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王阳明心学全书
1、王守仁的教育理念在当时科举至上,学校重知识记诵,轻全面发展的情形下提出和实施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这也是他教育思想的精华所在,他的教育理念主要有以下的几个方面内容:
2、对于”格物“,就像孟子说的”大人格君心“中的格一样,自我们出生,我们的心在社会中,染上很多坏的习惯,格物,就是要去除这颗心上的不端正、被污染的东西,以恢复心性本来的面目,保持无时无刻的存养天理,这就是先儒说的“穷理”,这个穷理的过程就是:“明明德”。
3、此心若无人欲,纯是天理,是个诚于孝亲的心,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然要求各温的道理。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便自然要求个清的道理。这都是那诚孝的心发出来的条件。却是须有这诚孝的心,然后有这条件发出来。
4、第五十三章:成就自我的关键
5、众弟子齐聚天泉桥下,环坐碧霞池畔,聆听王阳明讲学。一位弟子问:《论语》中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与仁,游于艺”是什么意思。王阳明比喻到,志于道就像是去选地方,准备材料盖一栋房屋;而据于德就是已经修好的房屋,有地方住了;依与仁就是常常在房子里面住,不再离去;游于艺就是加一些请棋书画等来装饰房间。
6、成为圣贤,作为王阳明唯一的人生目标和终身追求的理念,不仅是心学的起点,也奠定了他一生思想和行事的基础。
7、王阳明自正德七年到南京任职以来,因是闲置,所以有大量时间修身讲学,经过日积月累的修养身心和事上磨炼,其内心也越来越强大,到了古人推崇的不动心的境界。
8、第五十二章:寻找真正的“自我”
9、王阳明在桃花山与弟子继续讲学:儒家正统以致良知,发掘本心光明为要务,良知就是大自然生生不息之理,是最原本的心灵状态,每个人都有这种“本心”。我们本心包括了各种事物的道理和规律,心之所发则为“意”,当我们的心接触到外界时,万事万物也由此而产生。所以,在我们心之上去外界求理、求事那是不行的。因为所有事物的道理和规律都在我们内心。我们应该向内求理。
10、王阳明看其太担忧,于是准备了回家的船,让你先回家看看,再继续学业。临走时,王阳明告诉陆澄,这个时候正是磨炼自己动心忍性的好机会,父爱子是人之常情,自然规律,世间事物都是在道的范围内运行,喜怒哀乐也是一样,如果过度就是私意。人之七情六欲的表露需要适当,不要过分,不然会伤及心之本体。所以我们要遵循自然规律,控制我们的情感。
11、先生曰:“此被私欲隔断耳,非本体也。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人复本体,故《大学》指出真知行以示人曰:‘如好好色,如恶恶臭。’夫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色时已是好矣,非见后而始立心去好也。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臭时,已是恶矣,非闻后而始立心去恶也。又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其人已曾行孝行弟,方可称他知孝知弟:此便是知行之本体。”
12、弘治五年(1492),二十一岁的王守仁得中浙江乡试,此后两应会试不第,遂拾起少年时的兴趣讲习兵法。钱德洪说:
13、第知行工夫中“行”的根本目的,是要彻底克服那“不善的念”而达于至善,这实质上是个道德修养与实践的过程。
14、关于自我的控制能力,王阳明说:心之所发谓之意,一个人的心态如何,是会影响他的思维情绪的,如果一个人不能做到心诚意正,就会受到各种情绪干扰,会感到心烦意乱,就会影响做事的效率。反而不如谦虚一点,放下心来,踏实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这样才能修身为学之道。
