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巴金的资料简介
1、民主革命时期,他积极参加进步社会活动。
2、“我们想通过3年时间的巡展,把这股温暖的友情和一代人的风华传遍全国。”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周立民说。大连展之后,2019年度的巡展将前往上海、深圳,每到一地均有不同的展览配合活动。
3、回复“测试”,可获取古代文学基础测试题;
4、其鲁迅脾气暴躁吗?
5、感谢容洁、容仪两位老师授权,感谢吕浩兄帮忙校对书稿。时间过得真快,2019年,黄裳先生一百周岁了,就把这本书当作一束鲜花,替我还上当年的那份心债吧。
6、巴金文学思想的核心为:真与善。这两点之间,“真”是巴金文学思想的生命,是核心,“善”是巴金文学思想的基点,是价值。巴金文学思想中的善是人的绝对自由追求的价值观,这主要得益于他早期所接触的无政府主义思想。
7、关于《寒夜》的修改。巴金在《关于〈寒夜〉》中提到,“过去我已经改了两次,就是在一九四七年排印《寒夜》单行本的时候和一九六〇年编印《文集》最后两卷的时候”,“我更喜欢收在《文集》里的这个修改本”。巴金在与孙道临的交谈中提到,《寒夜》“解放后,重版几次,我也改过一些”,这里指的当是巴金在1960年底在成都编辑《巴金文集》第十四卷时作的修改。关于这次修改,正如巴金所言,“主要是把人物性格写得更复杂一些,更丰富一些”,“主要是性格方面改过一点”。
8、资讯︱“萧珊百年诞辰纪念展”,来了送你特制纪念品
9、这是一个跨越馆别、地域,同时也跨越时间的展览。
10、他在海内外获得了多种荣誉称号。
11、品读|周立民:寻找萧珊(上)
12、从50年代后期开始,我到农村去住过很长一段时期,很久没有到他家里去访问。1961年一个秋天的下午,偶然在淮海路的国泰戏院门口遇见他。他从很远的地方发现了我,赶过来对我讲了几句话,我记得其中有一句的大意是,“今后一切都会和过去一样的。”我没有说什么,只是感谢了他的好意。看得出,他对当时的某些社会现象是有些迷惘的,不过他还是有着充足的信心。他所说的“和过去一样”,自然是指过去那样地生活和工作,他不喜欢人们陷于绝望,不,他受不了这个,这就是他要说那句话的原因。他绝不会猜到,在几年以后,这句话会被某些人解释为“复辟”、“复旧”的同义语。我只有为他的善良、天真、激情而感动、惭愧。
13、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在1956年上海电影制片厂陈西禾导演的《家》中饰演过觉新的孙道临,2003年写过一篇短文,除了向巴金表达衷心的敬意和感谢,还表达过遗憾,“上世纪80年代初,经他的同意和编剧叶丹合作改编他的另一部小说《灭亡》为电影剧本,可惜未能投入拍摄”。
14、简析《寒夜》中曾树生的性格曾树生是个个人主义者。健康、漂亮、追求幸福和自由,她无法容忍丈夫毫无生气的生活方式和婆婆的恶语中伤,整个家庭都笼罩着一股死亡的气息,她感到了压抑,并本能地企图摆脱这种压抑,于是她面临着道德的抉择和感情的折磨。最终因受不住生活希望的诱惑而离弃了丈夫和家庭。完全是一种个人意义上的追求幸福。因而也谈不上是追求个性解放的资产阶级女性;她只是一个困境中企图拯救自己的妇女,她靠自己的选择来确定自己的生活价值意义。因此,在这个人物身上产生出一种反道德、重自我的新型现代女性的道德特征。
15、1923年到上海求学,1924年考入南京东南大学附中,1925年高中毕业后在上海从事社会活动和编译工作。
16、新书|巴金的伟大,在于敢否定自己——萧乾:《挚友、益友和畏友巴金》
17、展览还以文献节录的方式展示了萧珊的“朋友圈”,从她的友人印象里剪辑出一个生动的萧珊,展示出她生命的不同侧面。萧珊天性活泼,待人热情真诚,朋友们都喜欢她。黄裳在《琐记》中回忆:“当时巴金住在霞飞坊(今淮海坊),他家来往的朋友多,简直就像一座文艺沙龙。女主人萧珊殷勤好客,那间二楼起坐室总是有不断的客人……萧珊有许多西南联大的同学,如汪曾祺、查良铮、刘北汜也不时来坐。谈天迟了,就留下晚饭……”
