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黑格尔辩证法
1、斯宾诺莎认为,自然界中没有任何偶然的东西,一切都是由必然性决定的。人类社会和个人的一切也是严格地被决定的。那又何来自由可言呢?所谓自由,即“仅仅由自身本性的必然性而存在,其行为仅仅由它自身决定”。这种定义,我看只能适用于他所谓的“实体”。在实践上离真正的自由还很远。因为真正的自由,不仅是对必然性的服从,同时也是对必然性的超越;而且仅仅由它自身决定其行为一说,也是不现实的,只有对绝对孤立存在的东西(根本没有)才可以如此说,现实存在着的一切都处在普遍联系中、相互作用中。也就是说,斯宾诺莎实际上还没有真正解决自由与必然的关系问题。所以,他没能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走上辩证思维方式的道路。
2、我们会对事情看得更透一些。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今天就跟大家讲这么多吧。谢谢大家!
3、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把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与中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批判了古今中外的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辩证法,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注释为中国特色的辩证法一一矛盾论一一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4、自然界的目的就在于对抽象的确证。
5、这样,黑格尔也就把康德关于认识的两个源泉变成了一个,即仅仅留下了一个自我。但是,在感性直观中,一提起认识,当然意味着一要有认识对象,二要有认识者,现在把物自体抛弃了,只有一个认识者了。人们一定会问,没有认识对象的认识能成立吗?它去认识谁呢?或者说它去认识什么?认识者的对象就是他自己一说能成立吗?
6、道家、禅宗不是理性,所以它们的自由精神只是一种虚假的自由精神,立不起来。也对抗不了儒家和法家的这样一种森然的体制的压制。人们觉得那个时代忍受不了,最后还是要回到儒家、法家的怀抱,有秩序总比没有秩序好。
7、第关于内在联系和矛盾发展的思想。恩格斯指出:“黑格尔第一次——这是他的巨大功绩——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黑格尔主张,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对立面的统一”,对立面既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又是排斥和矛盾的。内在矛盾的斗争和转化,推动了事物的发展。
8、人受意志的支配与奴役,他无时无刻的忙忙碌碌无非是寻找些什么,每一次寻找的结果,无不发现原是与空无同在,最后不能不承认人生原是一个大悲局,人生却全是痛苦。
9、他不同意机械论把意志这概念囊括在力这概念之下,而且恰好反其道而行之,把自然界中每一种力设想为意志。
10、超越到更高的层次,才能建立起普遍的规范,否则就要受到感性的干扰,陷在感性的汪洋大海里面不得超脱。所以它们是不可分的。反过来,“努斯”的超越如何才是真正的超越呢?这种“努斯”的自否定,我不愿意这样啦愿意那样,至于我将来会怎么样,我还不知道。为所欲为,打破一切规范,怎么都行,这是后现代的精神。
11、只要我们真正理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它的来龙去脉,那对我们今天的法治,它的实质的把握可能要更准确一些。
12、黑格尔并未遵循亚里斯多德的正确道路,而只是吸收了经验主义、归纳派的一些正确思想,用于修补笛卡尔派的唯理主义思想。因此黑格尔的哲学其实是修正后的笛卡尔的唯理主义,这是人们将黑格尔的哲学也定为唯理主义的根本原因。
13、另一个起源就是否定的思想。为什么否定的思想、自己否定、自我运动的思想在黑格尔那里更重要呢?黑格尔追溯到古希腊有这一方面的因素,那就是所谓的“努斯”。“努斯”也是个希腊字,最早由古希腊的哲学家阿那克萨哥拉提出来。万物是由“努斯”所推动的。
14、叔本华对康德哲学的继承和批判,与黑格尔走着不同的道路。
15、这两大要素相互之间也有关系。否定之否定作为原则,是一贯的原则,不是否定一次以后就不否定。否定能作为原则需要返回自身,是否定之否定,否定自身。这就是“反身性”的原则,“否定”返过来否定自身,反身性就是反思。否定与反思不可分割。
16、黑格尔一生都在进行苦心孤诣的探索。他留下的主要著作有:《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小逻辑》、《自然哲学》、《精神哲学》、《法哲学原理》、《历史哲学》、《宗教哲学》、《美学》、《哲学史讲演录》等等。黑格尔的全部著作,都为着一个重要的主旨——通过对精神、理性辩证发展过程的描述,揭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普遍规律。