15、经过王阳明点拨“事上磨炼”的道理后,陆澄深为折服。他便开始练习,但有时候也难免有树欲静而风不止的情况出现。陆澄冥思苦想,还是觉得其中有些道理没明白,便去请教王阳明。
16、邹正书法:自作诗《清晨》日出东方月落西,虫鸣蛙唱鸟欢啼。瓜蔬架下人传语,石上空流一水溪。
17、我们在前文中讲到,王守仁讲的是“知则必行”,强调的是“知”与“行”的一体两面性,而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知行合一”则更为深刻,在“知”与“行”之间建立起互相促进的关系。这样一来,“知”既能推动“行”的发展,“行”反过来也可以促进“知”的进步,两者互为因果,源源不断,生生不息。这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知行观在现代社会的进一步深化,对于促进社会发展与进步有着重要意义。
18、修生养性就好比阳光照射雾气,雾气就好比混浊之物,阳光越大,雾气就消失了。磨炼心性也是如此,将杂念、情绪转化,把困难、压力当作使自己升华的阳光。
19、萧惠接着问什么是生死之道,王阳明说:知道昼夜的规律,就参透了生死的奥秘。
20、¥1(限时折扣)有赞
二、王阳明心学40集完整版
1、译:现在,天下的人都在议论我,如果能因此为善,那么,都是在与我砥砺切磋,就我而言,不过是提高警惕,反省自己,增道进德。
2、译:真正善的人,必是极为孝顺的。
3、第七十章:怎样才能有效控制他人
4、人的个性千差万别,所以教育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适当的引导。“圣人教人,不是个束缚他通做一般,只是狂者便从狂处成就他,狷者便从狷处成就他,人之才气如何同得?”在儿童教育中,王守仁非常注重儿童的个体差异,他认为资质不同,教学要因人而异。
5、“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即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是同一过程中相互渗透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的。二是指“知”和“行”并进,缺一不可。如不重“知”,仅重“行”,就会“冥行妄作”,缺乏遵守道德的自觉性;如只重“知”不重“行”,就会“悬空去思索”,没有实效。
6、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7、徐爱跟随王阳明登山游水,领悟到了心即是理,知行合一的理论。使其眼界打开,洞悉了一个全新的天地。在几个月的游学之后,就要离开老师王阳明,但心中还要些疑问,尚未完全领悟知行合一的精义。王阳明讲解到。真正的知行合就是如同见到了漂亮的东西就喜欢,闻到难闻的气味就恶心的反应一样,是一种内心本能的反应。知行的本体,正是“心”的本来面目,与现代心理学中的“潜意识”、“无意识”或者“本体意识”的概念类似。
8、著名文化学者费勇教授的一本《做人》以浅白的语言解读王阳明的五个生活法则:这是有关日常生活困惑的答案书,一本切实可行的“做人“指导手册。
9、物者,事也,凡意之所发,必有其事,意所在之事,谓之物。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归于正者,为善之谓也。夫是之谓格。
10、作为一位古代出色的思想家、教育家,一位才兼文武的明代重臣,王守仁的思想事迹自然有值得学习之处。当然,阳明之学终究是封建时代的产物,其中一些思想已不可避免地过时了,但是其中的精华,以及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今天仍是有价值的。其中最值得讲的,就是他的“知行合一”思想。
11、《大学问》、《王阳明全集》、《传习录》作品收录于《明史》、《古文观止》,《古文观止》中收录有王守仁的名篇《瘗旅文》、《教条示龙场诸生》。
12、“知行合一”的一个重要作用就在于防止人们的“一念之不善”,当人们在道德教育上刚要萌发“不善之念”的时候,就要将其扼杀于“萌芽”,避免让这种“不善之念”潜伏在学生的思想当中,从而解决学生的“心病”。
