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铁肩担道义下一句
1、在日常使用中,“铁”也常做名词,表示兵器,如铁蒺藜。
2、沈炼带着一腔的忠节大义与不甘,黯然地离开了京城。随后不久,曾因弹劾仇鸾,上书《请罢马市疏》而被贬谪在外。又随着仇鸾事败重获起用的杨继盛,同样怀着一腔的忠节大义,再次回到了京城。一年之内,连迁四职,这事要搁在一般人身上,那真是称得上“春风得意”了,可是杨继盛这位先生,全然没有失而复得且更受重用的庆幸和欢喜,也没有所谓“吃一堑,长一智”的识趣和世故。相反,虽有沈炼等人弹劾不成,反遭迫害的不幸遭遇在前,但他却仍以“飞蛾扑火”般的殉道精神,明知“不可为”,毅然而又决然地上疏力劾严嵩“五奸大十罪”,历数其擅专国事、贪贿纳奸、结党营私、吞没军饷等罪状。更向皇帝直言指出,满朝尽皆为嵩之奸党,严氏之权已甚于皇权。
3、《京报》创刊时,邵飘萍特意写了四个大字“铁肩辣手”挂在编辑室正面的墙上,以自勉和激励同事。“铁肩辣手”取自明朝杨椒山的著名诗句“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邵飘萍将“妙手”改为“辣手”,以此反映了他胸怀真理、不畏强暴的倔强性格和办报宗旨。
4、此时,北方政治形势已经恶化。几个月前,孙传芳以浙、
5、李大钊同志和其他无数先烈光荣地倒下去了,但是他们的牺牲没有使中国革命停止,相反,中国革命在牺牲者的血泊中继续前进,直至获得伟大的胜利。作为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子和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大钊同志的业绩将永远受到中国人民的追怀和崇敬。
6、原文为“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李大钊。
7、李大钊撰写的名联:“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原是明代文化名人杨继盛所作,李大钊只是在原对联上改了一个字,明代文化名人杨继盛,因抗御强暴、反对权奸严嵩,而惨遭严嵩杀害,杨继盛就是在临刑前写下名联:“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
8、让人不禁想起希腊神话里的一位巨人阿忒拉斯来,这位大力士弯腰弓背,独自扛着天体。李大钊同志的这种铁肩担道义的精神,是可以相与媲美的。
9、演讲力训练课程预告——
10、杨继盛的原话,本来是“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李大钊同志把“辣”字改成了一个“妙”字。我觉得改过的这两句话,很能说明李大钊同志一生的为人;而“铁肩担道义”,更充分表现了他的献身革命不辞一切劳苦牺牲的英雄气概。
11、4月28日上午11时,由安国军总司令部、京畿卫戍总司令部、京师高等审判所、京师警察厅组成的特别法庭进行“军法会审”,判处李大钊等20人绞刑。下午2时,在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年龄尚未满38岁的李大钊“首登绞刑台”,“神色未变,从容就死”。
12、他丝毫不肯向旧势力低头,“道不同,不相谋”,和老朋友毅然决裂,各走一路的事,有过不止一桩;他离开“晨钟报”,就是一个例子。他不怕被诬为“过激党”,以极大的愉快欢呼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他很快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把为人民寻求自由和幸福的钥匙。