17、真正的科学方法亦即辩证法的本性,一方面是方法与内容不分,另一方面是由它自己来规定自己的节奏,这两个方面可以看做是其辩证法的基本特征。也就是说,黑格尔认为辩证法不仅仅是方法,而且是事物自身的客观法则。方法不是外在的形式或我们认识事物的某种方式,而是事物内在的生命、灵魂和运动方式。
18、其中黑格尔通过发展康德成为了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标志着传统的形而上学的完成。
19、历史同认识一样,永远不会把人类的某种完美的理想状态看做尽善尽美的,完美的社会、完美的‘国家’是只有在幻想中才能存在的东西;反之,历史上依次更替的一切社会制度只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进程中的一些暂时阶段。每一阶段都是必然的,因此,对它所由发生的时代和条件说来,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但是,对它自己内部逐渐发展起来的新的、更高的条件来说,它就变成过时的和没有存在的理由了;它不得不让位于更高的阶段,而这个更高的阶段也同样是要走向衰落和灭亡的。”(注:恩格斯:《费尔巴哈论》,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8页。)
20、第思维具有主观能动作用,人可以把观念的东西转化为实在的东西。
二、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
1、船的运动,是机械运动,是多种基本运动的一种,再比如“拔苗助长”是违反了生物运动规律。
2、“世界除了表象和意志之外,就不能再是别的什么了。任何人都能看到自己就是这意志,世界的内在本质就在这意志中。同时,任何人也能看到自己就是认识着的主体,主体的表象即整个世界。”
3、可以说,他俩的哲学思想核心本质不同之处在于:
4、但是,由于黑格尔根据否定的否定所包含的肯定方面把否定的否定看成真正的和唯一的肯定的东西,而根据它所包含的否定方面把它看成一切存在的唯一真正的活动和自我实现的活动,所以他只是为那种历史的运动找到抽象的、逻辑的、思辨的表达,这种历史还不是作为既定的主体的人的现实的历史,而只是人的产生的活动、人的发生的历史。
5、康德第一个揭示了知性思维的局限性,认为这种方式只能运用于现象而不可能把握事物自身,但他的本义是说明形而上学不可能成为科学。黑格尔却从康德的消极辩证法中看到了哲学成为科学的一线曙光。在他看来,思维的辩证性为我们扬弃固定的概念,打破它们之间的界限,重新再现事物的整体生命提供了可能性。
6、(4)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怡和斗争性毛泽东指出:“同一性、统一至性、互相渗透、互相贯通、互相依赖(或依存)、互相联合或互相合作,这些不同的名词都是一个意思,说的是如下两种情形”:第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没有生就没死,没有死就没有生;没有上也就没有下,没下也就没有上;没有祸也就没有福,没有福也就没有祸;没有顺利就没有困难,没有困难就没有顺利;没穷人就没有富人,没有富人就没有穷人;没有资本家就没有雇佣工人,没有雇佣工人没有资本家;有资产阶级就有无产阶级,有无产阶级就有资产阶级等等。互相对立统缺一不可。
7、辩证法(Materialist Dialectics),是一种研究自然、社会、历史和思维的哲学方法;是辩证法的三种基本历史形式之一;是由马克思首先提出,经其他马克思主义者(比较突出的如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发展而形成的一套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思想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组成部分。
8、精神自身就是否定性,未经否定的精神只是潜在的精神,不敢面对否定的精神还不是真正的精神,唯有投身于否定仍然保持着自身的同一性并且扬弃了否定的精神才是真正现实的精神。
9、卢卡奇非常明白,解决资本时代的生存困境,只有具备了成熟的阶级意识的无产阶级,才能承担并完成如此重任。卢卡奇不仅高度认同马克思的理论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力量的判断,而且还特别强调理论掌握群众的“方法”尤其重要,只有方法得当,理论才能真正掌握群众,从而转变为“革命工具”。为了唤醒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唯有依靠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这一武器。在研究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时,卢卡奇把马克思与黑格尔相对读,这一思路符合思想史发展的实际进程,无疑是合理的、恰当的。卢卡奇究竟是如何展示马克思与黑格尔的思想关联呢?
