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凿壁偷光的故事
1、凿壁偷光的故事讲的是在西汉时期,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2、西汉时期,有一名丞相叫匡衡,他学识渊博。匡衡小时候家境贫苦,上不起学,但是他特别渴望读书求知,每天帮父母干完活都会去私塾门口听先生讲课。
3、皇帝见匡衡却是很有才能,还提升了他的官职,当时的皇太子因为匡衡的学识,忍不住结识他,跟他一起学习,探讨文学的事情。
4、这时,店主煮的黄米饭还未熟。卢生感到十分奇怪地说:“这难道是场梦?”吕翁听了便说:“人生的归向,不也是这样吗?”
5、除了教子无方不是个好父亲之外,匡衡也算不上是一个好官,他当年其实也做过不少坏事,当年他被封为安乡候的时候,给他了一块大面积的土地。以南边的闽佰为界限,可是在当时的地图上。
6、匡衡回到家高兴地说:“妈妈,先生借我的书。”
7、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他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
8、编辑:松江区融媒体中心叶榭镇分中心
9、西汉时有个人名叫匡衡,书上记载,匡衡自小家境贫寒。白天,他靠砍柴割草,换点粮食度日;晚上,他想读书,可是家里没有钱买油灯。他看到邻居家灯火明亮,就在墙上动手凿个洞,引一点微弱的灯光照进来。每天晚上,他就靠这点儿亮光专心地读起来……后来,他想读到更多的书,他愿意给一位家中有很多书的人做仆人,不计报酬,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希望读到更多的书。后来我们用凿壁偷光形容一个人学习认真,今天的故事就讲到这里,大家都要向匡衡学习。
10、小匡衡每天都会到学堂外偷听先生讲课,他的邻居大郎也在这里上课。一次,学生下课,他们看见小匡衡又来偷听讲课,大郎扔了一个苹果胡到他头上,大家嘲笑他之后就走了。先生看见小匡衡又来了就跟他打招呼,小匡衡很有礼貌的跟先生说自己很想学习,并问先生是不是听了他讲的课就会学会所有的知识,先生却说这只是一小部分,要想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就要博览群书,做到胸中有文章才行。先生见小匡衡那么好学,就让他每天都可以拿一本书去看,看不懂可以来问。
11、(反义)不学无术、目不识丁、胸无点墨
12、下面我们一起来收听大一班卢家煜小朋友给我们带来的精彩故事,请大家点击音频收听。
13、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借给匡衡书(用书资助匡衡)。于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学问家。
14、点击下面链接,看更多睡前故事
15、晋人车胤少家贫,夏夜以绢制袋装萤火虫看书本学习。
16、出处:晋·葛洪《西京杂记》:“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炽不逮;衡乃穿壁引光;以书映光而读书。”
17、文老爷到小匡衡家责问他,认为他是贼,想把他送去官府。可是小匡衡将自己看书的事告诉了陈老爷后,陈老爷被他那种好学的精神感动了,并说以后小匡衡可以和自己的儿子一起到书房看书。在文老爷的帮助下,匡衡博览群书,后来他不但当上了丞相,还当了皇帝的老师。
18、李白少时弃学游玩。遇老妇溪边磨铁杵问之,妇曰:磨棒成针。白隨悟。
19、另一位战国苏秦,同样是怕疲倦耽误读书,而用锥子刺腿,来振作精神继续读书。
20、视频虽好看,但看一次就好了,注意保护孩子的视力~
二、凿壁偷光的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1、由于匡衡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烛光从邻居家透过来了,匡衡就借着这微弱的光线读书。我们要学习凿壁借光的精神,学习匡衡不怕艰难好学的恒心与毅力。
2、这时已晚,店主人开始煮黄米饭。卢生便按着道士的说法开始睡觉,他很快睡着了。在睡梦中,他回到家中,几个月后,还娶了一个清河的崔氏女子为妻,妻子十分漂亮,钱也多了起来。卢生感到十分喜悦。不久他又中了进士,多次层层提拔,做了节度使,大破戎虏之兵,又提升为宰相做了十余年。他先后生了5个儿子,个个都做了官,取得了功名,后又有了十几个孙子,成为天下一大家族,拥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然而到了80多岁时,他得了重病,十分痛苦,眼看就要死了,突然惊醒,才知是一场梦。
3、凿壁借光告诉我们的道理:借用一切可以借用的资源,是我们走向成功的有力后盾。凿壁借光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学习。
4、描写吕蒙书本不离手,后来用以人们形容勤奋好学。
5、他一面佣工,一面读书,学习十分刻苦,终成大器,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德高望众,被乡里举为孝廉,荐到朝庭做官,功绩卓著,晋升为汉朝右丞相的高位。
6、匡衡就是通过这样刻苦地学习,最终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7、有一个好的开端和过程,却没有一个完美的结果,晚节不保,龙头蛇尾。
8、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
9、“那个穷小子匡衡又来偷听我们上课了。”
10、点击音频,让央视动画的故事陪伴孩子入睡吧~
11、下期的主播会是你吗?小朋友们,期待你参与到我们的绘本故事中来!