13、“晨钟报”是李大钊同志从日本留学回国后亲自设计和主编的第一个报刊;他敲起“晨钟”来,希望唤起民族的彻底的“自觉”,建立一个理想的年轻的中国。
14、这句话的大意是:用像铁一样的双肩担负起道德和正义,用如花妙笔写出文采飞扬的文章。“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是李大钊先生对中国文化人的期许,也是李大钊先生气节和风骨的真实写照。
15、杨继盛骂死一个仇鸾,可明朝出了一个更大的权奸严嵩。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杨继盛到兵部上任,他亲见亲闻严嵩祸国殃民的行径,痛心疾首,决心为国除奸。而当时严嵩势力很大,根基很深,弹劾严嵩须有必死决心。杨继盛毅然上书《请诛贼臣疏》,历数严嵩“十罪五奸”,被史家称为“明史上一大奏牍”。而严嵩向嘉靖帝进谗言,陷害杨继盛,将其投入死囚牢。
16、面对审判,他也许想到了生还的可能,他要为自己,尤其为自己的同志争取生还的机会,因为生存才能继续为他追求的革命事业而斗争。
17、据统计,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全国共有3万余名公安民警因公牺牲,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守护着社会的发展,守护着每一个家庭的平安。
18、出自李大钊。有一次,李大钊的一位朋友请他题写一副对联。他奋笔疾书了“铁肩担道义,妙手著 文章”十个大字,与朋友共勉。这原是明代人杨继盛所作,杨继盛因反对严嵩,而惨遭严嵩杀害, 在临刑前写下名联: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
19、出自:李大钊撰写的名联
20、生命至上啊。再美丽的语言,在华丽的词藻,再多的褒奖,也换不回来他们年轻的生命了。
二、铁肩担道义下一句,青春献祖国
1、三明二中高三(15)班胡惟一
2、四种版本,皆能体现贯穿于民族的历史中的挺拔风骨。何以钱穆先生一句为最佳?随着时代的变迁,首先是李大钊道了一声“妙”。于是“辣”中饱含的“一去不复还”的悲壮之情变得欣喜得多了,转而是革新派对于创造新时代的美好愿景。然而“妙”字却对“著文章”的人设立了门槛:须是才高八斗不可了。是否普通甚至低卑的人便仅需要安于木然、缩头蔽尾?是钱穆一联“双肩”“只手”道出了“不”!杨联陞的“平肩庸手”联实也着重于此,无论是“平肩”抑或“双肩”,“庸手”抑或“只手”,都起到将努力层面从能力转至意愿的作用。时代的脚步从未停止;从怀着必死之志发声,到身怀“妙”笔的有学识之士的付出,最终是渴望每一个人的声音和努力的,这当是社会进步和意识觉醒的又一次实现。
3、诏狱,这实在是一个令人闻之色变的场所,但于杨继盛而言,却是他生命中的“二进宫”了,之前弹劾仇鸾时,他就已体验过一次诏狱之恐怖了。然较之于上次,这一次再进诏狱,却是更加凶险,因他承受了连续两次共计140棍的廷杖(据明史统计,有明一代,死在廷杖之下的臣子,并不在少数)。杨继盛第一次被打40大棍后,已然身受重创,因此,当仅事隔两天,还要再打100棍时,他的友人王诰担心他受刑不住,会直接丧命,就设法弄来一副蛇胆,让他受刑前吃下去,以减少痛苦。但硬气的杨继盛却拒绝了,他说“椒山自有胆,何须蛇胆”,于是仅饮酒一杯,“遂谈笑赴堂受打”。
4、这不仅是他的散文、他的诗歌,更是他的观念、信仰、追求!