10、摘要:《黑格尔的哲学遗产》深刻揭示了黑格尔辩证法的意义在读者的阅读和使用中不断地生成和呈现,只有在存在论根基处厘清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区别,马克思对黑格尔思想资源的利用才能毫无遮蔽地与我们照面。卢卡奇在对象化与异化区分上的犹豫不决,使他一度错估了马克思与黑格尔在存在论原则上的差异,难以把握黑格尔辩证法的真谛。马克思高度评价并彻底改造了黑格尔的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辩证法,阐述了合理对待黑格尔哲学的科学态度,展露了唯物辩证法的要义。
11、既然历史是从低级到高级,一些规范不断的互相取代的过程,我们就可以用理性对其加以分析。古希腊,中世纪、近代有什么规范,我们都是可以用理性加以分析的,它是理性不断提高自己的层次,这就是历史理性。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有非常明显的历史理性的痕迹。
12、生活中依据一定条件,穷人变成富人,富人变成穷人;好人变成坏人,坏人变成好人, 等等例子很多。
13、相对意义上的纯客观规律有没有呢?当然有的。但揭示这种规律不是哲学的任务,哲学的任务是要揭示为什么存在着客观规律的世界,并没有能束缚住人的活动,或者说,人在客观世界面前仍然是有自由的,为什么?辩证思维方式所要揭示的正是这一矛盾关系的内在逻辑与规律。抛开了这一核心问题,奢谈什么纯客观规律,那末,我们便倒退到德国古典哲学以前的理论水平上去了。
14、黑格尔对克服意识的对象的运动作了如下的描述:
15、恩格斯同马克思一起,批判地继承以往军事理论遗产和总结革命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有关战争、军队、军事学术和军事史的学说,为无产阶级军事科学奠定了基础。
16、对于对立,国民党和***对立,左派和右派对立,但他们都不是矛盾的。毛泽东讲的矛盾其实都不是矛盾,其实都是对立。(笑)他不是从语言层面上来讲的,是从事实层面上来讲的。事实上,当时国内正在进行国内革命战争,有两派,两派有冲突,它们的地位发生相互转化,这些都可以讲的,但这不是矛盾。当然毛主席的这样一种观点也不是他个人创造的,它来自于传统。中国历史从来都把对立理解成万事万物的动因,而不是把矛盾理解为事物的动因。
17、作者立足于一个全新的视角,对黑格尔辩证法进行了历史渊源的追溯和逻辑结构的分析,指出它由两个不可分割的本质要素构成,即作为内在动力的自否定的努斯精神和作为反思形式的逻各斯精神。通过与中国哲学的比较,深入分析了黑格尔哲学中这两大精神的运作方式及相互关系,阐明了由此形成的黑格尔哲学本体论、认识论和逻辑学三者统一的体系特征,展示了黑格尔哲学与马克思哲学的内在联系和差异,是对黑格尔辩证法的一个具有开拓性的研究成果。
18、内容提要:休谟的怀疑论充分反映出了直观思维方式的缺点,启发康德设定了主体能动性的思想。黑格尔基于他对人的存在方式的深刻理解,进一步发挥了康德的主体能动性的思想,提出了与古代形而上学以来传统的直观思维方式相对立的辩证思维方式。
19、本文试图结合黑格尔辩证法的“一般形式”,思考以下几个问题:第黑格尔辩证法讲的是个体性还是整体性?第黑格尔辩证法中关于肯定性和否定性的问题;第黑格尔辩证法究竟是建构的逻辑还是瓦解的逻辑?第黑格尔辩证法是人的辩证法还是神的辩证法以及辩证法的历史性问题。这些相互联系的问题既涉及对黑格尔辩证法总体性质的理解,也涉及黑格尔辩证法与马克思、与当代辩证法的关系的理解。本文试就这些问题做出一点思考,这些思考仅仅是一些理解和感受,谈不上是严密的论证,仅供和大家共同讨论之用。
20、意识这个名称,比思维这个名词,给予了这种行动以更多主观性的外表,但是思维这个名词,在这里根本应该从绝对的意义上,理解为无限的、不带意识有限性的思维,一句话,思维本身。”
三、黑格尔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1、感受永远冷峻幽深与澄明(Lichtung)的