12、喜欢今天的故事吗?快分享给更多的朋友吧!
13、心里想:“白天种地干活,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晚上的时间来看书。”想容易,做就难了,因为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邻居家一到晚上灯火通明,可是找不到自己家。
14、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15、经过这次黄粱一梦,卢生大彻大悟,再不去想进京赶考了,反而进入深山修道去了。
16、西汉匡衡家贫,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
17、▾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节目▾
18、“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只见骑着牛的匡衡嘴里振振有词的从家门口路过。
19、(睡前故事)许多年过去后,小池塘真的被人们忘记了……
20、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
三、凿壁偷光的故事50字
1、今天我们要讲的成语故事是『凿壁偷光』,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2、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每当路过学校,匡衡总是停下脚步,听一听朗朗的读书声,然后才恋恋不舍地离开。
3、小朋友们,今天的故事就讲到这里了,喜欢今天的故事么?明天的故事同样精彩,不见不散哦~晚安喽!
4、“凿壁偷光”出自《西京杂记•卷二》,讲的是西汉大文学家匡衡幼时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终成一代文学家的故事。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的人。“凿壁偷光”现在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的人。(出处)《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典故)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县里有个名文不识大户人家,但家中富有,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借给匡衡书(用书资助匡衡)。于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学问家。
5、凿壁偷光的主人公是谁?凿壁偷光的故事说的是汉朝一个叫匡衡的人,为了读书,凿壁采光的故事,凿壁偷光的主人公就是匡衡。
6、匡衡勤奋好学,却因为没有蜡烛而不能学习,但邻居有蜡烛却照过来,于是他凿了洞把光引进来读书。县里有个名文不识大户人家,有很多书。于是匡衡去他家打工且提出不要报酬,大户人家对此疑惑问为什么,他说:“我只想读主人家的书就好。”大户人家感慨并资助匡衡,最后他也不负所望。扩展资料:含义:从凿壁借光的事例可看出,外因(环境和条件)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外因只是影响事物变化的条件,它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启示:由于匡衡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我们要学习凿壁偷光的精神,学习匡衡不怕艰难学习的恒心与毅力。
7、“跟我来吧,我带你去书房。”
8、接下来,一起听听叶榭学校的龚思怡小朋友用松江话讲述故事《凿壁偷光》。
9、发工钱了,匡衡对主人说:“文老爷,不用给我工钱。”
10、西汉时期,有一名丞相叫匡衡,他学识渊博、清正廉洁。匡衡小时候家境贫苦,上不起学,但是他特别渴望读书求知,每天帮父母干完活都会去私塾门口听先生讲课。
11、(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拓展资料: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
12、形容勤学苦读、十分刻苦。
13、启示:由于匡衡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
14、点击上方的绿色小喇叭收听
15、“哦,是这样。”文不识被匡衡读书的渴望感动了,想了想说:“好吧,孩子,我答应你。以后你可以随时去我家书房拿书看。”
16、感谢大家如约而至,收听赵雪雯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带来的成语故事,愿我们的故事伴你愉快学习,在聆听中度过一段惬意的美好时光。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的成语故事是《凿壁偷光》。
17、匡衡他勤奋好学,但是家中没有灯烛照明。邻居家有烛光,光亮却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上打了一个洞,邻居家的烛光照过来,他便把书凑过去,借着微光读书。
18、(睡前故事)天上的月亮怎么变成了冰淇淋
19、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报酬。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
20、有作“黄粱梦”。《醒世恒言。卷三十四。一文钱小隙造奇冤》:“大唐咸通中应进士举,游长安酒肆,遇正阳子锺离先生,点破了‘黄粱梦’,知宦途不足恋,遂求度世之术。”
四、凿壁偷光的故事是真的吗
1、可是他的仕途之路却异常坎坷,比偷光还要困难,经历了数次失败,才得到了一个平原文学的小官。由于他对在文学方面的理解能力特别突出,被很多官员推荐给了汉宣帝。
2、匡衡母亲看着微弱的光,“看不见就明天再读吧!”
