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罗曼罗兰的简介
1、罗曼·罗兰一生贯穿人道主义思想。前期受托尔斯泰影响较深,主张全人类抽象的“爱”、以“英雄精神”对抗社会沦丧,文化堕落,提倡艺术为普通人服务。
2、而最值得注意的是,莫扎特所描写的感情往往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在别人心中观察得来的。他自己心中并没有这种感情,而是在别人心中看到这种感情。——他倘若不亲自说出来,我们简直不会相信:出来,我们简直不会相信:“我想完全根据罗斯来作一曲andante。一点都不会错:andante怎么样,罗斯便是怎么样。”(1777年12月6日信)莫扎特的戏剧意识既如此之强,所以他在一些最不需要戏剧意识的作品中,就是说在一般音乐家尽量把自己的个性和梦想放进去的作品中,也流露出戏剧意味。
3、莫扎特纯粹是个音乐家。我们看不出他有什么文学修养的痕迹,更不象贝多芬那样的注意文学,老是自修,而且成绩很好。我们甚至不能说莫扎特主要是个音乐家。因为他只不过是音乐家。——所以对于在歌剧中需要把诗歌与音乐融和为一的难题,他用不到多所踌躇。他用一刀两断的方式解决了,凡是有音乐的地方,决不许有竞争的对象。
4、“我曾经历过三次这种精神的并发,得到过三次这样的启示,它们使我充满了滋养宇宙之心的、火一般的热血。它那热烈的标志在我衰老而遍体鳞伤的、像小卵石一般受尽播弄的身体上还看得出,正如它在遥远的昔日,在我年轻时柔嫩怕痛的肌肤上打下的烙印一样。”
5、在茨威格心目中,罗曼·罗兰占据着崇高的地位。《昨日的世界》写到两人第一次见面时说:“我在他房间里感觉到一种人性的、道义上的优势;一种不带骄傲情绪的、内心的自由,这种自由对于一个坚强的人来说是不言而喻的。我一眼就看出,他在关键性时刻将代表欧洲的良知。”(7)茨威格还评价说:“诗歌、音乐、科学的三位一体与法、德、意文化三位一体的交融在罗兰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成为时代精神的代言人、世界的良心”。
6、(下图8《贝多芬传》,罗曼·罗兰著,傅雷译,三联书店1943年版)
7、1985年,我已经在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外国文学教研室担任助教。我们教研室的许汝祉先生的第一位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请了罗大冈先生来担任答辩委员会主席,我与另外一位青年教师负责接待他。我已经读过了他的专著《论罗曼·罗兰》,他来以前,我又查了相关资料,知道罗大冈先生(1909—1998)的家乡是浙江绍兴上虞县东关镇,上海中法大学毕业后,去法国留学,在巴黎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8、往往他还有一股永远兴高彩烈的劲儿:对无论什么都大惊小怪地觉得好玩;老是在活动、唱歌、蹦跳;看到什么古怪的,或者往往并不古怪的事,便弄些有意思的,尤其是没有意思的,有时还是粗俗的,但并不缺德的,也不是有意的恶作剧,说些毫无意义的字儿,让自己发疯般狂笑一阵。
9、我读到这一段的时候,仿佛来到了罗马,感受到了欧洲美丽富庶的大自然和古老而又丰富的文明。我当时的认识虽然还不像现在那样能够清晰地表达,但我已经模糊地认识到,欧洲思想文化的深厚传统,自由、平等、博爱,是人类思想文化的精华,是人类生存的根本,是永恒的。许多年以后,我有机会去罗马。当飞机从阿姆斯特丹飞抵罗马,已经是晚上九点。飞机开始着落的时候,我看到罗马城一大片辉煌的灯火,我立刻联想起青年时代读过的罗曼·罗兰自传中的这一段。
10、(下图7新版的《约翰·克利斯朵夫》)
11、但莫扎特的笑是和眼泪很接近的,那是抱着一腔柔情的人必然有的,乐极而涕的眼泪。