2、设计与哲学ID:PhilosophyDesign
3、(b)但是,撇开上述颠倒的说法不谈,或者更正确些说,作为上述颠倒的结果,在黑格尔看来,这种行动,第仅仅具有形式的性质,因为它是抽象的,因为人的本质本身仅仅被看作抽象的、思维的本质,即自我意识;而
4、如果人像自然动物似的,只是适应自然界而生存,那末也就不会发生认识自然界的问题。正因为要改造自然界才产生了要认识自然界的问题。所以,如果这种认识忘记了认识者自身也在这个自然界中,而且还受着自然界的制约,那就一定会把人和自然界绝对对立起来,走上一条危及人自身存在的危险道路。
5、现代德国的批判着意研究旧世界的内容,而且批判的发展完全拘泥于所批判的材料,以致对批判的方法采取完全非批判的态度,同时,对于我们如何对待黑格尔辩证法这一表面上看来是形式的问题,而实际上是本质的问题,则完全缺乏认识。对于现代的批判同黑格尔哲学,特别是同辩证法的关系问题是如此缺乏认识,以致象施特劳斯和布鲁诺·鲍威尔这样的批判家——前者是完完全全地,后者在自己的《复类福音作者》中(与施特劳斯相反,他在这里用抽象的人的“自我意识”代替了“抽象的自然界”的实体),甚至在《基督教真相》中,至少有可能完全地——仍然拘泥于黑格尔的逻辑学。例如,《基督教真相》一书中说:
6、而叔本华在时间上几乎与黑格尔是同时代的人,然而,他的哲学是属于未来的。正是他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一个转折,为现代西方哲学的出场揭开了序幕。
7、意志的否定,包括禁欲和死亡(自杀亦在其内)。在叔本华看来,意志愈是激烈,则痛苦愈大,即:
8、但是,如何使两者结合起来呢?康德以为,只要对以往的经验论和唯理论来一番折衷就行了,即一方面要有外物对感官的给予,使我们获得经验材料;另一方面,这些经验材料,还要经由能思的自我,按其固有的先验形式进行加工,才能获得对象性的认识。但是,由此获得的认识是不是与外在的给予者相一致呢?由此而获得的认识对象是不是就是外在的给予者呢?这些康德都回答不了。所以,康德的理论常常被有些人指责为不可知论。
9、那么这样一种思想在后来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以及亚里士多德他们都接受了,“努斯”是灵魂的意思。精神、灵魂、理性,人的灵魂最高的是理性的灵魂,理性灵魂是一个推动者。柏拉图对“努斯”下的定义就是“努斯”就是那个自动的东西,它能够推动万物。万事万物运动的根源就在那个“努斯”。“逻各斯”和“努斯”这两个希腊字在后来的西方语言里面都翻译成理性。“reason”。在德语里翻译成“Vernunft”。
10、在黑格尔看来,认识者以自身为对象是能成立的,而且只能以自身为对象。因为我们要讨论的是思想,而不是感觉经验。感觉的对象是外在于感觉者的,与感觉者并列的。所以,感觉者与感觉对象都是有限的实体。反之,思想的对象是内在于思想者的,是思想者自身。所以,思想者之为思想者是个无限的实体。黑格尔曾经说过,思想的简称叫“我”。这是个十分通俗而又十分深刻的概括。在我们说“我”的时候,思想者和思想的对象不就是同一个自己吗?一个刚刚学语,还说不出“我”的孩子,即还没有健全的逻辑思维;一个不能正确使用“我”的成年人,一定是个白痴。
11、但是另一方面,我们通常讲的理性是指一种规范性。这就是逻辑的规范,或者是通过确定的语言,语言逻辑。没有规范性怎么说是理性呢?说话语无伦次、前言不搭后语。就像禅宗,那里是没有理性的——当然有一种机锋,有一种智慧一种体验。所以理性的另外一个含义就是要有规范。这两者恰好是相对的,你要打破现状,打破一切束缚,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你就必须要超越。但是你要是完全不遵守一种规范,那你就没有理性。这两个方面恰好是两极相通。我们来解释一下。
12、所以在黑格尔看来,真理是全体,哲学是一个“圆圈”。
13、恩格斯在同马克思一起创立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方面作出了贡献,同时在军事理论领域造诣很深、建树卓著。