18、巴:1979年就宣布了,叫《一双美丽的眼睛》写知识分子在文化大革命中的遭遇。
19、后又五次访问前苏联。
20、天空还是一片浅蓝,很浅很浅的。转眼间,天水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道红霞。红霞的范围慢慢扩大,越来越亮。我知道太阳就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目不转睛地望着那里。
二、作家巴金的资料简介
1、李辉:巨星巴金,光还亮着
2、巴:就是有一点,因为电影时间不能太长,所以小的地方,我觉得缺少一点婆婆和媳妇和解的镜头。
3、1977年,任1983年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4、孙:不容易,美国人演的。
5、他的许多作品先后被译成英、俄、日、法、德、意、瑞典、朝鲜和世界语等近30种文字,在全世界广为传播。
6、皖南事变后,他参加签名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
7、巴金同志是杰出的社会活动家。
8、他参与创建中华文学基金会,并一直担任会长。
9、无政府主义思想提倡个体之间的自助关系,关注个体的自由和平等。而巴金处女作的《灭亡》则把他反专制的憎和对人类的爱的这两面作了非常青春激情的表述,而后的《家》则更为直接的体现了他对限制个人自由的封建的主义的无情的控诉。
10、1949年7月,他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并被选为全国文联委员。
11、鲁迅与原配朱安有过性行为,据郁达夫说,鲁迅为控制性欲,冬天只穿单裤。当时留学生面对旧式婚姻多采取鲁迅式态度,鲁迅所为并不过分,胡适四处留情,也难说是道德典范。这是特殊时代下的特殊困境,无可奈何。
12、1958年至196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十四卷《巴金文集》,这是他解放前创作成就的结晶。
13、巴:这几个人物我比较熟悉,生活也比较熟悉。
14、展柜中另有萧珊当年使用的上海公交月票、手包、穿过的外套、“上海”牌手表、帮助巴金回复读者来信的信封,以及病后申请医疗费用的报告,使观众接触到真实立体的萧珊。
15、巴金生于1904年四川成都,逝世于2005年,巴金的原名为李尧棠,巴金所写的题材包括长篇和短篇小说,长篇小说大多以描写家庭生活为主,内容朴实,感情真挚,且带有强烈的自传性,其中尤为著名的是他的《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
16、甲、本人每次校对,文字均有修改,虽然不多,但是一定有。因文章多看一次,必然多少会找出毛病来。
17、以上谈到的都是从巴金先生这一方面说的。而说到大连人视界中的巴金,在过去的90年中,则不知道多少双眼睛在看着这位作家。
18、有一次,送我们新印的姜德明先生的《与巴金闲谈》给他,我随口说:把您写巴老的文字也集中在一起,给你也印一本吧。他满口答应:好!我做事向来懒懒散散,近年事功心渐淡,没有出版社催逼也不会行动。黄先生当然不会催我,就这样,时光在淮海路、巨鹿路、陕南邨中默默地流逝了。2011年底,我搬到武康路来办公,信步就走到黄先生家门口的日子也少了。想不到,第二年秋天,黄先生就去世了。我不禁自责,觉得这件事情本该早一点做好。还有很多事情也是这样,懒惰也好,习惯也罢,我总觉得世界笨重且安稳,其实它在恒常中也无时无刻不在变动中,它把我们甩在孤独的街头,这个时候,再左盼右顾,我才发现好多熟悉的风景都不见了,再也不会出现了。
