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表的故事
1、门捷列夫出生于1834年,他出生不久,父亲就因双目失明出外就医,失去了得以维持家人生活的教员职位。门捷列夫14岁那年,父亲逝世,接着火灾又吞没了他家中的所有财产,真是祸不单行。1850年,家境困顿的门捷列夫藉着微薄的助学金开始了他的大学生活,后来成了彼得堡大学的教授。
2、ོོ思ོོ维ོོ的ོོ世ོོ界ོོ
3、事实证明,门捷列夫是个才华横溢的学生。毕业后,他在巴黎和海德堡继续学习,在海德堡,他短暂地得到过名宿本生的指导。(他们俩关系不太好,部分是因为门捷列夫脾气古怪,还有一部分是因为本生臭名昭著的实验室里嘈杂且充满难闻的烟雾。)19世纪60年代,门捷列夫回到圣彼得堡,得到了一个教授的职位,他开始思考元素的本质,这样的思考最终促成了1869年元素周期表的诞生。
4、1834年,也是一个寒冷的2月,门捷列夫出生在西伯利亚的托博尔斯克一个东正教家庭。该地曾为俄罗斯民族在乌拉尔山脉以东建立的第二座城市,西伯利亚的首府,但在门捷列夫所在的时代,托博尔斯克已经日渐衰落,最终会因错过西伯利亚大铁道而彻底沉寂。
5、如果我们没有元素周期表,那么我们的学习会变成什么样子呢?我们无法对化学产生有规律的学习,我们只能学习一些简单的现象,无法产生深入的学习。而且,元素周期表能揭示元素的性质,而且还能够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推断他们的性质,比如说,可根据F、Cl的性质来推断I的性质,因为他们在同一列。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够借助这个表,去学习物质的性质,比如说氟具有很强的还原性等。总之,元素周期表学习的一个有利的工具。
6、其次,有许多人浅尝辄止地尝试过把元素排成行列,但门捷列夫却在实验室里花费了整整一生,元素摸起来、闻起来是什么样,会如何反应,他的了解比别人深刻得多。尤其是金属,这些元素性质模糊,很难放到周期表中合适的位置上。有了这样深刻的了解,门捷列夫才能把已知的全部62种元素都编进他的行行列列里。他还着魔般地修订周期表,甚至曾经把元素名字写在卡片上,在自己办公室里玩某种化学单人纸牌游戏。还有最重要的一点,门捷列夫和迈耶尔的周期表中都留有空白,因为没有哪种已知元素填得进去。
7、我们住在同一单元楼的伙伴,体内的原子半径在逐渐增大。最外层电子数都是一样的。住在最底层的伙伴,他的性格往往很活泼。比如有一个元素,叫“铯”,他住在碱金属那一单元楼里的底层,脾气却最火爆。不过,无论我们有着怎样各异的性格,人类都会用他们的智慧驯化我们,给我们找到一个人世的归宿。
8、周期律的建立,使化学研究从只限于对大量个别的零散事实作无规律的罗列中摆脱出来,奠定了现代无机化学的基础。1882年,门捷列夫因此得到了英国皇家学会的最高荣誉——戴维奖章。
9、门捷列夫的父亲伊万从事中学教育工作,母亲玛利亚来自当地著名的商贾世家。玛利亚的祖父创办了西伯利亚地区第一家玻璃厂和印刷厂,这可能算是门捷列夫的一点“化学基因”。
10、门捷列夫的最大贡献是发现了化学元素周期律。今称门捷列夫周期律。1869年2月,门捷列夫编制了一份包括当时已知的全部63种元素的周期表(表1)。同年3月,他委托N.A.缅舒特金在俄国化学会上宣读了题为《元素的属性与原子量的关系》的论文,阐述了元素周期律的要点:
11、100号元素镄与锿是一同被发现的,以美籍意大利物理学家费米的名字命名。费米领导的小组在1942年建成了世界第一座可控核反应堆——芝加哥一号堆,人类从此迈入原子能时代,费米也被誉为“原子能之父”。著名的费米实验室也是为纪念他而命名的。
12、于特比的意思是“偏僻的村落”,它看起来就是个典型的瑞典海滨村庄,水面上矗立着红顶的房屋,屋子都有大大的白色百叶窗,宽阔的院子里种着许多枞树。人们乘着渡船在群岛间往返,街道都以矿物和元素的名字命名。