14、从五四以来,我们引进了中国从来没有的两个东西:德先生,赛先生,科学和民主,但是很少有人把科学和民主后面的东西挖掘出来加以研究。什么是科学?科学不是技术,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就是理性精神,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规范性,要重视语言、逻辑、认识论。如果没有科学精神,把科学引进来也没用,那就成了技术。我们今天就是这样的。
15、由此可见,费尔巴哈把否定的否定仅仅看作哲学同自身的矛盾,看作在否定神学(超验性等等)之后又肯定神学的哲学,即同自身相对立而肯定神学的哲学。
16、第这个过程必须有一个承担者、主体;但主体首先必须是一个结果;因此,这个结果,即知道自己是绝对自我意识的主体,就是神,绝对精神,就是知道自己并且实现自己的观念。现实的人和现实的自然界不过成为这个隐秘的、非现实的人和这个非现实的自然界的宾词、象征。因此,主词和宾词之间的关系被绝对地相互颠倒了:这就是神秘的主体—客体,或笼罩在客体上的主体性,作为过程的绝对主体,作为使自己外化并且从这种外化返回到自身的、但同时又使外化回到自身的主体,以及作为这一过程的主体;这就是在自身内部的纯粹的、不停息的旋转。
17、关于第——(3)意识的这种异化不仅有否定的意义,而且也有肯定的意义;(4)它不仅对我们或者对自身有意义,而且对它本身即对意识也有意义。(5)对象的否定,或对象的自我扬弃,对意识所以有肯定的意义(或者说,它所以知道对象的这种虚无性),是由于意识把自身外化了,因为意识在这种外化中知道自己就是对象,或者说,由于自为的存在的不可分割的统一性而知道对象就是它自身。(6)另一方面,这里还同时包含着另一个环节,即意识既扬弃这种外化和对象性,也同样地返回到自身,因而,它在自己的异在本身中也就是在自己身边。
18、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基本内核指的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19、所以,也可以说,有没有一个现成的、给定的起点,这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和辩证思维方式的分水岭。没有现成的起点,当然也就无所谓最后的终点,永恒的发展即是无限生命力之所在。
20、现在应该考察一下——在异化这个规定之内——黑格尔辩证法的积极的环节。
四、黑格尔辩证法是唯物还是唯心
1、可见他们对康德哲学的不同方面的强调所带来的巨大的分歧,恰恰代表了传统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之间在某些观点上的根本的分歧。
2、尽管很多人深受黑格尔的影响——像海德格尔,哈贝马斯都非常深受黑格尔的影响——但是在这点上都非常拒斥黑格尔的影响,就是因为黑格尔提出历史理性似乎是反对人的自由的,压制人的自由创造的。这完全是一种误解。其实,他的历史理性并不是先扣一个帽子,一个框框,而是从人的自由创造里面找出来的规律。
3、答:辩证法是研究事物运动发展、变化规律的方法。辩正法,在古代,所谓辩证法就是在辩论中以揭露对方议论中的矛盾并克服矛盾来求得真理的艺术。这是古希腊对辩证法的定义。照恩格斯说法,古希腊哲学家是天生的、自发的辩证论者。著名的古代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万物存在,同时又不存在,因为万物是流动的和不断变化,是在产生和消亡;世界是由彼此斗争的对立面组成。
4、辩证法作为一种方法论和黑格尔以前(更确切的来说是康德以前)的形而上学的孤立、静止的思维认识方法的对立。而作为一种知识的形而上学和辩证法压根不存在什么对立,顶多只能说不承认本体论乃至形而上学的认识观因为觉得形而上学是无用的象牙塔而反对对形而上学的研究。至于对立...到底哪里对立反正我没看...
