16、战国·荀况《荀子·正命》。名:名称。实:事物的实质。命:命名。约定:根据人们的共同意向相约而定。俗成:共同约定的;大家认可,习惯上一直遵守和沿用的。这几句大意是:什么名称代表什么实物,并不是一开始就固定了的,人们相约以此命名这一实物,一旦为社会所承认,固定下来大家一直沿用,这一命名就被认为是此实物的名称了。荀子的话说明事物的名称是依据人们共同的意向而制定的,引而为人们承认和遵守。现在也可以把人们经长期实践而确定或形成的某种事物的名称或某种社会习俗称为“约定俗成”。
17、知贤之谓明,辅贤之谓能。勉之强之,其福必长。《荀子·解蔽》
18、战国·荀况《荀子·劝学》。箸:通"著",附着。这几句大意是:君子的学习,听在耳中,记在心里。此条通过学习过程中"耳"与"心"的关系的描述,阐述专心思考的重要性.学习是一个完整的心理过程,需要眼、耳、心、口的积极配台,单凭哪一个环节独立发生作用而排斥其它,都是不可能奏效的。此句以"耳"、"心"为例,含蓄生动,道理尽明,可谓言简意赅。
19、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
20、人知贵生乐安而弃礼义,辟之是犹欲寿而刎颈也。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