3、在文父与老先生的帮助下,匡衡博览群书。后来他不但当上了丞相,还当了皇帝的老师。他凿壁偷光的刻苦精神,更是成为了后人读书的榜样。
4、我们撇开这个故事的逻辑和道德伦理不说,单就巫师所使用的报复方法,就能获得极大的启示:过于优越的环境,反而会使人的肉体和意志均受到摧毁,从而失去活力,来揭秘吧认为凿壁偷光最大的寓意在于此。
5、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功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又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走到墙壁边一看,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过来的光亮,读起书来。
6、一年,他上京赶考,途中在邯郸的旅馆里投宿,遇到了一个叫吕翁的道士,并向他感慨人生的穷困潦倒。吕翁听后,从衣囊中取出一个枕头给卢生,说:“你晚上睡觉时就枕着这个枕头,保你做梦称心如意。”
7、是指两人,一位东汉孙敬,其用绳束发于房梁,待瞌睡时头一低,绳扯痛头皮,他就会因痛清醒再继续读书。
8、(拼音):záobìtōuguāng
9、《西京杂记》是古代历史笔记小说集,其中的“西京”指的是西汉的首都长安。该书写的是西汉的杂史。既有历史也有西汉的许多遗闻轶事。
10、或作“梦熟黄粱”。徐枕亚《玉梨魂。第二十六章。鹃化》:“天鸡唱午,‘梦熟黄粱’。”
11、故事讲完了,小朋友们,我们是不是应该学习匡衡凿壁借光的精神,学习匡衡在学习上的恒心与毅力呢!我们生活在丰衣足食,生活条件优渥的今天,要多珍惜读书的机会,就像开头杏儿姐姐说的,多读书才能去探索更广阔的世界!
12、文老爷看着匡衡,生气地对大郎说:“你听听你听听,乐国乐国人家都背下来了,你真给我丢脸。今晚关你禁闭,背不熟别睡觉了!”