5、黑格尔辩证法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他把宇宙万物看做是一个由于其内在矛盾而自我运动的过程,从而把真理理解为过程、结果和全体,理解为一个自己完成自己的“圆圈”。
6、我们在这里看到,彻底的自然主义或人道主义,既不同于唯心主义,也不同于唯物主义,同时又是把这二者结合的真理。我们同时也看到,只有自然主义能够理解世界历史的行动。
7、所以,儒家的“仁”是二人关系,这跟王安石讲的“耦”有相似之处,都是把运动归结为二者的关系,二人互动。其实人都是安静的,那就近似于“仁”,“仁人”是安静的,不要去做什么事情,即使去做什么事情,也是因为二人的关系。儒家当然讲人要有事业,“治国平天下”,但这个事业不是由人的自由意志决定的,而是由“仁”所决定的,由“仁”规定的一套既定的道德立法规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通常把这个理解成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其实它的真正的意思是,你应该像天行的那样自强不息。
8、通常讲中国有中国的国情。(笑)中国当然有中国的国情,但国情就那么好呀,国情是要我们改变的,我们引进法治就是要改变中国的国情。按照中国的国情,选一个皇帝来,那不是更好吗?(笑)我们在思想理论上面要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否则,我们的民族这样下去是没有希望的。
9、在语言反思的过程中发现揭示矛盾。黑格尔辩证法的这两大要素(否定的辩证法、反思的思想)常为中国人所忽视。我们一是忽视了自否定的精神。自否定是痛苦、不安,痛苦不安才有能动性,痛苦激发人突破、创造的能量;二是忽视了语言学的规范。
10、“既是分析的又是综合的”作为黑格尔辩证法的灵魂,在逻辑中依据不同的内容,分别表现为肯定与否定的一体、同一和差别的一体、普遍和特殊的一体。一方面是概念的自身建构,但同时实现着建构的消解,使黑格尔的“作为一般辩证法形式”的逻辑,或者说作为标准辩证法形式的逻辑,既呈现为一种建构过程,也呈现为一个消解过程。所以,黑格尔的辩证法作为思辨逻辑既是建构的逻辑也是消解的逻辑,而它的奥秘也恰恰在这里。这是呈现在黑格尔辩证法一般形式或标准形式中的情形,而在黑格尔辩证法的运用中,例如在自然哲学、精神哲学以及精神哲学的诸分支科学中,也是这样的。
11、年。黑格尔以极其优异的成绩考进了德国斯图亚特市立文科中学。
12、让我们先指出一点:黑格尔站在现代国民经济学家的立场上。他把劳动看作人的本质,看作人的自我确证的本质;他只看到劳动的积极的方面,而没有看到它的消极的方面。劳动是人在外化范围内或者作为外化的人的自为的生成。黑格尔唯一知道并承认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因此,黑格尔把一般说来构成哲学的本质的那个东西,即知道自身的人的外化或者思考自身的、外化的科学看成劳动的本质;因此,同以往的哲学相反,他能把哲学的各个环节总括起来,并且把自己的哲学说成就是这个哲学。其他哲学家做过的事情——把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的各个环节看作自我意识的以至抽象的自我意识的环节,黑格尔则认为是哲学本身所做的事情。因此,他的科学是绝对的。
13、这样,黑格尔由于理解到——尽管又是通过异化的方式——有关自身的否定的积极意义,所以同时也把人的自我异化、人的本质的外化、人的失去对象和失去现实性理解为自我获得,本质的表现,对象化、现实化。简单说,他在抽象的范围内把劳动理解为人的自我产生的行动,把人对自身的关系理解为对异己本质的关系,把那作为异己存在物来表现自身的活动理解为生成着的类意识和类生活。
14、黑格尔通过对自然与精神的辩证关系的分析,以运动、变化的原则在自然与精神、自然与人以及社会之间建立了整体性的内在联系。黑格尔指出,精神是自然存在中的潜在性,自然正是贯穿了这种内在连续性,才将自身展现为由低级到高级,由无机物到有机物以及生命的发展过程。在黑格尔的《自然哲学》中,“自然界自在地是一个活生生的整体”。黑格尔以辩证法的视角,将自然视为在自身内必然包含着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阶段的运动过程