13、1861年,门捷列夫延长留学的请求未获俄国外交部通过。当他回到圣彼得堡时,古老的帝国正在酝酿风云变革,亚历山大二世下诏废除了农奴制。
14、⑨没有比时间更容易虚掷,更值得珍惜的事,倘若没有时间,我们在世上将一事无成。
15、⑥科学不但能"给青年人以知识,给老年人以快乐",还能使人惯于劳动和追求真理,能为人民创造真正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能创造出没有它就不能获得的东西。
16、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
17、劳动创造一切,劳动者创造一切。历史的口号就是这样。
18、1866年任彼得堡大学普通化学教授,1867年任化学教研室主任。
19、1860年9月3日是一个事后看起来非常关键的节点。当时,海德堡附近的卡尔斯鲁厄举办了首届国际化学大会,包括凯库勒、拜耳在内的140名著名欧洲化学家出席。来自意大利的坎尼扎罗号召用阿伏伽德罗发明的标准统一原子量、分子量的概念,解决纷争已久的分歧。
20、常见的元素周期表为长式元素周期表。在长式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是以元素的原子序排列,最小的排行最先。表中一横行称为一个周期,一列称为一个族,最后有两个系。 除长式元素周期表外,常见的还有短式元素周期表,螺旋元素周期表,三角元素周期表等。
二、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表的故事作文
1、1875年,勒科克·德·布瓦博德兰从矿物中发现了一种从未见过的色带,凭着丰富的经验,他立刻准确地推断这是一种新元素。他将这种元素命名为镓(gallium),这个名字来自拉丁语,意思是法国(高卢,Gallia)。(阴谋论者指责他其实是偷偷地用自己的名字给元素命名,因为勒科克的意思是公鸡,在拉丁语中拼作gallus。)勒科克想抓住这份荣耀好好品味,所以他着手提纯一份镓样品。
2、他以惊人的洞察力投入了艰苦的探索。直到1869年,他将当时已知的仍种元素的主要性质和原子量,写在一张张小卡片上,进行反复排列比较,才最后发现了元素周期规律,并依此制定了元素周期表。
3、1701年,一个名叫约翰·弗莱德里奇·伯特格尔(JohannFriedrichBöttger)的年轻人骗来了一群人,在他们面前欣喜若狂地掏出两枚银币,准备给他们变个魔术。他手舞足蹈,给银币施了点儿化学巫术,银币“消失了”,一枚金币突然出现在人们眼前。当地人从没见过比这更有说服力的炼金术,伯特格尔觉得自己一定会声名鹊起——不幸的是,他的确声名鹊起了。
4、1860年参加了在卡尔斯鲁厄召开的国际化学家代表大会。
5、门捷列夫对本生的实验室条件并不满意。他在自己的公寓里自建实验室,从结识的化学大师们手中购得精准的温度计等设备。其中一种实验器材是他自己设计的,如今被命名为门捷列夫比重瓶,可以精确地测量液体的密度。
6、意大利的坎尼扎罗号召化学大一统
7、先放下门捷列夫在科学上的“霸气”不提,这场争辩真正的核心是理论和实验谁主谁从。是理论为勒科克带来了灵感,让他发现了新东西,还是说实验提供的是切实的证据,门捷列夫的理论不过恰好吻合了实验数据?在勒科克为周期表中的镓找到证据之前,门捷列夫还不如预言火星上有奶酪。那么法国佬就得再次撤回数据,重新发布吻合门捷列夫预言的新结果。尽管勒科克宣称自己从未见过门捷列夫的表格,但他仍可能从别人那里听说过周期表的内容,又或者是整个科学界都在谈论周期表,间接启发了科学家留意新的元素。正如天才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所说,“理论决定了我们能观察到什么”。
