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列夫托尔斯泰简介
1、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托尔斯泰
2、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3、将无法实现之事付诸实现正是非凡毅力的真正的标志。
4、朗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本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5、(2)郁郁寡欢:闷闷不乐,难得有高兴的时候。
6、所以,只要巴尔扎克在谈话中对茨威格流露出半点对俄罗斯名人的看法,茨威格就会把它当作真的。然后用德语抄写一遍,并以自己的名义出版。
7、不过,托尔斯泰从不给孩子强行灌输知识,而是根据孩子们的爱好和兴趣为他们服务。有一段时间,孩子们对作家儒勒·凡尔纳的作品很感兴趣,托尔斯泰就一本又一本地讲给他们听。
8、课本里的作家们——老舍
9、一旦你知道,你对别人也还有些用处,这时候你才感觉到自己生活的意义和使命。
10、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作品有《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成功的秘诀》《伟大的悲剧》等。
11、下列句子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12、感悟茨威格对列夫托尔斯泰的深厚请。由于学生对外国作家和人物可能相对陌生的缘故,有老师在进行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的时候,先对作者和列夫托尔斯泰进行了简介,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印象。接着,教师带领学生梳理课文内容。
13、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
14、解读探究,把握文本
15、0如果爱一个人,那就爱整个的他,实事求是地照他本来的面目去爱他,而不是脱离实际希望他这样那样的。
16、他的文学传统不仅通过高尔基而为苏联作家所批判地继承和发展,在世界文学中也有其巨大影响。在文学创作和社会活动中,他提出了“托尔斯泰主义”,对很多政治运动有着深刻影响。
17、早期(1851~1862)这是他的探索、实验和成长的时期。思想和艺术风格都在发展和变化,个别作品带有模仿的痕迹。他后来作品中的一些基调和特色也已初具雏型。托尔斯泰早在1847年起开始写日记,以后一直坚持到晚年。
18、D.甲胄(zhòu)粲(càn)然涟涟(lián)广袤(mào)
19、有了清晰的教学思路,我就知道自己在课堂上每一步的教学安排。在教室门口候课的时候,我脑海中已经有了上课的大致模样,这种胸有成竹的感觉很好。所以,我深深地认识到教师上课前一定要有了然于胸的教学思路,这样我们的课堂才是有条不紊的,我们才是有底气的。备课的时候要备教材,知道一节课的重难点,可以有的放矢。不重要的段落甚至可以大胆舍弃,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到重点突出。还要备学生,知道学生的程度,根据学情设计问题,哪些问题可以自学解决,哪些需要合作,哪些群答,哪些要单独提问,这个都与学情有关。最后就是在备课中要有清晰的教学思路,课堂上的大环节要设计好。教师的.重点应该放在备课上,我们要做很多工作,才能在课堂上看起来毫不费力。
20、B解析A项中“帐蓬”的“蓬”应为“篷”;C项中“墩实”的“墩”应为“敦”;D项中“疆绳”的“疆”应为“缰”。
二、托尔斯泰简介50字以内
1、只有那些无法估量,把握不住的东西才吓唬住我们。相反,一切有限的东西,一切确定的东西刺激人们去试验,变成衡量我们力量的尺度。
2、《哈吉穆拉特》就是《列夫·托尔斯泰小说全集》中的一部分作品,收录中短篇小说27篇,包括:《舞会以后》、《瓦罐阿廖沙》、《孩子的力量》、《霍登广场事件》等。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一生创作浩如烟海,他的俄文版全集初版九十卷,后又扩大为一百卷。全集包括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自传体小说、剧本、哲学论文、文艺论文、寓言、故事、政论、书信、日记,以及大量作品的异稿。
3、引用。本段引用高尔基的话作结,干脆有力,含蓄隽永,夸张的修辞很好地表现了托尔斯泰眼睛的观察力、敏锐性和丰富性。
4、比喻和夸张综合运用,不仅使“画面”气韵生动,而且使人产生遐想。
5、不久,俄罗斯的亚历山大帝就亲自出国留学,并勒令所有俄罗斯人必须向西欧洲看齐。俄国上流社会立即改说法语,并把侵略了他们的巴黎人当作偶像崇拜。
6、后来,托尔斯泰的思想又发生了转变,他突然间有一种从未有过的忧愁和恐怖。这就是著名的“阿尔扎马斯的恐怖”,于是他积极去寻找答案,寻求解决的办法,最终他接受了宗法制农民的信仰,想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托尔斯泰厌弃自己及周围的贵族生活,不时从事体力劳动,自己耕地、缝鞋,为农民盖房子,摒绝奢侈,持斋吃素。在这一时期,他完成了另一部代表作:《复活》。
7、人生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时发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