13、那个时代的读书人,大部分都希望通过科举入仕。而王阳明的立志成圣,既没有走上退隐的路,也没有走上绝大多数人走的做官的路,而是走了一条自我人格完善的路。他回到了儒家的初心,恢复了儒家的源流:要做人,做你应该成为的那种人。
14、阳明学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后传于日本,对日本及东亚都有较大影响。
15、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身陷于各种各样的苦恼中,往往在世俗标准和内心追求中左右摇摆。而在“三不朽”圣人王阳明看来,解决一切生活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做人”这颗种子。王阳明将生活的全部答案,归结为“做人”二字——做人,就是做你应该成为的那个人。
16、王阳明心学智慧,主要是诠释了王阳明的心学智慧及其具体的实践应用,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对王阳明心学进行了精彩而实用的诠释,深入浅出。例如,王阳明心学中说,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此句话强调的是在具体的事情上要磨练自己,提升自己,才能真正立得住,才有可能成事
17、《知行合一》是一本叙述王阳明传奇一生的传记。全传知行合一的“知”,不是“知道”,而是“良知”,是每个人内心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找到并遵循内心的良知,复杂的外部世界就将变得格外清晰,致胜决断,了然于心。扩展资料:王阳明的主要成就:
18、我不看花时,花与我心同寂。我看花时,花的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我心之外。
19、如果一个有志于成就一番大业的人,能下苦功磨练意志力,将会突破自己的弱点,进入一个从未经历过的境界,让心灵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从而把潜藏于体内的智能、天赋和能力挖掘出来。
20、天下事千变万化,应对方法无外乎喜怒哀乐四种情绪。把握好情绪,是修身,做学问的方法,也是为政之道。
三、王阳明心学全书百度云
1、反观自身,自我提升
2、做任何事,首先要找到关键点
3、百年好景不多遇,况乃白发相侵寻。
4、要获得事物的“知”,与所采取的“行”是密不可分的,对知的获取,其进步就在于每一下的努力中。
5、正德十四年,做了多年准备的宁王朱宸濠起兵谋反。王阳明主持平叛大计。用兵之道的最高境界就是:不战而屈之兵,即伐心之道,攻心为上,强调在无声无形中瓦解敌势,解决敌人。王阳明熟读孙子兵法,用兵如神,深得此道。他的用兵是:奇正相生,动静相宜,虚虚实实,变化无穷。他用反间计拖延了宁王出兵南昌的时间,并为自己争取了宝贵的战略时间,准备出兵平定宁王叛乱。
6、所以,我们要想提高自己的事务能力,就要将自己进入一种无意的境界,将它变为自己的第二天性。遇事不用意识来指挥自己,而是心情坦然,灵动自如,自然就能思维敏捷,应变自如。
7、王阳明创立的心学,形成了三大核心内容,即:心即理、知行合致良知。
8、我们心灵的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只是由于它被各种诋毁、赞誉等利害关系遮蔽了。如果能摒弃“自我”的束缚,保持我心不动,顺应万物之自然,对待各种事情,心灵就能根据其客观规律,作出自己精准的判断,将别人看似异常神奇的良知妙用发挥出来。心境提高了,一个人的智慧、能力和素质也会随之提升。
9、汝若于货、色、名、利等心,一切皆如不做劫盗之心一般,都消灭了,光光只之本体,看有甚闲思虑?
10、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11、译:天地间的大气,本来没有瞬息中断过。但有了一个主宰,就能不先不后,不急不缓,即使千变万化,主宰是一成不变的,人有了这个主宰才产生。如果主宰安定,如同天地运行一样永无停息,即使日理万机,也经常从容自在,也就是所谓的“天君泰然,百体从令”;若无主宰,便只有气在四处奔流,怎么会不忙呢?