12、圣·马丁教堂的大钟开始奏鸣:先是一个最高的音,孤零零的像一头哀鸣的鸟向天发问;接着响起第二个音,比前一个低三度,和高青的哀吟结合在一起;然后足及低的一个五度音.仿佛是时前两个青的荟复。三个音触成一片。在钟揍底下,那竟是一个巨大无比的蜂房里的合唱。空气和人的心都为之如劝。克利斯多夫屏着气,心里想:音乐家的音乐,和这个千千万万的生灵一齐叫吼的音乐的海洋相比,真足多么可怜;这足歼兽,是音响的自由世界,决非由人类的聪明分门别奥,贴好标签,收拾得整整齐齐的世界所能比拟。他在这片无边无岸的音响中出神了……
13、千百年来,人类用牺牲、苦难、坚韧的努力、英雄精神和不屈不挠的信心赢得了自由。
14、我最近把莫扎特的书信重新读了一遍,那是由亨利·特·居仲先生译成法文,而所有的图书馆都应该置备的:那些信不但对艺术家极有价值,并且对大众都有裨益。你一朝念过以后,莫扎特就能成为你终生的朋友;你痛苦的时候,莫扎特那张亲切的脸自然而然会在你面前浮现;你可以听到他心花怒放的笑声,又有孩子气,又有悲壮意味的笑声,不管你怎样悲伤,一想到他欣然忍受了那么多的苦难,你就会觉得自己一味浸在悲哀里头是大可惭愧的了。现在让我们把这个消逝已久的美丽的小影,给它复活过来。
15、罗曼·罗兰(1866~1944)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史学家、社会活动家。
16、罗曼·罗兰一生为争取人类自由、民主与光明进行不屈的斗争,对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17、罗曼·罗兰(法语:RomainRolland,1866年1月29日-1944年12月30日),20世纪的法国现代著名文学家、传记作家、音乐评论家、社会活动家。罗曼·罗兰1866年生于法国克拉姆西,1889年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史学系,他创作了《约翰·克里斯多夫》、《母与子》(又名《欣悦的灵魂》)等作品,并获得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他一生坚持自由真理正义,为人类的权利和反法西斯斗争奔走不息,被称为“欧洲的良心”。1944年12月30日,罗曼·罗兰去世,享年78岁。
18、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透生活的真相,并依然热爱它。
19、“我不能用诗句或色彩表现我的感情和思想,因为我既非诗人,亦非画家。但我能用声音来表现,因为我是音乐家。”(1777年11月8日信)因此,诗歌的责任在于供给一个组织完美的布局,供给一些戏剧化的场面,“富于服从性的歌词,专为音乐写的歌词。”(1781年10月13日信)余下的,据莫扎特的意见,都是作曲家的事;作曲家所能运用的语言,和歌词同样准确,虽则是另外一种方式的准确。
20、斯蒂芬·茨威格(1881年11月28日—1942年2月22日),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传记作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篇小说《象棋的故事》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三大师》和《一个政治性人物的肖像》。
二、罗曼罗兰的简介100字
1、1898年5月3日,罗兰的剧本《哀尔特》被搬上一个小剧院的舞台。半个月之后,该剧院又上演了他的另一个剧本《群狼》。但这一插曲没有挽救罗兰剧本创作失败的总的命运。罗兰后来在《广场上的集市》中痛快地加以鞭挞的巴黎文艺界,始终对他的剧本冷若冰霜。他不迎合庸俗的市民情趣,去写作一些时髦的题材,以求得到容易发表的机会。他只写激动他内心精神世界的作品,说自己要说的话,不为了名利而出卖灵魂。
2、罗曼·罗兰的创作大致可以20世纪30年代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作品,主要有取材于法国大革命的《革命戏剧集》,包括《群狼》(1898)《丹东》(1900)《七月十四日》(1902)等剧本8部;3部英雄传记:《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琪罗传》(1906)《托尔斯泰传》(1911);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中篇小说《哥拉·布勒尼翁》(1919),以及一系列反映其反对战争、反对一切暴力。害怕集体主义制度妨害个人“精神独立”等思想的论文。