19、杨绛在回忆杨必的文章中说:“傅雷曾请杨必教傅聪英文。傅雷鼓励她翻译。阿必就写信请教默存指导她翻一本比较短而容易翻的书,试试笔。默存尽老师之责,为她找了玛丽亚·埃杰窝斯的一本小说。建议她译为《剥削世家》。阿必很快译完,也很快就出版了。傅雷以翻译家的经验,劝杨必不要翻名家小说,该翻译大作家的名著。阿必又求教老师。默存想到了萨克雷名著的旧译本不够理想,建议她重译,题目改为《名利场》。阿必欣然准备翻译这部名作,随即和人民文学出版社订下合同。”杨绛补充的信息是,《剥削世家》《名利场》都是钱锺书帮忙选定的书目并且确定了书名。傅雷在给宋奇的信中补充的信息是,这书初译稿,钱锺书不满意,杨必重译了一稿:
20、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担任郭沫若主持的《救亡日报》的编委,并和茅盾共同主编《呐喊》(后改名《烽火》)杂志,其间写下不少充满爱国激情的诗文。
三、巴金的资料简介2O字
1、我们带了中饭的饭菜,托船家在船尾热了,船靠岸,先吃饭,然后上山游览。这一顿饭虽然简单,但也安排得干净而色香味俱备。回到松江,步行到新松江社。新松江社有一个开阔的广场,二楼的房间面对这个广场。休息喝茶的时候,他说这一天的时间过得很有意义。走到餐厅,几种有松江特色的菜肴已等着他了。第二天上午送他上了火车。(罗洪:《初识巴金》,2003年11月19日《新民晚报》第22版)
2、1923年,离成都去上海、南京求学。
3、他怀着这份深厚的感情,写下了反抗黑暗势力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灭亡》,1929年第一次以“巴金”的笔名在《小说月报》发表,引起文坛内外的普遍关注。
4、简析《家》的艺术特点《家》是一部具有很浓的主观情感色彩的现实主义作品。它再现了五四时期内地四川封建势力浓重但五四时代浪潮已冲击着古老土地的典型环境,作品中的祖孙间的矛盾冲突也正是当时典型的社会矛盾冲突,塑造了高老太爷、觉新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许多生活细节也具有现实主义的真实性。作者极端憎恨就制度旧家庭,热情歌颂敢于反抗旧势力的新生力量。强烈的爱憎感情渗透于《家》中,使《家》具有很浓的抒情色彩。或通过作品中人物抒发对旧制度的愤懑;或通过人物的心灵描写来倾诉旧制度的黑暗,如鸣凤投湖前的心理描写。
5、新中国成立后,巴金同志历任平明出版社总编辑,《文艺月报》、《收获》、《上海文学》主编,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主席、名誉主席,华东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名誉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荣誉委员。
6、萧珊常年以照顾家庭、协助巴金处理出版事务为重,常常让人们忘记其翻译家的身份。其实,作为颇有灵气的翻译家、多次组稿的刊物编辑、思想进步的现代女性,萧珊拥有多面色彩。巴金故居餐厅里有一架钢琴,正是萧珊用自己第一部翻译作品《阿细亚》的稿费购置并赠送给女儿李小林的礼物。萧珊和家人的生活点滴,也在展出的日记、手稿、致儿女书信中,一点点组合丰富起来。
7、2019最新版文学考研必备资料《通关宝典+秒杀题集》正在火热预售中!(点击查看详情~)
8、随笔译作显文学功底,数篇未刊稿首次展出
9、1981年春,他率代表团出席在瑞典召开的世界语代表大会。
10、1960年5月,巴金在《忆个旧》一文中,说到个旧需要挖泥船:“听说云锡公司已经向大连厂订购了,却担心不容易运到那里。”大连的造船工业领先全国,这里的“大连厂”指的应是大连造船厂吧?大连,是一个工业发达的城市,这个特点可能为很多人所忽略。但是,另外一个特点世人皆知:大连是一个旅游城市,是休闲疗养的胜地。
11、其鲁迅是文坛盟主吗?