8、比如说,他的一生中充满悲剧。门捷列夫生于西伯利亚,家中共有14个孩子,他是最小的一个。1847年,门捷列夫13岁时,他的父亲去世了。为了生计,他的母亲接过了本地的玻璃工厂,管着手下的男人干活,这在当时可是十分大胆的。后来工厂因火灾而烧毁,母亲的希望就全落到了头脑敏锐的小儿子身上。她带着门捷列夫,乘坐马车,翻过白雪皑皑的乌拉尔山脉,穿越荒原峭壁,匆匆赶到了1200英里(约1931千米)外的莫斯科,希望把孩子送进一所精英大学——可是这所大学拒绝了门捷列夫,因为他不是本地人。这位顽强的母亲带着儿子又坐上了马车,跑了400英里(约644千米),匆匆赶到了圣彼得堡,这里有门捷列夫亡父的母校。门捷列夫刚刚登记入学,母亲就去世了。
9、由于当时高校编制的稀缺,基本上是“一个萝卜一个坑”,门捷列夫在随后的两年内担任大学的编外教员,开始了漫长的“转正”奋斗。
10、幼年失怙,“门母”三迁
11、门捷列夫查阅了大量资料,结果发现,铍的性质也很像镁,而镁的化合价为+2价。这样铍的原子量成为正好排在锂(原子量为7)和硼(原子量为11)之间。这一突破极大地鼓舞了门捷列夫,他又用类似的办法,大胆更正了好几个元素的化合价和原子量,从而使这些元素在排列中回到它们应有的位置上。
12、一首最动听的美国民谣
13、本生的工作使得元素周期表的构建工作大大加速了。虽然他反对以光谱来归类元素,不过总有比他大胆的科学家。在光谱仪的帮助下,立刻就有新元素被发现了。而且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光谱仪能够拨开迷雾,发现藏在未知物质中的已知元素。可靠的鉴别手段让化学家们朝着终极目标迈出了一大步,从更深的层面上了解了物质。不过,科学家们不光是要找到新元素,还得把它们编进家谱里。
14、门捷列夫的母亲是位英雄的母亲,一生共生了17个孩子,门捷列夫排行最小。用我们现在的眼光看,门捷列夫就是一个“神童”,因为在哥哥们在上学的时候,他在旁边跟着学就掌握了小学的所有课程,7岁通过入学考试就直接进入了中学学习。
15、俄国化学家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发现化学元素周期律闻名于全世界
16、很容易看出历史学家和科学家为什么会倾慕门捷列夫的传奇人生。当然,如果他当时没有制出元素周期表,今天的人们就不会记得他的生平。总的来说,门捷列夫的工作就像是达尔文提出进化论、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他们都不是一个人做完了全部工作,但他们却做出了最大的贡献,而且比其他人做得更为精美。他们洞见了自己研究方向的前景,并以大量证据夯实了自己的发现。和达尔文一样,门捷列夫也因研究工作得罪了不少人。为自己没见过的元素命名的确有点独断专横,这激怒了罗伯特·本生的嫡传弟子——他发现了“类铝”,所以他理所当然地认为荣誉和命名权都该属于自己,而不是那个偏激的俄国佬。
17、1957年,在斯德哥尔摩诺贝尔研究所工作的一个科学家小组首先宣称发现了102号元素,并将其命名为锘,以纪念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诺贝尔。但他们的结果被认为是错误的。1958年,吉奥索等人用重离子直线加速器,使碳离子轰击锔靶,才终于获得了锘原子。后来,苏联杜布纳的研究团队也对此进行了证实。不过,锘的名称仍被保留。
18、此外,将历史化繁为简的过程中,人们总倾向于给门捷列夫和迈耶尔这样的人物过高的评价。他们的确搭建了元素周期表的初步框架,使元素得以各居其位,但截止到1869年,所有元素中只有三分之二被发现了,而且接下来的许多年里,就算是最好的周期表里也有某些元素被放在错误的位置上。
19、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被后来一个个发现新元素的实验证实,反过来,元素周期表又指导化学家们有计划、有目的地寻找新的化学元素。至此,人们对元素的认识跨过漫长的探索历程,终于进入了自由王国。