3、罗曼·罗兰(左)1935年在苏联莫斯科
4、在一切财富中,我们过去最引以自豪的“自由”到最后却显得比什么都软弱。
5、(下图9《罗曼·罗兰晚年居住的日内瓦湖边的小镇维尔纳威(Villeneuve))
6、(下图6我们教研室集体编写的《20世纪欧美文学史》和其中我写的一段文字)
7、以下我们谈谈莫扎特对歌剧的观念。
8、许多年以后,我已经是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教授,我们外国文学教研室集体编写一本《20世纪欧美文学史》,我主动承担了“20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文学”这一章,因为罗曼·罗兰是这一章的重点。我在书稿中写了这样一段话:
9、“头上突然出现了星星白发,好似秋天的花在九月里一夜之间开遍了草原。腮帮上有了新的皱纹。可是恬静的眼神恢复了,嘴巴的神气表示隐忍了。他心平气和。如今他明白了。他明白:一朝面对着震撼世界的力量,他的骄傲,人类的骄傲,都是没用的。……克利斯朵夫这才懂得海顿老人的明哲——他每天早上执笔之前先要跪着……战战兢兢地提防,诚惶诚恐地祈祷。所以你得祈祷上帝,求他和你同在。你得抱着虔诚与热爱的心与生命之神沟通。”
10、和罗曼·罗兰结婚的第一个姑娘名叫洛蒂尔特,她是巴黎的一位著名教授的女儿,父亲是在巴黎教授语言文学。当时的罗曼·罗兰尚未成名,只不过是一位从外地来到巴黎奋力拼搏的穷酸书生。但是出人意料的,两人竟走到了一起。洛蒂尔特和罗曼·罗兰爱情成为了当时巴黎社交界的一段佳话。
11、一生为争取人类自由、民主与光明进行了不屈的斗争。他的小说特点,常常被人们归纳为“用音乐写小说”。
12、1897年,罗曼·罗兰在《巴黎杂志》上发表第一部作品《圣路易》及上演他最初创作的两部悲剧《阿尔特》与《狼》。1899年发表《理性的胜利》。罗曼·罗兰早期写了7个剧本,以历史上的英雄事件为题材,试图以“革命戏剧”对抗陈腐的戏剧艺术。20世纪初,他的创作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13、将来,它们一定会重新辉煌地翱翔。那时你又将成为干万人的偶像了。
14、傅雷(1908-1966),字怒安,号怒庵,汉族,上海市南汇县(现南汇区)人,翻译家,文艺评论家。20世纪60年代初,傅雷因在翻译巴尔扎克作品方面的卓越贡献,被法国巴尔扎克研究会吸收为会员。译作三十余种,主要为法国文学作品。
15、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16、所以他的傲气一受损害,他就愤恨之极。他为了不得不替王侯服务,觉得很痛苦。
17、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
18、因为莫扎特只是一个音乐家,所以他不许诗歌来指挥音乐,而要诗歌服从音乐。因为他只是一个音乐家,所以戏剧的场面一旦有了越出高雅趣味的倾向,他也要它听命于音乐①。
19、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条件下,人道主义有不同的内容与特点。而且,即使在同一历史时期,同一阶级之中,在不同的阶层,不同的个人身上,人道主义的表现也不免大同小异,各有千秋。罗曼·罗兰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和他同时期的资产阶级官僚、政客、商人、资本家,以及为帝国主义效劳的文人、记者的伪善的人道主义,也有深刻的区别,不可混为一谈,虽然从思想体系上说,他们的人道主义都属于唯心主义,主观主义的范畴。
20、“一座大大的;里面有许多囚室、监房和地牢,……”