15、本文原载于《社会科学战线》2020年第3期
16、那么,在古希腊的辩证法那里——辩证法那个词本来就是古希腊的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他们提出来的——他们在论辩的过程中就采用了“逻各斯”,“逻各斯”的意思就是谈话,互相交谈。那么互相交谈把它记录下来,对语言采取了一种非常严格的甚至是崇拜的态度。
17、黑格尔在这里、在他的思辨的逻辑学里所完成的积极的东西在于:独立于自然界和精神的特定概念、普遍的固定的思维形式,是人的本质普遍异化的必然结果,因而也是人的思维的必然结果;因此,黑格尔把它们描绘成抽象过程的各个环节,把它们联贯起来了。例如,扬弃了的存在是本质,扬弃了的本质是概念,扬弃了的概念……是绝对观念。然而,绝对观念究竟是什么呢?如果绝对观念不愿意再去从头经历全部抽象活动并满足于充当种种抽象的总体或自我理解的抽象,那么,绝对观念也要再一次扬弃自身。但是,自我理解为抽象的抽象,知道自己是无;它必须放弃自身即抽象,从而达到了恰恰是它的对立面的本质,达到了自然界。因此,全部逻辑学都证明,抽象思维本身是无,绝对观念本身是无,只有自然界才是某物。
18、第因为这种观点是形式的和抽象的,所以外化的扬弃成为外化的确证,或者说,在黑格尔看来,自我产生、自我对象化的运动,作为自我外化和自我异化的运动,是绝对的因而也是最后的、以自身为目的的、安于自身的、达到自己本质的、人的生命表现。
19、也看到了幸福和痛苦、生和死的相对性,但从总体来看,叔本华这种唯意志论的人生观是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的。
20、黑格尔把绝对精神看做世界的本原。
五、黑格尔辩证法和唯物辩证法的区别
1、这是对的,但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个层次。三大规律是黑格尔辩证法的表现,这是由辩证法内部结构所构成。我通过从康德到黑格尔的研究,认为黑格尔辩证法有两大要素:一是否定的辩证法;二是反思的思想。
2、第事物积累一定的量变而转化为质变。
3、综上所述,黑格尔理念之为生命有机体可以通过三句话说明:一是理念是普遍在特殊中建立起来的个体性;二是这个个体性的实体是精神,通过精神,个体才达到对自身作为实体、大全的自我意识,成为真理,真的实体是自由的实体;三是实体的成真是一个发展过程。
4、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与其扬弃异化劳动的观点密切联系,具有明确的社会政治取向。他考察了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阐明黑格尔的辩证法是本质和现象的颠倒,并未触及异化劳动的经验事实,但其在神秘的形式下包含着人的异化的因素。马克思通过分析黑格尔逻辑概念的异化及其扬弃的方法阐明,它只是扬弃范畴,而并不否定现存的社会关系。马克思在剖析现实经济关系的基础上指出,黑格尔抽象掉了实践的经验内容,只是抓住了其形式方面。他揭露了黑格尔辩证法无视工人的异化劳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实质。马克思从现实的感性实践出发,建立了以扬弃人的异化为指向的辩证法。
5、“在这里是如此,在任何地方也是如此,直观总是一切真理的源泉和最后根据。”
6、一点是黑格尔认为世界充满着矛盾,不仅仅是四个二律背反,有多少概念发生,就是可以提出多少二律背反。
7、黑格尔的辩证法主要是逻辑性质(概念性质、命题性质)的,黑格尔把辩证法当作逻辑(即思辨逻辑、辩证逻辑)。黑格尔的“主题”是指演绎学派和归纳学派所说的“普遍概念”和“普遍命题”。
8、他既没有找到人生痛苦的根本原因:社会环境;也没有给人们指出摆脱人生痛苦的道路。