5、杨继盛的“铁”“辣”风骨,寄寓了士人面对官场黑暗的不屈和愤慨;李大钊的“铁肩”“妙手”,展现了中国革命者的智慧和担当。钱穆的“双”“只”智辩,道明了个人对于道义与文章的价值判断。但是,我最喜欢依然莫过于杨联陞的“平肩担道义,庸手著文章”,只因他有平庸之下的凛然大义。
6、铁肩担道义是一句名言名句,出自杨继盛《杨忠愍公集》,意思是以救国救民为己任,为民的理想和志向,体现出宣传革命的精神。
7、李大钊撰写的这幅名联,上联中的“道义”是指为国为民的理想和志向,“铁肩担道义”就是以救国救民为己任。
8、与此同时,军阀们却大多主张杀害李大钊。据《顺天时报》报道,张作霖曾为如何处置李大钊一事电询张宗昌、韩麟春、孙传芳、吴俊升、张作相、阎锡山、吴佩孚7人。复电结果是“五电严办、一电法办、阎无复电”。其中张宗昌在复电中甚至说道:“赤党祸根”,“巨魁不除,北京终久危险”,“今既获赤党首要人物而不置诸法,何为激励士心。”
9、的确,“铁肩担道义”一句话,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李大钊同志的全部革命精神。他为了人民的自由和幸福,个人毫不索取什么,只是勇敢地担负了自己的责任,直到流出自己的鲜血。
10、“铁肩担道义”的下一句是“生为人杰”,原文:铁肩担道义,生为人杰。巨笔着文章,死亦鬼雄。出自明代诗人唐寅,唐寅(1470年3月6日-1524年1月7日),字伯虎,小字子畏,号六如居士,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祖籍凉州晋昌郡。明朝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人。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考中苏州府试第一名,进入府学读书。弘治十一年,考中应天府乡试第一(解元),入京参加会试。弘治十二年,卷入徐经科场舞弊案,坐罪入狱,贬为浙藩小吏。从此,丧失科场进取心,游荡江湖,埋没于诗画之间,终成一代名画家。唐寅晚年生活穷困,依靠朋友接济。嘉靖二年十二月二日,病逝,时年五十四岁。
11、坏消息接踵而来。每一个都是晴天霹雳,每一个都是噩耗。
12、绝命一联,一腔血泪唱就,三番入骨修缮。是时杨员外在狱中提笔成句,念及断送自己官命性命的这耿耿一谏,脸上的神色该是多么傲然!而这喷薄的豪气终于是滞住了,凝结在钱穆先生“双肩担道义,只手著文章”一句中,稳稳地落下来,并仍不失其铮然之声。
13、无休止的加班,干不完的工作,吃不完的方便泡面,学不完的习,网上网下考不完的试,搞得身体疲惫,几乎每名警察都出于亚健康状态。
14、有战争,就有牺牲,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敌人不会束手就擒,敌人也会反抗,何况敌人总是在我们的背后下手。
15、来到杨氏祠堂,远远就看见祠堂前面有多个石碑,其中一块上书“赤心报国”四个大字,笔势遒劲,尤其醒目。
16、在苏联使馆内居住的一年多时间里,李大钊除了在中共北方区委主办的《政治生活》上继续发表一些文章外,投入较大精力的是配合广东国民政府的北伐,继续从事北方非奉、直系军队的统战工作。他曾委托于右任去苏联说服在那里考察的冯玉祥,致使冯下决心回国,发动了“五原誓师”。他还致信晋系军阀阎锡山,劝其参加北伐。这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冯玉祥后来充当了国民党宁汉两方的调停角色。阎锡山后来将自己的军队改称国民革命军,山西改悬青天白日旗。他并非帮助共产党人,而是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保住和扩大自己的地盘。尽管如此,他们对国民革命军的北伐予以了支持,加速了奉、直两系军阀的灭亡。
17、他个人的生活是艰苦朴素的,看不惯奢华浪费的行为,也不沾染任何不良嗜好。看见旧社会里发生的偷盗、宿娼一类不道德的罪恶行为,他是很难受的,却也不简单地否定了事,而总是从社会制度上思考研究。
18、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hustxinwen)
19、更令人头疼的是,他还有位手段、智谋与精力皆相当了得的助手与智囊,即其子严世蕃。严氏父子一体同心,其祸国之严重程度,绝非“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所能概括,故朝中有人干脆以“大丞相”“小丞相”称呼这对父子。因此,沈炼弹劾严氏父子时,更以“贪婪之性疾入膏肓,愚鄙之心顽于铁石”形容严氏为祸之烈。可惜沈炼的直言上谏,却换来被廷杖数贬去塞外种田的下场。