13、匡衡心疼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
14、西汉时期,有一个少年叫匡衡,他特别希望能像学堂里的孩子那样,跟着老师读书。可是,他家里很穷,实在没有钱拿出来供他上学堂。于是,他经常一个人躲在学堂外面,安静地听着里面的读书声。一位亲戚看见他这么喜欢读书,很受感动,就抽空教他认字。日积月累,他终于可以自己读书了。匡衡为了读书替别人打工,在夜晚,即使有一丝的亮光也要抓紧学习。这样的态度,以及努力刻苦的品质使匡衡成为大学者。
15、01说的是西汉时期,丞相匡衡小时候因家里穷困潦倒,没钱买蜡烛,匡衡晚上无法读书,于是把与隔壁邻居家的墙壁挖了一个洞,借助邻居家从墙洞照过来的烛光认真学习的故事。最后终于成为才华横溢,学富五车的著名的政治家,任当时的丞相一职。含义是指在艰苦的条件下,要有勇气去战胜不利的条件,创造出有利的条件,已到达好好的读书,学习的目的。
16、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17、(出处):晋·葛洪《西京杂记》:“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炽不逮;衡乃穿壁引光;以书映光而读书。”
18、凿壁偷光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西汉大文学家匡衡幼时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终成一代文学家的故事。现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的人。在西汉,有一个非常贫困的小孩,名字叫匡衡,他很热爱学习,但是因为家里贫穷,白天要下地劳动,只有晚上才有时间看书学习,但到了晚上天黑什么都看不清,家里也买不起油灯,在机缘巧合的情况下,看到邻居房屋透近的光亮,所以匡衡借光读书。但最终还是被邻居发现,邻居不是太友好,恶意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是比较有志气的,所以在邻居墙上凿了个小洞,借光读书,日复一日,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专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19、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东西,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20、或作“梦觉黄粱”。《莲池大师七笔勾》:“多少枉驰求,童颜皓首,‘梦觉黄粱’,一笑无何有,因此把富贵功名一笔勾。”
五、凿壁偷光的故事
1、(同义)囊萤映雪、焚膏继晷、凿壁借光
2、杨时拜见老师程颐,见老师在睡不忍打扰,随站门外等,后下大雪,杨时仍立雪中至师醒。
3、晋·葛洪《西京杂记》:“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炽不逮;衡乃穿壁引光;以书映光而读书。”
4、“匡衡,送你个苹果。”文大郎把苹果砸到匡衡的头上,哈哈大笑的走开了。
5、(睡前故事)狐狸的尾巴最后保住了么?
6、正在背书的大郎听见“哐哐哐”凿墙的声音,本来心里很害怕,突然发现墙上出现了一个大洞:“有有有贼呀,有贼。”
7、遇到问题那就解决问题,匡衡发现自己家与邻居相隔的墙脚晚上总是透着光,匡衡想到,如果墙角透光的面积够大,他就有办法借着这个光来看书了,于是匡衡拿着小刀,把墙脚缝隙挖得更大,这样透过来的光也更大了,于是匡衡开始借着墙脚的光看书,后来雇主知道了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深受感动,决定把书资助给匡衡,匡衡每天持之以恒的看书,最终成为了大学问家。
8、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自己家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
9、匡衡勤读的事迹,传遍大江南北,有许多家长都用匡衡的苦读故事教育子女。
10、凿壁偷光的故事: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县里有个名文不识的大户人家,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他说:“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用书资助匡衡。于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学问家。成语寓意匡衡为了读书替别人打工,在夜晚,即使有一丝的亮光也要抓紧学习。这样的态度,以及努力刻苦的品质使匡衡成为大学者。有时候,外部条件制约着许多人的进步,但是有心人会为自己创造前进的机会。艰辛只是一时的体验,而经历过这些艰难后所收获的知识,才是人生宝贵长久的财富。
11、严格执行朝纲纪律,渐渐的汉元帝越来越赏识他,还把他提拔为了光禄大夫,太子少傅。可见,匡衡能够走到这种官职,离不开自己背后的努力,也离不开自己的能力。
12、匡衡说:“是的先生,我很想学习。请问先生,是不是听了您讲的这些书,我就能学会所有的知识了呢?”
13、这是一个儿童公益国学课堂,每周一至周五推出。
14、后来由于他的建议都非常有利于江山社稷和百姓,汉元帝还将他封为宰相,还封他为安乡候,赏赐了食邑六百户。
15、大家好,很高兴大家来到成语课堂。
16、西汉时期,有一名丞相叫匡衡,他学识渊博,勤政廉洁。可是他小时候却上不起学,为了读书,还发生过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
17、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
18、每天听一个故事,学一个成语。点滴积累,成长每一天。
19、或作“一枕黄粱”。《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八回》“锦样年华水样过,轮蹄风雨暗消磨。仓皇‘一枕黄粱’梦,都付人间春梦婆。”
20、凿壁偷光,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学习的事情。出自《西京杂记》卷二。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