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苏格拉底之死的启示
1、也有一种意见认为,这是哲学和政治的冲突,比如列奥•斯特劳斯就持这种观点:苏格拉底用死来为哲学辩护,他做了最高尚的选择。还有人认为这是个人与城邦的冲突,是一种正在苏醒的个人意志和个人信念与小范围的城邦的直接民主和法律之间的冲突,这是从主体上来说的。
2、“哲学王”思想的转变
3、一个有着一头漂亮金发的年轻人揶揄地问他:“尊敬的大哲学家,是否头发越少,就意味着学问越多呢?”
4、这一处死甚至可以说是人道的——如果说对死刑也可以说人道的话。在这个过程中他被允许见到朋友和亲人,执行死刑的人非常客气,他没有受到任何侮辱,反而得到相当的尊重——法是法,人是人。
5、雅克―路易‧大卫其他作品
6、审判苏格拉底的500人议会是一个集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于一身的机构,雅典虽然在当时实行的是直接民主制,但是对民主本身却没有设立任何的制约机制。凡是公民大会或者500人议会通过的决定,都拥有最高的权威,因为这是雅典公意的体现,而公意永远是正确的。
7、首先,苏格拉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古希腊是个推崇德性而且是复数的德性的时期,用西方伦理学家麦金泰尔的话来说,这里所说的德性,不是狭义的、仅仅是伦理的、道德的德性,而是一种多方面的卓越、优越、优秀,或者说出众。我们现在就从人格、德性这个角度来谈谈苏格拉底是个怎样的人。
8、在托克维尔看来,这种不受法律制约的无限权威,永远是一个“坏而危险的东西”,因为只有上帝的智慧和公正才能享有无限权威而不致造成危险。人世间没有一个权威有资格去行使无限权威。无论是以国王的名义还是以人民的名义,以民主政府的名义还是以贵族政府的名义,只要它行使的是无限权威,那么这就是给暴政播下了种子。
9、启示:认识自己,方能认识人生。
10、苏格拉底之死是对“美德即知识”的学说的最高体认和实践
11、死可以是对活的总结和升华,但并非每个人都有机会有能力做到这一点。
12、亲爱的西米啊,我认为要获得美德,不该这样交易——用这种享乐换那种享乐,这点痛苦换那点痛苦,这种怕惧换那种怕惧;这就好像交易货币,舍了小钱要大钱。其实呀,一切美德只可以用一件东西来交易。这是一切交易的标准货币。这就是智慧。不论是勇敢或节制或公正,反正一切真正的美德都是由智慧得到的。享乐、怕惧或其它各种都无足轻重。
13、答:民主有很多形态,主要有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参与式民主和代议制民主,大国的民主和小国的民主等等。古代的民主主要是直接民主,比如雅典,我认为它与多数人的暴政没有必然的关系,这涉及到我们对待民主的态度问题。苏格拉底对民主当然有很多的批评,但经过一番比较之后,我们会发现,它仍然是种最不坏的制度,我们只是要警惕它的弊病,比如多数人暴政的倾向,平庸化的倾向等等。但批评和反省并不意味着简单的否定。
14、(法)雅克―路易‧大卫《苏格拉底之死》局部
15、尤其像斯通所说的,雅典发生过三次政治上的“地震”——公元前411年,400人委员会统治了4个月;前403年,30僭主统治了8个月;前401年,30僭主的余部进行了反抗。在这三次“地震”中,死伤无数,让雅典人心有余悸。
16、“我亲爱的先生,这不是我要问的。我要你把懂得法律,以法律为主业的人的名字说出来。”
17、拉克苏颓丧地说:“我竭尽精力奔跑过来,结果什么都不能看到,真太叫人伤心了!”
