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史铁生简介及作品散文
1、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在北京宣武医院去世。12月31日凌晨6时许,根据其遗愿将器官捐献给医学研究,他的肝脏移植给了天津的一位病人。
2、我告别了老街坊,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悲伤也成享受。
3、今天是国际残疾人日。特将今年4月份疫情期间,沈阳市残疾人作家协会和安影诵读协会举办的史铁生文学作品读书诵读活动期间,作家赵凯的文学讲座节选分享于此,供大家学习交流。接下来,我们还将陆续把大家朗诵的史铁生散文音频作品发布在《蓝星湖》里。敬请期待!
4、1951年1月4日生于北京,1967年清华附中毕业,到延安插队落户;1972年因得脉管炎瘫痪回到北京。后在街道工厂上班。1979年他开始文学创作。1980年她的母亲(49岁)突然过世,1981年他得了很重的肾病,被迫回家养病。后来发展为尿毒症,从1998年开始要依靠每周三次的透析来维持生命。
5、和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获19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6、史铁生在散文《我与地坛》中,蕴含着思想的精华,将写作与生命同构在一起。他在双腿残疾的沉重打击下来到地坛,并在这里生活了15年。他用残缺的身体,表达出了健全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
7、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悲伤也成享受。
8、说盲人过去为了讨生活,他们学唱大鼓书弹三弦,而且为了给他们一种疾苦的生活儿,有一个能够坚持下去的念想。一代代师傅在教徒弟的时候就告诉徒弟说,你弹断800根儿弦,眼睛就能看见了。他这徒弟等到弹到800根儿还不行的时候,他就告诉下一个徒弟,弹断1000根琴弦,眼睛就能看见。
9、作者是在双腿残疾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走”进地坛的,从此以后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写这篇散文时的15年间,“就再没有长久地离开过它”。作者似乎从这座历经400多年沧桑的古园那里获得了某种启示,汲取了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
10、人所不能者,即是限制,即是残疾。
11、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12、他的散文里面处处体现着其他作者可望不可即的哲思色彩,不管是广为流传的《我与地坛》还是《好运设计》,语句中都充满了哲学式的思考。
13、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男,北京人。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从1986年起,即为北京作家协会合同制作家,现为北京作家协会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驻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残疾人作家协会副主席,一级作家职称。
14、在《中国作家》《人民文学》《中华文学选刊》《文艺报》等报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评论、电影剧本,多篇作品入选各种文集,有文章被翻译成日文。
15、①概括:由回忆春夏秋冬的海棠树下与奶奶的往事:奶奶学到老,活到老,同时充分尊重孩子爱玩的天性,体现了奶奶发自内心的疼爱。奶奶在冬天的晚上还坚持学习,不懂的地方还不耻下问,被小孙子否定质疑后,她依然坚定地学习。
16、《灵魂的事》囊括了作者对于生命、爱情和信仰的沉思。有一回记者问到史铁生的职业,他说是生病,业余写一点东西。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并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17、说起读书,现在回到主题,就是这本《史铁生散文》。我拿起这本书的时候,从封面装帧就很熟悉不陌生,像个老朋友。在中国喜欢文学创作的残疾人,没有不知道史铁生,没有不读过他作品的。史铁生作品中,很多最广泛最公认的优秀最精华部分我都读过。
18、这就是史铁生,他虽双腿残缺,却拥有最丰满的思想。
19、对大家来说,读史铁生作品的意义在哪里呢?比如今天我们活动的意义就是,保有对文学艺术的爱。不仅仅是爱史铁生,而是爱我们心灵中对那种美好东西的向往、靠拢、不放弃。只要我们心中对文学对艺术还有那样地向往,就能冲淡现实的痛苦。
20、承受幸福。幸福需要享受,但有时候,幸福也会轻而易举的击败一个人。当幸福突然来临的时候,人们往往会被幸福的旋涡淹没,从幸福的颠峰上跌落下来。承受幸福,就是要珍视幸福而不是一味的沉淀其中,如同面对一坛陈年老酒,一饮而尽往往会烂醉如泥不省人事,只有细品慢咂,才会品出真正的香醇甜美。
二、史铁生的散文作品