20、花了好几年时间,1878年,这位法国人终于得到了一块又好又纯的镓。镓在室温下呈固态,但它的熔点还不到30℃,这意味着如果你把它握在掌心里(人类体温约为7℃),它就会熔化成厚厚的糊状液体,就像水银一样。像这样能让你摸到却不会把手指头烧焦的液态金属可不多。所以,继本生灯之后,镓成了化学界恶作剧的重要道具。其中一个流行的恶作剧是用镓来做汤勺,因为它看起来很像铝,却又很容易化掉。把镓勺和茶一起送到客人桌上,然后你就可以好好看戏了,客人看见格雷伯爵茶“吃掉”了茶具,一定会吓一跳。
三、元素周期表
1、在化学元素周期表中,人们只看到一个个元素的名称和符号。其实,人们在给元素命名时,往往都赋予其一定的意义,或彰显特性,或体现出处,或致敬大家,或纪念祖国,或有天神加持,或与星辰同在……每个元素名称后面都有一段故事。
2、1869年,人们知道的就只有镧系元素中的老二——铈。不过门捷列夫并没有预测“类铈”什么的,而是老实承认了自己的无奈。在他的表格里,铈后面只留下了一行行丧气的空白。后来在将新的镧系元素填进周期表的时候,他经常搞错这些元素的位置,部分是因为许多“新”元素其实是几种已知元素的混合物。似乎铈就是门捷列夫所知的世界的边界,就像直布罗陀是古代水手的边界一样,一旦越过这条界限,他们就得冒着掉进漩涡或是从地球边缘冲下去的风险。
3、1850年,家境困顿的门捷列夫藉着微薄的助学金开始了他的大学生活,后来成了彼得堡大学的教授。幸运的是,门捷列夫生活在化学界探索元素规律的卓绝时期。当时,各国化学家都在探索已知的几十种元素的内在联系规律。
4、关键词|门捷列夫励志人生
5、启人智,暖人心,我读你听!
6、1865年初还发生了一件大事,门捷列夫“转正”了。通过教授资格考试后,他成为了圣彼得堡大学的技术化学教授,并在同年秋天入住大学公寓。在那里,他将画出最初一版元素周期表。
7、1789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他的专著《化学纲要》一书中,列出了世界上第一张元素表。他把已知的33种元素分成了气体元素、非金属、金属、能成盐之土质等四类。但同时他也把一些物质,如光、石灰、镁土等都列入元素。
8、元素周期表故事中的主角有许多原因
9、年轻的化学家虽然也关注着学生运动,但更为迫在眉睫的是柴米油盐的窘迫。圣彼得堡大学因首都的政治局势关停,他失去了那个编外的职位。
10、继承教职的同时,门捷列夫也要继承前辈兼老朋友的教学任务:无机化学课。这对他来说是个相对陌生的领域,他决定自己动手编写一本全新的教材。
11、写完《有机化学》之后,门捷列夫接下了翻译德文《技术百科全书》的校对工作,并心血来潮主笔了几个章节。他在出版界获得了惊人的声誉,身无博士学位,竟被圣彼得堡应用技术学院聘为教授。值得一提的是,该校当时的校长是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父亲。
12、到1869年,科学家们已经认识了63种元素并确立了原子量和原子价,详细研究了物理及化学性质。不过这些资料仍繁杂而纷乱,化学家们纷纷开始探讨原子量与元素性质间的关系——以寻求事物的秩序和统一性。门捷列夫在这样的背景下推出了他的元素周期说。
13、但新的问题又出来了:比如钙的原子量为而在它后面的钛的原子量,却猛增到按周期性排列的元素之间在原子量和性质上上下脱节!门捷列夫苦苦地思索,终于想到,现在的60多种元素不会是自然界现存的全部元素,今后还会有新的元素被发现。他设想在钙和钛之间,还会有一个至今仍未发现的元素,它迟早会被人们发现,所以应该在钙的后面,给这个未发现的元素留下一个空位。门捷列夫称之为“类硼”,并预言了它的一些主要性质。
14、不断有人提出各种类型周期表不下170余种。
15、事实上,门捷列夫只需从圣彼得堡往西走上几百英里,就能解决所有问题。这个村子在瑞典,离铈的发现地很近,村名很滑稽,叫于特比(Ytterby)。如果门捷列夫来到这里,就会和一种难以归类的制瓷矿物不期而遇。