18、当然,应该说绝大多数雅典人的生活和现代人比较起来都是很简单的,他们花在衣食住行上的时间是很少的,所以他们也才有闲暇来从事政治、艺术、戏剧等种种活动。
19、苏格拉底的审判和处刑,是古希腊雅典城邦史,乃至西方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时刻。
20、在古希腊,法律被视做城邦安全的基础,具有女神般的尊严,可以说是城邦真正的保护神。在此神灵的保护下,古希腊的城邦按法律治理,任何人的地位都不得高于法律。苏格拉底认为城邦的法律是公民们一致制定的协议,应该坚定不移地去执行,只有遵守法律,才能使人民同心协力,使城邦强大无比,严守法律是人民幸福、城邦强大的根本保证,他的价值远远高于个人的生命。
二、苏格拉底之死说明了什么
1、“很好,那么请告诉这些先生们,谁在使这些青年学好。如果你对这件事如此感兴趣,那么你一定知道他们是谁。如你所说,你已经在我身上发现了邪恶的影响,所以把我带到这些先生面前来控告我。那么请大声对这些先生说,谁对青年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你瞧,美勒托,你的舌头打结了,说不出来了。你真丢脸,这岂不是正好证明了我说的话,你对这个问题根本没有兴趣吗?我的朋友,告诉我,谁在使青年人学好?”
2、简单的说,这个民主是直接的民主,最高权力属于公民大会和公民法庭,所有的官员都不是终身制,甚至不是选举产生而是抽签产生,也就是说所有的公民都可能担任各种官员,只要年龄足够大,可能担任一次甚至两次国家元首,只有将军或者某些财务官员等需要专门知识的职位才由选举产生,而且可以连任。这种制度就保证了几乎所有人都可以参与政治。
3、至于不同点,苏格拉底毕竟是在朋友的簇拥下死去的,在死的过程中也没有很多痛苦,而耶稣是在屈辱中被钉在十字架上死去的等等。我们现在暂且不谈这两种死亡的比较以及苏格拉底之死的意义和影响,而是想谈他死的原因。
4、谈到智慧的德性,德尔菲神庙里曾经有一道神喻说苏格拉底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但他自己并不这么认为,反而觉得自己是最无知的——自知其无知本身就是一种智慧,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很高的智慧。他四处探访,努力想找到比自己更聪明的人,他热爱谈话,但目的并不是要改变对方的意见而是要寻求真理。
5、“哲学王”思想的渊源
6、最后他说:“这些东西中有太多是我根本不需要的啊!”
7、据说,有一天苏格拉底站在街上,注视着一个贩卖各种商品的摊子。
8、关于我的第一批原告对我的指控,我的申辩就到这里。现在我要针对美勒托这位自命具有高度道德原则的爱国者作出申辩,然后再针对其他人。
9、至于对错褒贬的问题,比如斯通在《苏格拉底的审判》一书中,更多地批评了苏格拉底,但他也反对雅典处死苏格拉底,尤其是以言论罪处死他。
10、用了七七四十九天,锯倒了一棵又高又大的树,挖空树心,造出一条独木船。
11、苏格拉底问:“孩子们,你们快乐吗?”他们齐声回答:“快乐极了!”
12、苏格拉底之死是对城邦政治和民主原则的赤诚奉献和深刻检验
13、我认为,孔子和苏格拉底在思想上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如下。
14、大家回来后他问:满意吗?
15、一个礼拜后,苏格拉底问他的学生有谁在做,所有的人都举了手。一个月后剩下一半的人举了手。半年后只剩下10个人举了手。一年后,苏格拉底再次提起这件事,只有一个人举了手,他就是另一位思想家柏拉图!