三、罗曼罗兰的简介作品写作特点和精神
1、罗曼·罗兰的思想在当时是极其赋有积极意义的,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首先,他对于自由、平等、博爱的追求,太过于理想化。而实际上,他所谓的理想,在当时的法国已经成为了一纸空文,因此他所谓的理想,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其次,罗曼·罗兰的思想代表着小资产阶级知识者的阶级意识。第过于神论化。他将由、平等、博爱归功于神的仁慈和恩赐,成为了形而上学式的引申。
2、敬录梅雪馆主先生诗词六十五首
3、“想到这点,我就受不了。”(1778年10月15日信)受了萨尔斯堡大主教侮辱以后,他浑身发抖,走在街上摇摇晃晃象醉汉一样,回到家里,不得不躺上床去,第二天整个早上还是极不舒服。他说:“我恨大主教,简直恨得要发疯了。”(1781年5月9日信)——“谁要得罪了我,我非报复不可,倘使我回报他的没有比他给我的更多,那只能说是还敬,而不是教训。”(1781年6月20日信)只要他的傲气成了问题,或者仅仅是他的意志占了上风,这谦卑恭敬的儿子就不承认世界上还有什么权威。
4、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中篇小说《哥拉·布勒尼翁》(1919),以及一系列反映其反对战争、反对一切暴力。害怕集体主义制度妨害个人“精神独立”等思想的论文。后期作品有长篇小说《母与子》(旧译《欣悦的灵魂》)四部:《阿耐蒂和西勒维》(1922)《夏天》(1924);
5、卢那察尔斯基称赞罗兰为:“和平主义教皇”。
6、(忆江南)秋睡美作者/小罗曼罗兰秋睡美,帘内菊香浓。梦见故园春日里,满庭花发柳摇风。人共月明中。
7、(下图3我抄录《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笔记本)
8、没有一次争取是一劳永逸地完成的。争取是一种每天重复不断的行动。人们必须一天又一天地坚持,不然就会消灭。
9、出品: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宣传统战部
10、罗曼·罗兰(1866~1944年),法国著名进步作家、音乐学家、社会活动家,世界著名的反战主义战士。出生于一个小职员家庭。他自幼受家庭氛围熏陶,酷爱音乐。1882年,全家移居巴黎,1886年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并以一篇关于意大利歌剧起源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
11、所以他永远不对群众作一些会使他脸红的让步;他把群众蒙住了,他能支配群众。他使所以他永远不对群众作一些会使他脸红的让步;他把群众蒙住了,他能支配群众。他使听的人自以为了解他的思想,其实他们只有听到作者特意写来博取掌声的段落,才报以掌声。他们了解与否,对莫扎特有什么相干?只要作品能成功,使作者有办法从事于新的创作就行了。
12、忽然声音来了:有些是沉粉的,有些是尖锐的,有些是当当的响若,有些是低低的吼着。孩子一个又一个的听上老丰天,听它们低下去,没有了;它们有扣田玲里的钟声,奴奴荡荡,随看风吹过来又吹远去;细听之下,远远的还有的不同的声音交错回旋,仿佛羽虫飞舜;它们好像在那儿叫你,引你到遥远的地方……愈趁愈远,直到那神秘的一角,它们理进去了,沉下去了……这才消灭了!……吸!不!它们还在喃喃细语呢……还在轻轻的拍着翅膀呢……这一切多么奇怪!。
13、一七九一年十二月五日,莫扎特在这片光明中安息了。我们知道《魔笛》的第一次上演是同年九月三十日,而《安魂曲》是他在生命最后两个月中间写的。——由此可见,死亡袭击他的时候,就是说在三十五岁的时候,他才开始泄露他生命的秘密。可是我们不必诅咒死亡,莫扎特把死亡叫做他“最好的朋友”,而且直到死亡将临,死亡的气息迫近的时候,莫扎特才清清楚楚意识到幽闭在心中的一些最高的力量,才在他成就最高,写作最晚的作品中把自己交给那些力量。但我们也得想到,贝多芬三十五岁的时候,还没有写《热情奏鸣曲》,也还没有写《第五交响曲》,根本没有什么《第九交响曲》和《d调弥撒祭》的观念。