8、两个相爱的人不应该有隔阂,因为他们的敌人是整个世界,一旦他们产生隔阂,世界会立即将其征服。
9、这事让他们维也纳人感到不爽,认为尊严受到了挑衅,于是他写了《玛丽·安托瓦内特》宣扬对法国暴民愚昧的控诉。
10、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11、本题运用句子含义理解“三抓一联系”法。
12、列夫托尔斯泰被誉为“全人类的骄傲”,但他是“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他是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13、受这种热情的驱使,加上很瞧不起当时的大学教育,两年后(1847年)他退了学,回到故乡,在自己的领地上尝试改革农奴制……
14、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ЛевНиколаевичТолстой,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
15、0我们活在世界上抱着一种荒谬的信念,以为我们自己就是生活的主人,人生在世就是为了享乐。这显然是荒谬的。要知道,既然我们被派到世界上来,那是出于某人的意志,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可是我们断定我们活着只是为了自己的快乐。显然,我们不会有好下场,就像那不执行园主意志的园户那样。主人的意志就表现在那些戒律里。只要人们执行那些戒律,人间就会建立起天堂,人们就能获得至高无上的幸福。
16、他决意与农民们站在一起
17、1910年11月5日,托尔斯泰的肺炎恶化,体温时降时升,脉搏高达140次。他时而抓紧被子,时而又放开,时而把双手放在胸前摸索着什么。疾病造成的痛苦,使老人不时大声呻吟。一次,他突然坐起来道:“我恐怕就要死了!”还有一次,他说:“我要到一个地方去,没有人来打扰我,你们让我安静吧。”另外一次,他猛然从床上欠起身子,用坚决的语气喊道:“走,应该逃走!”
18、《列》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三课,教材上标注的泛读课,就是一个课时就可以讲完的课。这个单元主要学习人物描写,本节课的重点是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和欲扬先抑的手法。我把教学重点定为“欲扬先抑的手法。”所以,这一节课,我要重点突破这种写作手法。于是,我在教案上写下上课的思路:
19、他的作品描写了俄国革命时的人民的顽强抗争,因此被称为“俄国十月革命的镜子”
20、全名: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俄国作家、思想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文学家,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他被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也创作了大量的童话,是大多数人所崇拜的对象。他的作品描写了俄国革命时的人民的顽强抗争,因此被称为“俄国十月革命的镜子”列宁曾称赞他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他的作品《七颗钻石》《跳水》《穷人》已被收入人教版和冀教版小学语文书
三、托尔斯泰的十句名言
1、“它们可以照耀在精神世界的最高处,同样也可以成功地把探照灯光射进最阴暗的灵魂深处。”句中的“精神世界的最高处”和“最阴暗的灵魂深处”各指什么?
2、生活在世袭贵族家庭,他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可以说他的童年是美好的。幼年的他活泼顽皮,又多愁善感,喜欢幻想,而且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他能深切地感知到快乐和忧伤,特别是当看到善良的家仆过得穷困潦倒的时候,他幼小的心灵萌生出愧疚和自责。这种感情贯穿了他的一生,在文学创作时,他一直以此为标准,进行自我剖析。
3、高尔基: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罗斯。
4、⑬微不足道: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足,值得。
5、藏污纳垢(cángwūnàgòu)比喻包容坏人坏事。也说藏垢纳污。
6、轩昂(xuānáng)高扬。形容精神饱满、振奋的样子。
7、罗曼罗兰在《巨人传》中这样写到:法国有许多人不仅将托尔斯泰看做一位受人爱戴的艺术家、朋友、知己等,还将他视为欧洲艺术中唯一真正的朋友。每个人喜爱的理由各个不同,因为每个人都在其中找到了自己。
8、在十九世纪的俄罗斯文学中,托尔斯泰是高峰上的高峰。在托尔斯泰的创作中,最著名的是《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今天我们结合作家和身世和创作,换个角度来谈谈这三部长篇小说。
9、《给自由主义者的信》(英语,1898年)