1、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2、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这就是命运,任何人都是一样,在这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所以一切人都是平等的,我们毫不特殊。
3、《病隙碎笔》中,史铁生用生动而通俗甚至是优美的语言追寻和探索了关于我们人生的书籍和未知的道理:人生、命运、爱情、金钱、道义、信仰,健康的心态、成功的途径和价值、孩子的教育、家庭的纽带,共分六部分,243则,字字珠玑,充满着智慧和安详。
4、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我也想再看着母亲住过的那间房。我老记着,那儿还有个刚来到世上的孩子,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儿。是那棵合欢树的影子吗?小院儿里只有那棵树。
5、他用浸透生命的文字,赋予了无数人向死而生的希望——
6、由二十二个段落合成,叙述了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社会嬗变带给残疾人C、画家Z、女教师O、诗人L、医生F、女导演N等一代人的影响。
7、赵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全国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辽宁省作家协会第九届签约作家,辽宁省散文学会副会长,沈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沈阳市残疾人作家协会主席,辽沈作家书会负责人,被中国作家协会等六部委评选为“全国农民作家”代表、“2013全国十大读书人物”、“2014全国百姓学习之星”和“辽宁省最佳读书人、最佳写书人”等荣誉称号。
8、当代文学大家史铁生的长篇哲思散文《病隙碎笔》,是他为经典的作品之是一部充满了深刻生命体验的人生笔记。这部作品是他从身患尿毒症、接受透析开始,以四年时间写成,被誉为“2002年度中国文学为重要的收获”,是“在深刻的困境中,对神性和人生终极意义所做的一次艰苦卓绝而又辉煌壮丽的追问与眺望”。在书中,史铁生从生命的困惑与痛苦出发,对所处的世界和时代进行审视,对人生意义和精神寄托不断追问。全书分为六个部分,243则,用生动优美而通俗的语言,探索我们都要面对的人生命题:命运、爱情、金钱、人性、信仰、健康的心灵、向上的精神……字字珠玑,充满着智慧和安详。在史铁生幽默旷达的行文中,他自由的心魂漫游在世界和人生的无疆之域,启迪人们重新寻获爱与信心。
9、余华说,“史铁生是一个生命的奇迹,每个文字背后,都是他用生命在歌唱。”
10、《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务虚笔记》《法学教授及其夫人》《老屋小记》《奶奶的星星》《来到人间》《合欢树》《病隙碎笔》《毒药》《命若琴弦》《原罪·宿命》《钟声》《午餐半小时》《我的丁一之旅》《一个谜语的几种简单猜法》《中篇1或短篇4》
11、前两部分注重讲地坛和他对母亲的后悔,对于中学生来说,这是一篇令人反思的优秀文章。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
12、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在树林里吹过。
13、在中国当代残疾人的这个群体里有两大标杆,大家都知道了,张海迪,海迪大姐,现在她是我们残疾人联合会的主席,另外一个文学上的标杆就是史铁生。史铁生的作品,最后的越来越回归自己的内心,比如他的长篇小说、中篇小说,包括他晚年最后发表的像《病隙碎笔》。
14、《我与地坛》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前两部分注重讲地坛和他与母亲的后悔,对中学生来说,这是一篇令人反思的优秀文章。
15、2018年1月《史铁生全集》由北京出版社出版发行,全集共350万字,按体裁分为各类小说、散文随笔、剧本诗歌、书信、访谈等12卷。10月18日根据史铁生小说《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改编的话剧《酗酒者莫非》在北京上演,该剧由波兰戏剧导演克里斯蒂安·陆帕执导。
16、把身体比作一架飞机,要是两条腿(起落架)和两个肾(发动机)一起失灵,这故障不能算小,料必机长就会走出来,请大家留些遗言。躺在“透析室”的病床上,看鲜红的血在“透析器”里汩汩地走——从我的身体里出来,再回到我的身体里去,那时,我常仿佛听见飞机在天上挣扎的声音,猜想上帝的剧本里这一幕是如何编排。
17、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当代作家,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
18、1974年到北京北新桥地区街道工厂工作。
19、类型:剧情/生命地区:中国大陆片长:84分钟
20、“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这过程的美好与精彩,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你能够镇静而又激动地欣赏这过程的美丽与悲壮。”
三、史铁生的简介和代表作品散文
1、今天跟大家提地坛,大家都知道史铁生作为一个文学家,他最高峰的代表作品就是散文《我与地坛》,其实他那个当年还有个短篇小说获全国短篇小说奖,但是在他过世的时候,《小说选刊》为了纪念他,选一篇史铁生的小说儿,去找一篇什么样的小说呢?大家知不知道?就是《命若琴弦》,它是根据一个民间故事改编的。