14、他在1781年9月26日信中说:“因为感情——不论是否激烈——永远不可用令人厌恶的方式表现,所以音乐即使在最惊心动魄的场面中也永远不可引起耳朵的反感,而仍应当使它入迷,换句话说,要始终成为音乐。”
15、罗曼·罗兰读的大学是著名的巴黎高等师范学校,他把它称为“人文主义修道院”。在这所大学里,罗曼·罗兰养成了勤勉学习的习惯,同时也受到这所学校宽阔的人文视野的耳濡目染。罗曼·罗兰在自传里总结的这两点,也成为我后来努力践行的指南。
16、“……夕阳在下山。深红色的城市在我足下形成半圆形,燃烧着。亚尔彭群山的笑意正在天际消逝。索拉克特山上的拱门似乎在荒原上漂浮……”
17、按照上面的文字,音乐的世界恰恰存在于抽象的语言文字之外:语言结束之后,音乐方才开始。确实,语言作为经验的结晶总是擅长言说一般之物,直接的经验却总是特殊的、具体的、新鲜的、独一无二的、不可重复的;而后者正是艺术尤其是音乐的领域。如果一般的、日常的语言能够表达音乐之所表达,能够如实对等地翻译音乐,那么音乐可能就不再存在了。语言必定早已取音乐而代之。因为音乐相对来说只是少数专家精通的工具,而语言人人会说,语言对于广泛地交流的经验显然更加方便。退一步说,即使语言在某种程度上传达出音乐的表现效果,这种传达肯定也达不到完美无缺的地步,那么把这拙劣的替代品拿来作甚?不能流动的水只是一潭死水。
18、个人情况:罗曼·罗兰法国作家、思想家、文学家,也是一个人道主义者。他于1866年1月29日生于法国中部高原上的小市镇克拉姆西。15岁时,随父母迁居巴黎。1899年,罗曼·罗兰毕业于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后入罗马法国考古学校当研究生。归国后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和巴黎大学讲授艺术史,并从事文艺创作。这时期他写了7个剧本,且都是以历史上的英雄事件为题材,他的戏剧主要体现出其试图以“革命戏剧”对抗陈腐的思想境界。
19、简介:本书作者刘志侠久居法国,近年踏遍法国国家图书馆手稿部、法国国家档案馆、巴黎杜塞文学图书馆等地方,寻找年代久远的日记、书信、照片、印刷品等珍贵文献,梳理辨真,条分缕析,还原了罗曼·罗兰与盛成、敬隐渔、梁宗岱、李又然、阎宗临、汪德耀、傅雷、高长虹、张昊九位中国青年的交往细节,叙述了他们之间互动的影响,将这个二十世纪世界文学史仅见的佳话,长留在这本不厌求真的著作里。
20、茨威格出身富裕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日后周游世界,结交罗曼·罗兰和弗洛伊德等人并深受影响。创作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以传记和小说成就最为著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反战工作,1934年遭纳粹驱逐,流亡英国和巴西。1942年2月22日在巴西自杀
四、罗曼罗兰的简介名人传
1、(6)《外国文学研究》再论罗曼·罗兰的人道主义和个人主义1983年第02期,罗大冈
2、1967年深秋,“文化大革命”的第二年,秋风萧瑟,落叶飘零。我的一个好朋友送给我一套巴金先生在上海办的“平明出版社”1953年出版的精装4卷本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傅雷先生译,那时候我还不知道傅雷先生已经自杀身亡)。烫金的封面书名如今已经褪色了,但它们在我心里仍旧是一件圣物。我把它们虔诚地供奉在我的书柜里,因为在那些阴霾灰暗的日子里,它们曾支撑了我的心灵,使我的心中燃着一朵不灭的火焰。
3、(1)《文化译丛》为正义而斗争的罗曼·罗兰1986年第02期程在里编译
4、“信仰只是为软弱的人、萎靡的人、贫血的人的!他们响往于上帝,有如植物的响往于太阳。……凡是自己心中有着太阳有着生命的,干吗还要到身外去找呢?”