12、新书|澎湃新闻:巴金《出访日记》首次公开出版,这些日记也是一份重要文献
13、目前10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14、黄裳先生的家,在淮海坊的隔壁的陕南邨。我偶尔会收到他的来信,有时也和李国煣老师一起去看他。相比于淮海坊门前的热闹,陕南邨比较安静,走进黄裳先生家的那栋楼更有闹中取静的感觉。窗外几棵树遮住了阳光,还是墙上挂的字的暗示(“雨意欲成还未成”),这里给我的感觉,每次来都是阴湿的天。不过,黄先生的笑容很灿烂,像他的大肚子一样饱满,得意时不是微笑,而是“嘿嘿”两声。他的话不多,偶尔有一两句,声音很大,大约是耳聋的缘故吧。一般都是我问他答,这间歇,是默默相对。我偶尔会望望窗外,现在回忆,居然从来没有问一问《榆下说书》的“榆”还在楼后吗?
15、《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1985年第五期
16、1927年2月,巴金从上海踏上英国邮船“昂热号”,去伦敦留学。他将沿途的见闻写成《海行的日出》一书,于1932年出版。《海上的日出》便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分别描写了天气晴好、白云飘浮和薄云蔽日三种不同自然条件下的海上日出奇观,文字简洁,写的传神。
17、1938年后,他在广州、上海、昆明、重庆、桂林、成都等地从事出版工作,并发表了宣传抗战的小说《火》(三部曲),完成了长篇小说《秋》、《憩园》、《第四病室》、《寒夜》等的创作。
18、1904年11月25日,出生于四川成都。
19、这部作品又一次体现了巴金创作的特色,把家庭当作社会的缩影来描写以家庭生活画面来折射出时代的风云变幻。除此之外巴金在《某夫妇》、《猪与鸡》、《团圆》等短篇小说中也有对这一题材的优秀运用。
20、鲁迅的文章当然很好,但耽于对骂,严肃创作不多,小说中好坏参半,盟主是左联赏的,当时真正有学问的人这么看的,恐怕不多。
四、巴金的资料简介代表作
1、1925年,8月,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附中,准备报考北京大学,因病于上海休养。9月,参加发起无政府主义组织上海民众社并出版《民众》半月刊。本时期翻译克鲁泡特金的一些著作。
2、巴金最终选择放弃了《一双美丽的眼睛》的写作,当然不排除身体健康状况一年不如一年的事实,当然更主要的是为了专心写《随想录》这部大书。由此可知,《随想录》在巴金心中的分量之重。
3、1934年,赴日本旅行。
4、△平明版《约翰·克利斯朵夫》1953年9月版书籍纸精装本,该本印2900部,另有100部字典纸精装本
5、1921年4月1日,第一篇文章《怎样建设真正自由平等的社会》发表在《半月》刊第17号刊载上。
6、巴:主要演员都不错。有许多人,抗战时期在重庆住过的,都还觉得亲切,写那个时候的生活。
7、即使是布面精装,如适夷兄译的《高尔基选集》:甲、封面凹凸不平;乙、胶水污点不少;丙、烫金有缺笔,或一字之内部分笔划发黑;丁、书角也有瘪皱情事。总结起来,仍是浪费。以国内现有技术水平,并非精装本不能做得更好;但在现行制度之下及装订人才极度分散的现状之下,的确是不容易做好的。一九五三年平明出《约翰·克利斯朵夫》精装本,我与出版社都集中精力,才有那么一点儿成绩,虽距世界水平尚远,但到了国内水平(以技术及材料而论)是无可否认的事实。如今在大机关里头,像那样细致的工作在短时期内恐怕没有希望办到。——装订也是一门高度的工艺美术,只能由一二人从头至尾抓紧了做才作得好。
8、香港文汇报(文汇大公集团)
9、据鲁迅日记,鲁迅先后与30多名日本医生、护士接触过,因为他自己在日本学过医,而当时中国日医价格便宜,且受德国影响,全科为主,而不是欧美提倡的专科,比较亲切、方便。符合鲁迅当时收入情况。
10、我们常说“炎黄子孙”,我不能不想到老舍、傅雷诸位,我今天还感谢他们,要是没有这一点骨气,我们怎么对得起我们的祖宗?