16、柏拉图的“哲学王”思想反映了他迫于当时的政治现实,试图拯救每况愈下的希腊民主制的美好愿望。透过他的著作,柏拉图对哲人与城邦关系的反思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中国自古以来是礼仪之邦,重视精英教育,道德教育。然而,当今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道德领域却出现了缺失,人们以不择手段追求功利为目标。面对生存的困惑,人们呼唤道德的重建。可见,我们在强调法治重要性时,不应该忽视道德的重要作用。哲学家的责任就是要永远保持一种“正义”的信念,以批判为其社会功能定位的,而这也正是现代知识分子的本来使命。
17、也许有人会问:苏格拉底呀,你不觉得可耻吗?过着这样一种很可能会不得善终的生活。对这些人我可以坚定地说:你错了,任何一个有一点价值的人不应该总是计较生死,他做一件事的时候应该考虑的是他自己做得对还是错,是作为一个正直的人还是邪恶的人。……因为不管一个人的岗位在哪里,他选择了什么,或者神圣的命令把他放在了什么地方,他都应该在任何危险来临的时候留在那里,他只应该惧怕屈辱,而不应该是死亡或者其它任何东西。这些,雅典人啊,才是至理名言。
18、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参加战争,他一般来说是个比较消极的公民,因为他更关心哲学而不是政治,更关心真理而不是各种政治上的意见;他不介入党派之争,这样也往往为双方所排斥。
19、我说了,我的原告几乎没讲一句真话,或者干脆说,一句真话都没讲,而从我嘴里你们听到的将全部是真话,先生们,我可以向你们保证,这不是因为我会象他们那样流利地使用语言和精心修饰词句。不,你们听到的话将是直截了当、脱口而出的,充满着正义的自信,我不想要你们中间有人会对我的话另作他想。先生们,要我这把年纪的人使用一名初出茅庐的演说家那样矫揉造作的语言几乎不可能是适宜的。不过,有件事我确实得求你们。如果你们听到我在申辩中用了我经常在城里的公共场所或别的地方使用的语言,请别感到奇怪,也不要打断我的话,你们有许多人在那些公共场所听过我说话。
20、但不管怎样,苏格拉底确实可以不死,但他毕竟死了,而他的死却胜过了生所造成的影响,就像一粒麦子死了以后,掉进土里,才生出许许多多的麦子来。他失败了,但也成功了,他死去了,但精神是永远存在的。
三、苏格拉底之死主要内容
1、我们可以看到,在不同的社会里政治和其它方面的安全系数是不一样的,甚至在同一个社会的不同时期“安全阀”和“警戒线”也是不一样的。
2、第只有拥有优越的社会制度,我们的个体人生在大灾面前才能得到最好的庇护。
3、苏格拉底将这个青年带到海里,海水淹没了年轻人,他奋力挣扎才将头探出水面。
4、苏格拉底差别:“你在水里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5、看了这些,我认为作者想说的是:苏格拉底作为雅典民主政治的象征为雅典民主政治的漏洞背了黑锅。
6、但是他的生活非常节制。当时希腊盛行“男风”,像亚西比德就非常俊美,人们经常开玩笑说他就是苏格拉底的爱人,而亚西比德自己也动了心,有一天晚上就故意和苏格拉底待在一间屋子里,但结果什么也没发生,就像父子一样。
7、而苏格拉底比别人又尤其简单,以至于一个智者派的哲学家安提封说,一个奴隶要是像他那样生活也会受不了,甚至会逃跑的。他这样是为了保证自己的独立,他把自己磨练得十分清心寡欲,使他贫乏的财力就能满足物质上的需求。
8、苏格拉底:在战争中,将军为了鼓舞士气,以援军快到了的谎言欺骗士兵,制止了士气的消沉;父亲以欺骗的手段哄自己的孩子吃药,使自己的孩子恢复了健康;一个人因怕朋友自杀,而将朋友的剑偷去,这些行为又归于哪一行呢?
9、这件事发生在公元前406年,两年后,随着雅典的衰落,苏格拉底再一次发现他面临着强大的反对势力。在斯巴达胜利者的压力下,雅典成立了一个30人团为雅典的新政府起草法律。但是这个30人团很快就蜕变成哪个一个横暴的寡头统治集团,他们专断地迫害以前拥护伯利克里民主秩序的人,为自己聚敛财富。仅仅过了一年,这个寡头集团就被暴力推翻了,雅典重新建立起了民主秩序。但是很不幸,被推翻的寡头集团里有一些人是苏格拉底的好友,尤其是克里提亚斯和查米德斯。这使它又一次因诛连而获罪,如同先前在阿尔西比亚德斯的案中他因为是叛徒的老师而被入狱一样。这时候人们对苏格拉底的愤怒已经发展到对他的不信任。
10、第二个德性是勇敢。在失败中比在胜利中更见勇敢。这时他极其从容和镇定,尤其是撤退的时候,他救过亚西比德,还救过色诺芬,在追兵面前丝毫不慌乱。
11、每天早上做一个简单的早操,分别抬左手右手五十下。
12、了解更多内容,快来关注吧!