16、(2)《数理化通俗演义》,作者:梁衡,2017年,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17、然而,在排列过程中,门捷列夫遇到了一些特殊情况。这些情况很难处理。比如铍这个化学元素,如果按原子量顺序来排列,应该插在碳和氮之间,但显然是多余的;而锂和硼之间,却又好像少了一个元素。“会不会是铍的原子量弄错了呢?”门捷列夫大胆地提出了这个疑问。铍的当量是这是通过实验得到的不会有问题,但化合价是推测出来的。
18、1893年起,任度量衡局局长。1890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外国会员。
19、大大有利于我们的学习。
20、我们一定不要当三等公民:等下班等薪水等退休。
四、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表的故事读后感
1、1869年,门捷列夫首次发表的元素周期表(左)及其手稿,他将元素按原子量排列,揭示了元素的周期表规律(《元素的盛宴:元素周期表中的化学探险史与真实故事》内页插图)
2、█推荐常见元素化学反应式
3、虽然加多林手中没有合适的化学工具(也没有相应理论)来把14种镧系元素全部鉴别出来,但他仍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他把寻找新元素当成一种消遣,甚至可以算是种嗜好。等到门捷列夫已近迟暮,那时的化学家们有了更好的工具。他们回头去重温加多林对于特比岩石的研究,新元素就像硬币一样哗啦啦掉了出来。
4、不可避免地,瓷器的秘密泄露了出去,伯特格尔和契恩豪斯的秘方传遍了整个欧洲。既然有了基础的化学理论,接下来的半个世纪里,手工匠人即兴发挥,又对工序进行了改良。不久后,人们一旦发现长石马上就地开采,哪怕冰天雪地的斯堪的纳维亚也不例外。在这里,人们更喜欢用瓷质的炉子,因为比起铁炉来,瓷质的炉子能达到更高的温度,保温时间也更长。为了满足欧洲蓬勃发展的制瓷业的需求,1780年,在离斯德哥尔摩十多英里外的于特比岛上,一个长石矿动工了。
5、当我们翻看老照片时
6、给我们树立一个榜样。
7、元素周期表改变了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为什么这么说呢?请你设想,是不是我们之前看待这个世界的时候,从来不会思考这个世界是由什么组成的。但是有了这个表之后,我们开始知道,一个个的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由元素组成的。这就是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产生了极大的改变,我们开始知道这个世界由无序变成了有序,开始变得有规律起来。从此以后,我们便有了全新的方式去面对这个世界。
8、1869年俄国的科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首次编制了元素周期表,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9、类铝(现在叫镓)的发现带来了一个问题:到底是什么推动了科学的进步——理论带给人们观察世界的框架,但最简单的实验也可能推翻最优美的理论。发现镓的实验化学家与理论化学家门捷列夫舌战一番后,找到了自己的答案。1838年,保罗·埃米尔·弗朗索瓦·勒科克·德·布瓦博德兰出生在法国干邑地区的一个酿酒之家。他长得英俊潇洒,一头鬈发,胡须卷曲,喜欢戴时髦的领结。成年后,他搬到巴黎,操作本生的光谱仪。后来,他成了世界上最棒的光谱仪大师。
10、化学史教学之家编辑整理
11、本书收录了59种常见元素的1000多种化学反应式,供工作中随时查阅。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化工、采矿、冶金等行业从事化学分析人员的参考工具书。