10、托尔斯泰著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这几部被视作经典的长篇小说,被认为是世界最伟大的作家之一。高尔基曾言:“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罗斯。”
11、一个人只要能忘我和爱别人,他在心理上就不会失衡,他就是一个幸福的人和完美的人。
12、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
13、一个人为他自己有意识地生活着,但他是全人类达到的历史目的的一种无意识的工具。人所作出的行为是无法挽回的,一个人的行为和别人的无数行为同时产生,便有了历史的意义。一个人在社会的阶梯上站得愈高,和他有关系的人愈多,他对于别人的权力愈大,他在每个行为的命定性和必然性就愈明显。
14、人最不能原谅的莫过于被迫从真诚的热情中醒悟,明白过来那个曾令他们寄托了全部希望的人正是他们失望的人。
15、文明的建立的不是机器而是思想。
16、0我说过应该宽恕堕落的女人,但我没说过我能宽恕。
17、尽管他很早就失去了双亲,但两个姑母都是慈爱又温柔的人。因此,托尔斯泰幼小的心灵里,依然被播下了幸福和爱的种子。
18、名: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俄国作家、思想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文学家,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他被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19、0人性中可怕的存在着兽性,如果这种兽性没有袒露出来,而是深藏在所谓的诗意外表之下时,则更加可怕
20、你没有最有效地使用而把它放过去的那个钟点是永远不能回来了。
四、穷人作者列夫托尔斯泰简介
1、美国贵格会介绍过托尔斯泰的非暴力主义思想给它的成员。1908年,托翁在致印度人民的公开信中谴责了英国殖民统治,宣扬“勿以暴抗恶”原则,鼓励印度人用“爱的原则”拯救自己。
2、本题运用“定向—分析—归纳”法。从穿戴、职业、社会角色三方面来写托尔斯泰的普通平凡。意在表明托尔斯泰属于俄国普通大众,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揭示出这一点,也就是揭示出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心路历程。
3、在文学创作和社会活动中,他还提出了“托尔斯泰主义”,对很多政治运动有着深刻影响。托尔斯泰于1902年至1906年间每年均获得多次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并于1901年、1902年和1909年多次获得诺贝和平奖提名,而他从未获奖也成为诺贝尔奖历史上的巨大争议之一。
4、这句话是对上文托尔斯泰外貌描写的总结、升华。
5、1865年到1869年,托尔斯泰完成划时代的巨著《战争与和平》。1873年到1877年,托尔斯泰完成另一巨著——《安娜·卡列尼娜》。
6、晚年时代托尔斯泰在世界观激变后,于1882年和1884年曾一再想离家出走。这种意图在他80至90年代的创作中颇多反映。在他生前的最后几年,他意识到农民的觉醒,因为自己和他们的思想情绪有距离而不免悲观失望;对自己的地主庄园生活方式不符合信念又很感不安。他的信徒托尔斯泰主义者和他的夫人之间的纠纷更使他深以为苦。
7、然后从这些文字中概括托尔斯泰的人物形象。学生能够在字里行间找到关于托尔斯泰“丑”的描写,也能在字里行间找到作者对他高度赞美的语言,在这些看似矛盾的语言中读出多重人物形象,并顺势讲解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8、晚期(1881~1910)这时期总的倾向是:一方面揭露当代社会的各种罪恶现象,另一方面是表达自己的新认识,宣传自己的宗教思想。创作是多方面的,有戏剧、中短篇和长篇小说、民间故事,而占重要位置的则是政论和论文。
9、《列夫·托尔斯泰小说全集:童年·少年·青年》反映了十九世纪俄罗斯社会的真实生活,描写了俄罗斯形形色色的人物,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典型。阅读托尔斯泰的小说,我们仿佛置身于当时的俄国环境,真可说是身历其境;接触各种身份和个性的人物,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同时随同他们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自然而然地对他们的遭遇产生强烈的共鸣。文艺作品主要是以情动人,阅读优秀的文艺作品,也就可以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有益的熏陶,并由此产生对世界、对人生的思考。
10、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
11、《一个地主的早晨》讲述的是一个地主在自己庄园里的改革,反映托尔斯泰站在自由主义贵族立场主张自上而下改革而在自己庄园试验失败的过程。
12、托尔斯泰有可能是世界上所有作家中文字产出量最大的作家之他的全集有90卷。相比之下,普希金全集才10多卷,陀思妥耶夫斯基也算是一个产量很大的俄国作家,他的全集也就30卷。