13、另外我们说他不逃离可以说是一种抗议,但也可以说是一种感激,因为这毕竟是政治领域中最好的制度,虽然它有着很严重的缺陷,这毕竟是他母邦的制度,它在那里生活了70年,所以他不能不一方面在法律上服从,一方面在精神上反抗。甚至可以说这两者是一致的,即必须通过在法律上忠诚才能进行精神上的反抗——他必须对法律说“是”,才能对政治说“不”。
14、第只有在中国党和政府的英明决策下,才能快速建立起一整套生命的护墙!且不说国家的资金投入,就一批又一批逆流而上的英雄,已感动国人热泪盈眶。一一人生在中国,也是莫大的幸运!纵观世界新冠疫情的肆虐,有哪一国能像我们国家这样把控及时、医治及时、视生命如天?如今,正逐步回归常态生活。
15、于是我对这个人进行了彻底的考察,我不需要提到他的名字,但我可以说他是我们的一位政治家。我与他交谈时得到了这种印象,尽管在许多人眼中,特别是在他自己看来,他好象是聪明的,但事实上他并不聪明。于是我试着告诉他,他只是认为自己是聪明的,但并不是真地聪明,结果引起他的忿恨,在场的许多人也对我不满。然而,我在离开那里时想,好吧,我肯定比这个人更聪明。我们两人都无任何知识值得自吹自擂,但他却认为他知道某些他不知道的事情,而我对自己的无知相当清楚。在这一点上,我似乎比他稍微聪明一点,因为我不认为自己知道那些我不知道的事情。
16、我想,老天再怎么不公,也不至于天差地别,只把机会赐给某些人群,而对其他漠然不顾。恐怕是,有的人群抓住了权力,便再不放开,而有的人群虽然权力到手,却又立即抛弃,由于他们的偏狭和不相容纳。
17、作者何怀宏|来自何怀宏教授在北大演讲记录稿,收录在《独立知识分子》一书
18、第二篇是在法庭上,他多少表现得有些犹豫,比如同意交纳一定的罚金,也就是说,如果有活的机会,他也不拒绝,虽然他可能已确实不在乎死,但并非一心一意要趋向死亡;
19、据说他的妻子脾气不好,经常辱骂他,有一次用一盆脏水把他淋得透湿,结果他说:“这很正常啊,雷霆之后必有暴雨!”有时候,一些辩论不过他的人会气急败坏地打他一耳光,而他会充满同情的说:“他实在是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了!”,还有人会踢他一脚,别人让他去报复,可他却说:“如果驴子踢了你一脚,你会去报复吗?”,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个幽默大度的人,这些德性本来可以使他不得罪人的,而最后他却被处死,这说明他还有些不利的因素,这些因素是什么呢?
20、“先生们,我请你们与我一道来考察我是怎样得出这个结论来的。美勒托,请你务必回答我的问题。而其他所有人,请记住我一开始就提出的请求,如果我按我的习惯方式进行讨论,请不要打断我。
四、苏格拉底之死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1、朋友说:“你怕那个人吗?”
2、在雅典恢复奴隶主民主制后,苏格拉底被控以藐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败坏青年和反对民主等罪名,并被判处死刑。他拒绝了朋友和学生要他乞求赦免和外出逃亡的建议,饮下毒酒而死,终年70岁。
3、苏格拉底在被自己同胞不公正地判处死刑之时仍大谈“遵道德、重公义、法律至宝、法制为贵”,认为人生价值莫过于此,真算得上自由精神洋溢了。苏格拉底是位英雄,他意识到道德理想的力量,并自觉、自愿去实现它,即使为此献出自己的生命。他的死是个悲剧,悲剧在于冲突双方都有存在的理由,又不可调和。于是苏格拉底用自己的身躯托负起这个伟大的冲突,托负起自由人格的责任与使命。对苏格拉底而言,他的事业就是他的精神,自觉,自愿,自律从而自由的精神,通过他得到了光大。
4、还有另一位来自帕罗斯的行家,我知道他在这里访问。我偶然碰到一个人,他在智者身上花的钱超过其他所有人的总和,我指的是希波尼库之子卡里亚。卡里亚有两个儿子,我对他说:“卡里亚,你瞧,如果你的两个儿子是小马驹或小牛犊,我们不难找到一位驯畜人,雇他来完善他们的天性,这位驯畜人不外乎是一位马夫或牧人。但由于他们是人,你打算请谁来做他们的老师?谁是完善人性和改善他们的社会地位的专家?我想你有儿子,所以你一定考虑过这个问题。有这样的人,还是没有?”
5、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是西方历史上第一位为了真理和信仰献身的人,与四百年后的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可堪比较。苏格拉底倡导有道德的生活,呼唤内在的“灵祇”指以正直的途径,这使他成为西方文化史上第一个发现良知的人。
6、“所有法官都使青年学好,还是只有某些法官使青年学好?”