12、稿费自然也是一门生财之道。门捷列夫很快开启了著作等数身、本本皆传世的高产人生。回国后花了不到4个月时间,门捷列夫完成了俄国历史上第一本《有机化学》。该书不仅是前人资料的汇编,还加入了新的知识点。例如,他在书中首次提出了极限理论,认为甲烷CH4的碳氢比是所有碳氢化合物中最高的。
13、门捷列夫与第一任妻子列且娃
14、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科学家,1955年,由美国的乔索、哈维、肖邦等人,在加速器中用氦核轰击锿,锿与氦核相结合,发射出一个中子,而获得了新的元素,便以门捷列夫的名字命名为钔。
15、到了1865年,纽兰兹正在独立地进行化学元素的分类研究,在研究中他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当元素按原子量递增的顺序排列起来时,每隔8个元素,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就会重复出现。由此他将各种元素按着原子量递增的顺序排列起来,形成了若干族系的周期。纽兰兹称这一规律为“八音律”。但是,纽兰兹没有认识到在已知元素之间还有未发现的元素,因此"八音律"存在许多矛盾。1866年,纽兰兹在英国化学学会上提出了"八音律"的见解时,引起了哄堂大笑。有人讽刺说,你怎么不按元素的字母排列呢?许多年以后,即在元素周期表的重要性得到普遍承认以后,他们的论文才得以发表。纽兰兹甚至还因此而获得了勋章。
16、①天才就是这样,终身劳动,便成天才!
17、从立志做这项探索工作时起,门捷列夫就不怕指责,不怕嘲讽,花了20年的时间,才把化学元素从杂乱无章的迷宫中分门别类地理出了一个头绪。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就把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称为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律和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
18、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化学元素周期表是根据核电荷数从小至大排序的化学元素列表。列表大体呈长方形,某些元素周期中留有空格,使特性相近的元素归在同一族中,如碱金属元素、碱土金属、卤族元素、稀有气体,非金属,过渡元素等。这使周期表中形成元素分区且分有七主族、七副族、Ⅷ族、0族。由于周期表能够准确地预测各种元素的特性及其之间的关系,因此它在化学及其他科学范畴中被广泛使用,作为分析化学行为时十分有用的框架。
19、还是思科瑞说的,“科学界震惊地发现,理论化学家门捷列夫竟然比亲手发现新元素的化学家更了解这种元素的特性”。一位文学老师曾教过我什么能成就一个好故事——元素周期表的制定就是一个好故事——故事的高潮“出人意料但合情合理”。我猜测,门捷列夫发现周期表的伟大框架时一定非常震惊——但同时也相信它一定是正确的,因为这张表格如此简洁优美。难怪他有时候会因自己感受到的力量而有点忘乎所以。
20、1865年,英国化学家纽兰兹把当时已知的元素按原子量大小的顺序进行排列,发现无论从哪一个元素算起,每到第八个元素就和第一个元素的性质相近。这很像音乐上的八度音循环,因此,他干脆把元素的这种周期性叫做“八音律”,并据此画出了标示元素关系的“八音律”表。
五、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表的故事是真的吗
1、1848年入彼得堡国立交通大学,1850年入彼得堡师范学院学习化学,1855年取得教师资格,并获金质奖章,毕业后任敖德萨中学教师。