20、1924年,李大钊同志到广州去参加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路过湖南,应湖南教职员联谊会的邀请,作了一次讲演。
三、铁肩担道义是什么意思
1、1949年11月5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成立大会上,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说:“和平时期,国家安危,公安系于一半,军队是备而不用的,你们是天天要用的”。简短的一句话,却非常清晰地点明了人民公安的责任与使命。当时间走到今天,这句话依旧回荡在每一个公安人的耳边,这么多年来,一批又一批的公安民辅警们,令行禁止,不畏艰辛,不怕牺牲,勇敢战斗,誓死保卫着国家与人民的安全。今日山河,如总理所愿,国家富强,民众安乐,山河犹在,国泰民安。
2、就是以救国救民为己任;下联的“文章”是指宣传马列主义,抨击反动军阀统治,歌颂革命和共产主义的作品。“妙手著文章”就是要写出更多更好的文章来宣传革命。
3、上联中的“道义”是指为国为民的理想和志向,“铁肩担道义”
4、在现代汉语中,“肩”字还有相提并论或等齐的含义,如肩随、肩差。
5、“肩”的基本含义为脖子旁边胳膊上边的部分,如肩膀、肩胛;引申含义为担负,如肩负、肩荷。
6、“铁肩担道义”语出明嘉靖南京兵部员外郎中杨继盛的“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句和革命先烈李大钊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铁肩担道义”一句被广泛的用于形容有志之士敢于匡扶正义、担当重大责任。肝胆两昆仑,是指双方肝胆相照,巍巍如两昆仑山遥相呼应。
7、明·杨继盛《大明湖铁公祠联》:“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
8、“双肩担道义,只手著文章”中所传达出来的希望便是“力扶泰山,笔遣义怀”,当真正气浩然。文章著于道义,而对于责任的全力承担是亘久且需要亘久的信念。
9、此联只在杨的名句上改动了一个字。而这一字巧改,实在是他自己的述志和写照。
10、“铁肩担道义”平仄韵脚
11、杨继盛死后12年(1567年),87岁的严嵩在举国唾骂声中死去。同时,皇帝颁诏抚恤直谏诸臣,杨继盛被追赠为太常少卿,谥号忠愍,予以祭葬,并任命其一子为官。
12、他也想到了死,他对死亡没有一丝一毫的恐惧,因为死亡会使他和同死的同志们的行为更为壮烈,会使他所从事的革命事业,亦即那革命的、进步的大我生命放射出更加耀眼夺目的光华。
13、杨继盛儿时家境贫寒,其母早亡,其父另娶,杨继盛生活孤苦,白天放牛,晚间访师问友,深夜秉烛长读,一介寒门学子终在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得中丁未科进士。
14、而正是这样随便挥几笔的东西,又无心地流露了他的伟大的抱负和心境。回顾一下李大钊同志只有三十九岁的短短的一生,从年轻时代起,他就胸怀大志,喜作诗文,把寻求挽救民族的危亡的真理,看成了自己的天职。
15、之所以和这一联产生诸多共鸣,许是因我们中的大多数都沦为平庸之辈,而欲求不得之果。这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需要我们共同承担道义的时代,但也是个缺少梦想信仰、让人“拔剑四顾心茫然”的时代。我们都曾是“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少年,但现实降予的苦难,让我们无止境地迁就,而最终陷入自欺欺人的罗网。甘于平庸,无力向前,失去了承担道义的胸襟。然而义始终藏于内心深处,使人心中总有突破庸常的冲动与渴望。我们在“平肩担道义,庸手著文章”中发觉了一个敢于在逆境中奋进而峭然而立的灵魂。追忆曾经,舔舐伤疤带来的痛感,让这赤子之心更显珍贵。
16、习总书记说:“这些年来,每当看到公安民警舍生忘死、感人肺腑的事迹,我都深受感动;每当听到公安民警在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面前赴汤蹈火、流血牺牲的消息,我都深感心痛。”
17、1926年3月17日、18日,由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北京分会暨国民党北京市党部联络组织了抗议美、英、日等8个《辛丑条约》关系国公使因“大沽口事件”提出的“最后通牒”的请愿、国民大会和示威游行运动。李大钊作为国民大会主席团成员参加了18日的国民大会和游行。游行群众在铁狮子胡同临时执政府门前遭到事先埋伏的卫队的血腥镇压,是为“三一八”惨案。