7、苏格拉底被称为西方的孔子,这是因为他们都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代并不是靠军事或政治的力量所成就的,而是透过理性,对人的生命作透彻的了解,从而引导出一种新的生活态度。雅典城并没有因为处死苏格拉底而重焕辉煌,也没有任何文字记载那些法官们在审判后的心路历程。我想,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没办法面对和说服自己的良知了,他们的灵魂,将笼罩在那位老人孤独而顽强的身影下。苏格拉底去了,到他的神那里去了。“哪一条路更好,惟有神知道”。千年的步行者们越走越远,但是谁都无法从他们心中抹去这个虽然虚幻的名字――苏格拉底。
8、启示:低头是一种能力,有时稍微低一下头,或许我们的人生路会更精彩。
9、答:概括说来,苏格拉底的哲学主要是种人生哲学,他把哲学从天上带到了人间,而这种人生哲学的核心又是政治哲学。
10、有一天,苏格拉底问他一个问题:“世间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
11、法治意味着依法而治。攸关的生死仅由会议投票数决定,这发生在雅典海军十将领和苏格拉底身上,也意味着在雅典法律被架空了,公民的权利随意受损。雅典名将阿里斯泰德以“公正者”著称,在公元前483年的公民大会上被投票放逐。
12、在一次极好的机会中,他表现了他在何种程度上超越了恐惧与人类的弱点,表现了他神圣的死”。但我想情况好象并不完全是这样,我们可以读一下柏拉图记述的苏格拉底在最后的日子里的四篇对话,第一篇是《游叙佛伦篇》,发生于他在被起诉之后,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忧虑、忧伤,甚至是惶恐不安;
13、困惑了很长时间,我最后终于勉强决定用这样的方法去试探这个神谕的真意。我去拜访一位有着极高智慧声望的人,因为我感到这样一来我就可以成功地否认那个神谕,可以反驳我那神圣的权威了。你说我是最聪明的人,但这里就有一个人比我更聪明。
14、基本的一个前提信念是:既然舵手、鞋匠等等都需要专门的知识,那为什么恰恰在最重要的事务上——政治事务上却不需要一种专门知识呢?这是他批评民主的一个内在理由。
15、“请提吧。”“你说说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
16、最后再讲讲他的幽默、大度和自制能力,以及忍耐力、包括化解矛盾和冲突的能力。他并非一个心胸狭隘、气量窄小的人,比如,阿里士多芬写了《云》这个剧本来讽刺他,以至于在一次集会上,很多人都指指点点地议论他,可他并不气恼,反而站出来让大家看,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另外我们从《会饮篇》中也看到,他与阿里士多芬的私交还是挺好的。
17、如果我真的有罪。那么政府抓我就是没错的。我应该呆在这个地方。如果我真的没罪,那么我就不应该以这种方式走出监狱。这不等于承认了自己有罪吗?一席话把弟子说得哑口无言。
18、苏格拉底说:“快乐就是这样,它往往在你为着一个明确的目的忙得无暇顾及其它的时候突然来访。”
19、生命哲学:爱、美与死亡
20、苏格拉底笑了:这就是人生,人生就是一次次无法重复的选择。
五、苏格拉底之死引发的思考
1、“他们也使青年学好。”
2、哲学要反省,就意味着它对任何东西都要检查,“未经反省的人生不值得活”,同样,未经反省的政治也不是有价值的政治。政治往往需要一些紧急的行动以解决一些迫切的问题,哲学往往要求彻底和单纯,而政治却往往要求妥协和混合,哲学通常渴望“至善”,而政治通常满足于“不坏”,哲学总是要求完美,而政治总是包含缺陷。
3、于是,只能乞灵于人自己了,乞灵于人们自愿地不做出这样的裁决,乞灵于人们的宽容与良知。换句话说,民主制度本身不是自足的,它有一个缺口,因此它是一个历史性,它只能被特定的人群拥有,如虽然杀死了苏格拉底,却仍不失宽宏大量的雅典的人们。(老猫网友把贝壳放逐法看成对个人权利的不尊重,有点委屈雅典人了。这座城邦用此法解决政争,长久地避免了内部的流血冲突,许多别的民族即便现在也做不到这一点。)