13、列夫托尔斯泰出生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一个贵族家庭。他一岁半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十岁时父亲也相继去世,所以他一直都是靠亲戚抚养长大。十七岁时,他考进了喀山大学攻读东语系,但因为期中考试不及格,第二年又转学到了法律系。他在校期间根本无心学习,反而对社交十分感兴趣,同时迷上了道德哲学,最喜欢卢梭的观点并大量阅读他的作品。离开学校后,他积极为农民子弟建设学校供他们学习。之后,他来到图拉的管理局工作,因为工作表现出色还受到了提拔。
14、扩展知识:《战争与和平》简介
15、外国文学常识6堂吉诃德
16、不久,拿破伦侵略了俄罗斯,把法语和西欧洲某些先进技术带进俄罗斯上流社会,当然,也把一些下流黄色小说带进了俄罗斯。
17、③器宇:气概,风度。
18、出于喜爱世界而疏远世界,出于对真实的热情而显得不真实。
19、提供家教智慧、分享各科学习资料!↓↓↓
20、《复活》取材于一件真实事件,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引诱姑妈家女仆玛丝洛娃,使她怀孕并被赶出家门。后来,玛丝洛娃沦落成了妓女,因被指控谋财害命而要受到审判。聂赫留朵夫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见到从前被他引诱的女人,良心受到了谴责。他为她奔走伸冤,并请求同她结婚,以赎回自己的罪过。上诉失败后,他陪她流放西伯利亚。他的行为感动了她,使她重新爱他。但为了不损害他的名誉和地位,她最终没有和他结婚,而同一个革命者结为夫妻。《复活》是托尔斯泰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作家一生探索和思想的总结,被誉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发展的高峰。
五、列夫托尔斯泰简介
1、①粗制滥造:指制作粗劣,不讲究质量。也指工作不负责任,草率从事。
2、(1)三作家茨威格(2)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俄国革命的镜子
3、0“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4、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5、(1)粗制滥造:制作粗劣,不讲究质量。
6、正襟危坐(zhèngjīnwēizuò)整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恭敬或拘谨的样子。《史记·日者列传》:“猎缨正襟危坐。”危:高耸,引申为端正。
7、他也不仅是喊口号,他对自己秉持的观念身体力行,以身作则。他从事体力劳动,耕地,缝鞋子,为农民盖房子,拒绝一切的奢侈行为,甚至吃斋以锻炼意志力。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9、我等着,等着,等着你,就象等待我的命运。
10、思想虽然没有实体的,也要有个支点,一失去支点它就开始乱滚,一团糟地围着自己转;思想也忍受不了这种空虚。
11、⑭广袤无垠:广阔无边。古代以东西长度为“广”,南北长度为“袤”。
12、《穷人》写于俄国历史上阶级矛盾空前激化的时期。及封建农奴制一步步的土崩瓦解,广大人民对沙皇统治的反抗斗争日趋高涨,逐渐形成了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潮。在这一时期,贵族,资产阶级吮吸人民的血汗,生活奢华而道德沦丧;广大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然而他们得到的情操却高尚淳朴。《穷人》这篇小说,真实的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和他们的高尚品德。
13、美国俄裔作家纳博科夫在成为大作家之前,曾为美国的斯坦福大学、卫斯理大学和康奈尔大学的学生开设俄罗斯文学翻译课,在课堂上,他毫不保留地表达了自己对十九世纪俄罗斯作家作品的诚挚喜爱,并格外青睐列夫·托尔斯泰,认为他代表着俄苏文学的绝对高度。有一次他走进教室后,让大家把窗帘都拉起来,把电灯都关掉,然后他先后开了三盏灯。纳博科夫打开左边的灯后,说,“这是俄国文学的星空中的普希金”,继而打开右边的灯,说,“这是果戈理”,最后打开中间的灯,说,“这是契诃夫”。当学生们都还迷惑不解的时候,纳博科夫老师跑到窗边,一把扯开窗帘,指着照进教室的阳光,说:“这是列夫·托尔斯泰。”
14、(2)这张脸蒙昧阴沉,郁郁寡欢,丑陋可憎。
15、全名: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俄国作家、思想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文学家,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他被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16、描写皮肤:“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17、爱文学爱生活,欢迎投稿!
18、1857年,游历西欧,写短篇小说《琉森》。1863年,托尔斯泰发表中篇小说《哥萨克》,这是他早期创作的总结提出自己贵族平民化的观点。
19、托尔斯泰出生于贵族家庭,
20、同情是把两面有刃的利刀,不会使用的人最好别动手。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