18、“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李大钊的这一联掷地有声的勉语,正是他自己一生奋斗的真实写照。他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前途无限忠诚,为在我国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
19、“风吹枷锁满城香,簇簇争看员外郎”。这是杨继盛于朝审途中所拟之诗句,既是一种悲情自勉,亦是真实场景之写照。当他拖着因受酷刑而残破不堪的身躯,去接受一场注定非正义的审判时,身上虽戴着沉重而罪恶的枷锁,却因为主人公大义凛然的精神,舍生取义之品质,而迸发出高洁的人格光辉,引得大家争相围观且为其鸣不平。这种时候,没有一个人不渴望奇迹的发生,希望正义得到彰显,“英雄”能够立刻解脱于枷锁之下,重新获得生命的自由和尊重。
20、贾伟我是认识的,比我矮一级,也是山东人,憨厚诚恳,正像成千上万的刑警学院毕业生一样,不善言辞,只顾埋头苦干。这几年来,刑警学院的毕业生,毕业后大多也都工作在最基层单位,我们的毕业生,实干,忠诚,随叫随到,再苦再累,在工作中也不会耍滑头,东北话叫实心眼子。
四、铁肩担道义下一句诗句
1、他认为,人的乐生怕死,是由于有一种“依恋”的“惰性”:由旧居迁到新居,总不免留恋故居,其实新居未必比旧居有什么不好;“冬天早起,临行冷水浴,望见冷水总觉得有些战栗。跳入其中,沐浴顷刻,也还有一种的佳境。出浴后,更觉得严寒的空气与春风一样和暖。人对于死依恋生,也是一样的心理。
2、三明二中高三(15)班赖世超
3、“铁肩担道义”的下一句是“妙手著文章”,这是一幅对联。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楹联等,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一说起源于桃符。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对联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4、巨笔着文章,死亦鬼雄。
5、下联的“文章”是指宣传马列主义,抨击反动军阀统治,歌颂革命和共产主义的文章。“妙手著文章”就是要写出更多更好的文章来宣传革命。
6、直到最后,敌人对待他使用了最残酷、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杀人方法——绞刑,他是同难的二十位战友中头一个走上刑台的,在绞架面前,他依然态度镇静,声明共产主义终必胜利。
7、■若您觉得文章不错,点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8、他自信有“自信独守的坚操”,绝不与坏人坏事同流合污。他的人品道德的高超,连反动报纸在他殉难以后为了遮人眼睛,也只好一致称赞。他实在够得上说是一个“卧薪尝胆”,立志改革社会的“仁人志士”。
9、出自 明代 唐寅 的《无题》
10、李大钊同志在东京费了几昼夜工夫写的那篇“警告全国父老书”,反对袁世凯承认日寇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洋洋万言,可以看出他的大声疾呼忧心如焚。
11、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12、杨继盛的此次上疏,有别于之前任何一次的弹劾,可谓句句切中严氏父子的要害,引起了严氏父子极大的恐慌和不安,他们对杨继盛简直恨之入骨,急欲杀之而后快。而此次上疏,在朝野与民间引起的轰动,亦可谓空前,所以,嘉靖帝并没有立刻下令处斩杨继盛,而是在廷杖之后,把他关进了诏狱。
13、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墙头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书中乾坤大(笔下天地宽)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哈哈没想到我记得到这么多对联呢,
14、1927年4月,奉系军阀控制下的北京政府在经过较长时间侦察,发现了李大钊等人的行踪。6日上午,全副武装的军警300余人包围了苏联使馆。李大钊与妻子、两个女儿,连同滞留北京地区的国共两党工作人员及苏方人员共60余人一同被捕。此后22天,李大钊在警察厅的看守所里度过了一生最后的时光。
15、这句话既可以作为座右铭,也可以作为对他人的赞美,比起那些泛泛的溢美之词,这句话要深刻得多、有力得多!