11、那时上海到松江公路已经有了,但是大家还是乘火车多。我们事先雇好一条小船,他来了之后,到车站接他,直接下了船,一同去游佘山,当时没有汽车路,要坐小船。阿拉先烧好一些小菜带去,到中午吃饭辰光,请船家帮着热一热,就在山上吃,蛮有意思的(笑)。
12、他连续五届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关心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关心人民政协的工作,积极建言献策,为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人民政协事业的发展,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重要贡献。
13、分析《家》中觉新的形象觉新是一个复杂性格的人物。他是一个清醒认识到自己悲剧命运的懦夫。自愿的牺牲自己。因为受到过五四新思潮和反封建的新空气的影响,他切身认识到封建家庭制度必然崩溃的命运。但他受到的封建教育和封建家庭伦理观念的影响太深,作为封建家庭的“孝子贤孙”,使他自愿地挑起家庭的担子。他自愿为家庭牺牲自己,不敢反抗。他是一个自觉的懦夫,对封建家长的专制意志处处退让、顺从甚至做帮凶。他牺牲了梅、瑞珏,还劝说觉民接受高老太爷定的冯家的亲事。为了维护封建家庭他付出了自己和亲人的惨重代价。觉新的悲剧是封建末世的封建知识分子的悲剧。他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命运,由此产生了绝望、悲观等心态。这一形象对现代中国的某些知识分子具有很大概括力。
14、第三次见到巴金,是1934年,那时我们已经结婚,住在松江。巴金有个习惯,写完一部长篇,就要到外地走走,调整一下身心。现在已记不清他写完了哪一本书,我们写信邀请他到松江来,陪他看看松江的佘山,晚上在“新松江社”歇宿,他欣然同意了。那时候,从松江到佘山没有汽车路,要坐小船,但坐小船可以观赏两岸风景,松江有九峰三泖,一路眺望,九峰起伏,使人胸襟开阔。
15、三十一年前上海解放的那一天下午,我陪他到文化生活出版社去看有没有受到什么损失,然后就走到大马路上去看解放军入城;后来,又到过山东、苏北的老根据地进行慰问;1952年,他从朝鲜前方回国度假,萧珊从上海赶到北京去看他。在这几次不同场合我都留心观察过他,发现他开始变了,话开始多起来,有时会唠叨地反复地说着什么,就像一个大孩子似地。这段时期他写了不少散文,歌颂伟大的祖国、歌颂志愿军英雄……他的感情是真诚的。他在《爝火集》的序里在提到这些文字时表示了他的信心:“我至少比有些人更爱我们的时代,更爱我们的生活,更爱我们的国家。”这是他1978年底说的话,是经过了严峻的锻炼、考验以后说的,也是合乎事实的。
16、新中国成立前夕,他作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的代表,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17、巴:通过您介绍给台湾读者这很好。
18、这次展览是上海的巴金故居和北京的由巴金先生倡议创建的中国现代文学馆联合主办的为期三年的全国巡展。这也是京沪两个与巴金先生关系密切的文学馆第一次联手举办展览。为此,中国现代文学馆提供了大量珍贵的馆藏。
19、1949年7月,参加第一次文代会,当选为文联委员。
20、全国解放后,他作为民间的外交使者多次出国访问,参加国际文化交流等活动。
五、巴金的资料简介30字
1、校样本人需看初校二校两遍(过去前后四校均由本人亲自,今在北京排,为节省时间起计,减为二遍),但有数点声明:
2、1928年12月,回上海。从事文学编辑与创作。
3、这是我所看见过的少有的一种人间美丽景象,也就是我们习惯称之为“友情”那样的东西。