2、是轮椅上的史铁生的首部长篇小说,发表于1996年《收获》杂志上,同时也是他半自传式的作品。由二十二个段落合成,叙述了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社会嬗变带给残疾人C、画家Z、女教师O、诗人L、医生F、女导演N等一代人的影响。
3、《爱情问题》为史铁生精选珍藏文集之散文集,收录了史铁生先生经典散文,包括《我与地坛》等被广大读者熟悉的作品。
4、左右苍茫时,总也得有条路走,这路又不能再用腿去趟,便用笔去找。
5、面对疾病,史铁生坦言自己的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这样乐观的精神值得我们所有人敬佩。
6、《病隙碎笔》是2008年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哲思抒情散文随笔集,作者是史铁生。
7、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
8、《病隙碎笔》作为2002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9、《我的丁一之旅》,继《务虚笔记》推出十年后,史铁生的最新长篇现代爱情小说。
10、《命若琴弦》是一部散文集。生命的声音,在轻轻地飞扬,他只好再全力去想那张药方和琴弦,还剩下几根,还只剩最后几根了。
11、《合欢树》是一篇怀人散文,也是一首颂扬母爱的抒情乐章。
12、⼈真正的名字叫作:欲望。——史铁⽣《我与地坛》
13、史铁生在对合欢树的一“离”一“去”的过程中,折射出了作者内心深处的那份浓烈的情感,对母亲深深的眷恋。但这篇《合欢树》之所以能够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博得普天之下所有母亲与儿子的共鸣,还在于文章的结尾,作者将一己之情愫得到升华,将自己母子间的真挚情感延伸到天底下所有母子的身上。
14、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是那么欢迎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跟前。大伙都不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这回,想摇车进小院儿真是不能了,家家门前的小厨房都扩大,过道窄到一个人推自行车进出也要侧身。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这么说,我再看不见它了。我要是求人背我去看,倒也不是不行。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15、人可以走向天堂,不可以走到天堂。走向,意味彼岸的成立。走到,岂非彼岸的消失?彼岸的消失即信仰的终结、拯救的放弃。因而天堂不是一处空间,不是一种物质性存在,而是道路,是精神的恒途。
16、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
17、《插队的故事》《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当属于知青文学的经典佳作。
18、相较于母亲,史铁生本人没那么喜爱合欢树。相反,合欢树似乎成了他的心病。当院子里的老人们告诉他合欢树开花了的时候,他心里是一阵抖,找借口不去看。其实在人们向他提到合欢树之前,他就算回到大院坐坐,也不愿去几步之遥外他和母亲曾经共同生活过的小院看看。可以想象,那个小院满满的是曾经悲痛的回忆,再加上母亲离世,定是痛上加痛。所以可以肯定的是,史铁生不是对合欢树本身有逃避倾向。
19、任何一个作家一个文学家,甚至包括一个画家,都要寻找到自己的立足点,把自己和一个地方写到一起,水乳交融,血肉相连,这时候他就成了!我到地坛去就有那种感觉,史铁生是不是在这个树林里呆过,史铁生的轮椅,说别人寻找脚印,寻找他就得寻找轮椅的压痕。
20、《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是当代作家史铁生创作的一篇小说。小说描绘了黄土高原上的小山村和一个风趣的放牛倌的故事。
四、史铁生简介及作品散文集
1、1983年加入中国作协。
2、人生如梦。生命从无到有,又从有走向无,生生死死,构成社会和世界。从人生无常这一点来说,人生有如梦幻。因此,一个人只有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才不枉到这世界上走一回。“浮生若梦”,“人生几何”,从生命的短暂性来说,人生的确是一场梦。因此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怎样活得有意义,便成了人们的一个永久的话题;“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与永恒的自然相比,人生不过是一场梦。
3、《务虚笔记》是轮椅上的史铁生的首部长篇小说,发表于1996年《收获》杂志上,同时也是他半自传式的作品。
4、本期的经典领读者是八(6)班的刘煦阳同学,他朗读的作品正是课文《秋天的怀念》。
5、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6、史铁生2012年12月病故的时候,我已经到沈阳半年了。早就知道史铁生患有严重的肾衰透析,如果史铁生活到今天,我想他,即便在痛苦中也会感到活着的快乐!