5、职称:作家、文学家等;
6、它出自罗曼·罗兰的《米开朗基罗》,这句话里面有着深沉的智慧。是罗曼罗兰对英雄的解读。
7、1974年,我又借到孙梁(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先生翻译的《罗曼·罗兰文钞》和《罗曼·罗兰文钞续编》。这是罗曼·罗兰的书信选集和文章选集。这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是他的自传和书信。
8、“在多雾的莱茵河畔,在那潮湿而灰色的四月天,浸淫着贝多芬的苦难,贝多芬的勇气,贝多芬的欢乐,贝多芬的悲哀。我跪着,由贝多芬用强有力的手搀扶起来,给我的新生儿《约翰.克利斯朵夫》行了洗礼。在他的祝福之下,我重又踏上巴黎的归路,得到了鼓励,和人生重新缔了约,一路向神明唱着病愈者的感谢曲。”
9、重庆豪车被划事件反转,百万网友怒赞:你的“熊孩子”,可能并不熊
10、罗曼·罗兰:法国思想家、文学家、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1866年1月29日生于法国中部高原上的小市镇克拉姆西。其艺术成就主要在于他用豪爽质朴的文笔刻画了在时代风浪中,为追求正义、光明而奋勇前进的知识分子形象。在提到艺术风格时,罗曼·罗兰表示,除了“诚恳”二字,他不希望别人承认他有什么别的优点。他是一个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作家,也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一生为争取人类自由、民主与光明进行了不屈的斗争。他的小说常常被人们归纳为"用音乐写小说"。可以说,他是传记文学的创始人。
11、虽然当时的罗曼·罗兰已经获得了教师的资格,偶尔也写一些文章发表,但在收入方面,只能够勉强维持生计。而事实上,他写的大部分戏剧作品,都无法得到出版商的认可。相反,还要是他妻子的帮助下,他的作品也有可能被搬上舞台。
12、在《博爱,和平——我所认识的玛尔维达·方·梅琛葆》这篇回忆录中,有一小段给年轻的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而如果从十二月底起我对她(指梅琛葆夫人)的访问愈来愈频繁,那是因为有一天,我从她那阴暗的楼梯上走下来时瞥见了一张年轻的脸,使我的心入迷了。啊,秀丽的嘴、微笑的窗子,闪露着灿亮的美齿!你在我血液中燃起的火是普罗米修斯的火。我从那时起的一切创作都是你激发的。只有当你被体现在葛拉齐亚的形象中时,这火焰才熄灭……”我这才懂得了《约翰·克利斯朵夫》中葛拉齐亚的形象为什么那么迷人,因为她是罗曼·罗兰年轻时热情的升华。许多作家都曾把自己年轻时所爱恋的人升华为一个动人的或圣洁的形象,就像但丁在《神曲》里让他的初恋情人贝阿特丽采引导他游历了天堂。
13、造成裂痕的原因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因为罗曼·罗兰的外省人身份。他初来乍到,在巴黎城内根本无法立足,他所创作的作品,也很少被人赏识。每一次都是在他妻子的帮助下,他才能得到一些表现的机会。尽管如此,罗曼·罗兰还是有许多作品不能被发表,这让罗曼·罗兰十分苦恼。
14、待得熏风梳碧柳,与君牵手小桥西。
15、这句话的英文版是"Thereisonlyoneheroismintheworld:toseetheworldasitisandtoloveit."。它的作者是罗曼罗兰。