4、《拿破仑越过圣贝尔纳山》马尔曼松皇家博物馆藏
5、“爱、美与死亡”是每个人都会在生命中必须面对的议题,寻麓书馆的《生命议题:爱、美与死亡》系列讲座(点击彩色字样,了解系列信息)的第一讲,将会回归人类思维和社会意识本质的哲学角度来讲述。
6、这样的经历,促使柏拉图开始思考治理国家的人以及他们的习俗和法律。既然人的品性堕落是政治败坏的根源,所以柏拉图认为,要改造现实的不良政治就必须从改造人的品性入手,而且只有哲学家才能承担这个使命,只有哲学家获得政权或政治家成为哲学家并对个人和城邦进行改造,才能使个人和国家达到善。另外,柏拉图在自己的亲身游历中,结识了塔仑它木城邦的政治领袖、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主要代表人阿启泰,塔仑它木的民主政体和阿启泰的为人、学识都给柏拉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阿启泰成也为柏拉图日后追求的哲学家与政治家相结合的“哲学王”的雏形。
7、死的目的决定死的性质和质量。苏格拉底为遵守雅典的民主和法律而死,成了西方世界的殉道者和圣人;李斯功业彪炳,思想精深,文章超群,书法独步,本可成为一代伟人,但他为谋私利固荣宠而行,他的死没有使他成为法家的圣人、中国的圣人,而只是一个权力斗争的牺牲品,一个愚蠢的笑话。
8、“不信,一位神都不信,一点都不信。”
9、有人问苏格拉底应该结婚还是不结婚,他说无论你选择哪一个都会后悔。他安于贫困,但并不虚饰矫情,既知道如何安守清贫,又知道如何过富裕的生活。他对那些展示衣服上的破洞的“犬儒派”哲学家说:“我透过你衣服上的破洞看见了你的虚荣。”
10、雅典人民才有法治的保障。在这个意义上说,苏格拉底必须死,因为雅典的法律需要生存。所以苏格拉底毅然选择了赴死。
11、(9)同上书,第30页。
12、有不少杰出的人都是以死来成就自己的,苏格拉底是这类人的代表。
13、其中包含几种关系,一个是少数和多数的关系,也就是大众和精英的关系,还有就是少数之间的关系,少数又可以分成两个方面,即“行动的精英”和“思想的精英”,前者主要是宗教领袖和政治领袖,后者可能就是哲学家和艺术家。
14、后来我又去访问一个人,他在智慧方面的名气更大,结果我得到了同样的印象,也把那个人和其他许多人给惹恼了。
15、至于现在的我们,看看各处的网掐就知道了。平心静气讲自己观点同时尊重别人立场的有多少,不容异己把看法不同者称奸称敌的又有多少。民主,是最美好的东西,但我们离它的确还非常遥远。
16、这些原因导致美勒托、阿尼图斯和吕孔对我的攻击。美勒托代表诗人,阿图斯代表职业家和政治家,吕孔代表演说家,为他们鸣冤叫屈。所以我一开始就说,如果我能在我可以说话的短暂时间内消除你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错误印象,那简直是个奇迹。
17、大卫自画像,卢浮宫藏。(维基百科公共领域)
18、也许你们有人会打断我的话,说“苏格拉底,你在干嘛?你怎么会被说成这个样子?无风不起浪。如果你老老实实,规规矩矩,那么这些关于你的谣言决不会产生,你的行为肯定有逾越常规之处。如果你不想要我们自己去猜测,那么给我们一个解释。”
19、孔子更多用经验和感性的方式面对世界。比如对仁的定义,就有很多种,这是出于他对经验世界的不同认识。而苏格拉底则是理性的,他喜欢用逻辑推理的方式,认识世界。苏格拉底认为万物不是我们表面上看到和感知的东西,而是存在于表面背后的理念。
20、有人说,在伯利克里时代,苏格拉底决不会死。所以正是在民主衰落的时候,苏格拉底对民主的批评和反省就被看成是莫大的威胁,但雅典人仍然不是非让他死不可——毕竟,在他之前的阿那克萨哥拉没有死,在他之后的亚里士多德也没有死——只是想让他闭嘴,而苏格拉底宁死也不愿停止言谈,哲学对于他来说是神圣的事业、奉献毕生的事业,所以矛盾无法化解。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