7、史铁生是一个生命的奇迹,在漫长的轮椅生涯里至强至尊,一座文学的高峰,其想象力和思辨力一再刷新当代精神的高度,一种千万人心痛的温暖,让人们在瞬息中触摸永恒,在微粒中进入广远,在艰难和痛苦中却打心眼里宽厚地微笑。
8、《病隙碎笔》该书用生动而通俗甚至是优美的语言追寻和控索了关于我们人生的书籍和未知的道理:人生、命运、爱情、金钱、道义、信仰,健康的心态、成功的途径和价值、孩子的教育、家庭的纽带。
9、在1951年出生在北京,他学习成绩优异,靠自己的努力下考上了当时的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年轻时候的他爱的热爱田径运动,并且从小成绩优异。是大家邻居口中的好学生好孩子。1969年的时候,他志愿到延安的农村插队。当时他发现自己经常腿疼,最开始觉得可能是太辛苦了,所以没太在意。可是没过多久他突然高烧不退,住进了医院里面。而他那时候被诊断为双腿已经残废,无法再能站起来了。世事无常啊,从那之后他的下半生就一直坐在轮椅上,但是家里人不愿意放弃母亲,为了给他治病,把所有的钱都花出去了,可是还是没有用。后来的她觉得自己不能再颓废了,所以就振作起来,到处找工作。
10、我等你,直到垂暮之年,野草有了一百代子孙,那条长椅上依然空留着一个位置......
11、Ifyoulikethisarticle,pleaseclickthisbutton!
12、所以,虚⽆的悲叹,寻根问底仍是由于⾁⾝的圈定。⾁⾝蒙蔽了灵魂的眼睛,单是看见要回那⽆中去,却忘了你原是从那⽆中来。——史铁⽣《病隙碎笔》
13、《我的丁一之旅》的文字依然充满史铁生的标记,古典、诗意、灵动,在看似散漫实则缜密的结构里,精心构筑了一个睿智空慧的哲思世界。
14、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15、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
16、散文集《想骑大鱼的孩子》获得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作品集《我的乡园》入选全国百部农民作家大地印丛书,获得(2009)年度图书评选辽宁作家十大好书,长篇小说《马说》入选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项目,获得辽宁省曹雪芹长篇小说提名奖。另著长篇纪实文学《扛住》、长篇小说《蓝眼睛的中国人》、中短篇小说集《白马新娘》和电影剧本《法律红娘》《爱情的故乡》等。
17、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个⼈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到⾃⼰的⾝影。——史铁⽣《我与地坛》
18、我希望大家在诵读中就获得这种效果,在自己喜欢的朗诵中,这种精神上的愉悦,能够让我们暂时从那种疼痛的现实中分离出来。其实我们有时候眼睛也要从史铁生的肩膀向更广大的地方看,越过他的肩头,就是在世界范围内有很多优秀的残疾人作家,残疾人人才,不一定是作家,各行各业都有。要让这些残疾人的这种励志精神变成每一个读者的生命核爆炸,焕发出那种生命的动力。我们要向快乐向愉悦向艺术靠拢,让精神力量变成勇敢面对现实的强大动力。
19、会做恶梦的⼈是世上最幸福的⼈,因为可以醒来在那些岁⽉,我每每醒来却发现,我做了⼀个想从恶梦中醒来的美梦。——史铁⽣《原罪·宿命》
20、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不能忘。它们不能变成语⾔,它们⽆法变成语⾔,⼀旦变成语⾔就不再是它们了。它们是⼀⽚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与坟墓。⽐如邮票,有些是⽤于寄信的,有些仅是为了收藏。——史铁⽣《我与地坛》
五、史铁生的简介散文
1、1979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著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命若琴弦》、《往事》等;散文随笔集《自言自语》、《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以及《史铁生作品集》。曾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以及多种全国文学刊物奖。一些作品被译成英、法、日等文字,单篇或结集在海外出版。
2、我经由光阴,经由山水,经由乡村和城市,同样我也经由别人,经由一切他者以及由之引生的思绪和梦想而走成了我。那路途中的一切,有些与我擦肩而过从此天各一方,有些便永久驻进我的心魂,雕琢我,塑造我,锤炼我,融入我而成为我。
3、史铁生的人生是一个奇迹,生命的奇迹。在漫长的轮椅生涯里,他从悲观失望到至强至尊,超越了平凡和苦恼,穿越了自己生命中的黑暗森林,抵达生命的本质,给无数读者以精神的启迪和引领。本书精选史铁生经典散文二十八篇,既有怀念亲人的名作《秋天的怀念》《我与地坛》《合欢树》等,也有叙事抒怀的文字如《我二十一岁那年》《故乡的胡同》《墙下短记》《消逝的钟声》等,更有生命思考随笔《好运设计》《爱情问题》《“足球”内外》以及《病隙碎笔》系列等,并配有十几幅照片,包括作家旧照、手迹、书影等,全面展示作者作品和人生的风采。