12、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13、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
14、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他的学说其后广为流传,并对日本明治维新产生过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我国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对王阳明极为推崇,他称颂王阳明是“千古大师”“百世之师”。现代新儒学代表人物之一的熊十力更是称阳明为“儒者之学,唯有阳明善承孔孟”,认为他是孔孟学说的正传。
15、《王阳明全集》是2011年10月12日上海古籍出版社于出版的图书,作者王守仁。《王阳明全集》是研究王阳明心学思想及王阳明一生最重要的著作,是儒家思想中最具个性、最具争议的代表作,同时也是一部现代人成功修身、强大个人内心的励志作品。
16、(统筹:陆藜;编辑:思岐)
17、一天,王阳明在通天岩的观心岩讲解“心即天理”的良知学问。陆九川说,前些天另外到了老师的静坐的心法,但是自己还是感觉心里一片漆黑,不知怎么才能达到光明的境界。
18、第三十九章:提升自我控制能力
19、在推荐书之前,有一句话,就是王阳明的 “知行合一”,很厉害的思想,受用终身。
20、王阳明的弟子还有一人比较特别,这人就是周积,他早年研究朱熹的格物致知,后来听说王阳明的心学,对此很有兴趣,便前来求教。也正是周积后来陪王阳明走完人生最后一段历程。
四、王阳明心学全书免费阅读
1、第二十三章:突破畏难情绪的诀窍
2、王守仁的一生,著作甚丰。他死后,由门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其中在哲学上最重要的是《传习录》和《大学问》。他将心学凝成四句话,即心学四诀:王守仁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3、儒家的修养以“心”为本,以此心运用于万事万物为法,本心与万物相通,明了心的本源,就达到了一种高层次的“知”。只有从根本上着手,在接触外界事物,学习后天知识的同时,完全敞开心扉,在虚灵无我的状态中达到与万物相通,便会此后天的知见而接通先天本能的智慧根源,获得对各种事物的正确认知。
4、要认识仁体,就是要认识心理本体的一种智慧。而要呼唤这种更高层次的“自我”,我们需要更加专注,集中全部精力到上面,直到忘记“自我”。进入忘我的潜意识状态。这和中国太极文化中的“阴极阳生”理论是一样的。事物总是处于矛盾的不断交替,当到达一个极之后就会向反方向转化。
5、第六十章:探寻心性的奥秘
6、此时边疆多有战事,王守仁既有报国之志,遂致力于学习军事理论。虽然他的谈兵没有受到时贤重视,也没有得到实践机会,但却为他日后从事军事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7、不慈不孝焉,斯恶之矣。
8、圣人之心以天下万物为一体,一心仁则天下万物一体皆仁。世人学习圣道的根本还是回到良知上。良知之明,万古如一。心圣,则圣人自可学而达之。
9、王阳明说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坚持,凭的就是自己的毅力,也就是意志力。中途难免有困难和坎坷,但最重要的是控制自己的身心,就可以磨炼出超强的自控能力,让内心保持宁静,不受外界环境的打扰。这个过程就是在练习本体的自控能力。
10、在人生的旅途中,几乎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拥有过人的能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遗憾的是,绝大多数人虽然对出类拔萃的能力和高品质的生活充满无限的向往,但他们却不愿在艰苦的生活中磨练自己。
11、众将士们见此惊喜若狂,大声欢呼王阳明感到天地。
12、王阳明解释到:好色则一心在好色上,贪财则一心在贪财上,这可以说是专一的功夫吗?只是追逐外物而已,并非专一。专一是专注于事物的本质规律上,即心与天理合一。陆澄不解继续追问具体怎么做。
13、第六十八章:谋略的最高境界
14、如人走路一般,走得一段,方认得一段;走到歧路处,有疑便问,问了又走,方渐能到得欲到之处。
15、王阳明的射击水平出神入化,震骇全场,皇帝朱厚照派来的三名大将张忠、许泰、江彬均找不出王阳明的破绽,也找不到其与宁王勾结的证据。于是朱厚照亲自召见王阳明,前往南京的途中,经过华山,王阳明和弟子事别十九年再游华山,此时则是另外一番心情。王阳明与弟子登上华山山顶,静坐于一块巨石上,心中空明澄澈,没有了世间烦恼缠身,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在华山登山的这几天,王阳明似乎忘记了外界了一切,不再理会人世的烦恼。其实,皇上早已派人跟踪王阳明至此,看到王阳明一心修身养性,没有叛逆之心,随后告知皇上,让他继续返回江西做巡抚。
16、第四十二章:以明镜之心待物
17、知行合一:“知行工夫,本不可离”,知道的理一定要与现实发生联系才有意义。知行不能分家,只知道不行动,其实还是不知道。
18、这时,一个学生问道,立志需要为善去恶吗?
