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外甥打灯笼歇后语是什么
1、外甥点灯笼——照舅;照旧
2、旗杆顶上挂灯笼——有明的光棍儿;有名的光棍儿
3、舅舅是个棋迷,废寝忘食,只为下一盘棋!
4、关于送灯,比较流行的说法是这样的:
5、灯笼做枕头——承受不起、难撑
6、猪八戒拍照——自找难堪(看)
7、揍鸡毛——壮胆(装掸)子
8、松树林挂灯笼——万绿丛中一点红
9、其实,皖北的乡村有一半是被乡下人的梦呓点亮,另一半是被娃娃们手里的灯笼点亮。前者是美好的愿景,可能是粮食丰收,可能是盖一座新房,也可能是生一个大胖小子;后者是手边的光芒,触手可及,切切实实的光亮和温暖,看到它,瞬间有一股喜悦溢满心间。
10、打着灯笼过铁道————见鬼;见轨
11、脑门上挂灯笼——惟我高明
12、旧时的灯笼多为纸糊,里面用竹篾编成的框架,外面糊上一层透明的塑料纸,这些塑料纸多为红色,小南瓜一样大小的灯笼,底部立有横撑,上面站着一根蜡烛,灯笼顶部用铁丝握成牛梭子状,用一根棍子挑着,这种小灯笼还有一个很萌的名字——“红果蛋”。红果蛋像是娃娃们的笑脸,在夜色的乡村里,似乎能照亮一个民族的古老童话。
13、在我们那个小镇,就有不少只属于我们那个地方的歇后语。
14、舅舅是个棋迷,总在死局中,寻找刺激!
15、舅舅是个棋迷,每次下棋,激动不已!
16、打灯笼,找舅舅,舅舅躲在门后头。
17、关于灯笼的歇后语:
18、王八中解元——规矩(龟举)
19、马季、唐杰忠的相声《友谊颂》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0、菊花脑:全世界栽培面积最小的蔬菜
二、外甥打灯笼的后歇语
1、盐店里谈天——闲得没事做。(咸得没事做)
2、提着灯笼行窃——明日张胆
3、打灯笼搬石头————照搬;照办
4、久而久之,许家庙成为蓝田县东乡重要集镇,蓝田县东川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许家庙的声名在关中平原乃至陕西闻名。
5、揭秘!西安为什么在抖音上那么火?大半个朋友圈都被刷屏!
6、类似的谐音的歇后语,它在前面一种类型的基础上加入了谐音的要素
7、花猫打灯笼,黄狗来喝道,一喝喝到城隍庙,城隍老爷吓一跳。
8、县太爷哈哈一笑,喝令赶紧退轿让嫁,在高密一时传为佳话。
9、小苏他爹——老输(苏)
10、一成不变,照旧!
11、秃子打伞——无法无天(无发无天)
12、石头放在鸡蛋里——混蛋
13、(就爱游玩)哇!小朋们快去寻找知心姐姐家里有多少个芭比!
14、外甥打灯笼——照舅(旧)。解释分析:这是一句逻辑推理型歇后语,来源于北方农村有个传统民俗,每年正月当舅舅的要给外甥送一个灯笼,从出生后一直送到外甥的第一个本命年结束,也就是十二生肖完成一个循环,以此表达长辈的美好祝福。所以就有了一句歇后语:外甥打灯笼——照舅(旧)。扩展资料:歇后语在结构上是“比喻——说明”式的俏皮话。使用的人往往只说出比喻部分,后面的解释部分则让对方自己领悟。歇后语可以分成两种类型,还有一种是谐音类的,例如:炒了的虾米——红人(仁)揍鸡毛——壮胆(装掸)子冬瓜皮做甑子——不争(蒸)气豆芽炒虾米(小虾)——两不道值(直)
15、上坟的时候,都是烧纸钱,哪里有人会烧报纸的,这样是明摆着的“骗鬼”。
16、心口挂灯笼——心照不宣
17、黑灯笼里点蜡烛——有火发不出
18、戳在了灯笼纸上——眼里有火
19、他并不给人治牙、拿牙。
20、打灯笼走铁道——见鬼(轨)
三、孔夫子搬家的歇后语是什么
1、麻子打灯笼——观点鲜明
2、瞎子进烟馆——摩登(摸灯)
3、(搞笑互动)开心一刻!上学的小朋友们要认真学习哦!
4、“绱鞋子不用锥子——针(真)好!”
5、外甥打灯笼歇后语下一句是什么
6、老虎是一种非常凶猛的动物,在过去农村的深山里面老虎也是比较多的,也偶尔会发生老虎伤人的事情。以前的老人,也常用老虎来吓唬小孩子。而如果遇到老虎了,不但不跑,还脱掉裤子去撵,这样岂不是既不要脸又不要命吗?
7、打灯笼搬石头——照办(照搬)
8、还有另一处点蜡烛的地方,就是孩子们的灯笼。春节过后,刚刚开市,满大街都是兜售灯笼的摊位,在皖北,灯笼要舅舅买给外甥,外甥的灯笼好不好看,比的是舅舅的腰包和脸面,所以,又有个歇后语叫“外甥打灯笼,照旧(照舅)”。
9、答:这是一个在民间流传广泛的歇后语,这个歇后语的答案是:外甥打灯笼一一照旧。能称呼外甥的人一定是舅舅或者是姨,外甥打着灯笼大概是为舅舅照路了。于是就有了这个歇后语:外甥打灯笼一一照旧。人们常用这个歇后语来比喻某些事情要按原来的方法办。
10、白天打灯笼——白搭
11、有人调侃,为什么外甥打灯笼就是找旧呢?不许找姨吗?于是演绎成找大人,为什么找大人,把大人丢了——丢大人了。
12、西瓜地里散步——左右逢源(左右逢圆)
13、灯笼杆上挂白布————挑明了
14、“瞎子磨刀——看见亮了!”