16、从1898年至1903年,他参加了“人民戏剧”运动,前期作品主要有取材于法国大革命的《革命戏剧集》,包括《群狼》(1898)《丹东》(1900)《七月十四日》(1902)等剧本8部;
17、《罗曼罗兰》作者是斯蒂芬·茨威格
18、凡是不能兼爱欢乐与痛苦的人,便是既不爱欢乐亦不爱痛苦。凡是,能体味她们的,方懂得人生底价值和离开人生时底甜蜜。
19、澹月映红妆,雪霁清风静。许是婵娟紫府来,竹外横疏影。
20、在一般精神骚动的病态的天才,创作可能是受难,他们往往千辛万苦,追求一个不容易抓握的理想,在一般象莫扎特那样精神健全的天才,创作是完美的快乐,那么自然,几乎是一种生理上的享受。对于莫扎特,作曲和演奏,是跟吃、喝、睡眠,同样不可缺少的机能。那是一种生理的需要,而且有这个需要也很幸福,因为这需要时时刻刻都能得到满足。
五、罗曼罗兰的简介曼
1、胡成钢书于文生(扬帆)诗词
2、可见音乐是人生的绘画,但这人生是经过净化的。反映心灵的歌词,必须对心灵有诱惑的力量,但不能伤害皮肉,“引起耳朵的反感”。音乐表现生命,但是是一种很和谐的表现。
3、1940年德军占领巴黎,罗曼·罗兰本人被法西斯严密监视起来,1944年8月,纳粹败退,巴黎解放。他才又见到了光明。1944年12月30日,罗曼·罗兰去世。享年78岁。1945年1月2日在他的故乡克拉姆西镇举行了宗教葬礼。
4、罗曼·罗兰所热衷的是表现自我精神探索的直接经验。以主人公人生遭际中的灵魂经历构建情节框架是他小说创作的基本特征。诚如中国著名学者罗大冈所说,“伟大的心”和“真诚的艺术”是贯穿罗曼·罗兰创作道路始终的原则精神。尽管《约翰·克利斯朵夫》和《母与子》两部长篇巨著都展现了当时社会历史的广阔画面,但占着中心位置的都是主人公的情感律动和思想态势,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存在于主人公的意识里面并内化成他们精神日臻完善的动力,社会生活背景又总是随着主人公内心活动的张弛起伏而时显时隐。是人们惯常把这两部巨著统称为“思想小说”。
5、旧恨问谁知,新梦何人省。耿耿冰魂寄与春,独沐幽香冷。
6、“由于一种永恒的需求,我获得了知识,关于自我,关于上帝,关于各种事物。我将永远不会消失,我将永远永远收获心灵的平静与安谧。”
7、《米开朗基罗传》米开朗基罗(意大利语:Michelangelo,1475-1564),全名米开朗基罗·迪·洛多维科BuonarrotiSimoni。雕塑家、建筑师、画家和诗人。他与列奥纳多·达芬奇和拉斐尔并称“文艺复兴三杰”,以人物“健美”著称,即使女性的身体也描画得肌肉健壮。米开朗基罗脾气暴躁,不合群,和达·芬奇与拉斐尔都合不来,经常和他的恩主顶撞,但他一生追求艺术的完美,坚持自己的艺术思路。他于1564年在罗马去世,他的风格影响了几乎三个世纪的艺术家。小行星3001以他的名字命名。
8、我在十六七岁读《哈姆雷特》时,那些亲切的辞句在我那窟洞的穹顶下引起了多么强烈的共鸣啊:
9、简介:小说讲述的是一个音乐天才与自身,与艺术以及与社会之间的斗争,追溯了一个德国音乐家在许多艺术斗争中演变的历程。全书共十卷,分为四册。
10、(3)《廉政瞭望》罗曼·罗兰:英雄传记和传记英雄2003年05期李春阳
11、可是我们不能就认为莫扎特不注意歌词的脚本,不能认为音乐在他是一种享受,歌词只是音乐用来借题发挥的材料。相反,莫扎特深信歌剧必须真实的表现情感和性格;但表现的任务,他是交给音乐,而非交给歌词的,因为他是音乐家,不是诗人;也因为他的天才不愿意把他的作品和另外一个艺术家平分。
