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语二十篇全文原文
1、赵普年轻时熟悉官吏的事务,但学问很少等做了宰相,太祖经常用读书去劝告他。赵普晚年读书勤奋,每次(退朝后)回到自己的住宅关上门打开书箱拿出书,整天读书。到第二天处理政事的时候,处理、决断很快,如流水一般。(他)去世后,家里人打开箱子一看,原来是《论语》二十篇。
2、东汉永平元年(58年)徐防上书云“发明章句,始于子夏”,是汉人于七十子重子夏,故以《毛诗》直承子夏。
3、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4、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5、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6、(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后一说较为可信。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
7、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8、翻译: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已记得牢固,就与切身有关的问题提出疑问并且去思考,仁就在其中了。”
9、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有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0、翻译:孔子说:“年末天气寒冷,这时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后凋零的。”
11、7子夏1)曰:“贤贤(⑵2)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日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12、记录孔子论述仁德,阐发礼乐治国之道
13、论语 乡党篇第十x0916
14、文化提升品位,阅读改变生活
15、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16、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
17、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18、白话释义: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19、10子禽(⑴)问于子贡(⑵)曰:夫子(3)至于是邦(4)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5)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6)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7)异乎人之求之与?”
20、(6)不如己:一般解释为不如自己。另一种解释说,“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把“如”解释为“类似”。后一种解释更为符合孔子的原意。
二、论语二十篇全文原文及翻译
1、译文:孔子说:“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要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2、译文: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3、译文:子贡说:“贫穷而不谄媚于人,富有而不骄傲自大,这种人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但是不如贫穷而乐于行道,富有而喜好礼让的人。”
4、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5、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6、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7、公伯寮诉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8、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9、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10、《论语》是儒家经典之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11、(⑴)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e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郸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12、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
13、此文出自春秋末期·孔子所著的《论语》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14、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15、公叔文子之臣大夫撰,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
16、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悌,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17、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18、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19、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20、(3)先王之道: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
三、论语二十篇全文原文图片
1、《论语》的作者中当然有孔子的学生。《论语》的篇章不但出自孔子不同学生之手,而且还出自他不同的再传弟子之手。这里面不少是曾参的学生的记载。
2、“宪问”、“尧曰”这几篇便是如此。
3、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4、(8)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5、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7、子曰∶“一箪(dān)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9、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10、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11、二是读完林语堂先生所著的《孔子的智慧》、《老子的智慧》后,读《论语》了解古代先贤的智慧,希望能从中汲取精神食粮,更好的拥抱未来。
12、如果篇首头句是“子曰”,则用“子曰”后面的前两个字为篇名
13、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14、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15、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16、(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17、《论语》作为儒家的原典,记载着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这些言论较为全面的展现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精髓,其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深深的影响了中华民族几千年。
18、译文:孔子说:“学习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在适当的时候去印正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也觉得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而你并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
19、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20、(2)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i)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旧注说:
四、论语二十篇全文原文及翻译论语二十篇目录
1、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2、翻译:孔子说:“仲由,教给你的理解了吗?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这也是聪明啊。”
3、论语 尧曰篇第二十 共三章x0935 这是三字经的原文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译文)《论语》这本书共有二十篇.是孔子的弟子们,以及弟子的弟子们,记载的有关孔子言论是一部书.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译文)《孟子》这本书是孟轲所作,共分七篇.内容也是有关品行修养、发扬道德仁义等优良德行的言论.作中庸,乃孔伋.中不偏,庸不易.(译文)作《中庸》这本书的是孔伋,“中”是不偏的意思,“庸”是不变的意思.先进第十一
4、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5、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
6、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7、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翻译〗
8、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9、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10、(4)致其身:致,意为“献纳”、“尽力”。这是说把生命奉献给君主。
11、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使胳膊弯着做枕头,乐也在其中。用不正当的手段使自己富有、尊贵,这对我如同浮云一般(不值得关心)。
12、两个“则”字的意思是不一样的。“则《论语》二十篇也”的“则”意思是:原来是。“则《论语》二十篇也”出自《宋史》中记载宋太祖时期宰相赵普的一篇文章。原文是讲赵普做宰相时,经常用功读书,但大家都不知道他看的是什么书。“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意思是说:在他死后,家里人打开书箱一看,原来是《论语》二十篇。(这也是“半部论语治天下”这一典故的来历)“得之则生,弗得则死”的“则”意思是:那么,就。原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意思就是说:一筐饭,一碗汤,得到就能活,得不到就饿死。
13、论语 先进篇第十一 共二十六章x0918
14、三是希望对教育后代有用。今年暑期送了亲戚朋友不同版本的论语,有《论语集注》(朱熹)、《论语译注》(杨伯峻)、《孔子的智慧》(林语堂)等。此外,本人亦于2014年购买了《论语新解》(钱穆),很惭愧,至今仅翻阅了不到40页。
15、(⑵)追远:远指祖先。旧注曰:追远者祭尽其敬。
16、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17、白话释义: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使胳膊弯着做枕头,乐也在其中。用不正当的手段使自己富有、尊贵,这对我如同浮云一般(不值得关心)。
18、记孔子和曾子的言论及其对古人的评论
19、论语 阳货篇第十七 共二十六章x0930
20、原文: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五、论语二十篇全文原文高中
1、(7)其诸:语气词,有“大概”“或者”的意思。
2、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3、有子曰:其为人也考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4、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5、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6、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7、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以祗以异。”
8、译文:孔子说:“君子言行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威信),多方学习就会流于固陋(或:学习以后而不牢固,不明白道理,不能通达)。
9、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10、《论语》的篇名通常取开篇前两个字作为篇名;若开篇前两个字是“子曰”,则跳过取句中的前两个字;若开篇三个字是一个词,则取前三个字。篇名与其中的各章没有意义上的逻辑关系,仅可当作页码看待。
11、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子曰:“无倦。”
12、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翻译〗
13、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翻译〗
14、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反复检查我的行为:为人处事有不真诚的事吗?与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事吗?老师教授的知识有不复习的吗?”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从而知道新的知识,可以凭借这个成为老师了。”
15、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16、(3)夫子:这是古代的一种敬称,凡是做过大夫的人都可以取得这一称谓。孔子曾担任过鲁国的司寇,所以他的学生们称他为“夫子”。后来,因此而沿袭以称呼老师。《论语》书中所说的“夫子”,都是孔子的学生对他的`称呼。
17、又如,前十篇中孔子一般称“子”不称“孔子”,门人问学也不作“问于孔子”。而后十篇中的《季氏》《微子》多称孔子,《阳货》篇子张问仁,《尧曰》篇子张问政,皆称“问于孔子”,与《论语》其他篇不同,“其非孔氏遗书明甚,盖皆后人采之他书者”。
18、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翻译〗
19、《论语》的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还有就是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同时语言浅近易懂,接近口语,也是一个特点。
20、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解: 孔子说: “不到苦思冥想时,不去提醒;不到欲说无语时,不去引导。不能举一例能理解三个类似的问题,就不要再教他了。”
不到百般思索仍然搞不通的地步,我是不开导的,不到想说可怎么也说不清楚的地步,我是不提醒的,譬如,一张桌子,你举出一个角,他不能用三个角来回答你。这样的学生,我是不再给他讲新东西的。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