15、十多天前,我将官方的疫情的好消息发给中学同学们的时候,立马就有了回应:
16、鼻孔里灌米汤——够受的
17、矮子过渡——安心(淹心)
18、八百年前立的旗杆——老光棍。试想一下,一根旗杆立了几百年了,自然在上面是没有了旗帜的,所以不是老光棍是什么呢?
19、黑纸糊灯笼——不明不白
20、舅舅是个棋迷,输赢无所谓,乐在其中很欢喜!
四、外甥打灯笼是哪个歇后语
1、外甥撑灯笼——照旧;照舅
2、舅舅是个棋迷的歇后语,如下:
3、秀才的毛巾——包输(包书)
4、某一年风调雨顺,庄稼多收了三五斗。李家官庄李老汉心里舒坦,在大街上顺口说了一句:今年能过个欲足年了。结果第二天刚十几岁的独子就被绑了票,赎金500大洋。
5、舅舅是个棋迷,开盘博弈,沉默不语!
6、都说“寡妇门前是非多”,在过去寡妇的生活是非常不容易的。一旦嫁人了,即便是老公死了,也是不能轻易改嫁的。有些女人夜晚睡不着觉,就会数铜钱。如果有儿子的话,感觉还有点盼头。一旦儿子也死了,那以后怎么养老啊?所以也就活得没有了盼头!
7、犬门曰挂灯笼——耀门庭这个歇后语有两种:第一种:外甥打灯笼——照旧(舅)。有外甥则有舅,打灯笼有“照”的意思,而不仅仅是“找”的意思。照旧意思是还是原来那样,没有变化。第二种:外甥打灯笼——丢大人了。外甥打灯笼找人,找谁呢?当然是找大人,所以就是外甥打灯笼——照旧(照舅),取自谐音。
8、据说最早的歇后语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有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表现,远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9、灯笼的胡子————不理
10、毕竟,人们有了时代的新语言,有了时代的新语汇。
11、南天门的灯笼——照得高
12、而陕西灯文化广泛而独特
13、炒了的虾米——红人(仁)
14、你知道啥意思?折腾——这是普通话的意思,本地方言的意思是“搞作”。
15、纹丝不动,照旧!
16、当年,五十多年前,我们是像追星一样,追过这“歇后语”的啊。
17、蓝田葫芦岔一个值得去的地方
18、半两棉花——免谈(免弹)
19、老公拍扇——凄(妻)凉
20、据说,那王二麻子去作客。论资格和辈分,他不应该坐在“上岗子”上。可是,他少了些自知之明,偏偏坐在了上席。主家就请他到另一个位置入座。他却说:“就这!蛮好!蛮好!”
五、外甥打灯笼歇后语是什么?
1、正月初四这天的许庙街道和马路两旁,几乎成了灯笼的世界。人们在挑选、欣赏灯笼的同时,还能品尝各种小吃,实在是惬意。
2、马只能是在草地上奔跑,而如果在墙头上跑,那么的狭窄,它们是想要回头,也没有办法,毕竟马不会飞!
3、斗大的灯笼————照不见自己
4、灯笼杆上挂白布——挑明了
5、老九的兄弟——老实(老十)
6、俏皮话简短明了,贴切自然,幽默诙谐,耐人寻味。“心有灵犀一点通”,常让人会心一笑,是民间爱用的一种语法。生活中互开玩笑,善于自嘲也是幽默的最高境界。
7、打着灯笼上厕所————找死;屎死
8、雨打黄梅头——倒霉(倒梅)
9、第二年到外甥满12岁前,每年都要送灯,不能间断,民间把这种送灯活动叫添灯或添烛火。
10、马店买猪——没那事(没那市)
11、涡阳微友们怎么看这件事呢?请右下角写留言!!
12、顿外甥提灯笼——照旧;照舅
13、这天公公干活回家,老远就闻着煎鱼的香味,口里嘟哝着老婆子只会心思着吃,不会过日子。正使劲吸着鼻子闻鱼味道,儿媳在大门口看到公公回家了,赶紧挖了一瓢豆子,撒在大门口外的地边上。只管与婆婆在屋里吃鱼。等公公捡完豆子,用衣襟兜着进了大门,饭桌上只剩下白盘子里盛着黑乎乎的几条鱼。公公心想定是叫老婆子给糟蹋了,气就不打一处来:“这是谁煎的鱼?”老伴没敢吱声,儿媳妇就说:“爹,这是俺娘家刚送来孝敬你的鱼。”
14、在蓝田甚至整个关中地区有句歇后语:“外甥打灯笼——照舅(着旧),过年了,舅舅要给外甥买一个新灯笼。无论是多穷的人家,年礼可以没有,但外甥的灯没有是不行的,这叫娘家人给闺女“抬点儿”,婆家也会怪这个理儿。
15、火烧旗杆——长叹(炭)
16、生花生——非吵不可(非炒不可)
17、大多活动都和“灯”分不开,灯作为一种媒介
18、脱了旧鞋换新鞋——改邪归正(改鞋归正)
19、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20、幡竿灯笼——照远唔照近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