9、而“逻各斯”呢?恰好是要规定下来,要限制,限制使它确定下来,这两个互相矛盾的东西我们都把它翻译成理性,这究竟是为什么?我们破解这个谜,就能够理解西方的理性真正的含义和黑格尔的辩证理性的真正含义。
10、在力学中,作用与反作用。
11、作者朱德生|原载《天津社会科学》
12、上述的那种片面性在涉及对黑格尔辩证法整体性质的理解时就会显现出来。一段时期,黑格尔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以及当代辩证法理论的关系话题重新被人们提起,并引起了热烈的讨论。在这种讨论中,每每涉及黑格尔辩证法的基本性质:黑格尔辩证法究竟是神学的还是人学的?是建构的还是瓦解的?否定性和肯定性在黑格尔辩证法中各占什么地位,它们是什么关系?黑格尔同一性究竟是什么样的?马克思对黑格尔作了哪种“颠倒”?等等。这些涉及黑格尔辩证法的总体性质的问题,不对黑格尔一般形式的辩证法即形而上学与逻辑合一的辩证法进行深入思考,是很难得到较为合理的答案的。
13、黑格尔和康德一样,认为辩证法起源于有限的知性规定(形式)与无限的对象(内容)之间的矛盾,因而辩证法就是理性的本性。但是他不同意康德矛盾即谬误的看法。他认为矛盾的东西可以显示一种更高的确定性和真理。他把这种包含矛盾的理性形式叫作“无限的形式”。他甚至认为,这种无限的形式才是真正的理性形式,而以前人们所揭示出的理性形式并不是真正的理性形式。为什么?因为理性本来就是处理理念、把握无限的对象的,在把握中必然陷入矛盾,理性正是在扬弃矛盾的过程中来确立理念的。那种无矛盾的思维形式,把矛盾看作荒谬的思维形式,并不是真正的理性形式。
14、(4)它不仅对我们或者对自身有意义,而且对意识本身也有意义;
15、(6)另一方面,这里还同时包含着另一个环节,即意识既扬弃这种外化和对象性,也同样地返回到自身,因而,它在自己的异在本身中也就是在自己身边;
16、马克思在评价黑格尔的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辩证法时,就指出其“伟大之处”:“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非对象化,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可见,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人自己的劳动的结果。”抓住人的自我生成,抓住现实生活过程,这就是深入到活生生的社会现实之中。黑格尔的哲学特别是其辩证法的伟力就不言而喻地呈现出来。正是这样,我们可以从马克思这一论断中提炼表达这样一个判断:黑格尔无比深刻的辩证法乃是社会现实的“抽象的、逻辑的、思辨的表达”。
17、(1)矛盾的的普通性。矛盾存在于宇宙物质运的任何角落,无一事物不包含矛盾,事物在矛盾中运动,运动中包含矛盾。
18、但是,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在他看来,人们头脑中的思想不是现实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反映,而是在世界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绝对观念”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样,一切都被头足倒置了,世界的现实联系完全被颠倒了。因而,他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是不彻底的。
19、“精神的本质在于扬弃这种自然素朴的状态,因为精神生活之所以异于自然生活,特别是异于禽兽的生活,即在其不停留在它的自在存在的阶段,而力求达到自为存在。但这种分裂境地,同样也须加以扬弃,而精神总是要通过自力以返回它原来的统一。这样赢得的统一乃是精神的统一。”(注:同上书,第89页。)
20、意识一定要经历一个客观化、脱离自身追求无限的过程,这样方才能够自己观察自己,也就是所谓思辨。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