16、有一种信念叫坚守,有一种力量叫责任;有一种情怀,叫警察情怀,有一种情结,叫刑警情结。当警察,不干刑警,就觉得不像是干公安。“干公安就要干刑警,干刑警就要干一流的刑警”、“干刑警就要干出道道,干出样来”。曾经的一首《便衣警察》唱遍了全国的大街小巷,有多少有志男儿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加入了警察这个行业,为国家的安宁,人民的平安在无私奉献,在默默坚守,在砥砺前行。在那“有困难就找人民警察“的号召之下,风里来,雪里走,哪里有困难,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从矫健,到疲惫,从疲惫到倒下,没有一句怨言。
17、对于一个喜爱读史的人而言,历史绝非只是一种刻板的讲述,它在展现朝代更迭兴亡成败的同时,更多着墨于无数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那些真实而又生动的历史篇章,也正因为这些人的一一登场,才得以演绎出来。中国几千年之历史所记载下来的,帝王将相固然不少,但支撑每一段历史的,却更多是一些小人物,及他们的一些不平凡表现。因此,纵使他们既没有开疆辟土、平定天下的不世之功,也没有救民于水火、挽国于危局的突出贡献,但是,他们却照样可以让自己的名字,不朽于世。明代嘉靖朝的杨继盛,即是如此人物。
18、上联中“道义”是指为国为民的理想和志向。“铁肩担道义”即是要以天下为己任。下联的“著”即写。“文章”自然是那些宣传马列主义,抨击反动军阀统治,歌颂革命和共产主义的文章。如果说上联强调的是一种志向,那么下联要求的则是行动了。因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实现自己伟大志向的最好的行动,对李大钊同志来说,莫过于写出更多更好的文章来宣传革命,唤起沉睡着的千百万庶民。
19、对于自然的现象的“生”,既不感什么可以恐怖;那么,对于自然的现象的“死”,也不应该感什么可以恐怖。我们直可以断定死是没有什么可以恐怖的。
20、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事业,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为功为罪,所不暇计。今既被逮,唯有直言。倘因此而重获罪戾,则钊实当负其全责。唯望当局对于此等爱国青年宽大处理,不事诛连,则钊感且不尽矣!
五、铁肩担道义下一句妙手回春
1、顾平旦、曾保泉《对联欣赏》:“李大钊同志手书赠挚友杨子惠的一副对联:‘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2、杨继盛不怕死,以身报国是他毕生之所愿。然而,但凡有一线生机,他却又从不轻易放弃,以至于有着一种近乎于“狠劲”的执着。从他临刑前给妻儿留下的遗书,可以看出他对家人的百般不舍和牵挂。他放心不下性烈的夫人,怕其跟着殉节,故句句晓之以理;他又不放心两个尚年幼的儿子,既怕他们不能成才,又怕兄弟们因疏于长辈教养,而致日后感情容易失和,甚至连儿子各自娶妻后,妯娌相处之细节都一一教导与叮嘱,且字字动之以情。可以说,作为丈夫,他情深意重;作为父亲,他又用心良苦。
3、对于李大钊的学问人品和废寝忘食的工作态度,章士钊和他的妻子吴弱男是极为尊敬的。后来,当章士钊倒向北洋军阀政府时,李大钊感到非常遗憾,希望吴弱男能劝劝她丈夫,不要与反动军阀同流合污。一天,吴弱男请李大钊写副条幅以为纪念。李大钊便手书了此联。
4、不独对家人如此,他对待师长、友人及辖下百姓,也是有情有义。他曾在塾师得了瘫痪病时,不但日侍汤药,而且甘愿承受着忍饿挨冻、日夜不停歇的辛苦,徒步于百里外请医。他曾在寄住寺庙读书而主僧不幸身染瘟疫时,面对其他人皆吓跑,而其兄亦催他速归的情况下,却甘愿冒着被传染的危险,毅然留下来照顾该病僧,为其“亲供饮食、遍求医药,夜则同寝二十日”。他曾经在贬谪狄道后,兴办学校、疏浚河道、开发煤矿,让夫人张贞传授纺织技术,且为支持当地教育,用自己的俸禄为学子们置地,费用不足时,他甚至通过卖马和夫人的首饰来凑,因此当地人皆尊称他为“杨父”。