12、罗曼·罗兰的第二个妻子是俄国人,当时他旅居苏联,在苏联长期逗留,因此认识了一名名叫玛丽·库达切娃的俄国妇女。不久之后,两人结婚。这段婚姻,伴随着罗曼·罗兰终身,直到其去世。
13、在正面性格的结构形式上,罗曼·罗兰的经验也是弥足珍贵的。“每个人身上都有二十个不同的人”(罗曼·罗兰《哥拉·布勒尼翁》),罗曼、罗兰笔下的正面人物都是多重性格的合成体。就数量言,克利斯朵夫身上的缺点几乎不少于优点,“我毫不隐藏地暴露了他的缺点与德行”。他鲁莽、笨拙、轻信和有些自鸣清高,脾气乖僻易怒,遇事手忙脚乱,思想不够灵活,生活不拘小节,还跟好些女性有过风流瓜葛。在安乃德身上,存在着十分强烈的女性的本能要求,她情怀炽热,容易钟情,先后爱上过好几个男人;她献犊情深,为子的成长时喜时忧,对儿子的少年任性不胜痛心,儿子参与冒险行为后她不止一次地从梦中哭醒。
14、另外,罗曼·罗兰还一生为争取人类自由、民主与光明进行不屈的斗争,他积极投身进步的政治活动,声援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并出席巴黎保卫和平大会,对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15、书法名家书小罗曼罗兰词
16、两次大战之间,他的创作再一次达到高峰期,1919年发表了中篇小说《哥拉·布勒尼翁》,1920年发表了两部反战小说《格莱昂波》和《皮埃尔和吕丝》,1922至1933年又发表了另一部代表作《欣说的灵魂》。这一时期还发表了音乐理论和音乐史的重要著作七卷本《贝多芬的伟大创作时期》,此外还发表过诗歌、文学评论、日记、回忆录等各种体裁的作品。
17、(踏莎行)山居作者/小罗曼罗兰缥缈烟霞,葳蕤修竹,开门簇簇金黄菊。闲庭风满袖盈香,天晴坐看云成鹿。月下诗吟,灯前书读,长空雁叫声来屋。凭它锦字寄何人,红尘远隔山中谷。
18、本书系罗曼.罗兰名著,亦是傅译五大传记之与《贝多芬传》、《托尔斯泰传》世称“三大英雄传”。罗曼.罗兰所谓英雄,并非以思想或武力称雄者,只不过是能够倾心为公众服务的“人类的忠仆”。他着重描述伟大的天才如何在人类忧患困顿的征途上,为创作表现真善美的不朽杰作献出毕生的精力。今将这一传记名著配以插图百五十余帧,图文并彰,以飨广大艺术爱好者。
19、在一个物质生活极度丰富而精神生活相对贫弱的时代,在一个人们躲避崇高、告别崇高而自甘平庸的社会里,《名人传》给予人们的也许更多是尴尬,因为这些巨人的生涯就像一面明镜,使人们的卑劣与渺小纤毫毕现。人们宁愿去赞美他们的作品而不愿去感受他们人格的伟大。在《米开朗基罗传》的结尾,罗曼·罗兰说,伟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岭,“我不说普通的人类都能在高峰上生存。但一年一度他们应上去顶礼。在那里,他们可以变换一下肺中的呼吸,与脉管中的血流。在那里,他们将感到更迫近永恒。以后,他们再回到人生的广原,心中充满了日常战斗的勇气”。这实在是金石之言。
20、罗曼·罗兰文学作品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以音乐形式为依托,把音乐韵律的动感和文字思想的表达结合在一起。他的文学作品具有交响乐般宏大的结构。在很多艺术家的眼中,鸣奏曲是人们的精神依托,代表着力量与宽容。罗曼·罗兰深谙此道,在他的心中,整个宇宙都是音乐之所在,在创作小说时,他将音乐气质深入贯穿至了小说中,创设出了独特的音乐环境,配以具有韵律感的音乐来烘托作品的气氛。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