19、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20、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五、王阳明心学全书TXT下载
1、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2、第五十七章:在最困难的时候要挺住
3、王阳明说,知止是打基础的功夫,需要我们以诚敬的心态,但诚敬也不能太过。关于如何使外在的欲念和妄想停止下来,有很多方法,其中最简单的就是“观照”。观照是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做的,就是用心实地照着本来的样子去观察,照看一个对象,这个对象可以是任何东西,可以是自己的情绪,也可以是自己的呼吸。观照的时候要尽量做到勿忘勿助,不取不舍,不迎不拒,这样才能心不着物,达到心灵宁静的境界。
4、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
5、第十章:唤醒更高层次的“本体”思维
6、王阳明和众人静坐参悟,体认良知,很多僧人和前来的人越来越多,以至于原本只讲几天的课一直讲了一个多月。
7、王阳明继续讲到,我们的心也无时无刻不受势的影响,《大学》上说“知止而后有定”,要想有一种定力,就要做到“知止”,就要明了事物的自然规律,方能顺势而为,不为势所动。
8、正德十四年(1519)六月,被封在南昌的宁王朱宸濠起兵造反。王守仁当时正奉命到福建查办兵变事件,中途听说宁王叛乱,遂一面上书皇帝,一面联络江西各地官员,准备平叛。由于叛军声势浩大,王守仁假造了多份朝廷公文,宣称各地精兵将陆续调赴江西,又离间宁王和谋士、将领的关系。宁王既害怕朝廷真的早有准备,又怕部下生变,乃迟疑不决。王守仁因此争取到了十余日的准备时间。
9、找工作也是如此。每年都有毕业生问:老师,找什么工作好?先不要想着去找好工作,所谓好工作,都是社会界定的,但今天的好工作,十年后可能会变成烂工作。所以,不要先急着找工作,而是找自己,也就是好好想清楚我这辈子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有没有什么事情值得我一辈子去做的?想明白了这个事,就像你一生的种子,会让你像树一样成长。
10、第八章:创造一切的力量
11、又有学生问,自己经常对很多事情产生敬畏之心,该如何是好。王阳明解释,君子所说的敬畏并非恐惧和忧患心理,而是“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所不闻”,就是在任何时候保持小心谨慎的心态。
12、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13、第四十八章:养生的关键是什么
14、的理论又有了共同点和分歧,两人都认为”无极“即是”天理“,”天理“的对立面就是”人欲“,所以要”存天理灭人欲“。简单的打个比方:“天理”就是每个人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老去,这就是“天理”,但是像有些女性朋友想保持美丽,整天做美容、做拉皮、打玻尿酸,这就是“人欲”,是违反生长规律的。两人的分歧在哪呢?程颢认为人性本善,天理就在心中,只要在自身下功夫就行了,而颐则认为光在心上用功还不行,还要依靠外界的力量达到“格物致知”。
15、王阳明解决了地方很多问题,深受当地百姓拥护。同时之前迫害王阳明的大太监刘瑾也垮台了,于正德五年被召见入京。途经大兴隆寺讲学期间结识了友人黄绾,湛甘泉。并发现不少学生有为难情绪,只爱好口头论学,不重实践,导致学业没什么长进。王阳明对黄绾核其朋友应良说道,任何事情都会有困难,但是难易是相对的,一般人好容易之事,是因为自己的私意习气作怪。碰到困难应该保持冷静,不要去分别的思想状态,内心深处自然会想出办法,冲破难关,困难自然就不见了。通过此磨炼,就容易认识到事物的规律,体会到一种举重若轻的境界。
16、第四十九章:持志之中的奥秘
17、阳明心学与陈湛心学的渊源关系,学界一直有明确的说法。朱维铮先生说,“陈献章,是王阳明学说的真正教父”;“广东,是王学的策源地”。
18、良知是天理之昭然明觉,良知就是天理。天理也就是仁义礼智,忠孝悌信五伦百行的道德规范。
19、王阳明认为,人是万物之灵,就是通过“心”这个无形无相的本体意识与天地万物相通,万物与人原位一体,此心灵明至神,是一种极大的存在力量,如果善用之,则奇妙无穷。
20、第七十三章:获得卓越能力的诀窍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