5、传传就是我,我就是传传。我们的目标是努力做新闻界党史宣传的顶流形象代言人。
6、杨继盛一生官职未过五品,却被誉为“明代第一直谏义士”。从32岁中进士到38岁被陷害下狱,短暂仕途中他做了两件名垂千古、震动朝野的大事:一是谏阻开马市,二是冒死弹劾奸相严嵩。
7、铁肩担道义是一句名言名句,出自杨继盛《杨忠愍公集》,意思是以救国救民为己任,为民的理想和志向,提现出宣传革命的精神。
8、只是李大钊巧妙地将“辣”字改成“妙”字,“辣”“妙”一字之差,李大钊的为人谨慎和写文章的严谨的特点,都表现出来了。后人不知,以为这幅楹联系李大钊所撰,误会一直相沿至今。从这一个字也可以看出李大钊本人的志向和追求。
9、他说:“一一扣发一一声,一一声觉一一梦”;他是那么迫切地希望人们都能年轻起来,都具有“铁肩担道义”的精神。李大钊同志平生并不喜弄书画,只是在早一个时期工作较有空暇的时候,偶尔给住在家里的亲友写一两副中堂或对联,上面这副对联,就是这样留下来的仅有的墨迹之没有讲究刻工的图章,也没有个年月。
10、讲述人:学生党员李舒霓
11、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适,合适,适宜,该干什么。莫,不该干什么。义者,宜也。比,接近,按义的要求去做。意思是说:天下的事啊,没有规定必须去干什么、必须怎么干,只要符合义的要求,只管去干就是了。只要是对的,只要是正义的,去做了,就不后悔,哪怕牺牲了自己。
12、李大钊同志苦心培养青年,撒播革命的种子;他领导群众进行爱国斗争和秘密的革命活动,一直是站在斗争的最前列;他是大学教授,但他没有贪图安逸生活,却成了工人农民的优秀的代表人物。
13、tiě jiān dān dào yì , miào shǒu zhù wén zhāng
14、公元1548年(嘉靖二十七年),严嵩以构陷之方式,污蔑曾对其有提拔之恩的内阁首辅夏言,使得这位正直敢言的阁臣含冤弃市。夏言一死,其拥有的内阁地位和权力,自然也就被觊觎已久的严嵩取而代之了。此时的严嵩已是63岁,本来,因古人平均寿命皆很低,故其能以如此之“高龄”入阁拜相,且掌握朝政长达二十年之久,这实在应该算得上是一个很好的老年版励志题材了。然而,却因为他臭名昭著的历史评价,“大器晚成”在这里,却被解读成了祸国之奸贼,老而不死。
15、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关注我们
16、明清以来许多帝王名臣、文人志士都为杨继盛题词、作诗,而且在明朝后期,杨继盛的形象就被搬上民间舞台,成为老百姓心目中忠心赤胆的一代英雄的化身。
17、北元后裔俺答汗,多次率兵侵犯宣化、大同,提出宣府、大同等地春秋两季开设马市。镇边大将咸宁侯仇鸾,畏惧出战,欲与俺答汗妥协,开马市。而杨继盛认为,仇鸾议和示弱,丧权失节,于是上疏皇帝,力言仇鸾的主张有“十不可、五谬”。结果在仇鸾操纵下,驳回杨继盛上疏,并密奏诬陷之,把杨继盛关进监狱,后又贬谪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典史。
18、在创作该画的过程中,潘荣本融入了内心最浓烈的情感。正是在这种情感的支撑下,他才得以倾尽全力完成了创作,再现了那场灾难中不惜一切代价进行救援的伟岸军人形象。
19、1936年,毛泽东向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讲述自己成长的历史,说到:“特别是邵飘萍,对我帮助很大,他是新闻学会的讲师,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一个具有热烈理想和优秀品质的人。”
20、1月6日,河北省衡水市公安局刑警支队民警张伟涛,在外出办案期间,因突发疾病不幸牺牲,年仅33岁。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