2、梦属于梦属于灵感思维。灵感思维是天才人物的一种得天独厚的素质的自然流露,灵感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精神状态,但只限于灵感光顾时的真实写照和维妙维肖的描述。
3、1869年2月的一个夜晚,门捷列夫经历了那个名垂青史的梦境:
4、同一族中,由上而下,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核外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增大,原子序数递增,元素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
5、俄国矿物学家杉马尔斯基是以科学家名字命名化学元素的第一人。他发现了一种铌酸钇矿石,即杉马尔斯基矿石。1879年,法国化学家布瓦博德朗在利用分光镜分析这种矿石时,发现一种新元素的土质,这种新元素就是62号元素。布瓦博德朗将其命名为钐。
6、『化学·节日』愿你眼里总有光,手里总有鲜花
7、从碱金属锂Li、钠Na、钾K、铷Rb到卤族元素氟F、氯Cl、溴Br、碘J(编注:碘的化学符号后来定为I)再到碱土金属镁Mg、钙Ca、锶Sr、钡Ba,元素的化学性质依据什么样的规律发生变化?
8、勇气和信心是人生路上两把武器,勇气常常用,就会有信心。
9、这里我们就要谈到本生为周期表做出的另一个杰出贡献了——他帮助创建了海德堡的科学王朝。他的学生中,有不少人为周期律的早期工作做出了贡献,其中就有我们要谈到的第二位主角——德米特里·门捷列夫,人们公认是他创造了元素周期表。
10、1856年获化学高等学位,1857年首次取得大学职位,任彼得堡大学副教授。1859年他到德国海德堡大学深造。
11、门捷列夫不自觉地应用黑格尔的量转化为
12、他学习的课题异常杂博,“中国的初等教育”、“圣彼得堡地区的啮齿动物”、“热量对动物分布的影响”、“古植物”、“本影无机分析”,并未看出明显的偏好。
13、 他根据元素周期律编制了第一个元素周期表,把已经发现的63种元素全部列入表里,从而初步完成了使元素系统化的任务。他还在表中留下空位,预言了类似硼、铝、硅的未知元素(门捷列夫叫它类硼、类铝和类硅,即以后发现的钪、镓、锗)的性质,并指出当时测定的某些元素原子量的数值有错误。
14、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表的时候,当时很少有人去研究这些东西,但是他却能克服重重困难,仔细钻研,绘制出第一个元素周期表,这对以后的研究学习产生大大的帮助。这给我们有很大的启发,当我们面对困难的时候,是否有坚韧的毅力像门捷列夫那样,继续坚持呢?
15、阻碍我们成功的第一障碍,也是最大的障碍就是――不自信。
16、实话实说,就像本生和本生灯一样,元素周期表也并不是门捷列夫单枪匹马发明的。有6个人分别独立地制出了周期表,而且他们的工作全都基于前辈化学家提到过的“化学亲和力”。门捷列夫最初的想法很粗糙,他试图找到一种方法,将元素分成有相似性的小组,并找到某种科学规律,将这些小组纳入一个周期体系,有点像是荷马将毫无联系的希腊神话串到一起,写出了《奥德赛》。和其他领域一样,科学界也需要英雄,门捷列夫成为元素周期表故事中的主角,有许多原因。
17、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纯净的世界
18、化学究竟在围绕怎样的宪法运作,才构成了人类所见所用所生产的物质世界?
19、幸运的是,门捷列夫生活在化学界探索元素规律的卓绝时期。当时,各国化学家都在探索已知的几十种元素的内在联系规律。
20、元素周期表是科学史上最卓著的发现之刻画出的不仅是化学的本质,也是物理学和生物学的本质。无论是这张被称为化学帝国首部宪法的周期表,还是它的发现者门捷列夫,都有着堪称传奇的经历。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