4、新中国成立后,巴金和金仲华的交往就更密切了,巴金曾在文章中回忆:“我忘记不了一件事情:一九五○年十一月下旬一个夜晚,我和仲华在华沙二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的会场,这一天从早晨六点开会开到午夜,在闭幕之前我们到场外喝一杯咖啡休息,大家都很兴奋,谈到各人的感受和今后的工作,他说:‘我们互相帮助,共同前进吧。’然后脚步轻快地回到会场。一直到一九六六年他还表示过这样的意思。”
5、抗战胜利后,他回到上海,继续在文化生活出版社从事出版和翻译工作。
6、在巴金的文字中,还有两次提到大连,虽然只是“提到”,但是,大连的城市特色却显现出来。
7、1920年代的佘山风光图(上海天文博物馆展出)
8、他秉性耿直,识大体、顾大局。
9、简析巴金早期表现社会革命的作品的思想艺术特点巴金早期表现社会革命、探索青年革命道路的代表作品有《灭亡》《新生》《爱情三部曲》等。这类小说的思想艺术特点是:无政府主义者的深刻印痕,如《灭亡》中的杜大心、《电》中的敏都走上暗杀的恐怖主义道路。表现出个人“革命”行动绝对自由,无纪律约束的特点。人物性格理想化、类型化。如杜大心等都拼命工作,都患重病,都内心苦恼而苦行僧似的生活,都是人格高尚。艺术上主观倾诉、激情宣泄、激愤、绝望、哭诉的抒情风格。
10、巴金在文革后撰写的《随想录》,内容朴实、感情真挚,充满着作者的忏悔和自省,巴金因此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
11、不久,在上海的第二次文代会上,他作了那个著名的发言,说了几句自己的心里话。发言后在会场外面的草地上休息时,我曾向他表示了自己的担心,随后就为自己感到异常的惭愧。论年龄、论经历,提出这种心有余悸、谨小慎微的意见的应该是他而不是我。正直、勇敢这些美好品质在他身上发出的光闪,不能不使我感到异常的惭愧了。
12、新中国成立后,他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为新中国的文学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13、(1951年春巴金一家摄于复兴公园。供图:巴金故居)
14、元宵特辑|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现代作家笔下的元宵节
15、展览以巴金先生捐赠给中国现代文学馆的部分书信手迹为主,与作家简介、交往照片、赠书、赠物、相互评说的文字等有机结合,形成互文和补充,兼顾资料性与趣味性。
16、“巴金先生一生重视友情、爱护朋友,也得到朋友们的爱戴。从他们之间不同时期的通信中,能够看出朋友之间肝胆相照、相濡以沫的情谊,能够看到他们意气风发的年月。一言一行总关情,在冷漠的岁月里,友情温暖了人生照亮了生命。纸短情长,欣赏这一封封珍贵的书信,时常让人不禁热泪盈眶、感动至深。岁月流逝,它们又是历史的记录、珍贵的文献,让我们窥见历史的背影。”周立民写道。
17、1933年参与《文学专刊》的工作。
18、我知道有人会批评我浪费了同情,认为那三个人都有错,值不得惋惜。也有读者写信来问:那三个人中间究竟谁是谁非?哪一个是正面人物?哪一个是反面的?作者究竟同情什么人?我的回答是:三个人都不是正面人物,也都不是反面人物:每个人有事也有非;我全同情。我想说,不能责备他们三个人,罪在蒋介石和国民党反动派,罪在当时的重庆和国统区的社会,他们都是无辜的受害者。我不是在这里辩护。有作品在,他们自己的吹嘘和掩饰都毫无用处。我只是说明我执笔写那一家人的时候,我究竟是怎样的看法。
19、他通晓英、法、俄、德、世界语等多种语言文字,翻译了十几部世界名著。
20、更麻烦的是,这些钱经常拖欠,鲁迅编杂志写稿,常是义务劳动,据许广平记,鲁迅晚年穿的还是留学时穿的裤子。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