4、《务虚笔记》是2010年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史铁生的首部长篇小说,发表于1996年《收获》杂志上,同时也是他半自传式的作品。由二十二个段落合成。
5、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是从自身的残疾开始的,在他面对命运的突然打击的时候,他在震惊、痛苦之余,内心对命运的不公充满着怨恨,但当他一旦把目光从自己投向别人时,开始有了新的发现,他看到母亲因为儿子的残疾其实比他承受着更大的痛苦,而自己无谓发泄往往给母亲增添了更深的痛苦和折磨;再看看周围的人群,他发现每个人都有自己需要面对的命运,而每个人的命运都布满了坎坷,只是呈现出不同的方式而已。进而他发现了生命本来就是不圆满的,从而领悟到生命的意义本来就是在于自己的选择和抗争之中,只有勇敢地面对命运的残缺,挑战命运,才能体现出生命的价值来。
6、在这作品里有一句话就是,他写到母亲时候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天下最苦的母亲。这句话当时我读到的时候,我就再也读不下去了,因为我想到我的母亲。
7、书中写童年伙伴、青年际遇,写故乡变迁、隐秘家史,写了邻居小姑娘姗姗、写了B老师、传奇的梅娘。
8、《老海棠树》是由作家史铁生著写。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9、“命定的局限尽可永在,不屈的斗争却不可须臾或缺。”
10、秋天的怀念课文中插图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 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11、这篇文章被选入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系列《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材中。
12、三十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3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
13、《合欢树》一文,就其题旨而言,似乎应以母亲生前种下的一株当初曾误以为是“含羞草”的小树苗,而后却长成了一棵树影婆娑的参天大树的描述为主,并以此来象征母亲的芳泽和恩德造福于儿女及他人。
14、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15、几年前,老街坊们就提醒过我:"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听了心里一阵抖。还说,我家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16、《秋天的怀念》承袭了作者回忆性文章一贯清新质朴、感人肺腑的特色,以歉疚的笔调追忆了自己瘫痪后和母亲去世前的一段相处时光。母亲为了不增加儿子烦恼,隐瞒了自己早已病入膏肓的实情,仍旧无怨无悔地照料抚慰脾气暴躁的儿子,看似平凡的母亲,在看似平常的日子里,一言一行中却藏匿了对孩子无限深沉的母爱,读来感人至深。
17、史铁生肉体残疾的切身体验,使他的部分小说写到伤残者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但他超越了伤残者对命运的哀怜和自叹,由此上升为对普遍性生存,特别是精神“伤残”现象的关切。和另外的小说家不同,他并无对民族、地域的感性生活特征的执著,他把写作当作个人精神历程的叙述和探索。
18、梦想使你迷醉,距离就成了欢乐;追求使你充实,失败和成功都是伴奏;当生命以美的形式证明其价值的时候,幸福是享受,痛苦也是享受。
19、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我很少再到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去。小院儿在一个大院儿的尽里头,我偶尔摇车到大院儿去坐坐,但不愿意去那儿小院儿,推说手摇车进去不方便。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都把我当儿孙看,尤其想到我又没了母亲,但都不说,光扯些闲话,怪我不常去。我坐在院子当中,喝东家的茶,吃西家的瓜。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4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大伙就不再说,忙扯些别的,说起我们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女的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20、病后致力于文学创作,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